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環境污染對生物的傷害
環境污染對生物的不利影響
環境污染對生物的生長發育和繁殖具有十分不利的影響,污染嚴重時,生物在形態特徵、生存數量等方面都會發生明顯的變化。下面分別講述環境污染在酸雨、有害化學葯品、重金屬和水體富營養化四個方面對生物的危害。 美國進口普衛欣 天 貓。
①.酸雨對生物的危害
酸雨 使土壤和河流酸化,並且經過河流匯入湖泊,導致湖泊酸化。湖泊酸化以後不僅使生長在湖中和湖邊的植物死亡,而且威脅著湖內魚、蝦和貝類的生存,從而破壞湖泊中的食物鏈,最終可以使湖泊變成「死湖」。酸雨還直接危害陸生植物的葉和芽,使農作物和樹木死亡。
現在,酸雨造成的危害日益嚴重,已經成為全球性環境污染的重要問題之一。二氧化硫是形成酸雨的主要污染物之一。隨著經濟的發展,人類將燃燒更多的煤、石油和天然氣,產生更多的二氧化硫等污染物,因此,今後酸雨造成的危害有可能更加嚴重。我國是世界上大量排放二氧化硫的國家之一,一些地區已經出現了酸雨。例如,我國西南某地區, 1982 年的三個月內就降了四次酸雨,雨水的 pH 為 3.6 ~ 4.6 ,致使大面積的農作物受害。
早在 19 世紀中葉,人們就注意到地衣和苔蘚植物不能在空氣污染嚴重的城市中存活,煙囪附近的植物葉片往往出現病斑。科學家們經過研究後發現,這些現象都與該地區的大氣污染有關,並且可以利用一些植物來監測某個地區大氣污染的狀況。不同的植物對二氧化硫等大氣污染物的敏感程度不同。例如,大氣中二氧化硫的含量比較高時,紫花苜蓿、向日葵等的葉片就會很快褪綠,或者葉脈間出現褐色斑塊,嚴重時葉片逐漸壞死。這些植物對大氣污染反應敏感,可以用來監測大氣污染的狀況,叫做大氣污染指示植物。
❷ 環境污染物對生物體的毒性表現在哪些方面
環境污染物對生物體的毒性表現在:
(1)急性危害:污染物在短期內濃度很高,或者幾種污染物聯合進入體內可以對人體造成急性危害。
(2)慢性危害:慢性危害主要指小劑量的污染物持續的作用於人體產生的危害,如大氣污染對呼吸道慢性炎症發病率的影響等。
環境污染的產生是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目前環境污染產生的原因主要是資源的浪費和不合理的使用,使有用的資源變為廢物進入環境而造成危害。
環境污染會給生態系統造成直接的破壞和影響,如沙漠化、森林破壞、也會給生態系統和人類社會造成間接的危害,有時這種間接的環境效應的危害比當時造成的直接危害更大,也更難消除。
例如,溫室效應、酸雨、和臭氧層破壞就是由大氣污染衍生出的環境效應。這種由環境污染衍生的環境效應具有滯後性,往往在污染發生的當時不易被察覺或預料到,然而一旦發生就表示環境污染已經發展到相當嚴重的地步。
當然,環境污染的最直接、最容易被人所感受的後果是使人類環境的質量下降,影響人類的生活質量、身體健康和生產活動。
❸ 環境污染的危害對動物有哪些危害
1,環境污染影響動物的多樣性:生物多樣性減少
生物多樣性是一個地區內生物個體、種群和生態系統多樣性的總和。基因或遺傳多樣性是指種內基因的變化,包括同種的顯著不同的種群(如水稻的不同品種)和同一種群內的個體遺傳變異。物種多樣性是指一個地區內物種的變化。生態系統多樣性是指群落和生態系統的變化。目前,國際上討論最多的是物種的多樣性。科學家估計地球上約有l 400萬種物種,其中已有170萬種經過科學描述。對研究較多的生物類群來說,從極地到赤道,物種的豐富程度呈增加趨勢。其中熱帶雨林幾乎包含了世界一半以上的物種。
從當前來看,人類從野生的和馴化的生物物種中,得到了幾乎全部食物、許多葯物和工業原料與產品。就食物而言,據統計,地球上有7萬~8萬種植物可以食用,其中可供大規模栽培的約有150多種,迄今被人類廣泛利用的只有20多種,佔世界糧食總產量的9O%。已馴化的動植物物種基本上構成了世界農業生產的基礎。主要以野生物種為基礎的漁業,1989年向全世界提供了1億噸食物。實際上,野生物種在全世界大部分地區仍是人們食物來源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單個作物和牲畜種內發現的遺傳多樣性,同樣具有重要價值。在作物、牲畜與其害蟲和疾病之間持續進行的斗爭中,遺傳多樣性提供了維持物種活力的基礎。目前,生物育種學家已經培育出許多優良的品種,但還需要不斷在野生物種中尋找基因,用於改良和培育新的品種,提高和恢復其活力。雜交育種者和農場主都在依靠作物和牲畜的多樣性,增加產量和適應不斷變化的環境。從1930年到1980年,美國近1/2的農業收入應歸功於植物雜交育種。遺傳工程學將進一步增加遺傳多樣性,創造提高農業生產力的機會。
從生態系統類型看,最大規模的物種滅絕發生在熱帶雨林,其中包括許多人們尚未調查和命名的物種。熱帶雨林佔地球物種的5O%以上。據科學家預測,按照每年砍伐森林1700萬公頃的速度,在今後3O年內,物種極其豐富的熱帶雨林可能要毀在當代人手裡,5%—10%的熱帶雨林物種可能面臨滅絕。
物種滅絕或瀕臨滅絕、生物多樣性不斷減少的主要原因,是人類各種活動造成的:
·大面積森林被採伐、火燒和開墾,草地過度放牧和墾殖,導致生態環境的大量喪失,保留下來的也是支離破碎,對野生物種造成毀滅性影響;
·大面積的濕地消失,使許多種類的生物失去棲息地;
·對動物捕獵和植物的採集等過度活動,使野生物種難以正常繁衍;
·工業化和城市化的發展,佔用了大面積的土地,破壞了大量天然植被,並造成環境污染;
· 外來物種的大量引入或侵入,影響、改變了原有的生態系統,使原生物種受到嚴重威脅;
·無節制的旅遊,使一些尚未受到人類影響的自然生態系統遭到破壞;
·土壤、水和空氣污染,既危害了森林,又對相對封閉的水生生態系統帶來毀滅性影響;
·全球變暖,導致氣候形態在比較短的時間內發生較大變化,使自然生態系統難以適應,可能會改變生物群落的邊界。
2,環境污染影響動物在自然界的分布
(1)會造成動物的滅絕,會使動物的生存環境減少,使得該種動物種大規模遷徙.環境的某些污染(如核污染)會使動物基因突變,使物種的變異速度加快.
(2)對動物性別的影響,就是前面那個人給你回答的一樣,不過我還是給你整理一下:
環境污染導致出生缺陷(如唇齶裂、痴呆、無頭兒等)早就不是什麼新聞了,但環境污染有可能導致性別比例失衡,則多少是一件新鮮事。
巴西聖保羅大學的喬治·哈拉克(Jorge Hallak)等人最近發現,在巴西最大的城市聖保羅市,受到高度污染的地區出生的女嬰較多。他們根據空氣質量監測站的監測結果,把1700萬人口的聖保羅市分成空氣低度、中度和高度污染的幾個區域,然後調查了從2001年到2003年全市的嬰兒出生記錄。在空氣污染最少的地區,女孩的出生比率為48.3%,但是在空氣污染最嚴重的區域女孩的出生比率為49.3%。在比較了所有區域的男女嬰兒比率之後,哈拉克等人計算出,如果在空氣污染最嚴重的地區像空氣更清潔的地區一樣,前一地區應當多出生1180名男嬰。
3,環境污染影響動物的生長影響
環境污染對生物的生長發育和繁殖具有十分不利的影響,污染嚴重時,生物在形態特徵、生存數量等方面都會發生明顯的變化。下面分別講述環境污染在酸雨、有害化學葯品、重金屬和水體富營養化四個方面對生物的危害。
①.酸雨對生物的危害
酸雨 使土壤和河流酸化,並且經過河流匯入湖泊,導致湖泊酸化。湖泊酸化以後不僅使生長在湖中和湖邊的植物死亡,而且威脅著湖內魚、蝦和貝類的生存,從而破壞湖泊中的食物鏈,最終可以使湖泊變成「死湖」。酸雨還直接危害陸生植物的葉和芽,使農作物和樹木死亡。
現在,酸雨造成的危害日益嚴重,已經成為全球性環境污染的重要問題之一。二氧化硫是形成酸雨的主要污染物之一。隨著經濟的發展,人類將燃燒更多的煤、石油和天然氣,產生更多的二氧化硫等污染物,因此,今後酸雨造成的危害有可能更加嚴重。我國是世界上大量排放二氧化硫的國家之一,一些地區已經出現了酸雨。例如,我國西南某地區, 1982 年的三個月內就降了四次酸雨,雨水的 pH 為 3.6 ~ 4.6 ,致使大面積的農作物受害。
早在 19 世紀中葉,人們就注意到地衣和苔蘚植物不能在空氣污染嚴重的城市中存活,煙囪附近的植物葉片往往出現病斑。科學家們經過研究後發現,這些現象都與該地區的大氣污染有關,並且可以利用一些植物來監測某個地區大氣污染的狀況。不同的植物對二氧化硫等大氣污染物的敏感程度不同。例如,大氣中二氧化硫的含量比較高時,紫花苜蓿、向日葵等的葉片就會很快褪綠,或者葉脈間出現褐色斑塊,嚴重時葉片逐漸壞死。這些植物對大氣污染反應敏感,可以用來監測大氣污染的狀況,叫做大氣污染指示植物。
②.有害化學葯品對生物的危害
農葯是一類常見的有害化學葯品。人們在利用農葯殺滅病菌和害蟲時,也會造成環境污染,對包括人類在內的多種生物造成危害 。
許多農葯是不易分解的化合物,被生物體吸收以後,會在生物體內不斷積累,致使這類有害物質在生物體內的含量遠遠超過在外界環境中的含量,這種現象稱為生物富集作用。生物富集作用隨著食物鏈的延長而加強。例如,幾十年前 DDT 作為一種高效農葯,曾經廣泛用於防治害蟲。美國某地曾經使用 DDT 防治湖內的孑孓,使湖水中殘存有 DDT ,而浮游動物體內 DDT 的含量則達到湖水的一萬多倍。小魚吃浮游動物,大魚又吃小魚,致使 DDT 在這些大魚體內的含量竟高達湖水的八百多萬倍 ( 如圖 ) 。
③. 重金屬對生物的危害 有些重金屬如 Mn 、 Cu 、 Zn 等是生物體生命活動必需的微量元素,但是大部分重金屬如 Hg 、 Pb 等對生物體的生命活動有毒害作用。生態環境中的 Hg 、 Pb 等重金屬,同樣可以通過生物富集作用在生物體內大量濃縮,從而產生嚴重的危害
Hg 對水蚤生命活動的影響
通過演示實驗可以看出, Hg 對水蚤有毒害作用。科學家們發現,自然界中的 Hg 在水體中經過微生物的作用,能夠轉化成毒性更大的甲基汞。在被甲基汞污染了的海水中,藻類植物改變了顏色,海魚也大量死亡。科學家們還發現,質量濃度僅為 4mg/L 的 PbCl 2 溶液,就能明顯地抑制菠菜和番茄正常地進行光合作用。可見, Hg 、 Pb 等重金屬對於生物的正常生命活動是十分有害的。
④.富營養化對生物的危害 富營養化 是指因水體中 N 、 P 等植物必需的礦質元素含量過多而使水質惡化的現象。水體中含有適量的 N 、 P 等礦質元素,這是藻類植物生長發育所必需的。但是,如果這些礦質元素大量地進入水體,就會使藻類植物和其他浮游生物大量繁殖。這些生物死亡以後,先被需氧微生物分解,使水體中溶解氧的含量明顯減少。接著,生物遺體又會被厭氧微生物分解,產生出硫化氫、甲烷等有毒物質,致使魚類和其他水生生物大量死亡。發生富營養化的湖泊、海灣等流動緩慢的水體,因浮游生物種類的不同而呈現出藍、紅、褐等顏色。富營養化發生在池塘和湖泊中叫做「水華」 ( 如圖 ) ,發生在海水中叫做「 赤潮 」。工業廢水、生活污水和農田排出的水中含有很多 N 、 P 等植物必需的礦質元素,這些植物必需的礦質元素大量地排到池塘和湖泊中,會使池塘和湖泊出現富營養化現象。池塘和湖泊的富營養化不僅影響水產養殖業,而且會使水中含有亞硝酸鹽等致癌物質,嚴重地影響人畜的安全飲水。
4,對人的影響(我補充的,人也是動物嘛)
動物和人類共同生存在一個大氣環境里。大氣污染對人類的傷害,動物也不能倖免於難。凡是對人造成嚴重危害的大氣污染事件,對動物也產生同樣的危害和影響。空氣污染對動物的危害,除污染物的直接侵入造成傷害之外,還通過污染食品進入體內,導致發病和死亡。因為動物沒有能力去選擇和鑒別某些劇毒性的食品,所以它們將比人類更容易遭受污染物的傷害和影響。
❹ 環境污染物對人體健康可以產生哪些危害
環境污染對人體的危害主要有三個方面:(1)急性危害:污染物在短期內濃度很高,或者幾種污染物聯合進入體內可以對人體造成急性危害。(2)慢性危害:慢性危害主要指小劑量的污染物持續的作用於人體產生的危害,如大氣污染對呼吸道慢性炎症發病率的影響等。(3)遠期危害:環境的污染對人體的危害,一般是經過一段較長的潛伏期後才表現出來,如環境因素的致癌作用等。環境中致癌因素主要有物理,化學和生物學因素。物理因素,如放射線體外照射或吸入放射性物質引起的白血病,肺癌等。生物學因素,如熱帶性惡性淋巴瘤,已經證明是由吸血昆曳傳播的一種病毒引素的,化學因素,根據動物實驗證明,有致癌性的化學物質達1100餘種。另外,污染物對遺傳有很大影響。一切生物本生都具有遺傳變異的特性,環境污染對人體遺傳的危害,主要表現在致突變和致畸作用。
❺ 環境污染危害對動植物有哪些危害
酸雨,重金屬毒性,化工類難分解等。都會影響動植物的生長環境
❻ 環境污染對動物造成的傷害有哪些
污染環境 動物失去棲息地
污染水源 動物消化系統受損
污染空氣 動物呼吸系統受損……
污染可以給動物的各個器官和系統造成傷害 還會影響後代的產生和健康
保護環境人人有責天*貓美國進口普衛 欣祝生活愉快!
❼ 環境污染對動物造成危害的事例(6個)
環境污染
環境污染environment pollution:
環境污染是指人類直接或間接地向環境排放超過其自凈能力的物質或能量,從而使環境的質量降低,對人類的生存與發展、生態系統和財產造成不利影響的現象。具體包括:水污染、大氣污染、雜訊污染、放射性污染等。水污染是指水體因某種物質的介入,而導致其化學、物理、生物或者放射性污染等方面特性的改變,從而影響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體健康或者破壞生態環境,造成水質惡化的現象。大氣污染是指空氣中污染物的濃度達到有害程度,以致破壞生態系統和人類正常生存和發展的條件,對人和生物造成危害的現象。雜訊污染是指所產生的環境雜訊超過國家規定的環境雜訊排放標准,並干擾他人正常工作、學習、生活的現象。放射性污染是指由於人類活動造成物料、人體、場所、環境介質表面或者內部出現超過國家標準的放射性物質或者射線。例如,超過國家和地方政府制定的排放污染物的標准,超種類、超量、超濃度排放污染物;未採取防止溢流和滲漏措施而裝載運輸油類或者有毒貨物致使貨物 落水造成水污染;非法向大氣中排放有毒有害物質,造成大氣污染事故,等等。
隨著科學技術水平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環境污染也在增加,特別是在發展中國家。 環境污染問題越來越成為世界各個國家的共同課題之一。
由於人們對工業高度發達的負面影響預料不夠,預防不利,導致了全球性的 三大危機 : 資源短缺、環境污染、生態破壞 . 人類不斷的向環境排放污染物質。但由於大氣、水、土壤等的擴散、稀釋、氧化還原、生物降解等的作用。污染物質的濃度和毒性會自然降低,這種現象叫做 環境自凈 。如果排放的物質超過了環境的自凈能力,環境質量就會發生不良變化,危害人類健康和生存,這就發生了環境污染 。
環境污染有各種分類:
按環境要素分 :大氣污染、水體污染、土壤污染。
按人類活動分:工業環境污染、城市環境污染、農業環境污染。
按造成環境污染的性質、來源分:化學污染、生物污染、物理污染(雜訊污染、放射性、電磁波)固體廢物污染、能源污染。
環境污染會給生態系統造成直接的破壞和影響,如沙漠化、森林破壞、也會給生態系統和人類社會造成間接的危害,有時這種間接的環境效應的危害比當時造成的直接危害更大,也更難消除。例如,溫室效應、酸雨、和臭氧層破壞就是由大氣污染衍生出的環境效應。這 種由環境污染衍生的環境效應具有滯後性,往往在污染發生的當時不易被察覺或預料到,然而一旦發生就表示環境污染已經發展到相當嚴重的地步。當然,環境污染的最直接、最容易被人所感受的後果是使人類環境的質量下降,影響人類的生活質量、身體健康和生產活動。例如城市的空氣污染造成空氣污濁,人們的發病率上升等等;水污染使水環境質量惡化,飲用水源的質量普遍下降,威脅人的身體健康,引起胎兒早產或畸形等等。嚴重的污染事件不僅帶來健康問題,也造成社會問題。隨著污染的加劇和人們環境意識的提高,由於污染引起 的人群糾紛和沖突逐年增加。
由於人們對工業高度發達的負面影響預料不夠,預防不利,導致了全球性的 三大危機 : 資源短缺、環境污染、生態破壞 . 人類不斷的向環境排放污染物質。但由於大氣、水、土壤等的擴散、稀釋、氧化還原、生物降解等的作用。污染物質的濃度和毒性會自然降低,這種現象叫做 環境自凈 。如果排放的物質超過了環境的自凈能力,環境質量就會發生不良變化,危害人類健康和生存,這就發生了 環境污染 。
目前在全球范圍內都不同程度地出現了環境污染問題,具有全球影響的方面有大氣環境污染、海洋污染、城市環境問題等。隨著經濟和貿易的全球化,環境污染也日益呈現國際化趨勢,近年來出現的危險廢物越境轉移問題就是這方面的突出表現。
環境污染的防治
每一個環境污染的實例,可以說都是大自然對人類敲響的一聲警鍾。為了保護生態環境,為了維護人類自身和子孫後代的健康,必須積極防治環境污染。
我國防治環境污染的對策
為了防治環境污染,我國相繼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等一系列法律。1983年,我國政府宣布把環境保護列為一項基本國策,提出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相統一的戰略方針。1994年,我國政府制定了今後中國環境保護工作的行動指南——《中國21世紀議程》,指出「通過高消耗追求經濟數量增長和『先污染後治理』的傳統發展模式已不再適應當今和未來發展的要求,而必須努力尋求一條人口、經濟、社會、環境和資源相互協調的、既能滿足當代人的需要而又不對滿足後代人需求的能力構成危害的可持續發展的道路」。為了做好環境污染的防治工作,我們每一個公民必須努力增強環境意識:一方面要清醒地認識到人類在開發和利用自然資源的過程中,往往對生態環境造成污染和破壞;另一方面要把這種認識轉變為自己的實際行動,以「保護環境,人人有責」的態度積極參加各項環境保護活動,自覺培養保護環境的道德風尚。防治環境污染的措施很多,其中與生物科學密切相關的有利用生物凈化來消除環境污染和發展綠色食品等。
生物凈化
生物凈化是指生物體通過吸收、分解和轉化作用,使生態環境中污染物的濃度和毒性降低或消失的過程。在生物凈化中,綠色植物和微生物起著重要的作用。
綠色植物的凈化作用
綠色植物的凈化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第一,綠色植物能夠在一定濃度范圍內吸收大氣中的有害氣體。例如,1hm2(公頃)柳杉林每個月可以吸收60kg的二氧化硫。第二,綠色植物可以阻滯和吸附大氣中的粉塵和放射性 污染物。例如,1hm2山毛櫸林一年中阻滯和吸附的粉塵達68t;又如,在有放射性污染的廠礦周圍,種植一定寬度的林木,可以減輕放射性污染物對周圍環境的污染。第三,許多綠色植物如懸鈴木、橙、圓柏等,能夠分泌抗生素,殺滅空氣中的病原菌。因此,森林和公園空氣中病原菌的數量比鬧市區明顯減少。總之,綠色植物具有多方面凈化大氣的作用,特別是森林,凈化作用更加明顯,是保護生態環境的綠色屏障。
我國是一個地域遼闊、地形復雜的國家,發展林業有著比較優越的條件,我國古代許多地方都覆蓋著茂密的森林。但是,長期以來,由於人們對森林資源的不合理利用,如亂砍濫伐、毀林開荒等,使我國的森林越來越少。近幾十年來,我國大力開展植樹造林,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是,目前我國的森林覆蓋率仍然很低,按人均計算,我國是世界上森林最少的國家之一。因此,我們每一個公民,都應該從我做起,愛護周圍的一草一木,積極參加植樹造林活動,努力提高我國的森林覆蓋率。
自1978年起,我國先後確立了以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實現資源永續利用為主要目標的十大林業生態體系建設工程。這十大林業工程是:三北(東北西部、華北北部、西北地區)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長江中上游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沿海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平原農田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太行山綠化工程;全國防沙治沙工程;淮河太湖流域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珠江流域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遼河流域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和黃河中游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共規劃造林1.2億公頃。十大林業生態體系建設工程的實施,使我國相當大一部分地區的生態環境開始逐步得到改善。
微生物的凈化作用
污染物中往往含有大量的有機物。土壤和水體中有大量的細菌和真菌,這些微生物能夠將許多有機污染物逐漸分解成無機物,從而起到生物凈化作用。
自然界中微生物的凈化作用
自然界中不同的有機污染物,被微生物分解的情況不同:有些有機污染物比較容易分解,如人畜糞尿等;有些有機污染物比較難分解,如纖維素、農葯等;有些有機污染物則不能被微生物分解,如塑料、尼龍。
農葯的化學性質一般比較穩定,能夠在土壤中殘留較長的時間。農葯能不能被土壤微生物分解呢?對此,科學家們進行了實驗。他們選取幾種有代表性的土壤,將土壤混合均勻,並等量地分裝在一些相同的容器中。容器分成兩組:一組進行高壓滅菌;另一組作為對照不滅菌。接著,分別向兩組容器內的土壤上噴施等量的「敵草隆」①,然後把兩組容器放入溫箱中培養。六周以後,檢測兩組容器中「敵草隆」消失的情況,發現經滅菌處理過的土壤中「敵草隆」只被分解了10%,而對照組土壤中的「敵草隆」則被分解了近50%。科學家們通過多種實驗得出結論,土壤中農葯的消失,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是一個重要的原因。
利用微生物凈化污水 污水處理廠對污水進行處理時,一方面利用過濾、沉澱等方法,除去工業污水②和生活污水中個體比較大的固體污染物;另一方面利用污水中的多種需氧微生物,把污水中的有機物分解成二氧化碳、水以及含氮的和含磷的無機鹽等,使污水得到凈化(如圖)。污水經過凈化處理以後,達到國家規定的排放標准,就可以用於農田灌溉和工廠的冷卻用水。
綠色食品 綠色食品是指按照特定的生產方式生產,經過專門機構認定和許可後,使用綠色食品標志的無污染、安全、優質的營養食品。由於與環境保護有關的事物通常都冠有「綠色」二字,為了突出這類食品產自良好的生態環境,人們將這類食品叫做綠色食品。
綠色食品的開發包括產地的選擇,以及產品的生產、加工、包裝和儲運等一系列環節。每一個環節都有嚴格的標准和要求,以便防止和減少污染。例如,農田的大氣、土壤、水質都必須符合綠色食品生態環境標准;包裝時不能對食品造成污染,食品要密封。
綠色食品標志由上方的太陽、下方的葉片和中心的蓓蕾組成,象徵和諧的生態系統。整個標志為正圓形,寓意為保護,綠色食品分為A級和AA級兩類,這兩類的主要區別是:A級綠色食品在生產過程中允許限量使用限定的有機化學合成物質;AA級綠色食品在生產過程中不允許使用任何有機化學合成物質。1999年,我國生產出七百多種綠色食品,有些已經進入國際市場,並且使一百多萬公頃的農田受到了良好的保護。
總之,開發綠色食品,是我國重視保護生態環境的產物,是我國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的產物,也是我國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消費觀念改變的產物。綠色食品的開發,不僅有利於提高我國人民的身體素質,而且能夠促進我國生態環境的改善。
❽ 環境污染對人類的危害有哪些
望採納 環境污染及其後果 如前所講,環境污染是指由於對生態系統有害的物質進入環境後對生態 系統造成的干擾和損害的現象,簡稱污染。具體來說就是,有害物質或有害 因子進入環境並在環境中發生擴散、遷移、轉化,並跟生態體統的諸要素發 生作用,使生態系統的結構與功能發生變化,對人類以及其它生物的生存和 發展產生不利影響。例如,因化石燃料的燃燒,使大氣中的顆粒物和SO2 濃度的增高,危及人和其他生物的身體健康,同時還會腐蝕材料,給人類社 會造成損失;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使水體質量惡化,危及水生生物<br> 的生存,使水體失去原有的生態功能和使用價值 環境污染除了給生態系統造成直接的破壞和影響外,污染物的積累和遷 移轉化還會引起多種衍生的環境效應,給生態系統和人類社會造成間接的危 害,有時這種間接的環境效應的危害比當時造成的直接危害更大,也更難消 除。例如,溫室效應、酸雨、和臭氧層破壞就是由大氣污染衍生出的環境效 應。這種由環境污染衍生的環境效應具有滯後性,往往在污染發生的當時不 易被察覺或預料到,然而一旦發生就表示環境污染已經發展到相當嚴重的地 步。當然,環境污染的最直接、最容易被人所感受的後果是使人類環境的質 量下降,影響人類的生活質量、身體健康和生產活動。例如城市的空氣污染 造成空氣污濁,人們的發病率上升等等;水污染使水環境質量惡化,飲用水 源的質量普遍下降,威脅人的身體健康,引起胎兒早產或畸形等等。嚴重的 污染事件不僅帶來健康問題,也造成社會問題。隨著污染的加劇和人們環境 意識的提高,由於污染引起的人群糾紛和沖突逐年增加 目前在全球范圍內都不同程度地出現了環境污染問題,具有全球影響的 方面有大氣環境污染、海洋污染、城市環境問題等。隨著經濟和貿易的全球 化,環境污染也日益呈現國際化趨勢,近年來出現的危險廢物越境轉移問題 就是這方面的突出表現 ② 環境污染的原因 總的來說,環境污染可以是人類活動的結果,也可以是自然活動的結 果,或是這兩類活動共同作用的結果。如火山噴發,往大氣中排放大量的粉 塵和二氧化硫等有害氣體,同樣也造成大氣環境的污染。但通常情況下,環 境污染更多地是由人類活動,特別是社會經濟活動引起的。我們平常所指的 就是這類源於人類活動的環境污染。人類活動之所以會造成環境污染,是因 為人類跟其他生物有一個根本差別:人類除了進行自身的生產外,還進行更 大規模的物質生產,而後者是其他所有生物都沒有的。由於這一點,人類活 動的強度遠遠大於其他生物。例如,對生態系統中水的利用,其他生物僅取 用滿足其生存要求的量,而人類對水的利用則不知道要比其他生物多多少 倍,多到有的局部生態系統所有的水都不夠用。污染物的排放源稱為污染 源。各種污染源的情況將在第四節講述 對環境污染可以從不同角度進行分類。根據受污染的環境系統所屬類型 或其中的主導要素,可分為大氣污染,水體污染,土壤污染等等;按污染源 所處的社會領域,可分為工業污染、農業污染、交通污染等等;按照污染物 的形態或性質,可分為廢氣污染,廢水污染、固體廢棄物污染、以及雜訊污 染、輻射污染等 ③ 污染物在環境中的遷移轉化 污染物進入環境後,會發生遷移和轉化,並通過這種遷移和轉化與其他環境要素和物質發生化學的和物理的,或物理化學的作用。遷移是指污染物 在環境中發生空間位置和范圍的變化,這種變化往往伴隨著污染物在環境中 濃度的變化。污染物遷移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幾種:物理遷移、化學遷和生物 遷移。化學遷移一般都包含著物理遷移,而生物遷移又都包含著 化學遷移和 物理遷移。物理遷移就是污染物在環境中的機械運動,如隨水流、氣流的運動和擴散,在重力作用下的沉降等。化學遷移是指污染物經過化學過程發生 的遷移,包括溶解、離解、氧化還原、水解、絡合、螯合、化學沉澱、生物 降解等等。生物遷移是指污染物通過有機體的吸收、新陳代謝、生育、死亡 等生理過程實現的遷移。有的污染物(如一些重金屬元素、有機氯等穩定的 有機化合物)一旦被生物吸收,就很難排出生物體外,這些物質就會在生物 體內積累,並通過食物鏈進一步富集,使得生物體中該污染物的含量達到物 理環境的數百倍、數千倍甚至數百萬倍,這種現象叫做富集污染物的轉化是指污染物在環境中經過物理、化學或生物的作用改變其 存在形態或轉變為另外的不同物質的過程。污染物的轉化必然伴隨著它的遷 移。污染物的轉化可分為物理轉化、化學轉化和生物化學轉化。物理轉化包 括污染物的相變、滲透、吸附、放射性衰變等。化學轉化則以光化學反應 氧化還原反應及水解反應和絡合反應最為常見。生物化學轉化就是代謝反 應 污染物的遷移轉化受其本身的物理化學性質和它所處的環境條件的影 響,其遷移的速率、范圍和轉化的快慢、產物以及遷移轉化的主導形式等都會變化
❾ 環境污染對生物有什麼影響
環境污染往往具有使人或哺乳動物致癌、致突變和致畸的作用,統稱「三致作用」。「三致作用」的危害,一般需要經過比較長的時間才顯露出來,有些危害甚至影響到後代。
①.致癌作用
致癌作用是指導致人或哺乳動物患癌症的作用。早在1775年,英國醫生波特就發現清掃煙囪的工人易患陰囊癌,他認為患陰囊癌與經常接觸煤煙灰有關。1915 年,日本科學家通過實驗證實,煤焦油可以誘發皮膚癌。污染物中能夠誘發人或哺乳動物患癌症的物質叫做致癌物。致癌物可以分為化學性致癌物(如亞硝酸鹽、石棉和生產蚊香用的雙氯甲醚)、物理性致癌物(如鐳的核聚變物)和生物性致癌物(如黃麴黴毒素)三類。
②.致突變作用 致突變作用是指導致人或哺乳動物發生基因突變、染色體結構變異或染色體數目變異的作用。人或哺乳動物的生殖細胞如果發生突變,可以影響妊娠過程,導致不孕或胚胎早期死亡等。人或哺乳動物的體細胞如果發生突變,可以導致癌症的發生。常見的致突變物有亞硝胺類、甲醛、苯和敵敵畏等。
③.致畸作用 致畸作用是指作用於妊娠母體,干擾胚胎的正常發育,導致新生兒或幼小哺乳動物先天性畸形的作用。20世紀60年代初,西歐和日本出現了一些畸形新生兒。科學家們經過研究發現,原來孕婦在懷孕後的30天~50天內,服用了一種叫做「反應停」的鎮靜葯,這種葯具有致畸作用。目前已經確認的致畸物有甲基汞和某些病毒等
❿ 環境污染物對生物體的毒性表現在哪些方面
(1)急性危害:污染物在短期內濃度很高,或者幾種污染物聯合進入體內可以對人體造成急性危害。
(2)慢性危害:慢性危害主要指小劑量的污染物持續的作用於人體產生的危害,如大氣污染對呼吸道慢性炎症發病率的影響等。
時空分布性。污染物進入環境後,隨著水和空氣的流動被稀釋擴散,可能造成由點源到面源更大范圍的污染,而且在不同空間的位置上,污染物的濃度和強度分布隨著時間的變化而不同,這是由污染物的擴散性和環境因素所決定的,水溶解性好的或揮發性強的污染物,常能被擴散輸送到更遠的距離。
污染物質的種類繁多,性質各異,污染物質的性質可歸納如下。
(1)自然性。長期生活在自然環境中的人類,對於自然物質有較強的適應能力。有人分析了人體中60多種常見元素的分布規律。
發現其中絕大多數元素在人體血液中的百分含量與它們在地殼中的百分含量極為相似。但是,人類對人工合成的化學物質,其耐受力則要小得多。所以區別污染物的自然或人工屬性,有助於估計它們對人類的危害程度。
(2)毒性。污染物中的氰化物、砷及其化合物、汞、鈹、鉛、有機磷和有機氯等的毒性都是很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