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遠古地球微生物怎麼來的
你的問題實際上就是「地球上的生命是如何誕生的」。因為地球上的生命最初就是以單細胞微生物形式存在的,並以單細胞形式存在了至少15億年,才進化為多細胞生物的。
生命起源理論很多,大致有外來說和本土說。外來說就是地球生命來自於宇宙,通過彗星或小行星來到地球,並逐漸進化的。因為在外太空發現了許多有機物分子,許多是地球生命所必需的,如氨基、醇、醛、酸等。本土說就是地球生命只能在地球環境下誕生,與宇宙空間中的有機物無關。
目前發現的最古老的地球生物是古細菌,耐高溫、高酸性,厭氧,大多為化能自養型微生物。這一生長環境與地球原始環境極為相似。1950年代,美國的米勒進行了一個著名的實驗,叫「米勒實驗」,他用甲烷、氨和氫氣的混合氣體(模擬原始大氣),加上水,在密閉環境中經受火花放電(模擬雷鳴閃電)一周,經過冷卻後,積聚在儀器底部的液體內含有20餘種有機物,其中有10餘種氨基酸。於是,他得出結論:由無機物合成小分子有機物是完全有可能的。該實驗也成為地球生命誕生於地球本身的經典證據。
但經過研究,人們有理由證明,30多億年前的地球原始大氣成分與米勒的猜想完全不同。當時的地球大氣中,幾乎沒有氫,也沒有氨,有的只是濃度極高的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還有少量氮氣和微量的甲烷。用這些氣體來重復米勒實驗,幾乎什麼有機物都得不到。
不過當人們把後來在宇宙中發現的一些有機物質(如甲醛、丙炔腈等)只加入極少的量,就可以形成多種生命必需的物質,如核糖和脫氧核糖、嘌呤和嘧啶等。因此,米勒實驗仍然具有重要價值。而後來的研究同樣證明,像氨基酸、核糖、嘌呤和嘧啶這類復雜有機物能夠在宇宙中穩定存在。這樣一來,地球生命究竟是起源於宇宙還是地球又成了一個難題。
目前比較公認的理論是:地球生命產生於地球本身。可能宇宙中存在的有機物對地球生命的產生直到了一定的促進或補充作用,但不是決定性因素。
人們設想的地球生命誕生過程大體如下:
在30多億年前,地球上已經出現了比較穩定的地殼結構和原始海洋,地球表面高溫、缺氧、火山和酸雨遍布,大氣中幾乎全是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在某些溫熱的小水塘中,某些有機物高度濃縮,其中的有機酸和醇形成了酯,另有一些磷灰石在酸性條件下部分溶解,形成了無機磷酸,與無機硫酸共同參與酯的形成,即磷酸酯和硫酸酯。
由於脂類的雙極性,在水溶液中極易形成單雙分子膜。當形成的雙分子膜自我封閉,且其中封閉的物質能夠實現主動代謝時,就具有了初步的細胞生命特徵。當然,僅僅依靠雙分子膜的自我封閉和內部簡單的主動代謝作用,仍然不能稱為生命。因為封閉膜結構的內外無法進行物質和能量交換,還需要在膜中嵌入某種能夠起到內外通道作用的物質或物質團。在現在,這一作用由膜蛋白實現。但在封閉膜結構誕生初期,起這一作用的物質或物質團的成分仍為未知。其次,形成膜的脂類應當是更耐高溫、穩定性更強的醚脂(現存的古細菌仍為醚脂),而非現在絕大部分細胞生物所使用的酯脂。同時,有人認為,最初的脂不是磷酸酯或醇酸酯,而是硫酸酯,也有一定道理。
至於細胞中的蛋白質和核酸類物質的出現孰先孰後?最初起遺傳作用的是何種物質?目前還說不清。
㈡ 微生物怎麼形成的
微生物就是分化分裂產生的
微生物包括:細菌、病毒、真菌以及一些小型的原生生物、顯微藻類等在內的一大類生物群體,它個體微小,與人類關系密切。涵蓋了有益跟有害的眾多種類,廣泛涉及食品、醫葯、工農業、環保等諸多領域。在中國大陸地區的教科書中,均將微生物劃分為以下8大類:細菌、病毒、真菌、放線菌、立克次體、支原體、衣原體、螺旋體。有些微生物是肉眼可以看見的,像屬於真菌的蘑菇、靈芝等。還有微生物是一類由核酸和蛋白質等少數幾種成分組成的「非細胞生物」,但是它的生存必須依賴於活細胞。
㈢ 微生物是怎麼形成
目前,有關生命起源最為堅實的證據還是來自於地球,科學家們一直在尋找地球上最古老的生命化石。從已得到的非常稀少的化石推算,地球生命出現在35億年前,之後地球在漫長的歲月中經歷了劇烈的火山活動和地質變遷,徹底地改變了模樣,尋找古老生命化石並非易事。值得慶幸的是,在非洲、澳大利亞和格陵蘭島等地還是發現了35億年形成的火山熔岩和沉積燧石,最早的生命被凝固在這些岩石內。
盡管人們對生命起源有不同的看法,但有一點是一致的,那就是最早生命的誕生必須有水。正因如此,人們發現木星的一顆衛星表面覆蓋大量冰時,自然會聯想起是否存在有生命的可能。就地球而言,最早的生命肯定起源自海洋。科學家認為海水能溶解許多物質,這些物質的分子在水中不停地碰撞和結合,極有可能產生一些大而復雜的生命誕生所必需的大分子物質。由於合成這樣的大分子物質需要巨大的能量,而這種能量很可能來自海底的火山活動,為此,科學家將探索的目光瞄向海底的火山。
1977年,海洋生物學家在海底火山口附近發現了生物,盡管火山口附近的水溫高達350℃,生命卻依然生機勃勃。在火山附近的熱水中生活著巨蛤、貽貝、有孔線蟲和其他一些說不出名的生物,它們不需要陽光,僅僅依靠海水中的硫化物作為能量。
令人稱奇的是,海底的活火山口會不斷向外噴射出黑色的液體,就像股股的黑色煙霧裊裊上升,科學家將這一景觀稱之為「黑色煙霧」。
「黑色煙霧」的形成似乎非常簡單,活火山通過地殼的裂縫不時向外噴射熔岩,熔岩遇到低溫的海水立即冷卻下來,使得噴射口處熔岩凝固成像「煙囪」一樣。火山噴發時,海水不斷地通過縫隙流入「煙囪」,由於「煙囪」內溫度極高,海水會在極短的時間內急劇升高到1000℃左右。在極度的高壓下,海水無法變為氣體,這樣,極度高溫的海水就會與周圍的岩石發生作用,使岩石內含有的硫化鐵、硫化鋅和硫酸鈣等礦物質溶解在水中。然後含有大量礦物質的海水隨著熔岩一起從「煙囪」口噴射出來,遇到冰冷的海水時,這些硫化物又形成黑色的沉澱物,隨著水流上升,就形成所謂的「黑色煙霧」。「黑色煙霧」大小不一,多數高度為10米,最高的「黑煙」可高達13米,「黑煙」直徑也從30厘米到1米不等。
認為生命起源於海洋的科學家相信,「黑色煙霧」是產生生命的搖籃,海水中所含有硫和其他礦物質在高溫、高壓下合成有機化合物,當黑色的海水逐漸上升時,這些有機物分子開始冷卻,水中含鐵顆粒和其他礦物質與有機物分子相互作用,吸附在有機物的表面,然後再經過一系列復雜的化學反應,使水中的有機物質形成氨基酸或更大的有機分子,這些分子再通過鏈接成為蛋白質樣顆粒。這些蛋白質樣顆粒非常之小,呈球形,冷卻後就成了細胞最基本的結構。值得注意的是,在實驗室模仿海底火山口高溫高壓情況已合成了相應的一些大分子物質,支持了這一學說。科學家還認為黑色的海水除了為生命的起源提供了必需的物質外,還可以遮擋來自太空的有害射線的輻射,這一點在生命誕生時確是至關重要的。
為了證明這一學說,2000年,海洋生物學家喬治和安娜乘坐深海潛水器對海底「黑色煙霧」進行了探險。他們操縱潛水器上的機械臂對「黑色煙霧」化學成分和溫度,以及是否存在微生物進行探測。果然,在「煙囪」出口處的海水中發現了微生物,他們認為這種生活在極端高溫下的微生物是最早微生物的後代,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的祖宗。由於微生物生存的海水中硫化氫和硫化鐵含量很高,推測這兩種化學物質反應後能產生氫氣是微生物生長所需的能量。當然也有人不同意他們的這一看法的,認為只有當微生物學家對微生物的DNA進行分析鑒定後才能定論。
㈣ 微生物從哪來
首先,我告訴你什麼是微生物,微生物包括細菌和放線菌等原核生物
細菌在生物學上的定義就是沒有細胞核的原核生物,
真菌就是大家吃的蘑菇,香菇,平菇等等,注意真菌不是微生物,它有細胞核!
病毒結構比細菌還要小的生物,一半就是由蛋白質包裹核酸形成
下面我來告訴他們的進化起源
微生物是一個廣泛的概念,無法回答他的起源
地球上大概在數十億年前,由於種種原因產生了高分子化合物包括原始的蛋白質和核酸
後來者兩種化合物結合在一起形成最原始的原核生物,
這些原核生物發展到現在形成整個地球的生態圈
細菌依然處在進化的底層
最後我告訴你病毒的來歷
病毒作為結構最簡單的生物,但是他的來歷在生物學界有著比較大的爭議
有人認為,它是生物細胞扔出去的一段無用核酸序列贊同0| 評論
㈤ 微生物是怎樣形成的
簡單的說,是微生物爸爸和微生物媽媽結合後生的!呵呵!
開個玩笑,你的意思是說微生物的繁殖方式嗎?
微生物的繁殖包括有性繁殖和無性繁殖
有性繁殖就是微生物爸爸和微生物媽媽結合後產生有性生殖孢子,孢子再成長為個體
無性繁殖包括裂殖、芽殖等
㈥ 微生物是怎麼來的
微生物是怎麼來的,這個問題就好像生物是怎麼來的。首先是無機物,然後變成有機小分子、有機大分子,然後變成有生理活性的微生物。
至於微生物是不是世界上最多的生物,我想應該是的。一方面微生物的結構簡單,容易變異,因此容易產生新品種,所以種類多。另一方面微生物繁殖快,以數量取勝。所以應該是最多的了。
㈦ 微生物是怎樣產生的
空氣中的微生物主要存在於灰塵和微小液滴中。
至於灰層如何形成的參考:
http://ke..com/view/20486.htm?fr=ala0_1_1
液滴的形成:水的翻騰,氣泡的破裂,蒸汽的凝結
微生物大量存在於土壤,水體中,在一起物體的表面都有大量的微生物,微生物只怕火或極高的溫度。所以但空氣流動時自然就攜帶大量的粉塵和小液滴進入空氣,這些粉塵和液滴中的大量微生物就形成了微生物氣溶膠。
㈧ 微生物是怎樣培養出來的
1905年,德國微生物學家科赫因對結核桿菌和結核菌素的研究取得重大成就而榮獲諾貝爾獎金。他發明固體培養基,用它分離培養細菌,創造細菌的純粹培養法。他又改進細菌染色法,為研究細菌的形態和結構創造有利條件。荷蘭科學家E.C.翰遜教授研究使啤酒發酵的酵母,創造單細胞的純粹培養法。以後,又有人採用純粹培養法選擇適當酵母,用於啤酒的工業生產,為純粹培養法在工業發酵上的應用開辟了道路。翰遜的學生哈斯發現,當時用的由明膠製成的固體培養基很容易發生液化現象,使用時有困難。哈斯的妻子建議用瓊脂代替明膠,獲得了較好的效果。這種瓊脂培養基被後人採用,一直沿用到今天。後來又有人創造一種培養皿,可供微生物平板分離用。從此以後,分離出的微生物日益增多,新的微生物不斷被發現。這樣,可供工業用的微生物也日益充實起來,一支微生物生力軍異軍突起。
㈨ 微生物是從哪裡來的
一般地,在中國大陸地區的教科書中,均將微生物劃分為以下8大類:
細菌、病毒、真菌、放線菌、立克次體、支原體、衣原體、螺旋體。
1 細菌:
(1)定義:一類細胞細短,結構簡單,胞壁堅韌,多以二分裂方式繁殖和水生性強的原核生物
(2)分布:溫暖,潮濕和富含有機質的地方
(3)結構:主要是單細胞的原核生物,有球形,桿形,螺旋形
基本結構:細胞膜 細胞壁 細胞質 擬核 菌毛(幫助附著在物體表面)鞭毛(運動功能)
特殊結構:莢膜、鞭毛、菌毛、芽胞
(4)繁殖: 主要以二分裂方式進行繁殖的
(5)菌落: 單個細菌用肉眼是看不見的,當單個或少數細菌在固體培養基啊行大量繁殖時,便會形成一個肉眼可見的,具有一定形態結構的子細胞群落.
㈩ 微生物從哪來它何時誕生
你應該有的觀念是微生物無處不在。至於從何時從哪裡來,看看達爾文的進化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