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什麼是構成生物體的基本單位
細胞 (英文名:cell)並沒有統一的定義,比較普遍的提法是:細胞是生物體基本的結構和功能單位。已知除病毒之外的所有生物均由細胞所組成,但病毒生命活動也必須在細胞中才能體現。
一般來說,細菌等絕大部分微生物以及原生動物由一個細胞組成,即單細胞生物,高等植物與高等動物則是多細胞生物。細胞可分為原核細胞、真核細胞兩類,但也有人提出應分為三類,即把原屬於原核細胞的古核細胞獨立出來作為與之並列的一類。研究細胞的學科稱為細胞生物學。
細胞體形極微,在顯微鏡下始能窺見,形狀多種多樣。主要由細胞核與細胞質構成,表面有細胞膜。高等植物細胞膜外有細胞壁,細胞質中常有質體,體內有葉綠體和液泡,還有線粒體。動物細胞無細胞壁,細胞質中常有中心體,而高等植物細胞中則無。細胞有運動、營養和繁殖等機能。
研究歷史
細胞(Cells)是由英國科學家羅伯特·胡克(Robert Hooke,1635~1703)於1665年發現的。當時他用自製的光學顯微鏡觀察軟木塞的薄切片,放大後發現一格一格的小空間[1] ,就以英文的cell命名之,而這個英文單字的意義本身就有小房間一格一格的用法,所以並非另創的字匯。而這樣觀察到的細胞早已死亡,僅能看到殘存的植物細胞壁,雖然他並非真的看見一個生命的單位(因為無生命跡象),後世的科學家仍認為其功不可沒,一般而言還是將他當作發現細胞的第一人。而事實上真正首先發現活細胞的,還是荷蘭生物學家列文虎克。
1809年,法國博物學家(博物學即二十世紀後期所稱的生物學、生命科學等的總稱)拉馬克(Jean-Baptiste de Lamarck,1744—1829)提出:「所有生物體都由細胞所組成,細胞裡面都含有些會流動的『液體』。」卻沒有具體的觀察證據支持這個說法。
細胞圖片
1824年,法國植物學家杜托息(Henri Dutrochet,1776~1847)在論文中提出「細胞確實是生物體的基本構造」又因為植物細胞比動物細胞多了細胞壁,因此觀察技術還不成熟的時候比動物細胞更容易觀察,也因此這個說法先被植物學者接受。
19世紀中期,德國動物學家施旺(Theodor Schwann,1810~1882)進一步發現動物細胞里有細胞核,核的周圍有液狀物質,在外圈還有一層膜,卻沒有細胞壁,他認為細胞的主要部分是細胞核而非外圈的細胞壁。
1830年後,隨著工業生產的發展,顯微鏡製作克服了鏡頭模糊與色差等的缺點,解析度提高到1微米,顯微鏡也開始逐漸普及。改進後的顯微鏡,細胞及其內含物被觀察得更為清晰。1839年,德國植物學家施萊登(Matthias Schleiden,1804~1881)從大量植物的觀察中得出結論:所有植物都是由細胞構成的。與此同時,德國動物學家施旺做了大量動物細胞的研究工作。當時由於受胡克的影響,對細胞的觀察側重於細胞壁而不是細胞的內含物,因而對無細胞壁的動物細胞的認識就比植物細胞晚得多。施旺進行了大量研究,第一個描述了動物細胞與植物細胞相似的情況。[2]
在德國施旺和施萊登之後的十年,科學家陸續發現新的證據,證明細胞都是從原來就存在的細胞分裂而來,而至21世紀初期的細胞學說大致上可以簡述為以下三點:細胞為一切生物的構造單位、細胞為一切生物的生理單位、細胞由原已生存的細胞分裂而來。
「細胞」一詞最早出現在日本蘭學家宇田川榕庵1834年的著作《植學啟原》。
中國自然科學家李善蘭1858年在其著作《植物學》中使用「細胞」作為Cell的中文譯名[3]。有學者認為李善蘭此時並未接觸過《植學啟原》,因而是獨自發明。
細胞壁
分類在細菌、真菌、植物的生物,其組成的細胞都具有細胞壁(Cell Wall),而原生生物則有一部分的生物體具有此構造,但是動物沒有。
植物細胞壁主要成分是纖維素,經過有系統的編織形成網狀的外壁。可分為中膠層、初生細胞壁、次生細胞壁。中膠層是植物細胞剛分裂完成的子細胞之間,最先形成的間隔,主要成份是果膠質(一種多糖類),隨後在中膠層兩側形成初生細胞壁,初生細胞壁主要由果膠質、木質素和少量的蛋白質構成。次生細胞壁主要由纖維素組成的纖維排列而成,如同一條一條的線以接近直角的方式排列,再以木質素等多糖類黏接。
真菌細胞壁則是由幾丁質、纖維素等多糖類組成,其中幾丁質是含有碳水化合物和氨,性柔軟,有彈性,與鈣鹽混雜則硬化,形成節肢動物的外骨骼。幾丁質不溶於水、酒精、弱酸和弱鹼等液體,有保護功能。
細菌細胞壁組成以肽聚糖為主。
細胞膜
細胞壁的內側緊貼著一層極薄的膜,叫做細胞膜(Cell Membrane)。這層由蛋白質分子和磷脂雙分子層組成的薄膜,水和氧氣等小分子物質能夠自由通過,而某些離子和大分子物質則不能自由通過。因此,它除了起著保護細胞內部的作用以外,還具有控制物質進出細胞的作用:既不讓有用物質任意地滲出細胞,也不讓有害物質輕易地進入細胞。此外,它能進行細胞間的信息交流。
細胞膜在光學顯微鏡下不易分辨。用電子顯微鏡觀察,可以知道細胞膜主要由蛋白質分子和脂類分子構成。在細胞膜的中間,是磷脂雙分子層,這是細胞膜的基本骨架。在磷脂雙分子層的外側和內側,有許多球形的蛋白質分子,它們以不同深度鑲嵌在磷脂分子層中,或者覆蓋在磷脂分子層的表面。這些磷脂分子和蛋白質分子大都是可以流動的,可以說,細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動性。細胞膜的這種結構特點,對於它完成各種生理功能是非常重要的。[4]
物質跨膜運輸的方式分為被動運輸和主動運輸兩種。
(1)被動運輸,是順著膜兩側濃度梯度擴散,即由高濃度向低濃度。分為自由擴散和協助擴散。
2. 生物體是由什麼構成的
問題一:生物體是由什麼組成的。 除病毒外,生物體都是由細胞構成的。細胞是生物體基本的結構和功能單位。
問題二:生物是由什麼組成的? 生物是有細胞組成的哦.因為細胞的壽命很短,可細胞卻會繁殖.而人在小的時候,細胞繁殖的頻繁,繁殖出來的細胞比死去的細胞多,所以不會出現老化;而人中年的時候,繁殖的細胞跟死去得細胞差不多,所以不會很年輕,也不會很老;而在老年的時候,繁殖的細胞壁死去的細胞少,所以會出現老化.
問題三:物質是由什麼組成的 物質是由什麼構成的 物質的組成:
物質是由分子、離子、原子構成.分子是原子通過共價鍵結合而形成的;離子是原子通過離子鍵結合而形成的.所以歸根結底,物質是有原子構成的。而原子又由原子核和核外電子構成的,除氫(氕)原子的原子核是由一個質子構成,其它原子的原子核都是由質子和中子構成,中子、質子這一類強子是由更基本的單元――誇克組成的。
物質的形態:
氣態物質
我們的生活空間被大量氣體包圍著。許多古人觀察到:風能夠將較細的樹干吹彎了腰,燒開的水中會冒出氣泡。因此早期的哲學家相信有一種稱為「空氣」的元素存在,並具有上升的傾向。17 世紀時,托里切利證明空氣和固體、液體一樣具有重量。到了18世紀,化學家證明了空氣是多種氣體的混合物,並且在化學反應中發現了許多氣體。這些新發現的氣體立刻就有了實際的應用,例如從煤中提煉出的氣體就可以產生光與熱。
液態物質
液體的粒子會互相吸引而且離得很近,所以不易將固定體積的液體壓縮成更小的體積或是拉大成更大的體積。受熱時,液體粒子間的距離通常都會增加,因而造成體積膨脹。當液體冷卻時,則會發生相反的效應而使體積收縮。液體可以溶解某些固體,例如將食鹽放入水中,食鹽顆粒好像會漸漸消失。其實是因為食鹽溶於水後電離出鈉離子與氯離子,並均勻分布在水中,形成一種水溶液。此外,液體還可以溶解氣體或其他液體。
固態物質
固態物質具有固定的形狀,液體和氣體則沒有。想要改變固體的形狀,就必須對它施力。例如擠壓或拉長可以改變固體的體積,但通常變化不會太大。大部分固體加熱到某種程度都會變成液體,若是溫度繼續升高則會變成氣體。不過有些固體在受熱之後就會分解,例如石灰石。晶體與金屬是最重要的兩種固體。
等離子態物質
將氣體加熱,當其原子達到幾千甚至上萬攝氏度時,電子就會被原子甩掉,原子變成只帶正電荷的離子。此時,電子和離子帶的電荷相反,但數量相等,這種狀態稱做等離子態。人們常年看到的閃電、流星以及熒光燈點燃時,都是處於等離子態。人類可以利用它放出大量能量產生的高溫,切割金屬、製造半導體元件、進行特殊的化學反應等. 在茫茫無際的宇宙空間里,等離子態是一種普遍存在的狀態。宇宙中大部分發光的星球內部溫度和壓力都很高,這些星球內部的物質差不多都處於等離子態。宇宙中絕大部分物質都處於等離子態,固液氣才是真正的比較稀少的物質狀態。只有那些昏暗的行星和分散的星際物質里才可以找到固態、液態和氣態的物質。
凝聚態物質
玻色-愛因斯坦凝聚(BEC)是科學巨匠愛因斯坦在70年前預言的一種新物態。這里的「凝聚」 與日常生活中的凝聚不同,它表示原來不同狀態的原子突然「凝聚」到同一狀態(一般是基態)。即處於不同狀態的原子「凝聚」到了同一種狀態。
這個新的第五態的發現還得從1924年說起,那一年,年輕的印度物理學家玻色寄給愛因斯坦一篇論文,提出了一種關於原子的新的理論,在傳統理論中,人們假定一個體系中所有的原子(或分子)都是可以辨別的,我們可以給一個原子取名張三,另一個取名李四,並且不會將張三認成李四,也不會將李四認成張三。然而玻色卻挑戰了上面的假定,認為在原子尺度上我們根本不可能區分兩個同類原子(如兩個氧原子)有什麼不同。
玻色的論文引起了愛因斯坦的高度重視,他將玻色的理論用於原子氣體中,進而推測,在正常溫度下,原子可以處於任何一個能級(能級是指原子的能量像台階一樣從低到高排列),但在非常低的溫度下,大部分原子會突然跌落到最低的能級上,就好像一座突然坍塌的大樓一樣。處於這種狀態的大量原子的行為像一個大超級原子。打個比方,練兵場上散亂的士兵突然接到指揮官的命令「向前齊步走」,於......>>
問題四:生物體都是由 什麼構成的,什麼是生物體的基本單位 生物體由細胞組成,是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
3. 生物體是由什麼構成的你知道細胞有哪些作用
除病毒外,生物體都是由細胞構成的。
細胞是構成生物體的基本單位;
除病毒外的所有生命都是由一個細胞開始的,是生物與非生物最根本的區別;
對於單細胞生物,一個細胞就可以實現生物生命周期的所有功能;
細胞體積的增加和分裂是生物生長的基礎;
分化為不同功能的細胞的組合能夠形成特定的組織、器官和系統,並組合構成生物體;
生物產生的下一代都是一個單獨的細胞;
對於絕大多數細胞來說,細胞中包含生物體所有的遺傳信息。
其他的想不出來了。
4. 自然界中的大多數生物體都是由什麼組成的
自然界中的大多數生物體都是由細胞組成的。
生物,是指具有動能的生命體,也是一個物體的集合。除病毒外,一切生物都是由細胞構成。病毒不具備細胞結構,需要依賴於寄主細胞才能進行繁殖,所以生命都需要細胞來表現,病毒等也不例外。
生物體的特徵:
(1)除病毒等少數種類外,生物體都是由細胞組成的。
(2)生物體都有新陳代謝作用。
(3)生物體都有生長現象。
(4)生物體都有應激性。
(5)生物體都能生殖發育。
(6)生物體都有遺傳和變異的特性。
(7)生物體都能適應一定的環境,也能影響環境。
(8)生物體是要從外界攝取營養物質。
(9)生物體都有可塑性。
(10)生物體都能呼吸。
以上全部基本特徵,只有生物體才具有,而非生物是不可能具有的。因此,這些基本特徵是判斷、區別生鄭差物與非生物的重要標志。
5. 生物體是由什麼構成的
生物是由原子組成的。
不僅生物是由原子組成的,非生物也是由原子組成的,所以生物是由原子組成的這個說法雖然沒有錯誤,但沒有說明生物與非生物的差別,不能表達生物的特殊性。正確的說法應該是生物是由細胞組成的。細胞是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細胞是生命系統結構層次的基石,離開細胞就沒有神奇的生命樂章,更沒有地球上那瑰麗的生命畫卷。
生物是具有動能的生命體,也是一個物體的集合,而個體生物指的是生物體,與非生物相對。其元素包括:在自然條件下,通過化學反應生成的具有生存能力和繁殖能力的有生命的物體以及由它或它們通過繁殖產生的有生命的後代,能對外界的刺激做出相應反應,能與外界的環境相互依賴、相互促進。
細胞並沒有統一的定義,比較普遍的提法是:細胞是生物體基本的結構和功能單位。已知除病毒之外的所有生物均由細胞所組成,但病毒生命活動也必須在細胞中才能體現。
細菌等絕大部分微生物以及原生動物由一個細胞組成,即單細胞生物,高等植物與高等動物則是多細胞生物。細胞可分為原核細胞、真核細胞兩類,但也有人提出應分為三類,即把原屬於原核細胞的古核細胞獨立出來作為與之並列的一類。
細胞體形極微,在顯微鏡下始能窺見,形狀多種多樣。主要由細胞核與細胞質構成,表面有細胞膜。高等植物細胞膜外有細胞壁,細胞質中常有質體,體內有葉綠體和液泡,還有線粒體。動物細胞無細胞壁,細胞質中常有中心體,而高等植物細胞中則無。細胞有運動、營養和繁殖等機能。
6. 生物體是由什麼組成的
除病毒類生物外,生物體都是由「細胞」組成的。
細胞是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
7. 生物體由什麼構成
生物體有系統構成,系統由器官構成,器官由組織構成,組織由細胞構成,實質上也可以說生物體有細胞構成的
8. 自然界大多數生物體都是由什麼組成的
自然界大多數生物體都是由細胞組成的。
拓展:細胞,生物學名詞。構成生物體的基本單位。體形極微,在顯微鏡下始能窺見。形狀多種多樣。主要由細胞核與細胞質構成,指巧表面有薄膜。
生物體
人體細胞是人體的結構和生理功能的基本單位。人體細胞約帆高有40萬億-60萬億個,細胞的平均直徑在10-20微米之間。除成熟的紅血球和血態逗尺小板外,所有細胞都至少有一個細胞核,是調節細胞生命活動、控制分裂、分化,遺傳,變異的控制中心。
9. 組成生物體的基本單位是什麼
組成生物(除病毒外)的基本單位是細胞,生物體的組織、器官、系統都是由細胞構成的,生物體的細胞有細胞膜,可以保護細胞,同時控制物質的進出,使之從結構上成為一個獨立的單位。
細胞的結構和功能:
1、顯微結構:在普通光學顯微鏡中能夠觀察到的細胞結構。
2、亞顯微結構:在普通光學顯微鏡下觀察不能分辨清楚的細胞內各種微細結構。
3、原核細胞:細胞較小,沒有成形的細胞核。組成核的物質集中在核區,沒有染色體,DNA不與蛋白質結合,無核膜、無核仁;細胞器只有核糖體;有細胞壁,成分與真核細胞不同。
4、真核細胞:細胞較大,有真正的細胞核,有一定數目的染色體,有核膜、有核仁,一般有多種細胞器。
5、原核生物:由原核細胞構成的生物。如:藍藻、綠藻、細菌(如硝化細菌、乳酸菌、大腸桿菌、肺炎雙球菌)、放線菌、支原體等都屬於原核生物。
6、真核生物:由真核細胞構成的生物。如:酵母菌、黴菌、食用菌、衣藻、變形蟲、草里履蟲、瘧原蟲等。
7、細胞膜的選擇透過性:這種膜可以讓水分子自由通過,細胞要選擇吸收的離子和小分子(如:氨基酸、葡萄糖)也可以通過,而其它的離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如:信使RNA、蛋白質、核酸、蔗糖)則不能通過。
8、膜蛋白:指細胞內各種膜結構中蛋白質成分。
9、載體蛋白:膜結構中與物質運輸有關的一種跨膜蛋白質,細胞膜中的載體蛋白在協助擴散和主動運輸中都有特異性。
10、細胞質:在細胞膜以內、細胞核以外的原生質,叫做細胞質。細胞質主要包括細胞質基質和細胞器。
11、細胞質基質:細胞質內呈液態的部分是基質。是細胞進行新陳代謝的主要場所。
12、細胞器:細胞質中具有特定功能的各種亞細胞結構的總稱。
13、細胞壁:植物細胞的外面有細胞壁,主要化學成分是纖維素和果膠,其作用是支持和保護。其性質是全透的。
10. 什麼是構成生物體的基本單位
構成生物的基本單位是細胞。
細胞的結構和功能:
1、顯微結構:在普通光學顯微鏡中能夠觀察到的細胞結構。
2、亞顯微結構:在普通光學顯微鏡下觀察不能分辨清楚的細胞內各種微細結構。
3、原核細胞:細胞較小,沒有成形的細胞核。組成核的物質集中在核區,沒有染色體,DNA不與蛋白質結合,無核膜、無核仁;細胞器只有核糖體;有細胞壁,成分與真核細胞不同。
4、真核細胞:細胞較大,有真正的細胞核,有一定數目的染色體,有核膜、有核仁,一般有多種細胞器。
5、原核生物:由原核細胞構成的生物。如:藍藻、綠藻、細菌(如硝化細菌、乳酸菌、大腸桿菌、肺炎雙球菌)、放線菌、支原體等都屬於原核生物。
6、真核生物:由真核細胞構成的生物。如:酵母菌、黴菌、食用菌、衣藻、變形蟲、草里履蟲、瘧原蟲等。
7、細胞膜的選擇透過性:這種膜可以讓水分子自由通過,細胞要選擇吸收的離子和小分子(如:氨基酸、葡萄糖)也可以通過,而其它的離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如:信使RNA、蛋白質、核酸、蔗糖)則不能通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