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微生物包括哪幾類,試舉例說明並說出其所致疾病
微生物是指那些個體體積直徑一般小於1mm的生物群體,它們結構簡單,大多是單細胞,還有些甚至連細胞結構也沒有。人們通常會藉助顯微鏡或者電子顯微鏡才能看清它們的形態和結構。需要說明的是微生物是一個比較籠統的概念,界線有時會非常模糊。如單細胞藻類和一些原生動物也應算是微生物,但通常它們並不放在微生物中進行研究。 按我國學者提出的分類法將生物分成六界:病毒界、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真菌界、植物界和動物界。不難看出微生物在六界中佔了四界,因此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重要地位是顯而易見的,其研究的對象也是十分廣泛而豐富的。 微生物(Microorganism)是廣泛存在於自然界中的一群肉眼看不見,必須藉助光學顯微鏡或電子顯微鏡放大數百倍、數千倍甚至數萬倍才能觀察到的微小生物的總稱。它們具有體形微小、結構簡單、繁殖迅速、容易變異及適應環境能力強等優點。 微生物種類繁多,至少有十萬種以上。按其結構、化學組成及生活習性等差異可分成三大類。
Ⅱ 引起植物病害的病原微生物的分類(具體些)
1845年左右,愛爾蘭島上的馬鈴薯受到了晚疫病(由馬鈴薯晚疫病菌引起)最嚴重的摧殘,馬鈴薯是當地居民的最主要糧食來源,結果造成約100萬人在飢荒中死亡。1879年由於葡萄霜霉病(病原菌為葡萄生單軸黴菌,為防治此病而發明波爾多液)的大流行,毀滅了全法國的葡萄,從而使法國的釀酒業一度停產。植物的病原微生物種類很多,在自然界中分布廣泛,能引起植物生病的有病毒、細菌、真菌等。如引起煙草花葉病的是煙草花葉病毒,能引起水稻惡苗病的是赤黴菌,而禾柄銹菌能引起小麥桿銹病等。一般情況下,植物體內的寄生菌為真菌,但由於植物病毒一般十分微小,由它們引起的植物病毒病尚無良策對付,因而給農業造成嚴重損失。比如從1936年起,非洲迦納的可可樹因被可可樹腫枝病病毒感染而生病,而且來勢兇猛,蔓延很快,到1944年遍布迦納全國。
此後又蔓延到奈及利亞、多哥、象牙海岸等國家。這顯示了植物病毒病的傳染性。植物病毒病的另一特點是暴發性,如柑桔衰退病是一種病毒病,據報道,單在巴西聖保羅州,此病暴發時就使600萬株甜橙死亡。就糧食作物而言,小麥、大麥、水稻、高粱等均能受到多種病毒的侵染。病毒是一種沒有細胞結構,只含有DNA或RNA一種核酸,只能在特定的寄主細胞內生活繁殖的生命體。根據植物病毒核酸的不同,可以將植物病毒分成四種,即雙鏈DNA病毒(ds—DNA)、單鏈DNA病毒(ss—DNA),雙鏈RNA病毒(ds—RNA)和單鏈RNA病毒(ss—RNA)。植物的雙鏈DNA病毒為數不多。1960年首次報道了椰菜花葉病毒後,近幾十年來又報道了約4~5種植物的雙鏈DNA病毒。單鏈DNA病毒含有兩種大小相似的單鏈DNA組份,稱這種植物病毒為雙聯病毒。雙聯病毒是病毒家族中最年輕的成員,它直到1978年才為人們所承認。1981 年龔祖塤等發現我國第一例雙聯病毒——煙草曲葉病毒,從而填補了我國在植物病毒研究中的空白。雙鏈RNA植物病毒為數不多,其結構類似動物的呼腸孤病毒。大多數植物病毒為單鏈RNA病毒,其典型代表是煙草花葉病毒。自發現植物病毒是植物病害的病源以來,人們一直在尋找消滅和限制這一病毒的方法,以減少作物的損失。關於植物病毒病的治療,目前較有成效的是熱療法,一般水熱在 55℃時很多植物會被殺死,故常用的方法是氣熱35~40℃,如將葡萄蔓放在38℃的人工氣候箱內30 分鍾可除去扇葉病毒。另外還可以利用莖尖培養來獲得無毒種苗,在防治馬鈴薯、甘蔗、蘋果、柑桔、葡萄及一些觀賞植物的病毒病上採用莖尖培養獲得較大成績。最近將熱處理和莖尖培養技術結合起來,從而更加容易獲得無毒種苗,以避免植物病毒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