導航:首頁 > 生物信息 > 群聚型生物有哪些

群聚型生物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3-01-23 12:22:46

1. 高中生物中多聚體有哪些

核酸 蛋白質 多糖 脂質[脂肪,磷脂,固醇(膽固醇,維生素D)] 酶

2. 海洋有哪些生物群落

生物在海洋中無處不在,在接近大陸和海島的周圍特別稠密。淺海區是生產力最高的海洋生態系統,特別是上涌區,水流將營養物質帶到表水層。主要的初級生產者有硅藻、腰鞭毛藻(甲藻)等;消費者中浮游動物為橈足類、磷蝦等較大的甲殼類,還有孔蟲類、放射蟲類和砂殼纖毛蟲等原生動物;底棲生物消費者為蛤類、海蛇尾類、多毛類、雙殼類、甲殼類等。自游生物和漂浮生物為第二級和第三級消費者,如魚類、大型甲殼動物、龜鱉類、哺乳類(鯨魚、海豹等)和海浮鳥類等。

河口區比海洋其他區域有較高的生產力。河口生態系統的生產者利用豐富的營養物質,在全年內都能進行光合作用,主要初級生產者有海藻、海草等大型水生植物,硅藻等小型底棲植物和浮游植物;河口區一些含紅色素的甲藻突然大量繁殖會形成「赤潮」,由於周期性地出現,並蔓延到沿岸水域,魚類和其他自游生物會中毒大量死亡。河口區消費者包括地方性的半鹹水動物(已適應於低鹽條件下的河口灣特有種類)、海洋動物(入侵的海洋種類)和淡水動物(入侵的廣鹽性淡水動物)。例如,牡蠣、泥蚶和蟹等都是完全在河口灣生活的,而油蚌只是幼年期在河口區生活,幾種重要的蝦類的成年個體在近海生活和產卵,而幼體進入河口灣中。鮭、鰻鱺等由海水向淡水洄遊,在河口灣停留時間相當長。如此多的經濟魚類依靠河口區生活,保護這些河口棲息地在經濟上、生態上都具有重要意義。

遠洋區的生物群落全部由營浮游生活和底棲生活的生物組成。浮游植物以「微型浮游植物」占優勢。該區上涌帶常見群生硅藻,消費者為多種魚類;而珊瑚礁以藻類和腔腸動物(如珊瑚蟲)的共生關系為特徵;在海水上層,藍細菌和固氮藍藻是重要的自養性浮游生物,動物最為豐富,有金槍魚、飛魚、烏賊、鯊魚、鯨等;隨著海水深度增加,生產者不能生存,消費者依靠碎屑食物和上層生物為生,多為肉食者,如在遠洋海水中層有磷蝦類、魚等,在遠洋底層有甲殼類、多毛類、海參類,以及寬咽魚、深海鰻和其他多種魚類。

3. 幾個高二生物問題,感謝!

動物的群聚方式有兩大類,一類是社會性聚集,群體中的成員有等級之分,譬如狼群,就有首領;還有一類是覓食性的聚集,每個個體之間沒有緊密的相互關系,譬如魚群就是這樣的,因為它們之間是相對獨立的,沒有等級差別,所以也就不存在首領。

可見判斷動物的群聚方式是社會性群聚還是覓食性的聚集,其依據是群體中的成員有無等級之分,有無首領。

4. 喜歡在野外圍著人頭上飛的一群生物叫什麼名字 學名

蠓蟲
蠓屬雙翅目,蠓科(Ceratopogouidae)。口器為刺吸式,種類繁多,全世界已知4000種左右。可能傳播乙型腦炎及某些絲蟲病。 蠓科個體小,飛翔無聲,常群聚叮咬人畜。

5. 生物的主要類群有 ··· 動物的主要類群有哪些 植物又有哪些

動物:腔腸動物、軟體動物、環節動物、節肢動物、魚類、兩棲類、爬行、鳥類、哺乳類
植物:藻類植物,苔蘚植物,蕨類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

6. 生物群類型有哪些

1.海相生物群(1)廣海至深海生物群
分布於東海至南海海域。主要生物群有浮游有孔蟲、鈣質超微、溝鞭藻以及底棲有孔蟲、介形蟲、雙殼類,腹足類等。東海古新世和始新世有孔蟲有數百種,包括 Pl 帶至P11帶浮游有孔蟲帶,P12帶至P21帶的浮游有孔蟲帶不連續,底棲有孔蟲較多,它們與鈣質超微的若干化石帶相共生,另有若干溝鞭藻和介形蟲化石帶。台灣、珠江口至南海海域有漸新世(P18-P22)、中新世至上新世(N4—N21)的浮游有孔蟲帶和相應的鈣質超微化石帶。這一類型生物群門類多,浮游和底棲類皆很豐富,是正常鹽度海水的生物群,可資全球地層對比。有若干底棲類有孔蟲與北美西部同期動物群相同,這是生物分布的一個待解之謎。南海中新世、上新世至第四紀的有孔蟲氧同位素分期取得了全球氣候地層對比的成果。
(2)淺海大有孔蟲動物群
古新世、始新世大有孔蟲(即貨幣蟲)動物群見於岡底斯山以南的崗巴定日帶和岡底斯南側,構成貨幣蟲灰岩相,含有豐富的大、小有孔蟲和軟體動物、珊瑚等底棲生物,屬於典型的特提斯淺海生物群。東海、台灣的始新世貨幣蟲動物群亦很發育,但多為砂質灰岩相,種類也比藏南少得多。台灣、澎湖、西沙和北部灣地區,中新世中堊蟲動物群是全球廣布的溫暖淺海動物群,是形成中堊蟲灰岩或白堊岩的造礁生物。上新世至第四紀的某些大有孔蟲孑遺種類與珊瑚等組成礁灰岩,見於台灣、澎湖和西沙等地,但規模已大為縮小。
(3)海灣—潟湖相生物群
見於塔里木西部。除古新世晚期—始新世早期有若干浮游類有孔蟲外,主要為底棲類有孔蟲和牡蠣類軟體動物,屬於副特提斯生物群,與中亞地區相同。中新世有孔蟲轉變為種類單調的海灣—潟湖相動物群。上新世至第四紀可能有殘留游移海盆地存在於塔里木,殘存了少數能適應高鹽水體的生物。
(4)陸相盆地中的海源生物群
這種特殊類型的生物群在我國內陸分布甚廣,世界罕見。已見於松遼盆地、二連盆地和四川盆地白堊紀地層中,前二地區有魚類、金藻類、溝鞭藻,後一地區存在單調的有孔蟲群。古近紀已知有江漢盆地、蘇北盆地有孔蟲和廣東茂名、三水盆地的有孔蟲。華北平原始新世沙河街有孔蟲和鈣質超微化石尤為著名。新近紀至第四紀的有孔蟲與海相介形蟲常組合在一起,它們不僅見於華北平原(包括北京平原)、桑乾河、汾渭地塹帶,還見於內蒙古、塔里木、柴達木,甚至海拔數千米的阿里地區,它們的分布引起了關於來源問題的長期討論,且至今未決。這類生物群不同於濱海、沿岸地區的海相夾層生物群,因區域上離海遠,與海洋的通道難以確定。有海水上溯、鳥攜、風帶等幾種可能來源,具體的傳播方式有待研究。東部盆地的古水繫上溯傳播方式可能性較大,西部盆地可能存在新近紀和第四紀的游移殘留海盆,在上述背景上風帶、鳥攜的途徑也不能排除。
2.陸相生物群
這里以哺乳動物與植物群為主,簡述其生態類型。
古近紀和新近紀動物群在區系演化上可分為兩個大的階段:古新世至中新世早期階段和中新世中期至上新世階段。古新世至中新世早期動物群是地方性(或土著)動物群向洲際性動物群過渡的動物群,中新世中期—上新世動物群是全北界或北方區動物群。在中國范圍內,兩階段的動物群中均存在南方與北方的分異。
(1)古新世至中新世早期由地方性向洲際性過渡的動物群
這種過渡性表現為由地方性分子占統治地位逐步分階段地過渡到大區域或洲際共有分子的大量增加,但始終保有目、科一級的土著特色。我國古新世哺乳動物群已知有10多目10餘科100餘種,早期以階齒獸科為代表(Bemalambdidae),晚期以古階齒獸科為代表(Archaeolambdidae),與另一個研究最好的北美古新世動物群難以對比,古新世早期動物群尤其如此;華南有早期和晚期動物群,華北(內蒙古)只有晚期組合,但也沒有古階齒獸等南方主導分子,可見當時即存在華北區與華南區的差異,但因發現還不均衡,兩區動物群的組成尚待新發現。始新世動物群增加到17目90餘科數百種,科一級和一批屬的洲際對比已有可能。但始新世中期和此前的動物與南亞仍不易對比,從始新世中期偏晚時期和始新世晚期開始才有了明顯的共有屬。我國始新世動物群具有明顯亞洲特色:始新世早期以Orientolophus,Asiacoryphodon,Rhombomylus為代表,始新世中期偏早時期以Lo-phiolestes,Protitan,Tamquammys為代表,始新世中期偏晚時期以 Rhinotitan,Anthracok-eryx,Pappocricetodon為代表,始新世晚期以Embolotherium,Dianomys,Sinosminthus為代表。以始新世晚期動物群為例,南、北方動物群性質有明顯不同:北方以有蹄類、嚙齒類、兔形類為主,如 Embolotherium,Gigantamynodon,Desmatolagus,Lophiomeryx 等,另有始新世中期殘遺的中獸科、兩棲犀科屬種;南方動物群以奇蹄類、偶蹄類的石炭獸科、食肉類為主,如 Gigantomynodon,Carcodon,Indricotherium,Schizotherium,Bothriodon,Anthracotherium以及古劍齒虎和其他古老劍齒虎,另有始新世中期的殘遺類型。漸新世動物群主要發現於北方,特別是西北區至內蒙古一帶,南方除滇東等地外很少發現。漸新世早期以 Karakoromys decessus,Ordolagus 等為代表,漸新世晚期以 Dzungariotheriumturfanense,Yindirtomys grangeri,Tachyoryctoides obrutchewi 為代表。漸新世動物群中巨犀類、嚙齒類、兔形類和食蟲類小哺乳動物大量增加。中新世早期哺乳動物群發現於甘肅蘭州和青海西寧盆地和新疆准噶爾盆地,以西寧「謝家動物群」為例,10屬14種化石中能與國際進行屬級對比的僅有Eucricetodon(真古倉鼠)和Brachypotherium(短腳犀)等,屬歐洲與巴基斯坦阿奎坦—布爾迪加爾期。組成中小哺乳動物為主,另有角羊等,大部分屬是漸新世殘留並且大部為亞洲土著類型。蘭州中新世早期「張家坪動物群」也包括十幾個屬種,以大哺乳動物為主,大部為殘存類型;值得注意的是:其中若干屬種與南亞、中亞所共有,包括剛從非洲遷移到亞洲的象類,說明青藏地區尚未構成巨大屏障。可見,中新世早期與古近紀動物群相比雖然出現了若干更進步種類,但仍保留了屬以上單位的地方色彩。
(2)中新世中期至上新世階段的哺乳動物群
此階段已極為現代化,80%以上的科延續到現代。與南亞、非洲和歐美進行屬級對比的化石大量出現,如北美的馬類西進歐亞,非洲的長鼻類東進歐亞、北美。大量新科出現,其中有特殊意義的是靈長目高等猿類或人形類的出現。亞非共有的Dryopithecus(森林古猿)和Sivapithecus(=Ramapithecus,即西瓦古猿或拉瑪古猿)是古人類演化的重要環節。三趾馬動物群區域分布最廣,有華北、西北、華南、藏北、藏南的幾十個地點,說明新近紀時期中國大部地區廣泛發育森林、草原或森林—草原環境,當然西部趨干,東部趨濕。東部區動物群的南北分異亦有明確顯示,北方和西藏以三趾馬動物群為主;滇桂除古猿動物群外出現了較多的Stegolophodon(古劍齒象)和Stegodon(劍齒象),後者到第四紀為南方型動物群的代表分子;長江中下游是過渡區。按演化和年代地層序列,中新世中期至上新世分為5 期,各有特有屬種為代表(全國地層委員會,2002;王乃文、何希賢,2005)。
(3)全球現代陸生動物地理區系
自北而南分為:北方大區或古北界,其南界由北非、土耳其、中亞、昆侖—秦嶺,東延至北美,內部分為歐洲—西伯利亞區、古地中海區(包括我國西北區)、東亞區(或東方區,包括華北北部、東北、朝鮮、日本等)、加拿大區、索諾蘭區(基本是美國和墨西哥);中部大區或老世界,包括馬達加斯加、南亞、中國南方—東南亞—伊里安等區;中南美大區或新世界;南大陸大區或南生界,包括澳大利亞、紐西蘭、巴塔哥尼亞區等。這種全球古動物區系格局就是突破古近紀各土著動物區的范圍,通過加強動物區間的全球交流,在新近紀形成的。其中我國南、北方動物區的界線就是北方大區和中部大區的界線。這條界線第四紀時有大范圍的南北擺動,構成所謂「淮河過渡區」。陸生動物交流的成功,歸因於陸間海洋屏障的收縮與消失,其中歐、亞之間的動物交流得益於副特提斯或蓬蒂海的大規模收縮和連接蓬蒂海與北冰洋的土爾蓋海灣或海峽的大規模收縮和消失;亞、美之間的交流主要依賴白令陸橋多次連通;歐洲與北非的交流與直布羅陀海峽的陸橋形成期有關。哺乳動物之外的其他動物的洲際交流可能另有傳播機制,如華北東部始新世的Knightia魚群與北美西部同類魚群可對比,但並未發現通過白令陸橋交流的化石遺跡。這種情況與東海古新世Silicosigmoilinacalifornica有孔蟲群頗相似,這種底棲類動物同樣與北美西部同類相一致。它們很可能是通過北赤道暖流的漂浮島生態環境完成交流的。
(4)古近紀和新近紀陸生植物群類型
據大植物化石和孢粉組合分析,古近紀有3個植物群類型或3個植物區,新近紀有4個類型或植物區,清楚地反映了古氣候帶的性質和演變。
古近紀的3個植物群類型或植物區是:東北—華北—阿勒泰區、華南—西北—藏北區和藏南—桂粵—台灣區,分別為亞熱帶—暖溫帶的暖溫濕潤植物群、副熱帶乾旱—半乾旱植物群和熱帶暖濕植物群。
屬於第一種類型的有:東北地區古新世栗子溝木化石群、始新世早期的古城組孢粉組合、始新世中期計軍屯植物群、始新世晚期至漸新世的寶泉嶺組、水曲柳組、洋河組的「三合植物群」、始新世晚期的西露天組孢粉組合、漸新世的水曲柳組孢粉組合、華北漸新世的開地坊組孢粉組合以及阿勒泰古新世的阿勒泰植物群等。它們的共同特徵是常綠落葉闊葉樹占突出地位。特別是北疆的阿勒泰植物群過去不為人所關注,其21種植物化石的區系成分與現代湖北神農架、浙江天目山和長江以南地區的植物生態性質相同,有的葉片直徑達30 cm,說明其亞熱帶屬性。雖然在蒙古廣大地區尚未發現同期植物群,但可推斷當時在東亞中緯度區存在一個由北疆至東北的廣大暖溫潮濕帶。華北的植物孢粉性質與東北有所區別,華北平原始新世早期的孔店組孢粉組合中含有麻黃粉,汾渭地區始新世晚期至漸新世的「白鹿塬植物群」由Palibinia數種組成,它們皆指示乾旱氣候條件,可見華北當時是介於以北潮濕帶和以南乾旱帶之間的過渡帶。
屬於第二種類型的有:華南長江中下游至南嶺一帶的古新世「茶山坳植物群」以多種Palibinia為特徵,該區古新世孢粉譜中常見麻黃。始新世至漸新世的Palibinia和麻黃向西分布到川西的「熱魯植物群」,向南分布到粵北的三水盆地土布心組三段,向北擴展到汾渭地區至山東西部。Palibinia植物群延伸到中亞土庫曼等地,經中南歐直達英國懷特島。隨著新近紀華南轉變為潮濕氣候帶、中亞至地中海的廣大區域為副特提斯或蓬蒂海佔領,古近紀的東南西北向巨型乾旱帶驟然瓦解,Palibinia也從此滅絕。
屬於第三種類型的有:海南始新世中期的長昌植物群、右江地區始新世晚期—漸新世的那讀植物群和公康植物群,以及藏南始新世中期的秋烏植物群。這些植物群皆位於當時的熱帶潮濕區,其中海南和右江的植物群靠近初生的南海,藏南的秋烏植物群形成於尚未消失的特提斯海濱。
新近紀的4個類型或植物區是:西北區、華北—東北區、華南區和青藏—南海—台灣區。
西北區很少有新近紀大植物發現,但蘭州、西寧地區的中新世早期的謝家組、中新世中晚期的鹹水河組和臨夏組甚至山西中新世晚期的保德組中,藜科、蒿屬花粉都是孢粉組合的主導分子,柴達木上新世獅子溝組的典型孢粉組合是蒿屬、麻黃粉與藜科。中新世早期的謝家組尚含顯著的榆科、松科花粉,甚至很少的熱帶、亞熱帶分子;中新世中晚期至上新世藜科、蒿屬背景上,水生植物逐步減少,山地針葉植物逐步增加,反映了乾旱趨勢的加強。
華北—東北區的新近紀植物和孢粉化石十分豐富,最著名的是山東的中新世山旺植物群和孢粉組合,山旺植物群含130種植物,最多的是 Acer,Carpinus,其次有 Zelkova,Carya,Juglans,Hamamelis,孢粉譜中含有一定的常綠闊葉樹和山地針葉樹成分,該植物群定義為混有亞熱帶分子的暖溫帶闊葉落葉林比較適當。華北平原館陶組下段孢粉組合和晉冀交界區的漢諾壩玄武岩夾層植物群皆以針葉樹為主伴有落葉闊葉樹,顯示了比華北東部溫度較低的山地植物群性質。但內蒙古東部的老梁底植物群以落葉闊葉樹為主,更接近東北新近紀植物群。華北上新世植物群仍存在東西差異,山東堯山組孢粉植物群仍顯示與山旺植物群相近的性質,但山西的上新世早期榆社植物群與晚期的太谷植物群顯示了北方硬木混交林的特性。東北新近紀最著名的植物群是吉林敦化的秋梨溝植物群,已發現的19種化石反映了中新世的中生混交林植被,與山東山旺植物區系性質相近,但含8種松柏類,反映古氣溫低於山旺。東北地區上新世植物孢粉資料少,與廣泛發育玄武岩有關。
華南區很少發現內容豐富的新近紀植物群。最有意義的是福建中新世漳浦植物群,含有Liquidambar,Sterculia,Fissistigma,Paliurus,Magnolia,Gymnoclas 等,屬於熱帶植物區系中的副熱帶雨林植被。閩西佛曇組的上新世孢粉組合具有豐富的山地針葉樹,喜暖成分減少,草本植物增多,反映了氣溫降低的山地植被特徵。江西中新世至上新世初的頭陂組產以Quercoidites為主的孢粉植物群,含有較多的Fagus,Liquidambar,Engelhardtia,Ilex,Nyssa,Myrica,Tilia,屬常綠闊葉落葉混交林植被,但另有大量草本的 Chenopodium,反映稍涼微乾的亞熱帶氣候。江西南豐的Quercoidites-Faguspollenites組合可能屬於頭陂組上部的早上新世部分,吉安的Quercoidites-Cyclobalanopsis組合應屬上新世晚期的黃橋組,它們反映了溫暖潮濕氣候下的常綠闊葉和落葉闊葉混交林植被,其中較少Chenopodium可能反映了森林植被的擴展。四川中新世晚期的涼水井組孢粉以被子植物和蕨類為主,上新世晚期的鹽源組孢粉以水龍骨科和單縫孢子佔多數,仍然屬於潮濕氣候植被,沒有反映出任何趨干趨冷的特徵,這也反映出該地瀕臨的青藏高原這時尚未顯著隆升。總之,這里所劃的華南區是新近紀的亞熱帶潮濕氣候帶。
青藏—南海(包括台灣)大區在新近紀是一個東西向延伸數千千米的熱帶或熱帶—亞熱帶潮濕植物區系。其東段(滇東、南嶺以南至台灣)的熱帶植被性質明顯,如滇東的小龍潭和多塘植物群、廣西合浦的南康植物群、台灣的石底植物群;西段東部的中新世植物群如滇西的景谷、劍川、臨滄植物群和藏東的芒康植物群無疑具有熱帶植被特性,但上新世的騰沖植物群已轉變為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反映了由中新世熱帶植被向暖溫帶植被的演變趨勢。藏中岡底斯帶上的中新世烏郁植物群為以高山櫟為主的熱帶山地植被,其性質為常綠革葉灌叢,但藏南上新世的噶爾植物群和希夏邦馬北坡植物群分別為落葉闊葉林和常綠革葉灌叢,應該反映了上新世熱帶山地垂直分帶性的增強和該區新近紀的副熱帶乾旱環境。總之,青藏大部地區在新近紀由地貌平坦的熱帶區向平原與山脈相間的熱帶—亞熱帶區轉變,但沒有出現高寒偏乾的高原環境。

7. 有沒有兩個或三個細胞組成的生物

並沒有。

最原始的多細胞動物,是從群聚的單細胞動物中突變而來的

群聚和多細胞的區別,是群聚動物個體之間沒有差異,分離也能很好存活,而多細胞動物出現了分化,有的專司保護,有的專心繁殖,離開了彼此都無法獨立生活。

所以最簡單的多細胞動物,是有2層細胞,總數在數十個細胞左右的絲盤蟲

PS:然而最簡單的多細胞生物是植物,名叫Tetrabaena socialis,屬於團藻目擁有4個細胞,他們外形差別不大,但卻有原生質層橋梁聯系協調,

8. 企鵝是不是群聚生物

是群聚生物.
生活史因種的體形大小不同以及地理分布而異。同一種類的繁殖周期還與緯度有關。有的種長途遷移到內陸的祖傳營巢區去產卵,斑嘴環企鵝和小藍企鵝一年繁殖2次,大多數種一年僅繁殖1次。而王企鵝則三年內繁殖2次。王企鵝和帝企鵝每次產卵1枚,而其他種則產2枚,偶為3枚。大多數企鵝在南半球的春夏季繁殖。巴布亞企鵝的某些種群也在冬季繁殖。帝企鵝發育時間長,故在秋季開始繁殖,以使幼雛在成活率機會最大的夏季產出。
當企鵝入群和離群時,常有種種表演和鳴叫。求偶配對時,常有求偶鳴叫,鳴聲在兩性之間有二態性。合恩角企鵝鳴聲似驢鳴。到繁殖季節,帝企鵝能找到舊巢及舊配偶。除帝企鵝只由雄鳥擔任外,所有種都由兩性孵卵。在交配時企鵝群中十分熱鬧,鳴聲聒耳,到孵卵時則一片寂靜。卵和雛鳥的死亡率決定於氣候條件、幼鳥在生殖種群的百分比和敵害等因素,一般為產卵總數的40-80%。產卵後,雌鳥常常離群到海洋覓食,約10-20天後回來替換雄鳥,以後便以一兩周為期互相輪換。但雌性帝企鵝從鳥群到海洋需要走80-160公里,一直到64天孵卵期之末才能返回;此時正值南極嚴冬,雄帝企鵝互相依靠在一起,每個雄帝企鵝都會將卵置於足上孵化,並靠體內儲存的脂肪生活;直到嚴冬過去,雌性帝企鵝回來後,雄帝企鵝將幼雛移交於雌性帝企鵝足上。
企鵝幼雛從卵殼孵出需24-48小時,孵出後即表現有取食行為,將嘴放入親鳥口腔,取食成液狀的吐出 的甲殼類或魚類食物。開始時,幼鳥藏在親鳥身下;逐漸長大之後,幼鳥停留在親鳥體側。幼鳥從孵化到完全獨立的期限,在較小的種要2個月,帝企鵝需5個半月,王企鵝12-14個月。半成熟的幼雛會成大群由成鳥照管,如在"托兒所"內一般。
成鳥每年更換全部羽毛一次。換羽時不能入水,通常躲在鳥群以外的一個掩蔽地點。企鵝游泳迅速,用鰭肢作為推進器。需高速前進時,常常跳離水面,每跳一次可在空中前進1公尺或者更遠,並在此期間呼吸。在陸上則步態笨拙可笑,但前進速度甚快,以前肢為平衡器。可在岩石上靈活地行動,亦可在冰雪上以腹部著地滑行,以足及前肢為推進器。企鵝能藉太陽的位置來定向。

9. 海百合是群居生物嗎

這個海百合的話本來就是群居生物的都是一群一起生活的

10. 生物經常發生群聚作用簡要論述生物群居的作用有哪些

在任何一個自然地區 動 植物能群居在一起 是由於每個組員已能適應環境中的各種因子 而且至少能供給最低的需要量
雖然同居處之個體間會有抗生作用 或不利的影響 但是為了生命的延續 許多生物體的存在是必需的 同時群體間的有利作用與相互容忍力也已發展到某個階段了 此種棲居於天然區域內的生物 能相互調節而造成的群體 稱為生物群聚
其含義有二
廣義的生物群聚
廣義的生物群聚即指生態系內有生命的部份 包括某一地區所有的生物在內 但是有時其范圍較窄 卻有動物群聚和植物群落之分 整個生物群聚須自足自給 不需由外界供給
狹義的生物群聚
摩必斯(Mobius 1880)所提出的Biocoenosis 其縮寫為 Biocenose 以區別生物群聚中的特殊含義 該意即指存在較小生育地(Biotope)內的生物群聚 其成員可能只有動物或只有植物 但是大多數都包括動物二者 而且該群聚常不須自給自足 一個狹義的群聚常是限制在某一特定的棲所 如一個蚝床(oyster bed)或一個沼澤地內的生物 其食物須由外界供給
然而後人所提出的典型群聚(Typicalbiocenosis)卻包含著生產者 消費者等在內 即表示能自給自足 因此 狹義與廣義的群聚並無顯明的界限 常可互相使用 但以生物群聚(community)為多數生態學家所採用

閱讀全文

與群聚型生物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36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0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47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39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81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05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96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98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4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20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52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81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96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62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44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4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47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0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8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