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生物信息 > 生物如何適應貧瘠

生物如何適應貧瘠

發布時間:2023-02-02 10:44:19

『壹』 當環境發生變化時,生物是怎樣適應環境的

生物是怎樣適應環境的:

生物對環境的適應是存自然選擇中優勝劣汰的過程,它促進了生物的不斷進化,生物對環境的適應現象和自然界中普遍存在,對於現今存在的每一種生物來說,都有與環境相適應的特點 。
1)植物與環境相適應的現象
①生長在乾旱沙漠或荒漠中的植物,葉子特化成針形或刺形,根系特別發達,如仙人掌、駱駝刺等
②由於生活環境經常受到同一方向大風的影響,樹木的分枝只有一側生長良好

(2)動物對環境相適應的現象

特別提醒:生物對環境的適應是相對的,只是在一定程度上的適應,並不是絕對的、完全的適應,更不是永久性的適應,即每種生物只能適應一定的環境,而不是適應所有的環境。如北極的雪兔在冬季到采時換上白毛,以適應雪地環境,但如果降雪較遲。這樣的體色反而易被敵害發現。

『貳』 陸生動物如何適應環境

動物對於環境的適應總是朝著兩個不同的方向發展:
趨同適應:所謂趨同適應
,
是指在分類地位上相距很遠的動物
,
但都適應了相同的生活環境
,
因而發展出相似的形態結構。如鯨,但它不屬於陸生動物……
輻射適應:輻射適應也稱趨異適應。是指起源相同或親緣關系相近的動物
,
由於長期分別生活於不同的環境中
,
而產生的不同適應特徵。例如,長臂猿、蝙蝠、羚羊、鼴鼠同屬真獸亞綱,但由於生活環境的不同,造成它們的形態結構都有很大差別。
接著就是動物對環境的適應表現:
1、形態結構上適應
許多動物的嘴、腳和眼睛的獨特構造
,
表現出它們對生活環境、所食食物等的驚人適應……
2、生理機能上適應
生理機能上的種種適應
,
不易被人察覺
,
但在生物體內卻普遍存在。比如
,
荒漠地區的爬行動物
,
不以尿液而以固體尿酸鹽的形式排尿
,
使身體水分損失達到最小限度。全身被毛又是一些陸生動物適應環境的一種有效方式,無不會受到太陽輻射的灼傷,又能使被毛與皮膚之間形成溫度梯度,起到隔熱的作用。有的物種的身體具有局部異溫的現象,如狗的體表溫度比其深部低得多,尤其是腳、腿、尾、耳尖、口和鼻部等溫度均比體表其它部位低,這樣就能夠減少能量流失,成為對寒冷環境的一種適應,這也是它們經濟利用熱能的一種方式

『叄』 生物對環境的適應是怎樣的

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具有許多不同的含義,但主要是指生物對其環境壓力的調整過程。首先,應當了解基因型適應和表現型適應的區別。基因型適應的調整是可遺傳的,因此是發生在進化過程中;表現型適應則發生在生物個體身上,具備非遺傳的基礎。

表現型適應包括可逆的和不可逆的表現型適應。許多動物能夠通過學習以適應環境的改變。它們不但能夠通過學習什麼食物最有營養、什麼場所是最佳隱蔽地等,來調整對環境改變的反應,而且能夠學習如何根據環境的改變來調整自己的行為。例如,動物能夠通過對一些環境刺激反復出現的「習慣化」學習,逐漸放棄那些對生活沒有意義的反應,由此適應環境的多變性。學習基本上是屬於不可逆的表現型適應。盡管動物會忘記或抑制已經學到的行為,但是,學習所產生的內在改變是永久的,這種內在改變只能被隨後的學習所修改。

可逆的表現型適應涉及一些有助於生物適應當地環境的生理過程。這些生理過程既有氣候馴化的緩慢過程,也有維持穩態的快速生理調節。所謂氣候馴化是指在自然條件下,生物對多個生態因子長期適應以後,其耐受范圍發生可逆的改變。大多數動物都能夠通過快速的生理應答,如哺乳類的流汗,或通過行為應答,又如尋找合適的陰涼處來適應環境溫度的改變。如果環境改變的持續時間拉長,就會發生緩慢的馴化適應。例如,一個人從寒冷的地方進入到炎熱的地方,剛開始時會流汗降低體溫,以後逐漸地就會被新環境所馴化,不再覺得炎熱,產生了適應。

適應也可以是指感覺器官對它們所感覺到的環境刺激改變的調整,這種適應稱為感覺適應。例如,當我們進入燈光非常明亮的房間時,開始會覺得很明亮,但幾分鍾後似乎就不明亮了,因為這時候我們的眼睛已經適應了亮度的改變。感覺適應可以發生在各種不同類型的感官當中。就亮光而言,適應是通過瞳孔收縮減少進入眼睛的光量,另一方面,眼睛內部也會發生光化學改變。

總之,適應包括:①進化適應,物種通過漫長的過程,調整遺傳成分以適合於改變的環境條件。②生理適應,生物個體通過生理過程的調整以適合於氣候條件、食物質量等環境條件的改變。③感覺適應。④通過學習的適應,動物通過學習以適合於多種多樣的環境改變。

適應可以使生物對生態因子的耐受范圍發生改變。自然環境的多種生態因子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因此,對一組特定環境條件的適應也必定會表現出彼此之間的相互關聯性,這一整套協同的適應特性就稱為適應組合。

應當強調的是,無論生物通過哪一種適應方式來調整、擴大它們對生態因子的耐受范圍,或生存在更多的復雜環境當中,都不能逃脫生態因子的限制。耐受極限只能改變而不能去除,因此,生物的生理狀態和分布會由於它們對特定生態因子耐受范圍的有限性而受到限制。生物對特定生態因子的耐受范圍由該生物的遺傳結構所決定,因此是生物的物種特性。例如,廄蠅對溫度的耐受范圍是14℃~32℃,家蠅對溫度的耐受范圍則是20℃~40℃。

『肆』 生物是怎樣適應環境的

生物對環境的適應舉例

(1)冬眠與夏眠:動物的冬眠是對冬季寒冷環境的一種適應;夏眠是對夏季炎熱和乾旱環境的一種適應。

(2)樹落葉是對冬季寒冷環境或乾旱環境的適應。

(3)肉食性動物捕食其他動物,都有利爪、銳利的牙齒(或喙)。

(4)保護色:動物適應棲息環境而具有的與環境色彩相似的體色。青草叢中的青蛙是草綠色的,泥塘里的則是黃褐色的。

(5)警戒色:某些有惡臭或毒刺的動物所具有的鮮艷色彩和斑紋,叫做警戒色。例如毒蛇都有鮮艷的花紋。

(6)擬態:某些動物在進化過程中形成的外表形狀或色澤斑與其他生物或非生物異常相似的狀態。如竹節蟲像竹節、枯葉蝶像枯樹葉等。

『伍』 如何改善土壤貧瘠

不同性質的貧瘠土壤改良方法不同。
(1)瘠薄黏重土壤的改良
這類土壤一般黏性較大,通透性差,保水保肥能力強,易積水,潛在養分含量高,有機質分解慢,易積累,肥勁長,晝夜溫差小,不易耕作,宜耕期短,耕作質量差,土壤結構差。
改良方法:一是重施有機肥料。施入的有機肥料易於形成腐殖質,從而促進團粒結構的形成,改良土壤結構及耕性。一般每年每畝地施有機肥15~20噸,3~4年即可行成良好的菜田。二是壓沙降低黏性。在有條件的情況下,每畝地施入河沙土20~30噸,連續兩年,配合施有機肥料,可使黏重土壤得到改良。
(2)低窪鹽鹼土壤的改良
低窪鹽鹼土壤一般易於積水,鹽分含量高,其pH在8以上,影響作物的正常生長。
改良方法:一是增施有機肥料,促進有機質含量的提高。改良鹽鹼土的最基本方法是切斷表土與底土的毛細管的聯系。有機肥料轉化成的腐殖質,可促使表土形成團粒結構,起到壓鹽的作用。所以,深耕結合大量施入有機肥料是有效措施。二是農業生物措施,包括平整土地、土壤培肥、種植耐鹼作物與綠肥。三是化學改良措施,主要是使用土壤改良劑。四是大水洗鹽壓鹼,挖排鹼渠系。五是種稻改鹼,水旱輪作。
(3)沙質土壤的改良
沙性重的土壤一般表現為過分疏鬆,漏水漏肥,有機質缺乏,蒸發量大,保溫性能低,肥勁短,後期易脫肥。
改良方法:一是大量施用有機肥料。這是改良沙質土壤的最有效方法,即把各種廄肥、堆肥在春耕或秋耕時翻入土中。由於有機質的緩沖作用,可以適當多施可溶性化學肥料,尤其是銨態氮肥和磷肥能夠保存在土中不流失。二是大量施用河泥、塘泥,這也是改良沙土的好方法。如每年每畝施河泥4~10噸,結合耕作,增施有機肥,使肥土相融。例如,在日光溫室新建過程中,由於富含有機質的表層土大多被取走,故新建溫室首要的問題是增加土壤中的有機質含量。土壤有機質具有提供作物所需要的養分和提高養分的有效性,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狀,增強土壤的保肥性能和緩沖性能的作用。幾年後土壤肥力必然能大幅度提高,過度疏鬆、漏水,漏肥的情況將有所改善。三是在兩季作物間隔的空餘季節,種植豆類蔬菜,間作、輪作,以增加土壤中的腐殖質和氮素肥料。四是對沙層較薄的土壤可以深秋壓沙,使底層的黏土與沙土摻和,以降低其沙性。

『陸』 松為什麼能生活在乾旱貧瘠的地方(選擇)

生物對環境的適應是普遍存在的.生物既能適應環境,又能改變環境.例如:松樹生活在乾旱貧瘠的地方,甚至岩石的縫隙中,這是對缺水環境的一種適應;松樹的根都能夠分泌出酸性物質,使岩石分解.這又說明松樹也能改變環境.
故答案為:生物既能適應環境,又能影響環境.

閱讀全文

與生物如何適應貧瘠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36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00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47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38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80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04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94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97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4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18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50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80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95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61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43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3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46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0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82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