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水中的浮游生物怎麼處理
適量放養些鰱鱅之類的以浮游生物為食的魚類,池塘中的水一般不流動,氣溫較高時非常容易生出大量的浮游生物,由於換水較困難,所以通過生態治理比較好一些。
2. 池塘水太肥怎麼辦
1、水體太肥最直接的辦法就是通過換水來降低水體中浮游生物含量。但是這個方法只能暫時性的解決水體過肥的問題,過不了幾天水體又會出現同樣的問題。
2、通過局部的使用殺藻劑來殺滅一部分藻類。通過殺除一部分藻虛大類來降低水體中藻類的含量,從而提高透明度。不過殺藻後需要注意是否需要換水。
3、使用EM菌潑灑水面,促進池塘中有機質的快速分解。這個方法適合於使用了大量的有機肥肥水的缺察池塘。
4、水體比較肥的池塘,可以通過移栽一些水花生、差扮豎水葫蘆這樣的挺水植物。它們能夠快速的吸收水體中大量的氮和磷,從而降低水體的肥度。
(2)浮游生物豐度怎麼調節擴展閱讀:
池塘水太肥的表現:
1、水體透明度太低。池塘中的浮游生物會特別多,這時候水體的透明度會大大的降低。最後會引發藻類不能進行光合作用而死亡,當大量藻類死亡的時候又可能容易引起倒藻的問題。
2、水體氨氮亞硝酸鹽容易超標。由於池塘水體中太肥,水中浮游生物在晚上會消耗大量l氧氣,這樣的水體時間一長就容易欠氧,在缺氧情況下水體中的有機質分解時就會不徹底,同時水體中的有害菌會成為優勢群體,這時候分解的產物就會有大量的氨氮和亞硝酸鹽。
3. 池塘養魚的水質怎麼調理好呢
按時清理池塘、適時注入淡水、合理使用曝氣器、堅持巡塘。
魚塘水質是魚塘養殖的關鍵。 水體是魚類生存的基本條件。 如果水質調節好,養殖魚類可以正常生長,發病率低,生產效率高。 養殖池塘水質控制技術以池塘生態學為基礎,根據池塘和水質的年度和季節變化,在養殖過程中對養殖水質進行完全的人工控制。因此,在魚類養殖過程中,了解水質標准和監管技術對於漁業產品的質量和安全非常重要。
那麼如何調節魚塘水質呢?一起來學習吧。
每年冬季和早春水溫較低,可利用閑養進行清塘,包括曬塘、凍曬、疏浚等。大多數氮在水產養殖過程中被去除,而碳被合成為腐殖質並被保留。好氧微生物在乾池和日光池中需要大量的氮。因此,將氮/碳比提高到1:12-15可以大大提高有機物的分解速度,提高幹塘效果,縮短干塘時間。對於越冬池,冬季應保持高水位,及時除冰或冰上除雪,以保持和增加水中溶解氧的含量。早春及時更換池水,提高養殖水質。同時,早春加入新水還可以起到施肥的作用,因為冬天各種生物死亡後,它們的養分被釋放到水中,增加了水中養分的含量。池水補充養分,促進浮游生蔽老物繁殖,增加水中溶解氧和餌料生物量。春季或秋季放養魚種時,應保留適量的鰱魚、鱅魚等濾魚,以調節和改善養殖水質。
4、堅持巡塘
堅持上午、中午、下午巡塘,注意水質變化。當發現池水從濃綠的水變成了軟而涼的水,又黑又臭,魚也不能正常在池裡走動時,及時進行相應的測量,直到魚的活動正常。
以上就是魚塘水質調節方法的全部內容介紹。好的水質的魚類良好生長的前提條件,養殖戶可以總結實際生產實踐的相關經驗,採用專業的調整技術進行及時調整,為池塘調理好水質。
4. 浮游動物的生態作用
幾乎所有水體中都有種類繁多的生物生存。這些水生生物在水體中佔有各自的棲息生境,具有一定的生態習性。根據它們的生態特點可劃分為幾個大生態類群: 浮游生物、游泳生物、底棲生物、漂浮生物、著生生物。浮游生物一般個體都很小,多數種類必須藉助顯微鏡或解剖鏡才能看清楚其身體構造。這些生物隸屬於不同的門類,因此浮游生物這個名詞主要指的是生態學上的意義。本書主要研究浮游生物中的浮游動物 (周曉燕,2005) 。
浮游生物 (plankton) 是指在水流運動的作用下,被動地漂浮在水層中的生物群。它們的共同特點是缺乏發達的運動器官,運動能力薄弱或完全沒有運動能力,只能隨水流移動。浮游動物在淡水生態系統中起著重要的生態作用。
(1) 浮游動物在水生生物食物鏈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浮游動物是位於食物鏈前端的消費者,有的以浮游植物為食物,有的以細菌、碎屑為食物,而它們本身又是其他水生生物的食物,特別是許多經濟魚類的餌料來源。因此,浮游動物的種類和數量的變化直接或間接影響到其他較高等水生生物的分布和豐度。同時,利用浮游動物的分布以及季節或年度變化,掌握浮游動物的數量及其變化特徵,可為科學發展漁業養殖提供依據。
(2) 浮游動物在水質改善上起著 「水質凈化器」的作用。浮游動物還通過排泄和分泌作用,在有機物質的分解和循環方面起著很大的作用。浮游動物對許多物質,特別是外來的污染物質的敏感性以及積累、轉移作用,也使它們在研究物質對生態系統的生態毒理影響和生態系統的演替、穩定性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地位。浮游動物在物質循環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是對能量、物質循環起調控作用的關鍵功能群。它們通過攝食及其垂直移動能夠有效地將上層的初級生產量主動泵入其他水層,成為真光層顆粒有機物的沉降輸出過程中的 「生物泵」。
(3) 浮游動物對於水生態環境質量具有指示作用。環境的影響所引起的季節變化和長期變化迫使浮游動物產生不同程度的響應。一方面,浮游動物與水體質量關系密切,其中不少種類對水環境變化比較敏感; 另一方面,浮游動物特殊的隨波逐流的生活方式適應於相應的水文因子,也就是說,它們的種屬和數量變化總是與一定的水文狀況相聯系。因此,可以根據浮游動物的種屬和豐度來評價水環境質量和水文條件。
5. 水產養殖水質怎樣調節
1、適時適量進行追肥。無論飼養何種魚的靜水池塘,都應保持一定種群數量的浮游植物並能維持良好的生活狀態。通過光合作用增加溶氧,並可吸收氨氮以降低對魚類的危害。追肥一般使用化肥,追肥量以少量多次為好,並要特別注意對磷肥的使用。在魚類的生長旺季,一般每7一10天追一次肥,每畝可追施尿素0.5一1㎏,磷肥0.5一1㎏,在高溫季節也可單獨施用磷肥,每次每畝1一2㎏。也可根據具體情況靈活掌握。
2、經常加註新水。向池塘經常注人新水,是改善池塘環境、保持良好水質最有效和最主要的措施。春季池塘淺注水,秋季加深池水,還是提高池塘水溫和延長魚類生長期的措施。向池塘加註新水,不僅可以增加溶氧、營養鹽類及微量元素,沖淡代謝毒物的濃度,還可擴大魚類的生活空間,相對較低魚類的密度,防止池水的老化。在早春和晚秋,一般每15一20天加水一次,每次加水20一30㎝,但在魚類生長旺季每7一10天就要注水一次,每次可注水10一20㎝。具體的注水時間和注水量,還要根據池水的肥度、魚類浮頭情況和池塘水位的變化等,靈活掌握。凡是有條件的池塘應多注幾次新水,對調節池塘的水質和提高養魚的產量起很大的作用。
3、使用增氧機調節水質。增氧機的類型雖很多,但都是通過攪水、曝氣等作用造成池水對流,提高溶氧和散發水中的有毒氣體。為了充分發揮增氧機的作用,消耗較少的動力,而收到較大的效果,要正確掌握開機時間。晴天每天可從中午12時到下午3時開機2一3小時。但陰天的白天不要開機,以免破壞浮游植物的表層利用弱光進行光合作用,陰天可在清晨開機,緩和浮頭的加重。連陰天池水中氧量較低,可在半夜開機,避免因嚴重浮頭死魚。晴天的傍晚一般不要開機,避免攪動底泥增加耗氧,延長低氧的時間。
4、利用潛水泵調節水質。在池塘的中央或一端,安裝一4寸潛水泵,用支架將膠管立起,管口固定一錐型瓷碗,抽吸底層水通過環線縫隙把水噴向空中,使水霧化後落入池中,可一池使用,也可幾個池塘相互循環,以達到提高池水溶氧,加快氨氮的硝化過程。其作用原理同噴水式增氧機,但可貴之處是抽吸底層水進行增氧,故改良水質的作用更好。
5、利用水質改良劑和底質改良劑。為改善水生生物的生活環境而使用的葯劑。所謂生活環境,主要是水質和底質環境,也包括生物環境。實際上底質改良劑通過改善底質,間接地也改善了水質。換水不方便或周圍魚池發生病害不便換水時,可使用底質或水質改良劑,可及時有效降低池塘氨氮與亞硝酸鹽的含量,增加溶氧。一般注、排水方便的魚池,不使用水質改良劑。
6、定期潑灑生石灰。池塘定期潑灑生石灰水,是目前最有實用價值、用得最廣的一種水質改良劑。也是大家公認的一種高產穩產技術措施。潑灑生石灰水可直接調整池水的PH值,增大水的硬度,破壞池水和底泥的膠體結構,釋放所吸附的營養元素。因此提高池水的肥度,增大透明度,也提高了二氧化碳的儲備,就可增加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速率,形成了適合高產的池塘生態環境。同時對預防魚病的發生也有一定作用。根據池水PH值的變化情況,一般每15一20天可潑灑一次,每次每畝用生石灰15一25kg.。但注意要同施用化肥或防治魚病灑葯的時間錯開,以免產生不良影響。
6. 如何培養水體浮游生物
1、水源
培養浮游動物的水,可以用湖泊里的水,但要做好過濾措施,防止野生雜魚和敵害進入。如果是自己家的井水,要放置2~3周沉澱過濾以後才能使用。在用自來水時,要做好消毒措施,每一升水用5毫克的硫酸鈉清除水中的有害氯。
2、水溫
養魚時,要用微生物制劑來控制有害細菌的生長繁殖。在適宜的溫度環境下,浮游生物的生長速度也會加快。到了冬天寒冷的季節,可以用塑料薄膜來提高溫度。溫差變化較大的情況下,特別要注意水溫變化的幅度。
3、PH值與溶氧量
培養浮游動物最適宜的PH值是7.2~8.5,在剛開始培養時,由於經過清塘消毒處理,水中的PH值比較穩定。但在中期的時候,由於水質發生變化,會發生PH值下降的問題,可以用適量的生石灰來調節水質,改善PH水平,生石灰的用量根據池塘環境和水溫來決定。
浮游生物對池塘的溶氧含量有一定的要求,比如橈足類的浮游生物,當池塘的溶氧量低於3毫克時,就會全部死亡。在溶氧偏低的環境下,應補充新水,充氣增氧,以防止浮游動物死亡。
4、光照
培養浮游動物時,對光照沒有太多的要求,但在高溫季節,不能直接接受強光照射。高溫的時候,可以用安裝遮陽棚的方法,減少陽光的照射,調節水溫,有利於魚類和浮游動物的生長
5、水藻
浮游動物的餌料是微藻,要想培養浮游動物,首先就要肥水培藻。適合浮游生物生長的藻類有伊樂藻、苦草、小球藻等,根據藻種的需求,合理施加肥料和微量元素,特別是鈣、磷、鉀等元素,可以促進水體中的藻相平衡,避免出現倒藻的情況發生。
7. 「要想養好一塘魚,先要調好一塘水」,精養魚塘水質調控的措施有什麼
一、清底葯塘
清底葯塘是改善底質和水質,取得養殖成功的關鍵措施之一。清底:一般於年底排乾池內殘水,清除池底過多淤泥,保留淤泥10㎝左右,然後讓陽光凍曬池底20~30天,直至底泥龜裂2厘米以上,以增加透氣性,加速有機物的氧化分解,延緩池塘老化。葯塘:使用生石灰帶水葯塘,每畝用量為125~150公斤。使用生石灰葯塘,不僅可殺滅潛藏於底泥中帶搭舉的寄生蟲、病原體,而且還能中和各種有機酸,提高pH值,有利於營養鹽的釋放。
四、增加溶氧
根據水體溶解氧的蠢碧變化規律,確定開機增氧的時段和時長。3~5月份,陰雨天氣半夜開機至日出;6~9月份,晴天早晨開機2小時、午後開機2~3小時、連續陰雨或低壓天氣,夜間開機至次日中午;10~11月份,勤開機,保持池水溶氧充足。建議有條件的養殖戶,在增氧機上安裝溶氧控制器,根據養殖實際,設置池水溶氧的上、下限,實現自動增氧,始終保持池水溶氧在5mg/L以上,為養殖魚類提供舒適快樂的生長環境。在增氧機因故不能使用時,可採取拋灑粒粒氧、增氧靈等應急措施。枝飢
8. 浮游動物對魚類和水環境有什麼作用與影響,如何調節
(1)浮游植物對水產養殖動物和水環境的影響及其調節方法
浮游植物種類很多,主要有藍藻、隱藻、甲藻、金藻、黃藻、硅藻、裸藻和綠藻等。浮游植物是濾食性魚的天然餌料。作為天然餌料,一般隱藻、甲藻、硅藻的營養價值比較高,其次是綠藻、裸藻、金藻、黃藻等,而藍藻較差,但藍藻中少數種類如螺旋魚腥藻和擬魚腥藻的蛋白質含量高,魚類也易於消化。
然而浮游植物中有些種類對魚類具有毒害作用,易引發魚病。如大多數藍藻水華及湖靛、小三毛金藻占優勢的水質具有毒性,較輕時影響魚類生長,嚴重時引起魚類中毒死亡;卵甲藻可引起魚類卵甲藻病(打粉病);綠藻優勢所形成的水在強烈陽光下,光合作用強,形成水體氧過飽和,可引起孵化魚卵、苗和下塘不久的幼苗患氣泡病大量死亡;絲狀綠藻優勢時不但魚類難以利用,使水質變瘦,還影響魚類苗種活動,降低成活率。
浮游植物對水環境的影響主要是正面的。它們是水體的原初生產者,不但為魚類直接和間接提供天然活餌料,而且還是水體溶氧的主要製造者(占溶氧來源的80%~90%)。但有些種類,如上所述藍藻和小三毛金藻占優勢時,使水質具有毒性,並制約其他藻類生長、繁殖,同時產氧力差;裸藻占優勢時,自身大量死亡後形成一層黃銹色膜,覆蓋水面遮光、隔氣造成缺氧等。
浮游植物在不同季節形成不同的優勢種群。一般春秋兩季適合隱藻、硅藻、金藻、黃藻生長,以隱藻和硅藻優勢(水華)為多,水呈茶褐色或綠褐色,魚類生長快;而夏季適合藍藻、綠藻和裸藻生長,它們往往各自形成優勢,水呈藍綠色或深綠色,魚類生長減慢。
浮游植物不但有季節性變化,而且還受光照、風力和水的運動影響而有水平、垂直和晝夜變化。浮游植物光合作用一般主要發生於水體上層,而以透明度一半的水區生產力最高。
調節浮游植物的主要方法是通過合理施肥、投餌(間接肥效),其次是加、沖、換水和輔助適當的葯物(生石灰、硫酸銅等)控制。值得注意的是,單獨使用化肥,易於培植綠藻;使用硫酸銅殺滅藍綠藻,應防止此後數天內泛塘;使用生石灰時,應注意水體pH的高低與變化。總之,通過人工調節,使水質達到「肥、活、嫩、爽」的直觀程度。這種最好或較好的水質生物學指標應是浮游植物量為20~100毫克/升;隱藻等鞭毛藻類較多,藍藻較少;藻類種群處於增長期,細胞未老化;浮游生物以外的其他懸浮物不多。
(2)浮游動物對水產養殖動物和水環境的影響及其調節辦法
浮游動物由原生動物、輪蟲類、枝角類和橈足類組成。浮游動物同浮游植物一樣都是魚類不可缺少的天然活餌料,其中鱅魚終生都濾食浮游動物。輪蟲類和原生動物是青魚、草魚、鰱魚、鱅魚、鯉魚、鯽魚、鯿魚和團頭魴等多種魚類的魚苗天然開口活餌料。實驗表明,保障鰱魚苗良好生長的輪蟲最低生物量為3毫克/升,最適量為20~30毫克/升,鯉魚苗最適量為50~100毫克/升。枝角類和橈足類大型浮游動物還是青魚、草魚、鯉魚、鯽魚、鯿魚和團頭魴等多種攝食性魚類小規格魚種(2~5厘米)喜食的天然活餌料。然而,浮游動物中,有部分種類寄生在魚體和鰓上引起魚病,如車輪蟲病、斜管蟲病、鰓隱鞭蟲病、復口吸蟲病、中華魚蚤病、錨頭蚤病等。如果浮游動物形成絕對優勢,大量吃食浮游植物,會使水質變瘦,並大量消耗水中溶氧,造成魚類浮頭或嚴重浮頭,甚至泛塘。它們與魚類苗、種爭氧氣、爭餌料,使魚類苗、種生長慢、成活率低。如果枝角類和橈足類等大型浮游動物隨水流混入孵化器內,還會危害魚類卵、苗,降低孵化率。
由於浮游動物適溫多在18~28℃,往往春末夏初數量明顯增長,易於形成優勢,其次是秋季數量較多;而夏季高溫,不適合浮游動物生長、繁殖,生物量相對較少。
根據浮游動物對水產養殖動物和水環境的影響及其消長規律,進行人工利用與調節。如春季適時通過施用有機肥培殖原生動物和輪蟲,4~5天後形成輪蟲高峰,魚苗適時下塘培育;7~10天後枝角類和橈足類大量出現,夏花魚種適時下塘,進行魚種培育等。魚類孵化用水須排除大型浮游動物,可用60~65目乙綸膠絲布窗攔截過濾。
9. 浮游動物的研究
Andrzej et al.(2000) 報道了波蘭的 Solina 水庫中魚類、浮游動物的空間分布和散燃環境因子之間的關系。Edmondonson & Litt (1983) 以美國西雅圖、華盛頓為研究基地對溞類的數量動態進行了深入研究,詳細闡述了溞類的變化與營養類型變遷之間的關系。ThongLam-hoai & Claude Rougier (2001) 對北地中海岸湖泊一年四季的浮游動物的相似性和產量進行了調查。國內的大量專家學者對水庫、湖泊等水體中浮游動物的分布特性、種類數量變化等也進行了深入細致的研究 (Xie Ping et al.,1997) 。胡春英 (1999) 對長江中下游不同湖泊浮游動物數量及多樣性進行了調查,結果表明浮游動物的種類均隨著水草生物量的減少而減少,浮游動物的密度均隨著水草生物量的減少而增多。浮游動物多樣性指數的變化與水草的豐度密切相關。隨著湖泊水草生物量的增加,浮游動物的多樣性指數也隨之而增加 (Motoyuki Suzuki et al.,2000) 。楊宇峰等 (2000) 論述了浮游動物種類組成和現存量動態的變化,對捕食生態研究、溫度、食物等因子對浮游動物影響進行了探討。
生態系統中魚類種群生物量和年齡組成的變動,可使系統的營養結構和水質狀況發生顯著的變化,即所謂的 「下行 (top-down) 效應」。下行效應是指生態系統中較高營養級上的生物對較低營養級上的生物乃至理化環境的控制或調節作用。而上行 (bottom-up)效應即 「理化因素→浮游生物→魚類」這種影響效應,它指出如營沖緩虛養物質、溫度等環境理化因素的變化通過食物鏈傳遞而影響魚類等位於較高營養級上的生物。崔福義等(2002) 從生態學的角度出發,利用食物鏈關系進行水體綜合治理,通過運用生物操縱技術來調整水體的營養結構和代謝水平,以達到恢復生態平衡並控制溞類滋生的目的。
郭沛涌等 (2003) 對長江河口浮游動物采樣調查,研究了長江河口浮游動物的種類組成、群落結構及多樣性,並初步探討了三峽工程對長江河口浮游動物的影響及長江河口水環境的生物監測,調查共發現浮游動物 87 種,甲殼動物占絕對優勢。趙文 (2002) 對山東高青趙店鄉漁場 34個鹽鹼池採集了 389 個浮游動物定量水樣,對其浮游動物群落演替及其多樣性進行了綜合分析,結果表明,輪蟲主要是在夏秋高溫季節佔主導地位; 橈足類在春季和秋末冬初,於大部分養魚池和所有無魚對照池中占絕對優勢; 原生動物在養魚池浮游動物中占相當比重。謝欽銘等 (2000) 研究表明鄱陽湖浮游橈足類全年的生物量有 3 次高峰,其主要優勢種是近鄰劍水蚤、英勇劍水蚤、白色大劍水蚤、神秘華哲水蚤、湯匙華哲水蚤、指狀許水蚤、球狀許水蚤、溝渠異足猛水蚤和廣布中劍水蚤,它們的數量變動左右了浮游類群落的周年消長。王金秋等 (2003) 分析鑒定了 1999 年春、秋兩季,在鄱陽湖區共觀察到各類浮游動物共 150 種,其中哪世輪蟲動物物種最為豐富,且單位體積的數量亦呈明顯優勢,說明輪蟲類是該湖區浮游動物的優勢類群,鄱陽湖浮游動物的數量有明顯的季節變動,尤屬輪蟲的變動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