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生物信息 > 為什麼說中華鱘是一種古怪的生物

為什麼說中華鱘是一種古怪的生物

發布時間:2023-02-11 13:37:37

㈠ 為什麼說中華鱘是魚類的活化石

中華鱘是一種古老而原始的魚類,出現在距今約2億3000萬年到1億3000萬年之間。目前世界上有27種鱘魚,生活在我國的中華鱘是最古老的。在中華鱘1億多年的進化過程中,地球環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很多生物因無法生存而滅絕,但中華鱘卻以古老的面貌生存了下來。所以是活化石。

㈡ 中華鱘為什麼被說成是魚中的活化石

中華鱘,又稱鰉魚,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屬於軟骨硬鱗魚類,身體長梭形,吻部犁狀,基部寬厚,吻端尖,略向上翹。口下位,成一橫列,口的前方長有短須。眼細小,眼後頭部兩側,各有一個新月形噴水孔,全身披有棱形骨板五行。尾鰭歪形,上葉特別發達。
中華鱘生理結構特殊,既有古老軟脊魚的特徵,又有現代諸多硬骨魚的特徵。形近鯊魚,鱗片呈大形骨板狀;魚頭為尖狀,口在頜下。從它身上可以看到生物進化的某些痕跡,所以被稱為水生物中的活化石,具有很高的科研價值。是長江中的瑰寶!中華鱘是一種大型洄遊性魚類,最大的個體可以達到400-500公斤。平時,中華鱘棲息於北起朝鮮西海岸,南至我國東南沿海的沿海大陸架地帶。在海洋里生活了9—18年後,性腺發育接近成熟時,便成群接隊向長江洄遊,到達長江上游四川宜賓一帶和金沙江下段繁殖。
中華鱘有一億多年的悠久歷史,如此古老魚類已經不多。

瀕危等級:易危。中國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
中華鱘所屬的鱘魚類都是在距今約1.4億年的中生代末期的上白堊紀出現的,現在世界上的鱘魚類共有25種,它們集中分布於北半球。在我國有9種:黑龍江有鰉和施氏鱘,圖門江有庫頁島鱘,新疆額爾齊斯河有小體鱘和西伯利亞鱘,伊犁河有裸體鱘,而達氏鱘和白鱘定居在長江淡水中,中華鱘為世界鱘科魚類分布最南的一種。近代分布於近海及長江、珠江、閩江、錢塘江、黃河等大江河。目前黃河、錢塘江均已絕跡,閩江口偶爾可見,珠江數量極少,僅長江的現存量較大。國外朝鮮西南部和日本九州西部有記載。
中華鱘的形狀奇特,與一般魚類差異很大。體梭形,頭大呈長三角形,眼睛以前部分扁平成犁狀,並向上翹。口在頭的腹面,成一條橫裂,口能夠自由伸縮。上下唇具有角質乳突。口前方並列著4根小須。眼睛很小。眼後有噴水孔。鰓孔大,鰓膜與峽部相連。鰓耙呈短柱狀,薄而尖,14-28枚,一般為18枚左右。幼魚皮膚很光滑,沒有鱗片,有5行大的菱形骨板,背部1行,體側及腹側各2行,體側骨板數為24-37塊,背鰭位置很後,背鰭條54-66。尾巴的上葉長下葉短,成為一個歪形尾鰭。全身骨骼為軟骨質。腸子的構造很奇特,裡面有7-8個漏斗狀的螺旋瓣。頭部和身體背部青灰色或灰褐色,腹部灰白色,各鰭灰色。這些特徵都表明鱘魚類屬於低等的硬骨魚類。
中華鱘是一種大型的溯河洄遊性魚類,最大個體曾記錄過一尾約重680公斤。中華鱘平時生活在東海、南海的沿海大陸架地帶,在海中生長發育。當雄魚長到9至18歲,體長為170厘米,重為50公斤以上,雌魚長到14至26歲,可達到初次性成熟。這些性成熟的中華鱘在7-8月間由海洋進入江河繁殖。產卵場都在江河的上游。中華鱘進江後,必須在江里滯留一年,於第二年10月到達產卵場所。在這一年裡,中華鱘並不是一直溯江而上,而是時游時停,有時在河道坑窪處潛伏幾天不動。據漁民說,當刮南風,江中水位稍有漲落時,鱘魚就往上游;而當刮北風,水位漲落大時,鱘魚就潛伏在江中深水處。古人有「鱣出江、淮、黃河、遼河深水處」,「其居也在堆石湍流之間」的記載。中華鱘在長江里要溯游三千多公里,到達金沙江下段,在四川省宜賓市往上的600公里的江段里繁殖。生殖季節在10月上旬至11月上旬。鱘魚卵受精後被江水沖散並粘附在江底的石頭上,一星期後孵出幼苗。幼魚隨江水漂游而下,第二年夏天7月份到達長江口,進入海洋生長發育,待長大後再回到它的出生地繁殖下一代。產完卵的親魚和幼魚一樣仍然返回海洋生活,過幾年後再回到江河作下次繁殖旅行。鱘魚繁殖力很大,1尾雌中華鱘的懷卵量為30-130萬粒,但產出的卵有90%以上被銅魚、黃顙魚等魚類吃掉,能夠活下來的那一點點都是掉在石頭縫里的。不過小中華鱘生命力很強,一旦孵出小魚苗,就會趕緊往水面上漂,然後游到水很淺的地方,似乎知道產卵有危險,能夠長大成熟再回來繁殖的個體只佔出生總數的2-3%。
中華鱘為肉食性魚類,在長江中、上游江段生活的早期幼魚以搖蚊幼蟲、蜻蜓幼蟲、蜉蝣幼蟲及植物碎屑等為食;到了河口鹹淡水域中的幼魚則以蝦類、蟹類及小魚為食。《本草綱目》中對其食性的記載為:「其食也,張口接物,聽其自入,食而不飲,蟹魚都誤食之」。實際上中華鱘是靠口膜的伸縮將食物吸入,食物對象多數是生活於泥表或陷藏在泥渣中的各類小型動物。中華鱘從海洋進入江河的整個洄遊和滯留期間,基本上不攝食。因此,中華鱘在淡水中的能量消耗和性腺發育所需的營養,依靠它在進入淡水前體內積累的大量脂肪等物質。因而,在淡水中,愈接近成熟的個體,身體就愈消瘦。
中華鱘是一種重要的大型經濟魚類,四川漁民有「千斤臘子,萬斤象」的諺語。在20世紀70年代以前,據不完全統計,長江流域每年的捕撈量為50公斤以上個體約400-500尾,產量在6-8萬公斤之間。近幾十年來,由於多方面因素影響,野生狀態個體的數量明顯減少,目前已處於易危狀況。同時,中華鱘在學術和科學上有一定的價值,我國政府將中華鱘列入國家Ⅰ級野生保護動物。
20世紀80年代初期,長江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修建後,截斷了中華鱘由海入江繁殖的洄遊通道,對中華鱘的生存帶來嚴重的影響。早在20世紀50年代中期,開始進行長江流域規劃時,國家領導人提出了必須對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修建對魚類的洄遊及產卵場的影響等相關問題進行研究,當時有一批科技人員和主管部門領導堅持要在大壩上開一個口子,增加一個12米寬的過魚設施――魚道。中科院院士伍獻文、曹文宣兩位科學家根據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二十多年來在長江進行魚類資源調查所積累的豐富科學資料和數年來水生所、水利電力大學等單位開展的「魚類克服流速能力」的實際數據,並查閱、考察了前蘇聯、歐美等鱘魚生產國家所採取的系列保護與增殖其資源的補償措施,頂住了來自社會個方面的輿論壓力,毅然提出「葛洲壩樞紐修建不會對家魚產卵場帶來明顯影響」,「葛洲壩樞紐阻隔了中華鱘的洄遊通路,對這一魚帶來嚴重的不利影響必須加以救護」,「主要應採用人工繁殖放流措施而不應當修建過魚設備」。「中華鱘個體大,上溯時對水流條件要求十分苛刻,何況相對於寬闊的江面和湍急的江水,中華鱘是無法找到12米寬的魚道」。根據長江的自然環境條件和水文資料,大膽推斷大壩修建後,中華鱘有可能在壩下形成新的產卵場,進行自然繁殖。這就是當時轟動全國的「葛洲壩魚道之爭」。伍獻文院士將這一觀點寫成建議書上報中央,得到國家領導人的肯定和採納。這一建議為國家節約了5300萬元的投資,成為當時科學家、民主人士參政議政的特大新聞。事實證明,進江繁殖的中華鱘很快適應了新的環境,在葛洲壩下江段形成了新的產卵場。
葛洲壩水利樞紐修建後,雖然中華鱘有了新的產卵場所,但這個繁殖場所已今不如昔,從過去的600公里江段變成只有7公里的江段。而隨著三峽工程的啟動,一旦工程建成運行,10月份的三峽水庫的大量蓄水,水庫水位提高到175米,那麼下泄的水流量將減少41%,這么一來,中華鱘宜昌產卵場將會受到嚴重影響,產卵江段的面積也將再一次縮小。為了保護中華鱘這一珍稀動物永遠生存下去,自1980年以來,我國正在加速中華鱘人工繁育的研究,並每年向長江放流1-2萬尾人工繁殖的幼鱘;福州市政府也於2001年12月向閩江投放7000尾幼鱘。根據專家估計,要想達到恢復中華鱘的資源增殖效果,每年至少必須向長江放養中華鱘幼鱘10萬尾以上,並且輔以行之有效的保護措施,全面禁止對中華鱘的捕撈,嚴格限制科研用魚,最大限度地保存產卵鱘魚群體。
中華鱘為高蛋白、多脂肪性魚類。肌肉中蛋白質含量為16.42-20.41%,脂肪為3.05-4.32%;肝臟中蛋白質含量為10.31-16.26%,脂肪為16.63-27.58%;卵粒中蛋白質的含量為24.90-29.70%,脂肪為18.06-24.00。肌肉和卵粒中均含有可以測定的17種常見的氨基酸。其中含有人體必需的8種氨基酸(除因酸水解

㈢ 為什麼說中華鱘是古化石

中華鱘不是古化石,而是活化石。中華鱘是一種古老生物,出現在距今1億年前,因此被稱為魚類的"活化石"。

請參考:《中華鱘 魚類的活化石》

中華鱘又叫鰉魚、鱘魚、苦臘子等。它主要分布於中國長江、錢塘江等大江中,是中國特有的珍稀魚類。
中華鱘體型巨大,長達3米,身體呈梭形,一般體重100-200公斤, 最大的可達500多公斤,它的吻長呈犁狀,基部寬厚,頂端尖,稍向上翹。口小,長在頭的腹面,呈一橫裂,能向外自由伸縮,它的鱗片很特別,呈大型骨板狀態,腹甲一線。尾鰭歪形,上葉特別發達。它的頭部和體背青灰色或灰褐色,腹部白色。從外觀上看很似鯊魚。
中華鱘是江海洄遊性魚類,主要生活在大江和近海,春季聚集於河口,秋季上溯到江河上游產卵。產卵主要在四川宜賓附近的一段金沙江里,每次產50-100萬顆卵,但能夠最終成活的不足百分之一。中華鱘性成熟很晚,雄魚為10歲左右,雌魚到13歲以後,而且每隔2-3年才產一次卵。中華鱘是底棲魚類,主要以昆蟲幼蟲、軟體動物和魚類為食。
中華鱘是一種古老生物,出現在距今1億年前,因此被稱為魚類的"活化石"對研究古地理、古氣候有很高的科研價值。但由於它經濟價值很高,因此遭到了大量捕殺,還有80年代初中國在長江上建的葛洲壩截流工程,切斷了中華鱘的回歸之路,使得中華鱘無處產卵,這更使得原來繁殖率就不很高的中華鱘數量驟減。據統計,在葛洲壩截流成功後,中華鱘洄遊遭阻擋,在急流中掙扎,大多碰得頭破血流,最終,在一年多時間里,就有500多尾中華鱘死於葛洲壩下。目前中華鱘野生數量已十分稀少,為了保護中華鱘,中國建立了中華鱘人工飼養繁殖基地,並每年向長江中投放大量幼鱘,來增加野生數量。

㈣ 為什麼鱘魚被稱為古老而珍稀

幾千年來,「龍」一直是中華民族的象徵,帝王們往往自命是「真龍天子」,普通百姓也以「龍的傳人」為自豪。然而,「龍」的原身到底是什麼?這一千古之謎迄今仍有待解析。近來,有人考證後推斷,「龍」的原身應該是鱘魚。鱘魚,在我國古代文獻中又稱鮪,是古老而珍貴的活化石魚類,因而有「水中熊貓」之稱。目前現生的鱘魚總共還有2科6屬27種,我國有3屬9種。現生的27種鱘魚全是《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I或Ⅱ所列物種,嚴禁或限制以商業為目的的國際貿易。我國境內的中華鱘、達氏鱘和白鱘還被列為國家一級保護的野生動物。1994年我國曾發行過一套鱘魚的特種郵票,入選的有國家一級保護的3種鱘魚和我國最大的淡水魚類達氏鱘。

鱘魚是「鱘形魚類」不大嚴謹的通稱,嚴格意義的鱘魚,應僅指其中的鱘科魚類。鱘形魚類在分類上屬於輻鰭魚亞綱的鱘形目。目前所知的鱘形目,包括軟骨硬鱗魚、北票鱘、鱘和匙吻鱘4個科。

最早的鱘形魚類軟骨硬鱗魚,發現於英國和德國的早侏羅紀地層中,距今已有1.8億多年。軟骨硬鱗魚是大中型的海洋魚類,已知種類中最大的個體可達6~7米長。軟骨硬鱗魚的體形呈紡錘形,體內軟骨極少骨化,體表裸露無鱗,尾鰭外形近呈正型尾,尾鰭上葉有菱形硬鱗。

也許在早侏羅紀或更早的地質歷史時期,軟骨硬鱗魚的某個近親種類進入了亞洲的淡水水域。在海生的軟骨硬鱗魚滅絕以後,這一淡水魚類的後裔中,一支在中亞和東亞北部地區繁衍生息了幾千萬年,到早白堊紀晚期滅絕;另一支則逐步演變為現在的鱘形魚類。已滅絕的一支即是北票鱘科魚類,另一支包括了鱘科和匙吻鱘科魚類。

北票鱘科魚類自中侏羅紀開始出現,繁盛於早白堊紀,這一時期的亞洲大陸是一個相對孤立的地區,西邊有一狹長的海峽與歐洲分割,東邊是寬闊的海域與北美洲相隔。在亞洲大陸內部,又聳立著東西走向的古秦嶺和大別山,將這一與世界其他地區相對隔離的陸地分為南北兩部分,因此,北票鱘科魚類目前只發現於中亞和東亞北部地區。

北票鱘科魚類是完全淡水生活的魚類。從目前已經發現的化石看,它們包括兩個支系,可分別以我國的北票鱘和燕鱘為代表。北票鱘是我國最早發現的鱘形魚類化石,個體較小,全長20厘米以上即可達到性成熟。北票鱘有別於其他鱘形魚類的最顯著特徵是體表完全裸露無鱗,包括尾鰭上葉的菱形硬鱗也已全部退化。它的體形與現在的鱘科魚類相近,身體腹面較為扁平,表明它很可能也是靠近水底活動的魚類。

燕鱘是近年來新發現的奇特鱘形魚類,個體略大於北票鱘,最大的全長可達1米左右。燕鱘的體形側扁,體內有不少軟骨已經骨化,體表也裸露無鱗,尾鰭上葉的鱗片比軟骨硬鱗魚退化,但在鰭的末端仍殘留了一些細小的硬鱗。此外,燕鱘還有一個非常醒目的特徵——很長的背鰭,燕鱘的背鰭長可達魚體全長的三分之一。燕鱘支系比北票鱘支系的屬種更為豐富,在中侏羅紀到早白堊紀晚期的地層中都有化石發現。

鱘科和匙吻鱘科魚類的演化歷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北票鱘科魚類繁盛的早白堊紀。匙吻鱘科最早的化石是我國冀北遼西早白堊紀的原白鱘,目前已知的鱘科最早代表是美國蒙大拿州晚白堊紀的原鏟鱘。原白鱘已經具有了匙吻鱘科魚類的主要特徵,但仍保留了不少原始鱘形魚類的特徵;而原鏟鱘已經與現在的鏟鱘十分相像,表明它並非是最早的鱘科魚類。最早的鱘科魚類化石,也許在不久的將來,也能在東亞北部地區的早白堊紀地層中發現。從鱘形魚類的化石和分布9400萬年前的晚白堊紀,通過當時亞洲與阿拉斯加之間的陸橋,跨過白令海峽擴散到北美的魚類的後裔。

鱘科和匙吻鱘科魚類都是大中型的魚類,如我國早白堊紀的原白鱘全長已可達1米以上。現生的種類更是水中的龐然大物,如我國四川漁民有「千斤臘子萬斤象」的諺語,臘子即指鱘科的中華鱘,象指匙吻鱘科的白鱘。鱘科和匙吻鱘科的化石大多發現於河湖沉積的地層中,但現生的兩種匙吻鱘科魚類和大多數鱘科魚類有洄遊習性,一般是成魚溯河而上,在上游產卵;幼魚順流而下,在下游和入海口育肥。

鱘科魚類的體形呈紡錘形,但腹部扁平,軀幹部橫切面呈五角形,口前有4根吻須,體表有5行骨板——背中線1行、左右體側和腹側各1行,尾鰭為典型的歪型尾。推斷鱘魚為「龍」的原身,就是依據鱘科魚類的這些特徵,以及鱘魚龐大的身軀和在大江大河中顯身中華鱘是介於軟骨魚與硬骨魚之間的一種類型,所以它在古生物分類上佔有極其重要的位置,是一種極其稀有的活化石。

中華鱘是介於軟骨魚與硬骨魚之間的一種類 型, 所以它在古生物分類上佔有極其重要的 位置, 是一種極其稀有的活化石。

時「神龍見首不見尾」的神韻。現生的鱘科魚類廣泛分布於歐亞和北美不少江河及近岸海域中,我國有2屬8種:中華鱘、達氏鱘、施氏鱘、庫頁島鱘、西伯利亞鱘、裸腹鱘、小體鱘、達氏鰉。

匙吻鱘科魚類的體形側扁,吻部很長,口前吻須2根,體表裸露或有彼此不相關節的齒狀鱗片,尾鰭歪型尾或外形近呈正型尾。我們所知道的匙吻鱘科魚類,僅見於東亞北部和北美,有一系列標本保存完好的化石代表。現今仍有匙吻鱘和白鱘兩個種,分別分布於美國的密西西比河和我國的長江流域。

鱘形魚類不但具有很高的學術研究價值,其經濟價值也很高。由於人類過度捕撈和鱘魚棲息地破壞等原因,現生的27種鱘魚大多已瀕臨滅絕。如我國特有的中華鱘,近代曾廣泛分布於黃河、長江、錢塘江、閩江、珠江及近岸海域,目前在黃河、錢塘江、閩江均已絕跡,珠江數量也極少,僅在長江仍有一定數量。

鱘魚的身體大,壽命長,性成熟晚,生殖周期長,產卵環境的要求高,仔魚成活率低,因而種群一旦遭到破壞,便很難恢復。如中華鱘的平均壽命50年以上,雄鱘需要9~10年,雌鱘需要17年以上才能進入繁殖期。

為了挽救這種恐龍時代的瀕危活化石,世界各國紛紛開展了鱘魚的研究,並採取了嚴格的保護措施和人工繁殖鱘魚苗進行人工養殖和放流養殖。

㈤ 中華鱘為什麼被說成是魚中的活化石

①中華鱘生理結構特殊,既有古老軟脊魚的特徵,又有現代諸多硬骨魚的特徵。形近鯊魚,鱗片呈大形骨板狀;魚頭為尖狀,口在頜下。從它身上可以看到生物進化的某些痕跡,所以被稱為水生物中的活化石,具有很高的科研價值。是長江中的瑰寶!
②中華鱘是生活長江和珠江等水域里的稀有魚類,在目前世界上仍然存活的27種鱘魚中,中華鱘是最古老的,據今已經有1億多年的歷史。由於地球環境的變化,無數古老的生物都先後滅絕了,然而,中華鱘卻神奇地生存下來,所以,它被譽為魚類中的活化石。
③中華鱘(Aclpenser
Sinensis
Grdy)是一種大型的溯河洄遊性魚類,是我國特有的古老珍稀魚類。世界現存魚類中最原始的種類之一。遠在公元前1千多年的周代,就把中華鱘稱為王鮪魚。中華鱘屬硬骨魚類鱘形目。鱘類最早出現於距今2億3千萬年前的早三疊世,一直延續至今,生活於我國長江流域,別處未見,真可謂「活化石」。
④中華鱘有一億多年的悠久歷史,如此古老魚類已經不多。從它身上可以看到生物進化的某些痕跡,所以被稱為水生物中的活化石,具有很高的科研價值。
⑤中華鱘是地球上最古老的脊椎動物,是魚類的共同祖先—古棘魚的後裔,距今有一億四千萬年的歷史。和恐龍生活在同一時期。中華鱘在分類上佔有極其重要地位,是研究魚類演化的重要參照物,在研究生物進化、地質、地貌、海侵、海退等地球變遷等方面均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和難以估量的生態、社會、經濟價值。但由於種種原因,這一珍稀動物已瀕於滅絕。保護和拯救這一珍稀瀕危的「活化石」對發展和合理開發利用野生動物資源、維護生態平衡,都有深遠意義。從它身上可以看到生物進化的某些痕跡,所以被稱為水生物中的活化石。
---------------------------
活化石是指在種系發生中的某一線系長期未發生前進進化,也未發生分支進化,更未發生線系中斷,而是處於停滯進化狀態的結果,並仍然是現存的種類。在生境不變,成活率極低的情況下,這些生物在幾百萬年時間內幾乎沒有發生變化。於是相應地就形成了一些延續了上千萬年的古老生物,同時代的其它生物早已絕滅,只有它們獨自保留下來,生活在一個極其狹小的區域,被稱為「活化石」。
活化石植物
1、銀杏
2、水杉
3、珙桐
4、香果樹
活化石動物
1、大熊貓
2、中華鱘
3、拉蒂邁魚
4、揚子鱷
5、蟑螂
6、娃娃魚
中華鱘:

閱讀全文

與為什麼說中華鱘是一種古怪的生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36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00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46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38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80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04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94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97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3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18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50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80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95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58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43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3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46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0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81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