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生物信息 > 初中生物教研主題有哪些

初中生物教研主題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2-02-25 20:08:12

㈠ 初中生物科研課題研究有哪些

初中生物小課題研究

一、選題的指導思想

初中生物課程標准教材(人教版)對課標規定的內容標准進行了精心設計和合理整合,突破了多年來傳統的植物、動物和人體生理衛生等部分的學科體系,構建了突出人與生物圈及其關系的學科體系:第一冊包括生物和生物圈、生物和細胞、生物圈中的綠色植物;第二冊是生物圈中的人;第三冊包括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生物的多樣性及其保護;第四冊包括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續和發展、健康地生活以及結語——學習並沒有結束。盡管初中生物新教材尚未編排研究性學習課題,但新教材探究性學習為初中開展研究性學習提供了可行性。為了與國外基礎教育改革趨勢及我國高中開設研究性學習必修課相銜接,有必要在初中開展研究性學習的探索。

二、 研究課題的設計

結合義務教育課程標准試驗教材(人教版)的編排體系,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初中二年級是人身體生長發育的第二個高峰,也是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飛速發展的時期,因此決定了在初二下學期開展研究性學習小課題研究。學生在學習「生物及生物圈中的生物」基礎上開展為期一周的研究性學習,確定研究的主題為初二下學期第8單元「健康地生活」,確定這一主題的原因是「健康地生活」是初中生物學習的最後一個單元,也是生物教學的一個重要目標,通過一學期的小課題研究,使學生達到獨立獲得健康保健知識的能力,學會學習。並在研究性學習學期計劃實施中,構建以「自我反饋性評價」為核心的評價體系,而且作為初中生物會考成績的一部分。

根據初中生已有的學識水平和已形成的學習方式,採取以教師提供課題,學生自主選題為主,學生也可自主提出課題,但一定要經過師生論證通過。課題設計如下:

1)心臟病種類及其預防的研究;2)關於合理膳食的研究;3)吸煙與肺癌關系的研究;4)初中生視力情況調查;5)關於艾滋病的調查;6)關於糖尿病的調查;7)調查本市某區學齡前兒童計劃免疫的實施情況;8)酸雨對生物影響的研究;9)南湖公園水質污染的調查和處理建議;10)垃圾與我們周圍的生活環境。

學生根據自身的生活閱歷和興趣提出了如下課題:1)塗改液與人身體健康的關系;2)室內空氣污染現狀及其預防措施;3)踢足球前應做那些准備活動;4)學生上課精神狀態不佳的原因與建議;5)改善教室學習環境的方法;6)方便筷子的危害;7)馬路邊樹木枯萎的原因初探;8)飲水與健康;9)睡眠與健康;10)汽車尾氣的危害與防治等。

三、課題研究目標

研究性學習的根本目的不是預期的研究成果,而是預期的學習結果,最重要的目的是轉變學習方式。

1.知識與技能目標

幫助中學生更好、更快、更多地掌握基本的和基礎的知識與技能,促進他們將感性知識與理性知識、實踐知識與書本知識、各學科知識以及知識與技能的有機結合,建立反映各自特點和有利於未來發展的知識結構與技能結構;引導學生在分析、比較和判斷的過程中學習和掌握正確的價值規范,建構自身內在的價值標准;指導學生初步形成自主性的學習能力、社會交往能力,為發展創新、創業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礎。

2.過程與方法目標:

體驗研究過程,了解研究方法(文獻資料法、調查法、實驗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與人合作、熱愛自然、珍愛生命、保護環境意識;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一定的探索精神和

創新意識;關注與生物學有關的社會問題、主動參與社會決策的意識;良好的生活與衛生習慣、積極健康的生活態度。

四、研究步驟

應該說在初中階段開展研究性學習有一定難度。因為學生的知識積累有限,加工處理信息的能力也有限,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們從教材入手。依據教材內容和學生的知識水平,先由教師確定課題,學生自主選題,學生自己也可獨立確定研究課題,我們經實踐確定研究步驟如下:

1.准備階段(歷時1個月)

(1)公布課題:初二下學期開學第一節課發「致學生和家長公開信」(附錄六),闡明開展研究性學習的重要性;公布小課題題目、選題原則,歡迎家長作指導教師;並宣布把小課題研究評價納入期末成績評定。(2)小組劃分:每班劃分2—4人小組,自由組合,自主選題,小組自己推薦組長,上報於生物科代表處,由科代表負責統計、列印成生物研究性學習課題選擇情況一覽表,一式三份。一份留在班級,一份交給老師,一份科代表保留。(3)開題指導:對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課題開題報告的填寫指導。由於學生沒有接觸過研究方法,因此,在選題結束,利用課堂時間輔導,講明研究方法(即實驗法、調查法、實踐法、文獻法)的選擇及使用。(4)填寫開題報告:開題報告見附錄一。布置學生課外以小組為單位填寫開題報告,要求研究結果以電子演示文稿形式上報,也可發送到老師電子信箱修改指導,這樣將信息技術與研究結果緊密結合便於交流與表達,激發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體現主體性教學原則。(5)開題報告:課堂公布各小組的開題報告。目的是引起學生的注意,明確自己分工負責的內容,便於組員之間的研究、交流與合作。

2.研究階段(歷時2個月)

開題報告公示之後,各班、各小組開始研究活動。在活動過程中學生互相了解,互相協作,讓每一個課題小組成員都參與其中,每一步的負責人將自己負責研究的內容處理好,由小組長加以協調,出現問題先討論自行解決,解決不了的與指導老師和任課教師相互協商,探討解決。

學生在研究過程中投入了極大的熱情,經常向老師匯報研究進展情況。針對研究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個別現象個別解決,普遍現象集中解決。像電子演示文稿的製作,各小組製作水平參差不齊,教師利用業余時間輔導學生進行電子演示文稿的製作,全年組有一百多名學生報名參加。為了使學生了解科學方法,走近科學,特從大學聘請教授和博士來校作生命科學研究前沿報告,包括人類基因組計劃、轉基因植物、幹細胞研究進展、基因晶元的研究等。生命科學研究前沿對人類及社會的影響,激發了學生的研究熱情。為了突出過程性評價,及時了解學生研究進展,並給與學生針對性的指導和激勵性評價,在研究階段,學生填寫課題活動情況紀錄表(附表二)、課題實施情況的自我評價表(附表三)。

3.總結階段(歷時1個月)

各小組學生將研究結果以電子演示文稿和研究報告的形式提交給任課教師,經審閱後提出修改意見,請學生及時修改,以達到更加規范、科學。

各班將合格的研究報告存儲在計算機中的各班文件夾中,如果對所做的電子演示文稿不滿意,還可修改,在期末以小組形式利用課堂時間開始論文答辯。每節課進行5組,每組陳述和展示時間5分鍾,提問時間3分鍾。

答辯會設置在生物實驗室,各班利用課堂時間進行。出乎預料的是,學生的答辯非常精彩而成功,每個小組的答辯手將本組的研究結果公布於眾,評審組成員是全體生物教師和班主任,其他同學也可做評委,如有同學對他們的研究結果有不同見解或問題當場提出來,由答辯手來解答,其他組內成員可以協助解答。答辯場面非常激烈,頗有點學術探討的味道。當場由任課教師組織填寫課題成果評審表(附表四)。當全班論文答辯結束時學生填寫研究性學習綜合成績評價表(附表五)。
—來自於網路

㈡ 生物教研主題有哪些

生物教研主題有哪些

教研論文的選題類型
確定選題解決的是教研論文該寫什麼的問題。事實上,一線教師擁有很多非常有價值的選題方向,同時也擁有豐富的寫作素材,其中,比較容易入手的有以下幾種。

1.1 教學中的問題
在教學中,教師的工作主要集中於對教材疑難知識的講解、對學生疑難問題的解答、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等。在這些工作中,時常會涌現教師預設之外的問題:反復講解,學生卻依然不理解的知識點;多次叮囑,學生卻仍然出錯的試題;不停強調,學生卻還是搞混的實驗操作……如何處理是教師教學能力的表現。所以,及時記錄、整理和總結教學問題,是每一位一線教師應該用心完成的,以此為選題,可以撰寫非常有意義的文章。例如,生態系統能量流動中,消費者未利用的能量的歸屬問題;摩爾根的果蠅雜交實驗中,為什麼沒有作「白眼基因位於Y染色體上」等其他假設;遺傳題中,面對非典型後代基因型和表型比例,如何推算親代的問題;糖類和蛋白質檢測實驗中,鑒定試劑的使用問題;DNA遺傳信息傳遞過程的復習中,如何串聯復制、轉錄和翻譯等一系列知識……教師可以從問題的發現入手,繼而分析問題產生的原因,然後呈現解決問題的方法,最終對效果進行反思和評價。

1.2 教學方法
教學是一線教師的基本工作。如何讓學生習得知識、掌握技能、提高能力是一線教師經常思考的問題,而採用何種教學方法來組織教學活動是教師在教學設計時比較重視的一方面。教學方法歸根結底解決的是怎麼教的問題。教師在日常工作中有意或無心,都在使用著各種各樣的教學方法,只是並沒有將這些方法從具體的教學活動中抽取出來進一步研究和總結。教師可以針對自己慣用的教學方法的由來和內涵進行綜述介紹,也可以基於某種教學方法的應用進行教學案例展示,還可以就使用不同教學方法教授同一知識內容的效果進行對比分析,等等。例如,同課異構是一種常見的教研活動,在欽佩授課教師的表現之餘,聽課教師完全可以用文字記錄相同知識的不同呈現和處理方式,達到的不同教學效果和學生反饋,以及對比反思自己的相關教學。值得關注的是,教師可以自己在不同班級和不同年級的授課中開展同課異構,並獲得珍貴的寫作素材。

1.3 教學設計案例
教案是教師根據教學內容、課程標准、考試大綱、學生學情等,對具體教學行為的設計和安排,一般在課前形成,是教學活動順利開展的保障。將較為成熟的教案進行整理,再添加一些內容之後,就可能形成一篇質量優秀的教學設計類文章。添加的內容可以涉及教學活動的開展、教學效果的反思或教學設計的二次優化等,單單教案本身,無法稱之為一篇文章。教學活動的開展可以是學生的課堂表現、教學反饋、學習情況等,應具有真實性,不可主觀臆造。教學效果的反思可以是授課教師對教學的記錄、評價、分析等,也可以來源於其他如聽評課教師的反饋,應具有針對性,不可泛泛而談。教學設計的二次優化一般是針對原始教學設計的不足而進行的改進,可以是教學活動的調整、提問表述的改變、練習題的更換等,除針對性外還需具有可行性,不可理想化。例如,教師可以從分析教學內容、課標要求及學情入手,然後確定教學目標,接著展示教學各環節及設計意圖,最後反思教學效果,從而形成一篇完整的教學設計文章。

㈢ 初中生物研究課題

小生態瓶的製作 1 工具: 石蠟、燒杯、電爐和干凈毛筆。 2 製做方法 1)將標本瓶沖洗干凈,裝入約900mL新鮮干凈的河水,再向瓶內放入小蝦和綠藻,然後蓋上瓶蓋。 2)將石蠟放入燒杯內,用電爐升溫使杯內石蠟溶化,再用毛筆取石蠟液把瓶蓋口密封好,使之不透氣。 3)將上述制好的生態瓶放在窗檯上,注意不能受陽光直射,防止水溫升高,導致蝦的死亡。這樣小蝦便可以在此密封的標本瓶內長期生存。 2.實驗原理 在生態瓶內,小蝦以綠藻為食,吸收綠藻光合作用放出的氧氣得以生存。綠藻則依靠自身的葉綠素,利用陽光、水和小蝦呼出的二氧化碳進行光合作用,合成自身需要的葡萄糖,同時放出氧氣。小蝦排出的糞便由細菌分解,分解後的糞便正好是綠藻的肥料。兩者相輔相存,得以長期生存。 3.結論 小小生態瓶實際上是地球生態系統的縮影。在生態系統的教學中,演示生物與環境之間的相互依存關系,生動直觀。該生態瓶製做容易,且可長期使用。 設計並製作小生態瓶,觀察生態系統的穩定性(模擬淡水生態系統) 將少量的植物,以這些植物為食的動物和其他非生物物質放入一個密閉的廣口瓶中,便形成一個人工模擬的微型生態系統——小生態瓶。 實習原理 一個生態系統能否在一定時間內保持自身結構和功能的相對穩定,是衡量這個生態系統的穩定性的一個重要方面。生態系統的穩定性與它的物種組成、營養結構和非生物因素等都有著密切的關系。將少量的植物、以這些植物為食的動物和其他非生物物質放入一個密閉的廣口瓶中,便形成一個人工模擬的微型生態系統——小生態瓶。通過設計並製作小生態瓶,觀察其中動植物的生存狀況和存活時間的長短,就可以初步學會觀察生態系統的穩定性,並且進一步理解影響生態系統穩定性的各種因素。 目的要求 1.初步學會設計並製作小生態瓶。 2.初步學會觀察生態系統的穩定性。 供選擇的材料用具 浮萍、滿江紅、黑藻、生有雜草的土塊、螺螄、蝸牛、蚯蚓、小魚。 河水(或井水、晾曬後的自來水)、洗凈的沙、凡士林(或蠟)、廣口瓶。 方法步驟 根據目的要求和實習原理,設計這項實習的方法步驟,並寫在《實驗報告冊》上。按照自己設計的方法步驟製作小生態瓶,每天觀察一次。如果發現小生態瓶中的生物已經全部死亡,就應當停止觀察。 淺析生態瓶失敗的原因 大家是否還記得生態瓶?它是一個人工模擬生態系統的實驗裝置。其中包括少量的植物,如:浮萍、滿江紅,黑藻等;以這些植物為食的動物,如:小魚、螺螄、蝸牛、蚯蚓等;其他非生物物質,如:沙土、石塊、水、空氣等。這些共同構成了一個微型的生態系統。根據我們所學到的生態系統具有保持其結構和功能穩定性的能力的知識,我們可以推測出小生態瓶可以維持一段相當長的時間。然而,事實卻恰恰出乎我們的推測。這個小生態系統最多也只能在一個月的時間里保持其結構和功能的穩定性。為什麼實驗結果與我們推測的結果會有如此大的差異?小生態瓶失敗的原因到底是什麼呢? 我認為有兩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該生態系統的流動性非常差。大家應該知道在生態瓶做好之後,要用凡士林或者石蠟把生態瓶密封,使其與外界隔離開,這就使外界的空氣流動、水流動等影響不到瓶內, 並且小生態瓶做好之後,只是將其放在陽光下,而不會時常去晃動瓶子,因此可以說小生態瓶中的空氣和水幾乎是不流動的,這就好比一潭死水—毫無生機,生態瓶中的生物必然會死亡,只不過是時間的長短問題。而我們所生存的地方地球——這個穩定性較好的生態系統,它的流動性就非常好。時時刻刻都有大陸風,城市風等氣流帶動空氣流動;洋流、河流等水流帶動水流動;降雨、降雪等帶動物質流動。這不間斷的流動就使得整個生態系統充滿了生機和活力,打個不恰當的比方說,流動性就好像人體的血液循環。大家都知道隨著血液循環的進行人體的各組織細胞進行著氧氣和二氧化碳的交換,營養物質與非營養物質的交換等。這樣人體的各項生理功能能夠正確有序的進行。但假如人體的血液循環突然停止,那麼人也將很快走向死亡,正如我們所說的小生態瓶一樣走向失敗。 另一方面,該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不暢,大家應該還記得實驗結果中有一項使測量小魚增重多少。現在讓我們做個大膽的假設。假設小魚的體重增加了0.1g,並且全部都是葡萄糖(C6H12O6),則至少需要碳原子2.26×1021個,氫原子4.25×1021個,氧原子2.26×1021個,假設小生態瓶的體積為250ml,且全為空氣——當然這是不可能的,則可算出小生態瓶中空氣中的氧原子個數最多為2.96×1021個,也就是說,如果小魚增重0.1g葡萄糖,則幾乎要耗掉瓶內空氣中的氧原子的80%。所以後來必然會出現缺氧的情況,而小魚也必然走向死亡。而我們所處的地球,雖然說也有不少物質流向生物,但同時也有不少死亡的生物被微生物分解成無機鹽重新回到無機界,使得整個生態系統基本上保持著一個動態的物質平衡。因為地球上的生物是如此的多。僅僅人就有60億多,幾乎每秒鍾都有人死亡或者出生。我還聽說過這樣一件事,某村農民王某不懂得科學種田,在分到一塊肥沃的土地之後,連續好幾年種土豆,但收獲之後不及時補充損耗的物質。結果便是他頭一年收成非常好,而後幾年收成都非常差。後來他在農技人員的指導下,及時補充損耗的物質,結果,收成恢復到和頭一年差不多的水平。後來他了解到前幾年收成不好是因為他長時間在同一塊土地上種植土豆,使土豆所必需的幾種物質在原來豐富的土地中嚴重減少,又不及時使物質循環恢復正常,而我們所說的小生態瓶不也是這樣嗎?瓶子使瓶內的物質與外界的交換停止,而瓶內的物質又不斷地流向動物和植物,從而導致物質循環受阻,則小生態瓶必然會走向失敗。 總之,我認為小生態瓶失敗的原因有兩個,一個是生態瓶內的流動性差,另一個是物質循環的不暢。 銅陵三中高二理科實驗班 吳勇 指導老師:楊春生 設計並製作小生態瓶,觀察生態系統的穩定性 小生態瓶,是一個人工模擬的微型生態系統。它可以是模擬的微型池塘生態系統,也可以是模擬的微型陸地生態系統。本文就模擬的微型池塘生態系統為例,介紹小生態瓶設計的要求、製作和觀察的方法。 一、小生態瓶的設計要求 1.生態瓶製成後,形成的生態系統必須是封閉的。 2.生態瓶中投放的幾種生物,必須具有很強的生活力,必須能夠進行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能使其在一定時期內保持穩定。 3.生態瓶的材料必須透明,可以讓裡面的生物得到陽光,並便於觀察。 4.生態瓶宜小不宜大,瓶中的水量應占其容積的4/5,要留出一定的空間,儲備一定量的空氣。 5.小生態瓶的採光,以較強的散射光為好,不能採用強烈的直射光,否則瓶內水溫過高,會導致水生植物死亡。 二、小生態瓶的製作方法 1.材料用具 水草(如茨藻)、水生小動物(如椎實螺、環棱螺)、水、砂子、玻璃瓶(如標本瓶、大試管或醫用葡萄糖注射液瓶)、凡士林。 2.方法步驟 ①瓶子處理:洗凈標本瓶,並用開水燙一下瓶子和瓶蓋。 ②放砂注水:在瓶中放入1cm厚的砂子,再加水至瓶子容積的4/5。 ③投放生物:待瓶內水澄清後,放入水草和水生動物。 ④加蓋封口:瓶子加蓋,並在瓶蓋周圍塗上幾上林。 ⑤粘貼標簽:在瓶上貼標簽,註明製作日期、製作者姓名. ⑥放置瓶子:將製作好的小生態瓶,放於陽面窗檯上(以後不要再隨意移動其位置)。 三、對照實驗 生態系統穩定性,要受組成該生態系統的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的影響。為了探索人工模擬的微型池塘生態系統的最佳組成,使其維持較長時間的穩定性,可以多設計幾組對照實驗,每個對照實驗中,只變動其中一種因素。如果欲探索哪種小螺對維持該生態系統的穩定性更為重要,則又可增加一倍的實驗組合。即前14組為椎實螺,新增加的14組為環棱螺。 四、觀察 1.每天觀察1次,並做好記錄。 2.判別水草和小螺存活的標准。 水草綠色為生活狀態,發黃、變黑,而且柔軟下沉,即為死亡。小螺外殼灰綠,能運動,為生活狀態;外殼變白,而且浮起,即為死亡。 五、說明 在放有河水的封閉生態系統中,除了有投入的水草和小螺外,河水中還有單胞藻,原生動物和其他微生動物,而且水中還溶解有各種礦質元素,這是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但也是一個營養結構極為簡單的生態系統。 投入的椎實螺,用腹足爬行瓶壁,以齒舌刮取瓶壁上生長的綠藻為食。環棱螺雜食。 六.實驗結果分析 實驗結束之後,應對結果作出分析。分析實驗成敗的原因;分析小生態瓶中維持生態系統穩定性的原因。如果設計多組實驗,則應進行結果比較,找出最佳設計方案。
轉載來的~希望你能滿意

㈣ 初中生物分為哪十大主題

一、科學探究
二、生物體的結構層次
三、生物與環境
四、生物圈中的綠色植物
五、生物圈中的人
六、動物的運動和行為
七、生物的生殖、發育與遺傳
八、生物的多樣性
九、生物技術
十、健康地生活

㈤ 教研活動主題集錦

教研活動討論的主題應該到教師、學生中間去找,能夠解決師生教學、學習的就是最好的教研課題.

㈥ 目前生物教研前沿有什麼

21世紀生物學肯定會更加突飛猛進地發展,而且從更廣闊的空間尺度和更深遠的
時間尺度上去揭示生命現象的本質。物理學、化學、地學、信息科學與其他技術科學將會在21世紀與生物學更緊密的結合或交叉在一起。生命科學必將進一步推動自然科學的發展,同時自然科學也將在更廣泛的層面上發展,生物學在這種交叉融合中把其他學科推到一些新的研究領域產生新的概念、新的問題、新的學科。
在21世紀學科間的交叉是非常強烈的。人類將在本質上認識解釋生命的規律。開發自然資源的利用,和把高精尖的生物工程技術應用於工農業生產也會得到突破。

㈦ 初中生物教研活動形式有哪些

同課異構、觀課議課、講座等

㈧ 教研主題有哪些

教研主題不是固定的,具體要根據教研目的來決定,例如《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

所謂主題式教研活動,就是教研組(教師)把平常教學中碰到的問題,經過整理、歸納、提煉,篩選出具有典型意義和普遍意義的問題,轉化為自己在教學過程中研究的課題。

以課題研究的形式來統帥每個教師的教研活動,把課題鑲嵌到教研活動每個環節之中,從而形成教師之間合作、交流、共探、共享的教研活動機制和模式。

相關信息:

主題性教研,就是教研組的教研活動圍繞一個確定的主題進行。這個研究主題的提出來自於教學實踐,源於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這個問題又是急於解決的問題,大家感到困惑的問題。

建立學校、基地以學科教研組為單位的主題教研機制,引領基層學校的校本教研活動,探索教師繼續教育和專業化發展的有效途徑,為教師的專業化發展提供有力的支撐,促進教師共同成長,從而實現打造高素質教師隊伍的設想。

㈨ 初中物理教研活動主題有哪些

初中物理教研活動的主題有很多,例如討論教學計劃,例如討論專題,或者是討論試卷分析,這些都是初中物理教學的主要內容,對於,新教師的培養,老教師的經驗傳授也可以在初中物理教研活動中進行展開。每一次考試完了,教研活動都可以開展試卷分析,從而強調試卷的失誤,地方在下一步工作中要進行糾正,同時還要對以後的教學開展做出一些展望或者是計劃。這都是重要的教研活動。

㈩ 教研活動討論的主題有哪些

教研活動討論的主題應該到教師、學生中間去找,能夠解決師生教學、學習的就是最好的教研課題。

教研活動是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和教師專業進步為目的,以學校課程實施過程和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所面對的各種具體的教育教學問題為研究對象,以教師為研究主體,以專業研究人員為合作夥伴的以校為本的實踐性研究活動。

教研活動的主要目的是切實提高全體教師的專業素質,增強教師的課程實踐能力。

因此,基本點必須放在課堂教學和課程改革實施中教師所遇到的實際問題上,著眼點必須放在理論與實際的結合上,切入點必須放在教師教學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上,生長點必須放在促進學生發展和教師自我提升上,在全面實施的基礎上深度推進基礎教育課程改革。

以上內容參考:教研活動-網路

閱讀全文

與初中生物教研主題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35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99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44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37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78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03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93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95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17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49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79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9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56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43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2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45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0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80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