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什麼是生物的三大界
動物界、植物界和微生物界
生物分類通常包括七個主要級別:界、門、綱、目、科、屬、種 。種(物種)是基本單元,近緣的種歸合為屬,近緣的屬歸合為科,科隸於目,目隸於綱,綱隸於門,門隸於界。生物的三大界包括動物界、植物界和微生物界。
現在一般都把生物分為三大界,即動物界、植物界和微生物界。生物劃分為“三大界”的說法為許多人所接受,但在科學家們的認真研究中,對生物如何分“界”的看法很不相同。
生物既然被分為三界,那麼各界都必定有自己的特徵。其中主要的是食物不足,另外溫度、空氣、濕度等也都直接影響微生物的繁殖數量,因此微生物的總數量總是保持在相對穩定的水平上。
微生物還具有極強的抗熱、抗寒、抗鹽、抗乾燥、抗酸、抗鹼、抗缺氧、抗壓、抗輻射、抗毒物等方面的能力,真是天不怕,地不怕,打不死,壓不爛。正是微生物的這些特點,使人們雖然看不見它們卻不敢小視它們。對那些與人類為友的微生物,人們創造條件,讓其為人類工作。對那些與人類為敵的微生物,人們必須“嚴陣以待”,花大氣力限制或剿滅它們。
微生物雖然與植物、動物並列,稱為三大界,共同組成生物界,但在分類學上,有的微生物被列人植物類,如一些低等藻類;有的微生物被列人動物類,如草履蟲等單細胞原生動物。實際上,微生物大都處在動物和植物還沒有分化的階段,常兼有二者特徵,但二者特徵又都不典型,因此,有人認為微生物都是些原始低級的生物,因此應稱為“原生生物界”。這樣生物就可劃分為“原生生物界”、“植物界”和“動物界”。
但有人又從藍藻和細菌的細胞結構與其他微生物顯著不同的情況出發,建議將生物分為四界,即原核生物界、原始有核界、後生植物界和後生動物界。近年來,對病毒和類病毒的研究非常活躍。病毒不具有細胞的形態,必須侵人其他生物體的細胞內才能生長,因此它的來歷、進化和分類情況都很特殊。於是有人建議把病毒獨立出來另成一界。
直到目前,關於生物的分界間題,並沒有取得一致的看法。三界說、四界說、五界說,甚至六界說同時存在。究竟怎樣分類最科學,還有待科學家們進一步研究探討。
㈡ 生物分類的三主幹、六界學說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三大主幹:植物、動物、微生物。
六界分類系統即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真菌界、植物界、動物界,再加病毒界即六界系統。
分類的依據是生物在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等方面的特徵。分類的基本單位是種。分類等級越高,所包含的生物共同點越少;分類等級越低,所包含的生物共同點越多。了解生物的多樣性,保護生物的多樣性,都需要對生物進行分類。
分類系統是階元系統,通常包括七個主要級別:界、門、綱、目、科、屬、種 。
(2)屬生物三大超界之的是什麼擴展閱讀
生物原來是以物種之間的形態上具有的共同特點作為分類的依據,根據彼此相似性程度的不同而逐漸細分,譬如豆科植物都有莢狀的果實;也有的可以根據生活習性的不同而作為歸類的參考依據,譬如貓科動物都具有食肉和夜行性的特點。
但是食物習性只是不充分的分類條件,不能單純根據食物類型來分類,因為動物的食性無非是吃葷的,吃素的和雜食的,如果那樣就把動物分成三大類,未免太粗糙,動物分類的重要依據還是骨骼的結構和生活習性以及分布地域造成的生殖隔離。
㈢ 分類階元的生物的分界及動物在其中的地位
自然界的物質分為生物和非生物兩大類。前者具有新陳代謝、自我復制繁殖、生長發育、遺傳變異、感應性和適應性等生命現象。因此,生物世界也稱生命世界(Vivicum)。生物的種類繁多,形形色色,千姿百態,目前已鑒定的約200萬種。隨著時間的推移,新發現的種還會逐年增加,有人(R.C.Brusca等,1990)估計,約有2000萬~5000萬種有待發現和命名。為了研究、利用如此豐富多彩的生物世界,人們將其分門別類系統整理,分為若干不同的界(Kingdom)。
生物的分界隨著科學的發展而不斷地深化。在林奈時代,對生物主要以肉眼所能觀察到的特徵來區分,林奈(Carl von Linné,1735)以生物能否運動為標准明確提出動物界(Animália)和植物界(Plantae)的兩界系統,這一系統直至本世紀50年代仍為多數教材所採用。顯微鏡廣泛使用後,發現許多單細胞生物兼有動物和植物的特性(如眼蟲等),這種中間類型的生物是進化的證據,卻是分類的難題,因而霍格(J.Hogg,1860)和赫克爾(E.H.Haeckel,1866)將原生生物(包括細菌、藻類、真菌和原生動物)另立為界,提出原生生物界(Protista)、植物界、動物界的三界系統,這一觀點直到本世紀60年代才開始流行,並被一些教科書採用。
電子顯微鏡技術的發展,使生物學家有可能揭示細菌、藍藻細胞的細微結構,並發現與其他生物有顯著的不同,於是提出原核生物(Prokaryote)和真核生物(Eukaryote)的概念。考柏蘭(H.F.Copeland,1938)將原核生物另立為一界,提出了四界系統,即原核生物界(Monera)、原始有核界(Protoctista)(包括單胞藻、簡單的多細胞藻類、粘菌、真菌和原生動物)、後生植物界(Metaphyta)和後生動物界(Metazoa)。隨著電鏡技術的完善和廣泛應用以及生化知識的積累,將原核生物立為一界的見解,獲得了普遍的接受,成為現代生物系統分類的基礎。1969年惠特克(R.H.Whittaker)又根據細胞結構的復雜程度及營養方式提出了五界系統,他將真菌從植物界中分出另立為界,即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真菌界(Fungi)、植物界和動物界。這一系統逐漸被廣泛採用,直到90年代有些教材仍在沿用(緒圖—1,2,3)。
生命的進化歷史經歷了幾個重要階段,最初的生命是非細胞形態的,即非細胞階段。從非細胞到細胞是生物發展的第二個階段。初期的細胞是原核細胞,由原核細胞構成的生物稱為原核生物(細菌、藍藻),從原核到真核是生物發展的第三個階段,從單細胞真核生物到多細胞真核生物是生物發展的第四個階段。五界系統反映了生物進化的三個階段和多細胞生物階段的三個分支,即原核生物代表了細胞的初級階段,進化到原生生物代表了真核生物的單細胞階段(細胞結構的高級階段),再進化到真核多細胞階段,即植物界、真菌界和動物界。植物、真菌和動物代表了進化的三個方向,即自養、腐生和異養。
五界系統沒有反映出非細胞生物階段。我國著名昆蟲學家陳世驤(1979)提出3個總界六界系統,即非細胞總界(包括病毒界),原核總界(包括細菌界和藍藻界),真核總界(包括植物界、真菌界和動物界)(緒表—1)。有些學者認為不必成立原生生物界,把藻類和原生動物分別劃歸植物界和動物界,成為比較緊湊的四界系統。另一些學者主張擴大原生生物界,把真菌劃歸在內成為另一種四界系統。由於病毒是一類非細胞生物,究竟是原始類型還是次生類型仍無定論,因此,將病毒列為最初生命類型的一界的觀點,學者們尚有爭議。
近年還有學者提出與上述六界不同的六界系統(如R.C.Brusca等,1990),將古細菌另立為界,即原核生物界、古細菌界(Archaebacteria,也有譯為原細菌,包括厭氧產甲烷細菌等)、原生生物界、真菌界、植物界和動物界。還有學者(T.Ca-valier-Smith,1989)提出八界系統,將原核生物分為古細菌界、真細菌界(Eubacteria),將真核生物分為古真核生物和後真核生物(Metakaryota)兩個超界,前一超界只含一個界,即古真核生物界(Archezoa),後一超界包括原生動物界、藻界(Chromista,該界包括隱藻 Cryptophyta和有色藻 Chromophy-ta兩個亞界)、植物界、真菌界、動物界。有學者認為這一分界系統是較為合理和清楚的。
綜上所述,可知目前人們對生物的分界尚無統一的意見。但無論如何,從30億年古生物的化石記錄或當前地球上現存生物的情況;從形態比較、生理、生化的例證等,都揭示了生物從原核到真核、從簡單到復雜、從低等到高等的進化方向。而生物的分界則顯示了生命歷史所經歷的發展過程。
生物間的關系錯綜復雜,但它們對於生存的基本要求都不外是攝取食物獲得能量、占據一定的空間和繁殖後代。生物解決這些問題的途徑是多種多樣的。在獲取營養方面,凡能利用二氧化碳、無機鹽及能源合成自身所需食物的叫自養生物,綠色植物和紫色細菌是自養生物。故植物是食物的生產者,生物間的食物聯系由此開始。動物則必需從自養生物那裡獲取營養,植物被植食性動物所食,而後者又是肉食性動物的食料,故動物屬於掠奪攝食的異養型,在生物界中是食物的消費者。真菌為分解吸收營養型,處於還原者的地位。這些都顯示出三界生物是最基本的,在進化發展中營養方面相互聯系的整體性和系統性,以及生物在生態系統中相互協調,在物質循環和能量流轉過程中所起的作用。
㈣ 生物學上八界系統有哪些
1989年卡瓦勒-史密斯提出的八界,生物分為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原核生物分古細菌界和真細菌界;真核生物分古真核生物超界和後真核生物超界,古真核生物超界就僅有一個古真核生物界,後真核生物超界分原生動物界,藻界{又分為隱藻和有色藻兩個亞界},植物界,真菌界和動物界。綜上,史密斯提出的八界分別是:古真核生物界,原生動物界,藻界,植物界,真菌界,動物界,古細菌界和真細菌界。
㈤ 三域六界系統與五界分類的內容各是什麼他們之間有那些區別和聯系
一、三域、六界和五界
1、五界系統
1969年惠特克提出了五界分系統。首先根據核膜結構有無,將生物分為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兩大類。原核生物為一界。真核生物根據細胞多少進百一步劃分,由單細胞或單細胞群(團藻)組成的某些生物歸入原生生物界。
餘下的多細胞真核生物又根據營養類型分為植物界,光合自養;真菌界,腐生異養;動物界,異養。
2、六界系統
由我國生度物學家陳世驤於1977年提出的分類系統。即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真菌界、植物界、動物界,再加病毒界即六界系統。
3、三域系統
由卡爾·沃斯在1977年提出的生物分類﹐將原核生物分成了兩大類﹐起初稱為真細菌和古細菌。Woese依據16S rRNA序列上的差別認為內這兩組生物和真核生物從一個具有原始遺傳機制的共同祖先分別進化而來﹐因此將三者容各劃為一類作為比界高的分類系統,稱作「域」或者「總界」。
1990年,Carl Woese為了避免把古細菌也看作是細菌的一類,又把三域目前這三域改稱為細菌﹑古生菌和真核生物。
二、區別與聯系:
1、五界分系統根據核膜結構有無。
2、將生物分為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兩大類。
3、六界系統是在無界的基礎上增加了病毒界,六界系統包括三域和無界。
(5)屬生物三大超界之的是什麼擴展閱讀:
五界系統的優點是在縱向顯示了生物進化的三大階段,即原核生物、單細胞真核生物(原生生物)和真核多細胞生物(植物界、真菌界、動物界),同時又橫向顯示了生物演化的三大方向,即光合自養的植物、吸收方式的真菌和攝食方式的動物。
五界分類系統的依據主要為營養方式、形態和細胞結構。隨著科技的發展,在20世紀70年代,伍斯等人對60多株S 類rDNA序列的測定和比較分析,最終確定了三域理論。
三域理論的建立和發展,不僅從分子水平上對生物分界的劃分進行了新的探討,而且對於研究生明的起源和生物進化也具有重要科學價值。
㈥ 生物分類的階層系統是怎樣形成的
分類: 教育/科學 >> 科學技術
解析:
近代的生物分類
傳統生物分類上,界被視為分類的最高階層。由亞里士多德至十九世紀中葉,生物學家(如林奈)將所有當時已知的生物歸為植物界和動物界,即雙界系統。此種分類法已有長久的傳統歷史,我們也因為居住在一個只用肉眼觀察的陸生范圍里,因此從小被教育成生物只有植物和動物兩個界。
但是由於光學顯微鏡的發展,漸漸發現還有許多生物,如一些微小的水生的生物,不適合歸入植物界或動物界。當時雖然已發現許多的微生物,但人們仍然一直沿用此雙界系統。其中如細菌因有堅硬的細胞壁,因此一直被歸在植物界內;真核且具有野驢體的單細胞生物(如單細胞藻類)亦被成為植物;菌類雖然不能進行光合作用,且和植物的構造不太相似,但因為他們市定居的,因此亦被歸為植物;會動且吞噬食物的單細胞原生動物則屬於動物界;眼蟲會動且不具細胞壁,被動物學家歸入動物界,但他又有葉綠體,可行光合作用,因此被植物學家納入植物界。
除了植物界和動物界以外,後來又有其他的界被提出,但都少被大部分的生物學家接受。如一個多世紀以前,德國的生物學家黑格爾即已提出第三界——原生生物界,將從前被放在植物界內的較簡單且含糊的生物,如細菌和大部分微生物,重新歸類在原生生物界內,此即為三界系統。
1960年代,由於電子顯微鏡的發現和生物化學技術的進步,使得生物學家在細胞學上有了新的認識,而提出許多建議,以重新分類生物。直到1969年,康乃爾大學的Robert
H. Whittaker 依生物的細胞構造及其獲得營養的方式,而提出了五界系統——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植物界、真菌界和動物界。此五界只有原核生物界的成員具有原核細胞,細胞內的遺傳物質沒有核膜包圍,亦即沒有完整的細胞核;其他四界皆具有真核細胞,細胞內的遺傳物質均有核膜包圍,亦即含有真正的細胞核,因此又合稱為真核超界,而稱原核生物為原核超界。
真核超界中植物界、真菌界和動物界三界為多細胞的真核生物,每一界各有特殊的構造及生活史,且營養方式各異。原核生物界的成員是最原始的一群真核生物,所有不適合上述三界的真核生物均歸於此類。原生生物界大多屬單細胞生物,但也包含了一些簡單的多細胞生物,生物學家相信這些簡單的多細胞生物是單細胞原生生物的直接子孫。
1980年代晚期,分類學家又比較了生物的核酸和蛋白質,以求得不同群之間的相關性,而得到與五界系統不同的理念。他們將原核生物再分為極不相似的兩個界,一為真細菌界,一為古細菌界。因此伊利諾大學的Carl
Woese 率先提出了六界系統,此系統除了顧慮到生物的細胞構造和營養方式外,亦將演化關系列入考慮。
上述的分類並非自然的,而是人們創造出來的,是為了將各種生物歸類,以方便使用。
㈦ 生物分類分為:界、門、綱、目、科、屬、種 最具體是什麼
1、界
在很長一段時間里,界(Kingdom)是生物科學分類法中最高的類別。一開始人只將生物分為動物和植物兩界。
微生物被發現後,也長時期被分入動物或植物界:好動的微生物被分入動物界,有色素(藻類)的或細菌被分為植物,有些甚至被同時放入兩界。
後來,沒有細胞核的細菌被獨立為一界,再後來真菌被分出植物界,也成為獨立的一界,最後自立為界的是古細菌。
按照原本公認的分類-六界法將生物分為病毒界、原核生物界、真菌界、原生生物界、植物界以及動物界。
最新的基因研究發現這種分類法並不十分正確,因此引入了域作為生物最高的類別。現有的生物被分入非細胞生物域、真核生物域或原核生物域,沒有細胞核的生物(細菌和古細菌)被分入原核生物。
只有在真核生物中還有界的分法。真核生物中分四個界:原生生物界、真菌界、植物界和動物界。總共九個界:
類病毒界、病毒界、古細菌界、細菌界、藍藻界、原生生物界、真菌界、植物界、動物界。
2、門
生物學中把具有最基本最顯著的共同特徵的生物分為若干群,每一群叫一門,如原生動物門、裸子植物門等。門以下為綱。
3、綱
綱在門之下、目之上。有時還上有總綱、下有亞綱。例如哺乳綱(屬於動物界、脊索動物門、脊椎動物亞門,下有食肉目、奇蹄目、偶蹄目等),單子葉植物綱(屬於植物界、種子植物門、被子植物亞門,下有鴨拓草亞綱、禾本科等)。
4、目
目上有綱或亞綱,下有科。也可能有總目、亞目存在。例如食肉目(屬動物界、脊索動物門、脊椎動物亞門、哺乳綱,下有貓科、熊科、犬科、熊貓科等),莎草目(屬植物界、種子植物門、被子植物亞門、單子葉植物綱、鴨拓草亞綱,下有禾本科、莎草科等)。
5、科
科位於目和屬之間。有人科、十字花科、猴科。
6、屬
屬隸於科,其用途是將該「目」內的生物再詳細分類。例如:獼猴屬、芸苔屬、人。
7、種
又稱物種,生物分類的基本單位,位於生物分類法中最後一級,在屬之下。較為籠統的概念,是指一群或多或少與其它這樣的群體形態不同,並能夠交配繁殖且子代可育的相關的生物群體。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生物分類
㈧ 生物分類法中「界門綱目科屬種」各指什麼
1、界 英文名稱Kingdom 、門 英文名稱Dividion 、綱 英文名稱Class 、目 英文名稱Order 、科 英文名稱Family 、屬 英文名稱Genus 、種 英文名稱Species 。
2、生物分類學是研究生物分類的方法和原理的生物學分支。分類就是遵循分類學原理和方法,對生物的各種類群進行命名和等級劃分。
瑞典生物學家林奈將生物命名後,而後的生物學家才用域、界(Kingdom)、門(Phylum)、綱(Class)、目(Order)、科(Family)、屬(Genus)、種(Species)加以分類。
當前最流行的分類是一種五界系統,分別為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菌物界、植物界以及動物界。它沒有包括非細胞形態的病毒在內,也許是因為病毒系統地位不明之故。它的原生生物界內容龐雜,包括全部原生動物和紅藻、褐藻、綠藻以外的其他真核藻類,包括了不同的動物和植物。
(8)屬生物三大超界之的是什麼擴展閱讀:
瑞典生物學家林奈將生物命名後,而後的生物學家才用域(Domain)、界(Kingdom)、門(Phylum)、綱(Class)、目(Order)、科(Family)、屬(Genus)、種(Species)加以分類。種是最基本的分類單位,科是最常用的分類單位。
生物分類學是研究生物分類的方法和原理的生物學分支。分類就是遵循分類學原理和方法,對生物的各種類群進行命名和等級劃分。對生物進行分類的意義是便於弄清不同類群之間的親緣關系和進化關系。
㈨ 三域生物指的是什麼它與以前的生物分類系統有何本質區別
三域系統是真細菌域、古細菌域、真核生物域。層次依次為域、界、門、綱、目、科、屬、種。
三域系統是由卡爾·烏斯(carl woese)在1977年提出的細胞生命形式分類,將原核生物分成了兩大類,起初稱為真細菌(eubacteria)和古細菌(archaebacteria)。woese依據16s rrna序列上的差別,認為這兩類生物和真核生物一起從一個具有原始遺傳機制的共同祖先分別演化而來,因此將三者各置為一個「域」(domain),作為比「界」高一級的分類系統,並分別命名為細菌域(bacteria)、古菌域(archaea)和真核域(eukarya)。
然而,rrna樹有可能將演化太快的類群放錯位置(比如微孢子蟲)。有人認為生物的根應該在真細菌之內,很多真細菌的類群在古細菌之前分支出來,很晚古細菌和真核生物才彼此分開。
㈩ 生物分為哪三大類
生物,是指具有動能的生命體,也是一個物體的集合。而個體生物指的是生物體,與非生物相對。 其元素包括:在自然條件下,通過化學反應生成的具有生存能力和繁殖能力的有生命的物體以及由它(或它們)通過繁殖產生的有生命的後代,能對外界的刺激做出相應反應,能與外界的環境相互依賴、相互促進。並且,能夠排出體內無用的物質,具有遺傳與變異的特性。
分類等級包括域(總界)、界、門、綱、目、科、屬、種。在每一級里,都可插入一個亞級。
種是最小的生物單位。生物的相同科、目越多,共同點也越多。
域是生物分類法中最高的類別。作為比界高的分類系統,稱作「域」(Domain)或者「總界」(Superkingdom)。這三域分別命名為細菌域(Bacteria)﹑古菌域(Archaea)和真核域(Eukarya)。
詳細分類
域、界、門、亞門、總綱、綱、亞綱、總目、目、亞目、總科、科、亞科、總屬、屬、亞屬、總種、種、亞種。
生物由非細胞生物、原核生物及真核生物組成,包括病毒、細菌、真菌、植物、動物等,生物的最基本特徵是新陳代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