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葯明生物和葯明康德的關系是什麼
如果一定要說關系,只能說它們都是醫葯研發類公司。
葯明康德(股票代碼:603259.SH/2359.HK)為全球生物醫葯行業提供全方位、一體化的新葯研發和生產服務。通過賦能全球制葯、生物科技和醫療器械公司,葯明康德致力於推動新葯研發進程,為患者帶來突破性的治療方案。
本著以研究為首任,以客戶為中心的宗旨,葯明康德通過高性價比和高效的研發服務,助力客戶提升研發效率,服務范圍涵蓋化學葯研發和生產、細胞及基因療法研發生產、醫療器械測試等領域。
化學葯研發和生產
葯明康德作為全化學、生物學技術和能力平台,向全球客戶提供全方位一體化、覆蓋各個疾病領域的葯物發現及葯理葯效技術服務和解決方案,助力並加速葯物研發進程。
卓越的化學創新葯研發和生產的能力和技術平台,致力於為全球合作夥伴提供從原料葯(API)到制劑,高效、靈活、高質量的一站式解決方案。
B. 國內cdmo公司排名有哪些
國內cdmo企業排名如下:
1、葯明康德
《CDMO榜》中,葯明康德榮登榜單第一,以其強大的核心競爭力讓多數CDMO企業望塵莫及。隨著2020年A+H定增加碼CDMO產能擴張,進一步助力其高速發展,為業務長期增長奠定基石。並且隨著海外產能逐漸轉移至國內,有望再次迎來發展的黃金期。
2、葯明生物
葯明生物此次斬獲《CDMO榜》第二名,但其2019成就卻絲毫不遜於榜首「葯明康德」。作為大分子研發、生產外包服務的載體,葯明生物是一家全塵昌球領先的開放式、一體化生物制葯能力和技術賦能平台公司。
公司業務覆蓋全面,技術、管理團隊完整優秀,並擁有特色技術平台,在研發端具備行業領先優勢,可以顯著為制葯企業提高研發效率,客戶粘性高。
3、泰格醫葯
泰格醫葯此次斬獲《CDMO榜》第三名。泰格醫葯全稱為杭州泰格醫葯科技股份哪兄褲有限公司(股票代碼:300347),是一家專注於為醫葯產品研發提供臨床試驗全過程專業服務的合同研究組織,致力於為客戶降低研發風險、節約研發經費、推進產品市場化進程李簡。
C. 中企1.5億歐元收購德國制葯廠,用於生產疫苗,究竟是什麼公司收購的
中國企業收購德國制葯廠引起社會高度關注。
我認為我國的醫療技術水平在國際上還是有一定的影響力,而且我國在創新設計這一方面有很大的成就,最重要的是制度對這一方面也有一定的鬆弛,引進了更多的外國產品。所以說中國制葯集團收購德國的制葯廠用於研發疫苗。我認為這是正確的做法,而且很有必要值得去學習,因為制葯基地的發展是鼓舞人心的信號,它證明了該集團具有科學發展的潛力。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中國乃至全世界一定有戰勝新冠病毒的那一天。
D. 葯明生物和葯明康德是一家公司嗎
是的。葯明從納斯達克退市後,經過發展,分拆成兩個上市公司 ,葯明生物在港股上市,葯明康德在A股上市,至於在新三板合全葯業則是葯明康德的子公司。
而合全葯業的董事長在5月24日則表示「等到所有事情塵埃落定後,合全葯業將根據整個葯明康德集團資本市場安排,妥善處理未來資本機會。公司等各方面條件成熟後,會適時考慮新的資本機會」。
葯明康德公司公開答復投資者:葯明康德主要提供 小分子化學葯 的發現、開發、生產及配套的檢測、臨床試驗服務、醫療器械檢測及精準醫療研發生產服務。
葯明生物主要就大分子生物葯的發現、開發和生產提供相關服務。葯明生物核心業務和葯明康德主營業務不屬於相同或相似的業務,兩者各自分別運營、獨立發展,不存在同業競爭。
葯明生物(股票代碼:2269.HK)作為一家香港上市公司,是全球領先的開放式、一體化生物制葯能力和技術賦能平台。公司為全球生物制葯公司和生物技術公司提供全方位的端到端研發服務,幫助任何人、任何公司發現、開發及生產生物葯,實現從概念到商業化生產的全過程,加速全球生物葯研發進程,降低研發成本,造福病患。
截至2021年6月30日,在葯明生物平台上研發的綜合項目達408個,包括212個處於臨床前研究階段,160個在臨床早期(I/II期)階段,32個在後期臨床(III期)以及4個在商業化生產階段。
預計到2024年後,公司在中國、愛爾蘭、美國、德國和新加坡規劃的生物制葯生產基地合計產能將超過43萬升,這將有力確保公司通過健全強大的全球供應鏈網路為客戶提供符合全球質量標準的生物葯。
葯明生物將環境、社會和治理(ESG)視為業務發展和企業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並致力於成為全球生物制葯領域ESG領導者。公司應用更綠色環保的新一代生物制葯技術和能源持續為全球合作夥伴賦能,並成立了由首席執行官領導的ESG委員會,在提升運營效率的同時踐行可持續性發展承諾。
E. 往屆生去葯明生物有優勢嗎
有。葯明生物是全球領先的開放亂櫻式、一體化生物制葯能力和技術賦能平台,往屆生的經驗和能和孫力都被公司所需要,去競爭有優勢。葯明生物為全球生物制葯公司和生物技術公司提供全方位的端到端研發服務,幫助任何人、任何嘩棚叢公司發現、開發及生產生物葯。
F. 明星葯物PD-1競爭提速 專家:已進入市場銷售關鍵期
受葯品器械審評審批改革的影響,創新葯等加速獲批。
7月12日,中金證券發布的一份研報顯示,根據國家葯監局(NMPA)網站數據顯示,上半年共有31個創新葯/生物葯獲批,其中國產新葯有15個,明星葯物PD-1/PD-L1有多個重要適應前畢症獲批。
此外,林存認為,目前處於臨床後期的品種可望通過以下途徑獲得市場:切入較小競爭適應症,如肝癌一線、三陰乳腺癌等;綁定大葯企進行聯用;對外授權/合作研發或被收購。但無論怎樣,這類企業目前已落後在起跑線上,未來的路相比頭部幾家企業艱難太多。
仍有葯企加碼入局
目前,這一賽道已經顯得競爭激烈。中國境內共有6款PD-1產品獲批上市,分別是百時美施貴寶公司的納武利尤單抗,默沙東公司的帕博利珠單抗,君實生物的特瑞普利單抗,信達生物的信迪利單抗,恆瑞醫葯慧則芹的卡瑞利珠單抗和百濟神州的替雷盯歲利珠單抗。2020年,譽衡葯業和葯明生物共同開發的賽帕利單抗、康方生物與中國生物制葯共同開發的派安普利上市。
此外,國內仍有企業加速布局這一領域。6月份,貝達葯業發布公告稱,公司與AgenusInc.(NASDAQ:AGEN)達成合作,以自有資金支付Agenus1500萬美元的首付款,同時通過貝達投資(香港)有限公司以2000萬美元現金認購Agenus增發的股份,貝達葯業取得在中國區域內單用或聯用治療除膀胱內給葯外的所有腫瘤學和非腫瘤學適應症的獨家開發並商業化Balstilimab(PD-1抗體)和Zalifrelimab(CTLA-4抗體)的權利。
下半年國家醫保談判是重點
從產品獲批到上市銷售,一些PD-1葯企取得了亮眼的業績。
數據顯示,2019年,信達生物的信迪利單抗實現銷售10.159億元;恆瑞醫葯未在財報中具體披露卡瑞利珠單抗的銷售額;截至2019年底,君實生物的特瑞普利單抗銷售額達7.74億元;百濟神州的替雷利珠單抗於2020年3月在國內商業化,2020年一季報顯示,該產品實現約1.457億元的收入。
「在中國企業的銷售能力與研發能力同樣重要。研發能力不僅決定葯品本身的質量,還決定能同時開多少適應症及聯葯臨床,這將決定葯品的持續成長能力。而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銷售不可或缺。信達生物的PD-1葯品通過大幅降價進入醫保,預計其他企業未來也可進入醫保,因此仍然需要拼銷售能力。目前對於頭部四家中國葯企而言其PD-1產品上市均不足兩年,確實是銷售的關鍵時期。」林存表示。
(編輯 張明富 喬川川)
G. 葯明生物市值能到1萬億嗎
葯明生物市值達不到1萬億,但可以達到7000億 。
葯明生物雖然上市近四年時間、最大漲幅15倍多、,但公司基本面絲毫沒有懈怠,反而成為全球同行中增速最快的,市場份額排名已躍升至全球第二。
葯明生物的全球合作夥伴日益增長公司已經與超過450 家公司建立了合作關系,其中包括全球前20大葯企中的14 家以及中國前50大葯企中的32家。客戶中有禮來、基因泰克、阿斯利康這樣的大型跨國葯企,也有以Amicus、Tesaro、基石葯業、譽衡葯業等為代表的中小型獨角獸和Biotech 企業,其中公司是阿斯利康的中國市場生物葯外包服務獨家合作夥伴。優質的客戶來源彰顯了公司擁有全球范圍內的口碑軟實力。
H. 醫葯行業巨無霸大起底:葯明康德這家公司如何脫穎而出
公司成立於2000年,總部位於中國上海。2007 年葯明康德納斯達克上市。美國時間2015年12月10日,中概股葯明康德(WX.NYSE)在收盤後宣布33億美元完成私有化退市。
2015年5月,葯明康德分拆旗下主要負責小分子創新葯研發生產服務業務的子公司合全葯業,宣布掛牌新三板;2017年6月,主要負責生物制劑部分業務的子公司葯明生物,宣布在港交所掛牌上市;2018年5月8日,葯明康德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至此「一拆三」回歸完成。
公司以美國市場為主,2015-2017年美國市場業務收入保持穩定增長,中國、歐洲市場收入增長較快,佔比逐步提高 ,在醫葯研發生產服務行業向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國家轉移的過程中,疊加國內政策及新葯研發環境的改善,公司的業務重心在逐步向國內轉移,國內業務收入佔比從2015年的17.19%增加到2017年的18.16%,美國業務收入佔比從2015年的64.63%降低到2017年的58.99%,公司近些年在歐洲市場不斷增加投入,業務收入從2015年的14.07%增加到2017年的18.38%。
葯明康德營業收入從2014年的41.4億元增長到2017年的77.65億元,2014-2017年CAGR為23.33%,2017年同比增長27.64%。
1.公司業務
葯明康德主營業務橫跨研發外包(CRO)和生產代工(CMO)兩個領域。
CRO 業務還可以進一步分成臨床前CRO 與臨床CRO 業務: 臨床前CRO 公司的固定資產與員工薪酬都較高,該業務也是葯明康德的核心。該領域行國內第一為葯明康德。
CMO 業務即代葯企進行葯物生產,生物葯CMO 的固定資產投入更大。 生物葯CMO 議價能力更高,未來行業發展前景更好 。 公司化學CMO 業務(合全葯業)歸屬於A 股葯明康德體內並表約87%,生物葯CMO 業務歸屬葯明生物於港股獨立上市。
大部分公司業務僅覆蓋CRO、CMO 中的一部分,葯明康德可以做到全流程覆蓋。 是國內、國外企業中唯一能提供從分子篩選、合成,到臨床試驗,到上市生產代工全流程服務的公司。
2.銷售模式
海外客戶由葯明康德海外銷售來對接, 對接海外客戶+商務拓展+承擔項目輸入 。國內葯企的合作由上海葯明銷售來對接, 對接國內客戶+合作研發風險共擔 。
目前主要客戶包括輝瑞、強生、諾華、羅氏、默沙東等全球排名前20位的頂尖大型葯企及各類新葯研發機構,客戶數量超過3000家。
3.行業空間
行業產業鏈圖:
CRO,全稱「合同研究組織」,就是說通過合同訂單,為大型制葯公司提供新葯臨床研究的相關服務。本質上是制葯公司的研發外包商,聽起來略寒酸,但實際上卻是 人才技術密集型的產業 。
受全球范圍內產業轉移和國內創新需求、政策、人才等因素的綜合影響, 國內CRO 產業將會實現快速發展。
CMO領域具有龐大的市場,而且具有遠遠超過全球醫葯平均5%左右的增速。
從收入角度來看,全球醫葯CMO行業分布較為分散,市場化程度高。國內主要有合全葯業(葯明康德的子公司)、凱萊英、博騰股份 。
得益於國內醫葯市場的迅猛發展,友好的政策、龐大的人口、老齡化趨勢,這一切,皆預示著 國內CMO市場增長潛力會遠超全球平均值 。
根據南方所統計及預測, 2016-2020年我國CMO/CDMO的市場從270億元增加至約528億元,2016-2020年的年均復合增長率為18.27% 。
國際上, LabCorp 憑借Covance 和Chiltern 與IQIVA 共同占據行業絕對領先位置,Syneos、Charlesriver 和 葯明康德等7 家公司體量相當,形成第二梯隊。
葯物發現水平居於全球第一梯隊。
葯明康德在本土企業中具有絕對競爭優勢。首先,康龍化成、睿智化學體量相對較小;其次,葯明康德葯物發現業務成長性較好。 2015-2017 年,康龍化成葯物發現業務CAGR 為18.76%,而葯明康德該項業務CAGR 達到了27.74%。
中期的逐步轉型
葯明康德在幾年之前就制定了「長尾戰略」,將客戶范圍從國際大葯廠和生物公司,擴大到創業者、大學教授。從短期盈利的角度來講,這樣做是不劃算、不經濟的,在獲客成本相同的情況下,頭部跨國葯企帶來的邊際收入遠遠大於長尾創業者、大學教授。但是突破性的創新很可能發生在長尾。
遠期的戰略規劃
葯明康德圍繞臨床前CRO、臨床CRO、CMO 業務在上下游拓展,仍然是有瓶頸的,市佔率有極限。葯明康德的突圍,可以借鑒華為的發展路徑:成為客戶的客戶,直接面對消費者。
華為作為設備供應商,是中國移動、沃達豐等網路運營商的乙方,運營商面對終端消費者。通過智能手機、平板電腦、個人電腦,華為成功切入消費電子領域。消費電子業務與原來的客戶不形成競爭關系,甚至還能發生協同效應,為曾經的客戶導流。
葯明康德的轉型與之類似,現有的業態是,科學家研究疾病機理,CRO 協助葯企研發創新葯,創新葯上市後專利權屬於葯企,葯企教育醫生,醫生診斷、教育患者用葯。有沒有一種可能實現「科學家+醫生」直接面對「患者」?主要看葯明康德與醫明康德未來如何協同。
公司未來的願景:「讓天下沒有難做的葯,沒有難治的病」。我們認為第一個目標「沒有難做的葯」公司通過葯明康德、葯明生物兩個平台已經基本實現了;第二個「目標沒有難治的病」需要通過醫明康德這個平台來實現,側重點在於精準「診斷」。
解禁風險 :公司2019年5月8日有6.14億股解禁;2021年5月10日有3.23億股解禁,造成解禁壓力。
員工離職風險:葯明康德或難以留住關鍵員工,或聘請高質量員工的難度不斷提高。公司為了獎勵並挽留關鍵員工,或被迫大幅增加員工薪酬,包括股權激勵。
監管風險:葯明康德或未能遵守現有法規和行業標准,對不利的政策變動響應緩慢,或未獲取/更新特定的許可和執照,這些情況均可能對公司的聲譽和業務、財務狀況、經營業績和前景造成不利影響。
IP保護風險:在項目失敗或發生重大違約的情況下,提前中止與客戶的服務協議;續約進入商業化生產的項目數量低於預期;生產能力和臨床試驗能力擴充的執行慢於預期;
海外投資風險:2018年10月,美國財政部執行了2018年度《外商投資風險審查現代化法案》(FIRRMA)的部分條款,授權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CFIUS)審查27個行業,包括醫療保健行業在內的非控制性海外投資。葯明康德已在多個不同國家和地區投資,這種投資可能受到特定國家或地區嚴格的監管或政府審查,增加葯明康德的未來海外投資的不確定性和交易成本。
外匯風險 :葯明康德的收入中約80%來自海外客戶,以美元計價。同時,其成本基礎主要以人民幣計價。
17年全年利潤3億元,18年一季度利潤87億,雅戈爾究竟做了什麼
央媽降准,釋放1.2萬億流動性,解開了近期所有的謎團
I. 國內大分子葯物龍頭除了葯明生物以外第二個是誰
邁瑞。據市場統計突破萬億畢頌市值的五家醫葯公司,第一家是葯明生物,第二家是邁瑞。葯明生物是生物制葯研發、生產服務企業,成滾凳立於2011年,在無錫、上海、蘇州均有大數旅分公司。
J. 葯明康德李革的野心:手握萬億上市公司,想做制葯界「阿里巴巴」
葯明康德,被譽為「制葯界富士康」,不過,作為創始人的李革,並不喜歡這個稱號。
李革對葯明康德的使命和願景是:讓天下沒有難做的葯,沒有難治的病。或許成為「醫葯界的阿里巴巴」更契合李革的想法。
作為經歷過紐交所上市、海外並購、退市、子公司分拆上市的CRO(醫葯合同外包)龍頭,葯明康德市值已遠超「醫葯一哥」恆瑞醫葯3934億市值。截至7月23日收盤,葯明康德每股報收於154元,總市值為4547億。
不僅如此,除了葯明康德,李革還擁有兩家分拆在港股上市的葯企葯明生物與葯明巨諾。截至2021年7月23日,葯明生物市值為5497億港元,葯明巨諾市值為90.98億港元。
至此,李革的「葯明系」醫葯資本版圖初具雛形,接連推動公司上市背後,李革的身家也隨之暴漲。不久前,李革家族以710億元的財富列入2021年胡潤全球富豪榜。
一手CRO,一手資本,溫州人李革還有更大的野心。
都說成功男人的背後,會有一個成功的女人。在醫葯界,此言非虛。
不論是智飛生物的蔣仁生、廖曉明夫婦,還是恆瑞醫葯以及翰森制葯的掌門人孫飄揚、鍾慧娟夫婦,再到葯明康德的李革、趙寧夫婦,他們個個身家百億,不是葯神,卻勝似葯神。
尤其是葯明康德的李革、趙寧夫婦,被譽為葯界「黃金夫妻檔」,二人從大學時期就是學霸情侶。
1967年,李革出生在北京,現為美國國籍,父母祖籍溫州平陽,他比妻子趙寧小一歲。從小,李革就是個學霸,高中就讀於北大附中,本來他一心想學物理,最後卻陰差陽錯地被北大化學系錄取。不過,李革在化學中的天賦也異於常人,「反正有機化學我是把著門了」。
1989年,李革和趙寧從北京大學化學系畢業後,一同前往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深造。臨行前,李革在一張照片背後,寫下「我相信我一定能征服美國」的豪言壯語。
事實也確實如此,從高考到留學再到科研,李革都走得順風順水。在美深造的第三年,李革就與導師共同發明了「標記的組合化學技術」。
除了科研方面的天賦,商業運作上李革也毫不遜色。28歲,他在美國參與創辦的公司登陸納斯達克。
「想要征服美國」的李革,並不滿足於此。1999年,李革應北大邀請回國訪問,他發現中國的原研葯大多掌握在外企手中,「為什麼不自己做」的想法促使李革回到國內。
2000年,李革與妻子趙寧以及另外兩個小夥伴在上海創立了葯明康德。一開始,葯明康德走得是制葯這條路,不過從籌建化學實驗室開始,李革他們碰了壁:實驗室里的專用通風櫥根本買不到,也找不到生產廠家,只能自己按照圖紙動手做。
在一次機緣下,李革發現自己手中可以作為新葯研發基礎的模板分子技術,居然能幫助葯企大幅提高研發速度並降低研發成本。
捕捉到商機的李革,開啟了本土CRO之路。作為李革背後的女人,趙寧曾在美國百時美施貴寶等跨國葯企工作。葯明康德成立後,趙寧才回國,助力丈夫創業,主要負責公司的全球人力資源工作。
李革最初的初心不僅僅是做一家簡單的醫葯外包企業。
在葯明康德成立之初,國內新葯研發並不積極,大多葯企更多專注於仿製葯,相反,大型跨國葯企研發投入增長與研發回報率的降低,催生了更多外包需求。
彼時,國內廉價的人力成本,讓李革嗅到商機,在國內聘用廉價又高學歷的「勞動力」,然後為大型葯企提供外包服務,這種模式與富士康並無二致。
葯明康德成立早期,以早期葯物發現和臨床前CRO為主要業務。在獲得一定的市場佔有率後,葯明康德2007年在紐交所上市。
上市不是終點,李革並沒有就此停步。此後,葯明康德開展了一系列投資和業務拓展,一邊向葯物分子設計、生物分析服務、處方研究和制劑服務等上下游業務拓展;一邊大手筆布局生物葯及醫療器械領域。
不僅如此,在李革的推動下,2015年,葯明康德從納斯達克退市,分拆成3個上市公司,葯明生物到港股上市,葯明康德在A股上市,而主做小分子CDMO合全葯業則到新三板上市(現已退市),後又送葯明巨諾到港股上市。
葯明康德想要做什麼?李革相信,「一體化平台正是這個行業未來的發展方向」。他想要建成一家平台型公司,成為「制葯界阿里巴巴」。
北京鼎臣醫葯管理咨詢公司創始人史立臣告訴市界:「中國的創新葯才剛開始,企業的研發需求非常大,醫葯行業的錢太多了,但是國內明確有研發需求的葯企並不多,對於CRO企業來說就容易造成惡性競爭。」
雖然,葯明康德目前不論是營收規模還是市值體量,可謂醫葯外包行業當之無愧的龍頭,但當前行業格局未定,葯明康德卻在不斷上演「減持套現」大戲。
2019年5月,葯明康德部分股東禁售期滿後,便選擇了紛紛減持。截至2020年7月15日,葯明康德8名原始股股東已累計套現203.7億元。對於這部分股東的套現,葯明康德曾表示上述減持方都是機構投資者,機構投資者有明確退出的時間。
不僅是股東,就連創始人李革也揮起了「鐮刀」。從2019年12月至2020年11月,作為葯明康德的股東WuXi AppTec (BVI) Inc.通過集中競價或大宗交易的方式減持套現金額累計達48.5億元。
葯明康德招股書顯示,WuXi AppTec (BVI) Inc為公司實控人共同控制的企業。而葯明康德的實控人為李革趙寧夫婦、劉曉鍾、張朝暉。
除了葯明康德,2021年7月21日,葯明生物公布,大股東Biologics Holdings Limited以每股129港元(較昨日收市價138港元折讓6.5%),配售8000萬股,套現103.20億港元。
完成後,Biologics Holdings持股量由17.22%降至15.34%。這是大股東Biologics Holdings今年第三度減持套現,前兩次通過配售累計套現213億港元。
港股市場上的配售,分為配舊和配新兩種,配舊其實就是大股東定向減持,把原本持有的股份賣給特定的投資人。配舊並不增加公司股份數目。通過今年三次配股,Biologics Holdings共套現317.19億港元。
同樣,Biologics Holdings 背後也是由李革控股。誠然,減持只要合規,體量頻次是個人自由,無可厚非。
根據2021年的業績,葯明康德預計2021年1月-6月的凈利潤為26.2億元至26.6億元,同比上年增長53%至55%。
雖然半年報業績不錯,但實際上,葯明康德的營收同比增速也在降低,從2019年的33.89%下滑至2020年的28.46%,至165.4億元,凈利潤為29.6億元。
想要做制葯界的「阿里巴巴」,葯明康德要走的路還很長,已經54歲的李革並不輕松。
( 作者 | 市界 曾嘉藝 編輯丨方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