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微生物學知識點
微生物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它是與微生物學的理論課相匹配的實驗課程。接下來我為你整理了微生物學知識點,一起來看看吧。
1、微生物的六大特點:體積微小、結構簡單、種類繁多、分布廣泛、繁殖迅速、容易變異。
2、微生物的種類與分布:
①非細胞型微生物 最小,無典型的細胞結構,無產生能量的酶系統,只能在活細胞內生長繁殖,核酸類型為DNA或RNA,兩者不同時存在,病毒屬之。
②原核細胞型微生物 原始核呈dsDNA結構,無核膜、核仁,細胞器很不完善,只有核糖體,DNA和RNA同時存在,細菌、支原體、衣原體、立克次體、螺旋體、放線菌屬之。
③真核細胞型微生物 細胞核分化程度高,有核膜和核仁,細胞器完整,真菌屬之。
3、細菌的細胞壁:
①G+和G-細菌細胞壁的共有組分為肽聚糖,G+細菌的肽聚糖由聚糖骨架、四肽側鏈和五肽交聯橋三部分組成,G-細菌的肽聚糖由聚糖骨架和四肽側鏈兩部分組成。
②G+細菌細胞壁的特殊組分為磷壁酸。
③G-細菌細胞壁的特殊組分為外膜,外膜由脂蛋白、脂質雙層和脂多糖三部分組成,脂多糖由脂質A、核心多糖、特異多糖三部分組成,即G-細菌的內毒素。脂質A是內毒素的毒性和生物學活性的主要組分。
④細菌L型:細胞壁受損的細菌能夠生長和分裂者叫細菌L型。細菌L型的四大特點:高度多形性、高滲、對作用於細胞壁的抗生素不敏感、可恢復到有細胞壁的狀態。
4、質粒:細菌細胞內一種自我復制的環狀雙鏈DNA分子。能穩定地獨立存在於染色體外,並傳遞到子代,一般不整合到宿主染色體上。現在常用的質粒大多數是經過改造或人工構建的,常含抗生素抗性基因,是重組DNA技術中重要的工具。
5、異染顆粒:胞質顆粒中有一種主要成分是RNA和多偏磷酸鹽的顆粒,嗜鹼性強,用亞甲藍染色時著色較深呈紫色,叫異染顆粒或紆回體,常見於白喉棒狀桿菌。
6、核質:細菌的遺傳物質叫核質或擬核。
7、細菌的特殊結構:莢膜、鞭毛、菌毛和芽胞
8、微生物學兩大經典染色:
①Gram染色:標本固定後,先用鹼性染料結晶紫初染,再加碘液媒染,使之生成結晶紫-碘復合物,此時不同細菌均被染成深紫色。然後用95%乙醇處理,有些細菌被脫色,有些不能。最後用稀釋復紅或沙黃復染。此法可將細菌分為兩大類:不被乙醇脫色仍保留紫色者為G+細菌,被乙醇脫色後復染成紅色者為G-細菌。
②抗酸染色:分枝桿菌一般用抗酸染色,以5%石炭酸復紅加溫初染後可以染上,但用3%鹽酸乙醇不易脫色,若再加美蘭復染,則分枝桿菌呈紅色,其他細菌和背景中的物質呈藍色。
9、細菌的營養物質:水、碳源、氮源、無機鹽、生長因子。
10、細菌生長繁殖的必備條件:營養物質、能量、適宜的環境。
11、耐酸之王-結核分枝桿菌;耐鹼之王-霍亂弧菌
12、專性厭氧菌在有氧環境中不能生長的原因:
①缺乏氧化還原電勢高的呼吸酶②缺乏分解有毒氧基團的酶
13、細菌群體的生長繁殖可分為四期:遲緩期、對數期、穩定期、衰亡期。
14、吲哚I、甲基紅M、V、枸櫞酸鹽利用C四種試驗常用於鑒定腸道桿菌,合稱IMViC試驗。大腸埃希菌對這四種試驗的結果是++--,產氣腸桿菌則為--++。
15、細菌的合成代謝產物:致熱源、毒素與侵襲性酶、色素、抗生素、細菌素、維生素。
16、培養基按其營養組成和用途不同,分為以下幾類:基礎培養基、增菌培養基、選擇培養基、鑒別培養基、厭氧培養基。
17、菌落:經過一定時間的培養後,單個細菌分裂繁殖成一堆肉眼可見的細菌集團,叫菌落。菌落分三型:光滑型菌落S、粗糙型菌落R、粘液型菌落M。
18、消毒與滅菌的區別:
消毒-殺死病原微生物,不一定能殺死含芽孢的細菌或非病原微生物。滅菌-殺死所有微生物。
19、用於消毒滅菌的物理方法有:熱力、紫外線、輻射、超聲波、濾過、乾燥、低溫等。
20、關於噬菌體的知識:
①是感染細菌、真菌、放線菌或螺旋體等微生物的病毒。
②特點:個體微小,可以通過濾菌器;沒有完整的細胞結構,主要由蛋白質構成的衣殼和包含於其中的核酸組成;只能在活的微生物細胞內復制增殖,是一種專性細胞內寄生的微生物。
③根據與宿主菌的相互關系,噬菌體可分為兩種類型:毒性噬菌體、溫和噬菌體(溶原性噬菌體)。
21、細菌的變異現象:形態結構的變異、毒力變異、耐葯性變異、菌落變異。
22、質粒生物學性狀的對應關系:F質粒-生殖;R質粒-耐葯性;Vi質粒-毒力;細菌素質粒-細菌素;代謝質粒-代謝酶。
23、質粒DNA的五大特點:①具有自我復制的能力②質粒DNA所編碼的基因產物賦予細菌某些性狀特徵③可自行丟失與消除④轉移性⑤可分為相容性與不相容性兩種
24、細菌基因工程:
轉化-供體菌裂解游離的DNA片段被受體菌直接攝取,使受體菌獲得新的性狀。
接合-細菌通過性菌毛相互連接溝通,將遺傳物質(主要是質粒DNA)從供體菌轉移給受體菌。
轉導-以溫和噬菌體為載體,將供體菌的一段DNA轉移到受體菌內,使受體菌獲得新的性狀。
溶原性轉換-當噬菌體感染細菌時,宿主菌染色體中獲得了噬菌體的DNA片段,使其成為溶原狀態時而使細菌獲得新的性狀。
原生質體融合-將兩種不同的細菌經溶菌酶或青黴素等處理,失去細胞壁成為原生質體後進行相互融合的過程。
25、條件致病菌(機會致病菌)-有些細菌在正常情況下並不致病,但當在某些條件改變的特殊情況下(寄居部位的改變、免疫功能低下、菌群失調等)可以致病,這類菌稱為條件致病菌(機會致病菌)。
26、正常菌群的生理學意義:生物拮抗、營養作用、免疫作用、抗衰老作用。
27、構成細菌毒力的物質是侵襲力和毒素。侵襲力包括莢膜、粘附素和侵襲性物質等。毒素有內毒素和外毒素之分。外毒素可分成神經毒素、細胞毒素和腸毒素三大類
29、二重感染的概念:機體因感染性疾病使用抗生素,特別是長期服用廣譜抗生素後,正常菌群中的敏感菌被抑制或殺死,耐葯菌大量繁殖而致病,這是抗菌葯物治療原感染性疾病或預防某些微生物感染過程中發生的一種新感染,即二重感染或重疊感染,是微生態平衡被破壞的較嚴重後果,系一種菌群失調症。
1.腦膜炎奈瑟菌:G-,多位於中性粒細胞內,巧克力(色)培養基,主要致病物質是內毒素,是流腦的病原菌。想一想流腦和乙腦各屬於哪一種炎症類型?
乙腦(流線性乙型腦炎)和流腦(流行性腦脊髓炎)雖然都是中樞神經系統的傳染性疾病,臨床表現也有一些相同之處,但它們是兩種不同的疾病。
首先,乙腦是由乙腦病毒引起的,此種病毒通過蚊蟲先在牲畜(如幼豬、馬、牛等)中傳播,而後再傳播給人。流腦是腦膜炎雙球菌引起的,是由帶菌者或病人經呼吸道飛沫傳染。乙腦流行有嚴格的季節性,大都在夏季和初秋。流腦流行每於冬末開始,春節盛行,到初夏就明顯下降,季節性不如乙腦嚴格。兩種病發病開始都有發熱、頭疼、惡心嘔吐,典型病人可以有嗜睡、抽搐、昏迷等,但乙腦病人沒有菌血症期,不會出現皮膚淤點,也少有很快出現休克者。重症的病人都會發生顱內壓增高的種種危險症狀,但乙腦病程進展不象流腦那麼迅速。
流腦一般病程為7~10天左右,恢復期常在口、鼻周圍起皰疹,而乙腦病程約經2周方進入恢復期,甚至在發病6個月後仍遺留神經、精神方面的症狀。兩者的腦脊液化驗結果也有很多不同。流腦在腦脊液塗片或培養時可發現腦膜炎雙球菌,腦脊液渾濁如米湯樣,白細胞數和蛋白質明顯增高,而糖和氯化物減少;乙腦的腦脊液呈澄清或微混,白細胞數和蛋白質僅輕度增高,糖和氯化物一般正常。最後,流腦可用抗生素(如青黴素)控制感染,而乙腦因是病毒感染,至今尚無特殊治療法。
2.淋病奈瑟菌:了解外膜蛋白PI、II、III的功能。
1.霍亂弧菌根據O抗原不同,分為好多血清群,其中O1群、O139群會引起霍亂。
2.霍亂弧菌O1群血清型有三種:小川型、稻葉型、彥島型。每一個血清型還可以分為兩個生物型,即古典生物型和E1 Tor生物型。
3.霍亂腸毒素的作用機制:毒素由A和B兩個亞單位組成,A亞單位又分為A1和A2兩個肽鏈,兩者依靠二硫鏈連接。A亞單位為毒性單位,其中A1肽鏈具有酶活性,A2肽鏈與B亞單位結合參與受體介導的內吞作用中的轉位作用。B亞單位為結合單位,能特異地識別腸上皮細胞上的受體。1個毒素分子由一個A亞單位和4℃6個B亞單位組成多聚體。霍亂腸毒素作用於腸細胞膜表面上的受體(由神經節苷脂GM1組成),其B亞單位與受體結合,使毒素分子變構,A精緻單位進入細胞,A1肽鏈活化,進而激活腺苷環化酶(AC),使三磷酸腺苷(ATP)轉化為環磷酸腺苷(cAMP),細胞內cAMP濃度增高,導致腸粘膜細胞分泌功能大為亢進,使大量體液和電解質進入腸腔而發生劇烈吐瀉,由於大量脫水和失鹽,可發生代謝性酸中毒,血循環衰竭,甚至休克或死亡。
② 微生物的定義
微生物(microorganism)是包括細菌、病毒、真菌以及一些小型的原生動物等在內的一大類生物群體,它個體微小,卻與人類生活密切相關。微生物在自然界中可謂「無處不在,無處不有」,涵蓋了有益有害的眾多種類,廣泛涉及健康、醫葯、工農業、環保等諸多領域。
一般地,在中國大陸地區的教科書中,均將微生物劃分為以下8大類:細菌、病毒、真菌、放線菌、立克次體、支原體、衣原體、螺旋體。
大型真菌就不是微生物了,酵母菌也是真菌,就是微生物。真菌與花草結構大不一樣,花草有花葉根等等,是高級的。真菌就是很低等的了
③ 什麼是微生物
微生物是一切肉眼看不見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個體微小,結構簡單,通常要用光學顯微鏡和電子顯微鏡才能看清楚的生物,統稱為微生物。微生物包括細菌、病毒、黴菌、酵母菌等
個體微小,一般<0.1mm。
構造簡單,有單細胞的,簡單多細胞的,非細胞的。進化地位低,大多依靠有機物維持生命。
請採納回答
④ 微生物是什麼
微生物的定義
現代定義:微生物是一切肉眼看不見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總稱。 形體微小,結構簡單,通常要用光學顯微鏡和電子顯微鏡才能看清楚的生物,統稱為微生物。 (但有些微生物是可以看見的,像屬於真菌的蘑菇、靈芝等。)
特點
個體微小,一般<0.1mm。 構造簡單,有單細胞的,簡單多細胞的,非細胞的。進化地位低,大多依靠有機物維持生命。
分類
原核類: 三菌,三體。 三菌:細菌、藍細菌、放線菌 三體:支原體、衣原體、立克次氏體 真核類: 真菌,原生動物,顯微藻類。 非細胞類: 病毒,亞病毒 ( 類病毒,擬病毒,朊病毒)。
五大共性:
體積小,面積大; 吸收多,轉化快 微生物
; 生長旺,繁殖快; 適應強,易變異; 分布廣,種類多。
編輯本段類群
種類 原核:細菌、放線菌、螺旋體、支原體、立克次氏體、衣原體。 真核:真菌
、藻類、原生動物。 非細胞類:病毒和亞病毒。 一般地,在中國大陸地區的教科書中,均將微生物劃分為以下8大類: 細菌、病毒、真菌、放線菌、立克次體、支原體、衣原體、螺旋體。
微生物的化學組成
C,H,O,N,P,S以及其他元素
微生物的營養物質
1 水和無機鹽 2 碳源:凡能為微生物提供生長繁殖所需碳元素的營養物質 來源 作用 3氮源:凡能為微生物提供所必需氮元素的營養物質 來源 作用:主要用於合成蛋白質,核酸以及含氮的代謝產物 4 能源:能為微生物生命活動提供最初能源來源的營養物質或輻射能
根據碳源和能源分類
5生長因子:微生物生長不可缺少的微量有機物
能引起人和動物致病的微生物叫病源微生物,有八大類: 1.真菌:引起皮膚病。深部組織上感染。 2放線菌:皮膚,傷口感染。 3螺旋體:皮膚病,血液感染 如梅毒,鉤端螺旋體病。 4細菌:皮膚病化膿,上呼吸道感染 ,泌尿道感染,食物中毒,敗血壓症,急性傳染病等。 5立克次氏體:斑疹傷寒等。 6衣原體:沙眼,泌尿生殖道感染。 7病毒:肝炎,乙型腦炎,麻疹,艾滋病等。 8支原體:肺炎,尿路感染。 生物界的微生物達幾萬種,大多數對人類有益,只有一少部份能致病。有些微生物通常不致病,在特定環境下能引起感染稱條件致病菌。 能引起食品變質,腐敗,正因為它們分解自然界的物體,才能完成大自然的物質循環。
微生物的作用
微生物對人類最重要的影響之一是導致傳染病的流行。在人類疾病中有50%是由病毒引起。世界衛生組織公布資料顯示:傳染病的發病率和病死率在所有疾病中占據第一位。微生物導致人類疾病的歷史,也就是人類與之不斷斗爭的歷史。在疾病的預防和治療方面,人類取得了長足的進展,但是新現和再現的微生物感染還是不斷發生,像大量的病毒性疾病一直缺乏有效的治療葯物。一些疾病的致病機制並不清楚。大量的廣譜抗生素的濫用造成了強大的選擇壓力,使許多菌株發生變異,導致耐葯性的產生,人類健康受到新的威脅。一些分節段的病毒之間可以通過重組或重配發生變異,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流行性感冒病毒。每次流感大流行流感病毒都與前次導致感染的株型發生了變異,這種快速的變異給疫苗的設計和治療造成了很大的障礙。而耐葯性結核桿菌的出現使原本已近控制住的結核感染又在世界范圍內猖獗起來。 微生物千姿百態,有些是腐敗性的,即引起食品氣味和組織結構發生不良變化。當然有些微生物是有益的,它們可用來生產如乳酪,麵包,泡菜,啤酒和葡萄酒。微生物非常小,必須通過顯微鏡放大約1000 倍才能看到。比如中等大小的細菌,1000個疊加在一起只有句號那麼大。想像一下一滴牛奶,每毫升腐敗的牛奶中約有5千萬個細菌,或者講每誇脫牛奶中細菌總數約為50億。也就是一滴牛奶中可能含有50 億個細菌。 微生物能夠致病,能夠造成食品、布匹、皮革等發霉腐爛,但微生物也有有益的一面。最早是弗萊明從青黴菌抑制其它細菌的生長中發現了青黴素,這對醫葯界來講是一個劃時代的發現。後來大量的抗生素從放線菌等的代謝產物中篩選出來。抗生素的使用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挽救了無數人的生命。一些微生物被廣泛應用於工業發酵,生產乙醇、食品及各種酶制劑等;一部分微生物能夠降解塑料、處理廢水廢氣等等,並且可再生資源的潛力極大,稱為環保微生物;還有一些能在極端環境中生存的微生物,例如:高溫、低溫、高鹽、高鹼以及高輻射等普通生命體不能生存的環境,依然存在著一部分微生物等等。看上去,我們發現的微生物已經很多,但實際上由於培養方式等技術手段的限制,人類現今發現的微生物還只佔自然界中存在的微生物的很少一部分。 微生物間的相互作用機制也相當奧秘。例如健康人腸道中即有大量細菌存在,稱正常菌群,其中包含的細菌種類高達上百種。在腸道環境中這些細菌相互依存,互惠共生。食物、有毒物質甚至葯物的分解與吸收,菌群在這些過程中發揮的作用,以及細菌之間的相互作用機制還不明了。一旦菌群失調,就會引起腹瀉。 隨著醫學研究進入分子水平,人們對基因、遺傳物質等專業術語也日漸熟悉。人們認識到,是遺傳信息決定了生物體具有的生命特徵,包括外部形態以及從事的生命活動等等,而生物體的基因組正是這些遺傳信息的攜帶者。因此闡明生物體基因組攜帶的遺傳信息,將大大有助於揭示生命的起源和奧秘。在分子水平上研究微生物病原體的變異規律、毒力和致病性,對於傳統微生物學來說是一場革命。 以人類基因組計劃為代表的生物體基因組研究成為整個生命科學研究的前沿,而微生物基因組研究又是其中的重要分支。世界權威性雜志《科學》曾將微生物基因組研究評為世界重大科學進展之一。通過基因組研究揭示微生物的遺傳機制,發現重要的功能基因並在此基礎上發展疫苗,開發新型抗病毒、抗細菌、真菌葯物,將對有效地控制新老傳染病的流行,促進醫療健康事業的迅速發展和壯大!
⑤ 緒論 1.什麼是微生物它包括哪些類群
微生物是一個不嚴謹的稱呼,泛指肉眼看不到的生物。【大型的真菌肉眼可見,但仍屬微生物】
包括
原核 細菌,放線菌,藍細菌,支原體,衣原體,立克次氏體,
真核 原生生物 ,真菌,顯微藻類【肉眼難見的藻類】
⑥ 微生物是什麼
什麼是微生物?微生物的作用是什麼
現代定義:微生物是一切肉眼看不見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 形體微小,結構簡單,通常要用光學顯微鏡和電子顯微鏡才能看清楚的生物,統稱為微生物。
微生物的作用:在生物圈內的物質循環過程中,以異樣型微生物為主的分解者,在有機物的礦質化過程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於生產者一起共同推動著生物內的物質循環,使生態系統保持平衡.例如,在碳素循環中,地球上 90% 的 co 2 是由微生物的生命活動產生的;在氮素循環中,固氮作用、氨化作用、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都有微生物的活動;在磷和硫的循環中同樣也需要各種微生物的活動.
微生物到底是什麼意思
微生物是個體難以用肉眼觀察的一切微小生物的統稱,其中許多種類是單細胞生物,就是一個生物個體只有一個細胞。絕大部分微生物需要用顯微鏡才能看清楚。包括細菌、真菌、病毒以及一些小型的原生生物、顯微藻類等,還包括介於它們之間的一些中間類型生物,如放線菌、支原體、衣原體、立克茨氏體等。它們的共同特點是個體微小,但它們是自然界及生態系統中的重要一環,並與人類關系密切。
有些能用肉眼看清楚的生物,因為與微生物的性質相同,或其生長的某一階段無法用肉眼准確觀察,也歸入微生物一類,如蘑菇等,叫大型真菌。
為什麼微生物是生物
因為微生物雖然微小,但同樣由細胞組成,同樣進行新陳代謝
什麼是微生物化
方向二:環境微生物及工程
方向簡介:
環境生物技術作為現代生物技術與環境科學及工程技術的交叉學科,具有經濟、高效的特點,利用生物技術進行污染控制、環境修復和廢棄物資源化是環境負荷最小的一種方式,體現了可持續發展和人與自然協調的理念,是最有前途的環境保護技術。環境生物技術的關鍵技術是環境微生物技術,隨著分子生物學技術在微生物學領域和環境保護領域的滲透,微生物技術在污水處理、難降解物質的降解和轉化、生態修復、環境檢測與診斷、有機廢棄物及污泥資源化等領域發揮著無法替代的作用。
本研究方向是從微生物和環境保護的結合點出發,理論上力求闡明微生物在環境污染物降解、污染環境中的 微生物生態過程、微生物環境技術的原理等科學問題;應用上注重開發微生物資源在環境檢測、治理和環境修復中的應用技術,研發微生物清潔生產以及廢物資源化新技術。
方向二 :應用微生物
微生物學是一門基礎性與應用性都十分突出的學科。微生物技術是微生物學的重要研究和應用領域之一。本研究方向以工業微生物育種、發酵工藝研究、微生物菌種資源開發等研究為基礎,開展微生物學與相關學科的多學科交叉領域研究。研究領域涉及工業微生物學、食品微生物學、環境微生物學、生物熱化學等,研究開發新的微生物資源的與微生物生物技術,為相關領域新產品、新技術、新能源的開發和品質改良、產量提高提供理論基礎和應用技術。
方向三: 微生物遺傳育種
方向簡介:
微生物遺傳育種是運用遺傳學原理和技術對某種具有特定生產目的的菌株進行改造,去除不良性質,增加有益新性狀,以提高產品的產量和質量的一種育種方法,獲得所需要的高產、優質和低耗的菌種,其目的是改良菌種的特性,使其符合生產的要求。微生物遺傳育種方法包括自然選育、誘變育種、雜交育種(有性雜交、准性雜交和原生質體融合)、代謝控制育種和基因工程育種。菌種選育技術的廣泛應用提供了各種類型的突變菌株,可提高目的物的產量,大大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經濟效益,而且通過微生物菌種的選育,可簡化工藝,減少副產品,提高產品質量,改變有效成分組成,甚至獲得活性更高的新成分。另外,微生物遺傳育種也可與動植物基因工程結合進行轉基因動植物育種。
本研究方向特色在於使用雜交育種(有性雜交、准性雜交和原生質體融合)、代謝控制育種和基因工程育種技術選育優良菌種;利用微生物遺傳育種與動植物基因工程結合進行動植物基因工程育種,創造植物新種質,選育植物新品種。這些研究具有重要的 學術地位, 將在食品工業、醫葯、農業、環境保護、化工能源、礦產開發等領域發揮重要的作用。
⑦ 微生物有哪五大共性試分析五大共性的理論及實踐意義。
1.什麼是微生物?它包括哪些類群?
答:微生物是一切肉眼看不見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總稱。包括:
①原核類的細菌、放線菌、藍細菌、支原體、立克次氏體和衣原體; ②真核類的真菌、原生動物、和顯微藻類; ③屬於非細胞類的病毒和亞病毒.
2.人類遲至19 世紀才真正認識微生物,其中主要克服了哪些重大障礙? 答:①顯微鏡的發明,②滅菌技術的運用,③純種分離技術,④培養技術。 3.簡述微生物生物學發展史上的5 個時期的特點和代表人物.
答:史前期(約8000 年前—1676),各國勞動人民,①未見細菌等微生物的個體;②憑實踐經驗利用微生物是有益活進行釀酒、發面、制醬、娘醋、漚肥、輪作、治病等)
初創期(1676—1861 年),列文虎克,①自製單式顯微鏡,觀察到細菌等微生物的個體;②出於個人愛好對一些微生物進行形態描述;
奠基期(1861—1897年),巴斯德,①微生物學開始建立;②創立了一整套獨特的微生物學基本研究方法;③開始運用「實踐——理論——實踐」的思想方法開展研究;④建立了許多應用性分支學科;⑤進入尋找人類動物病原菌的黃金時期;
發展期(1897—1953年),e.buchner,①對無細胞酵母菌「酒化酶」進行生化研究;②發現微生物的代謝統一性;③普通微生物學開始形成;④開展廣泛尋找微生物的有益代謝產物;⑤青黴素的發現推動了微生物工業化培養技術的猛進;
成熟期(1953—至今)j.watson 和f.crick,①廣泛運用分子生物學理論好現代研究方法,深刻揭示微生物的各種生命活動規律;②以基因工程為主導,把傳統的工業發酵提高到發酵工程新水平;③大量理論性、交叉性、應用性和實驗性分支學科飛速發展;④微生物學的基礎理論和獨特實驗技術推動了生命科學個領域飛速發展;⑤微生物基因組的研究促進了生物信息學時代的到來。 4.試述微生物與當代人類實踐的重要關系。
5.微生物對生命科學基礎理論的研究有和重大貢獻?為什麼能發揮這種作用?
答:微生物由於其「五大共性」加上培養條件簡便,因此是生命科學工作者在研究基礎理論問題時最樂於選用的研究對象。歷史上自然發生說的否定,糖酵解機制的認識,基因與酶關系的發現,突變本質的闡明,核酸是一切生物遺傳變異的物質基礎的證實,操縱子學說的提出,遺傳密碼的揭示,基因工程的開創,pcr技術的建立,真核細胞內共生學說的提出,以及近年來生物三域理論的創建等,都是因選用微生物作為研究對象而結出的碩果。為此,大量研究者還獲得了諾貝爾獎的殊榮。微生物還是代表當代生物學最高峰的分子生物學三大來源之一。在經典遺傳學的發展過程中,由於先驅者們意識到微生物具有繁殖周期短、培養條件簡單、表型性狀豐富和多數是單倍體等種種特別適合作遺傳學研究對象的優點,紛紛選用粗糙脈孢菌,大腸桿菌,釀酒酵母和t 系噬菌體作研究對象,很快揭示了許多遺傳變異的規律,並使經典遺傳學迅速發展成為分子遺傳學。從1970 年代起,由於微生物既可以作為外源基因供體和基因載體,並可作為基因受體菌等的優點,加上又是基因工程操作中的各種「工具酶」的提供者,故迅速成為基因工程中的主角。由於小體積大面積系統的微生物在體制和培養等方面的優越性,還促進了高等動、植物的組織培養和細胞
培養技術的發展,這種「微生物化」的高等動、植物單細胞或細胞集團,也獲得了原來僅屬於微生物所有的優越體制,從而可以十分方便地在試管和培養皿中進行研究,並能在發酵罐或其他生物反應器中進行大規模培養和產生有益代謝產物。此外,這一趨勢還是原來局限於微生物實驗室使用的一整套獨特的研究方法、技術,急劇向生命科學和生物工程各領域發生橫向擴散,從而對整個生命科學的發展,作出了方法學上的貢獻。
6.微生物有哪五大共性?其中最基本的是哪一個?為什麼?
答:①.體積小,面積大;②.吸收多,轉化快;③.生長旺,繁殖快;④.適應強,易變異;⑤.分布廣,種類多。其中,體積小面積大最基本,因為一個小體積大面積系統,必然有一個巨大的營養物質吸收面、代謝廢物的排泄面和環境信息的交換面,並由此而產生其餘4 個共性。 7.討論五大共性對人類的利弊。
答:①.「吸收多,轉化快」為高速生長繁殖和合成大量代謝產物提供了充分的物質基礎,從而使微生物能在自然界和人類實踐中更好地發揮其超小型「活的化工廠」的作用。②.「生長旺盛,繁殖快」在發酵工業中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主要體現在它的生產效率高、發酵周期短上;且若是一些危害人、畜和農作物的病原微生物或會使物品霉腐變質的有害微生物,它們的這一特性就會給人類帶來極大的損失或禍害。③「適應強,易變異」,有益的變異可為人類創造巨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有害的變異使原本已得到控制的相應傳染病變得無葯可治,進而各種優良菌種產生性狀的退化則會使生產無法正常維持。④「分布廣,種類多」,可以到處傳播以至達到「無孔不入」的地步,只要條件合適,它們就可「隨遇而安」,為人類在新世紀中進一步開發利用微生物資源提供了無限廣闊的前景。 8.試述微生物的多樣性。
答:①.物種的多樣性,②.生理代謝類型的多樣性,③.代謝產物的多樣性,④遺傳基因的多樣性,⑤生態類型的多樣性.
9.什麼是微生物學?學習微生物學的任務是什麼?
答:微生物學是一門在細胞、分子或群體水平上研究微生物的形態構造、生理代謝、遺傳變異、生態分布和分類進化等生命活動基本規律,並將其應用於工業發酵、醫葯衛生、生物工程和環境保護等實踐領域的科學,其根本任務是發掘、利用、改善和保護有益微生物,控制、消滅或改造有害微生物,為人類社會的進步服務。
⑧ 微生物怎麼定義的
微生物是一切肉眼看不見或看不清楚的微小生物的總稱.人們通常要藉助光學顯微鏡或者電子顯微鏡才能看清它們的形態和結構.
對於蘑菇,只是人們的習慣分類罷了.
微生物:原核生物,真核生物(原生生物,真菌),非細胞生物等
原核生物:細菌,藍藻,防線菌,支原體,衣原體,立克次氏體等.
原生生物:原生動物(變形蟲,喇叭蟲等),原生植物(衣藻等)等單細胞真核生物.
真菌:酵母菌,黴菌,木耳,蘑菇等.
非細胞生物主要是病毒和亞病毒等.
⑨ 什麼是微生物理論
微生物學(microbiology)生物學的分支學科之一。它是在分子、細胞或群體水平上研究各類微小生物(細菌、放線菌、真菌、病毒、立克次氏體、支原體、衣原體、螺旋體原生動物以及單細胞藻類)的形態結構、生長繁殖、生理代謝、遺傳變異、生態分布和分類進化等生命活動的基本規律,並將其應用於工業發酵、醫學衛生和生物工程等領域的科學。 種類微生物的含義:非分類學上名詞,來自法語「Microbe」一詞。是形體微小、單細胞或個體結構簡單的多細 胞、甚至無細胞結構的低等生物的通稱。 種類:微生物類群十分龐雜,包括: 無細胞結構的病毒、類病毒、擬病毒等, 屬於原核生物的細菌、放線菌、立克次氏體、衣原體等, 屬於真核生物的酵母菌和黴菌,單細胞藻類、原生動物等。 微生物特點2、吸收多、轉化快 1、體積小、比表面積大 大小以um計,但比表面積(表面積/體積)大,(插入表),必然有一個巨大的營養吸收,代謝廢物排泄和環境信息接受面。這一特點也是微生物與一切大型生物相區別的關鍵所在。 舉例:乳酸桿菌:120,000;雞蛋:1.5;人(200磅):0.3 2、吸收多、轉化快 這一特性為高速生長繁殖和產生大量代謝物提供了充分的物質基礎。 舉例:3克地鼠每天消耗與體重等重的糧食;1克閃綠蜂鳥每天消耗兩倍於體重的糧食;大腸桿菌每小時消耗2000倍於體重的糖;發酵乳糖的細菌在1小時內就可以分解相當於其自身重量1,000~10,000倍的乳糖,產生乳酸;1公斤酵母菌體,在一天內可發酵幾千公斤的糖,生成酒精; 3、生長旺、繁殖快 極高生長繁殖速度,如E.coli20-30分鍾分裂一次,若不停分裂,48小時2.2×1043菌數增加,營養消耗,代謝積累,限制生長速度。這一特性可在短時間內把大量基質轉化為有用產品,縮短科研周期。也有不利一面,如疾病、糧食霉變。 舉例:Escherichiacoli(大腸桿菌)在最適的生長條件下,每12.5~20分鍾細胞就能分裂一次;在液體培養基中,細菌細胞的濃度一般為108~109個/ml;谷氨酸短桿菌:搖瓶種子→50噸發酵罐:52小時內細胞數目可增加32億倍。利用微生物的這一特性就可以實現發酵工業的短周期、高效率生產。例如生產鮮酵母時,幾乎12小時就可以收獲一次,每年可以收獲數百次。4、適應強、易變異 極其靈活適應性,對極端環境具有驚人的適應力,遺傳物質易變異。更重要的是在於微生物的生理代謝類型多、代謝產物種類多。 舉例:萬米深海、85公里高空、地層下128米和427米沉積岩中都發現有微生物存在。5、分布廣、種類多 分布區域廣,分布環境廣。生理代謝類型多,代謝產物種類多,種數多。更重要的是在於微生物的生理代謝類型多、代謝產物種類多。任何有其它生物生存的環境中,都能找到微生物,而在其它生物不可能生存的極端環境中也有微生物存在。 舉例:青黴素生產菌Penicilliumchrysogenum(產黃青黴)的產量1943年為每毫升發酵液中含20單位青黴素,40多年來,經過世界各國微生物遺傳育種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使該菌產量變異逐漸積累,加上發酵條件的改進,目前世界上先進國家的發酵水平每毫升已超過5萬單位,甚至接近10萬單位。微生物的數量性狀變異和育種使產量提高的幅度之大,是動植物育種工作中絕對不可能達到的。正因為如此,幾乎所有微生物發酵工廠都十分重視菌種選育工作。
對不對?
⑩ 微生物的概念及特徵
微生物(Microorganism)
是廣泛存在於自然界中的一群肉眼看不見,必須藉助光學顯微鏡或電子顯微鏡放大數百倍、數千倍甚至數萬倍才能觀察到的微小生物的總稱.它們具有體形微小、結構簡單、繁殖迅速、容易變異及適應環境能力強等優點.這些微小的生物包括無細胞結構、不能獨立生活的病毒,原核細胞結構的細菌,和
有真核細胞結構的真菌(酵母、黴菌等),還包括原生動物和某些藻類.在這些微小的
生物體中,大多數是我們用肉眼不可見的,尤其是病毒等生物體,即使在普通的光學顯
微鏡下也不能看到,必須在電子顯微鏡下才能觀察到.但也有例外,有些微生物尤其是真菌——食用真菌等肉眼是可見的.由此可見,微生物是一個微觀世界裡生物體的總稱.
特點:
1體形微小,結構簡單
2.代謝旺盛,繁殖迅速微生物體積雖小,但有極大的比表面積,如大腸桿菌的比表面積可達30萬.因而微生物能與環境之間迅速進行物質交換,吸收營養和排泄廢物,而且有最大的代謝速率.從單位重量來看,微生物的代謝強度比高等生物大幾千倍到幾萬倍.如在適宜環境下,大腸桿菌每小時可消耗的糖類相當於其自身重量的
2000倍.1kg酵母在24h可使幾頓糖全部轉化為乙醇和二氧化碳.
3.適應性強,容易變異微生物對外界環境適應能力特強,這都是為了保存自己,是生物進化的結果.有些微生物體外附著一個保護層,如莢膜等,這樣一是可以作為營養,
二是抵禦吞噬細胞對它的吞噬.
細菌的休眠芽孢、放線菌的分子孢子等對外界的抵抗力比其繁殖體要強許多倍.
有些極端微生物都有相應特殊結構蛋白質、酶和其他物質,使之能適應惡劣環境.
一方面,由於微生物表面積和體積的比值大,與外界環境的接觸面大,
因而受環境影響也大.一旦環境變化,不適於微生物生長時,很多的微生物則死亡,少數個體發生
變異而存活下來.利用微生物易變異的特性,在微生物工業生產中進行誘變育種,
獲得高產優質的菌種,提高產品產量和質量.
4.種類多分布廣微生物在自然界是一個十分龐雜的生物類群.迄今為止,我們所知道的微生物近
10萬種,現在仍然以每年發現幾百至上千個新種的趨勢在增加.它們具有各種生活方式和營養類型,大多數是以有機物為營養物質,還有些是寄生類型.微生物的生理代謝類型之多,是動、植物所不及的.
分解地球上貯量最豐富的初級有機物——天然氣、石油、纖維素、木質素的能力,屬微生物專有.
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極為廣泛,空氣、土壤、江河、湖泊、海洋等都有數量不等、種類不一的微生物存在.在人類、動物和植物的體表及其與外界相通的腔道中也有多種微生物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