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外來生物入侵指外來的物種通過各種方式進入到一個新的地區,對嗎
外來生物入侵,是對於一個特定的生態系統與棲息環境來說,非本地的生物(包括植物、動物和微生物)通過各種方式進入此生態系統,並對生態系統、棲境、物種、人類健康帶來威脅的現象。
到目前為止,國內尚沒有外來入侵動植物種類的系統報道,據有關文獻查證,目前已知我國至少有300種入侵植物、40種入侵動物、11種入侵微生物。與外來入侵動植物相比,我國對外來微生物種類的調查更為少見。目前對農業危害較大的外來微生物或病害有11種。目前,地球上的生物物種每年以0.1%~1.1%的速率在急劇減少。這種生物多樣性的極度銳減,除了人類大規模開墾土地導致自然生境快速喪失外,它的另一個主要因素就是生物入侵。隨著全球化、商業和旅遊的增長以及對自由貿易的重視,有意或無意地為物種傳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會。數千年來,海洋、山脈、河流和沙漠作為天然屏障,為特有物種和生態系統提供了進化所必須的隔離環境。然而,在短短數百年間,全球各種力量結合在一起,使這些阻隔失去效用,外來物種橫越千里,到達新的生境,成為外來入侵。外來入侵種不僅威脅本地的生物多樣性,引起物種的消失與滅絕氏早,而且瓦解生態系統的功能,降低人們基本生命支持系統的健康水平,受入侵物種影響的國家和地區將付出巨大的生態和經濟代價。入侵物種形成廣泛的生物污染,危及土著群落的生物多樣性並影響農業生產,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尤其是近年來,為防止水土流失,治理沙丘以及重建生態系統而開展了大規模的退耕還林工程,有的地區過度盲目地引進了大量生長區短,易於管理,更能適應環境的外來物種,然而,人們並沒有意識到這種盲目地引進是要付出代價的,它們正在逐漸排擠。取代當地物種,並且不斷擴大到自然和半自然地區,並影響到那裡生態系統的種類和功能,進而引起當地居民,自然資源保護者,水源管理者和其他相關人員的矛盾。人類及其經濟和非經濟活動是外來種入侵的主要動因,特別最近500年加速了生境喪失和物種滅絕的速率,對生態系統構成了嚴重的脅迫,這種破壞是長期的、持久的。
從國外引入植物的主要目的是為發辯核畝展經濟和保護生態環境。植物引種為我國的農林業等多種產業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但人為引種也導致了一些嚴重的生態學後果。根據資料統計,截止1970年,攜森由原產世界各地引種到我國未的植物837種,隸屬干267科,約占我國栽培植物的25%-33%。這些植物區系包括印度一馬來西亞區,新熱帶區的中美洲(包括墨西哥),歐洲西伯利亞地區,非洲亞區,北美大西洋沿岸地區,地中海亞區,伊朗-土耳其地。另外近20年未,隨著對外經濟和科技交流的日益擴大,外來入境植物(包括雜草)數量也大為增加,但由幹人力缺乏及工作難度大,再加上人們對一些植物引入後所產生的利弊看法不一,到目前為止很難得出引種所帶來的有害植物的准確數據。的種類是人為引種的結果,這些植物引入後的主要途徑有牧草、飼料、觀賞植物、葯用植物、蔬菜、草坪植物和環境保護植物等。
❷ 生物入侵
一些翻山越嶺、遠涉重洋的「生物移民」(也許是一種細菌、一種植物或者一種動物)來到異國他鄉,由於失去了天敵的制衡獲得了廣闊的生存空間,生長迅速,占據了湖泊、陸地,而「土著生物」則紛紛凋零甚至滅絕。這就是生物入侵。
對於生物入侵人們也許還有些陌生,然而,一提起口蹄疫、瘋牛病,甚至艾滋病,人們卻並不陌生,其實這些都是生物入侵的一種。以往人們常常提到的一些動植物,對某些地方來說,也都是入侵生物,如牽牛花、水葫蘆、地中海潛蠅、飛機草、馬纓丹、銀魚等等。
自由貿易的強化、經濟全球化和貿易與旅遊的大幅度增長,為物種偶然的或有意的傳播提供了比以往更多的機會。一次次飛機航班、一艘艘遠洋輪船、一位位在各大陸之間跋涉的旅行者,都可能攜帶著物種「登陸」一個陌生的環境。「每艘輪船、每架飛機、每輛卡車都是潛在的攜帶者。」一位專家說。
(一)鐵證如山
國際自然與自然資源保護聯合會出版的一本小冊子,確認了世界上100種最具侵略性的物種。其中一些對當地生態環境造成了災難性的後果。
(1)一種來自亞洲的斑馬貽貝已經在美國瘋狂蔓延,使當地貽貝和一些魚類數量急劇下降。受災地區包括五大湖區和密西西比河東部流域內的密西西比、田納西、坎伯蘭、俄亥俄、阿肯色和伊利諾伊等地區的河流。
(2)維多利亞湖被一種外來的水生風信子覆蓋,致使土生動植物大量死亡。該湖的大部分地區也因此而不能通航。雖然在兩年前當局出動大量人力物力希望根除這種植物。但是不久風信子卷土重來,再次占據了大部分湖面。
(3)在20世紀70年代初,一種原產於尼羅河的河鱸(一種大型淡水肉食魚類)在維多利亞湖瘋狂繁殖,該湖的原產魚類幾乎絕跡。
(4)20世紀80年代初,一種冠狀水母經由海運工人帶進黑海海域。現在這種水母在黑海一些海域所佔的生物量比例高達95%。它以浮游動物、蛋和一些魚類為食,導致當地海域主產的鳳尾魚儲量急降,當地原先年產高達2.5億美元的漁業幾乎崩潰。
(5)20世紀50年代初,一種棕色的樹蛇被引進關島。從此以後,12種鳥類已經從島上絕跡,其他一些物種也已經接近滅絕。關島一些森林地區每平方英里的蛇量高達13000條。自1978年以來,由於蛇爬到電線上而導致的電力中斷超過1200次。這些蛇還破壞了不少電力設備,成為關島一個重要的經濟負擔。
(6)過去兩年中,美國佛羅里達州受到兩個物種入侵,但是沒有造成大的破壞。2000年,一種性情溫和的黑魚在佛羅里達南部水域被發現,並且已遲源經在那緩慢發展。但是這種黑魚不能在低於攝氏10 度的水域中生存。一種亞洲沼澤鰻魚也已經在佛羅里達的水道中被發現,並且可能已經傳到沼澤地區。
(7)一種原產於加勒比海的巨型粉紅色水母已經蔓延到墨西哥灣,並且正在不斷捕食當地普通水母。這種粉紅色水母最大可達直徑3 英尺,他們的觸須能到達70 英尺( 21 米)。粉紅色水母最早在2000年9月被發現,蔓延地區從佛羅里達州西海岸到路易斯安娜州西部。據科學家估算,墨西哥灣一些海區的粉紅色水母數量已經高達每平方英里數千個。
(二)外來物種入侵的引入路徑
外來物種入侵的引入路徑主要有三種:無意引入和有意引入和自然入侵兩種情況。
有些生物是無意引入的。比如一些地區為了搞形象工程,不通過海關從國外引進大樹。引進來的樹看起來很好,但其樹干、樹葉、土壤中有沒有害蟲及其幼蟲和卵就無從所知了。一個典型的例子是「紫莖澤蘭」,一種惡性的雜草,它生長的地方,核緩別的植物就無法生長,它霸佔了營養、空間,生長極快,使生長在其下面的生物無法獲得陽光。在中國雲南一些地區,形成了上面是松樹,下面全是紫莖澤蘭的情況。
還有一些生物是有意、不科學地引入的。如水葫蘆,由於它是一種很好看的觀賞植物,且含有少量澱粉。中國為觀賞和作為飼料進行了引進。但是,引進後其生長速度非常快。去年,在雲南滇池,那裡的水變得像綠油漆一樣,其主要的原因是水葫蘆瘋長,長後又腐爛,污染非常嚴重。沒有經過充分論證的引進,是不科學的。就像澳大利亞原本沒有兔子,從英國引入十幾只兔子後,由於沒有天敵,繁殖迅速,已成為禍害的例子一樣,對外來生物的引進要慎重。約有一半的入侵物種的遷徙純屬偶然,比如,你從海外度假回來,沾了泥土的鞋子就會把一些昆蟲帶回來。然而,有時物種入侵並非偶然。有個夏威夷的男孩把一些蝸牛帶給他遠在邁阿密的祖母。他以為祖母會喜碼氏態歡它們,但不幸的是,她並不喜歡,把它們扔掉了。一年半之後,科學家發現了這種蝸牛,但那時它們已經快把當地一些物種推向滅絕的邊緣。人們花了7年的時間,耗費了大量資金才最終把它們消滅。
人類遷移物種已經有上千年的歷史了。在人們遷居到新的地方的同時,也把動植物帶到了那裡。當時,因為旅行還比較慢,所以比較容易控制它們的危害。可是現在,許多人每天都進行長途旅行,結果導致了許多有害物種的廣泛傳播。Simberloff說,「澳大利亞和紐西蘭做了大量工作減緩物種的傳播速度。他們通過檢查機場的行李來確認有沒有夾帶海外物種。另一方面,美國等國的檢查措施還不是很有力。」
許多簡單易行的方法可以幫助人們解決這個難題。從海外歸國前,洗洗鞋子和衣服,清除掉沾在上面的蟲子。夏令營結束前拍打一下自己的行囊,讓林中的蟲子呆在它們的林子里。科學家還忠告人們,旅行的時候不要隨身攜帶動植物。旅客有時把蜥蜴、鸚鵡、小蟲子以及其他一些異國生物藏在行李里帶回家當寵物或禮品。它們的初衷是好的,但結果卻是災難性的。
(三)生物入侵的危害主要表現生物入侵的危害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破壞生態環境、威脅人類健康、危害經濟發展。
首先,外來入侵物種會造成嚴重的生態破壞和生物污染。大部分外來物種成功入侵後大爆發,生長難以控制,造成嚴重的生物污染,對生態系統造成不可逆轉的破壞。比如,原產南美洲的水葫蘆現已遍布華北、華東、華中、華南的河湖水塘。連綿1000公頃的滇池,水葫蘆瘋長成災,布滿水面,嚴重破壞水生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已導致大量水生動植物死亡。外來入侵物種通過壓制或排擠本地物種,形成單優勢種群,危及本地物種的生存,最終導致生物多樣性的喪失。比如,原產美洲的紫莖澤蘭現已遍布我國西南大部分地區,在其發生區總是以滿山遍野密集成片的單優植物群落出現,已導致原有植物群落出現衰退、消失現象。
其次,威脅人類健康。外來入侵物種不僅對生態環境和國民經濟帶來巨大的損 失,而且直接威脅人類健康。豚草和三裂葉豚草現分布在東北、華北、華東、華 中地區的15個省市。豚草所產生的花粉是引起人類花粉過敏症的主要病原物, 可導致「枯草熱」症。除了瘋牛病、口蹄疫,古今中外由於有害生物危害人類健康和農業生物的安全,給人類帶來的災難是十分沉痛的。公元五世紀下半葉,鼠疫從非洲侵入中東,進而到達歐洲,造成約1億人死亡;1933年豬瘟在中國傳播流行造成920萬頭豬死亡;1997年,香港發生禽流感事件,不得不銷毀140萬只雞,僅賠償雞農雞販的損失即達1.4億港幣。
另外,生物入侵導致生態災害頻繁爆發,對農林業造成嚴重損害,危害經濟發展。近年來,松材線蟲、濕地松粉蚧、松突圓蚧、美國白蛾等森林入侵害蟲嚴重發生與危害的面積逐年增加;豚草、紫莖澤蘭、飛機草、薇甘菊、空心蓮子草、水葫蘆、大米草等肆意蔓延,已到了難以控制的局面。據專家估算,全國每年因生物災害給農業帶來的損失占糧食產量的10%—15%,棉花產量的15%—20%,水果蔬菜的20%—30%。
(四)外來生物入侵產生的原因
目前,學術界對外來種入侵發生的原因並不清楚,大致可以分兩個方面來討論。一是從入侵者的角度分析,二是從被入侵的生態系統去考察。生物入侵要經歷傳播、定居、生長繁衍幾個階段。外來物種通過人們的活動,被有意或無意地帶到以前沒有生存過的地方。一部分成功地紮下了根開始生長,而有些就因「水土不服」等原因落得個「出師未捷身先死」。建立了根據地的物種漸漸適應了當地的環境,慢慢地開始利用其自身的優勢不斷擴大佔領區,有效利用資源,排斥和驅逐本地物種。
一般說來入侵性強的物種都具有一些相應的特徵,例如:繁殖能力強,植物能產生大量的種子,動物則產卵量大或產仔量大,這樣不僅提高其後代存活的絕對數量,也提高了其傳播的幾率,在入侵的第一個階段就佔有了優勢。為了解釋這些現象,科學家們提出了以下幾點假說:生態位空缺假說、生物因子失控假說、群落物種豐富度假說、以及遷入前後干擾假說。
生態位空缺假說的意思是說,在一個穩定的生態系統中,每一個崗位上都已經有了一個物種,就像俗話說的「一個蘿卜一個坑」,這樣外來的「蘿卜」就沒有地方去了,因此入侵也就不會發生了。如果某個地方少了一個「蘿卜」,而恰好外來的蘿卜正好適合這個坑,那麼入侵也就發生了。
生物因子失控假說的中心思想是,外來入侵種在新區域得以生存和繁殖,不是因為入侵種本身具有的特性所致,而是由於它們偶然到達了不具備天敵或其它生物限制的新環境,因而快速擴散造成災害。也就是說外來生物之所以在其原產地沒有什麼危害,是因為在原產地有天敵或其它的生物因素限制了它的災難性爆發,而在被入侵地恰恰少了這些討厭的剋星,於是這些外來者不失時機地為所欲為了。該假說是解釋外來種成功入侵最直接的假說,並促使人們在入侵種原產地去尋找其天敵以進行生物控制。
此外,在外來生物入侵中還有一個重要的現象,那就是「時滯」。就是指入侵性外來生物從開始在新的環境里定居到種群開始快速增長和迅速擴大「佔領區」之間的時間延遲期(潛伏期)。就是入侵者在最初的時間不會大量繁殖、擴展領域,它們安安靜靜地在新到達的地方生長。如巴西胡椒在十九世紀被引入美國的佛羅里達,但是直到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早期,它們並不為人所知。現在,在佛羅里達它們已經占據了280,000英畝的面積,並且群落密集,沒有別的植物能與之競爭。
還有一種叫千里光的植物,它原先在十八世紀末僅生長在牛津植物園,但到十九世紀中葉很快蔓延到英國許多地方。外來生物入侵過程中的時間延滯,或有或無,或短或長,從短短的幾年到幾十年或上百年,更有甚者可以持續幾個世紀。這樣就使得外來生物入侵更加難以琢磨,說不定在我們周圍默默無聞存在了很長時間的某種什麼外來生物會突然爆發性生長,給人類帶來許多麻煩。
至於「時滯」產生的原因,至今還不清楚。其可能的原因有以下幾點:①由於外來種最初定植的生境並不適於其生存,需要時間擴散到適於其生長的環境;②由於道路、河流、山谷等天然屏障的阻擋,或人為的限制,使之不能擴散到其它有利於生長的地區;③因為種群太小沒有引起人們的注意,但種群卻是一直在增長的。這與人們對外來種的認識程度、重視程度有關;④潛在入侵者的數量和分布狀況。一個種群要想快速繁殖,需要達到一定的種群大小,在突破這個臨界點以前,入侵者不會大規模的爆發;⑤產生適應新環境的新基因型的遺傳變異所需的時間;⑥等待生境的變化。有的外來種在不利的生存條件下可以維持自身的生存,但不能爆發,一旦生長條件適宜將迅速擴增,伺機爆發。
(五)經典案例
1.澳大利亞兔子的啟示
歷史上,外來物種引入某一地區及由其引起嚴重後果是伴隨著歐洲殖民擴張的歷史而被人們所知曉的。從公元1500年起,隨著歐洲海外擴張的進程,歐洲人把豬、牛、羊、馬等牲畜帶到了美洲和大洋洲等地。當這些動物逃跑變野後,它們在各種各樣的居住地內很快地散布開來。不可否認,這樣的物種遷移對於人類的生存和發展產生過積極的作用。但是,歷史告訴我們,非本地物種的引入如果沒有得到有效的引導和控制,就會嚴重危害到當地人們的生產和生活,危害生態環境。1859年,當澳大利亞的一個農夫為了打獵而從外國弄來幾只兔子後,一場可怕的生態災難爆發了。兔子是出了名的快速繁殖者,在澳大利亞它沒有天敵,由於數量不斷翻番,它很快就開始毀壞莊稼。到1880年,它們到達新南威爾士,開始影響南澳地區的牧羊業。人們組織了大規模的滅兔行動,但收效甚微。到了19世紀90年代,當兔群抵達西澳時,人們修了一條長達1000英里的柵欄,試圖將其攔住。但是,這個柵欄很快被沖破了。1950年,澳大利亞的兔子的數量從最初的五隻增加到了五億只,這個國家絕大部分地區的莊稼或草地都遭到了極大損失,一些小島甚至發生了水土流失。絕望之中,人們從巴西引入了多發黏液瘤病,以對付迅速繁殖的兔子。但是針對兔子的細菌戰被證明只是使不斷惡化的狀況得到暫時緩解,一小部分兔子對這種病毒具有天然的免疫能力,它們在僥幸逃生後又快速繁殖起來。整個20世紀中期,澳大利亞的滅兔行動從未停止過。
2.植物的遷徙伴著病蟲害外來的植物也會對當地的物種產生影響。
在美國的加利福尼亞,1769年時只有三種外來植物,但過了一個世紀,外來植物就達到91種,歐洲植物佔到了當地植被數量的一半。刺梨是1839年被引入澳大利亞的,為的是提供樹籬。它很快就在昆士蘭和新南威爾士瘋長開了,形成了超過六英尺高的障礙。到1925年,有6000萬英畝的土地受到影響,這些地區有一半的土地除刺梨外其他什麼植物都不能生長。最後,靠著引進南美的毛蟲——它們以刺梨為食,刺梨才在一定的區域內得到了控制。
3.中國的「狼來了」
近段時間以來,一種出現在南寧觀賞魚市場上的熱帶小魚在廣西成了有關部門追捕的對象。這種外形優美,色彩艷麗的熱帶小魚名叫「食人鯧」,食人鯧又稱「水中狼族」,也就是我們俗稱的「食人魚」。食人鯧原產於南美亞馬遜河流域,性情暴烈,具有較強的攻擊性,即使是在它的原產地南美也被認為是一種非常危險的生物。據有關報道,每年在亞馬遜河流域,每年就有1000多頭水牛被食人鯧吃掉,而食人鯧攻擊人類的的事件也時有發生。對於廣西而言,更為現實的威脅是,一旦這些作為觀賞魚類引進的熱帶小魚進入河流湖泊,當地的其他水中生物將面臨一場滅頂之災。廣西自然環境與南美類似,食人鯧沒有天敵,進入之後將形成優勢物種,破壞生態平衡。
❸ 生物入侵者的現象
日常生活中,「外來生物」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我們平常吃的小麥原產地在中亞;胡蘿卜、菠蘿原產於印度。而美國加州20%的樹木、荷蘭市場40%的花卉、德國的1000多種植物都來自我國。這些物種的交流豐富了我們的生活。
然而,有些外來生物也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危害。長期關注外來生物問題的市政協農委主任諸葛水告訴記者,「生物入侵」是指物種從自然分布區通過有意或無意的人類活動引入其地地區,在自然或半自然生態系統中形成自我再生能力,並給當地的生態系統或景觀造成明顯損害或影響的現象。通俗說,就是外來物種打敗「主人」、「反客為主」。國外有學者將盲目引種與環境的縮小和碎裂、過度捕殺、物種絕滅的次生效應列為引起物種滅絕的四大原因,並形象化地稱為「魔鬼四重奏」。
如今,隨著交通日益發達,高山、海洋等阻礙屏障的作用正逐漸弱化。物種的全球大旅行,使得全球生物跨國大入侵的趨勢進一步加劇。作為「地球村」的組成部分,麗水同樣不可避免地面臨著外來生物的入侵,其中有的已經對我市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環境造成了危害。
近日,記者在蓮都區碧湖鎮便見到了外來有害物種福壽螺的「尊容」。在一塊稻田裡,水下有雞蛋大小石頭樣的褐色物體,稻葉上密密麻麻布滿鴿蛋大小的紅色團狀物。村民說,那些石頭樣的物體就是福壽螺,而那些紅色團狀物就是螺卵。記者下田細看,果然發現「小石頭」就是螺螄,許多稻秧根部附著螺螄,村民說,那是它們在吃稻根,紅色團狀物由芝麻大小的螺卵集結而成,一個團的螺卵大的大約有500多個。
福壽螺是哪裡來的呢?諸葛水告訴記者,福壽螺是10餘年前實施「菜籃子工程」時引進的,因口味不佳,市場遲遲難以打開,於是養殖戶便將福壽螺隨意傾倒在稻田、路邊。福壽螺的特點是生長快,繁殖力強,從春到秋都能產卵,據統計,雌螺經一年兩代可繁殖幼螺30餘萬只,幼螺孵化後不久即開始嚙食水稻等水生植物,尤喜幼嫩部分。稻田受到侵害後,每年羨禪將減產10%-20%。在我市,除了蓮都,龍泉、青田也接到了福壽螺危害報告,農民反映較大。事實上,與我國有些地方相比,我市遭受福壽螺危害並不算嚴重,在四川、重慶,福壽螺已大面積蔓延,當地農民與之展開了拉鋸戰,有的甚至已無法有效實施控制,造成大范圍減產。
松材線蟲病是世界上最具危險性的森林病害,松木感染松材線蟲病一個多月便會死亡,被稱為松樹的「癌症」。1982年在南京中山陵首次發現松材線蟲病,當時並沒有引起人們足夠的重視,但短短10多年,松材線蟲病猖獗成災,造成全國1600萬株松樹死亡,受侵害森林面積達7萬公頃,直接損失18.2億元。作為全省的重點林區,我們要高度警惕,重視預防。
據專家介紹,外來物種主要通過兩種途徑實現入侵。一種情況是請來的「客人」變成了入侵者。如為發展農林牧漁業生產、生態環境建設、生態保護等目的,引進某一物種,到最後無法加以控制,導致外來物種泛濫成災;另一種情況則是以「偷渡」方式完成擴兄唯塵散。
面對越來越多的「生物入侵者」,有關專家建議,第一要謹慎引種,必須加強對引進物種的管理,盡力防止「福壽螺現象」的山慎發生,其次要查清現有外來物種的種類及危害狀況,第三要加強對已知的主要外來有害生物的防治及綜合治理工作。
希望可以幫到你!
❹ 生物入侵如何定義
外來物種引進是與生物入侵密切聯系的一個概念。任何生物物種,總是先形成於某一特定地點,隨後通過遷移或引入,逐漸適應遷移地或引入地的自然生存環境並逐漸擴大其生存范圍,這一過程即被稱為外來物種的引進(簡稱引種)。正確的引種會增加引種地區生物的多樣性外來生物入侵,卜仔也會極大豐富人們的物質生活,如美國於20世紀初從中國引種大豆,其種植面積從6000多萬畝增加到4億多畝,美國已成為大豆的最大生產國、出口國。就中國而言,早在公元前126年張騫出使西域返型飢汪回後,中國歷史便揭開了引進外來物種的一頁,苜蓿、葡萄、蠶豆、胡蘿卜、豌豆、石榴、核桃等物種便開始源源不斷地沿著絲綢之路被引進到了中原地區,而玉米、花生、甘薯、馬鈴薯、芒果、檳榔、無花果、番木瓜、夾竹桃、油棕、桉樹等物種也非中國原產,也是歷經好幾百年陸續被引入中國的重要物種。相反,不適當的引種則會使得缺乏自然天敵的外來物種迅速繁殖,並搶奪其他生物的生存空間,進而導致生態失衡及其他本地物種的減少和滅絕,嚴重危及一國的生態安全。此種意義上的物種引進即被稱為「外來物種的入侵」。由此,這種對等地生態環境,造成嚴重危害的外來物種即被稱為「入侵種」(invasive species)。「入侵種」不肢旅同於「外來物種」,它特指的是有害的外來物種,如前面提到的「鳳眼蓮」「松材線蟲」「大米草」等,其范疇小於「外來物種」;而「外來物種入侵」也不同於「外來物種引進」,它特指的是入侵種經自然或人為的途徑,從原生地傳播到入侵地,並損害入侵地的生物多樣性、生態系統甚至危及人類健康,從而造成經濟損失及生存災難的過程。
❺ 什麼是生物入侵
生物入侵是指生物由原生存地經過自然的、或人為的途徑侵入到另一個新環境,從而對入侵地的生物多樣性、農林牧漁業生產以及人類指滑健康造成經濟損失或生態災難的過程。唯喚臘生物入侵的物種相對於本地物種而言,都是外來生物或物種。一般外來種對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既有正面的影響,也有負面的影響。據統計,大約有10%的外來種被引入到新的生態系統後可以不依靠直接的人為干預而自行繁殖成為歸化種;歸化種常常只是建立自然種群,不一定形成入侵,只有其中大約10%能夠造鏈禪成生物災害,成為外來入侵種。
❻ 弱肉強食的生存之戰都有什麼
生物戰爭的主角或許是一株草木,或許是腳下的蟲子,也或許是渺小到無法看見的菌。自然界中,眾多的生物在經過長期的生存斗爭後,獲得了各自的生活區域。每個物種生活的區域趨於穩定,每個區域內的物種也趨於穩定。加上地球表面的山脈、海洋、河流、沙漠以及各種自然因素,這些都成了隔離屏障,使得一定區域內的生物不能輕而易舉地「移民」到別的區域,這樣就保證了生態的穩定性。
在自然界里,生物之間為了生存而戰比人類戰爭還要早得多,而且每時每刻都在發生著,好像存在著無數條看不見的「戰線」,可以說是真正的沒有硝煙的戰爭。
生物入侵之戰就不會停止
可是,如果某些物種因為偶然的原因作為「移民」來到異地的自然環境中,便有可能與當地物種展開爭奪生存空間和資源的「戰爭」。一些適應能力都很強的外來物種很可能取得勝利,從而繼續擴張,使當地原有的生態系統平衡被打破,有時還會給當地生物資源造成嚴重破壞。這種現象就稱為外來生物入侵。
水葫蘆泛濫成災
❼ 什麼是生物入侵
這是一些翻山越嶺、遠涉重洋的「生物移民」,也許是一種細菌、一種植物或者一種動物。來到異國他鄉的它們,由於失去了天敵的制衡獲得了廣闊的生存空間,生長迅速,占據了湖泊、陸地,而「土著生物」則因被其擠壓紛紛凋零甚至滅絕。這就是生物入侵。
生物入侵人們也許陌生,然而,一提起口蹄疫、瘋牛病,甚至艾滋病,人們卻並不陌生,其實這些都是生物入侵的一種。以往人們常常提到的一些動植物,某些地方來說,也都是入侵生物,如牽牛花、水葫蘆、地中海潛蠅、飛機草、馬纓丹、銀魚,等等。
生物入侵分有意和無意兩種。隨著物種的引進,這些外來移民一方面可能造福人類,一方面也可能給當地生態環境乃至經濟發展造成一定影響。除了瘋牛病、口蹄疫,古今中外由於有害生物危害人類健康和農業生物的安全,給人類帶來的災難是十分沉痛的。近年來,外來入侵物種已對中國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的危害,同時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為了防治外來物種入侵,保護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環境,保障國家環境安全,促進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國家環保總局和中國科學院聯合公布了《中國第一批外來入侵物種名單》,共16種,分別為紫莖澤蘭、薇甘菊、空心蓮子草、豚草、毒麥、互花米草、飛機草,鳳眼蓮(水葫蘆)、假高粱、蔗扁蛾、濕地松粉蚧、強大小蠹、美國白蛾、非洲大蝸牛、福壽螺、牛蛙。
❽ 生物入侵現象有哪些具體表現,原因
生物入侵是指某種生物從外地自然傳入或人為引種後成為野生狀態,並對本地生態系統造成一定危害的現象。這些生物被叫做外來物種。如前期一段時間流行的美洲白蛾
表現為在外來有害生物侵入適宜生長的新區後,其種群會迅速繁殖,並逐漸發展成為當地新的「優勢種」,嚴重破壞當地的生態安全,具體而言,其導致的惡果主要有以下幾項:第一,外來物種入侵會嚴重破壞生物的多樣性,並加速物種的滅絕生物的多樣性是包括所有的植物、動物、微生物種和它們的遺傳信息和生物體與生存環境一起集合形成的不同等級的復雜系統。[2]雖然一個國家或區域的生物多樣性是大自然所賦予的,但任何一個國家莫不是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盡力維護該國生物的多樣性。而外來物種入侵卻是威脅生物多樣性的頭號敵人,入侵種被引入異地後,由於其新生環境缺乏能制約其繁殖的自然天敵及其他制約因素,其後果便是迅速蔓延,大量擴張,形成優勢種群,並與當地物種競爭有限的食物資源和空間資源,直接導致當地物種的退化,甚至被滅絕。
原因是由於它們偶然到達了不具備天敵或其它生物限制的新環境,因而快速擴散造成災害。
❾ 外來物種過度繁殖的現象叫什麼
澳大利亞 海蟾蜍(網路、維基)
美國 黑魚(「恐怖」黑魚入侵辯兆北美)、鯉魚(【生態危機飢讓?亞洲鯉魚)、火蟻(紅火蟻)、非洲蜜蜂
歐洲 大閘蟹(中國大閘蟹入侵「嚇壞」德國 損失高達8000萬歐元)
中國 巴西龜(巴西龜)
還有最強大最無恥的入侵者人類,和攜肢租緊隨他們的寵物貓以及老鼠。
❿ 什麼叫做物種入侵
一個物種進入一個地區,並在該地區成功建立種群的過程
. 外來物種入侵的主要方式(渠道)
生物入侵最根本的原因是人類活動把這些物種帶到了它們不應該出現的地方。因此,我們稱這些物種是"有害的",實際上對這些物種而言是不公平的,它們只是呆錯了地方,而造成這種錯誤的原因常常是人類的一些對生態環境安全不負責任的活動。外來入侵物種問題的關鍵是人為問題。引種(Introction)是指以人類為媒介,將物種、亞種或以下的分類單元(包括其所有可能存活、繼而繁殖的部分、配子或繁殖體),轉移到其(過去或現在的)自然分布范圍及擴散潛力以外的地區。這種轉移可以是國家內的或國家間的。引種可以被分為:有意引種和無意引種兩類。
有意引種(Intentional introction)是指人類有意實行的引種,將某個物種有目的地轉移到其自然分布范圍及擴散潛力以外(這類引種可以是授權的或未經授權的)。
無意引種(Unintentional introction)是指某個物種利用人類或人類傳送系統為媒介,擴散到其自然分布范圍以外的地方,從而形成的非有意的引入。
外來物種都是通過這兩種方式被引種到其非原產地。
·有意引種
中國從外地或國外引入優良品種有著悠久的歷史。早期的引入常常通過民族的遷移和地區之間的貿易實現。原產非洲的酸豆(Tamarins indica)以及原產中亞的葡萄(Vitis vinifera)、紫苜蓿(Medicago sativa)、石榴(Punica granatum)、紅花(Carthamus tinctorius)等經濟植物的種子就是公元前4世紀和1世紀時分別通過古代著名的「蜀-身毒(即印度)道」和「絲綢之路」引入我國的。此後,北宋時有蘆薈(Aloe barbdensis,或A. vera var. chinensis)(它原產於非洲東北部,現於華南的沿海地區歸化),17世紀時有甘薯(Ipomoea batatas)、煙草(Nicotiana tabacum)及西番蓮(Passiflora coerulea)等經濟植物被轉引到中國。稍早,荷蘭人曾將一些美洲種類,如銀合歡(Leucaena leucocephala)、金合歡(Acacia farnesiana)、量天尺(Hylocereus undatus)等引進台灣,上述種類中的大多數後來歸化為野生植物。1842年鴉片戰爭結束後,香港、廣州、廈門、上海、青島、煙台和大連等海港成為外來雜草進入中國的主要入口。先後有香絲草(Conyza bonariensis)(1857)、小白酒草 (Conyza canadensis)(1862)、一年蓬(Erigeron annuus)(1886)等雜草在香港、煙台和上海等口岸登陸,並逐漸向內地蔓延。有些栽培植物的引種時間和逸生地點比較沒有規律,例如法國傳教士曾將歐洲的荊豆(Ulex europaeus)引種到四川城口教堂附近,隨後荊豆大量逸生。
現在種植、養殖單位幾乎都在從外地或外國引種。這些部門或單位包括農業、林業、園林、水產、畜牧、特種養殖業以及各種飼養繁殖基地等。其中大部分引種是以提高經濟收益、觀賞、環保等為主要目的的,但是也有部分種類由於引種不當,成為有害物種。在我國目前已知的外來有害植物中,超過50%的種類是人為引種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