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生物信息 > 海底1000有哪些生物

海底1000有哪些生物

發布時間:2023-03-11 10:27:51

㈠ 深海里有什麼動物

深海里有深海鮟鱇、皺鰓鯊、吞噬鰻、短腳雙眼鉤蝦、白色盲蝦。

1、深海鮟鱇

俗稱燈籠魚,生活在1000米深的海洋中,頭部懸吊一個發光器,並不斷閃爍,可以作為誘餌來誘惑獵物。

2、皺鰓鯊

生活在1500米左右深海動物,樣子看起來就像傳說中的「惡龍」,皺鰓鯊是一種非常兇猛的獵食者。

3、吞噬鰻

生活在1000~2000米處,可以長到1米多,吞噬鰻擁有獨特的大嘴,尾部有著發光器官,可以吞下比它本身還大的獵物。

4、短腳雙眼鉤蝦

這是一種生活馬里亞納海溝10000米以下深度的生物,體長2~5厘米;在2009年,日本研究團隊把四個裝有食物的陷阱,沉入馬里亞納海溝,拉上來後共捕捉到185隻短腳雙眼鉤蝦。

5、白色盲蝦

這是一種生活在5000米深的蝦類,背部可發光,喜歡大量聚集在海底的火山口附近。

㈡ 深海下幾千甚至幾萬米,有什麼生物

深海生物按其生活方式可分為浮游、游泳和底棲三大類。 浮游生物 由細菌、原生動物、腔腸動物、甲殼動物、毛顎動物等的一些種類組成,種類和生物數量均較少。生物數量通常隨水深增加而明顯降低。太平洋千島-堪察加水域的中型浮游生物量,在200~400米水深處每立方米平均超過100毫克,但3000米以下卻不到1毫克。同一種浮游動物,個體小時多生活在淺處,個體較大時生活在深處。如橈足類的海羽水蚤屬和光水蚤屬的一些種類,生活在2000米水深處個體最大可達17毫米,而隨著水深變淺,個體大小也隨之變小。深海浮游動物多為雜食或肉食性。浮游動物的垂直移動對營養物質的垂直轉送起著積極的作用。浮游動物主要種類有:①甲殼動物,最主要的是橈足綱如哲水蚤、真哲水蚤、海羽水蚤、光水蚤等屬的一些種類(最大個體可達17毫米)。其次還有糠蝦、磷蝦、端足和十足等目,以及介形綱的動物。②腔腸動物,有缽水母和管水母等。它們生活史中沒有水螅型階段,個體一般較大,直徑可達25厘米,大多呈栗色和紫色,且能發光。③橄欖綠細胞,長度為10~15微米的細胞。有的學者認為屬於鞭毛蟲。在3000~4000米水深處,此類細胞的密度仍可達 25000~50000個/升。在有些浮游甲殼動物的腸道中也常可撿出,它們的來源尚不清楚。 游泳生物 主要是魚類,其次為烏賊、章魚和蝦等(圖1)。在1000多種大洋魚類中,生活在深水的約有150種。其中隸屬於角??亞目的種類最多,約有80種。深海??魚頭的背側有一柄狀的突起,頂部可發光,作誘餌和照明用。嘴大。雌魚體重可達6~8千克,雄魚僅重幾克(圖2)。雄魚頭部鑽入雌魚的表皮吸取營養,並形成一個小裂,雌魚產卵期,雄魚產精子於袋中,以備授精。??魚不成群,個體之間大約保持30米的距離。 在深海也有不少鰻魚,如哈氏囊咽魚和寬咽魚等。魚體細長,嘴特別大(圖3)。有些鰻魚幼體上游到較淺的水層,成體時才回到深水。 在深海魚類中,圓罩魚屬的個體數量最多,魚的個體小,長僅5~6厘米,頭大,暗褐色,其鰓可濾食浮游動物。不成群,個體之間約保持3米的距離。 在深海近底層魚的種數比較多,個體也較大,如睡鯊體長可達7米,以掠食為生。有些深海魚常能吞食比自身大的食物(圖4)。深海頭足類種類較少,有的章魚適應於深海生活,沒有眼睛。 底棲生物 深海底棲生物的生物量隨水深而降低(見表)。在水深 2000~3000米處底棲生物種類多。隨水深的增加,其組成也發生變化,淺水種逐漸被深水種取代,通常200、3000和6000米處是轉折點。在萬米以上的深淵,仍有底棲生物,已發現的種類有:有孔蟲、海葵、多毛類、等足類、端足類、瓣鰓類和海參類等。①微型底棲生物,個體大小在2~40微米之間,主要生活在海底沉積物的表層。包括真菌、易變菌、類酵母細胞、肉足綱、吸管綱、纖毛蟲綱、有孔蟲等。據對北太平洋中部水深5498米處調查,在沉積物表層的個體數量約為每平方厘米24000個,而在0.5厘米沉積樣中僅為每平方厘米1150個。②小型底棲生物,個體大小在42~1000微米之間,生活在同一水域,個體數約比微型底棲生物少 3個數量級。小型底棲生物主要包括有孔蟲、海螅、渦蟲綱、線蟲動物門、腹毛動物門、動吻動物門、緩步動物門、寡毛綱、原環蟲、海蟎、介形類和猛水蚤目的一些種類。其中,線蟲是主要的種類,其個體數量多,約占動物總數的二分之一。③大型底棲生物,個體大小在1000微米以上,包括無脊椎動物的大多數門類,如海綿、腔腸動物、星蟲、曳鰓蟲、腸鰓動物、螠蟲、環節動物、軟體動物、節肢動物、棘皮動物和須腕動物,以及少量脊索動物(如海鞘)和底棲魚類。 深海海綿體大(可達1米),且多具一插入底泥中的長柄。海葵能生活在水深達萬米的深淵,有的附生在其他動物身上,或築管棲息。 多毛類既是淺水,也是深水的重要底棲生物。在中太平洋西部深海採得的大型底棲生物共有8種,其中多毛類4種,即吻沙蠶、海蛹,以及小頭蟲科和縮頭蟲科各一種;其餘4種為美麗冠葉珊瑚、骨緣胡桃蛤、扇貝和一種鉤蝦亞目的動物。 棘皮動物門的各綱均有深海種類,多數是底棲取食者,有的海星是肉食者,捕食有孔蟲、多毛類和軟體動物。在有機物較豐富的地方,海參往往是優勢種,且個體也大(有的可達0.5米)。生活在深海的海參,有的具葉狀的「足」,或具一排側乳頭,適於在軟泥上爬行。 深海的海鞘也營固著生活,有很長的柄,濾食,不形成群體。有的底棲魚,腹鰭和尾鰭長成棒狀,能在軟泥上支撐著身體或緩慢地移動,如一種深海狗母魚。 深海熱泉生物群落 1977年,美國伍茲霍爾海洋生物學實驗室的「阿爾文」潛水球在太平洋加拉帕戈斯群島東北300公里水深 2550米處的斷裂帶發現了深海熱泉生物群落(圖5)。這一帶海底水溫約20℃。生物很繁盛,有環節、甲殼、軟體、須腕動物和魚類等。其中大型的管棲蠕蟲狀須腕動物,管長可達5米,直徑4厘米,常成簇,密度可達每平方米15千克;大的蛤貝殼長達25厘米;還有腔腸動物、甲殼動物和魚類。1984年又在大西洋3200米的海底發現了類似的生物群落。這些群落的生物生長快。例如,蛤類的代謝速度比一般深海的蛤約快500倍,生長為成體所需的時間要快幾十倍。從海底噴出的熱水含有大量的啹S(HS-濃度超過 1毫摩爾/升)。這些動物不僅本身有同化啹S的能力,它們還能依靠共生的硫磺細菌的化能合成作用,將啹S轉化為有機物: O2+4啹S+CO2→【C啹O】+4S+3啹O沒有口、消化道和肛門的須腕動物,是靠體內共生細菌來提供營養物質的。 對環境的適應 一般深海生物的食物來源是:從上層沉降的生物死體、碎屑,微生物化能合成產生的有機物和其他深海生物等。由於食物少、溫度低,所以包括細菌在內的深海生物代謝速率(氧耗)低,生長也很慢。深海生物視覺大多不發達,但嗅覺卻很靈敏,曾將一些死魚投放到菲律賓海溝水深9605米處6小時40分鍾後,已引來一群端足類,有的魚已被吃的僅剩下魚骨。許多深海魚類口大,能吞食比自己還大的食物。還有許多深海生物(包括許多種魚,以及海星、海參、海筆、海葵等)能發光。這不但有作為誘餌和驚嚇敵人的作用,還能作為同類互相辨識的標記。 大多數深海動物沒有生殖季節,性成熟遲,一般產卵少,但卵黃多,幼體孵出後即能獨立生活。有的??魚幼體上浮到較淺的水層覓食,長大後才回到深水。 深海生物有適應高壓的機制,若將深海生物帶到水的表層往往立即死亡。

㈢ 海底的生物有什麼

海底的生物有:鯨類、海豚、海豹、海獅、儒艮、鱟、蝦類、蟹類、石鱉、貽貝、珍珠貝、扇貝、牡蠣、文蛤、烏賊、章魚、海龜、海獺、海綿、海葵等。
截止至2021年查詢,我國管轄海域記錄到了20278種海洋生物。
這些海洋生物隸屬於5個生物界、44個生物門。其中動物界的種類最多(12794種),原核生物界最少(229種)。我國海洋生物種類約佔世界海洋生物總種數的10%。

㈣ 深海有什麼生物

深海生物指生活在大洋帶以下的生物.通常包括水深200米以下的全部水域,終年黑暗,陽光完全不能透入,鹽度高,壓力大,水溫低而恆定,水生植物不能生長,動物種類和數量非常貧乏,且大多屬碎屑性動物,只有少量肉食性動物,並隨海水深度增加而不斷減少.主要由棘皮動物海參、海膽、海百合、海星,甲殼動物蝦、蟹和深海魚類等組成.其生態特徵為:嘴特大,牙齒尖銳,眼睛或觸覺器官高度發達,身體柔軟而有滲透性,以便與外界壓力保持平衡,常有發光器官或發光組織,水深超過2000米時,色澤較暗淡(如灰白或黑色).
生活在水深超過1000米處的海洋生物.包括微生物、無脊椎動物和魚類等.
深海生物按其生活方式可分為浮游、游泳和底棲三大類.
浮游生物由細菌、原生動物、腔腸動物、甲殼動物、毛顎動物等的一些種類組成,種類和生物數量均較少.
游泳生物主要是魚類,其次為烏賊、章魚和蝦等.在1000多種大洋魚類中,生活在深水的約有150種.
深海底棲生物的生物量隨水深而降低.在水深2000~3000米處底棲生物種類多.隨水深的增加,其組成也發生變化,淺水種逐漸被深水種取代,通常200、3000和6000米處是轉折點.在萬米以上的深淵,仍有底棲生物,已發現的種類有:有孔蟲、海葵、多毛類、等足類、端足類、瓣鰓類和海參類等.

㈤ 海底動物有哪些呢

1、烏賊喜棲息於遠海的海洋深水中生活。每年春暖季節由深海游向淺水內灣進行產卵,4~6月間產卵粘附於海藻及其他物體上,9月下旬開始,當年孵化的幼體雙游返南方越冬。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頭尾燈魚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海參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海星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章魚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烏賊

㈥ 一千米深的水下的生物有燈籠魚🐟

有的,在深海中有許多會發光的動物。

按照海洋學上的劃分,深度不超過200米的區域為濱海帶,又稱光合作用帶。在這個深度下,太陽光可以有效穿過海水,其中的植物能夠進行光合作用。

深度超過200米的區域,都被認為是深海。即使是最清澈的海水,太陽光最多隻能穿透到大約1000米深的地方,從濱海帶底部到這里的區域被稱為中層帶。

從1000米以下是深層帶,由於太陽光到達不了這里,所以該區域非常暗。對於深層帶中的生物,由於它們長期生活在黑暗的環境中,它們的眼睛基本上都已經退化。還有一些生物進化出了發光裝置,例如,深海琵琶魚,它們長發光的生物器官,用於誘捕小魚。

深海琵琶魚是人類已知的最迷人而且最奇特的海洋生物之一,生活在1,000米深的水下。琵琶魚的名字源自從它們的鼻子處長出來的形狀如釣魚竿的器官。這個充滿生物發光細菌的器官能夠發光,用來引誘小魚成為其獵物。它的釣竿是由背鰭的第一鰭棘演變而來的,釣竿豎立在巨口的上方,誘捕那些趨光的魚蝦類。

深海琵琶魚中的一種

㈦ 海底有哪些生物

海底動物有:鯊魚、鯨魚、海豚、水母、海牛等,其特點如下:
1、鯊魚
鯊魚身體堅硬,肌肉發達,不同程度的呈紡錘形。口鼻部分因種類而異,有尖的,也有大而圓的。垂直向上的尾(尾鰭)大致呈新月形,大部分種類的尾鰭上部遠遠大於下部。
2、鯨魚
鯨魚體型大,有的鯨身體很大,最大的體長可達30米。鯨的體形像魚,呈梭形。頭部大,眼小,耳殼完全退化。頸部不明顯。前肢呈鰭狀,後肢完全退化;多數種類背上有鰭;尾呈水平鰭狀,是主要的運動器官。
3、海豚
海豚體長1.2~4.2米,體重23~225千克。海豚一般嘴尖,上下頜各有約100顆尖細的牙齒,主要以小魚、烏賊、蝦、蟹為食。
4、水母
水母沒有脊椎,但身體卻非常龐大,主要靠水的浮力支撐其巨大的身體。身體外形像一把透明傘,傘狀體直徑有大有小,大水母的傘狀體直徑可達2米。
5、海牛
海牛因適應水中生活,前肢特化為錐,但端部仍有退化的蹄,與有蹄類動物更接近。後肢逐漸退化消失,尾巴為圓形的闊鯨。

㈧ 一萬米深的海底到底是什麼樣的,裡面有什麼生物

探索海洋比探索太空要難多了,海洋的面積約為3.6億平方公里,佔了地球表面積的71%,可以說,人類對海底的探索只有不到5%,剩下的95%都是未知世界。

下面我帶你們一起往下潛,來看看海底一萬年米到底有什麼?


目前人們對海底深處的認識遠不及對太空的認知程度,如果科技水平提升了,人們能夠乘坐潛水器在萬米之下的海底暢游,那時的一定能發現更多令人大吃一驚的生物,這可不亞於對宇宙的探索呢!

閱讀全文

與海底1000有哪些生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35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99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44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37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79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03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93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95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17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49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79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9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56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43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2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45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0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81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