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生物醫學實驗室要求
生物醫學實驗室要求包括面積,分區,儀器設備等方面。
(一)面積要求
1000床位至少300m²,每增加1000床位至少增加100m²。
(二)物理分區
分為標本前處理區,形態悉稿簡學檢測區普通病原體分離、培養、鑒定、葯敏試驗區和血清學檢測區;需要獨立設置的包括分枝桿菌室、真菌睜褲室、病毒室(培養鑒定)、感染分子檢測室、培養基制備室(必要時)、試劑儲存區、標本保存區、高壓滅菌室、醫院感染監測室、病原學診斷或會診報告室 。
(三)儀器設備
實驗室病原菌檢測技術平台所需的標本處理、鏡檢、培養鑒定、葯敏、血清學檢測、分子生物學檢測等相關設備。
(四)信息系統
配置完善的實驗室信息管理系統,並與醫院信息系統對接,授權診斷組人員能夠適時讀取患者臨床診療信息或電子病歷。
( 五)生物安全
實驗室建設需符合Ⅱ級生物安全實驗室防護標準的基本要求。高致病性病原體診斷實驗室需按照國家生物敬悉安全相關條例執行 。
(六)輔助設施要求
1.菌株保藏系統:保存臨床菌株用於復檢或科學研究,但需符合國家相關規定,並建立菌株保藏及監控管理系統。
2.其他:純水系統、供電系統和冷庫等。
⑵ 內鏡消毒效果監測采樣方法有哪些
4.1消毒內鏡采樣
4.1.1采樣方法:
4.1.1.1監測采樣部位為內鏡的內腔面。
4.1.1.2 用無菌注射器抽取10ml含相應中和劑的緩沖液,從待檢內鏡活檢口注入,用15ml無菌試管從活檢出口收集。及時送檢。
4.1.2 菌落計數:將送檢液用漩渦器充分振盪,取0.5ml,加入2隻直徑90mm無菌平皿,每個平皿分別加入已經熔化的45℃-48℃營養瓊脂15ml-18ml,邊傾注邊搖勻,待瓊脂凝固,於35℃培養48小時後計數。
4.1.3 計算:兩平皿平均菌落數×20
4.2滅菌內鏡及附件
4.2.1腹腔鏡、宮腔鏡、膀胱鏡、關節鏡、腦室鏡等。
4.2.2 內鏡附件:活檢鉗、細胞刷、切開刀、導絲、碎石器、網籃、造影導管、異物鉗等。
4.2.3采樣地點:生物安全櫃、手術室、無菌室等。
4.2.4采樣方法:用無菌棉拭子塗抹後,剪去手接觸部分,放入10ml采樣液的試管中。及時送檢,2小時內檢測
4.3致病菌檢測:將送檢液用漩渦器充分震盪,取0.2ml分別接種90mm血平皿、中國蘭血平皿和SS平皿,均勻塗布,35℃培養48小時,觀察有無病菌生長。
4.4增菌:SCDLP(金葡、銅綠假單胞)、 葡萄糖肉湯(乙型溶血性鏈球菌)、SF(亞硒酸鹽增菌液)、GN(志賀氏增菌液)、乳糖膽鹽發酵管。
4.5致病菌:金黃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鏈球菌、大腸桿菌、沙門氏菌、志賀氏菌。
5. 結果判定
5.1消毒後的內鏡合格標准為:細菌總數<20cfu/件,不能檢出致病菌;
5.2滅菌後內鏡合格標准為:無菌檢測合格。
5.3 內鏡結構復雜,關節多、孔道細長 (2--6英尺,直徑 幾毫米),
5.4.使用時, 易沾掛血液、黏液、組織、排泄物等。
5.5.胃鏡在應用後,可有105-1010cfu/mL的生物負載。
5.6.支氣管鏡在清洗前, 平均負載為6.4×104cfu/mL。
⑶ 微生物實驗室的溫度和濕度有何要求
一般溫度為:18-26度,濕度:45%-65%。《GB 4789.1—2016 食品安全國家標准食品微生物學檢驗總則》該標准作為了食品微生物學檢驗基本原則和要求,對檢測環境提出了一些要求,內容如下:
1、實驗室環境不應影響檢驗結果的准確性;就食品微生物實驗室而言,比較容易受到環境影響的操作有無菌檢測,如果在潔凈室內進行,那麼潔凈室容易受到外界環境污染,潔凈室設計是否合理,如遠離污染區、潔凈室與外界環境是否有二級緩沖間隔離、試驗人員進入潔凈室是否更換潔凈服,佩戴口罩,手套等等。
2、實驗室區域應與辦公區域明顯分開;實驗室辦公室與試驗區不得在同一區域,即辦公室不得設置在實驗室內部,這是實驗室設計時需要特別注意的一個要求。
3、實驗室工作面積和總體布局應能滿足從事檢驗工作的需要,實驗室布局宜採用單方向工作流程,避免交叉污染;食品微生物實驗室應配備足夠的功能區,如:准備室、潔凈室、生化室(BSL-2實驗室配置生物安全櫃)、培養室、洗消室等,且房間的布局因用單向工作流程,潔凈區與非潔凈區分布兼具合理性、科學性、實用性,一個設計優秀的微生物實驗室,是微生物檢測准確性的有力保液亮凳障。
4、實驗室內環境的溫度、濕度、潔凈度及照度、噪音等應符合工作要求;該標准未准確提出相關的技術參數,以下是個人總結的一些技術文件對微生物實驗室溫度、濕度、照度、雜訊和潔凈度的技術要求,可參考作為實驗室設計、日常環境監控時的判定值。
(3)內鏡室生物學監測有哪些要求擴展閱讀
微生物實驗室建設時應具備良好的自然通風,必要時應配備抽風機。接種、分離及鑒定細菌等操作應在生物安全櫃中進行,對結核桿菌等傳染性極強的微生物學檢驗時必須在100%外臨床微生物學實驗室接觸多種有害微生物,為了防止交叉污染,保護工作人員健康,實驗室應至少劃分成3個區:
一、清潔區
包括:辦公室、休息室、培養基配製室與試劑儲藏室。此區域禁止帶人細菌檢驗標本。
二、操作區
(1) 整潔:微生物操作區是各種病原菌相對集中的地方,為了減少粉塵流動,防止交叉污染,操作區應與外界分開。實驗室工作人員進入操作區應換鞋,送標本人員不進入操作區,操作區地面用專用拖把每天拖1次,每周用消毒劑擦洗1次。每天早上工作前,用紫外線照射30min,或每天工作後,用紫外線照射60min,對整個操作區進行消毒;下午工作結束後用消毒液消毒工作檯面,以保證工作環境的安全清鍵檔潔。
(2) 光線:細菌培養的細小菌落及血清試驗凝集顆粒的觀察,都需要有充足的光線。操作區除設置常規照明燈外,還必須安裝操作台燈,以保證實驗結果的正確判斷。
(3) 通風:由於各種病原菌集中,空氣污濁,實驗室要求保持排的生物安全櫃中進行。
(4) 溫度和濕度:由於無菌操作的要求,實驗過程中經常使用酒精燈,因此,微生物實驗室不能安裝吊扇。為了達到實驗所需的適宜溫度,尤其:滿足某些儀器對溫度濕度的要求,實驗室應安裝空調。
(5) 電源:要求提供穩壓、恆頻的電源;根據儀器設備要求,必要時配備不間斷電源。
(6) 水源:操作區內須設置水源。用於標本處理(如,細菌染色) 的水槽與工作人員洗手用的水槽不能混用。
(7) 污染物處理:操作區須備有消毒缸,以處理沾有活菌的玻片等污染物品。檢驗剩餘的標本及使用過的帶菌平板、試管均須集中地點安全放置,經消毒滅菌處理後再洗滌或丟鬧旅棄。
二、無菌區
(1) 無菌室應完全封閉,進出無菌室至少要經兩道門,中間隔有緩沖間,無菌室與外間設置一個可開閉的窗口,用於傳遞器具。
(2) 無菌室必須保持整潔。工作人員進入無菌室應換專用鞋、專用衣。無菌室使用前須用紫外線消毒30min,操作結束後清潔檯面,再用紫外線消毒30min。定期用乳酸或甲醛熏蒸,徹底消毒。
(3) 無菌室僅用於培養基分裝等無菌操作,不能進行有菌標本的操作。操作人員操作時應嚴格關門並戴好專用的口罩與帽子。
(4)無菌室內應有空氣過濾裝置,並安裝空調。
⑷ 有誰能跟我說一下內鏡消毒液的生物學檢測方法求大神指導!
清洗步驟、方法及要點包括:
一、水洗
(一)將內鏡放入清洗槽內:
1、在流動水下徹底沖洗,用紗布反復擦洗鏡身,同時將操作部清洗干凈;
2、取下活檢入口閥門、吸引器按鈕和送氣送水按鈕,用清潔毛刷徹底刷洗活檢孔道和導光軟管的吸引器管道,刷洗時必須兩頭見刷頭,並洗凈刷頭上的污物;
3、安裝全管道灌流器、管道插塞、防水帽和吸引器,用吸引器反復抽吸活檢孔道;
4、全管道灌流器接50毫升注射器,吸清水注入送氣送水管道;
5、用吸引器吸幹活檢孔道的水分並擦乾鏡身。
(二)將取下的吸引器按鈕、送水送氣按鈕和活檢入口閥用清水沖洗干凈並擦乾。
(三)內鏡附件如活檢鉗、細胞刷、切開刀、導絲、碎石器、網籃、造影導管、異物鉗等使用後,先放入清水中,用小刷刷洗鉗瓣內面和關節處,清洗後並擦乾。
(四)清洗紗布應當採用一次性使用的方式,清洗刷應當一用一消毒。
二、酶洗
(一)多酶洗液的配置和浸泡時間按照產品說明書。
(二)將擦乾後的內鏡置於酶洗槽中,用注射器抽吸多酶洗液100毫升,沖洗送氣送水管道,用吸引器將含酶洗液吸入活檢孔道,操作部用多酶洗液擦拭。
(三)擦乾後的附件、各類按鈕和閥門用多酶洗液浸泡,附件還需在超聲清洗器內清洗5~10分鍾。
(四)多酶洗液應當每清洗1條內鏡後更換。
三、清洗
(一)多酶洗液浸泡後的內鏡,用水槍或者注射器徹底沖洗各管道,以去除管道內的多酶洗液及松脫的污物,同時沖洗內鏡的外表面。
(二)用50毫升的注射器向各管道沖氣,排出管道內的水分,以免稀釋消毒劑。
⑸ 消毒內鏡的監測頻率
每次監測時盡量選擇不同型號、不同種類的內鏡,每條內鏡至少監測1次每年,治療內鏡建議每月監測一次。
消毒內鏡應每季度進行生物學監測。監測採用輪換抽檢的方式,每次按25%的比例抽檢。內鏡數量≤5條,應每次全部監測;內鏡數量>5條的,每次監測數量應不低於5條。
(5)內鏡室生物學監測有哪些要求擴展閱讀:
內鏡消毒或滅菌後、使用前進行采樣。洗消機新安裝或者維修後、更換消毒劑、引進新內鏡、內鏡維修後,應對內鏡進行監測,合格後才可使用。
一次性使用消毒劑或滅菌劑應每批次進行濃度監測。重復使用消毒劑或滅菌劑配製後測定一次濃度,每次使用前檢測;消毒內鏡達到規定數量一半後,應在每條內鏡消毒前測定。
⑹ WS 507—2016 軟式內鏡清洗消毒技術規范簡介
WS 507—2016 ruǎn shì nèi jìng qīng xǐ xiāo dú jì shù guī fàn
Regulation for cleaning and disinfection technique of flexible endoscope
ICS 11.020
C 05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行業標准 WS 507—2016《軟式內鏡清洗消毒技術規范》(Regulation for cleaning and disinfection technique of flexible endoscope)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於2016年12月27日發布,自2017年06月01日起實施。
本標準的4.1.1、4.1.2、5.2.7、5.2.8、5.3.3、5.3.7、5.3.8、5.3.9b)、5.3.11c)2)、5.3.11e)2)、5.3.11f)2)、
6.1.2c)、6.1.4a)1)、6.2.2g)、6.3.2、6.4.5a)1)、7.1.2、7.6.4為推薦性條款,其餘為強制性條款。
本標准按照GB/T 1.1—2009給出的規則起草。
本標准主要起草單位: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國家衛生計生委醫院管理研究所、總後勤部衛生部醫療管理局、第二軍醫大學長海醫院、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悉舉心、北京大學第一醫院、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黑龍江省醫院、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院、南方醫科大學附屬南方醫院、第四軍醫大學西京醫院。
本標准主要起草人:劉運喜、邢玉斌、鞏玉秀、田曉麗、李兆申、王力紅、張流波、李六億、方英、劉楓、
索繼江、孔金艷、鄧敏、張宇、張京利、楊雲生、陳翠敏、任旭、張澍田、姜泊、郭學剛。
軟式鉛陸亂內鏡清洗消毒技術規范
本標准規定了軟式內鏡清洗消毒相關的管理要求、布局及設施、設備要求、清洗消毒操作規程、監測與記錄等內容。
本標准適用於開展軟式內鏡診療工作的醫療機構。
註:本標准中的「內鏡」系指軟式內鏡。
下列文件對於本文件的應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僅注日期的版本適用於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單)適用於本文件。
GB 5749 生活飲用水衛生標准
GB 15982 醫院消毒衛生標准
GB 28234 酸性氧化電位水生成器安全與衛生標准
GB 30689 內鏡自動清洗消毒機衛生要求
WS/T 311 醫院隔離技術規范
WS/T 313 醫務人員手衛生規范
WS/T 367 醫療機構消毒技術規范
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於本文件。
3.1
軟式內鏡 flexible endoscope
用於疾病診斷、治療的可彎曲的內鏡。
3.2
清洗 cleaning
使用清洗液去除附著於內鏡的污染物的過程。
3.3
漂洗 rinsing
用流動水沖洗清洗後內鏡上殘留物的過程。
3.4
終末漂洗 final rinsing
用純化水或無菌水對消毒後的內鏡進行最終漂洗的過程。
3.5
清洗液 cleaning solution
按照產品說明書,將醫用清洗劑加入適量的水配製成使用濃度的液體。
4.1.1 有條件的醫院宜建立集中的內鏡診療中心(室),負責內鏡診療及清洗消毒工作。
4.1.2內鏡的清洗消毒也可由消毒供應中心負責,遵循本標准開展工作。
4.1.3 應將內鏡清洗消毒工作納入醫療質量管理,制定和完善內鏡診療中心(室)醫院感染管理和內鏡清洗消毒的各項規章制度並落實,加強監測。
4.1.4 護理管理、人事管理、醫院感染管理、設備及後勤管理等部門,應在各自職權范圍內,對內鏡診療中心(室)的管理履行以下職責:
a) 根據工作量合理配置內鏡診療中心(室)的工作人員。
b) 落實崗位培訓制度。將內鏡清洗消毒專業知識和相關醫院感染預防與控制知識納入內鏡診療中心(室)人員的繼續教育計劃。
c) 對內鏡診療中心(室)清洗、消毒、滅菌工作和質量監測進行指導和監督,定期進行檢查與評價。
d) 發生可疑內鏡相關感染時,組織、協調內鏡診療中心(室)和相關部門進行調查分析,提出改進 措施。
e) 對內鏡診療中心(室)新建、改建與擴建的設計方案進行衛生學審議;對清洗、消毒與滅菌設備 的配置與質量指標提出意見。
f) 負責設備購置的審核(合格證、技術參數);建立對廠家設備安裝、檢修的質量審核、驗收制度;
專人負責內鏡診療中心(室)設備的維護和定期檢修,並建立設備檔案。
g) 保障內鏡診療中心(室)的水、電、壓縮空氣的供給和質量,定期進行設施、管道的維護和檢修。
5.4.2 4.2 內鏡診療中心(室)的管理要求4.2.1 應建立健全崗位職責、清洗消毒操作規程、質量管理、監測、設備管理、器械管理、職業安全防護、繼續教育和培訓等管理制度和突發事件的應急預案。
4.2.2 應有相對固定的專人從事內鏡清洗消毒工作,其數量與本單位的工作量相匹配。
4.2.3 應指定專人負責質量監測個工作。
4.2.4 工作人員進行內鏡診療或者清洗消毒時,應遵循標准預防原則和WS/T 311的要求做好個人防護,穿戴必要的防護用品。不同區域人員防護著裝要求見附錄A。
4.2.5 內鏡診療中心(室)的工作人員應接受與其崗位職責相應的崗位培訓和繼續教育,正確掌握以下知識與技能:
a) 內鏡及附件的清洗、消毒、滅菌的知識與技能;
b) 內鏡構造及保養知識;
c) 清洗劑、消毒劑及清洗消毒設備的使用方法;
d) 標准預防及職業安全防護原則和方法;
e) 醫院感染預防與控制的相關知識。
5.1.1 內鏡診療中心(室)應設立辦公區、患者候診室(區)、診療室(區)、清洗消毒室(區)、內鏡與附件儲存庫(櫃)等,其面積應與工作需要相匹配。
5.1.2 應根據開展的內鏡診療項目設置相應的診療室。
5.1.3 不同系統(如呼吸、消化系統)軟式內鏡的診療工作應分室進行。
5.5.2 5.2 內鏡診療室5.2.1 診療室內的每個診療單位應包括診查床1張、主機(含顯示器)、吸引器、治療車等。
5.2.2 軟式內鏡及附件數量應與診療工作量相匹配。
5.2.3 滅菌內鏡的診療環境至少應達到非潔凈手術室的要求。
5.2.4 應配備手衛生裝置,採用非手觸式水龍頭。
5.2.5 應配備口罩、帽子、手套、護目鏡或防護面罩等。
5.2.6 注水瓶內的用水應為無菌水,每天更換。
5.2.7 宜採用全浸泡式內鏡。5.2.8 宜使用一次性吸引管。
5.5.3 5.3 清洗消毒室5.3.1 應獨立設置。
5.3.2 應保持通風良好。
5.3.3 如採用機械通風,宜採取「上送下排」方式,換氣次數宜≥10次/h,最小新風量宜達到2次/h。
5.3.4 清洗消毒流程應做到由污到潔,應將操作規程以文字或圖片方式在清洗消毒室適當的位置張貼。
5.3.5 不同系統(如呼吸、消化系統)軟式內鏡的清洗槽、內鏡自動清洗消毒機應分開設置和使用。
5.3.6 應配有以下設施、設備:
a) 清洗槽。手工清洗消毒操作還應配備漂洗槽、消毒槽、終末漂洗槽。
b) 全管道灌流器。
c) 各種內鏡專用刷。
d) 壓力水槍。
e) 壓力氣槍。
f) 測漏儀器。
g) 計時器。
h) 內鏡及附件運送容器。
i) 低纖維絮且質地柔軟的擦拭布、墊巾。
j) 手衛生裝置,採用非手觸式水龍頭。
5.3.7 宜配備動力泵(與全管道灌流器配合使用)、超聲波清洗器。
5.3.8 宜配備內鏡自動清洗消毒機。
5.3.9 內鏡自動清洗消毒機相關要求應符合GB 30689的規定,主要包括:
a) 應具備清洗、消毒、漂洗、自身消毒功能;
b) 宜具備測漏、水過濾、乾燥、數據列印等功能。
5.3.10 滅菌設備:用於內鏡滅菌的低溫滅菌設備應符合國家相關規定。
5.3.11 清洗消毒室的耗材應滿足以下要求:
a) 水:應有自來水、純化水、無菌水。自來水水質應符合GB 5749的規定。純化水應符合GB 5749的規定,並應保證細菌總數≤10 CFU/100 mL;生產純化水所使用的濾膜孔徑應≤0.2μm,並定期更換。無菌水為經過滅菌工藝處理的水。必要時對純化水或無菌水進行微生物學檢測。
b) 壓縮空氣:應為清潔壓縮空氣。
c) 醫用清洗劑應滿足以下要求:
1) 應選擇適用於軟式內鏡的低泡醫用清洗劑;
2) 可根據需要選擇特殊用途的醫用清洗劑,如具有去除生物膜作用的醫用清洗劑。
d) 醫用潤滑劑:應為水溶性,與人體組織有較好的相容性,不影響滅菌介質的穿透性和器械的機 械性能。
e) 消毒劑應滿足以下要求:
1) 應適用於內鏡且符合國家相關規定,並對內鏡腐蝕性較低;
2) 可選用鄰苯二甲醛、戊二醛、過氧乙酸、二氧化氯、酸性氧化電位水、復方含氯消毒劑,也可選用其他消毒劑;
3) 部分消毒劑使用方法見附錄B;
4) 酸性氧化電位水應符合GB 28234的規定。
f) 滅菌劑應滿足以下要求:
1)應適用於內鏡且符合國家相關規定,並對內鏡腐蝕性較低;
2) 可選用戊二醛、過氧乙酸,也可選用其他滅菌劑;
3) 部分滅菌劑使用方法見附錄B。
g) 消毒劑濃度測試紙:應符合國家相關規定。
h) 乾燥劑:應配備75%~95%乙醇或異丙醇。5.3.12 個人防護用品:應配備防水圍裙或防水隔離衣、醫用外科口罩、護目鏡或防護面罩、帽子、手套、專用鞋等。
5.5.4 5.4 內鏡與附件儲存庫(櫃)內表面應光滑、無縫隙,便於清潔和消毒,與附件儲存庫(櫃)應通風良好,保持乾燥。
6.1.1 所有軟式內鏡每次使用後均應進行徹底清洗和高水平消毒或滅菌。
6.1.2 軟式內鏡及重復使用的附件、診療用品應遵循以下原則進行分類處理:
a) 進人人體無菌組織、器官,或接觸破損皮膚、破損黏膜的軟式內鏡及附件應進行滅菌;
b) 與完整黏膜相接觸,而不進入人體無菌組織、器官,也不接觸破損皮膚、破損黏膜的軟式內鏡及 附屬物品、器具,應進行高水平消毒;
c) 與完整皮膚接觸而不與黏膜接觸的用品宜低水平消毒或清潔。
6.1.3 內鏡清洗消毒應遵循以下流程(見圖1)。
圖1 軟式內鏡清洗消毒流程
6.1.4 注意事項如下:
a) 內鏡使用後應按以下要求測漏:
1) 宜每次清洗前測漏;
2) 條件不允許時,應至少每天測漏1次。
b) 內鏡消毒或滅菌前應進行徹底清洗。
c) 清洗劑和消毒劑的作用時間應遵循產品說明書。確診或疑似分枝桿菌感染患者使用過的內鏡及附件,其消毒時間應遵循產品的使用說明。
d) 消毒後的內鏡應採用純化水或無菌水進行終末漂洗,採用浸泡滅菌的內鏡應採用無菌水進行終末漂洗。
e) 內鏡應儲存於清潔、乾燥的環境中。
f) 每日診療工作開始前,應對當日擬使用的消毒類內鏡進行再次消毒、終末漂洗、乾燥後,方可用於患者診療。
5.6.2 6.2 手工操作流程6.2.1 預處理流程如下:
a) 內鏡從患者體內取出後,在與光源和視頻處理器拆離之前,應立即用含有清洗液的濕巾或濕紗 布擦去外表面污物,擦拭用品應一次性使用;
b) 反復送氣與送水至少10 s;
c) 將內鏡的先端置入裝有清洗液的容器中,啟動吸引功能,抽吸清洗液直至其流入吸引管;
d) 蓋好內鏡防水蓋;
e) 放入運送容器,送至清洗消毒室。
6.2.2 測漏流程如下:
a) 取下各類按鈕和閥門;
b) 連接好測漏裝置,並注入壓力;
c) 將內鏡全浸沒於水中,使用注射器向各個管道注水,以排出管道內氣體;
d) 首先向各個方向彎曲內鏡先端,觀察有無氣泡冒出;再觀察插入部、操作部、連接部等部分是否有氣泡冒出;
e) 如發現滲漏,應及時保修送檢;
f) 測漏情況應有記錄;
g) 也可採用其他有效的測漏方法。
6.2.3 清洗流程如下:
a) 在清洗槽內配製清洗液,將內鏡、按鈕和閥門完全浸沒於清洗液中。
b) 用擦拭布反復擦洗鏡身,應重點擦洗插入部和操作部。擦拭布應一用一更換。
c) 刷洗軟式內鏡的所有管道,刷洗時應兩頭見刷頭,並洗凈刷頭上的污物;反復刷洗至沒有可見 污染物。
d) 連接全管道灌流器,使用動力泵或注射器將各管道內充滿清洗液,浸泡時間應遵循產品說明書。
e) 刷洗按鈕和閥門,適合超聲清洗的按鈕和閥門應遵循生產廠家的使用說明進行超聲清洗。
f) 每清洗1條內鏡後清洗液應更換。
g) 將清洗刷清洗干凈,高水平消毒後備用。
6.2.4 漂洗流程如下:
a) 將清洗後的內鏡連同全管道灌流器、按鈕、閥門移入漂洗槽內;
b) 使用動力泵或壓力水槍充分沖洗內鏡各管道至無清洗液殘留;
c) 用流動水沖洗內鏡的外表面、按鈕和閥門;
d) 使用動力泵或壓力氣槍向各管道充氣至少30 s,去除管道內的水分;
e) 用擦拭布擦乾內鏡外表面、按鈕和閥門,擦拭布應一用一更換。
6.2.5 消毒(滅菌)流程如下:
a) 將內鏡連同全管道灌流器,以及按鈕、閥門移入消毒槽,並全部浸沒於消毒液中;
b) 使用動力泵或注射器,將各管道內充滿消毒液,消毒方式和時間應遵循產品說明書;
c) 更換手套,向各管道至少充氣30 s,去除管道內的消毒液;
d) 使用滅菌設備對軟式內鏡滅菌時,應遵循設備使用說明書。
6.2.6 終末漂洗流程如下:
a) 將內鏡連同全管道灌流器,以及按鈕、閥門移入終末漂洗槽;
b) 使用動力泵或壓力水槍,用純化水或無菌水沖洗內鏡各管道至少2 min,直至無消毒劑殘留;
c) 用純化水或無菌水沖洗內鏡的外表面、按鈕和閥門;
d) 採用浸泡滅菌的內鏡應在專用終末漂洗槽內使用無菌水進行終末漂洗;
e) 取下全管道灌流器。
6.2.7 乾燥流程如下:
a) 將內鏡、按鈕和閥門置於鋪設無菌巾的專用乾燥台。無菌巾應每4h更換1次。
b) 用75%~95%乙醇或異丙醇灌注所有管道。
c) 使用壓力氣槍,用潔凈壓縮空氣向所有管道充氣至少30 s,至其完全乾燥。
d) 用無菌擦拭布、壓力氣槍乾燥內鏡外表面、按鈕和閥門。
e) 安裝按鈕和閥門。
5.6.3 6.3 內鏡清洗消毒機操作流程6.3.1 使用內鏡清洗消毒機前應先遵循6.2.1、6.2.2、6.2.3、6.2.4的規定對內鏡進行預處理、測漏、清洗和漂洗。
6.3.2 清洗和漂洗可在同一清洗槽內進行。
6.3.3 內鏡清洗消毒機的使用應遵循產品使用說明。
6.3.4 無乾燥功能的內鏡清洗消毒機,應遵循6.2.7的規定進行乾燥。
5.6.4 6.4 復用附件的清洗消毒與滅菌6.4.1 附件使用後應及時浸泡在清洗液里或使用保濕劑保濕,如為管腔類附件應向管腔內注入清洗液。
6.4.2 附件的內外表面及關節處應仔細刷洗,直至無可見污染物。
6.4.3 採用超聲清洗的附件,應遵循附件的產品說明書使用醫用清洗劑進行超聲清洗。清洗後用流動水漂洗干凈,乾燥。
6.4.4 附件的潤滑應遵循生產廠家的使用說明。
6.4.5 根據6.1.2選擇消毒或滅菌方法:
a) 耐濕、耐熱附件的消毒:
1) 可選用熱力消毒,也可採用消毒劑進行消毒;
2) 消毒劑的使用方法應遵循產品說明書;
3) 使用消毒劑消毒後,應採用純化水或無菌水漂洗干凈,乾燥備用。
b) 耐濕、耐熱附件的滅菌首選壓力蒸汽滅菌;不耐熱的附件應採用低溫滅菌設備或化學滅菌劑浸 泡滅菌,採用化學滅菌劑浸泡滅菌後應使用無菌水漂洗干凈,乾燥備用。
5.6.5 6.5 儲存6.5.1 內鏡乾燥後應儲存於內鏡與附件儲存庫(櫃)內,鏡體應懸掛,彎角固定鈕應置於自由位,並將取下的各類按鈕和閥門單獨儲存。
6.5.2 內鏡與附件儲存庫(櫃)應每周清潔消毒1次,遇污染時應隨時清潔消毒。
6.5.3 滅菌後的內鏡、附件及相關物品應遵循無菌物品儲存要求進行儲存。
5.6.6 6.6 設施、設備及環境的清潔消毒6.6.1 每日清洗消毒工作結束,應對清洗槽、漂洗槽等徹底刷洗,並採用含氯消毒劑、過氧乙酸或其他符合國家相關規定的消毒劑進行消毒。
6.6.2 每次更換消毒劑時,應徹底刷洗消毒槽。
6.6.3 每日診療及清洗消毒工作結束後,應對內鏡診療中心(室)的環境進行清潔和消毒處理。
7.1.1 應採用目測方法對每件內鏡及其附件進行檢查。內鏡及其附件的表面應清潔、無污漬。清洗質量不合格的,應重新處理。
7.1.2 可採用蛋白殘留測定、ATP生物熒光測定等方法,定期監測內鏡的清洗效果。
5.7.2 7.2 使用中的消毒劑或滅菌劑監測 5.7.2.1 7.2.1 濃度監測7.2.1.1 應遵循產品使用說明書進行濃度監測。
7.2.1.2 產品說明書未寫明濃度監測頻率的,一次性使用的消毒劑或滅菌劑應每批次進行濃度監測;重復使用的消毒劑或滅菌劑配製後應測定一次濃度,每次使用前進行監測;消毒內鏡數量達到規定數量的一半後,應在每條內鏡消毒前進行測定。
7.2.1.3 酸性氧化電位水應在每次使用前,應在使用現場酸性氧化電位水出水口處,分別測定pH和有效氯濃度。
5.7.2.2 7.2.2 染菌量監測每季度應監測1次,監測方法應遵循WS/T 367的規定。
5.7.3 7.3 內鏡消毒質量監測7.3.1 消毒內鏡應每季度進行生物學監測。監測採用輪換抽檢的方式,每次按25%的比例抽檢。內鏡數量少於等於5條的,應每次全部監測;多於5條的,每次監測數量應不低於5條。
7.3.2 監測方法應遵循GB 15982的規定,消毒合格標准:菌落總數≤20 CFU/件。
7.3.3 當懷疑醫院感染與內鏡診療操作相關時,應進行致病性微生物檢測,方法應遵循GB 15982的規定。
5.7.4 7.4 內鏡清洗消毒機的監測7.4.1 內鏡清洗消毒機新安裝或維修後,應對清洗消毒後的內鏡進行生物學監測,監測合格後方可使用。
7.4.2 內鏡清洗消毒機的其他監測,應遵循國家的有關規定。
5.7.5 7.5 手衛生和環境消毒質量監測7.5.1 每季度應對醫務人員手消毒效果進行監測,監測方法應遵循WS/T 313的規定。
7.5.2 每季度應對診療室、清洗消毒室的環境消毒效果進行監測,監測方法應遵循WS/T 367的規定。
醫學網路,馬上計算!
5.7.6 7.6 質量控制過程的記錄與可追溯要求7.6.1 應記錄每條內鏡的使用及清洗消毒情況,包括:診療日期、患者標識與內鏡編號(均應具唯一性)、清洗消毒的起止時間以及操作人員姓名等。
7.6.2 應記錄使用中消毒劑濃度及染菌量的監測結果。
7.6.3 應記錄內鏡的生物學監測結果。
7.6.4 宜留存內鏡清洗消毒機運行參數列印資料。
7.6.5 應記錄手衛生和環境消毒質量監測結果。
7.6.6 記錄應具有可追溯性,消毒劑濃度監測記錄的保存期應≥6個月,其他監測資料的保存期應≥3年。
內鏡診療中心(室)不同區域人員防護著裝要求見表A.1。
表A.1 內鏡診療中心(室)不同區域人員防護著裝要求
區域
防護著裝
工作服
手術帽
口罩
手套
護目鏡或面罩
防水圍裙或防水隔離衣
專用鞋
診療室
√
√
√
√
△
清洗消毒室
√
√
√
√
√
√
√
註:√應使用,△宜使用。
部分消毒(滅菌)劑使用方法見表B.1。
表B.1 部分消毒(滅菌)劑使用方法
消毒(滅菌)劑
高水平消毒及滅菌參數
使用方式
注意事項
鄰苯二甲醛
(OPA)
濃度:0.55%(0.5%~0.6%)
時間:消毒≥5 min
1.內鏡清洗消毒機。
2.手工操作:消毒液應注滿各管道,浸泡消毒
1.易使衣服、皮膚、儀器等染色。
2.接觸蒸氣可能 *** 呼吸道和眼睛
戊二醛
(GA)
濃度:≥2%(堿性)
時間:支氣管鏡消毒浸泡時間≥20 min;其他內鏡消毒≥10 min;結核桿菌、其他分枝桿菌等特殊感染患者使用後的內鏡浸泡≥15 min;滅菌≥10 h
1.內鏡清洗消毒機。
2.手工操作:消毒液應注滿各管道,浸泡消毒
1.對皮膚、眼睛和呼吸具有致敏性和 *** 性,並能引發皮炎、結膜炎、鼻腔發炎及職業性哮喘,宜在內鏡清洗消毒機中使用。
2.易在內鏡及清洗消毒設備上形成硬結物質
過氧乙酸
(PAA)
濃度:0.2%~0.35%(體積分數)
時間:消毒≥5 min,滅菌≥10 min
內鏡清洗消毒機
對皮膚、眼睛和呼吸道有 *** 性
二氧化氯
濃度:100 mg/L~500 mg/L
時間:消毒3 min~5 min
1.內鏡清洗消毒機。
2.手工操作:消毒液應注滿各管道,浸泡消毒
活化率低時產生較大 *** 性氣味,宜在內鏡清洗消毒機中使用
酸性氧化電位水
(AEOW)
主要指標:
有效氯濃度60 mg/L±10 mg/L;
pH 2.0~3.0;
氧化還原電位≥1100 mV;
殘留氯離子<1000 mg/L。
時間:消毒3 min~5 min
1.酸性氧化電位水內鏡清洗消毒機。
2.手工操作:使用專用連接器將酸性氧化電位水出水口與內鏡各孔道連接,流動浸泡消毒
1.在存在有機物質的情況下,消毒效果會急劇下降,消毒前清洗應徹底。尤其對污染嚴重、不易清洗的內鏡(如腸鏡等),應增加刷洗次數,延長清洗時間,保證清洗質量。
2.應採用流動浸泡方式消毒。
3.消毒後純化水或無菌水沖洗30 s
注1:表中所列的消毒(滅菌)劑,其具體使用條件與注意事項等遵循產品使用說明書。
注2:表中未列明的同類或其他消毒(滅菌)劑,其使用方式與注意事項等遵循產品使用說明書。
⑺ 在生物監測中監測生物的選擇應遵循哪些原則
嚴格地說,實驗動物選擇的正確與否,不僅影響到經費支出、工作進展,還會影響到實驗結果的正確性與可靠性,以及整個實驗能否順利進行。實驗研究成敗 的關鍵之一在於根據實驗要求及目的不同,選擇相應的動物。在選擇實驗動物時應注意以下原則。
1. 選用與人的機能、代謝、結構及疾病特點相似的實驗動物醫學科學研究的目的在於要解決人類的疾病,所以要選擇那些機能、代謝、結構和人類相似的實驗動物。 一般來說,實驗動物越高等,進化程度愈高,反應就愈接近人類。例如,狒狒、猩猩、猴等靈長類卜念動物是最近似人類的理想動物但是靈長類動物較難獲得,價格昂 貴,對飼養條件的要求特殊,所以在實際應用中常退而求其次。當然應用最多的實驗動物還是小鼠和大鼠,由於它們價格便宜、易於管理和控制。所以動物實驗不僅 僅是從整體,往往也從局部盡量選擇與研究對象的機能、代謝、結構和疾病性質類似的動物。
2. 選用遺傳背景明確,具有已知菌叢和模型性狀顯著且穩定的動物要使動物實驗的結果可靠、有規律,得出正確的結論,就應選用經遺傳學、微生物學、營養學、環 境衛生學的控制而培育的標准化實驗動物。故一般不選用雜種動物或普通動物,但是一般要求不高的教學實驗等,則可以採用,以降低費用。
3. 選用解剖、生理特點符合實驗目的要求的動物很多實驗動物具有某些解剖生理特點,為實驗所要觀察的器官或組織等提供了很多便利條件,是保證實驗成功的關 鍵。所以要選擇解剖生理特點符合實驗目的要求的實驗動物做實驗。
4. 選擇對實驗處理敏感的品種品系實驗動物實驗研究常選用那些對實驗因素最敏感的動物作為實驗對象。因不同種系實驗動物往往會出現一些特殊反應,故應根據實 驗目的不同選擇品系。
5. 選用人畜共患疾病的實驗動物和傳統應用的實驗動物有些病因不僅對人而且對動物也造成相似的疾病,故應選擇人畜共患疾病的實驗動物。
6. 考慮倫理道德與「3R」 原則現腔高代動物實驗必須考慮倫理道德與「3R」原則。其中,rection(減少)是指在動物實驗中,在不影響實驗數據的情況下盡量減少動物的使用 量;replacement(替代)是指使用其他的實驗材料或方法替代動物,開展實驗;refinement(優化)是指通過改進和完善實驗程序,盡量減 少對動物的傷害。充分考慮動物實驗過程中的動物福利和倫理問題,能夠保障實驗結果的穩定和可靠。
7. 實驗動物的個體選擇除應注意以上五點原則以外,還應考慮到個體動物的年齡、性別型圓困、生理狀態和健康狀況等。
(1)年齡(Age)和體重(weight):年幼動物一般較成年動物敏感。應根據實驗目的選用適齡動物。急性實驗選用成年動物。慢性實驗最好選用 年輕一些的動物。在合格的飼養管理條件下,小型實驗動物的年齡是可以按體重來估計的。
(2)性別(Sex):實驗證明,不同性別對同一致病刺激的反應也不同。在實驗研究中,如對性別無特殊需要時,選用雌雄各半。如已證明無性別影響 時,亦可雌雄不拘。雌雄性間有不同徵象,通常根據徵象區分性別。
(3)生理狀態(Physiology condition):在選擇個體時,應考慮動物的特殊生理狀態,如妊娠、授乳期等,因此時機體的反應性變化很大。
(4)健康狀況(Physical condition):健康狀況不好的動物不能用來實驗,對實驗結果會有很大的影響。通過以下的外部表徵可以判斷健康動物。
1)總體情況(General condition):發育完好,食慾良好,活蹦亂跳,反應敏捷。
2)頭部(Head):呼吸均勻,眼鼻部均無分泌物流出,眼睛有神,結膜不充血,瞳孔清晰,不打噴嚏。
3)皮毛(Fur):皮毛柔軟有光澤,無脫毛蓬亂現象。皮膚無感染症狀。
4)腹部(Abdomen):無膨大,肛門區無稀便及分泌物。
5)外生殖器(Ex-genitals):無分泌物、損傷及膿痂。
6)爪趾(Claw):完好,無潰瘍、結痂。
⑻ 胃鏡室護士工作總結
胃鏡室護士工作總結範文
總結是在某一特定時間段對學習和工作生活或其完成情況,包括取得的成績、存在的問題及得到的經驗和教訓加以回顧和分析的書面材料,它可使零星的、膚淺的、表面的感性認知上升到全面的、系統的、本質的理性認識上來,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總結吧。那麼總結要注意有什麼內容呢?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胃鏡室護士工作總結範文,歡迎閱讀與收藏。
一、胃鏡室工作制度
1.嚴格執行衛生部制定的《內鏡清洗消毒技術操作規范》。
2.室內工作人員應換鞋,穿戴工作衣、帽,操作者要戴手套,應一人一換。
3.進入內鏡室護士應嚴格執行操作規程,認真做好查對制度。
4.內鏡室護士協助醫生做好內鏡檢查及治療的一切准備工作,並在檢查中密切觀察病人的情況,遵醫囑及時處理,並詳細填好記錄及登記。
5.檢查前認真了解病史及檢查要求,嚴格掌握檢查適應症和禁忌症。
6.病人做內鏡前應做好相關檢查,若為傳染性疾病病員應安排最後檢查。
7.非本室人員禁止入內,保持室內肅靜和整潔。
8.凡HBV、HCV病人或病原攜帶者及結核陽性者要安排最後檢查,檢查完畢後嚴格消毒所有使用過的器械和用具。
9.內鏡設有專人負責保管,內鏡置清潔的專用櫃保存。專用櫃每天清洗、擦拭、紫外線消毒,各種器械保持備用狀態,保證病人安全。
10.室內一切物品按要求定點放置,標簽清楚,無菌物品有無菌日期。
11.工作人員在清洗內鏡及附件時應,穿防護衣、戴防護面罩、戴手套,加強自身防護。
12.內鏡室護士做好標本管理工作。認真執行查對制度。
13.內鏡室系精密儀器,使用前後要先熟悉內窺操作規程後,才能使用。
14.各項操作按消毒隔離要求執行,防止交叉感染。
二、內鏡室儀器保養制度
內鏡是一類精密、貴重的光學和電子儀器,使用過程中必須嚴格遵守操作規程,切實執行其保養維護制度,具體做到嚴、查、細、凈、沖、存。
1、嚴:即嚴格的管理制度。建立儀器的操作規程,建立儀器的使用維修登記檔案,並由專人負責;禁止不熟悉儀器性能者使用儀器。
2、查:即術前要對電路各部分及儀器各部件集資細致檢查,看電路、導線接觸是否良好,電壓是否合乎要求,儀器各部件性能是否正常,內鏡是否有滲漏
現象。使用中要嚴格按儀器操作規程使用;使用後要依次關掉各電源開關,最後要加蓋儀器防塵罩。
3、細:即細致。在進行安裝、操作、洗滌內鏡時須輕拿、輕放、輕取輕操作;洗滌內鏡時要穩當,切勿讓內鏡碰撞與過度扭曲,以免損壞內鏡。
4、凈:即潔凈。內鏡及其附件要嚴格按20xx版清洗消毒規范要求清洗消毒或滅菌儲存。
5、沖:即沖洗。內鏡及附件在「凈」的基礎上,為了防止氣水堵塞,要盡可能多沖洗送氣、送水管道。對做完胃瀦留、腸道清潔不良、消化道出血、活檢患者、內鏡檢診時間較長者勿必徹底進行沖洗。對做完一般病人也要盡可能多沖洗,最多3—5個病人要沖洗一次。
6、存:即保存。內鏡使用後要規范保存。要求當天使用後,內鏡均要在徹底清潔、消毒、乾燥、保養(測漏、頭端無水酒精擦拭、鏡身無水酒精擦拭、按扭上油等)後儲存於專用內鏡櫃(懸掛、穩妥),並定時開啟紫外線消毒。
三、內鏡護士工作職責及要求
一、職責
在科室主任的領導下協助醫生作好檢查、內鏡治療的術前准備、術中配合、術後的清洗消毒、消毒滅菌效果監測、資料登記等工作。
二、要求
1、提前准備好醫生檢診所需用品,如彎盤、口圈、干紗布、酒精紗布、注射用水、活檢鉗等;調配、檢測消毒液濃度,確保達到消毒要求。
2、正確連接電路,規范清洗消毒內鏡,安裝內鏡,開機備用。
3、接檢查申請單時,核對病人姓名、檢查或治療目的;了解患者是否做好了術前准備;初步了解其有無禁忌症;根據診療目的備好所用器材,若為內鏡治療病人應准備好相應器材,如息肉摘除須准備圈套器、高頻電等;做好心理護理,消除病人緊張情緒。
4、協助病人擺好體位,胃鏡一般採用左側卧位,兩腿自然彎曲,取下假牙妥善保管。進鏡時囑病人全身放鬆,插入後若有惡心,囑其做深呼吸。腸鏡一般採用左側緊屈大腿側卧位進鏡,必要時變換體位。
5、術中既要協助醫生做好護鏡、扶鏡、送鏡、退鏡及活檢等工作;又要注意患者的不良,胃鏡檢查時特別要注意患者嗆咳與誤吸;腸鏡檢查時要特別注意心血管不良反應。
6、完成一例檢查或治療後,按順序關閉主機→冷光源,分離連接器與注水瓶、吸引管,取下內鏡,按「內鏡清洗,消毒規范20xx」進行清洗、消毒與登記,以備下一病人檢查。
7、完成全天檢查治療後按順序關閉主機→電視顯示屏→冷光源→吸引器;分離連接器與注水瓶、吸引管,取下內鏡按「內鏡清洗、消毒規范」進行終末清洗、消毒;並將各種器械物品歸位整理,內鏡要穩妥懸掛儲存於專用內鏡櫃內;內鏡櫃每周消毒一次。
8、診療結束後,整理申請單和報告單,按要求登記檢查結果及統計相關報表(如日、月、季、年工作量等)。
四、內鏡室護士每日工作流程
1、著裝整齊,持牌上崗,上班要提前相當時間做好檢查前的相關准備如儀器的准備,一次性用品及清洗消毒等准備。
2、按秩序安排患者檢查,接患者申請單時,先要詢問患者是否做好了術前准備如胃鏡的空腹或腸鏡檢查的`清腸是否願用術前葯物如胃鏡膠等;並做好簽署患者知情同意書等相應准備。
3、協助病人擺好體位,寬衣解帶,胃鏡時取左側卧位躺於診查床上,頭部與戶成一水平線,頭下墊一治療巾,嘴對彎盤,下肢屈曲,張嘴咬住牙墊,做深呼吸的動作。腸鏡時按相應的體位及相關配合。
4、術中協助醫師插鏡,取活檢、息肉摘除及各種內鏡治療;隨時注意觀察患者情況,發現異常及時報告,協助醫師處理病人。
5、完成一例檢查或治療後按順序關閉主機→冷光源,分離連接器與注水瓶、吸引管,取下內鏡,按「內鏡清洗,消毒規范20xx」進行清洗、消毒。
6、收集病理標本並及時送檢。
7、完成全天檢查治療後按順序關閉主機→電視顯示屏→冷光源→吸引器;分離連接器與注水瓶、吸引管,取下內鏡按「內鏡清洗、消毒規范」進行終末清洗、消毒。
8、把消毒好的內鏡穩妥的懸掛放在儲鏡櫃內,整理用物,關水閘。儲鏡櫃應每周消毒一次。
9、關閉電腦、列印機、顯示屏,切斷電源、開紫外線消毒內鏡室1小時、門窗安全上鎖。
10、相應資料的登記歸檔。
五、內鏡室清洗消毒滅菌制度
1、內鏡室內要合理分區:應分為清潔區、檢查區、清洗消毒區等;不同部位內鏡診療應分室進行,不同部位內鏡的清洗與消毒設備應分開並分室進行。
2、使用合格消毒液與消毒器械,並應按規范使用、檢測與登記。
3、嚴格遵守內鏡及附件的清洗消毒與滅菌原則。對穿破粘膜的內鏡附件如活檢鉗等須滅菌;對進入人體消化道的胃腸鏡要高水平消毒。
4、嚴格按內鏡及附件的清洗消毒步驟、方法及要點進行。如當天工作前對要使用的內鏡再次消毒;每檢診一位病人要按規范(擦拭、水洗、酶洗、清洗、消毒、沖洗、乾燥)程序清洗消毒。當日不再繼續使用的內鏡行終末消毒。內鏡附件如活檢鉗等在按規范清洗、乾燥的基礎上行滅菌處理。
5、規范清洗、消毒及使用內鏡診療相關用品:治療單、檢查床單、枕套、口圈、彎盤、活檢鉗、內鏡注水瓶及用水、注射器及注射用水、清洗紗布、吸引瓶與吸引管、清洗槽、酶洗槽、沖洗槽、內鏡貯存櫃。
6、工作人員在操作、消毒內鏡時應做好個人防護。
六、內鏡的清洗與消毒規程
每次鏡檢結束後立即用濕紗布擦去外表污物,並反復送氣送水(10秒以上),然後取下內鏡送清洗消毒室清洗與消毒。
清洗消毒的步驟、方法及要點:
一、水洗:用槽式流水沖洗、一次性紗布擦洗鏡身、操作部;用清潔毛刷清刷各按鈕及活檢通道與導光軟管的吸引管道;用吸引器及全管道灌流器反復抽吸。內鏡附件用後先放入清水中,用小刷刷洗鉗瓣內面和關節處,洗後擦乾。
二、酶洗:將水洗後且擦乾的內鏡與附件放入酶洗槽中一人一浸泡(多酶洗液的配置及浸泡時間見說明書),用注射器抽吸100ml酶洗液沖洗送氣送水管道;用吸引器吸引酶洗液以酶洗活檢與吸引管道。
三、清洗:將酶洗後的內鏡用水槍或注射器徹底沖洗各管道及鏡身外表以去除殘留的多酶洗液及污物,然後用50ml注射器沖干各管道水分,以免稀消毒劑。
四、消毒:一般病人用2%鹼式戊醛浸泡10分鍾以上(泡前內鏡要擦乾水分、各孔道用注射器注滿消毒液、非全浸式內鏡操作部必須用清水擦拭後再用75%乙醇消毒)即可;結核桿菌等特殊感染病人使用後的內鏡要浸泡45分鍾以上。當日不再使用的內鏡應延長消毒時間至30分鍾。附件的消毒:活檢鉗等要一用一滅菌(壓力蒸汽滅菌或2%戊二醛浸泡10小時以上);彎盤、敷料缸等用壓力蒸汽滅菌;非一次性口圈、注水瓶、連接管可用高水平無腐蝕化學消毒劑消毒,消毒後無菌水沖洗乾燥備用;注水瓶用水為無菌水,每天更換。滅菌後的物品按無菌物品儲存。
五、沖洗與乾燥:內鏡從消毒槽取出前,清洗消毒人員更換手套,用注射器向各管道注入空氣以去除消毒液;然後將內鏡放於沖洗槽,反復用流水沖洗與抽吸;再用紗布擦乾內鏡外表,抽干各管道水分,取下清洗時用的各種專用管道及按扭,換上診療用的各種按扭及附件即可用於下一病人。
六、儲存:每日診療結束後行終末消毒(2%戊二醛浸泡30分鍾),最後用75%的酒精對內鏡各管道進行沖洗、乾燥,存貯專用潔凈櫃內(懸掛、穩當);鏡櫃每周消毒一次。
七、其它:吸引瓶及吸引管清洗後,用500ml/L含氯消毒劑浸泡消毒30分鍾,刷洗干凈,乾燥備用;清洗槽、酶洗槽充分刷洗後,用500ml/L含氯消毒劑擦拭。每日工作前,必須對當日使用的內鏡再次消毒(2%鹼式戊醛浸泡20分鍾以上)。方可用於病人檢查。
七、內鏡消毒滅菌效果監測及登記制度
1、內鏡室要做好內鏡清洗消毒的登記工作,登記內容包括病人姓名、使用內鏡型號、清洗時間、消毒時間、清洗人等事項。
2、消毒劑嘗試必須每天定時監測並做好記錄。保證消毒效果。
3、消毒後的內鏡應當每季度進行生物學監測並做好記錄。消毒後的內鏡合格標准為細菌總數(20cfu/件,不能檢出致病菌;滅菌後的內鏡合格標准為無菌)。
4、監測方法:(1)采樣方法:監測采樣部位為內鏡的內腔面。用無菌注射器抽取10ml含相應中和劑的緩沖液,從待檢內鏡活檢口注入,用15ml無菌試管從活檢出口收集,及時送檢,2小時內檢測。(2)菌落計數:方法略。
;⑼ 消毒後的內鏡每季度進 行生物監測,細菌總數小於多少
各種消毒後的內鏡(如胃鏡、腸鏡、喉鏡、氣管鏡等)及其消毒物品應每季度進行生物學監測。其合格標准為:細菌總數≤20cfu/件,不能檢出致病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