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生物信息 > 多次生物滅絕的原因是什麼

多次生物滅絕的原因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3-01-25 17:24:50

❶ 地球發生過5次生物滅絕,原因是什麼

當然,如果地球未來真的會發生第六次生物大滅絕,地球上大部分的生物可能滅絕,可是人類有可能生存下去。原因就是那個時候人類的科技有可能已經非常發達了,星際移民也實現了,地球無法生存的時候,我們完全可以去其它星球生存,完全不用擔心人類也跟著一起消失。

❷ 地球上5次生物大滅絕,分別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奧陶紀生物大滅絕

大約在5億多年前,地球迎來了第一次生物大滅絕奧陶紀生物大滅絕,在此次滅絕事件中,共有85%的生物死亡,其中主要是海洋底棲生物,引起滅絕的主要原因可能是伽馬射電暴。

在奧陶紀生物大滅絕之前,地球生物曾經迎來了一個繁盛的時期:寒武紀生物大爆發,在短短2千萬年-2.5萬年的時間里,也就是不到地球生命發展史1%的時間里,迅速出現了90%以上的動物門類。

和二疊紀、三疊紀一樣,火山爆發又會導致地球溫度下降,海水酸化,以至於大量生物死亡。但仍有極少部分的生物逃脫了生物滅絕,並且在之後的日子再次繁盛了起來。

經過了5次生物大滅絕之後,屬於哺乳動物的時代,終於來臨了。

❸ 地球發生五次大滅絕,發生的原因分別是什麼

在地球上曾經發生過五次大滅絕,分別為奧陶紀大滅絕、泥盆紀大滅絕、二疊紀大滅絕、三疊紀大滅絕、白堊紀大滅絕。

五、白堊紀大滅絕

白堊紀大絕滅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也就是在這次滅絕後恐龍也跟著消失了,而造成這次滅絕的原因很可能與小行星撞擊地球有關。當然,並不是說小行星撞擊地球後產生的沖擊波導致地球上的生物滅絕,而是因為小行星撞擊地球後產生的爆炸影響了當時地球上的生態環境,從而造成生物大量滅絕。

總的來說,奧陶紀大滅絕、泥盆紀大滅絕、二疊紀大滅絕、三疊紀大滅絕、白堊紀大滅絕是地球歷史上五次生物大滅絕。

❹ 地球上五次生物大滅絕,分別是什麼原因導致的

奧陶紀生物大滅絕

大約在5億多年前,地球迎來了第一次生物大滅絕奧陶紀生物大滅絕,在此次滅絕事件中,共有85%的生物死亡,其中主要是海洋底棲生物,引起滅絕的主要原因可能是伽馬射電暴。

在奧陶紀生物大滅絕之前,地球生物曾經迎來了一個繁盛的時期:寒武紀生物大爆發,在短短2千萬年-2.5萬年的時間里,也就是不到地球生命發展史1%的時間里,迅速出現了90%以上的動物門類。


和二疊紀、三疊紀一樣,火山爆發又會導致地球溫度下降,海水酸化,以至於大量生物死亡。但仍有極少部分的生物逃脫了生物滅絕,並且在之後的日子再次繁盛了起來。

經過了5次生物大滅絕之後,屬於哺乳動物的時代,終於來臨了。

❺ 地球上都經歷了幾次物種滅絕原因都是什麼

地球上都經歷過五次物種滅絕,第一次是奧陶紀志留紀滅絕事件,這個期間,大量的海洋物種都進行了滅絕,很多生物都進行了減少,這次滅絕的原因可能是由於大陸冰川活動而造成的海水溫度迅速的下降而導致了很多的生物無法適應當時的環境,從而出現了滅絕的情況。第二次滅絕是泥盆紀晚期滅絕事件,這次滅絕的方式可以說是海陸上面的所有動物進行的滅絕,另外,曾經繁盛的生物都在這次災難中沒有進行倖免,而這次滅絕的主要原因也是冰川的發育而導致了冰川時代全球氣溫降低,也就是所有的生物都沒有辦法適應當時的氣溫而造成了死亡和滅絕。

❻ 深度長文:地球上出現的五次生物大滅絕,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首先來一點復古的風格,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

地球上明顯不止有五次物種大滅絕。次數應該更多,有人估計高達20次。

那麼我們經常聽到的五次大滅絕理論是怎麼來的呢?這種說法源自於1982年3月19日傑克·塞普斯基(Jack Sepkoski)和戴維·M ·勞普(David M. Raup)發表在science上的研究報告。他們對 已知事件 做了統計,確定了 寒武紀物種大爆發之後 的五次物種大滅絕。

好的,我們先來簡單看一下地球地質演化 歷史

地質演化 歷史

五次生物大滅絕的說法認為第一次大滅絕發生在 奧陶紀末期 ,從上文的圖表看起來像是發生在地質演化 歷史 的後半段,實際上並不是這個樣子的,奧陶紀末期的滅絕事件距今僅有4.5億年而已,而地球 歷史 有46億年,2017年的新發現[2]表明生物最早出現在42.8-37.7億年前左右。 五次物種滅絕這個說法准確來說應該表述為顯生宙五次物種大滅絕。

事實上在1982年之後的地質研究中,科學家發現了化石證據之外的跡象,如不同地層中同位素含量的變化,並由此確認了古氣候的變化。另外對生物地質沉積層的研究和一些天文學現象也讓我們發現生命起源並不簡單。

就像是人們至今為止搞不懂寒武紀物種大爆發的原因一樣,人們現在依然搞不懂生命起源的具體路徑。不過生命的活動還是給地球留下了印記,讓我們可以一窺天機。

在附註2的文獻中,英國科學家馬修·S·多德(Mattew S.Dodd)等人在加拿大魁北克哈德遜灣一個叫做Nuvvuagittuq的地質構造中發現了一些微生物化石,他們在這些化石中找到了一些最早的生命證據。

疑似地球最早的生命

Nuvvuagittuq地質構造是在遠古時代海底熱泉噴出口周圍形成的,這些噴口可以噴出鐵和其他礦物質。地質學家認為Nuvvuagittuq的年齡是37.7億年或者42.2億年,也就是說它們可能最早出現在地球形成3.4億年之後。多德及其同事發現岩石中存在細絲狀的細菌,這些細菌體內含有鐵化合物,與細絲狀細菌相連的圓形塊狀物與現代細菌用來附著在岩石表面的微型錨頗為相像。這些岩石還含有可能是由細菌製造的多種有機碳。現代生活在熱泉噴出口周圍的細菌體如細絲,以鐵化合物為食,會讓沉積物內出現管狀腔。這些特徵也在上述岩石中發現。他們由此認為這是地球最古老的生命。

這是發表在權威科研雜志上最早的生命證據,也有學者(Frances Westall)對此持懷疑的態度,因為火山噴發形成化石很難有微生物能夠倖存,而且本文發表的微生物好像個體有點過大。

不過有一個觀點是學術界共同承認的,原始生命起源於海洋。

探討生命起源是一個融合多個學科的事情,包括地質學、古生物學、地球生物學、天文生物學和地球科學等。某個學科在地質演化史中率先提出非常硬的數據通常會得到大家的認可,並以此為界限開展研究。

這一次地質學出馬了,幫我們確認了氧氣的地質演化 歷史 。

2000年馬里蘭大學的Farquhar發表在science上對硫同位素的研究[3]指出,大約24.5億年前,硫的同位素比例發生了變化。他採用新的同位素蒸餾方法確定了地球上游離氧產生的年代。

他的研究發現24.5億年前的岩石經過反應之後包含S33同位素的反應產物異常多。這種非質量相關分餾(MIF)只有在無氧大氣中進行太陽紫外輻射時才能夠實現,MIF硫在此之後便消失不見了,於是科學家認為在24.5億年的時候地球大氣層開始出現了游離氧。

這幫我們認清了一個事實,那就是在24.5億年的那個時刻,光合生物產生的氧氣終於與海洋中的活潑化學物質(如鐵和硫)完全反應,從而可以逃逸到大氣當中。

在此之前,光合生物並不佔據優勢地位,光合生物在海洋中產生的氧氣被海水中的各種活潑元素(主要是鐵)反應掉,這也表現在沉積層中。在南非發現的帶狀鐵銹沉積層(BIF)給了我們證據。

距今30億年的鐵銹沉積層,圖中紅色部分

於是,我們可以認識到, 這個時間點應該會發生一次物種大滅絕 。光合生物產生的氧氣對之前已經存在的海底嗜熱菌、厭氧菌、鐵細菌、硫細菌和產甲烷菌造成了極大的危害,光合生物如藍細菌等以廢氣的形式往外排放氧氣,對於適應了無氧氣環境的細菌來說,氧氣對他們的生命活動是致命的,氧氣並不是它們需要的生存物質,甚至還會奪走他們生存的必需元素。

正因為如此,開始自24.5億年的大氧化事件也被稱為氧氣大災變。可惜的是,目前很少有化石證據能幫我們完整展現這個滅絕過程,只有很少的化石證據能夠證明藍細菌的存在。不過科學家幾乎都認為這個災變可能會引起98%以上的生物物種滅絕。

2006年發表在geology上的一篇研究報告[4]中,阿德里安娜·杜特凱維奇(Adriana Dutkiewicz)等人對加拿大埃利奧特湖發現的含油流體包裹體進行了研究,發現在大氧化事件之前已經存在藍細菌類似的生物,這為我們的猜想提供了地質證據。

遠古藍細菌

藍細菌接手海洋之後,大氣層中的游離氧開始增多,這產生了另外一個危害,那就是大氣中的甲烷會減少,甲烷被光合生物產生的氧氣反應成為了二氧化碳和水。同時也有證據表明海洋中產甲烷菌在生態競爭中敗給藍細菌。2009年8月份發表在nature上的研究報告[5]中,Kurt O. Konhauser等人研究了帶狀鐵沉積層(BIF),他們發現原始海洋中鎳元素含量是當今水體中鎳含量的400倍。被稱為產甲烷菌的微生物喜歡富含鎳的水,它們會產生甲烷釋放到大氣中。甲烷可防止氧氣積聚並為地球保溫。科學家還發現,在27至24億年前這段時間,海洋的鎳元素整體豐度下降了50%。這對應著大氧化事件。鎳的缺乏可能會殺死產甲烷菌,並留給光合生物釋放氧氣的機會。而甲烷在溫室氣體方面的貢獻是二氧化碳的23倍,這可能直接導致了地質史上最長的冰期——休倫冰期的產生。

大冰期註定會造成物種滅絕,我們不知道這期間有物種滅絕的具體過程,然而冰期有極大的概率造成大范圍物種滅絕。寒冷的生活環境對生物的發展是非常不利的,而且持續大概3億(24-21億年前)年的冰期會使得地球上物種難以忍受,很多物種難以為繼會相機滅絕,然而我們還沒發現可以證明這一點的化石證據。

今年8月份發表的一篇研究報告[6]通過對產自加拿大大氧化事件期間的硫酸鹽礦石中三氧同位素的含量進行分析,發現其中三氧同位素含量非常低,由此他們認為大氧化事件期間地球初級生產力下降了80%。同時地質學認為此時的玄武岩風化埋藏了有機物,而硅酸鹽風化消耗二氧化碳形成碳酸鈣。這都導致了休倫冰期正式登場。

休倫冰期

我們有理由相信,絕大多數物種會逃到海底火山口或者被稱做海底熱源的地方避難,而這些地方也被認為是地球最初生命起源的地方。

悲劇的是,以上兩個時期細菌化石或者說疊層石的發現並不廣泛,而且現有化石也存在斷代困難的問題。我們只能通過有限的證據和邏輯推理來推斷那時候的生態環境。也有一部分原因是這些個體實在太小而且生活在海洋中,留下化石的機會並不多。

科學家認為休倫冰期3億年間火山噴發產生的溫室氣體終於留住了足夠的太陽輻射能量,地球開始解凍,進入了被地質學家稱為無聊的十億年(也被稱做地球枯燥時代)階段,也就是18億年前—8億年前的階段,這個階段地球環境、生物進化和岩石圈異乎尋常的穩定。

枯燥時代的地球氧氣含量幾乎沒有變化,與今天相比含量很低,大概是現在10-100分之一。然而這期間卻形成了臭氧層,臭氧層防護了太陽風的帶電粒子和紫外線,保護了生物的 健康 生長也保證了遺傳物質的穩定性。臭氧層為之後的寒武紀物種大爆發做了鋪墊。

科學家認為此時的海洋中存在著綠色和紫色的光合細菌。科學家認為此時的海洋是紫色的[7]。 馬里蘭大學的微生物遺傳學家Shil DasSarma認為在葉綠素出現之前存在一種叫做視黃醛的物質,視黃醛比較容易合成,能夠吸收綠色光波所蘊含的大量能量,並反射紅光和紫光,這使得海洋呈現出紫色。DasSarma認為鹽桿菌(halobacteria)當時可能處於生態優勢地位,吸收了大量蘊含更高能量的綠色光波,使得葉綠體植物只能使用能量密度更低的紅藍光波。

網路上的紫色海洋圖片

同時著名的地質學家唐納德•坎菲爾德(Donald Canfield)1998年在nature上發表了一份研究報告[8],提出了一個重要的看法。遠古時期的海洋與現今的海洋有很大差異,現今的海洋即使在深層也富含氧氣。而遠古海洋經常分層,較上層為含氧層,較下層的海洋含氧量極低,坎菲爾德指出,當深海變得完全無氧時,硫菌就會從沉積物中出來,接管海底。

硫菌的新陳代謝會製造廢物硫化氫,使深海變得對氧基生物致命。缺氧的深海層與充滿氧氣的上層海水間以化學躍變層(chemocline)分隔,而化學躍變層很少距離海面超過200公尺。坎菲爾德認為遠古海洋一直處於這個狀態,這個理論被稱作坎菲爾德海洋理論,也被稱為海洋硫化(Euxinia)。現今這個狀態只能在黑海見到。

坎菲爾德海洋示意圖

那麼看起來當時地球生物的生活狀況是這個樣子的,紫色和綠色的光合生物在缺氧和硫化的海洋中緩慢生長,甚至部分細菌可以利用太陽能把硫化氫還原為硫這種類光合作用機制來進行生活。

十億年時間非常長,地質學家還是發現了一些紅藻化石,這被認為是最早的真核生物。2017年3月發表的研究報告[9]認為化石證據顯示16億年前就已經出現了紅藻

A標本總覽 B細胞結構 C細胞內結構

紅藻化石的發現可以側面佐證當時的生態環境,這可能開啟了植物的進化之路。而我個人認為,此時某些鞭毛菌與各種不同的單細胞藻類結合形成了鞭毛藻類似生物,然後開啟了動物的進化之路。不過目前為止仍然沒有化石證據來證實這種猜想。目前學界認為細胞器的產生應該是這種方式的結果。

化石證據還表明,大概13億年前植物登陸形成了藻類和藍細菌的結合體,也就是地衣。這種初期登陸的地衣為之後的植物登陸提供了初步的環境,更加高等一點的植物可能在7.5-8.5億年前登陸[10],並使得大氣層中的游離氧增加。

植物的大量登陸使得地球光合總量極速飆升,也極大地增加了大氣層中氧氣的含量。這可能解釋了困擾著達爾文的寒武紀物種大爆發的難題。

無聊十億年這個階段的化石證據並不多,我們不清楚這期間地球上的生態系統經歷了怎樣的變化,不過就現今地球生物的分布來看,有些細菌應該滅絕了,他們現今占據的生態位很小,如鹽桿菌。

此時正如前文分析的那樣,此時地球生物應該主要是細菌和簡單的植物如地衣和藻類,然後又進過了一段時間的生物進化,直到5.41億年前的寒武紀發生了物種大爆發,幾乎產生了現今所有的動物「門」,寒武紀物種大爆發在地層中的化石證據如此明顯,以致於困擾著非常多生物科學家,包括達爾文在內。

這種趨勢我們可以從地球氧氣地質演化史中看出來

氧氣地質演化 歷史 紅綠線條為預估值的上下限

於是也就有了題目中提到的五次大滅絕,此時地球邁入了顯生宙。植物的登陸使得地球環境變得更具有承載能力,生物進化在此刻迸發出巨大的力量,形成了各種大型動物,物種豐度的增加使得化石證據變得多彩多樣。為我們研究古生物提供了良好的物質基礎。

好,現在我們開始看一下附註1中提到的五次大滅絕。

顯生宙五次物種大滅絕事件

物種滅絕的嚴重程度看藍色柱子的高度即可

我們根據時間順序來介紹

1、奧陶紀-志留紀(O-S)滅絕事件

發生在奧陶紀晚期或奧陶紀與志留紀過渡時期,約4.5—4.4億年前。滅絕是全球性的,消滅了49–60%的海洋屬和近85%的海洋物種,此時葉足動物門、腕足動物門、外肛動物門、頭足類、三葉蟲類、筆石類、濾食型浮游生物等動物大量減少。

可能的原因有如下幾種

A、地球冰期——早古生代大冰期,又稱安第斯-撒哈拉大冰期(Andean-Saharan)

這是目前最被廣為接受的說法[11],在4.2億年前,有個叫做岡瓦納大陸(南方大陸)的巨大板塊移動到了南極。形成了冰蓋,然後凝結了海水,而地球進入間冰期之後海水又被釋放出來,海平面的上升和下降使得氣候和生活環境發生了變化,由此很多物種滅絕。在北非晚奧陶紀岩層發現了相關的岩層,這些岩層來自當時的南極,這些岩層同時記錄了五個冰川脈沖,這是有力的地質證據。

南方大陸與南極相連

B、伽馬射線爆發(GRB)破壞了地球的臭氧層

2005年由NASA及堪薩斯大學的科學家發表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strobiology的研究[12]認為可能是一顆極超新星釋出的伽馬射線暴引起的,其過程持續了十秒,嚴重破壞了臭氧層,使得太陽光中的紫外線到達地球,導致地面及近海面的大量生物死亡,從而破壞食物鏈。同時此過程可以使得地球降溫,形成了冰川等不利氣候環境。

由於本人教育背景的原因,我覺得這個想法腦洞很大,作者們明顯也感覺到自己的數據不是很硬,他們同時表明這個現象至少貢獻了部分破壞力。

GRB

C、火山活動和風化阻擋了全球碳循環

前文已經提及了,地質學家認為火山活動會消耗大氣層中的二氧化碳,這與岩石風化會埋藏部分有機物阻止再次重新進入全球碳循環。簡單來講就是形成了化石燃料。

二氧化碳是溫室氣體,他們的減少有助於形成冰川期,使得物種滅絕。

D、金屬中毒

在全球碳循環被阻礙之後,光合生物產生氧氣的能力下降,海底沉積物中的金屬元素逃逸,使得海洋中大多數生物滅絕。

2、泥盆紀晚期滅絕事件(Late D)

發生在3.76—3.6億年前,分為Kellwasser事件和Hangenberg事件,這種長時間的滅絕事件讓科學家們非常困惑。不過沉積記錄表明,泥盆紀晚期環境發生了明顯的變化,有證據表明在海洋底層水域中普遍缺氧。碳埋藏率猛增,底棲生物遭到破壞,特別是在熱帶地區和珊瑚礁群落中。這直接影響了生物生存並導致了滅絕事件的發生。造成這些變化的原因還有爭議。

可能的原因有

A、外來物體(彗星或者小行星)撞擊地球

這種說法提出於1969年,我個人認為是受當時冷戰環境的影響。也因此帶歪了研究方向,不同於恐龍滅絕那次他們找到了一個確切的隕石坑來佐證,這次沒有找到確切的隕石坑。

被懷疑的Alamo impact 內華達州

B、植物進化影響全球碳循環,引發了晚古生代大冰期,又稱卡魯大冰期(Karoo Ice Age)

在泥盆紀,植物登陸之後進化出維管束結構,這使得植物的高度從30公分長高到30米。而更高的植物代表著更深和更龐大的根系,這進一步加快了土壤風化,使得土壤中的營養成分進入到海洋中造成了海洋的富營養化,然後爆發了藻華,這導致了海洋物種的下降並使得全球缺氧、氣溫下降,因此環境進一步惡化危及陸地生物。

同時陸生植物過快的生長使得當時大氣層中二氧化碳含量快速下降,植物過快地生長也使得部分植物埋藏於地下成為化石燃料(石油),沒辦法重新進入碳循環。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由現今的15倍降低到現今的3倍,巴西北部(泥盆紀南極附近)的冰川沉積等證據表明,泥盆紀末期出現了廣泛的冰川活動。而這種冰川活動引發了嚴重的物種滅絕事件。

全球碳圈

泥盆紀後期滅絕事件影響的海洋生物有腕足動物門、三葉蟲、菊石目、牙形石綱、無頜總綱和所有的盾皮魚綱生物。然而陸上植物與淡水生物則相對受到較小的影響。

3、二疊紀-三疊紀滅絕事件(P-Tr)

發生於二疊紀與三疊紀之間,距今大約2.5億年。以消失的物種來計算,當時地球上70%的陸生脊椎動物,以及高達96%的海中生物消失,這次滅絕事件也造成昆蟲的唯一一次大量滅絕。生態圈花了數百萬年才完全恢復,比其他大型滅絕事件的恢復時間更長久。是五次滅絕事件中最嚴重的一次,同時也被稱為迄今為止最嚴重的滅絕事件——如果按照比例來講,我覺得大氧化事件造成的滅絕比例應該比這次還更高。

研究此次滅絕事件的學者非常多,也因此有了更多的猜測

A、行星或者隕石撞擊地球

不得不吐槽一下,這種理論簡直萬金油,從不缺席。這次他們連個值得嚴重懷疑的隕石坑都沒找到。先用南極洲的沖擊石英層來佐證,後來顯微結構證明那是火山活動的產物。後來他們找到幾個地質年代不明的隕石坑,再次引發了嚴重質疑。後來他們決定藉助藝術的力量,於是我們看到了一張隕石撞擊海洋的圖片。這樣一來, 此種理論的擁躉既可以解釋為什麼找不到隕石坑(隕石入海留下的痕跡被後來的地球活動消磨掉),又可以解釋隕石的確引發了物種大滅絕。

隕石撞擊海洋

這個想法只有在恐龍滅絕那次找到了一些確切的地質證據,在此次事件中非常不可信。

B、火山爆發引發陽光遮蔽,破壞陸地生態系統後引發酸雨和全球變暖導致物種大滅絕

西伯利亞玄武岩

來自西伯利亞地區和中國四川峨眉山的玄武岩證據表明,在二疊紀末期發生了地球上最嚴重的火山噴發,尤其是西伯利亞地區的火山噴發含有20%的火山碎屑,火山噴發形成的塵埃雲層和酸性氣溶膠阻絕了陽光,使得陸地生態系統崩潰,降下的酸雨流入海洋引發了海洋生態系統崩潰。

這個過程產生的二氧化碳也使得全球變暖,這進一步破壞了生物的生存壞境。

這個說法也被質疑,人們懷疑這次火山噴發的威力不足以改變全球生態。

C、盤古大陸的形成使得近海生態系統崩潰

二疊紀末期形成的盤古大陸

東亞板塊部分直到二疊紀末期才與盤古大陸聚合。盤古大陸的形成使得全球大部分的淺水區域消失,而淺水區域是海洋中最多生物棲息的地帶。這可以解釋為什麼海洋生物會大量減少,但是陸地生物卻並不太可能會因此受到影響,這一點與現實情況相抵觸。

大家認為這個確定的地理現象應該不會引發如此嚴重的物種滅絕事件。

D、可燃冰的氣化

可燃冰主要是甲烷水合物,科學家們發現當時的地層中碳13/碳12比例有波動的現象,同時有證據[13]表明,全球溫度在赤道附近升高了約6 C,在較高緯度地區升高了更多。

而能引起溫室效應的氣體主要是甲烷和二氧化碳。全球變暖使得地球生態系統遭到了破壞,引發了慘烈的物種滅絕。

這個理論可以解釋為什麼全球變暖,但是想要大氣中的甲烷快速消失卻並不容易。

E、海洋缺氧硫化

這個有點像坎菲爾德海洋理論,地質證據表明二疊紀晚期海洋發生了缺氧,並且海底的硫化物逃逸出來,海水中產生的硫化氫排出到大氣中,傷害全球生物系統和臭氧層,紫外線進一步傷害了全球生物,因此造成了物種大滅絕。二疊紀晚期的淺水區地層中發現了大量綠硫細菌存在的證據,可以佐證該猜想。

這種猜想的優點是可以解釋植物的大規模滅絕,這種滅絕模式下會增加甲烷的含量,否則植物應該在二氧化碳含量高的環境中蓬勃發展。來自二疊紀末期的化石孢子進一步支持了這一理論,它們多數形態不正常,可能被紫外線照射過。

4、 三疊紀-侏羅紀滅絕事件(Tr–J)

大概發生在約2億年前,這次滅絕事件的影響遍及陸地與海洋。在海洋生物中,有20%的科消失,包含著名的牙形石、許多大型偽鱷類、大部分獸孔目、以及許多大型兩棲動物。三疊紀-侏羅紀滅絕事件使當時至少50%的物種消失。這次滅絕事件造成陸地上生態位空缺,使恐龍能成為侏羅紀的優勢陸地動物。該滅絕事件發生於盤古大陸分裂前,經歷時間短於一萬年。這次滅絕事件造成了三疊紀恐龍與侏羅紀恐龍的明顯差異。

該滅絕事件產生的可能原因有

A、地外來客,小行星或者彗星撞擊地球

按照慣例,這次依然沒有發現相應的隕石坑被發現,但是這個想法跟物種滅絕有不解之緣。每次物種滅絕總會有人堅持認為地球被撞擊。幾個被懷疑的隕石坑要麼太小,要麼年齡偏差太大。

B、火山持續噴發,導致了極端氣候

大西洋中部岩漿省的大概位置

大西洋中部岩漿省(CAMP)是地球上最大的大火成岩省,佔地大約11000000公裡面積。CAMP火山噴發發生在約2.01億年前,持續了約60萬年。火山噴發釋放出二氧化碳或二氧化硫和氣溶膠,這將導致強烈的全球變暖(來自前者)或致冷(來自後者)。

這可能導致了地球環境劇變而導致了物種大滅絕。

C、自然演化過程導致的氣候變化

歐洲的地質構造似乎表明,三疊紀晚期海平面下降,侏羅紀早期海平面上升。盡管有時下降的海平面有時被認為是造成海洋滅絕的罪魁禍首,但由於地質 歷史 上許多海平面下降與滅絕的增加沒有關聯,因此證據尚無定論。但是,仍然有一些證據表明,海洋生物受到與海平面下降有關的次級過程的影響,例如氧合作用減少(由於循環不暢所致)或酸化增加。這些過程似乎沒有遍及全球,但它們可以解釋歐洲海洋動物群的局部滅絕。而這並不足以解釋全球范圍內的物種滅絕現象。

後來的研究指出,到三疊紀末期,乾旱化趨勢明顯增加。盡管像格陵蘭和澳大利亞這樣的高緯度地區實際上變得濕潤,但地質學證據表明,世界上大多數地區的氣候變化更為劇烈。該證據包括碳酸鹽和蒸發岩沉積物的增加(在乾燥氣候中最為豐富)和煤沉積物的減少(其主要形成於潮濕的環境)。此外,氣候可能已經變得更加季節性,長期乾旱被嚴重的季風中斷。

但是這都不能完美解釋物種滅絕。

5、白堊紀﹣古近紀滅絕事件(K-Pg)

發生在6600萬年前,也被稱為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簡稱K-T滅絕),俗稱恐龍大滅絕。這次大滅絕中大型陸生脊椎動物幾乎全數滅絕,只有鳥類和部分可以躲到水裡或者穴居的生物倖存。陸地生態位因此幾乎被情空,為哺乳類占據地球提供了條件。

盡管我一直在吐槽行星滅絕論,但是導致這次滅絕的原因普遍被認為是小行星撞擊地球,科學家在地層交接處發現了大量的銥。

位於美國科羅拉多州的25號州際公路附近。紅箭頭處即為白堊紀-古近紀界線(因富含銥而著名)

科學家人為一顆直徑10公里的行星碎片,在6,500萬年前撞擊了墨西哥尤卡坦半島,形成希克蘇魯伯隕石坑。隕石撞擊形成了遮天蔽日的塵埃和硫酸形成的氣溶膠。這導致了陸地生物的光合作用受到阻礙,並且氣溶膠以酸雨的形式降落到海洋導致海洋嚴重酸化。

藝術家描繪的行星撞擊場景

但是依然還是有很多理論在挑戰這個猜想,如海平面下降使得大陸架露出,海洋生物部分滅絕。而陸地上因為被子植物的進化使得恐龍缺少食物而導致了滅絕。

這就需要科學家進一步的研究了。

現在的研究並沒有特別硬的數據使所有人信服。在現代科學里,我們對生態學這種宏觀學科的了解並不透徹,即便是全球變暖這種簡單問題也有極大的爭議。如果生態學更進一步發展,我想我們能從更加系統的層面來探討物種大滅絕。地球前期的進化我只是稍微提及了目前學界比較有共識的滅絕事件,更深入的探討都沒有涉及。不過我想顯生宙之前的物種進化也是非常有意思的。經歷的滅絕事件也不會少。

❼ 地球生命5次大滅絕都發生在何時,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每次滅絕的原因都不僅相同。

46億年前,形成太陽系,地球誕生。早期地球不美麗,不是存在生命的星球,地球的位置好,處在宜居帶,有太陽的陽光和溫度。這時地球沒有液態水的存在,不久,處在混亂的太陽星系迎來來客,就是彗星以及小行星。

第二次:發生於泥盆紀晚期,陸地面積不斷擴大,陸地生物也出現進化發展,脊椎動物迎來了發展時期,爬行動物也出現。

第三次:是海洋生物,陸地上的植物和動物反而影響要小得多,這次滅絕事件之後,陸地生物發展時期。原因還不清楚。

第三次:發生於二疊紀末期,有史以來最嚴重的滅絕事件。導致生物科的數量減少了52%左右,物種的減少了90%。

第四次:發生於三疊紀晚期;第五次:發生於白堊紀時期。

與多次生物滅絕的原因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05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72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18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10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48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369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6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71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50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989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2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49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59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32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13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01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08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388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52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