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微生物有哪些種類
微生物有各種形狀、大小和顏色,它們有的像圓球,有的像圓柱,還有些是螺旋形的。其中有5類最常見的微生物
細菌(如球菌、桿菌、螺旋菌、弧菌);真菌(如接合菌、囊子菌);藻類(如硅藻、腰鞭毛蟲);病毒(如腺病毒、噬菌體)和原生動物(如阿米巴原蟲、草履蟲)。這只是微生物中的幾個常見種類,每個種類里,又有許多不同的微生物,有些是由一個細胞構成的,另外一些是由多個細胞構成的,但它們也很小,必須用顯微鏡才能看見。
查看更多《神奇校車·走近微生物》
『貳』 我們生活當中有哪些微生物
微生物是個肉眼難以觀察的一切微小生物的統稱,它們包括細菌、病毒、真菌和少數藻類。它們的特點就是個體小表面積大、吸收多轉化能力快、生長繁殖快。
以下介紹四中生活中的微生物:
1、蟎蟲
蟎蟲:體型微小的動物,一般在0.5mm左右。
它是和人共生最親近的微生物,可以說只要有油脂分泌的就肯定會有蟎蟲。
皮膚的結構是:表皮-真皮-皮下組織;表皮的結構又分為:基底層-有棘層-顆粒層-透明層-角質層;蟎蟲就生活在皮膚表面的這個微生物層中。
寄生人體表面的一般是毛囊蟎和皮脂腺蟎,一般將皮脂腺蟎統稱為蟎蟲。
蟎蟲會引起皮膚瘙癢、嚴重會引起毛囊炎。蟎蟲在生活中常藏身於床、床墊、窗簾等容易積聚灰塵的地方。
因此在生活中,日常徹底清潔皮膚和保持生活起居的衛生是避免蟎蟲滋生的重要因素。
2、金黃色葡萄球菌
金黃色葡萄球菌:是人類一種重要的病原菌,隸屬於葡萄球菌屬,是革蘭氏陽性菌的代表。
金黃色葡萄球菌在自然界中無處不在,空氣,水,灰塵以及人和動物的排泄物中均可以找到。美國疾控中心報告,金黃色葡萄球菌的感染占第二位,僅次於大腸桿菌。
金黃色葡萄球菌可以通過日常接觸與食品接觸傳播。因此,對加工不充分或密封不嚴的食品要特別注意。另外,金黃色葡萄球菌也存在皮膚當中,如果是有皮膚問題的,如痤瘡、粉刺、痘痘等。以上皮膚問題均有金黃色葡萄球菌的存在。因此,在治療上述皮膚問題時,應先考慮清潔殺菌除蟎,然後再到護膚環節。
日常生活中,防止金黃色葡萄球菌腸毒素的生成,我們應該做到勤洗手、徹底清潔瓜果蔬菜在低溫和通風良好的條件下貯藏食物,以防腸毒素形成;在氣溫高的春夏季,食物置冷藏或通風陰涼地方也不應超過6h,並且食用前要徹底加熱。
3、大腸桿菌
大腸桿菌:大腸埃希氏菌,通常被稱為大腸桿菌,革蘭氏陰性短桿菌。
大腸桿菌是人和許多動物腸道中最主要且數量最多的細菌,周身鞭毛,能運動,無芽孢。屬於異養兼性厭氧型菌。大腸桿菌屬於對熱抵抗力較強的菌株。55℃經60分鍾加熱15min後仍有部分菌株存活,在溫度較低的糞便中存活更久。
大腸桿菌是與我們日常生活關系非常密切的一類細菌,屬於腸道桿菌的大類的一種。大腸和小腸里對人體無害的一種單細胞生物。正常情況下,大多數大腸桿菌是非常安分守己的。他們不但不會給我們身體健康帶來危害,反而還能競爭性抵禦致病菌的進攻,同時還能幫助合成微生物K2,與人體是互利共生關系。但腸道如果出現問題的情況下,大腸桿菌則通常被看做機會致病菌。
4、白色念珠菌
白色念珠菌:是一種重要的人體致病真菌,呈卵圓形,像酵母。比葡萄球菌大5-6倍,革蘭氏陽性菌。
通常存在於人口腔、上呼吸道、腸道及陰道。一般在正常機體中數量少,不引起疾病。當機體免疫失衡時,才會引起念珠菌感染。念珠菌對熱的抵抗力不強,加熱60℃一小時後即可死亡。但對乾燥、日光、紫外線及化學制劑抵抗力較強。
念珠菌病預防主要是個人清潔,合理使用抗生素、激素,增強機體免疫功能。治療淺表感染可擦龍膽紫,雷瑣辛或制黴素,二性黴素B或咪唑葯物局部應用。
『叄』 人的體內體外共寄居著多少微生物
大約200種,其中約80種生活在人的口腔里。我們的身體是一座微生物工廠,每天生產出一千億到一百萬億個細菌。在每平方厘米腸子表面上生活著一百億微生物,而在每平方厘米皮膚表面生活著一千萬個細菌。 在人的牙齒、咽喉和消化道里細菌的數量最多,數量超過皮膚表面一千倍。
『肆』 常見微生物有哪些
常見微生物有:細菌、放線菌、藍細菌。
1、細菌:
細菌是許多疾病的病原體,可以通過各種方式,如接觸、消化道、呼吸道、昆蟲叮咬等在正常人體間傳播疾病,具有較強的傳染性,對社會危害極大。
2、放線菌:
放線菌(Actinomycetes)是原核生物中一類能形成分枝菌絲和分生孢子的特殊類群,呈菌絲狀生長,主要以孢子繁殖,因菌落呈放射狀而得名。
3、藍細菌:
藍細菌是一類進化歷史悠久、革蘭氏染色陰性、無鞭毛、含葉綠素a,但不含葉綠體(區別於真核生物的藻類)、能進行產氧性光合作用的大型單細胞原核生物。
(4)我們身邊的微生物有多少擴展閱讀
微生物為生物中一群重要的分解代謝類群,缺少了它們,生物圈的物質能量循環將中斷,地球上的生命將難以繁衍生息。微生物為地球上最為豐富多樣的生物資源,其的種類僅次於昆蟲,是生命世界裡的第二大類群。
微生物與人類生活密切不可分。病原微生物是導致人類諸多疾病的罪魁禍首。致病微生物引起的疾病,即傳染病種類繁多,如2003年爆發的SARS和近兩年的禽流感,以及每年成倍增長的艾滋病病例。盡可能地減小病原微生物所帶來的危害已經成為微生物研究工作者的首要任務。
『伍』 微生物有哪些
微生物:細菌、病毒、真菌以及一些小型的原生生物、顯微藻類等在內的一大類生物群體,它個體微小,與人類關系密切。
涵蓋了有益跟有害的眾多種類,廣泛涉及食品、醫葯、工農業、環保、體育等諸多領域。在我國教科書中,將微生物劃分為以下8大類:細菌、病毒、真菌、放線菌、立克次氏體、支原體、衣原體、螺旋體。
有些微生物是肉眼可以看見的,像屬於真菌的蘑菇、靈芝、香菇等。還有微生物是一類由核酸和蛋白質等少數幾種成分組成的"非細胞生物"。
微生物的形態觀察是從安東尼·列文虎克發明顯微鏡開始的,他利用能放大50~300倍的顯微鏡,清楚地看見了細菌和原生動物,他的發現和描述首次揭示了一個嶄新的生物世界——微生物世界。在微生物學的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微生物對人類最重要的影響之一是導致傳染病的流行。在人類疾病中有50%是由病毒引起。微生物導致人類疾病的歷史,也就是人類與之不斷斗爭的歷史。
在疾病的預防和治療方面,人類取得了長足的進展,但是新現和再現的微生物感染還是不斷發生,像大量的病毒性疾病一直缺乏有效的治療葯物。
『陸』 周圍環境的微生物種類及其分布
微生物(microorganism簡稱microbe)是包括細菌、病毒、真菌以及一些小型的原生動物等在內的一大類生物群體,它個體微小,卻與人類生活密切相關。微生物在自然界中可謂「無處不在,無處不有」,涵蓋了有益有害的眾多種類,廣泛涉及健康、醫葯、工農業、環保等諸多領域。
原核:細菌、放線菌、螺旋體、支原體、立克次氏體、衣原體。
真核:真菌、藻類、原生動物。
非細胞類:病毒和亞病毒。
微生物一般地,在中國大陸地區的教科書中,均將微生物劃分為以下8大類:細菌、病毒、真菌、放線菌、立克次體、支原體、衣原體、螺旋體。
微生物的定義
一切肉眼看不見的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總稱
1 特點: 個體微小,一般<0.1mm。
構造簡單,有單細胞的,簡單多細胞的,非細胞的
進化地位低。
2 分類 原核類: 三菌,三體 。
真核類: 真菌,原生動物,顯微藻類。
非細胞類: 病毒,亞病毒 ( 類病毒,擬病毒,朊病毒)
3 五大共性: 體積小,面積大
吸收多,轉化快
生長旺,繁殖快
適應強,易變異
分布廣,種類多
二、微生物的類群
1 細菌:
(1)定義:一類細胞細短,結構簡單,胞壁堅韌,多以二分裂方式繁殖和水生性強的原核生物
(2)分布:溫暖,潮濕和富含有機質的地方
(3)結構:主要是單細胞的原核生物,有球形,桿形,螺旋形
細胞壁
基本結構 細胞膜
細胞質
結構 擬核
鞭毛
特殊結構 莢膜
芽孢
(4)繁殖: 主要以二分裂方式進行繁殖的
(5)菌落: 單個細菌用肉眼是看不見的,當單個或少數細菌在固體培養基啊行大量繁殖時,便會形成一個肉眼可見的,具有一定形態結構的子細胞群落.
菌落是菌種鑒定的重要依據.不同種類的細菌菌落的大小,形狀光澤度顏色硬度透明毒都不同.
2 放線菌
(1)定義:一類主要成菌絲狀生長和以孢子繁殖的陸生性較強的原核生物
(2)分布:含水量較低,有機物較豐富的,呈微鹼性的土壤中
(3)形態構造:主要由菌絲組成,包括基內菌絲和氣生菌絲(部分氣生菌絲可以成熟分化為孢子絲,產生孢子)
(4)繁殖:通過形成無性孢子的形式進行無性繁殖
無性繁殖 有性繁殖
(5)菌落:在固體培養基上:乾燥,不透明,表面呈緻密的絲絨狀,彩色乾粉
3 病毒
(1) 定義:一類由核酸和蛋白質等少數幾種成分組成的」非細胞生物」,但是它的生存必須依賴於活細胞.
(2)結構:
(3)大小:
一般直徑在100nm左右
最大的病毒直徑為200nm的牛痘病毒
最小的病毒直徑為28nm的脊髓灰質炎病毒
(4)增殖:以 噬菌體為例:
吸附 侵入 增殖 裝配 釋放
第二節微生物的營養
一、微生物的化學組成
C,H,O,N,P,S以及其他元素
二、微生物的營養物質
1 水和無機鹽
2 碳源:凡能為微生物提供生長繁殖所需碳元素的營養物質
來源
作用
3氮源:凡能為微生物提供所必需氮元素的營養物質
來源
作用:主要用於合成蛋白質,核酸以及含氮的代謝產物
4 能源:能為微生物生命活動提供最初能源來源的營養物質或輻射能
根據碳源和能源分類:
5生長因子:微生物生長不可缺少的微量有機物
能引起人和動物致病的微生物叫病源微生物有八大類:
1.真菌:引起皮膚病。深部組織上感染。
2放線菌:皮膚,傷口感染。
3螺旋體:皮膚病,血液感染 如梅毒,鉤端螺旋體病。
4細菌:皮膚病化膿,上呼吸道感染 ,泌尿道感染,食物中毒,敗血壓症,急性傳染病等。
5立克次氏體:斑疹傷寒等。
6衣原體:沙眼,泌尿生殖道感染。
7病毒:肝炎,乙型腦炎,麻疹,艾滋病等。
8支原體:肺炎,尿路感染。
生物界的微生物達幾萬種,大多數對人類有益,只有一少部份能致病。有些微生物通常不致病,在特定環境下能引起感染稱條件致病菌。 能引起食品變質,腐敗,正因為它們分解自然界的物體,才能完成大自然的物質循環。
有些人誤將真菌當作細菌,是一種比較普遍的誤解。尤其以80年代以前未受過系統生物學教育者。
微生物對人類最重要的影響之一是導致傳染病的流行。在人類疾病中有50%是由病毒引起。世界衛生組織公布資料顯示:傳染病的發病率和病死率在所有疾病中占據第一位。微生物導致人類疾病的歷史,也就是人類與之不斷斗爭的歷史。在疾病的預防和治療方面,人類取得了長足的進展,但是新現和再現的微生物感染還是不斷發生,像大量的病毒性疾病一直缺乏有效的治療葯物。一些疾病的致病機制並不清楚。大量的廣譜抗生素的濫用造成了強大的選擇壓力,使許多菌株發生變異,導致耐葯性的產生,人類健康受到新的威脅。一些分節段的病毒之間可以通過重組或重配發生變異,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流行性感冒病毒。每次流感大流行流感病毒都與前次導致感染的株型發生了變異,這種快速的變異給疫苗的設計和治療造成了很大的障礙。而耐葯性結核桿菌的出現使原本已近控制住的結核感染又在世界范圍內猖獗起來。
微生物千姿百態,有些是腐敗性的,即引起食品氣味和組織結構發生不良變化。當然有些微生物是有益的,它們可用來生產如乳酪,麵包,泡菜,啤酒和葡萄酒。微生物非常小,必須通過顯微鏡放大約1000 倍才能看到。比如中等大小的細菌,1000個疊加在一起只有句號那麼大。想像一下一滴牛奶,每毫升腐敗的牛奶中約有5千萬個細菌,或者講每誇脫牛奶中細菌總數約為50億。也就是一滴牛奶中可有含有50 億個細菌。
微生物能夠致病,能夠造成食品、布匹、皮革等發霉腐爛,但微生物也有有益的一面。最早是弗萊明從青黴菌抑制其它細菌的生長中發現了青黴素,這對醫葯界來講是一個劃時代的發現。後來大量的抗生素從放線菌等的代謝產物中篩選出來。抗生素的使用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挽救了無數人的生命。一些微生物被廣泛應用於工業發酵,生產乙醇、食品及各種酶制劑等;一部分微生物能夠降解塑料、處理廢水廢氣等等,並且可再生資源的潛力極大,稱為環保微生物;還有一些能在極端環境中生存的微生物,例如:高溫、低溫、高鹽、高鹼以及高輻射等普通生命體不能生存的環境,依然存在著一部分微生物等等。看上去,我們發現的微生物已經很多,但實際上由於培養方式等技術手段的限制,人類現今發現的微生物還只佔自然界中存在的微生物的很少一部分。
微生物間的相互作用機制也相當奧秘。例如健康人腸道中即有大量細菌存在,稱正常菌群,其中包含的細菌種類高達上百種。在腸道環境中這些細菌相互依存,互惠共生。食物、有毒物質甚至葯物的分解與吸收,菌群在這些過程中發揮的作用,以及細菌之間的相互作用機制還不明了。一旦菌群失調,就會引起腹瀉。
隨著醫學研究進入分子水平,人們對基因、遺傳物質等專業術語也日漸熟悉。人們認識到,是遺傳信息決定了生物體具有的生命特徵,包括外部形態以及從事的生命活動等等,而生物體的基因組正是這些遺傳信息的攜帶者。因此闡明生物體基因組攜帶的遺傳信息,將大大有助於揭示生命的起源和奧秘。在分子水平上研究微生物病原體的變異規律、毒力和致病性,對於傳統微生物學來說是一場革命。
以人類基因組計劃為代表的生物體基因組研究成為整個生命科學研究的前沿,而微生物基因組研究又是其中的重要分支。世界權威性雜志《科學》曾將微生物基因組研究評為世界重大科學進展之一。通過基因組研究揭示微生物的遺傳機制,發現重要的功能基因並在此基礎上發展疫苗,開發新型抗病毒、抗細菌、真菌葯物,將對有效地控制新老傳染病的流行,促進醫療健康事業的迅速發展和壯大!
從分子水平上對微生物進行基因組研究為探索微生物個體以及群體間作用的奧秘提供了新的線索和思路。為了充分開發微生物(特別是細菌)資源,1994年美國發起了微生物基因組研究計劃(MGP)。通過研究完整的基因組信息開發和利用微生物重要的功能基因,不僅能夠加深對微生物的致病機制、重要代謝和調控機制的認識,更能在此基礎上發展一系列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的基因工程產品,包括:接種用的疫苗、治療用的新葯、診斷試劑和應用於工農業生產的各種酶制劑等等。通過基因工程方法的改造,促進新型菌株的構建和傳統菌株的改造,全面促進微生物工業時代的來臨。
工業微生物涉及食品、制葯、冶金、采礦、石油、皮革、輕化工等多種行業。通過微生物發酵途徑生產抗生素、丁醇、維生素C以及一些風味食品的制備等;某些特殊微生物酶參與皮革脫毛、冶金、採油采礦等生產過程,甚至直接作為洗衣粉等的添加劑;另外還有一些微生物的代謝產物可以作為天然的微生物殺蟲劑廣泛應用於農業生產。通過對枯草芽孢桿菌的基因組研究,發現了一系列與抗生素及重要工業用酶的產生相關的基因。乳酸桿菌作為一種重要的微生態調節劑參與食品發酵過程,對其進行的基因組學研究將有利於找到關鍵的功能基因,然後對菌株加以改造,使其更適於工業化的生產過程。國內維生素C兩步發酵法生產過程中的關鍵菌株氧化葡萄糖酸桿菌的基因組研究,將在基因組測序完成的前提下找到與維生素C生產相關的重要代謝功能基因,經基因工程改造,實現新的工程菌株的構建,簡化生產步驟,降低生產成本,繼而實現經濟效益的大幅度提升。對工業微生物開展的基因組研究,不斷發現新的特殊酶基因及重要代謝過程和代謝產物生成相關的功能基因,並將其應用於生產以及傳統工業、工藝的改造,同時推動現代生物技術的迅速發展。
農業微生物基因組研究認清致病機制發展控制病害的新對策
據資料統計,全球每年因病害導致的農作物減產可高達20%,其中植物的細菌性病害最為嚴重。除了培植在遺傳上對病害有抗性的品種以及加強園藝管理外,似乎沒有更好的病害防治策略。因此積極開展某些植物致病微生物的基因組研究,認清其致病機制並由此發展控制病害的新對策顯得十分緊迫。
經濟作物柑橘的致病菌是國際上第一個發表了全序列的植物致病微生物。還有一些在分類學、生理學和經濟價值上非常重要的農業微生物,例如:胡蘿卜歐文氏菌、植物致病性假單胞菌以及我國正在開展的黃單胞菌的研究等正在進行之中。日前植物固氮根瘤菌的全序列也剛剛測定完成。借鑒已經較為成熟的從人類病原微生物的基因組學信息篩選治療性葯物的方案,可以嘗試性地應用到植物病原體上。特別像柑橘的致病菌這種需要昆蟲媒介才能完成生活周期的種類,除了殺蟲劑能阻斷其生活周期以外,只能通過遺傳學研究找到毒力相關因子,尋找抗性靶位以發展更有效的控制對策。固氮菌全部遺傳信息的解析對於開發利用其固氮關鍵基因提高農作物的產量和質量也具有重要的意義。
環境保護微生物基因組研究找到關鍵基因降解不同污染物
在全面推進經濟發展的同時,濫用資源、破壞環境的現象也日益嚴重。面對全球環境的一再惡化,提倡環保成為全世界人民的共同呼聲。而生物除污在環境污染治理中潛力巨大,微生物參與治理則是生物除污的主流。微生物可降解塑料、甲苯等有機物;還能處理工業廢水中的磷酸鹽、含硫廢氣以及土壤的改良等。微生物能夠分解纖維素等物質,並促進資源的再生利用。對這些微生物開展的基因組研究,在深入了解特殊代謝過程的遺傳背景的前提下,有選擇性的加以利用,例如找到不同污染物降解的關鍵基因,將其在某一菌株中組合,構建高效能的基因工程菌株,一菌多用,可同時降解不同的環境污染物質,極大發揮其改善環境、排除污染的潛力。美國基因組研究所結合生物晶元方法對微生物進行了特殊條件下的表達譜的研究,以期找到其降解有機物的關鍵基因,為開發及利用確定目標。
極端環境微生物基因組研究深入認識生命本質應用潛力極大
在極端環境下能夠生長的微生物稱為極端微生物,又稱嗜極菌。嗜極菌對極端環境具有很強的適應性,極端微生物基因組的研究有助於從分子水平研究極限條件下微生物的適應性,加深對生命本質的認識。
有一種嗜極菌,它能夠暴露於數千倍強度的輻射下仍能存活,而人類一個劑量強度就會死亡。該細菌的染色體在接受幾百萬拉德a射線後粉碎為數百個片段,但能在一天內將其恢復。研究其DNA修復機制對於發展在輻射污染區進行環境的生物治理非常有意義。開發利用嗜極菌的極限特性可以突破當前生物技術領域中的一些局限,建立新的技術手段,使環境、能源、農業、健康、輕化工等領域的生物技術能力發生革命。來自極端微生物的極端酶,可在極端環境下行使功能,將極大地拓展酶的應用空間,是建立高效率、低成本生物技術加工過程的基礎,例如PCR技術中的TagDNA聚合酶、洗滌劑中的鹼性酶等都具有代表意義。極端微生物的研究與應用將是取得現代生物技術優勢的重要途徑,其在新酶、新葯開發及環境整治方面應用潛力極大。
微生物在整個生命世界中的地位!
當人類在發現和研究微生物之前,把一切生物分成截然不同的兩大界-動物界和植物界。隨著人們對微生物認識的逐步深化,從兩界系統經歷過三界系統、四界系統、五界系統甚至六界系統,直到70年代後期,美國人Woese等發現了地球上的第三生命形式-古菌,才導致了生命三域學說的誕生。該學說認為生命是由古菌域(Archaea)、細菌域(Bacteria)和真核生物域(Eucarya)所構成。在圖示「生物的系統進化樹」中,左側的黃色分枝是細菌域;中間的褐色和紫色分枝是古菌域;右側的綠色分枝是真核生物域。
古菌域包括嗜泉古菌界(Crenarchaeota)、廣域古菌界(Euryarchaeota)和初生古菌界(Korarchaeota);細菌域包括細菌、放線菌、藍細菌和各種除古菌以外的其它原核生物;真核生物域包括真菌、原生生物、動物和植物。除動物和植物以外,其它絕大多數生物都屬微生物范疇。由此可見,微生物在生物界級分類中佔有特殊重要的地位。
生命進化一直是人們關注的熱點。Brown等依據平行同源基因構建的「Cenancestor」生命進化樹,認為生命的共同祖先Cenancestor是一個原生物。原生物在進化過程中產生兩個分支,一個是原核生物(細菌和古菌),一個是原真核生物,在之後的進化過程中細菌和古菌首先向不同的方向進化,然後原真核生物經吞食一個古菌,並由古菌的DNA取代寄主的RNA基因組而產生真核生物。
從進化的角度,微生物是一切生物的老前輩。如果把地球的年齡比喻為一年的話,則微生物約在3月20日誕生,而人類約在12月31日下午7時許出現在地球上。
『柒』 生活中的微生物有哪些
01
什麼是微生物
微生物是眾多肉眼不可見,個體微小的低等生物的總稱。
02
微生物的種類
生物鍾包括細胞型微生物和非細胞型微生物兩大類;在細胞型微生物中又包括有原生微生物和真核微生物兩類。常見的原核微生物有細菌、放線菌、藍細菌、光合細菌、古細菌等;真核微生物有黴菌、酵母菌、微小藻類和原生動物等;非細胞型微生物常見有病毒、噬菌體等
03
無處不在的微生物
微生物主要的活動場所——土壤
11.
微生物活動的重要場所——動植物體表和體內
12.
13.
人類及其他生物很難存活的環境——岩石、荒漠、地層深處、海洋深處……
14.
酵母菌
能將糖發酵成酒精和二氧化碳,是一種天然發酵劑,分布於整個自然界,它有自己的生命現象,在有氧氣和沒有氧氣存在的條件下都能夠存活。酵母菌的功效之一發酵,發酵是酵母菌最主要的功用。人類很早就開始將酵母菌應用於食品生產中,例如酒精飲料、醬油、食醋、饅頭和麵包的發酵等等。
像酵母菌這類在食物里有重要作用的微生物還有:乳酸菌、紅麴黴、米麴黴等等。
15.
食用菌類有:香菇
16.
木耳
『捌』 人體內有多少微生物
:細菌、真菌以及一些小型的原生生物、顯微藻類等在內的一大類生物群體以及病毒,它個體微小、種類繁多、與人類關系密切,
科學家們稱,寄居在人身上的微生物約有200多種,其中有80種寄居在人們的口中。人的身體在某種意義上來說是一個各類車間俱全的微生物加工廠。我們的身體每年能產出1000億至10億個微生物。在我們的腸子上,每一平方厘米的地方就聚居著達100億個微生物;在皮膚上,每平方厘米的地方聚居著達1000萬個微生物。同時,我們的牙齒、喉嚨和食道則更是微生物泛濫的樂園,這些部位積聚的微生物要比皮膚表面高數千倍。此外,我們的身體上還寄居著無數的依靠食用死皮膚細胞為生的對人體健康無甚大礙的蟎蟲。下面來看一下我們身體幾個微生物主要聚集的部位
一、口腔
人類的口腔存在200多種微生物。比如糞大腸桿菌,它們是導致牙病和口氣的罪魁禍首!還有導致齲齒的變形鏈球菌,引起皰疹病的皰疹病毒。人類出生時,口腔是無菌的,但在幾小時到一天之內,口腔內即可出現一些菌群,據研究,在一個成人口腔中,唾液中的細菌至少是由三十多種菌屬組成,這些細菌大多數來自舌背表面,少數來自其他部位的口腔粘膜。在牙菌斑及牙齦溝中,菌計數為2X1011個/克濕重菌斑。在正常情況下,口腔微生物與宿主口腔處於生態平衡狀態。但由於體內、外環境因素的影響,可導致口腔內微生物菌群失調。正常口腔微生物若出現生態失調的變化,將出現種種口腔疾病,齲牙和牙周病就是口腔生態失調最常見的疾病。
二、皮膚
可能以下的情況像是恐怖片中的場景,但人類必須面對現實,這些都是真的:當我們關掉燈上床安歇時,我們的臉上立刻開始了一場盛大的宴會。細小而有八條腿的蜘蛛的遠親們——蠕形蟎,從我們的皮膚中爬出來,它們從這根毛發跳到另一根毛發以尋求配偶。就這樣,
早晨到來的時候,它們又頭朝下鑽進我們的皮膚中。
大約每四個人中就有一個人身上寄居著這種蠕形蟎。這些蠕形蟎寄居在他或她的睫毛和皮膚里。你可能通過與帶有該種寄生物的人親密接觸,甚至只是共用一條毛巾就能被傳染上。一旦這些微生物跑到你身上,它們就會吸附在毛發的基部或毛孔中。它們主要以皮脂腺分泌出的油脂為營養。盡管在顯微鏡下這些傢伙看起來是如此的面目可憎,但科學家尚沒有找到根除它們的辦法。此外,人身上腋窩處生活著大量的金黃色葡萄球菌,它們消化人體的汗液,
並產生出一種帶臭味的化學物質,這就是我們所熟知的體味(某些人身上嚴重些即為狐臭)
。而皮膚癬菌會大量聚集在人類的腳趾,特別是腳趾間,它們吃掉我們腳上的死皮膚,並導致發癢,形成足癬。
除了這些,人身上還有多種引發各種皮膚病的真菌。
三、腸道
人體內大約有100萬億個微生物,而其中大部分分布在腸道中,腸道中許多微生物是有益的,它們幫助人體處理復雜的化合物,還可以生成氨基酸和維生素,
因此腸道微生物的種類和數量與身體健康有著密切關系,甚至被認為對人的生命非常關鍵。腸道微生物幫助人從食物中攝取能量,腸道微生物群落的變化還可能與腸道疾病或肥胖症有關。
哈佛大學的基因組學家布魯斯·比倫提出這樣一種說法,我們身體中90%的細胞是細菌,或者說細菌的數量是人體細胞數量的9倍。這些細菌對人類來說大部分都有特定的功能,是正常生活不可或缺的。「我們不是個體,而是一群生物的集合體。我們人類體內的微生物,絕大多數對我們來說還是有益的。正確看待他們的價值,不斷的研究與發現,才是人類對於體內微生物的正確的態度。
『玖』 人類的身體上有多少細菌
我們不是人類,而是人類和微生物的結合體!這個結合體中,微生物與人體自身細胞的比例是9:1.人的一隻手掌上就有100多萬種細菌!這是經常聽到的說法,仔細想想會讓人覺得恐怖,這足夠我們生多少次病啊!但實際上我們卻並不常因為手掌上的細菌而生病,這一部分要感謝良好的衛生條件,而另一部分原因是100多萬種細菌中其實有許多是有益,或者至少無害的細菌.我們身體中90%的細胞是細菌,或者說細菌的數量是人體細胞數量的9倍.這些細菌對人類來說大部分都有特定的功能,是正常生活不可或缺的.「我們不是個體,而是一群生物的集合體.」哈佛大學的基因組學家布魯斯·比倫說.這種集合體通常被叫做「超級有機體」(Superorganism).在2003年人類基因組計劃完成時,科學家們發現人類的基因組只有2萬個基因,比理論上要維持人體正常功能所需的基因數量少得多.相比之下,人體內的細菌攜帶有300萬種基因.在幾萬年的演化過程中,人體已經把許多「業務」「外包」給了體內的微生物,比如腸道里的細菌可以分泌一些酶,幫助消化,另一些細菌可以抵抗病菌.這些細菌能夠影響到人體的發育、生理、營養以及免疫系統的功能.然而現代的生活方式正在破壞體內微生物的生存環境,導致多種微生物成為了體內的「瀕危物種」.人體內的這種「氣候變化」要歸咎於抗生素的大量使用,以及過分干凈的生活環境——特別是用洗潔精消毒過的餐具,還有日常飲用的純凈水.對於有些細菌,只有當你失去它了,才知道它有多重要.幽門螺桿菌就是這樣.這種細菌會引發胃潰瘍和胃癌.在過去,幽門螺桿菌在家庭成員之間通過共用的床鋪和餐具傳播.但隨著生活條件的改善,孩子們從小就有自己的房間,使用的餐具也經過消毒,這讓幽門螺桿菌失去了傳播途徑,從越來越多的孩子體內消失.人們還來不及像當年消滅結核菌那樣慶祝,負面的影響就已經突顯出來.食道疾病、過敏和哮喘的兒科病例逐年增加.兒童哮喘主要是由對吸入的異物過敏引起的.幽門螺桿菌可以幫助兒童預防哮喘,因為它們可以讓免疫系統產生Th17細胞,這種免疫細胞控制著機體對進入身體的污染物和病菌的反應.紐約大學的微生物學家馬丁·布拉瑟用防洪堤來比喻Th17細胞,「如果防洪堤足夠高,那再怎麼下雨也不會有洪水,但要是沒有防洪提,雨水就很容易泛濫.如果體內有足夠多的Th17細胞,那麼對過敏原的耐受能力就比較強,不容易過敏.」 其實從人類的祖先走出非洲的時候起,幽門螺桿菌就生活在人們的胃裡了,還有許多其他的細菌也和我們是這樣的「長期合作夥伴」.
『拾』 生活中有哪些生物
生活中有哪些生物?這么大的范圍還要問?
身邊的多著呢:人、狗、貓、大米、雞鴨鵝、小草、酵母菌、流感病毒等等,反正動物植物微生物,多的數不清了
我要許多例子,因為我要做幻燈片
那你就看你身邊有什麼就拍下來ok了,或者看到什麼就在網路裡面查什麼,多的是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