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什麼是《保護生物多樣性公約》條約
《保護生物多樣性公約》是一項保護地球生物資源的國際性公約。公約在1992年6月1日由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發起的政府間談判委員會第七次會議上通過,1992年6月5日由簽約國在巴西里約熱內盧舉行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上簽署。1993年12月29日公約正式生效。常設秘書處設在加拿大的蒙特利爾。聯合國《保護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國大會是全球履行該公約的最高決策機構。
B. 什麼是生物多樣性生物多樣性在可持續發展中的作用
認識生物的多樣性是為了更好地保護和合理利用生物的多樣性。保護生物的多樣性是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內容。因此,本章特別注重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教育。
保護生物的多樣性是一項艱巨的任務,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問題,在本章有限的篇幅里不可能詳盡地介紹,從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接受能力看也沒有必要。因此,教師應注意避免加重學生的負擔,應把教學重點放在了解生物多樣性面臨的威脅及其原因,參與保護生物多樣性的宣傳和行動上。
本章的「角色扮演」是一個新的欄目,這一欄目是培養學生收集資料、口頭表達能力、與人合作和發揚民主思想的一個好的載體,其意圖是讓學生通過一個具體事例「辯論和協商怎樣保護白頭葉猴」,來理解和學會處理在實施保護生物多樣性過程中,所涉及到的重大問題及各種關系,發展解決實際問題的決策能力。因此,應引起教師的足夠重視。
本章的「課外實踐」欄目「設計並安放人工鳥巢」,是讓學生參與保護生物多樣性的一項活動。在這個活動中,學生既能形成愛鳥的情感,又能獲得一定的技能,教師應把這一活動作為教學活動的重要內容。
一、教學目標
1.舉例說明生物多樣性面臨的威脅及其原因。
2.關注我國特有的珍稀動植物。
3.說出保護生物多樣性的主要措施。
4.參與一種珍稀動物或植物保護的辯論和協商活動,提高保護生物多樣性的公民意識。
二、教學策略
保護生物的多樣性是現代社會的熱門話題之一,教師可以收集一些宣傳片供學生上課時觀看,這樣更有利於形成強烈的視覺和語言效果,體驗保護生物多樣性的緊迫性和艱巨性。因此,本章的教學策略可充分運用現代傳播媒體,靈活多變和創造性地開展教學活動。
關於生物多樣性面臨的威脅,教材主要從兩個方面進行說明。第一個方面是17世紀以來鳥類和哺乳類滅絕的數據;第二個方面是我國特有的部分珍稀動植物圖片及文字說明。建議教師把教學重點放在第二個方面上。除了課本提供的幾種動植物外,教師還應啟發學生列舉我國還有哪些特有的珍稀動植物,並指出我國特有的珍稀動植物種類很多,在世界上位居前列。另外,教師還可以播放一些珍稀動植物的錄像片,以便進一步增強學生熱愛動植物和熱愛祖國的情感。
關於生物多樣性面臨威脅的原因,教材列舉了4個具體事例,分別從濫砍亂伐、濫捕亂殺、環境污染和外來物種的入侵等四個方面進行說明,這樣做避免了空泛說教,能給學生留下較深的印象。教師在進行教學活動時,不要只注重於事例本身,而應通過討論題引導學生分析是人類的哪些行為導致了生物多樣性面臨威脅,並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身邊是否有這些行為,自覺地宣傳和保護生物的多樣性。
保護生物多樣性的主要措施是建立自然保護區,即就地保護。在這里教師應強調依法保護。只有嚴格按照法律辦事,才能保護好生物的多樣性,實現可持續發展。
本章的角色扮演活動非常具有針對性,這是因為在我國人與大象、與野豬、與大熊貓等野生動物爭地的現象常有發生。本章中的角色扮演活動,雖然是以白頭葉猴為例進行說明的,但並不是要求每位教師都必須以這個事例開展活動,而是以這個事例為模本,結合當地某種珍稀動物或植物為例進行辯論和協商活動。這樣做會更具有針對性,更能形成學生的參與意識和公民意識。為了保證角色扮演活動的成功,課前應組織學生做好充分准備,如收集必要的背景資料,讓角色扮演者寫好發言提綱等。在准備過程中,教師應注意不要過多地限制學生,應讓學生充分發揮想像力,獨立完成角色扮演的任務。
本章的技能訓練有兩層意思:一是訓練學生根據鳥類的足形推測其棲息環境和種類;二是提醒學生,要愛護鳥類,要與違法捕殺野生鳥類的行為作斗爭。
本章教學還應注意以下問題。
1.教師在教學活動中不要過分局限於教材,可靈活補充身邊正在發生的或新聞媒體正在報道的鮮活事例。
2.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可調動學生舉辦我國特有的珍稀動植物圖片展,也可舉辦保護生物多樣性的宣傳板畫活動,使保護生物多樣性落實在具體的行動中。
3.可以組織課外活動,對當地某種亟待保護的珍稀動植物或破壞生物多樣性的行為進行調查研究,並形成書面文字,向當地政府的有關部門或當地新聞媒體反映。
三、參考答案
資料分析
1.森林大面積減少使森林生態系統遭到破壞,造成空氣、地面濕度降低,使許多植物,尤其是陰濕植物減少或衰亡;同時由於動物失去了棲息地和食物,一些動物種類數量急劇減少,以至瀕臨滅絕。
2.是非法武裝盜獵分子對藏羚羊瘋狂的捕殺造成的。
3.生活污水排入水體,大大促進了水體的富營養化,使藻類植物和其他浮游生物大量繁殖。這些生物遺體被分解時,大量消耗水中氧氣,並產生有毒物質,從而導致魚類和其他水生生物大量死亡,種類和數量銳減。
4.水葫蘆的瘋長,使得其他水生植物和水生動物失去生存空間和營養物質,導致其他水生植物和水生動物的種類和數量減少。
5.除以上因素外,還有大氣污染,過度捕撈,過度利用,農、林、漁、畜牧業品種結構單一化,工業化和城市的發展,以及法律法規不健全和全球氣候變化等。
技能訓練
執法人員判斷該餐館出售的食品中有野生鳥類,是根據該餐館垃圾桶中鳥的足與家禽的足有明顯的不同,野生鳥類的足有尖銳的鉤曲或細長的腿。
從幾種鳥足的形態來看:左圖所示的足,粗大有力,爪銳利而鉤曲,是猛禽類的足。貓頭鷹、蒼鷹和禿鷲等都屬於猛禽類。它們以捕食小動物為食,以樹棲生活為主,也有的生活在岩洞中。中圖所示的足,短而健壯,兩趾向前,兩趾向後,趾端有尖利的勾爪,適於攀緣,是攀禽類的足。啄木鳥、杜鵑等都屬於攀禽類。它們以昆蟲為食,以樹棲生活為主。右圖所示的足,趾間少蹼,腿細長,適於在淺水中行走,是涉禽類的足。丹頂鶴、白鷺等都屬於涉禽類。它們以水中魚、蝦及水生小動物為食,適於在近水淺灘或沼澤地中行走。
練習
2.鼠、蚊、蠅等有害動物由於繁殖力強,對人類和部分動物有害,但他們是食物鏈中的一環,對維持生態系統的平衡有重要的作用。因此,盡管這些動物對人類直接有害,但不應該完全消滅它們,而應該是控制其發展,使之維持在一定數量。
四、背景資料
鳥類的幾大生態類群
根據鳥類的生活習性和形態結構特點,可以把它們分成不同的生態類群,主要有鳴禽類、游禽類、走禽類、鶉雞類、猛禽類、攀禽類、涉禽類(後三種見參考答案中「技能訓練」部分)。
鳴禽類 鳴禽類的足短而細,三趾向前,一趾向後。鳴禽類大都善於鳴囀,巧於營巢。常見的種類有家燕、畫眉、黃鸝、百靈等。
游禽類 游禽類的足短,趾間有蹼,善於游泳。游禽類通常在水上或近水處生活。常見的種類有豆雁、天鵝、鸕鶿和鴛鴦等。
走禽類 走禽類的足趾減少。翼退化,胸骨上沒有龍骨突,善於行走。走禽類是體型最大的鳥類類群,主要分布在非洲和南美洲的沙漠和草原地帶。常見的種類有鴕鳥、鴯鶓等。
鶉雞類 鶉雞類的後肢中型而強健,趾端有鉤爪,善走,不善飛,常以爪撥土覓食。常見的種類有雞、鵪鶉和環頸雉等。褐馬雞和綠孔雀等珍稀鳥類也屬於鶉雞類。
生物多樣性面臨威脅的原因
人為因素是生物多樣性面臨威脅的主要原因。這包括以下四個方面。
生存環境的改變和破壞 這是我國生物多樣性面臨威脅的主要原因。我國人口的增長和經濟的發展,對自然資源的需求越來越多。森林的超量砍伐、草原的過度開墾、過度放牧,以及圍湖造田、沼澤開墾、過度利用土地和水資源等,都導致野生生物生存環境遭到破壞,甚至消失,影響到物種的正常生存。例如,過去北大荒(東北的沼澤濕地)曾出現的「棒打狍子瓢舀魚,野雞飛到飯鍋里」的情景已隨著大規模的農墾而消失。我國的脊椎動物由於這方面的原因而造成瀕危或滅絕的物種,約佔全部瀕危或滅絕的物種的67%。
棲息地縮小和破壞已成為我國一些動物數量減少、分布區面積縮小、瀕臨滅絕的最重要原因。許多為保護瀕危物種而建立的自然保護區被大面積的已開發地區所包圍,成為「生態孤島」。由於森林採伐跡地、居民生活區或其他的人類生產活動區的隔絕,使被保護動物在保護區內部的必要遷移受到限制,受到保護的物種在其分布區內被分割在互不相連的保護區內,形成一個個孤立的小種群。例如,我國珍貴瀕危動物大熊貓的保護就受到棲息地破壞的嚴重威脅。
掠奪式的開發利用 濫捕亂殺和濫采亂伐使我國的生物多樣性受到嚴重威脅。例如,在瀕臨滅絕的脊椎動物中,有37%的物種受到過度開發的威脅。許多野生動物因被作為「皮可穿、毛可用、肉可食、器官可入葯」的開發利用對象而遭到滅頂之災。
環境污染 據《中國環境狀況公報》(1998)報道,我國1998年廢水排放量達到395億噸,二氧化硫排放量為2 090萬噸,煙塵1 452萬噸,工業粉塵1 322萬噸,工業固體廢物排放量7 034萬噸,酸雨面積約占國土面積的30%。我國不少河流和湖泊由於遭到了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的污染,而導致水生生物大量減少或消失。
外來物種的影響 外來物種的引入使原有物種的生存受到威脅。例如,大米草是60年代從美國引進到福建的一種植物,當時認為它有保護海堤、做飼料和燃料的用途。由於大米草的繁殖能力極強,很快遍布9 338 hm2海灘,致使魚蝦及貝類等水產品遭到毀滅性打擊,其中霞浦縣200多種生物瀕於絕跡。
造成生物多樣性面臨威脅的原因還有很多,如農、林、漁、畜牧業品種結構單一化,工業化和城市的發展,全球氣候變化;以及更深層的原因,如法律和制度上的缺陷,缺乏科學知識,沒有認識到資源和環境的真實價值,生物資源利用和保護產生的效益在佔有、管理和分配上的不均衡等。總之,生物多樣性面臨威脅是各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生物多樣性的保護
生物多樣性的保護,主要包括就地保護、遷地保護、開展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科學研究、制定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法律和政策,以及開展生物多樣性保護方面的宣傳和教育,等等。下面簡要介紹其中的就地保護和遷地保護。
就地保護 就地保護是生物多樣性保護中最為有效的一項措施。就地保護是指為了保護生物多樣性,把包含保護對象在內的一定面積的陸地或水體劃分出來,進行保護和管理。就地保護的對象,主要包括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態系統和珍稀瀕危動植物的天然集中分布區等。就地保護主要指建立自然保護區。我國於1956年在廣東省肇慶市的鼎湖山,建立了第一個自然保護區——鼎湖山自然保護區。截止到1999年底,我國已建成自然保護區1 146個,約占陸地國土總面積的8.8%。到2000年初,我國已經有16個自然保護區加入到「世界生物圈保護區網」中。
遷地保護 遷地保護是指為了保護生物多樣性,把因生存條件不復存在,物種數量極少或難以找到配偶等原因,而生存和繁衍受到嚴重威脅的物種遷出原地,移入動物園、植物園、水族館和瀕危動物繁育中心,進行特殊的保護和管理。遷地保護是就地保護的補充,它為行將滅絕的生物提供了生存的最後機會。
長白山和青海湖鳥島自然保護區簡介
長白山自然保護區和青海湖鳥島自然保護區都是馳名中外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長白山自然保護區 長白山自然保護區位於吉林省東部,與朝鮮接壤,保護區的中心是以長白山天池為主的火山群。長白山平均海拔500~1 000 m,是松花江、圖門江和鴨綠江的發源地。在這里有茫茫的原始森林和各種珍稀動植物,是景觀獨特、舉世難尋的動植物「博物館」。
據統計,長白山自然保護區生存著1 800多種高等植物,棲息著50多種哺乳動物,280多種鳥類,50多種魚類和1 000多種昆蟲。長白山的密林深處盛產五味子等珍貴葯材,野生動物有瀕臨滅絕的東北虎以及紫貂、水獺、黑熊等。
1961年,國家在這里建立了面積達190 000 hm2的長白山自然保護區。長白山自然保護區已加入「世界生物圈保護區網」。
青海湖鳥島自然保護區 青海湖位於青海省東北部大通山、日月山和青海南山之間,因斷層陷落而成。面積為4 635 km2,湖面海拔3 196 m,是我國最大的內陸湖和最大的鹹水湖。
青海湖中有5個小島,其中以鳥島最為著名。鳥島面積只有0.27 km2,島上生活著許多鳥,主要有斑頭雁、棕頭鷗、魚鷗、鸕鶿、燕鷗、黑頸鶴、天鵝、赤麻鴨等10多種鳥類,尤其以前4種最多,約佔全島鳥群總數的70%。有人估計,每年大約有10萬只鳥在島上繁殖育雛。人若登上鳥島,鋪天蓋地而來的鳥群會使人產生無立足之地的感覺。
鳥島主要由卵石和沙礫構成,土層瘠薄,再加上地處青藏高原,冬長夏短,多風少雨,乾燥寒冷,日夜溫差大,只有少數禾本科植物和豆科植物形成稀疏植被覆蓋在地表。吸引成千上萬只鳥來這里繁衍生息的是青海湖中豐富的魚類資源。生活在鳥島上的鳥類,大都以湖中豐富的魚類為食。青海湖中的魚類主要是湟魚。每年春季,鳥群便成群結隊地從南方飛來,它們各自選擇舒適的地方,築巢安家,求偶產卵,孵育幼雛。深秋時節,它們又各自帶著子女離島南飛,度過寒冬。
潘文石教授與白頭葉猴的研究
教材中有一個角色扮演活動「辯論和協商怎樣保護白頭葉猴」。為了順利開展這項活動,下面介紹有關白頭葉猴及其保護的一些背景資料。
白頭葉猴別名花葉猴,屬於猴科,學名為Presbytis leucocephalus,是我國特有種,有人認為是黑葉猴的一個亞種。白頭葉猴的頭部連同冠毛及頸部和上肩均為白色,像戴一頂白色風帽,手、足背面亦雜有白色,尾的一段為白色。生活於熱帶、亞熱帶叢林中,善於攀緣,不僅能在樹上悠盪,也會攀登懸崖。常聚集成家族小群生活,有一定的活動范圍和路線,並有相對固定的棲息地。一般棲息於峭壁的岩洞和石縫中。以嫩葉、芽、花、果為食。
白頭葉猴產於我國廣西崇左、扶綏一帶。分布狹窄,數量稀少,是我國一級保護動物,在國外還沒有活體和標本。白頭葉猴與人類的親緣關系非常近,具有很多與人類相同的遺傳基因,而且具有復雜的社會形態。因此,科學家認為白頭葉猴的研究價值並不亞於我國的另一特有種——大熊貓。
最早對白頭葉猴進行系統科學研究的是潘文石教授。潘文石教授是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大熊貓及野生動物保護研究中心主任,是國際公認的大熊貓研究權威。因為他對動物的社會行為課題一直很感興趣,希望研究一種與人類更接近的靈長類動物的社會行為,於是選擇白頭葉猴作為研究對象。
潘文石教授在研究白頭葉猴的過程中,發現由於棲息地減少及偷獵者的雙重打擊,廣西特有的白頭葉猴在野外只剩下約700隻,比大熊貓還稀少。因此,開展保護行動是當務之急。
潘文石教授是怎樣保護白頭葉猴的呢?一方面,他率領科研小組對白頭葉猴的地理分布、種群數量、繁殖組群等進行觀察研究;另一方面又不遺餘力地向當地農民和政府部門宣傳環保知識,並用自己節省下來的財物幫助當地農民改善做飯條件和教育條件。與在秦嶺研究大熊貓時相比,他這次更注重尋找一種從根本上解決生態危機的辦法。
1996年,潘文石教授和他的同事剛開始研究白頭葉猴時,住在簡陋廢棄的兵營里,從沒洗過澡,頓頓方便麵,每天只是進山看猴子,這引起當時的縣委書記的注意,他請這些學者進城吃飯和洗澡。於是,潘教授認識了許多當地領導,有機會向他們介紹自己的工作,講保護白頭葉猴和它們生存環境的重要性;講「生態旅遊」對保護白頭葉猴和發展當地經濟的意義。1997年初,按照潘教授的建議,縣里關閉了一座採石場。次年又關閉了另一座採石場。後來那裡成為白頭葉猴一個7口之家的領地。
潘教授走訪與白頭葉猴比鄰而生的雷寨村村民時發現,當地村民喝的是混濁的池塘水。池塘里還有水牛在洗澡,村裡許多人肝腫大,青年人想參軍都不合格。他把問題反映給了縣領導。縣政府撥款在雷寨修建了蓄水池,引山泉水進村。雷寨人喝上了清水,潘教授自然贏得了老百姓的擁戴,村民們不再偷獵了,有的還教育外來的偷獵者。有一次,三個當地農民在山裡救出一隻被鐵夾子夾住的白頭葉猴,他們把受傷的猴子送到潘教授的研究小組。經過包紮以後,猴子被送回大自然,農民們沒要一分錢。這些都使學者們認識到,幫助當地老百姓就是幫助白頭葉猴。
1998年5月,潘教授邀請一對美國朋友訪問崇左,並參觀了附近的巴蘭屯村簡陋的小學校,為這所學校爭取到了2.5萬美元的捐款。2000年10月,潘教授在美國接受了5萬美元的保羅·蓋地野生動物保護獎,不久又獲得10萬元人民幣的福特汽車環保獎。他決定把錢用於在雷寨和巴蘭屯兩村推廣使用沼氣。他說:「沼氣能代替木材為農民提供燃料,這樣,農民能放棄砍伐白頭葉猴賴以生存的山林。」
他的善意和慷慨得到了回報。如今,當地農民的環保意識有了根本的改變,偷獵動物的行為已基本得到扼制,燒山墾荒毀林的傳統生產方式被政府明令禁止了。保護生態環境,愛護野生動物的觀念已深入人心。而且,崇左縣政府已於2001年3月投入200多萬元把兵營改建成了白頭葉猴的研究基地。北京大學醫學部也在崇左建起了醫療站。醫療站對所有人開放——所有這些努力的回報都將是白頭葉猴的福音。
經過幾年的努力,潘文石科研小組欣喜地發現到2001年6月為止,廣西崇左縣境內的20多平方公里的研究基地內,白頭葉猴已由1996年的不足百隻增加到212隻。潘文石的夢想——「把當地美麗的喀斯特地貌風光與世界獨一無二的白頭葉猴兩大資源合理利用,開發成為一種全新的環保旅遊產業,以求兼顧環境保護和經濟增長的可持續發展」就要成為現實。世界上惟一的白頭葉猴生態公園將於2002年在廣西崇左縣建立。這個生態公園,總面積約24 km2,總投資3 000萬元左右,在這里生活著世界上最大的白頭葉猴種群,總共有18群約240隻。
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第一批)
1999年8月4日,國務院正式批准公布了《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第一批)》。下面是《名錄(第一批)》中一級保護植物的內容。
光葉蕨、玉龍蕨、水韭屬(所有種)、巨柏、蘇鐵屬(所有種)、銀杏、百山祖冷杉、梵凈山冷杉、元寶山冷杉、資源冷杉(大院冷杉)、銀杉、巧家五針松、長白松、台灣穗花杉、雲南穗花杉、紅豆杉屬(所有種)、水松、水杉、長喙毛茛澤瀉、普陀鵝耳櫪、天目鐵木、伯樂樹(鍾萼木)、膝柄木、萼翅藤、革苞菊、東京龍腦香、狹葉坡壘、坡壘、多毛坡壘、望天樹、貉藻、瑤山苣苔、單座苣苔、報春苣苔、輻花苣苔、華山新麥草、銀縷梅、長蕊木蘭、單性木蘭、落葉木蓮、華蓋木、峨眉擬單性木蘭、藤棗、蒓菜、珙桐、光葉珙桐、雲南藍果樹、合柱金蓮木、獨葉草、異形玉葉金花、掌葉木。
《生物多樣性公約》和「國際生物多樣性日」
《生物多樣性公約》是1992年在巴西里約熱內盧召開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上通過的,並於1993年12月29日正式生效。迄今為止,已有160多個國家批准,接受或核准了該公約。為紀念《生物多樣性公約》正式生效這一有意義的日子,更為認真履行公約,喚起全社會廣泛參與生物多樣性保護行動,提高公眾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意識,聯合國大會於1994年12月29日這天決議:決定從1995年起,每年的12月29日(後改為每年的5月22日)為「國際生物多樣性日」。在這一天里,世界各國都舉行大規模的各種紀念活動。
《生物多樣性公約》是生物多樣性保護進程中的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文件,是關繫到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國際性公約,是全面探討生物多樣性的第一個全球性協議,是世界各國保護生物多樣性,可持續地利用生物資源和公平地分享遺傳資源所創效益的莊重承諾。
《生物多樣性公約》生效以來,極大地促進了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行動。聯合國有關國際組織和世界各國政府積極行動,認真履行,一起為保護全人類的共同財富而努力。
我國是世界上最先加入該公約的少數國家之一,是最先批准該公約的發展中國家。我國於1993年底就編制完成了《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行動計劃》,並於1998年完成了《中國生物多樣性國情研究報告》。為指導和推動我國的生物多樣性保護,加強國際合作提供了很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