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生物系生物科學專業考研要考哪些科目
一般考研要考四科:英語、政治、專業課一、專業課二。
對於英語與政治,全國各個科目是一樣的。
專業課一與專業課一,根據你所報的學校與專業是不同的,這主要由你所報考的學校所決定。比如說,如果你報考的是細胞生物學,那麼還要考細胞生物學與生物化學,但有的學校是考細胞生物學與分子生物學,或者是細胞生物學與普通生物學。如果你報考的是動物學,那麼要考動物學與生物化學,或者是動物學與普通生物學。一般而言,現在各個學校的生物系考研都是要生物化學的。而別外一門根據,你所報考的專業而定。
生物系考研的專業一般為:細胞生物學、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微生物學、動物學、植物學、發育生物學、遺傳學、生態學、水生生物學等等。
熱門專業為:細胞生物學、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微生物學。
⑵ 細胞生物學復習資料
復習資料很多,下面的只是一部分
第一章 緒論
細胞生物學從顯微水平、超微水平和分子水平等不同層次研究細胞結構、功能及生活史。
細胞生物學由細胞學Cytology發展而來,Cytology是指對細胞形態(特別是染色體形態)的觀察。
在我國的基礎學科發展規劃中,細胞生物學與分子生物學,神經生物學和生態學並列為生命科學的四大基礎學科。
第一章 緒論
本章內容提要:
第一節 細胞生物學研究的內容與現狀
一、 細胞生物學是現代生命科學的重要基礎學科
二、細胞生物學的主要研究內容
三、當前細胞生物學研究的總趨勢與重點領域
第二節 細胞學與細胞生物學發展簡史
附錄 細胞生物學參考書:
第一節 細胞生物學研究的內容與現狀
一、 細胞生物學是現代生命科學的重要基礎學科
生命體是多層次、非線性、多側面的復雜結構體系,而細胞是生命體的結構與生命活動的基本單位,有了細胞才有完整的生命活動。
細胞生物學 是研究細胞基本生命活動規律的科學,它是在不同層次(顯微、亞顯微與分子水平)上以研究細胞結構與功能、細胞增殖、分化、衰老與凋亡、細 胞信號傳遞、真核細胞基因表達與調控、細胞起源與進化等為主要內容。核心問題是將遺傳與發育在細胞水平上結合起來。
二、細胞生物學的主要研究內容
1、細胞核、染色體以及基因表達的研究
2、生物膜與細胞器的研究
3、細胞骨架體系的研究
4、細胞增殖及其調控
5、細胞分化及其調控
6、細胞的衰老與凋亡
7、細胞的起源與進化
8、細胞工程
三、當前細胞生物學研究的總趨勢與重點領域
1、細胞生物學研究的總趨勢
細胞生物學與分子生物學(包括分子遺傳學與生物化學) 相互滲透與交融是總的發展趨勢;
當前細胞生物學研究中的三大基本問題:
(1)、細胞內基因組是如何在時間和空間上有序表達的?
(2)、基因表達產物----主要是結構蛋白、核酸、脂質、多糖及其復合物,他們如何逐級裝備成能行使生命活動的基本結構體系及各種細胞器?
(3)、基因表達產物----主要是大量活性因子與信號分子,他們是如何調節細胞最重要的生命活動過程的?
2 、當前細胞基本生命活動研究中的重要領域:
(1)、染色體DNA與蛋白質相互作用關系-----主要是非組蛋白對基因組的作用;
(2)、細胞增值、分化、凋亡的相互關系及其調控;
(3)、細胞信號轉導的研究;
(4)、細胞結構體系的裝配。
3、細胞重大生命活動的相互關系
第二節 細胞學與細胞生物學發展簡史
一、生物科學發展的三個階段:
1.形態描述生物學時期,19世紀以前;
2.實驗生物學時期,20世紀前半世紀;
3.分子生物學時期,20世紀50-60年代至今。
二、細胞生物學發展簡史
1. 細胞的發現
2. 細胞學說的建立其意義
細胞學說內容:1) 認為細胞是有機體,一切動植物都是由細胞發育而來,並由細胞和細胞產物所構成;
2) 每個細胞作為一個相對獨立的單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對與其它細胞共同組成的整體的生命有所助益;3) 新的細胞可以通過老的細胞繁殖產生。
3. 細胞學的經典時期
1)原生質理論的提出2)細胞分裂的研究3)重要細胞器的發現
4. 實驗細胞學與細胞學的分支及其發展
1)細胞遺傳學的發展
2)細胞生理學的研究
3)細胞化學
5. 細胞生物學學科的形成與發展
三、細胞學說
Jean-Baptiste de Lamark (1744~1829),獲得性遺傳理論的創始人,法國退伍陸軍中尉,50歲成為巴黎動物學教授,1809年他認為只有具有細胞的機體,才有生命。Charles Brisseau Milbel(1776~1854),法國植物學家,1802年認為植物的每一部分都有細胞存在, Henri Dutrochet (1776~1847),法國生理學家,1824年進一步描述了細胞的原理,
Matthias Jacob Schleiden(1804~1881),德國植物學教授,1838年發表「植物發生論」(Beitr?ge zur Phytogenesis),認為無論怎樣復雜的植物都有形形色色的細胞構成。
Theodor Schwann(1810~1882),德國解剖學教授,一開始就研究Schleiden的細胞形成學說,並於1838年提出了「細胞學說」(Cell Theory)這個術語;1939年發表了「關於動植物結構和生長一致性的顯微研究」
Schwann提出:有機體是由細胞構成的;細胞是構成有機體的基本單位。
1855 德國人R. Virchow 提出「一切細胞來源於細胞」(omnis cellula e cellula)的著名論斷;進一步完善了細胞學說。
把細胞作為生命的一般單位,以及作為動植物界生命現象的共同基礎的這種概念立即受到了普遍的接受。
恩格斯將細胞學說譽為19世紀的三大發現之一
第二章 細胞基本知識概要
本章內容提要:
第一節 細胞的基本概念
第二節 非細胞形態的生命體-------病毒及其與細胞的關系
第三節 原核細胞與古核細胞
第四節 真核細胞基本知識概要
第一節 細胞的基本概念
一、細胞是生命活動的基本單位
1、一切有機體都由細胞構成,細胞是構成有機體的基本單位;
2、細胞具有獨立的、有序的自控代謝體系,細胞是代謝與功能的基本單位
3、細胞是有機體生長與發育的基礎
4、細胞是遺傳的基本單位,細胞具有遺傳的全能性
5、沒有細胞就沒有完整的生命
二、細胞的基本共性
1.所有的細胞表面均有由磷脂雙分子層與鑲嵌蛋白質構成的生物膜,即細胞膜。
2.所有的細胞都含有兩種核酸:即DNA與RNA作為遺傳信息復制與轉錄的載體。
3.作為蛋白質合成的機器—核糖體,毫無例外地存在於一切細胞內。
4.所有細胞的增殖都以一分為二的方式進行分裂。
第二節 非細胞形態的生命體 —病毒及其與細胞的關系
一、病毒與細胞在起源與進化中的關系
病毒是非細胞形態的生命體,它的主要生命活動必須要在細胞內實現。病毒與細胞在起源上的關系,目前存在3種主要觀點:
1.生物大分子→病毒→細胞 病毒
2.生物大分子 細胞
3.生物大分子→細胞→病毒
現在來說,第二種觀點和第三種觀點比較容易接受,而且第三種觀點越來越有說服力。
認為病毒是細胞演化的產物的觀點主要依據如下:
徹底的寄生性;
病毒核酸與哺乳動物細胞DNA某些片斷的相似性;
病毒可以看成是核酸與蛋白質形成的復合大分子。
第三節 原核細胞與古核細胞
一、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Prokaryotic cell
1. 遺傳的信息量小,遺傳信息載體僅由一個環狀DNA或RNA構成;
2. 細胞內沒有分化為以膜為基礎的具有專門結構與功能的細胞器和細胞核膜。
二、原核細胞的主要代表
1、支原體
為什麼說支原體是一個細胞
(1)能在培養基上生長,具有典型的細胞膜;
(2)具有環狀的雙螺旋DNA作為遺傳信息量的載體;
(3)mRNA與核糖體結合形成多聚核糖體,指導蛋白質的合成;
(4)以一分為二的方式分裂繁殖。
支原體是最小、最簡單的細胞。
2、細菌
1)、細菌的三種形態:球狀、桿狀和螺旋狀
2)、細菌細胞的核區與基因組:細菌的核區實際主要由一個環狀的DNA分子組成;現在也可以把細菌的環狀DNA理解為細菌基因組。
3)、細菌細胞的表面結構:
A. 細胞膜:主要功能是選擇性的交換物質----吸收營養物質,排出代謝廢物,並且有分泌與運輸蛋白的作用。
B. 細胞壁: 所有細菌的細胞壁的共同成分是肽聚糖,由乙醯氨基葡萄糖、乙醯胞壁酸與四五個氨基酸短肽聚合而成的多層網狀大分子結構。
C. 細胞壁特化結構:a. 中膜體-----細胞膜內陷而形成的;b. 莢膜-----是一層鬆散的粘液物質,有一定程度的保護作用;c. 鞭毛-----細菌的運動器官,與真核生物的鞭毛不同,它是由一種稱為鞭毛蛋白的彈性蛋白所構成。
4)、細菌細胞的核糖體——部分附著在細胞膜內側,大部分游離於細胞質中,與蛋白質的合成密切相關。
5)、細菌細胞核外DNA------質粒,是裸露環狀DNA,在遺傳工程研究中很重要。
6)、細菌細胞的內生孢子,即芽孢,是細菌對不良環境或營養耗盡時的反應。
3. 藍藻細胞:是最簡單的自養植物類型之一。
基本特徵:1)中心質------相當於細菌的核區,是遺傳物質DNA所在部位。
2)光合片層-----位於細胞質部分,是同心環狀的膜片層結構,上邊附著有藻膽蛋白體(包括藻藍蛋白,一藻藍蛋白和藻紅蛋白),能夠把光能傳遞給葉綠素a,進行原始光和作用。
3)細胞質內含物
4)細胞表面結構
5)細胞分裂
四、原核細胞與真核細胞的比較
1、原核細胞與真核細胞最根本的區別 :
(1)、細胞膜系統的分化和演變。 細胞內部結構和職能的分工是真核細胞區別於原核細胞的重要標志。
(2)、遺傳信息量與遺傳裝置的擴增與復雜化。 遺傳信息重復序列與染色體多倍性的出現是真核細胞區別於原核細胞的另一重要標志。
(3)、真核細胞內,遺傳信息的轉錄與翻譯有嚴格的階段性和區域性,而在原核細胞內則是轉錄與翻譯可以同時發生
五、原核細胞與真核細胞基本特徵的比較(p36)
六、原核細胞與真核細胞的遺傳結構裝置和基因表達的比較(p37)
七、古細菌
古細菌(archaebacteria)與真核細胞曾在進化上有過共同歷程
主要證據
(1)細胞壁的成分與真核細胞一樣,而非由含壁酸的肽聚糖構成,因此抑制壁酸合成的鏈黴素, 抑制肽聚糖前體合成的環絲氨酸,抑制肽聚糖合成的青黴素與萬古黴素等對真細菌類有強的抑制生長作用,而對古細菌與真核細胞卻無作用。
(2)DNA與基因結構:古細菌DNA中有重復序列的存在。此外,多數古核細胞的基因組中存在內含子。
(3)有類核小體結構:古細菌具有組蛋白,而且能與DNA構建成類似核小體結構。
(4)有類似真核細胞的核糖體:多數古細菌類的核糖體較真細菌有增大趨勢,含有60種以上蛋白,介於真核細胞(70~84)與真細菌(55)之間。抗生素同樣不能抑制古核細胞類的核糖體的蛋白質合成。
(5)5S rRNA:根據對5S rRNA的分子進化分析,認為古細菌與真核生物同屬一類,而真細菌卻與之差距甚遠。5S rRNA二級結構的研究也說明很多古細菌與真核生物相似。
第四節 真核細胞基本知識概要
一、真核細胞的基本結構體系
1.生物膜系統:以脂質及蛋白質成分為基礎的生物膜結構系統;
2.遺傳信息表達結構系統:以核酸(DNA或RNA)與蛋白質為主要成分的遺傳信息表達系統
3.細胞骨架系統:由特異蛋白分子裝配構成的細胞骨架系統。
二、細胞的大小及其分析
各類細胞直徑的比較
三、植物細胞與動物細胞的比較
植物細胞特有的結構: 1. 細胞壁 2. 液泡 3. 葉綠體
第三章 細胞生物學研究方法
本章內容提要:
第一節 細胞形態結構的觀察方法
第二節 細胞組分的分析方法
第三節 細胞培養、細胞工程與顯微操作技術
第一節 細胞形態結構的觀察方法
一、光學顯微鏡技術
(一)普通光學顯微鏡
? 1. 構成:
? ①照明系統
? ②光學放大系統
? ③機械裝置
? 2. 原理:經物鏡形成倒立實像,經目鏡進一步放大成像。
? 3. 解析度:指分辨物體最小間隔的能力。
(二)熒光顯微鏡 Fluorescence microscope
特點:光源為紫外線,波長較短,分辨力高於普通顯微鏡;
有兩個特殊的濾光片;
照明方式通常為落射式。
用於觀察能激發出熒光的結構。用途:免疫熒光觀察、基因定位、疾病診斷。
(三)激光共聚焦掃描顯微境
Laser confocal scanning microscope, LCSM
用激光作光源,逐點、逐行、逐面快速掃描。
能顯示細胞樣品的立體結構。
分辨力是普通光學顯微鏡的3倍。
用途類似熒光顯微鏡,但能掃描不同層次,形成立體圖像。
(四)相差顯微鏡
? 把透過標本的可見光的光程差變成振幅差,從而提高了各種結構間的對比度,使各種結構變得清晰可見。在構造上,相差顯微鏡有不同於普通光學顯微鏡兩個特殊之處。
? 環形光闌(annular diaphragm):位於光源與聚光器之間。
? 相位板(annular phaseplate):物鏡中加了塗有氟化鎂的相位板,可將直射光或衍射光的相位推遲1/4λ。
原理
用途:觀察未經染色的玻片標本
(五)微分干涉差顯微鏡 Differential interference contrast microscope (DIC)
? 1952年,Nomarski發明,利用兩組平面偏振光的干涉,加強影像的明暗效果,能顯示結構的三維立體投影。標本可略厚一點,折射率差別更大,故影像的立體感更強。
二、電子顯微鏡
1、電子顯微鏡的基本知識
電鏡與光鏡的比較
顯微鏡 分辨本領 光源 透鏡 真空 成像原理
LM 200nm 可見光(400-700) 玻璃透鏡 不要求真空 利用樣品對光的吸收形成明暗反差和顏色變化
100nm 紫外光(約200nm) 玻璃透鏡 不要求真空
TEM 0.1nm 電子束(0.01-0.9) 電磁透鏡 要求真空 利用樣品對電子的散射和透射形成明暗反差
2、 原理
? 以電子束作光源,電磁場作透鏡。電子束的波長短,並且波長與加速電壓(通常50~120KV)的平方根成反比。
? 由電子照明系統、電磁透鏡成像系統、真空系統、記錄系統、電源系統等5部分構成。
? 分辨力0.2nm,放大倍數可達百萬倍。
? 用於觀察超微結構(ultrastructure),即小於0.2μm、光學顯微鏡下無法看清的結構,又稱亞顯微結構(submicroscopic structures)。
3、主要電鏡制樣技術
? 1)超薄切片
? 電子束穿透力很弱,用於電鏡觀察的標本須製成厚度僅50nm的超薄切片,用超薄切片機(ultramicrotome)製作。
? 通常以鋨酸和戊二醛固定樣品,丙酮逐級脫水,環氧樹脂包埋,以熱膨脹或螺旋推進的方式切片,重金屬(鈾、鉛)鹽染色。
? 2)負染技術
用重金屬鹽(如磷鎢酸)對鋪展在載網上的樣品染色;吸去染料,乾燥後,樣品凹陷處鋪了一層重金屬鹽,而凸的出地方沒有染料沉積,從而出現負染效果,分辨力可達1.5nm左右。
3)冰凍蝕刻 freeze-etching
? 亦稱冰凍斷裂。標本置於乾冰或液氮中冰凍。然後斷開,升溫後,冰升華,暴露出了斷面結構。向斷裂面上噴塗一層蒸汽碳和鉑。然後將組織溶掉,把碳和鉑的膜剝下來,此膜即為復膜(replica)。
三、掃描隧道顯微鏡
scanning tunneling microscope,STM
? 原理:根據隧道效應而設計,當原子尺度的針尖在不到一個納米的高度上掃描樣品時,此處電子雲重疊,外加一電壓(2mV~2V),針尖與樣品之間形成隧道電流。電流強度與針尖和樣品間的距離有函數關系,將掃描過程中電流的變化轉換為圖像,即可顯示出原子水平的凹凸形態。
? 解析度:橫向為0.1~0.2nm,縱向可達0.001nm。
? 用途:三態(固態、液態和氣態)物質均可進行觀察。
第二節 細胞組分的分析方法
一、離心分離技術
用途:於分離細胞器與生物大分子及其復合物
轉速為10~25kr/min的離心機稱為高速離心機。
轉速>25kr/min,離心力>89Kg者稱為超速離心機。
目前超速離心機的最高轉速可達100000r/min,離心力超過500Kg。
(一)差速離心 Differential centrifugation
? 特點:
– 介質密度均一;
– 速度由低向高,逐級離心。
? 用途:分離大小相差懸殊的細胞和細胞器。
? 沉降順序:核——線粒體——溶酶體與過氧化物酶體——內質網與高基體——核蛋白體。
? 可將細胞器初步分離,常需進一步通過密度梯離心再行分離純化。
(二)密度梯度離心
? 用介質在離心管內形成一連續或不連續的密度梯度,將細胞混懸液或勻漿置於介質的頂部,通過離心力場的作用使細胞分層、分離。
? 類型:速度沉降(velocity sedimentation)、等密度沉降(isopycnic sedimentation)。
? 常用介質:氯化銫、蔗糖、多聚蔗糖。
? 分離活細胞的介質要求:
– 1)能產生密度梯度,且密度高時,粘度不高;
– 2)PH中性或易調為中性;
– 3)濃度大時滲透壓不大;
– 4)對細胞無毒。
二、 細胞內核酸、蛋白質、酶、糖與脂類等的顯示方法
?原理:利用一些顯色劑與所檢測物質中一些 特殊基團特異性結合的特徵,通過顯 色劑在細胞中的定位及顏色的深淺來判斷某種物質在細胞中的分布和含量。
Feulgen Staining
三、特異蛋白抗原的定位與定性
1、免疫熒光技術: 快速、靈敏、有特異性,但其解析度有限
2、蛋白電泳(SDS-PAGE)與免疫印跡反應(Western-Blot)
3、免疫電鏡技術:
?免疫鐵蛋白技術
?免疫酶標技術
應用:通過對分泌蛋白的定位,可以確定某種蛋白的分泌動態;胞內酶的研究;膜蛋白的定位與骨架蛋白的定位等
四、細胞內特異核酸的定位與定性
?光鏡水平的原位雜交技術(同位素標記或熒光素標記的探針)
?電鏡水平的原位雜交技術(生物素標記的探針與抗生物素抗體相連的膠體金標記結合)
?PCR技術
五、放射自顯影技術
1、原理及應用:
?利用同位素的放射自顯影,對細胞內生物大分子進行定性、定位與半定量研究;
?實現對細胞內生物大分子進行動態和追蹤研究。
2、步驟:
?前體物摻入細胞(標記:持續標記和脈沖標記)
———放射自顯影
六、定量細胞化學分析技術
1、顯微分光光度術(Microspectrophotometry)
?利用細胞內某些物質對特異光譜的吸收,測定這些物質(如核酸與蛋白質等)在細胞內的含量。
包括: 紫外光顯微分光光度測定法
可見光顯微分光光度測定法
? 流式細胞儀(Flow Cytometry)
?主要應用:
用於定量測定細胞中的DNA、RNA或某一特異蛋白的含量;
測定細胞群體中不同時相細胞的數量;
從細胞群體中分離某些特異染色的細胞;
分離DNA含量不同的中期染色體。
第三節 細胞培養、細胞工程與顯微操作技術
一、細胞的培養
1、動物細胞培養
(1) 類型:A 原代培養細胞(primary culture cell)---從機體取出後立即 培養的細胞。1-10代以內的細胞培養稱為原代培養細胞。
B 繼代培養細胞(sub-culture cell)---適宜在體外培養條件下持續傳代培養的細胞稱為傳代培養細胞
(2) 細胞株(cell strain) 正常二倍體,接觸抑制.10~50代
(3) 細胞系(cell line) 亞二倍體或非整倍體,接觸抑制喪失,容易傳代培養。50代以後。
2、植物細胞
(1)、 原生質體培養 (體細胞培養)
(2)、單倍體細胞培養(花葯培養)
3、非細胞體系(cell-free system):
只來源於細胞,而不具有完整的細胞結構,但包含了進行正常生物學反應所需的物質組成體系。
二、細胞工程
1、細胞工程:
在細胞水平上有計劃的保存、改變和創造細胞遺傳物質,以產生新的物種和品系,或大規模培養組織細胞以獲得生物產品。
其所使用的技術主要是:細胞培養、細胞分化的定向誘導、細胞融合與顯微注射。
2、細胞融合(cell fusion)與細胞雜交(cell hybridization)技術
? 用人工方法把同種或不同種的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細胞,通過介導物作用,融合成一個細胞的技術。亦稱細胞雜交(cell hybridization)
? 同核融合細胞
? 異核融合細胞
3、單克隆抗體(monoclone antibody)技術
單克隆抗體技術
? 正常淋巴細胞(如小鼠脾細胞)具有分泌抗體的能力,但不能長期培養,瘤細胞(如骨髓瘤)可以在體外長期培養,但不分泌抗體。於是英國人Kohler和Milstein 1975將兩種細胞雜交而創立了單克隆抗體技術,獲1984年諾貝爾獎。
第四章 細胞質膜與細胞表面
第一節 細胞質膜與細胞表面特化結構
第二節 細胞連接
第三節 細胞外被與細胞外基質
第一節 細胞質膜與細胞表面特化結構
? 細胞膜(cell membrane)又稱質膜(plasma membrane),是指圍繞在細胞最外層,由脂質和蛋白質組成的生物膜。細胞膜只是真核細胞生物膜的一部分,真核細胞的生物膜(biomembrane)包括細胞的內膜系統(細胞器膜和核膜)和細胞膜(cell membrane)。
一、細胞膜的結構模型
1、結構模型
1) 三明治質膜結構模型: E.Gorter和F.Grendel(1925), 提出 「protein-lipid-protein」三夾板或三明治質膜結構模型,這一模型影響20年之久。
2) 單位膜模型(unit membrane model):J.D.Robertson(1959年),提出單位膜模型,大膽的推斷所有的生物膜都是由蛋白質-脂類-蛋白質單位膜構成,在電鏡下觀察,細胞膜顯示出 暗---亮----暗三條帶,兩側的暗帶的厚度約2nm, 推測是蛋白質,中間的亮帶厚度約3.5nm,推測是脂雙層分子。整個膜的厚度約是7.5nm。
3) 流動鑲嵌模型(fluid mosaic model): S.J.Singer和G.Nicolson(1972),提出生物膜的流動鑲嵌模型(fluid mosaic model),這種模型認為細胞膜是由脂質雙分子層組成,蛋白質以不同的方式,鑲嵌,覆蓋或橫跨雙分子層。流動鑲嵌模型強調了,a 膜的流動性,b 膜蛋白分布的不對稱性。
4) 脂筏模型(lipid rafts model): K.Simons et al(1997),提出了脂筏模型(lipid rafts model)Functional rafts in Cell membranes. Nature 387:569-572。
2、生物膜結構
目前對生物膜結構的認識可以歸納如下:
1)磷脂雙分子層是組成生物膜的基本結構成分,尚未發現膜結構中起組織作用的蛋白;
2)蛋白分子以不同方式鑲嵌在脂雙層分子中或結合在其表面, 膜蛋白是賦予生物膜功能的主要決定者;
3)生物膜可以看成是蛋白質在雙層脂分子的二維溶液。
二、生物膜的組成成分
(一)、膜脂成分:膜脂主要包括磷脂、糖脂和膽固醇三種類型。
? 1、磷脂:1)膜脂的基本成分(50%以上)
? 2)分為二類: a 甘油磷脂(磷脂醯膽鹼、磷脂醯絲氨酸、磷脂醯乙醇胺和磷脂醯肌醇)
? b 鞘磷脂
? 3) 主要特徵:①具有一個極性頭和兩個非極性的尾(脂肪酸鏈) (心磷脂除外);
? ②脂肪酸碳鏈為偶數,多數碳鏈由16,18或20個組成;
? ③既具有飽和脂肪酸(如軟脂酸)又有不飽和脂肪酸(如油酸);
? 2、糖脂:糖脂普遍存在於原核和真核細胞的質膜上(5%以下),神經細胞糖脂含量較高;
? 3、膽固醇: 1)膽固醇存在於真核細胞膜上(30%以下),細菌質膜不含有膽固醇,但某些細菌的膜脂中含有甘油脂等中性脂類。
? 2)膽固醇的作用:
? ① 調節膜的流動性;
? ② 增加膜的穩定性;
? ③ 降低水溶性物質的通透性。
(二)、膜脂的運動方式
? 1、側向運動: 沿膜平面的側向運動(基本運動方式)
? 2、自旋運動: 脂分子圍繞軸心的自旋運動;
? 3、 擺 動: 脂分子尾部的擺動;
? 4、 翻轉運動:雙層脂分子之間的翻轉運動,發生頻率還不到脂分子側向交換頻率的
? 10-10。但在內質網膜上,新合成的磷脂分子翻轉運動發生頻率很高。�
? 1、定義:脂質體是根據磷脂分子可在水相中形成穩定的脂雙層膜的趨勢而制備的人工膜。
三、膜蛋白
(二)、膜內在蛋白與膜脂結合的方式
1、膜蛋白的跨膜結構域與脂雙層分子的疏水核心的相互作用。
2、跨膜結構域兩端攜帶正電荷的氨基酸殘基與磷脂分子帶
負電的極性頭形成離子鍵,或帶負電的氨基酸殘基通過Ca2+、Mg2+等陽離子與帶負電的磷脂極性頭相互作用。
3、某些膜蛋白在細胞質基質一側的半胱氨酸殘基上共價結合脂肪酸分子,插入脂雙層之間,進一步加強膜蛋白與脂雙層的結合力,還有少數蛋白與糖脂共價結合。
(三)、去垢劑
1、定義:去垢劑是一端親水、另一端疏水的兩性小分子,是分離與研究膜蛋白的常用試劑。
四、膜的流動性(sk)
(一)、膜脂的流動性
膜脂的流動性主要由
1 脂分子本身的性質決定的,脂肪酸鏈越短, 不飽和程度越高,膜脂的流動性越大。
2 溫度對膜脂的運動有明顯的影響。
3 在細菌和動物細胞中常通過增加不飽和脂肪酸的含量來調節膜脂的相變溫度以維持膜脂的流動性。
4 在動物細胞中,膽固醇對膜的流動性起重要的雙向調節作用。
(二)、 膜蛋白的流動�
熒光抗體免疫標記實驗�成斑現象(patching)或成帽現象(capping) �
(三)、膜的流動性受多種因素影響;細胞骨架不但影響膜蛋白的運動,也影響其周圍的膜脂的流動。膜蛋白與膜脂分子的相互作用也是影響膜流動性的重要因素
熒光抗體免疫標記實驗
(二)、膜脂與糖脂的不對稱性�
? 膜脂的不對稱性:指同一種膜脂分子在膜的脂雙層中呈不均勻分布;
? 糖脂的不對稱性:糖脂分子僅存在於質膜的ES面,是完成其生理功能的結構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