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選擇初中生物探究性作業題目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生物學習也不例外。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新課程倡導的教育理念,除了在課堂教學中注重運用多種教學方式激發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外,還可有效地利用課外興趣小組活動課時間。如今,興趣小組活動已成為素質教育一塊必不可少的陣地。初中階段開展的生物興趣小組活動是科學研究的基本雛型,富於趣味性、實踐性和創造性,既可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發揮專長,培養未來的生物學人才,還可鞏固、加深和擴大學生課內所學的生物學知識和技能,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如何選擇初中生物探究性作業題目呢,認為以下幾點做法效果較好:
一、避免學生選擇的盲目性
在我校,通常七年級新生入校後,每位學生都有選擇參加興趣小組的自主權。正確選擇一個自己真正感興趣的興趣小組,學生的興趣才不會朝三暮四。有些學生在選擇興趣小組時,要麼太隨意,要麼不根據自己的實際或聽父母意見或盲從,這樣,學生的興趣就不會持久。所以,指導教師在組建生物興趣小組前應對學生情況進行詳細地了解,選拔那些對生物學習真正感興趣的學生,只有這些學生才有可能持之以恆地完成一系列興趣小組活動內容。
二、重視上好第一節生物課
「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興趣小組活動課畢竟有別於平常上課,大多數時間需要在實驗室和戶外活動,動手操作要求較高。另外,小組成員來自不同的班級,為了順利開展一系列的活動,應使成員之間相互熟悉並融合為一個新的集體,而且應盡快制定出活動課的活動計劃和活動要求。
1、選拔班干,制定活動課規章制度
第一節課,可首先安排學生自我介紹,然後通過民主選舉,確立班長和小組長。班長即是小老師,與教師密切配合並指導小組長進行各種小組活動。小組長為從每個班級的成員中選出的一名代表,主要協助教師督促本小組成員完成分組活動。另外,在需要進行校外活動時也要求建立小組長督察制,由小組長協助班長和教師共同做好小組成員外出安全。
為了圓滿的完成興趣小組各項活動,需要制定活動課各項規章制度。如服從教師和班乾的管理,遵守實驗室各項規章制度,注意小組活動安全等。
2、制訂合理有趣的活動計劃
學生們既然報名參加生物興趣小組活動,必然是抱著探索生命世界的極大的熱情和興趣而來。在興趣小組活動中他們最希望了解什麼?最希望進行何種探究實驗?最渴望獲得什麼知識?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哪些幫助?此時傾聽學生的心聲顯得尤為重要。
在第一節課時,不妨讓學生們暢所欲言,說出他們的想法和計劃。教師與學生們一起討論活動計劃的可行性,並當堂制訂一學期大致的小組活動計劃,如採集並製作動、植物標本,舉辦標本展;為校園植物掛牌;觀察青蛙的發育;探究酸雨對種子萌發率的影響;調查本校學生的早餐營養狀況,調查包河水質污染情況;宣傳愛滋病的預防知識;欣賞資料《奇趣的生命世界》;舉辦生物論壇討論當前熱點生物學知識,撰寫生物小論文並交流心得、體會等。這些只是大致的學習計劃,如果學生們在興趣小組的進行過程中有「金點子」出現,可以在討論後對以上的學習計劃進行補充、完善。
三、重視進行戶外實踐活動
生物學科是一門實驗學科,離不開對生物圈的實地觀察和研究。平時的生物課堂由於受到時間、教學任務等限制,很少有機會讓學生進行戶外觀察、實驗等活動,開展生物興趣小組活動恰好可以彌補這一缺憾。
在小組成員的強烈建議下,只要天氣情況允許,我總是帶領學生們走出教室,走出校園,奔向大自然。小組成員們個個興致高漲,對周圍曾熟視無睹的生命世界充滿好奇,在認真完成活動目標後,學生們會提出許多感興趣的問題,如怎樣認識野外的動植物?有些昆蟲為什麼能浮在水面上?七星瓢蟲等動物體表的花紋有哪些作用?我便因勢利導,教會他們使用動植物檢索書等,並且鼓勵他們先自己想辦法去尋找答案,然後再進行小組匯報交流。對有價值的問題,我還引導他們邊探究邊撰寫成小論文。通過開展這些戶外活動,學生們觀察和認識到了許多書本中不曾提到的有趣的生命現象,促使他們更有興趣學習生物學,更細心的觀察周圍的世界。
Ⅱ 如何提高學生實驗探究題的分析能力
下面結合本人在實際教學中的經驗,談談自己的幾點看法。
一、學習理解科學家的探究過程,激發學生的探究意識。
學生學習起點低,教師必須加強學生的思想.紀律教育工作.在生物課堂教學中,教師作為學生探究學習的領路人可以穿插介紹一些有趣的生物現象及科學家的探究經歷,使學生了解科學探究的過程及其復雜性,一方面培養學生的探究興趣,激發學生探究意識。另一方面使學生認識到一些偉大成就的獲得其實就來源於我們身邊,關鍵是我們應養成仔細觀察、勤於思考的習慣。
二、轉變學習方式,培養學生的探究學習能力。
傳統的課堂教學中學生養成一種被動、機械、僵化的學習方式,不利於學生長遠發展,因此新課改倡導主動、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而實現這一轉變的關鍵是教師將課堂真正交給學生,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教師成為學生的引導者、組織者、合作者。課下則引導學生養成主動探究的習慣。具體表現在:
1、精心設計探究流程,循序漸進的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探究性學習是一種積極的學習過程。它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對生物及其相關事物進行觀察、描述、提出問題、從各種信息渠道查找信息,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制定計劃、實施計劃、得出結論、表達和交流。它最大的目的就是要學生掌握科學研究的方法,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教師在實施課程時,必須向學生提供更多的機會讓學生親自參與和實踐,提高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當然以上探究流程只是一種參考,在具體探究學習過程中還應據情而變,因此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應科學設計探究流程,循序漸進的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
首先對探究能力較弱的初一學生來說,先設計了觀察和調查等欄目,這些活動的進行為以後學生進行探究活動打下了基礎;另外探究剛開始教師可讓學生體驗探究的一般過程,側重觀察、比較和推理能力的培養。例如:初一生物上冊第一個探究活動是探究光對鼠婦生活的影響,鼠婦應該是學生熟視無睹的一種生物,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可先作如下安排:學生尋找鼠婦,注意觀察鼠婦生活的環境及鼠婦在被發現後的反應,面對鼠婦的反應你有什麼疑問。如此環節便能引導學生自己提出影響鼠婦生活的環境因素;在學生制定計劃階段教師必須強調實驗變數和設置對照實驗的重要性;在探究階段注意分析減小試驗誤差採取的措施;在探究活動的結論分析階段教師應引導學生相互分析探究過程中可能導致失誤的因素,從而為以後探究的順利開展奠定了基礎;在表達交流階段教師及時表揚探究成功的學生,對探究不成功的學生在進行指導的同時也給予鼓勵,從而增強探究學習的興趣和信心。
其次隨著學生探究能力的增強,教材在探究活動設計上給予學生更大的自主性,因此教師可以在探究活動中逐漸放手,讓學生去獨立思考和體驗探究的各個過程。比如對於初二年級的學生則可以結合具體探究內容,引導學生進一步領悟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如是否需要作出假設、如何做假設、例如探究魚鰭在游泳中的作用,教師完全可以鼓勵學生嘗試改進教材所推薦的實驗方案,比如有的學生發現教材中提示的木片捆綁法實驗效果並不好,他們通過推理和反復的嘗試,改進了原有的實驗方案,用粗糙的硬紙片捆綁取得了比原來更好的實驗效果。
總之教師在清楚學生探究能力的基礎上,因材施教,合理設計好探究學習的流程,爭取使學生的探究能力實現質的飛躍。
2、探究活動生活化,解決問題現實化,使學生的探究能力得到進一步提升。
生物新課程標准將科學探究列為一級主題,但僅是靠課上進行探究活動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還是不夠的,因此培養學生在生活實踐中養成探究學習的習慣是非常有必要的。在實行課改後,實驗要求培養學生的主動參與、合作探究能力,不光重視實驗的結果,更要重視實驗的過程,這樣教師應放開手腳,實驗材料、用具等發動學生自己准備,學生准備的過程就是學習思考的過程,分析辨別的過程。例如:在探究種子萌發的外界條件時,有的學生在家用瓶瓶罐罐等簡單的器物進行,也有的學生在教室內開始了探究,並經常關注、記錄實驗的過程及結果,最後有的還吃上了自己親自培養的豆芽菜。如此過程學生不僅從中學得了知識,同時在科學探究過程中能把學、思、疑、問連結在一起,給自學探究增添無限的樂趣和動力。諸如此類學生可進行自主探究的活動還有很多:課外觀察花的結構、探究螞蟻的信息交流此外新課改注重與生活實踐的聯系,如何用所學知識解釋、解決實際問題顯得尤為重要。例如:在播種種子之前為什麼要澆地、翻地?為什麼新疆的哈密瓜格外甜?植株出現葉色發黃的情況可能原因是什麼,應如何解決?總之,讓學生在生活中獲得探究的興趣,通過自學探究挖掘學生心力,發揮其自主性,培養自主學習習慣和自學能力,使其終身受益。
3、重視小組合作,互通有無。
無論課內還是課外,在探究學習過程中,學生常常需要小組合作進行試驗、調查、討論,因此學生是否能夠開展有效的合作成為探究成敗的關鍵。小組組合則顯得尤為重要,教師應根據生物探究學習的不同情況來採取多種成員組合的合作探究小組。如可採取自由分組、位置分組、優中差搭配分組等,合理靈活的運用多種分組形式,從而增加學生開展探究活動的興趣,通暢學生之間信息交流的途徑,有利於學生之間相互合作、相互幫助、共同提高,同時增強學生的合作意識,從而為學生以後更好的適應社會奠定基礎。當然,有效的合作探究離不開教師的適時指導,教師作為指導者應及時掌控學生探究進展情況,爭取使合作探究真正落到實處,使小組中的每位成員都能融入其中,各盡其責又服務整體,使學生在探究合作中競爭,在交流中發展。
三、同學習、共探究。
新的學習方式的轉變給教師提出更高的要求,對教師來說這應是全方位的挑戰,一方面學生學習內容的開放性使學生的認知領域擴大化,學生吸納知識的多元化也打破了教師原有的專業知識優勢。另一方面教師不再是教科書內容的搬運工,而應當是給學生磚塊能指導他們建成高樓大廈的工程師。以上問題要求教師徹底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和教學方法,不斷學習,全面提高個人素質,強化生物學素養,完善知識結構,同時不斷提升自身的組織協調能力和合作能力,廣泛獲取信息,積累教育科研經驗,使自身不斷完善自我,從而為更好的指導學生的探究學習奠定基礎,使師生得到共同提高。
四、注重細節,促進探究。
凡事有其相對性,學生的探究學習能力主要在探究學習中獲得的,探究學習的正確應用影響著探究能力的提高。我認為教師要組織好探究性學習,要注意以下幾點問題:
1、把握好對探究的要求。探究性學習作為一種學習方式,它不同於科學家的探究活動。對於初中學生而言,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學到生物學科的基本知識和學科結構,不能象科學家進行科學探究的過程一樣復雜,應予以簡化。例如,提出問題大部分可由教師或教材提出,而且提出的問題應有針對性,並要符合初中學生的認知水平,不能太深奧;在獲取事實這個環節上,也常常是教師和教材提供的,這樣就省去了許多環節,保證學生在課堂上有更多的時間去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體驗通過自主學習獲取知識後成功的喜悅。
2、注意安排好課內外活動的結合。教材安排的一些活動是在課內進行的,但也需要課外用適當的時間才能完成。因此,在課堂上進行活動外,教師還應對學生在課外的觀察進行檢查,如可通過檢查觀察記錄、探究結果等方式。以保證探究過程的連續性與完整性,而不至於半途而廢,從而培養學生科學的態度。
3、在組織探究性學習過程中,教師要做好對探究活動的及時、有效的評價。如採用學生自評、學生互評、教師評定三者結合的方式來評價學生的探究活動的,並將探究活動成績作為期末成績的一部分。在探究活動中及時表揚能起示範作用的小組或個人,這樣不僅有教育意義,也對後面的探究活動產生良好的影響。
4、在組織探究性學習時要避免兩個極端。具體地說,就是一方面要避免教師在課堂上把自己當作觀眾,站在一邊看熱鬧,全部放手讓學生隨意進行,這也稱為放羊式的;另一方面要避免教師牽著學生鼻子走,把自己的思想強加給學生,不利於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又回到昔日滿堂灌的課堂中去。這兩個方面都是與倡導探究性學習課堂理念不相符合的是不利於學生探究能力培養的。
總之,我在課改教學中不斷索摸不斷反思探究教學,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中探究,在質疑問題中探究,在觀察比較中探究,在矛盾沖突中探究,在問題解決中探究,在實踐活動中探究,在探究中提高學生生物科學素養,提高教師教育教學水平,進一步推動素質教育。
Ⅲ 初中生物中科學探究做實驗的方法有哪些
觀察法:通過觀察某個試驗現象得出結論;
調查法:通過某項調查,比如調查表等等的形式得出結論(例如:調查某種遺傳病);
控制變數:之研究某一方面對實驗的影響(注意單因子變數原則);
分析比較:通過幾組實驗數據相比較得出結論(比如控制變數之類的題目);
抽樣檢測(注意隨機性):選取部分試驗項目進行分析來估計總體(比如:調查某地某植物密度);
Ⅳ 如何在初中生物實驗教學中開展探究性教學
在目前的教育制度和教育理念的影響下,很多的老師授課仍然比較傳統和常規,還是採取灌輸式的講解,老師是課堂的主角,學生必須服從於老師。而學生則是聽眾,幾乎不會發表自己的意見,即使有也是少數。生物實驗課新課標指出:「有效的生物實驗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和記憶,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生物實驗的重要方式。」因此,我們必須按照新課改的要求,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打破常規,實現探究式教學。生物實驗課其實關繫到學生基礎知識的學習和應用,同時也牽涉到學生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的鍛煉,它與常規的生物教學不同,有著不同的特徵。如:自主性、探究性及靈活性。
一、初中生物課開展探究性實驗教學的課程環節
生物探究性實驗是通過實驗的方式,讓學生親自動手,親身參與,感受和加深領會學習的內容,並將其內容要求盡可能多地滲透到各主題內容的教學活動中去。針對生物探究性實驗課,其教學過程區別於常規教學課堂,主要有六個環節構成:根據學習形勢,提出問題→進行假設→實驗准備與設計(包括實驗A、B、C)→實驗實施(包括實驗A、B、C)→得出結論→表達交流結果。這里我想強調的是教師讓教給學生如何進行實驗設計,其方法和思路為:確定課題;提出假設;設計實驗方案;預期結果;觀察和記錄;實驗分析;得出結論;修改實驗方案;重復實驗。要根據實驗的需要調整以上各環節。
二、初中生物開展探究性實驗教學的措施
1.改變教學方法,採用多種探究方法
要想實現有效的生物實驗探究式教學,就必須革新教學方法,激發學習興趣。為學生創設已經的情景,讓他們學會主動思考,自主探究,不斷鍛煉自身的探究問題的素養,提高自身的思考應用能力。所以教師在教學中一定要善於利用多種探究手法,引導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形成和培養。如利用實驗類比法、合作實驗學習法等多種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興趣,增強學生主動學習的熱情,進而開闊視野,培養他們良好的思維習慣和思維能力。
2.獨立思考,開展實證研究
要想實現生物探究性實驗教學,必須在日常的生物教學中教師應該注重挖掘學生潛能,提高探究能力,我國古代教育學家孔子就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無論是「好之」還是「樂之」都是學生主動參與課堂,積極吸取知識的一種表現。宋代張陸就曾說過:「為學患無疑.疑則有進。」學生對知識產生的疑惑,將會成為推動他們積極思考與探索的潛在動力。而在這一動力的推動之下,學生就會自主地對問題進行探討,所以說這個過程實際上也就成了學生思考、探究、分析、推理的過程,同時也是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去探討新知的過程,更是探究性學習的主要體現。如在講述《綠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這一節的內容時教師首先設問:水在綠色植物體中扮演什麼角色?然後讓學生分成四人小組合作,動手試從果菜中找到水,全班交流,設計驗證干小麥種子是否含水實驗方案,分組實驗。在這個實驗過程中學生會極有興趣地帶著這一疑問,積極投入到實驗中,等學生實驗完畢,找出結果後,教師再對其進行歸納總結。由於這個過程中學生獲取知識和探尋知識都是通過自己的努力實現的,教師只是起到了引導的作用和總結的作用,所以對於學生自己探究出來的知識,他們也就能留下更為深刻的印象。在生物實驗教學活動中如何讓教學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結合,讓學生在生活中感受到生物實驗的魅力已經成為教師教學轉變的必然要求。而探究式學習就能很好地讓學生感受到生物實驗學習的重要性,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讓他們敢於嘗試,敢於不斷更新學習方法,能主動地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變被動施教為主動受教。教師只要適當地組織引導,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自主地嘗試、操作、觀察、動手、動腦,就能完成探究活動。
總之,開展生物實驗課堂探究式教學對於有效培養學生生物科學素養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而在生物實驗教學中,培養具有創新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學生,實現探究性學習,是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每一位生物教師必須加以重視,並進行深入研究和解決好的一個重要課題。探究性學習是目前生物實驗課程改革中大力提倡的一種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同時也是目前生物教學中應該彰顯的一個重要理念。
Ⅳ 淺談怎樣上好初中生物實驗課
生物學是一門突出實驗的自然科學,實驗是生物學基本的研究方法。各種生物體的結構必須通過實驗才能觀察清楚,生物學的理論也是人們通過實驗總結出來的。實驗課的效果直接影響著生物課的教學效果。那麼,怎樣才能提高實驗課的教學效果呢?筆者就此問題談談自己的幾點做法。
一、激發興趣,引導學生主動實驗
好奇與探索是人類固有的天性,中學生更是如此,總想了解某些現象的原因和因果聯系,學生的這種好奇心、探究欲和創造力如果得不到教師的有效保護,很可能就會慢慢地枯萎。如在學習鳥卵的結構時,我是這樣處理的,讓學生打開雞蛋,觀察其內部結構,並以小組為單位展開討論。結果,有一部分學生找到了「白點」——胚盤,然而,有一部分學生卻怎麼也找不到「白點」。老師作為引導者、促進者,准備好一些自然科學之類的書籍,隨時和學生一起研究、查閱,就會激勵孩子永遠帶著那種好奇心、進取心,去探求未知世界。
實驗不僅可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觀察能力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形成嚴謹的科學態度。如在「洋蔥頭鱗片葉的臨時玻片標本的製作」中,有些學生製作的標本在顯微鏡下竟然看不見,而同樣的標本在一些同學的操作下卻能觀察得到,經過多次操作,學生實驗成功,體會到了成功的喜悅,更加提高了實驗的興趣。
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求知慾後,進一步引導他們去觀察、去探索。我在講課中主要是盡可能地介紹一些中學生可自己動手做的簡易實驗,引導他們通過對身邊事物的觀察揭示和了解某些基本規律。如講完「葉的蒸騰」作用後,讓學生做了一個用塑料袋罩在天竺葵葉幹上的實驗,啟發他們想一想:塑料袋內壁上的水珠是哪裡來的?這是什麼作用?由於學生是帶著問題去做的,因此實驗時就格外認真,甚至做不成功不罷休。
二、發揮學生主體作用,使學生積極實驗
學生是主體,教師是主導,在教學中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是新課程所倡導的理念,因此,在實驗教學中,我運用「主體參與,分層優化,及時反饋,激勵評價」的教學原則,其中核心是主體——學生參與。有效的主體參與能提高學生自主活動的質量,充分發揮其自學能力,提高實驗教學效果。如「綠葉在光下合成澱粉」的實驗,需要學生自己准備材料才能做,須將其暗處理兩天後的蔬菜其中的兩片葉子遮住再光照,學生都積極地參與進行,在實驗過程中,對獨立實驗不成功的學生,我注意引導他們開展合作試驗,直到得出正確的實驗結果,讓學生在實驗過程中認識到自主學習與合作學習的優勢。
三、激發爭論,使學生主動實驗
在實驗教學中,經常會遇到學生的實驗出現多種結論,教師應引導學生充分發表意見、展開討論、總結並得出正確的結論。如在「綠葉在光下產生澱粉」的實驗中,有的出現藍色,有的沒有,這時教師讓學生進行討論和交流,這樣通過正面交鋒、爭論、辯論和討論,最終能獲得實驗的正確方法。此外,教師還要善於創造條件,使學生能做實驗。新教材除在整個教學過程都滲透著探究學習的要求外,還獨立設計了多個「探究活動」。因此結合我校學生人數和生物實驗室易於開展探究實驗的實際,我們在教學中盡量做到將能開的實驗全都開齊、開全。
四、試驗課要注意的問題
1. 明確實驗目的
心理學告訴我們, 目的是人採取行動的結果,而動機則是激勵人去行動的動力。學生明確實驗目的,自覺地產生動手實驗的內部動機,實驗效果就會很好。但是初一、初二年級的學生好奇、好動,對實驗感到陌生,有的學生認為實驗課好玩,缺乏科學態度;有的學生認為升學不考,學習目的不明確,這些都給實驗課組織教學帶來一定困難。因此實驗前除了要求學生明確教材上的實驗目的外,還要明確該實驗在生產、生活等方面的實際應用及實驗步驟。實驗前指導學生預習,將實驗步驟由繁化簡,抓住每一步的關鍵詞貫穿於實驗步驟之中,可以收到較好的實驗效果。反之則容易出現為了活動而活動,忽視學習目標的現象。
2.允許學生打破常規的做法
初中生物教材中有許多經典的實驗,一定要求學生完全按照其中的步驟做嗎?如在「製作洋蔥表皮細胞臨時裝片」的實驗中,有少數學生直接將碘液滴在洋蔥表皮上,然後蓋上蓋玻片。在教學中,教師沒有制止他們的這種做法,而是讓他們將這兩種方法進行比較,結果發現這樣的染色方法比常規的做法速度快、效果好。我先肯定他們在實驗中的探索精神,然後指出教材中的是常規的做法。應該用什麼方法,需要通過實驗來驗證。因此如果教師一味地要求學生完全按照常規,可能就會使學生縮手縮腳,成為只會照搬課本的「書獃子」。
3.鼓勵學生探究與討論
教師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開口講話,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獨立見解,更應鼓勵學生與同伴和教師交流討論。個人的思考雖然有獨到之處,但也存在著不足和偏見,虛心吸取別人思考的優勢,也就是自己進步的開始。在平時做作業時,要學會問同學和給同學講題目,在問和講中互相交流、互相促進。「獨學而無友,孤陋而寡聞。」創造性思維的火花
Ⅵ 初中生物實驗的四大原則
共性處理實驗材料,均等分組並編號;遵循單因子變數原則,對照處理各組材料;相同條件培養;觀察記錄實驗結果。
1、共性處理實驗材料,均等分組並編號。選擇實驗材料時要注意應用一些表示等量的描述性語言。
2、遵循單因子變數原則,對照處理各組材料。方法為一組為對照組(往往為處於正常生理狀態的),其餘為實驗組。
3、相同條件培養。飼養、保溫和相同時間。
4、觀察記錄實驗結果。實驗結果的預測(預期),首先要根據題目判斷該題是驗證性實驗還是探究性實驗。
Ⅶ 如何做好初中生物實驗
一、發揮實驗教學的作用,激發學生的生物興趣 在生物實驗教學中,要想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必須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放開學生的手、腳,不要牽著學生一步一步地走,讓學生去模仿,教師要相信學生都能成功的完成實驗,允許學生實驗失敗,鼓勵他們從失敗中找原因,直至實驗成功,要讓學生從實驗中品嘗到成功的喜悅。但在放手實驗時,首先要讓學生帶著明確的目的去實驗、去探究,把知識從實驗中體會出來,然後引導學生總結實驗結論,這樣既體現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又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才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生物學知識的積極性。 二、掌握步驟,規范操作,認真觀察實驗現象 實驗前先將實驗步驟由繁化簡,再指導學生在預習中抓住每一步的關鍵,並在每個實驗步驟 中規范操作,這樣才可以收到好的實驗效果。如在學習使用顯微鏡時,如果用左眼觀察,要注意糾正學生用右眼觀察或閉著右眼的習慣;轉動轉換器時,應及時糾正學生轉換物鏡的錯誤操作。這樣學生就能很快對好光,觀察到標本在視野中的圖像。 同時,認真觀察實驗現象學生在實驗過程中規范操作是進行實驗的基礎,而對實驗現象的認真觀察,是達到實驗目的、探索實驗結果的關鍵。但學生在實驗中往往重視操作,忽視觀察、分析。例如,觀察洋蔥表皮細胞的實驗,實驗目的是要求學生在觀察中認識細胞壁、細胞質、細胞核和液泡。觀察前教師應強調細胞膜緊貼在細胞壁內壁上,不易辨認,有些細胞核也不太清楚,要調好光圈,光線強弱要適當。再如,在觀察單子葉植物與雙子葉植物的形態、結構時,首先向學生強調兩種植物的顯著區別,一是葉脈的結構:平行脈與網狀脈;二是莖的結構:有無形成層;三是種子胚的結構:一片子葉與兩片子葉。學生按照老師提出的要求去 觀察,就能達到觀察的目的。 三、運用簡易方法,做好初中生物實驗 (一)模擬生態法以少量活體生物完成量大的生物實驗 教師在《探究影響鼠婦分布的環境因素》的實驗前到灌木叢間鏟取地表的潮濕、疏鬆、富含水分的枯腐落葉泥土裝在較大號的黑色方便袋中裝至半袋處。當學生捉到鼠婦交到實驗室時,就將它們放入袋子里的泥土上面,袋口敞開,袋身豎起向上,這樣鼠婦自然會好好的生活在袋子裡面,不會跑出來也不容易餓死。每次實驗後都將收回來的鼠婦放入袋中,若時間較長,泥土有發乾的現象,則向泥土中灑入適當水分保持泥土和落葉始終呈濕潤狀態,這樣采來的鼠婦可保存一個多月。運用此種方法,原本只夠一個多班使用的鼠婦現在就可滿足近十個班實驗之用,且最後一個班級完成實驗後還留下一活的鼠婦讓學生放回適宜的生態環境中。 (二)替代法克服葯品或器材差缺的困難 比如在使用北師大新世紀版《生物學》七年級下冊的教材,其中的第一節課就要運用吲哚酚試劑檢測維生素C,然而上級部門目前還沒有為初中生物實驗配發這種葯品,市場上也無法購買到。於是在多次實踐中,我總結出運用0.01%的高錳酸鉀溶液或醫院用來消毒的碘伏就可代替吲哚酚試劑而很好地完成褪色反應。高錳酸鉀和碘伏在一般的葯店或村的衛生室都能買到,且價錢便宜,用量也少。應用此法,幾乎所有的學校都能很好地完成這個看似無法完成的實驗。實踐證明,對於條件較差的學校以下方法也是比較實用的:米湯代替《探究唾液澱粉酶對澱粉的消化作用》中所需要的澱粉漿糊;84消毒液代替《製作葉脈標本》中需要的漂白劑;野油菜花或紅菜薹的花或白菜花代替冬季做《解剖和觀察花的結構》實驗中難以找到的桃花;米豆腐代替《研究細胞大小與物質擴散的關系》中所需要的不易購買到的瓊脂;配製斐林試劑檢測葡萄糖以取代使用現在還無法買到的尿糖試紙檢測葡萄糖;做植物的呼吸作用實驗時,用校園內的雜草或灌木葉取代小麥種子,能夠在一次性做好多組對照實驗的同時節省一定數目的實驗經費;用嫩的紫花茉莉等植物的葉取代香蕉也能做好《DNA的粗提取》實驗;用市場上銷售的白醋代替稀鹽酸清洗盛過石灰水的試管、燒杯等玻璃儀器其效果比較好,同時也比較安全。(三)通過實驗教學,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思維能力 (一)通過實驗教學,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加重要,因為後者僅僅是方法和實驗過程,而提出一個問題則要找到問題的關鍵、要害。」發現問題是解決問題的起點,而且也是解決問題過程中的一種動力,它孕育著希望的光芒、美好的情景,我們在教學中要盡量鼓勵學生積極開動腦筋,希望他們通過自己不懈的努力和辛勤的勞動去發現問題。例如,在研究「消化」的實驗里所提出的假設: 「細胞膜只能透過小分子物質,食物中的大分子物質必須先變成小分子物質才能透過細胞膜。」這個假設的理論根據是:(1)人和動物都是由細胞構成的;(2)生活的細胞需要從外界吸收營養物質;(3)營養物質是通過細胞膜進入細胞里的;(4)人和動物的營養物質來源於食物;(5)食物營養成分中有大分子物質。通過生物實驗使學生理解科學研究的基本過程,經過反復訓練,從而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合理安排和組織實驗,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根據學生求動、求知、求趣、求異、求新等心理特點,精心組織和設計課堂講授內容和實驗內容,把課本知識和生活實際聯系起來,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避免了死記硬背。例如: 觀察根毛和根尖的結構時,學生先分別觀察四個部分的外形及細胞特點,教師將課文講授穿插於其中。當學生將實踐上升到理論後,教師再次要求進一步觀察,以發現四部分之間的動態聯系: 生長點既受根冠保護,又為伸長區和根冠源源不斷地提供新細胞; 伸長區的下部逐漸混同於生長點,其上部則趨向於根毛區。例如:學習「蝗蟲」一節前,我布置給學生一個興趣小實驗,回家捉兩只蝗蟲,並將甲蝗蟲的頭部浸入水中,而將乙蝗蟲的腹部浸入水中,請仔細觀察哪只蝗蟲先死,並思考造成這種結果的原因。通過這個實驗,學生很快就對知識理解和掌握了,而且也記得牢,印象深刻。 四、結束語總之,在生物教學中,教師如果能採用各種生動有趣的實驗,把「外在」的信息,即生物課題以新奇的方式揭示在學生面前,能使課堂氣氛活躍,引人入勝,從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並在樂趣中獲得知識,鞏固知識。這樣的教學方法,無疑會產生良好的效果。更要理論聯系實際,在實踐中學知識、用知識。為生物學的研究、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Ⅷ 初中生物實驗題 應怎樣找變數 並舉兩三個例題 例題最好是實驗探究題
探究光線對葉綠體光合作用的影響,兩組葉子,一組常光,一組暗光,實驗要先在暗室放幾個小時再拿出來做,
變數就是……比如三組葉子,兩組有光照,一組沒光,光就是變數
Ⅸ 如何在初中生物實驗課教學中提高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
現代教育理念相比較以前發生了很大的轉變,《生物課程標准》中明確指出:生物科學不僅是眾多事實和理論,也是一個不斷探究的過程,要積極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著重培養學生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教學實踐中我們正在依照這一標准逐步實施。
七年級生物與環境的關系一節中有個探究影響鼠婦分布的環境因素的實驗,上完本節課的主要內容後,學生對生態因素、非生物因素、生物因素有了初步的認識。同時我在課堂上給同學們簡單地介紹了鼠婦,一說到鼠婦俗稱「西瓜蟲」,同學們立刻興奮了起來,都爭著說小時候捉過西瓜蟲玩,看來同學們學習生物學的興趣還是很高漲的,我又適時地向他們提問:「那你們以前都是在哪捉過鼠婦的?你們看到它都生活在什麼樣的環境中呢?」同學們爭相回答:「在公園里」,「花盆下」「石塊下」。我又緊接著提問:「那你們看到它們時,它們都生活在什麼樣的環境中呢?」「在陰暗的地方」、「在潮濕的土裡」,「那鼠婦究竟喜歡生活在什麼樣的環境中呢?好,我們下節課去實驗室探究這個問題,你們要在做實驗前自己准備好器材,十隻以上的鼠婦,還有想想自己想探究什麼樣的問題,提出問題,自己設計實驗方案,小組討論看看這個方案合不合理,可不可以施行。」
下節課我帶領他們來到實驗室,他們都顯得很興奮,興致高昂,我感到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真的很重要,有了興趣他們才會主動地、自主地去學習。正如《生物課程標准》上所提到的要讓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努力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倡導他們進行探究性學習。這是一種全新的學習模式、創新教育模式和教學理念。它以解決問題為主要目的,以提高學生的科學素質為宗旨,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以幫助學生轉變學習為突破口。在教學實踐中我們要加強學生的探究性學習,認真指導學生把握好每一個步驟的要點,相信探究性教學一定會成功。學生們倆人一組開始做實驗,我在一邊進行指導。在他們做實驗的過程中,我發現他們最易出現的錯誤是弄不清什麼是變數,變數這個概念是在後面探索生命的方法一節中講到的,這次只是初次接觸但對以後形成這一概念很有好處,為以後更多的探究實驗打下伏筆,所以我對這個比較重視,列舉了些例子他們很快能理解了。他們還容易出現的一個錯誤就是把不同的變數混淆到一起,這樣做出的結果就不好判斷究竟是哪個變數起作用了。我看到他們是將紙盒分為相同大小的兩個區域,一邊鋪上濕潤的土,另一邊鋪上乾燥的土,並在乾燥的土上蓋上書本等遮光物,我在一邊提醒學生,他們馬上意識到了,積極對方案進行改進。重新開始後,他們選擇先做光照的對照實驗,同樣將紙盒分為兩個區域,其中一個蓋上書本或其它遮光物,另一個不做任何變動,然後將紙盒對著太陽,其他條件都相同,將十隻鼠婦或更多隻放在中間,學生開始計時,一分鍾,兩分鍾,三分鍾後有光照的地方和陰暗的地方各有多少只鼠婦。學生重復三次取平均值,自己設計表格,填寫實驗記錄,小組間進行討論交流。接著他們開始做不同土壤條件的實驗,我看到他們在紙盒的一端放上濕潤的土,另一端放上乾燥的土,將數只鼠婦放中間,開始計時,步驟同上。實驗中還有些同學是這樣設置的:他們將紙盒的一半鋪上濕土,並在其上蓋上書本,另一半鋪上干土,上面不置放任何遮光物,這樣就營造了兩種環境,一邊是陰暗潮濕,另一邊是光照乾燥的環境,這樣的設置具有很明顯的對照效果,學生做出的結果很明顯,實驗效果很好。
從我自身的感受中我認為帶領學生做好實驗是非常重要的,首先生物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實驗教學在課堂教學中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生物教學不僅可以培養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幫助學生形成概念,獲得知識和技能,培養觀察能力、動手能力、思維能力和分析綜合能力,還有助於培養實事求是、嚴肅認真的科學態度和科學的學習方法。生物實驗課是學生進入中學以後首先接觸到的實驗課,認真組織並上好生物實驗課還能夠為以後的物理、化學實驗課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為此,上好生物實驗課是具有多方面的意義的。對此我也有自己的體會,曾有一次我們學校和兄弟學校互換部分期終試卷批改,在改的過程中我發現很多學生對其中一道有關酒精對水蚤心臟跳動的影響的實驗題弄不清題意,做的答案五花八門,正確的很少。我想可能他們沒有做過這個實驗。而我們的學生對於這道題基本上都能寫出來,還有的同學寫得很好,一點不會寫的幾乎沒有,因為他做過這個實驗,對實驗的每個步驟歷歷在目,稍微回憶一下都能記起來,做起題目來就不會多費力。這給了我很大的觸動,使我覺得生物實驗真的不容忽視,它占據著很重要的地位,能夠大大加強學生的印象。我想如果只是課堂上枯燥地講解知識或是直接告訴他們實驗結果,就算講很多遍硬往他們腦子里灌其效果也不會及一次實驗的。而且在現如今由應試教育轉軌於素質教育的過程中,提高學生的能力是一個很重要的方面,主要包括觀察能力、實驗操作能力、分析實驗現象能力、實驗設計能力、綜合應用能力,這些能力的培養就是通過實驗來實現的。所以說提倡探究性學習對於提高學生的素質,乃至全民族的素質都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