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生物污染的途徑有哪些不是微生物哦,是生物。
生物性污染包括微生物污染,寄生蟲污染,昆蟲污染
㈡ 生物污染食品污染噪音污染哪個不屬於環境污染
1.下列哪項不屬於環境污染A.生物污染B.食品污染C.噪音污染D.土壤污染分享到:2008-10-
㈢ 生物性污染包括微生物什麼昆蟲污染
一、.食品污染按污染源的性質:生物性污染、化學性污染、放射性污染。(1)生物性污染食品的生物性污染包括微生物、寄生蟲和昆蟲的污染、有毒生物組織污染、昆蟲污染,主要以微生物污染為主,危害較大,主要為細菌和細菌毒素、黴菌和黴菌毒素。(2)化學性污染來源復雜,種類繁多。主要有:①來自生產、生活和環境中的污染物,如農葯、有害金屬、多環芳烴化合物、N-亞硝基化合物、二惡英等。②從生產加工、運輸、儲存和銷售工具、容器、包裝材料及塗料等溶入食品中的原料材質、單體及助劑等物質。③在食品加工儲存中產生的物質,如酒類中有害的醇類、醛類等。④濫用食品添加劑等。(3)放射性污染環境中人為的放射性核素污染主要來源於以下幾個方面:核爆炸、核廢物的排放、意外事故。環境中的放射性核素可通過食物鏈向食品中轉移,其主要的轉移途徑有:向水生生物體內轉移、向植物轉移、向動物轉移。食品放射性污染對人體的危害:攝入污染食品後放射性物質對人體內各種組織、器官和細胞產生的低劑量長期內照射效應。主要表現為對免疫系統、生殖系統的損傷和致癌、致畸、致突變作用。二.食品污染的途徑1.內源性污染(1)內源性污染(2)內源性生物性污染:畜禽生前感染人獸共患病.(肉,蛋,乳被污染);畜禽生前感染固有疾病,抵抗力下降引起繼發性感染。;畜禽生活期間帶染某些微生物,畜禽抵抗力下降引起這些微生物浸入肌肉,肝臟等部位,造成肉品污染。(3)內源性化學污染(4)內源性放射性污染2.外源性污染外源性生物性污染:食品在加工,運輸,儲藏,銷售,烹飪等過程中由於不遵守操作規程,使起受到微生物等的污染.主要有(1)通過水的污染(2)通過空氣的污染(3)通過土壤的污染(4)生產加工過程的污染(5)運輸/保藏過程的污染(6)病媒害蟲的污染外源性化學性污染:食品在加工、運輸、儲藏、銷售、烹飪等過程中受到有毒害化學物質的污染。主要有:(1)空氣(2)水(3)土壤4)運輸(5)生產加工
㈣ 食品生物性污染主要包括什麼污染
食品的生物性污染是指食品受到細菌及其毒素、黴菌及其毒素、病毒、寄生蟲及其蟲卵(囊蟲、絛蟲、蛔蟲、肝吸蟲、肺吸蟲等)的污染;其中細菌及其毒素污染最常見,致病菌可引起急性中毒;非致病菌一般不會引起疾病,但常常是導致食品腐敗的主要原因,所以也稱其為腐敗菌。
食品的生物性污染包括微生物的污染、寄生蟲的污染和昆蟲的污染。
㈤ 什麼是生物性污染
生物性污染,由生物有機體對人類或環境造成的不良影響。例如,SARS病毒、禽流感病毒造成的污染
生物性污染 (biotic pollution )是指病原微生物排入水體後,直接成間接地使人感染或傳染各種疾病。衡量指標主要有大腸菌類指數、細菌總數等。
特點
一是預測難,人們對外來生物在什麼時候、什麼地方入侵難以作出預測。
二是潛伏期長,一種外來生物侵入之後,其潛伏期長達數年,甚至數十年,因此,難以被發現,難以跟蹤觀察。
三是破壞性大,外來生物的侵入,在破壞了當地生態環境的同時,也破壞了該生態系統中各類生物的相互依存關系,可能造成嚴重的後果
㈥ 生物污染是什麼
對人和生物有害的微生物、寄生蟲等病原體和變應原等污染水、氣、土壤和食品,影響生物產量,危害人類健康,這種污染稱為生物污染。 水、氣、土壤和食品中的有害生物主要來源於生活污水、醫院污水、屠宰、食品加工廠污水、未經無害化處理的垃圾和人畜糞便,以及大氣中的飄浮物和氣溶膠。其中主要含有危害人與動物消化系統和呼吸系統的病原菌、寄生蟲,引起創傷和燒傷等繼發性感染的溶血性鏈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以及可引起呼吸道、腸道和皮膚病變的花粉、毛蟲毒毛、真菌孢子等大氣變應原。這些有害生物對人和生物的危害程度,主要取決於微生物和寄生蟲的病原性、人和生物的感受性以及環境條件三個因素。 空氣中的微生物多數是藉助土壤以及人和生物體傳播,或藉助大氣飄浮物和水滴傳播。地面的微生物、大氣中飄浮的微生物均可進入水中而污染水體。鄰近城鎮的水體,含有害微生物和寄生蟲卵較多。海水中病源菌比淡水少,但海濱、港口因接納污水,常含有病原菌。水生生物中常帶有致病菌。魚的受污染部位主要是口腔、鰓、胃、腸和排泄腔。土壤中分布最廣的是腸道致病性原蟲和蠕蟲類。 生物污染可分為四類:一是黴菌,它是造成過敏性疾病的最主要原因;二是來自植物的花粉,如懸鈴木花粉;三是由人體、動物、土壤和植物碎屑攜帶的細菌和病毒;四是塵蟎以及貓、狗和鳥類身上脫落的毛發、皮屑。
㈦ 生物污染的分類
生物污染可分為四類:
一是黴菌,它是造成過敏性疾病的最主要原因
二是來自植物的花粉,如上面提到的懸鈴木花粉
三是由人體、動物、土壤和植物碎屑攜帶的細菌和病毒
四是塵蟎以及貓、狗和鳥類身上脫落的毛發、皮屑。
㈧ 生物污染的途徑有哪些
通過水污染、土壤污染、大氣污染
㈨ 生物污染的定義
生物污染(biological pollution )由可導致人體疾病的各種生物特別是寄生蟲、細菌和病毒等引起的環境(大氣、水、土壤)和食品的污染。未經處理的生活污水、醫院污水、工廠廢水、垃圾和人畜糞便(以及大氣中的漂浮物和氣溶膠等)排入水體或土壤,可使水、土環境中蟲卵、細菌數和病原菌數量增加,威脅人體健康。污濁的空氣中病菌、病毒大增,食物受黴菌或蟲卵感染都會影響人體健康。海灣赤潮及湖泊中的富營養化,某些藻類等生物過量繁殖。也是水體生物污染的一種現象。
㈩ 什麼是生物污染與人體健康
說起來,我們對於生物污染並不陌生。每當春暖花開的時候,有的人就會染上哮喘,甚至有的人年年如此。這是為什麼呢?
在鮮花盛開的季節,空氣中到處散布著各種鮮花的花粉,這些花粉大部分非常微小,小到我們需要藉助放大鏡甚至顯微鏡才能看到。這些花粉小顆粒在空氣中到處飄盪,飄到了同類植物花的雄蕊上與雄蕊相結合,完成生兒育女繁殖下一代的任務。但有的花粉卻飄進了人的呼吸道,致使有的人因過敏而誘發了哮喘。當然,這還不能稱之為空氣污染或空氣的生物污染,充其量只能算自然污染,如同火山噴發出來的火山灰致使空氣中顆粒物嚴重污染一樣,這是自然(災害)現象。但至少說明,自然界的一些有生命的物質,同樣可能危害我們人類的健康。如空氣、水體、土壤和食品中的致病細菌、某些致病微生物和昆蟲,都可能危害我們的健康。
大氣中的微生物大多附著在灰塵微粒上隨風飄盪。因此空氣中灰塵的增多往往意味著微生物的增多。一般來說,空氣中的微生物在城市就比農村多,交通頻繁的街道比綠化地帶多,靠近地面的空氣比高層大氣中多,當然這也與季節、氣候和人口密度等因素有關。空氣中的微生物絕大部分是非致病的,致病的僅僅是少數。由於空氣中缺乏細菌和微生物生長的足夠水分和養料,特別是致病的細菌和微生物在陽光(紫外線)照射、乾燥以及大氣迅速稀釋的條件下,很容易死亡。所以在室外的條件下,一般不易發生呼吸道傳染疾病的傳播。而在室內就不同了,特別是在通風不良、人員擁擠的公共場所環境中,灰塵、致病細菌和微生物就比較多,很可能引起疾病的傳播。
空氣中的致病微生物和細菌是怎樣進入人體傳播疾病的呢?一是附著在塵埃上被吸入人體;二是附著在從鼻腔和口腔噴出的飛沫上,有的可能直接被吸入人體,有的落地後因失去水分乾燥而死亡,有的落在潮濕的地方繼續繁殖,再飛揚起來被吸入人體。經空氣傳播可引起流行的病毒性呼吸道傳染病,有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麻疹、水痘、風疹、病毒性肺炎等,細菌性傳染病有結核、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猩紅熱、白喉、百日咳等。另外,有的病人或帶菌者的排泄物如痰液、膿血、糞便以及外科用敷料(即紗布、綳帶等)可能帶有金黃色葡萄球菌或溶血性鏈球菌等,這些排泄物乾燥後成為帶菌的塵埃,因室內打掃、人員活動和空氣流動而飛揚起來造成空氣污染。這種污染了的空氣往往可造成一些患有體表創傷、燒傷等的患者發生感染,引起化膿發燒等症狀,使疾病進一步惡化。
所以,公共場所和居室應保持良好的通風和環境衛生,個人應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做到不隨地吐痰。
水體的生物污染要比大氣復雜得多。水是微生物廣泛分布的天然環境,不論是地面水或地下水,甚至雨水或雪水,都含有細菌、病毒、真菌、藻類、鉤端螺旋體、原蟲等多種微生物。水中的微生物絕大多數是水中的天然的寄居者,另一些是來自土壤和與塵埃一起從空氣中降落下來的,它們一般對人體無致病作用。此外還有一部分卻會對人體帶來不盡的災難。這部分是隨垃圾、人畜糞便、動植物屍體以及工農業、醫院(尤其是傳染病醫院)廢水、廢棄物進入水體的,除了各種無機物(如重金屬、砷等礦物質)、有機物(如油脂類、石油類、營養物質、洗滌劑)等外,還有某些病原體。一部分病原體可較長期地生活於水環境中,藉助人與水的密切關系而導致傳染病的流行。
通過水傳播的疾病主要有3類:①由細菌引起的,主要有沙門氏菌引起的傷寒和副傷寒、細菌性痢疾、霍亂和副霍亂、大腸桿菌引起的腹瀉;②由病毒引起的,主要有病毒性甲型肝炎、病毒性胃腸炎、脊髓灰質炎。這里值得一提的是脊髓灰質炎,也就是平常所說的「小兒麻痹症」(脊髓灰質炎病毒屬腸道病毒,主要在腸道繁殖,隨糞便排出污染水體。目前用口服減毒活疫苗作預防,效果非常好);③由寄生蟲引起的,主要有由阿米巴原蟲引起的阿米巴痢疾、血吸蟲病等。
據世界衛生組織的調查,在發展中國家有80%以上的居民得不到安全的飲用水。因飲水不衛生而引起的各種疾病每年高達6億人次,導致每天死亡人數以萬計,兒童中約50%的死因與飲水有關。飲用水的優劣直接關繫到人們的身體健康,因而要採取切實有效的措施管理好飲用水。
微生物病原體同樣污染土壤而危害人體,主要方式也有3類:①「人—土壤—人」方式,即人體排出的病原體直接經由施肥和污水灌溉等污染土壤,人直接接觸土壤或生吃該土壤上種植的瓜果蔬菜而感染。除了與水體微生物污染同樣引起的細菌和病毒性疾病外,主要是引起腸道寄生蟲病。蛔蟲病就是其中之一。蛔蟲病遍及全世界,在我國有報道認為感染率可達70%以上,農村顯著高於城市。鉤蟲病在我國的流行也十分廣泛,貧血是鉤蟲病的主要症狀。②有病動物排出的病原體污染土壤,人與污染土壤直接接觸而感染得病,這就是「動物—土壤—人」方式。這種方式中最值得一提的是炭疽桿菌引起的急性傳染病。炭疽原是食草動物的傳染病,但炭疽桿菌可從損傷的皮膚、胃腸道和呼吸道黏膜進入人體釋放毒素。主要表現為皮膚壞死或特異的黑痴,肺部、腸道及腦膜的急性感染,有時伴有炭疽桿菌敗血症。③自然土壤中存在的致病菌,人接觸污染土壤而得病,即「土壤—人」方式。破傷風是由破傷風桿菌經傷口侵入後產生外毒素引起的一種嚴重感染。主要臨床特徵為牙關緊閉,局部或全身肌肉呈強直性與陣發性痙攣。破傷風桿菌廣泛地存在於人和動物腸道中,隨糞便排出,在外界環境下形成芽孢,可存活多年。由於其在自然界廣泛分布,一般土壤中都存在,故認為是自然土壤中存在的病原菌。
對施加於土壤的人畜糞便及污泥等先經過無害化的滅菌處理,是防止土壤生物污染的有效方法。
微生物同樣會污染糧食蔬菜水果、禽蛋肉類水產品、食油食鹽糖等調味品和糕點茶葉及乳類、酒類和冷飲等。食物的生物性污染對人體健康的影響大致可分為細菌性食物中毒、真菌性食物中毒和引起寄生蟲病3類。
引起細菌性食物中毒的食物主要是受到污染的動物性食品,如魚、肉、奶及其製品,當然其餘的被污染食品也可引起中毒。食品被致病性細菌污染後,在適宜的條件下致病細菌大量繁殖,食物在食用前又不經加熱或加熱不徹底,食用後使人中毒。能引起人體食物中毒的致病細菌很多。如小腸結腸炎耶爾森氏菌,它是一種嗜冷菌,在低溫情況(0℃)下仍能繁殖,主要通過污染的肉類和奶類引起食物中毒,嬰幼兒感染率較高。常見症狀有腹瀉、腹痛、惡心、嘔吐等。所以,冰箱內的食品不宜儲存過久。此外還有肉毒梭菌、蠟樣芽胞桿菌、副溶血弧菌和沙門氏菌屬及致病性大腸桿菌。肉毒梭菌存在於土壤、塵土及動物糞便中,在缺氧情況下可產生一種強烈的神經毒素,毒素經消化道吸收後,可引起肌肉麻痹、損傷顱神經,並伴有走路不穩等中樞神經系統症狀。我國發生的肉毒中毒多由植物性食物引起,如家庭自製的豆豉、豆醬等。肉毒毒素對熱不穩定,只要加熱到100℃約10~20分鍾即可完全破壞。蠟樣芽胞桿菌在自然界分布極廣,在室溫下即可繁殖,引起米飯、熟食變質變餿。副溶血弧菌則是一種嗜鹽菌,它引起的食物中毒症狀為上腹部陣發性絞痛和洗肉水樣血小便。
某些真菌在糧食和飼料中寄生會產生毒性代謝產物或毒素,這些毒素抗熱能力較強,不因通常的加熱而被破壞,一旦人、畜食入被它污染了的糧食或飼料時,就可能發生中毒現象。目前已發現的真菌毒素多達300種以上,對人體健康影響較大的有黃曲酶毒素、赤霉病麥毒素。
黃曲酶毒素是黃麴黴、寄生霉等菌株的代謝產物。已明確結構的有十多種,主要污染糧、油及其製品。對實驗動物毒性比氰化鉀還高,亦可使人發生急性中毒。黃麴黴毒素對動物有強烈的致癌作用,可誘發肝癌,但對人類肝癌的關系尚難以得到直接的證據。盡管如此,目前許多國家都對食物中黃麴黴毒素的容許含量制定了衛生標准,一般規定在5~20微克/千克范圍間。
麥類赤霉病是糧食作物的一種重要病害。我國農民很早就發現赤霉病麥,因其食後可引起昏迷而稱其為「昏迷麥」,引起此病的黴菌是禾穀鐮刀菌。人誤食赤霉病麥後,輕者頭昏腹脹,重者有較重的消化道症狀及頭痛、顏面潮紅等。
食物受到寄生蟲的污染可引起各種寄生蟲病,最常見的有蛔蟲病、絛蟲病、旋毛蟲病、阿米巴病、肝吸蟲病等。值得一提的是絛蟲病,絛蟲病包括牛肉絛蟲病、豬肉絛蟲病等,系不同種的絛蟲所致。豬肉絛蟲中間宿主主要是豬,其次為狗、貓、羊等,終宿主是人。含有蟲卵的絛蟲孕節隨糞便被豬吞食後,孵化出鉤蚴鑽入豬身體各部長成囊尾蚴,以肌肉中為多,肉眼即可見的細小顆粒,俗稱「米豬肉」。人吃了未煮熟的「米豬肉」而被感染。囊尾蚴在人腸中發育為成蟲,可長達2~4米,引起腸黏膜損傷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