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寄生是什麼動物共棲就是指什麼
1、寄生(parasitism)即兩種生物在一起生活,一方受益,另一方受害,後者給前者提供營養物質和居住場所,這種生物的關系稱為寄生。主要的寄生物有細菌、病毒、真菌和原生動物。在動物中,寄生蠕蟲特別重要,而昆蟲是植物的主要大寄生物。 專性寄生必需以宿主為營養來源,兼性寄生也能營自由活動。 擬寄生物(parasitoids)包含一大類昆蟲大寄生物,它們在昆蟲宿主身上或體內產卵,通常導致寄主死亡。
2、共棲是指兩種生物生活在一起,對一方有利,對另一方也無害,或者對雙方都有利,兩者分開以後都能夠獨立生活。例如,有些附生植物附著在大樹上,藉以得到充足的光照,但是並不吸收大樹體內的營養。海葵常常固著在寄居蟹的外殼上,海葵靠刺細胞防禦敵害,能對寄居蟹間接地起到保護作用而寄居蟹到處爬動,可以使海葵得到更多的食物,但是,它們分開以後仍能獨立生活。
Ⅱ 腐生、共生、寄生是什麼
營寄生生活的生物叫做寄生物;被侵害的生物叫做寄主,也叫宿主。 根據寄生的場所可把寄生物分為兩類:一是寄生在寄主體內的,稱為體內寄生物。如蛔蟲、絛蟲、血吸蟲、病毒等。二是寄生在寄主體表的,稱為體表寄生物。如虱、蚤、疥蟎等。根據寄生的久暫,可分為永久寄生和暫時寄生兩種。根據寄生對象可分為三類:一是專性寄生,是指寄生物必需在活的寄主體內才能生活,一旦脫離寄主就不能生存;二是兼性寄生,腐生為主,兼營寄生;三是兼性腐生,寄生為主,兼營腐生。大多數寄生物在其生活史中只寄生在一定的寄主中,但也有寄生物需要有兩個或更多個寄主,稱為轉主寄生。 許多寄生者都有非常大的繁殖力或較強的生命力。寄生物的生命活動對寄主有多種危害,其影響的大小,取決於寄生物的數目多少、毒性大小以及被寄生者的抗性強弱。寄生的特點是一般不把寄主殺死,為了便於理解,可以把某些造成寄生死亡的寄生關系稱為類寄生。例如赤眼蜂把卵產在螟蟲的卵內,孵化出的幼蟲以螟蟲的卵為食,而導致螟蟲死亡。 寄生現象在動物界非常普遍,在植物界也很多,如寄生在豆科植物中的菟絲子、檞寄生等。幾乎所有生物在生活過程中,沒有一種是不受寄生物侵害的,就連小小的細菌也受到噬菌體的寄生。 共生是指兩種生物相互依賴共同生活在一起的一種種間關系。按照雙方的利害關系,可分為三類:一是偏利共生關系,又稱共棲。指兩種生物生活在一起,其中一方受益,另一方無利但也無害的一種關系。如藤壺可以固著在鯨或一些軟體動物的貝殼上,既得到了棲息地又得到了「宿主」的保護,還可以攝取「宿主」的一些殘食,但對「宿主」沒有危害。從廣義的角度看,植物的附生關系也屬於偏利共生關系。二是原始協作關系,又稱互惠。是指兩種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彼此有利,但兩者分開以後,各自都能正常生活的一種種間關系。因此它是一種暫時的合作關系,不是固定的聯系方式。如寄居蟹和海葵的共同生活關系,某些鳥類和有蹄類動物的合作關系、稻田養魚等。中學教材中的「共棲」就屬於這一類。因此共棲概念可概括為:兩種或兩種以上各自能獨立生活的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對一方有利而對另一方無害或對雙方有利的一種種間關系。三是互利共生關系,又稱專性共生。是指兩種不同的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彼此受益且相互依存,如果分開雙方都不能很好地生活甚至死亡。典型的例子是由真菌和藻類互利共生而構成的復合有機體——地衣,又如白蟻與消化道內的鞭毛蟲類生物、人與消化道內的多種微生物、豆科植物與根瘤菌的關系等。從進化意義上說,共生關系比寄生關系更為高級。不同種之間從一方得利一方受害的寄生關系發展到一方得利一方無害的偏利共生關系是一次進化。有許多學者認為,寄生關系和互利共生關系是由偏利共生關系進一步演化而來的。 腐生是指以分解已死的或腐爛的動植物和其他有機物來維持自身正常生活的一種生活方式。凡營腐生生活的生物稱為腐生物,如大多數黴菌、酵母菌、細菌、放線菌和少數高等植物等。土壤腐生物是有機物分解和礦化作用的主體,是自然界中物質循環的必要環節。因此,腐生物在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追問: 那就是營養方式對嗎?
Ⅲ 生物間的寄生關系有哪些種類
有共棲、共生和寄生三種類型.
1.共棲又稱偏利共生,指兩種生物共同生活,一方獲利,另一方既不受益也不受害.例如,結腸內阿米巴可在人腸腔內生存,人和結腸內阿米巴的關系即為共棲關系.
2.共生 又稱互利共生,指兩種生物共同生活,雙方相互依賴,彼此受益.例如,超鞭毛蟲生活在白蟻腸道內,雙方相互依賴,共同受益,此即共生或互利共生.
3.寄生又稱寄生生活,指兩種生物共同生活,一方獲利,另一方受害.通常將寄生、獲利的一方稱為寄生物,被寄生且受害的一方稱為宿主,其中屬於低等動物的寄生物稱為寄生蟲.例如,寄生於人或動物體的病毒、細菌、寄生蟲等,均可從人體或動物體獲得營養,進行發育繁殖,而且對人或動物造成各種損害,病毒、細菌及寄生蟲即為寄生物,而人或動物就是其宿主.寄生關系是生物在進化的過程中形成的一種生活方式,在自然界是非常普遍的.寄生蟲從其生命的開始到終結,至少有一個時期或一個發育階段在另一種生物體表或體內某一特定部位生活並獲得營養物質,且可造成損害.
Ⅳ 寄生是什麼什麼叫共生
寄生是兩種生物在一起生活,一方受益,另一方受害,後者給前者提供營養物質和居住場所,這種生物的關系稱為寄生。
共生是指兩種不同生物之間所形成的緊密互利關系。動物、植物、菌類以及三者中任意兩者之間都存在「共生」。在共生關系中,一方為另一方提供有利於生存的幫助,同時也獲得對方的幫助。
(4)寄生物有什麼類型擴展閱讀:
互利共生可以分為專性互利共生和兼性互利共生。
1、專性互利共生指永久性成對組合的生物,其中一方或雙方不能獨立生活。如真菌和藻類構成的復合有機體地衣,真菌為 藻類提供一個保護層,藻類為真菌提供糖 。
2、互利共生現象中多數都屬於兼性互利共生,其指2種能獨立生存的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時,彼此有利,但兩者分開後,各自都能正常生活,是一種機會性共生關系 。
如豆科植物與固氮菌之間的關系,在貧瘠土壤中,豆類植物從其根部形成結節的細菌的固 氮活動中獲得營養,但當土壤氮水平較高時,豆類植物在沒有該菌的情況下也能很好生長。
Ⅳ 寄生是什麼
parasitism
許志剛、鄭小波
一種生物依賴另一種生物提供水分和養分而生存的現象。提供水分養分的生物體稱寄主或宿主(host),依賴寄主才能生存的生物稱寄生物(parasite)。寄生物與寄主的關系為寄生與被寄生的關系。
寄生性
寄生物為了自身生長發育而必須從活體寄主的組織或細胞中獲取生活物質(水分、養分及其他物質)的生物特性。寄生性是病原物必須具備的第一屬性,但不同於病原物的致病性,致病性是病原物對寄主植物的破壞或為害能力,是病原物的第二屬性。在不同的病原物中,寄生性有一定程度的分化,通常可分為專性寄生、兼性寄生和兼性腐生等三類。
專性寄生
寄生物在自然條件下必須寄生在活的寄主上才能生長發育。一旦離開寄主活體,就不能生長繁殖,甚至不能存活,這類寄生物稱為專性寄生物(obligate parasite)。常見的類菌原體、類細菌、白粉菌、霜黴菌和所有的植物病毒都屬於專性寄生物。專性寄生物對寄主的寄生能力很強,但對寄主的毒害作用或破壞性較小、較慢,因為寄主組織或細胞的死亡對專性寄生物是不利的,這也是自然選擇和生物進化的結果。專性寄生物侵染寄主後,首先分泌某些酶類,破壞寄主的防禦機能,建立親和性組合,從寄主細胞中吸取部分營養物質,或者參與代謝,在寄主細胞內編碼合成部分寄生物的部件,組裝成寄生物,如噬菌體,但寄主細胞仍保持它自身生理活動的部分功能而不死亡。這種相互共存共容的狀態可維持較長時間,直到侵染後期這種平衡關系才被破壞。在死亡的寄主細胞中,專性寄生物一般隨之失去活力,只有一部分專性寄生物,如霜黴菌或白粉菌,可以產生休眠孢子(如卵孢子或子囊孢子等)以渡過不良環境條件。營專性寄生的生活方式又稱專性活體營養性(obligate biotroph)。專性寄生物的寄主范圍一般較窄,僅限於某一種植物,但也有些專性寄生物,如煙草花葉病毒,其寄主范圍非常廣,能侵染幾十個科的不同寄主。
兼性寄生和兼性腐生
寄生物既可以在寄主活體上營寄生生活,也可以在死體或有機質中營腐生生活,兼具有寄生和腐生能力的寄生物,一般統稱為兼性寄生物(facultative parasite)。絕大多數的植物病原真菌和病原細菌,如麥類赤霉病菌,茄青枯病菌等,在條件適合時可侵染寄主,並營寄生生活,當寄主收獲以後,在寄主的殘體或其他有機質中營腐生生活,又稱為兼性活養性(facultative biotrophism)。兼性寄生物的生活方式,如以寄生為主,腐生次之,或寄生的時間長,腐生時間短的,稱為兼性寄生;相反,如以腐生為主,寄生為輔的則稱為兼性腐生。事實上,一種具有兼性腐生能力的寄生物,就是兼性寄生物,很難也無需判斷是否以寄生為主。有些病原真菌,如甘薯黑斑病菌,在接觸寄主細胞時,首先分泌毒素殺死活細胞,然後伸出菌絲或吸器到被殺死的細胞中吸取養分,而不能直接從活細胞中吸取養分,這種營養方式稱為兼性死養性(facultative necrotrophism),或死體營養性(perthotrophism),它們仍屬於兼性寄生物。
兼性寄生物在土壤中存活時間不同,有的可存活多年仍保持一定的種群密度,有的只能存活較短時間,種群密度即逐漸下降。前者稱為土壤習居生物,如茄青枯病菌(P.solanacearum),後者稱為土壤寄居菌。兩者的差異主要是在土壤中的適應能力和營養要求不同,習居菌的適應能力強,對營養要求不苛刻,種群密度穩定,繁殖速度也快。
寄生部位
寄生物或病原物在寄主上的寄生部位很復雜。按在寄主體內或體外寄生可分為內寄生和外寄生。寄生在寄主組織或細胞內部的,稱為內寄生。如病原細菌,所有的病毒和少數真菌;有的病原物大部分子實體留在寄主體外,只有少數或部分留在寄主體內,如白粉菌、半穿刺線蟲等,完全存活在寄主體外的稱外寄生。如矛線蟲目的寄生線蟲,只有在取食時才接觸寄主根部刺吸汁液,取食結束後立即離開寄主根部在土中游動,這類線蟲特稱為外寄生線蟲。
按照寄生物寄生在植物器官的位置區分為莖(葉)寄生和根寄生等。如列當、獨腳金等,寄生在寄主的根部,以吸根與寄主根系相連,稱為根寄生。菟絲子、檞寄生等在寄主的莖部寄生,稱為莖寄生。
此外,按照寄生性高等植物從寄主體內獲取生活物質的多少來分,可分為半寄生與全寄生。半寄生物的體內有葉綠素,能營光合作用,合成有機成分,它依賴寄主提供水分和無機鹽,又稱「水寄生」,如樟寄生科的桑寄生和樟寄生等。全寄生物自身沒有葉綠素,也沒有根系,所有的生活物質全部依賴寄主提供,是典型的完全寄生,如無根藤、菟絲子和列當等。
超寄生
在寄生物上營寄生生活的一類生物,又稱重寄生,如寄生在菟絲子莖上的炭疽病菌、寄生在檞寄生上的重寄生,寄生在植物病原細菌上的噬菌體和蛭弧菌等,由於它們的寄主是植物的寄生物,因此,寄生在寄生物上的生物可視作為寄生物的天敵,可用作生物防治的材料。
腐生
寄生物從死亡的無生命的有機體上獲得養分的生活方式稱為腐生(saprophytism),營腐生生活的生物稱為腐生物(saprophyte),它們不具備從生物活體內獲取養分的能力。
共生
兩種生物相互依賴,共同生活在一起的現象。它是生物界進化的一種特殊現象,又稱共棲。相互間彼此依賴,互相幫助,比單獨生活時更有生命力或更有競爭力,有些甚至在形態結構或生理功能上結合在一起,產生一種新的結構,稱為共生體(symbiont)。已知一些微生物可以和高等植物共生,也有一些是不同的微生物間共生。在共生體中,如對雙方都有利的稱為互惠共生,如對一方有利,另一方獲利較小,稱為偏利共生。豆科植物和根瘤菌的共生現象,在根瘤菌剛侵染大豆根部時,細菌刺激根部形成瘤腫,吸取寄主的養分,隨後逐步固定空氣中游離的氮而輸給寄主使用,這是由寄生向偏利共生最終向互惠共生的發展過程。植物的菌根也存在一種共生關系,已知有200多種植物可形成菌根,大多為木本植物,形成菌根的真菌大多為擔子菌,少數是子囊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