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病毒到底是原始地球上的最初生命形式,還是原核界生物
病毒不屬於原核界,因為病毒不具有細胞結構。目前有人為病毒單獨劃分出了一界,叫病毒界。四界或五界分類系統都是針對細胞生物而言的。
一般認為,病毒不是地球上最初的生命形式,因為病毒沒有細胞結構,沒有維持生命活動必需的各種酶系,只能寄生在其他生物細胞內,藉助其他生物細胞的代謝機制才能實現其增殖。只有病毒時,並不能表現出其生命現象,所以病毒不是最初的生命形態。
目前多數生物學家認為,病毒是一類退化了的生命形式。病毒這類生物最初也是具有細胞形態的,但在長期的進化中,病毒生物能夠在寄生中藉助寄生細胞的代謝機制進行自身的復制增殖,其自身的細胞結構和代謝機制變得可有可無,就逐漸失去了自己的細胞結構,只餘下了生命個體中最重要的部分,也就是遺傳物質DNA或RNA,然後再用一層蛋白質保護在遺傳物質的周圍,就形成了現在的病毒結構。
⑵ 病毒屬於生物界中的什麼生產者、消費者還是分解者
病毒不屬於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中的任何一種。
病毒的起源和進化是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關於起源有三種學說:
1.生物大分子到病毒學說,認為病毒來自於自然界中的生物大分子,病毒屬於生物和非生物的橋梁;地球生命演化的過程表現:無機物→有機物→化學大分子→病毒→原核生物→真核生物。這個假說是根據生命起源學說和分子進化理論所提出來的,一種純粹的假設,缺乏任何進化上的證據。
2.退化的進化學說,認為病毒由腐生菌逐漸退化而成,屬於退化了的微生物;本假說認為這是病毒形成的依據,其過程為:
細菌→類似立克茨體類的生物→類似衣原體類的生物→病毒。對於這個假說最不利的情況是我們無法找到在細胞內寄生的小型細胞生物,並且在立克茨體和衣原體中未發現病毒。故這個假說成立的證據不足。
3.細胞到病毒學說,認為病毒是退化了的細胞成分,其根據在於病毒的超級寄生性、基因組與細胞基因組的相似性、病毒與細胞核蛋白的相似性.關於病毒的進化,則認為原始RNA產生類病毒,類病毒產生RNA病毒,RNA病毒再產生DNA病毒。
該假說又稱內源性假說。其間接的實驗證據為:
1.作為細胞一部分的質粒可隨時脫離細胞,並在細胞間傳遞,病毒與質粒是相似的。
2.相當多的DNA病毒的DNA能全部或部分結合到它們所寄生
的細胞的染色體上,從而成為細胞的一部分,這正好是細胞核酸外逸的逆過程。
3.正常細胞中存在較廣泛的逆轉錄型可動遺傳因子和逆轉錄
型重復序列,提示正常的細胞中含有RNA所介導的DNA合成反應,
而這與逆轉錄病毒的核酸的復制行為相一致。
這個假說的間接證據可部分解釋 DNA 病毒的起源,但要說明
RNA病毒的起源則相當困難。
由於1999年在古細菌中發現了所謂「反轉子」的遺傳單位,這為病毒在基因水平上的起源及進化提供了新的證據:「反轉子」是僅含一個基因並且能自我復制的一段核酸分子,具有重要的基因捕獲功能。其基因宿主細胞等位基因高度同源,且在密碼子的使用頻率上也有高度的相似性,經過考證,初步估計「反轉子」在4億年前就存在了。在古細菌進化的過程中,反轉子從細菌基因中捕獲基因,擴大自身的遺傳信息量並增加生物學功能,最原始的感染性病毒顆粒由產生,原始病毒採取不同的復制策略,因此產生了不同病毒的進化。由此生命的起源是從細菌開始的,細菌病毒進化搖籃。據此推測:地球上最早出現的病毒可能是經RNA為基因組的逆轉錄病毒,然後再發展成以DNA為基因組的逆轉錄病毒,最後出現的是DNA病毒,而RNA病毒則很可能有其獨立的演化途徑。
總而言之,病毒起源是復雜和多元化的,不同病毒有著不同的起源,至少在DNA病毒和RNA病毒之間是如此,隨著更多研究資料的積累,相信我們會獲得更多的新證據。有一點目前是有基本的共識的,那就是病毒是一個可動遺傳單元,在相應的條件下進行細胞之間的定位傳遞。作為大分子物質,病毒起源實際就是生物大分子的起源,是當今生命科學中最重要的命題之一,乘著本世紀生命科學的全面發展之翼,這方面應該有重大的突破。
⑶ 病毒屬於生物五大界的哪一大界
非細胞的病毒獨立成為一界,不屬於生物五大界。
1979年,我國動物學家陳世驤等提出了另一種分類系統:由藍藻和細菌界構成原核總界,由植物界真菌界和動物界構成真核總界,非細胞的病毒獨立成為一界,從而把生物界分為三個總界和六個界。而原生生物界所包含的原生生物和一些藻類等,則分別劃歸動物界和植物界。
(3)病毒屬於什麼界的生物擴展閱讀
病毒的基本結構 :
病毒的蛋白質外殼稱為衣殼,遺傳物質多為RNA或DNA。衣殼與核酸分子統稱為核衣殼。但以HIV為例,病毒表面還包裹著類似細胞膜的胞膜和刺突結構,與衣殼共同決定病毒的特異性。此外還有一些酶:如逆轉錄酶。
病毒不僅分為植物病毒,動物病毒和細菌病毒。從結構上還分為:單鏈RNA病毒,雙鏈RNA病毒,單鏈DNA病毒和雙鏈DNA病毒
病毒的生命過程大致分為:吸附,注入(遺傳物質),合成(逆轉錄/整合入宿主細胞DNA),裝配(利用宿主細胞轉錄RNA,翻譯蛋白質再組裝),釋放五個步驟。
因為病毒會拉近細胞間距離,易使細胞相融形成多核細胞,進而裂解。
⑷ 生物分類分為:界、門、綱、目、科、屬、種 最具體是什麼
1、界
在很長一段時間里,界(Kingdom)是生物科學分類法中最高的類別。一開始人只將生物分為動物和植物兩界。
微生物被發現後,也長時期被分入動物或植物界:好動的微生物被分入動物界,有色素(藻類)的或細菌被分為植物,有些甚至被同時放入兩界。
後來,沒有細胞核的細菌被獨立為一界,再後來真菌被分出植物界,也成為獨立的一界,最後自立為界的是古細菌。
按照原本公認的分類-六界法將生物分為病毒界、原核生物界、真菌界、原生生物界、植物界以及動物界。
最新的基因研究發現這種分類法並不十分正確,因此引入了域作為生物最高的類別。現有的生物被分入非細胞生物域、真核生物域或原核生物域,沒有細胞核的生物(細菌和古細菌)被分入原核生物。
只有在真核生物中還有界的分法。真核生物中分四個界:原生生物界、真菌界、植物界和動物界。總共九個界:
類病毒界、病毒界、古細菌界、細菌界、藍藻界、原生生物界、真菌界、植物界、動物界。
2、門
生物學中把具有最基本最顯著的共同特徵的生物分為若干群,每一群叫一門,如原生動物門、裸子植物門等。門以下為綱。
3、綱
綱在門之下、目之上。有時還上有總綱、下有亞綱。例如哺乳綱(屬於動物界、脊索動物門、脊椎動物亞門,下有食肉目、奇蹄目、偶蹄目等),單子葉植物綱(屬於植物界、種子植物門、被子植物亞門,下有鴨拓草亞綱、禾本科等)。
4、目
目上有綱或亞綱,下有科。也可能有總目、亞目存在。例如食肉目(屬動物界、脊索動物門、脊椎動物亞門、哺乳綱,下有貓科、熊科、犬科、熊貓科等),莎草目(屬植物界、種子植物門、被子植物亞門、單子葉植物綱、鴨拓草亞綱,下有禾本科、莎草科等)。
5、科
科位於目和屬之間。有人科、十字花科、猴科。
6、屬
屬隸於科,其用途是將該「目」內的生物再詳細分類。例如:獼猴屬、芸苔屬、人。
7、種
又稱物種,生物分類的基本單位,位於生物分類法中最後一級,在屬之下。較為籠統的概念,是指一群或多或少與其它這樣的群體形態不同,並能夠交配繁殖且子代可育的相關的生物群體。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生物分類
⑸ 生物分類學中,病毒屬於哪個界\門\綱\目的東西
生物界分界有好幾種分法
兩界系統(1753林奈):植物界、動物界
三界系統(1886[德]haeckel):植物界、動物界、原生生物界1939conard提議第三界稱菌物界(包括真菌和細菌);1971dodson建議稱菌界(包括病毒、細菌和藍細菌)
四界系統(1938copeland):植物界、動物界(除原生動物)、原始生物界(原生動物、真菌、部分藻類)、菌界(細菌、藍細菌)
五界系統(1969whittaker):植物界、動物界、原生生物界(包括原生動物、單細胞藻類和粘菌等)、真菌界、原核生物界(包括細菌、藍細菌等)
六界系統(1949jahn等):後生動物界、後生植物界、真菌界、原生生物界、原核生物界和病毒界
三總界物界系統(1979陳世驤等)1、非細胞總界。2、原核總界a、細菌界;b、藍細菌。3、真核總界 a、植物界;b、動物界;c、真菌界
其實說分類本來就是一個人為的東西,為的只是方便,怎麼說都是有理的,在對待細菌和病毒來說科學家也有很大爭議。但無論如何我們都要學習他們。對於邊緣的東西,比如某些原生生物在植物學、動物學、微生物學都要學的。高中課本好像只講了三界系統,是個很死板的講法。
⑹ 細菌,真菌和病毒屬於哪一界
細菌都是原核生物,但有兩大類。一類是古細菌,另一類是細菌。兩類細菌細胞結構相同,但細微結構和生理生化性質有區別。
其中細菌分在細菌界,古細菌分在古細菌界。
真菌都分在真菌界。
病毒也分兩大類。一類是類病毒,另一類是病毒。類病毒是一類具有傳染性的單鏈RNA非細胞病原體。它們比病毒要小,是一類較小的核糖核酸(RNA)分子,並且沒有通常病毒所有的蛋白質外殼。而病毒同樣是一類非細胞生命形態,它由一個核酸長鏈(DNA或RNA)和蛋白質外殼構成。病毒和類病毒都必須在活細胞內寄生並以復制方式增殖。
其中類病毒分在類病毒界,病毒分在病毒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