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20世紀的科技成就有哪些
1、飛機
飛機(aeroplane,airplane)是指具有一具或多具發動機的動力裝置產生前進的推力或拉力,由機身的固定機翼產生升力,在大氣層內飛行的重於空氣的航空器。飛機是最常見的一種固定翼航空器。按照其使用的發動機類型又可被分為噴氣飛機和螺旋槳飛機。
飛機是20世紀初最重大的發明之一,公認由美國人萊特兄弟發明。他們在1903年12月17日進行的飛行作為「第一次重於空氣的航空器進行的受控的持續動力飛行」被國際航空聯合會(FAI)所認可,同年他們創辦了「萊特飛機公司」。
自從飛機發明以後,飛機日益成為現代文明不可缺少的交通工具。它深刻的改變和影響了人們的生活,開啟了人們征服藍天歷史。
2、無線電通訊
1902年,首個現代化,電力推動的空氣調節系統由威利斯·開利(1876年-1950年)發明。其設計與Wolff的設計分別在於並非只控制氣溫,亦控制空氣的濕度以提高紐約布克林一間印刷廠的製作過程質素。
此技術提供了低熱度及濕度的環境,令紙張面積及油墨的排列更准確。其後,開利的技術開始用於在工作間以提升生產效率,開利工程公司亦在1915年成立以應付激增的需求。
在逐漸發展下,空氣調節開始用於提升在家居及汽車的舒適度。住宅空調系統的銷量到1950年代才真正起飛。
3、復印機
20世紀初,文件圖紙的復印主要用藍圖法和重氮法。重氮法較藍圖法方便、迅速,得到廣泛的應用。後來又出現了染料轉印、銀鹽擴散轉印和熱敏復印等多種復印方式。
1938年,美國的卡爾森將一塊塗有硫磺的鋅板用棉布在暗室中摩擦,使之帶電,然後在上面覆蓋以帶有圖像的透明原稿,曝光之後撒上石松粉末即顯示出原稿圖像。這是靜電復印的原始方式。
1950年,以硒作為光導體,用手工操作的第一台普通紙靜電復印機問世;1959年又出現了性能更為完善的914型復印機。自此以後,復印機的研究和生產發展很快。靜電復印已成為應用最廣的復印方法。
60年代開始了彩色復印的研究,所用方法基本上為三基色分解,另加黑色後成為四色復印。70年代後期,在第三次國際靜電攝影會議上發表了用光電泳方法一次彩色成像的研究報告,這比以前所採用的方法又前進了一步。到了九十年代又出現了激光彩色復印機。
4、衛星電視
電視機的發明者是英國的電子工程師約翰·貝爾德,1923年他為自己發明的能產生8線圖像的裝置申請了專利。1930年底賣出了第一台電視機。
1932年,英國廣播公司播出了世界上第一個規范的電視節目。從此,人類開始步入了電視時代。今天,人們利用衛星等途徑,將電視信號傳播到地球的每一個角落。
5、計算機
計算機是人類社會進入信息時代的基礎,但它是因戰爭而誕生的。1943年,為破譯德國的密碼,英國數學家阿蘭·圖靈設計了第一台名為「巨人」電動機械式計算機,雖然這僅僅是一台用於解碼的假想計算機,但卻開創了計算機技術發展的先河,從此計算機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
1947年,晶體管計算機問世;1959年,集成電路計算機誕生;1970年,大規模集成電路計算機產生;從80年代開始,新一代微型計算機異軍突起。在此基礎上,人類迎來了網路新時代。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20世紀發明
⑵ 科技發展對生活的影響是什麼
1、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迅速發展和提高經濟發展。 人類由於使用了科技,改變了傳統的生產方式,使生產工藝趨於現代化,提高了生產的自動化水平,它低污染、低消耗、低能耗,技術含量高,不僅節省了大量人力、物力,降低了生產的成本,提高了產品的質量。
例如:煉鐵技術的發展使得鐵器應用於農業生產,代替了了石器工具;機械農機的使用代替了手工農具。科學技術為一個社會的發展注入了活力,使其經濟文化的發展擺脫了衰退和危機,繼續保持繁榮。
2、促進了人們生活方式的改善。 提高了人們的物質和精神文化生活水平。科技產品使用的社會化成為現代社會生活的一道風景線,人們的衣食住行無不與科技密切相關,科技產品已逐漸應用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成為現代人類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
例如:現代飛機、汽車、輪船等交通工具,大大提高了運行的速度,使人們不僅旅途舒適,而且節約了許多寶貴的時間;電視、音響、電冰箱、洗衣機、空調等高科技家用電器的使用,滿足了生活的需要。
主要的科技代表:
生物技術,在20世紀得到空前的發展,特別是DNA雙螺旋結構的發現和人類基因組計劃的實施,更使得生物技術成為21世紀高新科技的主流。
由於生物技術能夠揭示生物構造和遺傳的秘密,對於促進人口與健康、農業高新技術、生態環境、食品和化學工業等領域的發展具有重大作用,因而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
空間技術,是探索、開發和利用太空及地球以外天體的綜合性工程技術。人類進入空間,在那裡進行科學研究,開發無限的空間資源,定居、旅遊,以致建立起空間文明,這一直是人類的夢想。實現這一夢想,將依賴於空間技術的進步。
近半個世紀以來,人類開創了衛星通信、衛星廣播、衛星氣象、衛星導航、衛星勘測和空間科學、軍事應用等前所未有的新領域空間技術的發展對於廣播電視、遠距離通信、氣象預報、資源普查、導航定位、農業生產、、環境監測和科學研究,發揮了傳統方式無法達到的效益和作用。
⑶ 20世紀90年代以來以什麼和什麼為核心的現代化科學技術迅猛發展對經濟社會的影
20世紀90年代以來以信息技術和生物技術為核心的現代化科學技術迅猛發展對經濟社會的影響日益增強。
現代科學技術一方面高度分化.一方面又高度綜合,而且分化反成為綜合的一種表現形式。這種既相互對立又緊密聯系的辯證發展,使現代科學日益結合為一個有機聯系的整體。由於科學技術各學科之間彼此滲透和相互促進,使每一學科只有在整個科學體系的相互聯系中才能得到發展,從而導致現代科學體系結構的整體化趨勢。
(3)20世紀90年代以來什麼技術和生物技術擴展閱讀:
現代科學的研究對象,已不僅僅限於宏觀領域,而且還深入到微觀領域、擴展到宏觀領域。要探索這些領域中的物質運動規律,必然要藉助於強大的技術手段,尤其是精密的實驗儀器和整套的技術裝備。
事實上,沒有微波技術,就沒有射電望遠鏡,也就沒有現代天文學,沒有超低溫和超高壓技術,也就沒有超導微觀理論;沒有x光衍射技術,也就沒有現代遺傳學。
⑷ 90年代以後生物領域的新成果
轉基因技術,
人類的基因圖譜,
生物進化方面的研究,生物分類的進展等等。
近年來,生物技術的開發已取得巨大進展,基因的分離、擴增、重組以及體細胞的克隆技術都已實現,某此蛋白質的結構和協能已經探明。快速繁殖脫毒、組織培養、胚胎移植、胚胎切割和單克隆抗體等技術已進入實用階段,預計到2000年時產值可超過1000億美元。
科學家已從單個基因的測序轉到有計劃、大規模地測繪人類、水稻等重要生物體的基因圖譜。全世界已有6000多項農作物方面的生物技術研究成果進入田間試驗,抗蟲害的轉基因水稻、玉米、土豆、棉花和南瓜等已在美國和加拿大大面積試種。美國種值的轉基因作物越來越多,1998年種植7000萬英畝轉基因玉米和大豆,而幾年前則很少。菲律賓國際水稻研究所育成的「超級稻」,在3年內可推廣種植,它可以使水稻單產提高20%-25%。據法國《論壇報》近日報道,紡織業已採用了既不用化肥也不用農葯的生物技術棉花。從1996年開始,美國專門生產「戶外用」服裝的帕塔戈尼亞公司使用的棉花100%是用生物技術生產的棉花。現在,美國是全球主要的生物棉花生產國,每年產量是2800噸,繼美國之後是印度(年產量是930噸)、土耳其(800噸)和秘魯(650噸)。
據美聯社報道,美國科學家已運用生物技術設使一隻老鼠長出一個大象的卵,該技術在未來可以幫助拯救世界上的一些瀕危動物。老鼠可被用作製造其他動物的卵子的「工廠」,這些卵在受精後,可用來使瀕危動物懷孕。
2、人類基因組項目在本世紀初完成
人類基因組織項目在本世紀初完成,這將極大推動醫學領域的研究活動,改變診斷和治療疾病的方式,有利於人們健康。英國帝國癌症研究基金會的研究科學家卡羅爾·西拉科教授說:「在今後50年,主要置人於死地的殺手可能被消滅掉。
在幾十年內,基因條碼將具有更深刻的意義。一旦科學家更多地了解了導致癌症或者中風的生物途徑,這此條碼將變成預知未來的「水晶球」。在交織的DNA鏈中,基因條碼將有可能確定人們未來可能出現的疾病以及人們患上這些疾病的可能性。
3、生物技術能使多種疾病得到有效防治
由於基因組項目的完成和生物技術的進步,今後癌症病人不需要經歷痛苦的治療過程,他們將使用根據基因篩選而制定的治療方法。基因分析將使醫生有可能在分子層面上評估化療既殺死患者的健康細胞又殺死癌細胞的問題,並使他們有可能針對不同患者的具體病情加以糾正。科學家正逐漸解開癌症、血管堵塞和阿耳海默氏症的生化途徑,他們能把新的基因移植到人體內,治療疾病。許多危害人類的疾病,如心血管病、癌症、艾滋病等,糖尿病等,將得到有效的預防、治療和控制。美國有數十家公司已用「合理葯物設計」法設計超級葯物,這種方法把生物技術和化學緊密地結合起來,能醫治目前葯物不能醫治的癌症、艾滋病和多發性硬化症等致命疾病,有的已經進入人體試驗階段。專家們預計,這方面的研究將對遺傳機制、發育機制和免疫機制有更多的了解,不但有助於治療一些遺傳疾病,而且對了解生物進行過程也有重大的意義。科學家最終可能發現阻止患心臟病和癌症的方法。
4、人類將全面進入克隆時代
克隆技術是生物技術領域一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重大科技突破,隨著在英國克隆的「多莉」羊的出生,引起世界范圍人們的高度重視,科學家認為它預示著「21世紀人類將全面進入克隆時代」。多莉已在1998年4月順利產下它的第一隻羊羔,這表明,由一隻成熟細胞克隆出的羊可以受孕並足月懷胎,產出一隻健康羊羔。曾幫助克隆出多莉羊的PPL制葯公司在今年還克隆出一頭牛犢。
克隆出「多莉」的羅斯林研究所的科學家說,克隆體有生產健康的後代對於核轉移技術的商業化很重要。採用克隆技術的好處是:可以加快良種家畜的繁殖,從而有可能使畜牧業發生一場革命;可以培養出一批批優質的牛羊品種,以滿足人們的需要;可以拯救瀕危野生物,保持生態平衡;可在醫學領域大量生產人們所急需的許多名貴葯品。此外,採用克隆技術,可以對植物的細胞、組織或器官進行克隆,改變過去「靠天吃飯」的傳統農業。總之,在這世紀之交,在隆技術的發展將會改變人類的生存環境,大大造福於人類。
克隆技術還可以帶來醫學突破。克隆出「多莉」羊的科學家說,如果倫理及法律許可,為不育夫婦克隆嬰兒的事最終會出現。克隆羊多莉的培育者伊恩·維爾穆特說:「生活中的許多事情都有兩面性。現在,我毫不懷疑,這種技術的潛在益處要遠遠大於其潛在壞處。就人類克隆來說,這項研究將大大延長人類生命。」
5、生物技術將與計算機技術相結合
生物技術與計算機技術相結合,也逐漸成為生物技術領域的新趨勢。生物晶元計算機正在研製之中,美國艾菲梅特里克斯公司宣布用DNA成功地製成生物晶元,可用於讀取活組織基因隨進化而來的涌動信息流,這是生物技術與計算機技術融合的結晶。摩托羅拉公司、柏德儀器公司以及美國政府的阿爾貢國家實驗所已宣布,它們已經結成合作關系,以便批量生產生物晶元。
生物晶元對於醫學和農業具有廣泛的意義,它在幾秒鍾的時間里可以進行數以千計的生物反應。生物晶元採用「微凝膠」技術,其中,在一塊面積相當於顯微鏡載物片的玻璃上的微型結構——其數目多達1萬個以上——起著微型試管的作用。這些晶元工作的速度比常規方法更快。生物晶元計劃可能會導致一個市場規模達數十億美元的新興產業。
6、環保領域大量採用生物技術
科學家們還在環保領域大量採用生物技術,以遏制環境繼續惡化的趨勢。目前開發的主要技術有:用生物方法處理污水,用微生物脫硫防治大氣污染,用細菌降解清除污染物,用無污染生物農葯防治農作物病蟲害,培育抗病蟲害農作物和開發實用的可生物降解塑料。
⑸ 當前我國周邊形勢發生了哪些新變化
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際形勢發生了新的變化,其主要表現及特點是:
第一,政治格局的多極化趨勢越來越明顯。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伴隨東歐的劇變和蘇聯的解體,兩格格局結束,世界多極化進程加快。這一重大變化,使得世界出現許多新情況:大國關系在重新調整,出現了緩和的趨勢;一些過去被兩極格局掩蓋的矛盾,如地區沖突、民族和宗教問題等開始暴露出來,特別是新的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有所抬頭。盡管和平與發展是時代的主題不會改變,但由於國際力量對比嚴重失衡的狀況在短期內不會改變,世界多極化的進程不會是一帆風順的,必然會充滿著各種政治力量的激烈斗爭。世界多極化將會經歷一個長期曲折的過程。
第二,經濟全球化已成為一個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進入20世紀90年代,由於新科技革命特別是科學技術的蓬勃發展、資本的不斷擴張和國際競爭的加劇、跨國公司等新型經濟主體的快速發展、市場經濟體制在全球范圍的擴張,使得各國經濟的相互聯系日益緊密,經濟全球化進程逐步加快。經濟全球化具有「兩重性」。目前,西方發達國家主導著經濟全球化,發展中國家總體上處於弱勢。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對不同類型的國家所帶來的結果是不一樣的,因而在推進經濟全球化的過程中,各國的出發點和所要達到的目標也是不一樣的。因此,經濟全球化將會在曲折中發展。
第三,科技進步日新月異,科技信息化對經濟社會的影響日益增強。20世紀90年代以來,以信息技術和生物技術為核心的現代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對經濟、社會的影響日益增強。高科技、知識經濟的發展,信息化、網路化、數字化,不僅影響和改變著經濟結構、綜合國力,而且影響政治格局、改變人類社會生活。西方發達國家的科技實力明顯占優勢,發展中國家面臨實現技術跨越的機遇,也面臨著巨大的壓力。此外,在經濟全球化和科技信息化的條件下,世界各國優秀文明成果不斷傳播,各種思想文化相互激盪,不同意識形態的斗爭將長期存在,有時會相當復雜、尖銳。
總之,當今各國特別是大國之間的關系,集中表現為包括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國防實力、民族凝聚力在內的綜合國力的較量與競爭。西方敵對勢力「西化」、「分化」我國的戰略圖謀不會改變,我們與西方敵對勢力的斗爭是長期的復雜的,有時甚至是十分尖銳的。我們必須既堅持原則立場,又要講斗爭藝術,堅定地抓住機遇加快我國的發展,堅持維護我國的利益和安全。
⑹ 20世紀的科技成就有哪些
1、不銹鋼。1903年前,鋼不僅易銹,而且易被腐蝕。 1903年到1912年間,不銹鋼一出現便成了傑出的工業金屬。而今,不銹鋼已不僅僅用於工業,還廣泛地應用於醫療與人體。
2、汽車。1913年,美國汽車製造商亨利·福特正式啟用他的汽車組裝流水線,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率,使汽車進入尋常百姓家,成了這個世紀擁有決定性影響的一件大事。
3、飛機。1901年8月14日,第一架動力飛機開始飛行。 1933年,世界上第一條正規航線開通,大大拓展了人類的活動空間。
(6)20世紀90年代以來什麼技術和生物技術擴展閱讀:
1942年核武器:原子時代開始於1942年。為了打敗軸心國法西斯,美國最高當局決定啟動旨在研製原子武器的「曼哈頓工程」。年底,作為「曼哈頓工程」的一部分,第一個核反應堆在芝加哥大學一個體育設施下面建成並開始運行。
1945年的7月16日,一團蘑菇雲從位於美國新墨西哥州的洛斯阿拉莫斯原子能研究中心騰空而起,世界上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是年的8月6日和9日,美國先後將兩顆取名為「胖子」和「小男孩」的原子彈投向日本的廣島和長崎。日本天皇隨後宣布無條件投降,原子彈似乎為贏得二戰的勝利立了大功,但是人類從此便生活在可怕的原子武器的陰影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