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生化武器的防治
全球生化武器態勢主要特點
全球生化武器態勢是當今國際軍事形勢發展的一個縮影。它既有世界軍事形勢的一些共性,又有其特殊的表現形態。
1.非戰爭使用成為生化武器運用的主要形式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除伊拉克對伊朗和庫爾德人使用過生化武器外,其它國家未在戰爭中大規模使用。生化威懾、恐怖和犯罪,以及偽裝成自然疫情秘密襲擊等非戰爭使用問題則日漸突出。
一是生化技術擴散使生化武器非戰爭使用的機率增加。經濟全球化,使各種生化制劑的研製設施、原料更加普及;信息網路化,使許多毒劑的合成方法、理化性質、毒性數據更加公開。生化技術的發展和生化制劑的擴散,為生化武器的研製生產和使用生化武器進行恐怖、犯罪活動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條件。
二是生化恐怖等非戰爭行動及影響呈上升趨勢。近年來,恐怖分子利用生化手段破壞、謀殺、搶劫、綁架等活動越來越多。生化恐怖襲擊使用隱蔽、防範困難、處置復雜、作用持久、後果嚴重。0.015-0.24公斤的肉毒桿菌毒素污染水源,就能在數小時內造成上萬人的中毒和死亡。新型生化戰劑一旦用於恐怖行動,將更難防護,影響更大。
三是某些自然疫情隱含激烈的非戰爭生化對抗趨向。近年世界各地爆發的新型傳染性疾病等自然疫情,在客觀上為掩蓋生化武器秘密使用的行為提供了條件。不排除別有用心的國家和勢力將生化武器作為遏制對手的戰略手段、偽裝成自然疫情形式變相使用的可能性。
2.生化武器軍控履約面臨的形勢仍很復雜
禁止生化武器的國際條約使戰爭中公開使用的可能性有所降低,但一些國家仍庫存大量生化武器,生化武器的研發勢頭未減,生化武器的"家族兄弟"不斷增多。究其原因:一是禁止生物武器法規不完善。《禁止生物武器公約》只是禁止研製生產,缺少執行組織、核查機制和銷毀己有生物武器的規定,國際社會對研製生物武器的行為束手無策。二是禁止化學武器工作情況堪憂。《禁止化學武器公約》的簽約國達157個,建立了專門的核查制度,具有較強的核查能力,國際合作方案逐漸成熟。但《公約》局限性較大,許多具有化學武器研製和生產能力的國家至今沒有簽署或批准公約。三是新型疾病流行刺激生化武器技術發展。新型傳染性疾病在促使各國開發健康防病手段、為人類帶來福祉的同時,也成為促進生化武器發展的"催化劑"。四是監督履行《公約》缺乏有效手段。對很多新型生化戰劑沒有技術手段界定。
3.新型攻擊性生化武器技術呈現加速發展勢頭
生化武器技術近年發展勢頭強勁,特別是新型攻擊性生化戰劑發展迅猛。在生物戰劑方面,用DNA重組技術合成毒素,擴大毒素生產能力;研製多肽等更具活性的主動葯物或抵抗葯物;對炭疽、白喉、肉毒等毒素的基因進行克隆,對產毒基因的核苷酸進行人工合成;發展導致人體變異和破壞生存環境的基因武器。用5000萬美元建造的基因武器庫,其殺傷威力遠遠超過用50億美元建造的核武器庫,只需20克超級熱病毒基因武器就足以使全球60億人死於非命。在化學戰劑方面,出現了通過化學合成方法產生毒素、或由活的生物體產生毒性的生物化學毒劑,能滲透傳統防護器材的強穿透性毒劑,有針對性地破壞人體神經等思維載體的新作用機制毒劑。這些新戰劑"作用快速、高度致死、穿透性強、作用機制新"。
4.戰後生化武器遺留問題的處理工作難度很大
戰後遺留生化武器隱蔽性強、作用時間長,嚴重危害有關國家和地區人民的生命安全,是當前和平環境下生化武器領域的一個焦點問題和比較突出的安全隱患。僅日本在中國的遺留生化武器就已經導致了數百人傷亡。圍繞這一問題的談判和銷毀等善後工作十分復雜,除《禁止化學武器公約》涉及到有關遺留化學武器的處理問題外,國際上再沒有其它相應的法律規定和有效的制約手段。另外,遺留的生化武器一旦為恐怖勢力和犯罪分子掌握並使用,也將導致嚴重後果。
全球生化武器態勢的影響預測
當前生化武器對軍事領域和國家安全的影響正呈現出一些新動向,需要認真研究和密切關注。
1.生化武器發展將進一步加劇軍事領域的競爭。生化武器的角逐是當今各國軍事競爭的一個重要部分,生化作戰能力的強弱,對於在國際競爭中能否贏得戰略主動權有著特殊影響。一方面,生化武器在戰爭中的作用地位仍很突出。盡管生化武器用於戰爭的可能性下降,但由於生化武器的物質基礎仍然存在,生化武器在戰爭中給軍隊帶來的威脅也客觀存在。伊拉克戰爭中,美英高度重視生化襲擊防護,也再一次深刻反映了生化武器在軍事對抗中的重要地位。另一方面,生化武器領域已成為軍事爭奪的新制高點。美俄英等軍事強國加緊制訂規劃,不斷增加投入,加大研製力度,使生化武器的發展速度加快。其中,美、俄、英等國將發展基因武器、可控制性傳染病手段作為軍事技術開發的重中之重,並已取得一定優勢。美國早在20世紀90年代初就在馬里蘭州設立基因武器研究中心,先後投資了近百億美元,1997年完成人工人體染色體合成。2000年,美英聯合宣布繪製成人類歷史上第一個基因組草圖,英稱基因武器最遲不會晚於2010年問世。俄羅斯最近開發出一種能抵禦16種不同解毒葯的細菌。
2.生化武器履約困難將阻礙軍控領域的有效合作。當前,國際軍控組織禁止生化武器的履約工作面臨一系列新情況。國際軍控組織與核查手段的發展,滯後於生化武器研製技術的發展和擴散。少數國家置國際《公約》於不顧,擅自研製和秘密生產生化武器,引起"骨牌效應",使其他國家紛紛效仿。非締約國家發展生化武器更是無法控制。新一輪軍備競賽加劇,特別是美國發展導彈防禦系統使原有維護戰略平衡與穩定的基石不復存在,導致一些國家發展先進的生化武器以求自保。霸權主義國家在生化武器履約上執行雙重標准,並把生化武器履約作為發動戰爭的幌子和推行新軍事戰略的手段。
3.生化安全環境惡化對國家安全將構成直接威脅。盡管一些新型傳染性疾病的生化背景還有待於研究和查證,但其災難性的後果和生化武器擴散帶來的危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全球生化安全環境逐漸惡化的趨向。特別是愈演愈烈的生化恐怖直接危及國家安全。目前世界上有200多個恐怖組織,分布范圍廣,組織嚴密,大多具備化學攻擊能力,少數具備生物攻擊能力,並嘗試開發新型生化技術手段。這迫使一些國家將應對生化威脅作為安全戰略重點。
4.生化技術發展失衡將使安全預防更加困難。當前世界生化武器攻防技術發展嚴重失衡,對很多新型生化武器沒有防禦手段;即便研製出新型病毒的國家,在短期內也研製不出防禦這種病毒攻擊的疫苗。各國生化技術的差距也在增大。美英等國的生化武器特別是基因武器技術已遙遙領先。生化技術領先的國家利用生化優勢研製對付其它國家的生化武器,使這些國家面臨嚴重的潛在安全危機。個別國家專題研究所謂《中國人的基因組》問題更值得我們高度關注。
『貳』 毒物(對生物體有損害之物)詳細資料大全
在一定條件下,較小劑量就能夠對生物體產生損害作用或使生物體出現異常反應的外源化學物稱為毒物(toxicant)。毒物可以是固體、液體和氣體,與機體接觸或進入機體後,能與機體相互作用,發生物理化學或生物化學反應,引起機體功能或器質性的損害,嚴重的甚至危及生命。"毒物"也指有毒之物和凶惡的人。
『叄』 核武器,生物武器,化學武器,能被防禦嗎
核武器、生物武器、化學武器、不容易被防禦。現代戰爭是指那打那。
『肆』 新的毒劑有哪些
美、俄等國都在尋找或人工合成毒性更強、作用更快、滲透性更強的毒劑。例如前蘇聯研製的全氟異丁烯,是一種有機氟工業的副產品,其毒性比光氣大10倍,比氫氰酸大3倍,能穿透北約裝備的各種防毒面具,而且目前尚無特效解毒葯,前蘇軍曾於1986年在阿富汗使用過。俄羅斯透露已擁有比vx毒性大10倍的「諾維曲克」新毒劑。
除工業、農業、醫用化學品外,還從天然毒素中探索新的「毒源」生物毒劑源。例如,從貽貝中提取的海藻毒素可製成毒針,被刺中後,15分鍾死亡。現已測出其分子量為372,正在測定其分子結構和研究大規模合成的方法。天然毒素進入化學戰劑譜,出現了生物化學戰劑,使生物武器和化學武器已無絕對界限。
『伍』 生物安全防護措施有哪些
生物安全防護措施主要是指生物實驗室的防護措施。我國生物安全實驗室是按照研究對象的不同而進行分級,一共分為四級。
一級:對人體、動植物或環境危害較低,不具有對健康成人、動植物致病的致病因子。這類的實驗室可以處理較多種類的普通病原體,例如犬傳染性肝炎、 非感染性的埃西里氏大腸桿菌,以及對於非傳染性的病菌與組織進行培養。 在這個水平中需要的防範問題的生物危害性的措施是微乎其微的,手套和一些面部防護。在一般情況下,被污染的材料都留在開放(但分別註明)廢棄物容器。實驗後洗凈程序與我們在許多方面對現代日常生活對於微生物的預防措施皆相同。實驗室環境中使用的所有細胞和/或細菌所使用的所有材料都必須經過高壓釜的滅菌消毒處理。實驗室人員在實驗室中進行的程序中必須經由普通微生物學或相關科學訓練的科學家監督且必須事先訓練之。
二級:對人體、動植物或環境具有中等危害或具有潛在危險的致病因子,對健康成人、動物和環境不會造成嚴重危害。有有效的預防和治療措施。這類實驗室較能處理較多種的病菌,且該病菌僅造成輕微的疾病給人類,或者是難以在實驗室環境中的氣溶膠中生存。適合它的病原體包括各種細菌和病毒但僅造成輕微的疾病給人類,或者是難以於實驗室環境中的氣溶膠存活,如艱難梭菌、大部分的衣原體門、A;B與C型肝炎、 A型流感、萊姆病、沙門氏菌、腮腺炎病毒, 痳疹病毒、艾滋病毒,羊搔癢症, 抗葯性金黃色葡萄球菌,與VRSA。實驗人員與處理病原體人員需為特定培訓和高級培訓的科學家;實驗時限制特定人士的出入;採取極端的防治污染物品預防措施; 在生物安全櫃或其他物理遏制設備進行可以創建;在可能造成傳染性氣融膠或噴霧被製造時必須在二級生物安全櫃進行。
三級:對人體、動植物或環境具有高度危險性,主要通過氣溶膠使人傳染上嚴重的甚至是致命疾病,或對動植物和環境具有高度危害的致病因子。通常有預防治療措施。該級別適用於臨床、診斷、教學、科研、或生產葯物設施,這類實驗室專門處理本地或外來的病原體且這些病原體可能會藉由吸入而導致嚴重的或潛在的致命疾病。這些病原體包括各種細菌,寄生蟲和病毒可能導致人類嚴重的致命性疾病,但已經有治療法包含炭疽桿菌、結核桿菌、利什曼原蟲、鸚鵡熱衣原體, 西尼羅河病毒,委內瑞拉馬腦炎病毒, 東部馬腦炎病毒, SARS冠狀病毒、傷寒桿菌、貝納氏立克次體、裂谷熱病毒、立克次氏體與黃熱病毒。實驗室工作人員必須在對於致病性和潛在的致命或致病性病原體的具體培訓,且必須被對於此方面有經驗之適任科學家之監督。所有涉及感染性材料的操作過程是在生物安全櫃,專門設計的通風櫃,或備有其他物理抑制裝置/穿著適當的個人防護衣物和設備的人員進行。該實驗室具有特殊的工程和設計特點。
四級:對人體、動植物或環境具有高度危險性,通過氣溶膠途徑傳播或傳播途徑不明,或未知的、危險的致病因子。沒有預防治療措施。此級別需要處理危險且未知的病原體且該病原體可能造成經由氣溶膠傳播之病原體或造成高度個人風險,且該病原體至今仍無任何已知的疫苗或治療法,如阿根廷出血熱與剛果出血熱、埃博拉病毒,馬爾堡病毒,拉薩熱,克里米亞-剛果出血熱,天花,以及其他各種出血性疾病。當處理這類生物危害病原體時必須且具強制性地使用獨立供氧的正壓防護衣。生物實驗室的四個出入口將配置多個淋浴設備、真空室與紫外線光室,及其他旨在摧毀所有的生物危害的痕跡安全防範措施。多個氣密鎖將被廣泛應用並被電子保護以防止在同一時間打開兩個門。所有的空氣和水的服務,將和來自生物安全實驗室將進行類似的消毒程序,以消除意外釋放的可能性。 當一個病原體被懷疑或可能有抗葯性時都必須在BSL-4實驗室進行處理,直到有足夠的數據得到確認必須在此規格實驗室持續工作,或移交至一個較低水平的實驗室。 實驗室工作人員必須對於他們在處理極其危險的傳染性有具體和深入的培訓並且理解的標准和特殊的措施、抑制配備與設計特色。他們將會受到受過訓練與實地處理這些病原體的合格科學家的監督且實驗室的出入受到實驗室主管的嚴格控制。實驗室必須建立防止污染的協議,經常使用負加壓設備並准備或採用一個特定設備操作手冊,如此一來即使實驗室受到損害,會嚴重抑制透過氣溶膠傳播之病原體的爆發,而工作領域內的所有活動只限於III級生物安全櫃,或II級生物安全櫃一且只有配有生命支持系統與正壓通風的人才能使用。
『陸』 生物武器的防護措施
生物武器有較強的致病性和傳染性,前方和後方、軍隊和居民、人員和牲畜都可能受到襲擊,發病後又可能互相傳播。因此在組織防護時,要做到軍隊、地方結合,軍民兼顧;軍隊與防化、工程等有關勤務部門密切配合。
主要防護措施是:
1.做好經常性的防疫工作。如進行防疫、防護的宣傳教育,開展群眾性衛生運動,貫徹各種防疫制度,有計劃地接種各種疫苗等。
2.組織觀察、偵察和檢驗,及時發現敵生物武器襲擊。各種觀察哨均兼有觀察生物武器襲擊的任務,發現襲擊徵象,及時通知部隊進行一般防護。專業防護人員進行現場偵察,採集標本進行檢驗,確定生物戰劑種類,通報部隊採取針對性的防護措施,並從政治上揭露敵人。
3.做好個人防護和集體防護。發現敵人進行襲擊,接到防護指令後,立即戴上或防菌口罩,扎緊褲腳、袖口,上衣塞入褲腰,頸部圍上毛巾,戰斗情況允許時,可進入工事,減少受染。受染後要抓緊時間,利用個人消毒包擦拭暴露的皮膚;利用戰斗間隙,到進行,消滅服裝、武器和車輛上的生物戰劑;服用預防葯物,補充接種疫苗,並定期接受醫學觀察。
生物武器氣溶膠主要是經呼吸道侵入人體,因此,保護好呼吸道非常重要。防護的方法主要有如下幾種:
帶防毒面具
防毒面具的式樣很多,但主要由濾毒罐和面罩兩部分組成。濾毒罐包括裝填層和濾煙層。裝填層內裝防毒炭,用於吸附毒劑蒸汽,但對氣溶膠作用很小。濾煙層是用棉纖維、石棉纖維,或超細玻璃纖維等做的濾煙紙製成的。為了增加過濾效果,濾煙紙折疊成數十折,它的作用是過濾放射性塵埃、生物戰劑和化學毒劑氣溶膠,濾效可達99.99%以上。
使用防護口罩
例如使用那種用過氯乙烯超細纖維製成的防護口罩。這種口罩對氣溶膠濾效在99.9%以上。在緊急情
況下,如果沒有防毒面具或特殊型的防護口罩,也可採用容易得到的材料製造簡便的呼吸道防護用具,例如脫脂棉口罩、毛巾口罩、三角巾口罩、棉紗口罩以及防塵口罩等。此外,還需要保護好皮膚,以防有害微生物通過皮膚侵入身體。通常採用的辦法有穿隔絕式防毒衣或防疫衣以及戴防護眼鏡等。
4.對污染區要及時標示範圍,監視疫情,控制人員通行。發 動廣大軍民對工事、住房、倉庫和交通要道,進行消毒、殺蟲和滅鼠。
5.加強疫區管理,控制傳染病向外傳播。發現鼠疫、霍亂、天花等烈性傳染病人時,要盡快封鎖疫區,組織好檢疫工作,檢疫時間根據傳染病潛伏期確定。傳染病人原則上應就地隔離治療,不作遠距離後送,以防傳播。
為了更有效地防止生物武器的危害,在可能發生生物戰的時候,可以有針對性地打預防針。對於清除生物戰劑來說,可以採用的辦法有:
1.烈火燒煮。
烈火燒煮是消滅生物戰劑最徹底的辦法之一。
2.葯液浸噴。
葯液浸噴是對付生物戰劑的主要辦法之一。噴灑葯液可利用農用噴葯機械或飛機等。用做殺滅微生物的浸噴葯物主要有漂白粉、三合二、優氯凈(二氯異氰尿酸鈉)、氯胺、過氧乙酸、福爾馬林等。對於施放的戰劑微生物,由於它們可能附在一些物品上,既不能燒,又不能煮,也不能浸、不能噴,對付的辦法就是用煙霧熏殺。此外,皂水擦洗和陽光照射以及泥土掩埋等也是可以採用的辦法。
『柒』 VX毒劑應用在哪裡以及如何防護VX毒劑
VX主要裝填在炮彈、炸彈等彈體內,以爆炸分散法使用,也可用飛機布灑,VX毒劑以其液滴使地面和物體表面染毒;以其蒸氣和氣溶膠使空氣染毒。
對VX毒劑的防護與對防護與對其他神經性毒劑的防護相同,應採取全身防護器材,即防毒面具、防毒、防毒手套、防毒靴套等,對中毒者急救可採用阿托平等葯物,對其消毒可用次氯酸鹽、二氯三聚異氰酸鈉等消毒劑。
『捌』 生物武器防護的方法主要有哪幾種
防護的方法主要有如下幾種:
帶防毒面具,防毒面具的式樣很多,但主要由濾毒罐和面罩兩部分組成。濾毒罐包括裝填層和濾煙層。裝填層內裝防毒炭,用於吸附毒劑蒸汽,但對氣溶膠作用很小。濾煙層是用棉纖維、石棉纖維,或超細玻璃纖維等做的濾煙紙製成的。為了增加過濾效果,濾煙紙折疊成數十折,它的作用是過濾放射性塵埃、生物戰劑和化學毒劑氣溶膠,濾效可達99.99%以上。
使用防護口罩,例如使用那種用過氯乙烯超細纖維製成的防護口罩。這種口罩對氣溶膠濾效在99.9%以上。在緊急情況下,如果沒有防毒面具或特殊型的防護口罩,也可採用容易得到的材料製造簡便的呼吸道防護用具,例如脫脂棉口罩、毛巾口罩、三角巾口罩、棉紗口罩以及防塵口罩等。此外,還需要保護好皮膚,以防有害微生物通過皮膚侵入身體。通常採用的辦法有穿隔絕式防毒衣或防疫衣以及戴防護眼鏡等。
對污染區要及時標示範圍,監視疫情,控制人員通行。發動廣大軍民對工事、住房、倉庫和交通要道,進行消毒、殺蟲和滅鼠。
加強疫區管理,控制傳染病向外傳播。發現鼠疫、霍亂、天花等烈性傳染病人時,要盡快封鎖疫區,組織好檢疫工作,檢疫時間根據傳染病潛伏期確定。傳染病人原則上應就地隔離治療,不作遠距離後送,以防傳播。
為了更有效地防止生物武器的危害,在可能發生生物戰的時候,可以有針對性地打預防針。
『玖』 噴漆應戴什麼口罩
應戴防毒面具口罩。
因為使用油漆的主要職業危害是吸入有機溶劑蒸氣,這使得患再生障礙性貧血、白血病、結核、胸膜炎等嚴重疾病的比例相當高。超過10年工齡的油漆工大多數都有咳嗽、易疲勞、頭疼、胸悶、四肢無力的症狀。
而防毒面具主要用來阻斷經呼吸道產生毒性的毒氣,如氯化氰(CK)、氯化苦(PS)等;對於生物毒劑的防護,也有一定的作用。防毒面具戴在頭上,可以保護人的呼吸器官、眼睛和面部,防止毒氣、粉塵、細菌、有毒有害氣體或蒸汽等有毒物質傷害的個人防護器材。
此外,在有毒有害氣體環境下工作的人群也在使用防毒面具作為防護;但一般民用防毒面具的結構沒有軍用的復雜,各項指標也不如軍用的嚴格。針對民用的化學防護,設計出更多的外觀,來適應不同人群的需要。
(9)生物毒劑有哪些應如何防護擴展閱讀:
防毒面具是保護人員呼吸器官、眼睛及面部免受毒劑、生物戰劑、細菌武器和放射性灰塵等有毒、有害物質傷害的個人防護器材。濾毒罐作為防毒面具的核心部件,其內部裝填的濾毒材料直接影響面具的防護性能。
防毒面具作為個人防護器材,用於對人員的呼吸器官,眼睛及面部皮膚提供有效防護。面具由面罩,導氣管和濾毒罐組成,面罩可直接與濾毒罐或濾毒盒連接使用,稱為直連式;或者用導氣管與濾毒罐和濾毒盒連接使用,稱為導管式。
防毒面罩可以根據防護要求分別選用各種型號的濾毒罐,應用在化工、倉庫、科研、各種有毒、有害的作業環境。
『拾』 生物戰劑有哪些分類
生物武器的基礎——生物戰劑
生物戰劑是軍事行動中用以殺死人、牲畜和破壞農作物的病毒、致命微生物、毒素和其他生物活性物質的統稱。舊稱細菌戰劑。生物戰劑是構成生物武器殺傷威力的決定因素。致病微生物一旦進入機體(人、牲畜等)便能大量繁殖,導致破壞機體功能、發病甚至死亡。它還能大面積毀壞植物和農作物等。生物戰劑的種類很多,據國外文獻報道,可以作為生物戰劑的致命微生物約有160種之多,但就具有引起疾病能力和傳染能力的來說就為數不算很多。
生物戰劑的分類
(1)根據生物戰劑對人的危害程度,可分為致死性戰劑和失能性戰劑:
①致死性戰劑。致死性戰劑的病死率在10%以上,甚至達到50%~90%。炭疽桿菌、霍亂狐菌、野兔熱桿菌、傷寒桿菌、天花病毒、黃熱病毒、東方馬腦炎病毒、西方馬腦炎病毒、斑疹傷寒立克次體、肉毒桿菌毒素等。
②失能性戰劑。病死率在10%以下,如布魯桿菌、Q熱立克次體、委內瑞拉馬腦炎病毒等。
(2)根據生物戰劑的形態和病理可分為:
①細菌類生物戰劑。主要有炭疽桿菌、鼠疫桿菌、霍亂狐菌、野兔熱桿菌、布氏桿菌等。
②病毒類生物戰劑。主要有黃熱病毒、委內瑞拉馬腦炎病毒、天花病毒等。
③立克次體類生物戰劑。主要有流行性斑疹傷寒立克次體、Q熱立克次體等。
④衣原體類生物戰劑。主要有鳥疫衣原體。
⑤毒素類生物戰劑。主要有肉毒桿菌毒素、葡萄球菌腸毒素等。
⑥真菌類生物戰劑。主要有粗球孢子菌、莢膜組織胞漿菌等。
(3)根據生物戰劑有無傳染性可分為2種:
①傳染性生物戰劑,如天花病毒、流感病毒、鼠疫桿菌和霍亂弧菌等。
②非傳染性生物戰劑,如土拉桿菌、肉毒桿菌毒素等。
隨著微生物學和有關科學技術的發展,新的致病微生物不斷被發現,可能成為生物戰劑的種類也在不斷增加。近些年來,人類利用微生物遺傳學和遺傳工程研究的成果,運用基因重組技術界限遺傳物質重組,定向控制和改變微生物的性狀,從而有可能產生新的致命力更強的生物戰劑。
四大生物戰劑
小卧底也能大屠殺
生物恐怖襲擊是一種非常陰損且歷史悠久的攻擊手段。通常由空氣傳播的細菌或病毒制劑,幾乎都看不見,也聞不出味道。一般人不像小說里的大俠,不是打通了小宇宙,就是擁有第六感。遭受襲擊時常常在不知不覺中吸入這類制劑,要直到若干天之後病發時才能明白自己已遭毒手。到了這個時候再進行搶救和採取保護措施都為時已晚。
這種用生物制劑作為武器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臘以及古羅馬時代。人們最初認為疾病是通過惡臭的氣味在空氣中散播的,於是經常在戰爭中將已經腐爛的動物屍體投入到水中,通過污染對方飲水系統的方式致使敵人患病,算是一種最古老的生物武器。後來這一手段發展到使用人的屍體,而且直到19世紀美國內戰時期仍然被採用。
有記載的各種惡毒的例子數不勝數。在18世紀,當時歐洲人正在北美開疆擴土,大不列顛北美總司令詹妮弗·阿莫斯特勛爵曾建議使用天花來「消除」北美的土著印第安人。隨後英國人便故意將天花病人曾經使用過的毛毯和手絹散發或留棄到北美的印第安人部落里。這直接導致了天花在俄亥俄河谷的印第安人部落中暴發流行。在二次世界大戰中,最臭名昭著的例子莫過於日本的細菌學專家、中將石井四郎所領導的731部隊及研究所。在中國東北的范平縣,731部隊建立了一個由150座建築物和5 000名研究人員構成的細菌戰大本營。1932年—1945年,僅通過活體實驗死在731部隊魔手下的中國軍民就達到10 000人以上。他們還曾經在中國的11個城市進行過大規模的實地細菌戰試驗,其中通過飛機播撒的帶菌跳蚤每次竟超過1 500萬只!
盟軍在二戰中也曾進行過進攻性生物武器的研究。曾在2001年給美國人留下深刻記憶的炭疽桿菌,其實早在20世紀40年代,就在戰時的戰爭儲備署主導下進行過研究。只不過當時研製的炭疽彈,因為安全措施不力的原因,難以大規模投入生產。但其間後方已經為美軍裝配了5 000枚含有炭疽芽孢的細菌彈。
在過去的30年裡,分子生物學技術的發展非常迅速。人們之所以研究以人類和動物為宿生的細菌和病毒的機理,本來是為了減少或預防疾病。但現在這些研究成果很容易被另作他圖,發展出更為強大的生物武器。這些生物毒劑包括鼠疫茵、炭疽菌、兔熱病菌、天花菌或病毒性出血熱病毒,以及其他已知的或潛在的恐怖主義制劑。作為人們手中的一種工具,分子生物學與病毒結合,會產生出新型的致病性嵌合體。科學家們也可以應用多種耐葯基因來改變現有的病原體,作用於生物體。另一方面,近幾年來已經出版過很多成套的人類病原體基本數據集,再加上那些公開發表的,涉及如何將新基因引入細菌的研究成果等等,都降低了恐怖分子研製生物武器的門檻。實在是危機四伏啊,不可不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