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什麼是微生物
「微」是極小的意思。微生物就是小到肉眼看不見,必須藉助於顯微鏡才能看見的生物。在空氣、陸地、河流和海洋里都有微生物分布,在人、畜和植物體內也有許多種微生物存在,有些是致病的,對人類有害,但是也有許多微生物對人類有益,如制酒用的酒麴就是用某些微生物做的,整個發酵工業都離不開微生物。存在於土壤中的微生物叫作土壤微生物,它的種類也很多,大致可以分成細菌、真菌、放線菌等幾大類,還有一些藻類、線蟲等也可歸入土壤微生物中。
微生物與土壤肥力有密切的關系,肥沃的土壤里微生物多,貧瘠的土壤里微生物少,沒有微生物的土壤就成了死土。這是因為土壤中有機物質的分解,植物所需各種營養成分的轉化都離不開微生物的活動。土壤微生物還能分泌出多種酶和生長刺激素,促進植物根系的生長,把土壤微生物比作植物的胃,並不為過。土壤微生物另一個重要作用是通過其生命活動形成腐殖質,從而把土壤無機顆粒粘結在一起成為團粒,既能保肥保水,又能通氣和便於根系生長,改善土壤物理性狀,是土壤改良的重要目標。
B. 不能用肉眼看到的微生物有哪些
細菌、病毒、真菌等。
----其中只是有些真菌形成的生物(如蘑菇、靈芝)是可見的,但大多數不可見。
C. 人類肉眼不可見的微生物很多,最小的能到什麼程度
人們常說眼睛是洞穿世界一切的心靈窗戶,我們可以看到世間的美麗場景,晚上的燈紅酒綠,來自於別人的問候,但總有一些我們看不到的,比如微生物,他們很難用肉眼觀察,人類肉眼不可見的微生物很多,最小能夠達到什麼程度?這類生物很多是病毒,一般只有幾十納米左右,而且它們的組成也很簡單,主要由蛋白質和核酸組成。
微生物分布在我們生活的各個角落,只要我們生活在地球上,是不可能擺脫他的,任何種群有好的,也有壞的,我們消化道那些大腸桿菌,就對我們的消化有很大的作用,如果沒有他們,可能我們無法吸收這些營養,所以看不見的有危險也有保護。
D. 人的肉眼看不見的東西有哪些
具體如下:
1、細菌
這也導致在古代時,人們並不知道微生物的存在,所以醫生在做手術時,不僅不會對器械消毒,甚至有些醫生都不洗手。
2、粒子
粒子也都非常小,比如:誇克,玻色子等,這些粒子的大小即使是在顯微鏡下也無法查看。在過去,受限於人類的觀測技術,我們無法直接查看到這些微小的粒子,所以對於世界是由什麼組成的,我們並不清楚,但這並不妨礙古希臘先賢們對此進行辯論。
3、色彩
人類能夠看到的色彩也是有限的,許多色彩我們都無法感知到,比如:紅外線,紫外線。然而這些色彩可以被動物看到。
比如:鳥類擁有4種視錐細胞,它們能夠看到的色彩比人類要豐富得多,在我們眼中平淡無奇的鳥類,在它們眼中則是色彩繽紛。
4、暗物質暗能量
科學家們通過計算,發現暗物質和暗能量的佔比約占整個宇宙的95%,而能被我們觀測到的物質只佔5%左右,這意味著我們能夠看到的東西僅僅是少數,還有許多物質憑借現有手段根本觀測不到,然而它們又實實在在存在在宇宙中。
5、紫外線
1801年,德國物理學家裡特發現:在日光光譜的紫端外側一段能夠使含有溴化銀的照相底片感光,從而發現了紫外線的存在。
紫外線可以用來滅菌。不過,過多的紫外線進入人體內會導致皮膚癌。
E. 自然界中除了動植物外,還有一類肉眼看不到的一類生物是什麼。它是怎樣發現的
這類生物就是微生物,列文虎克是在顯微鏡下觀察一滴普通的雨,發現了很多細小會動的生物,他把這些細小會動的生物叫做,微生物,從此人類就發現了微生物。
F. 人眼能看到微生物嗎
微生物是一類肉眼看不見,有一定形態結構,能在適宜環境中生長繁殖的細小生物的總稱。微生物的分類有細菌、真菌(包括黴菌和酵母菌)、放線菌、螺旋體、立克次體、衣原體和病毒等。
G. 細菌的定義是什麼
細菌是只有通過顯微鏡才能看到的原核生物。大多數細菌都有細胞壁,其主要成分是肽聚糖而不是纖維素。細菌的主要營養方式是吸收異養,它分泌水解酶到體外,將大分子的有機物分解為小分子,然後將小分子營養物吸收到體內。細菌在地球上幾乎無處不在,它們繁殖得很快,數量極大,在生態系統中是重要的分解者,在自然界的氮素循環和其他元素循環中起著重要作用(見土壤礦物質轉化)。有些細菌能使無機物氧化,從中取得能來製造食物;有些細菌含有細菌葉綠素,能進行光合作用。但是細菌光合作用的電子供體不是水而是其他化合物如硫化氫等。所以細菌的光合作用是不產氧的光合作用。細菌的繁殖為無性繁殖,在某些種類中存在兩個細胞間交換遺傳物質的一種原始的有性過程──細菌接合。廣義的細菌即為原核生物。是指一大類細胞核無核膜包裹,只存在稱作擬核區(nuclearregion)(或擬核)的裸露DNA的原始單細胞生物,包括真細菌(eubacteria)和古生菌(archaea)兩大類群。人們通常所說的即為狹義的細菌,狹義的細菌為原核微生物的一類,是一類形狀細短,結構簡單,多以二分裂方式進行繁殖的原核生物,是在自然界分布最廣、個體數量最多的有機體,是大自然物質循環的主要參與者。
細菌最早是被荷蘭人列文虎克(AntonyvanLeeuwemhoek,1632-1723)在一位從未刷過牙的老人牙垢上發現的,但那時的人們認為細菌是自然產生的。直到後來,巴斯德用鵝頸瓶實驗指出,細菌是由空氣中已有細菌產生的,而不是自行產生,並發明了「巴氏消毒法」,被後人譽為「微生物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