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生物進化的過程中,為何有些生物突然的消失了
其實生物進化本身就是一個雙向選擇,而且也是一個不斷淘汰物種的過程,所以如果說生物不進化難以適應環境的話,那麼這個時候這個物種就會消失,而有些生物突然消失可能是群體現象,也可能是物種本身的免疫機制的局限,導致物種難以抵禦,所以才會引起群體性消亡,總的來說有些物種突然的消失,也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出發思考問題。
3,有些生物因為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逐步停止了進化,而導致了在新生物更迭期無法適應環境而消亡。其實不得不說是有些生物之所以會突然消亡,也是因為在生物進化過程中停止了進化,已經適應原有的外界環境,但是隨著生物更迭期不確定因素的增加,以及外界環境的翻天覆地的變化,導致這些生物因為單調的生存方式所以無法適應環境,才會突然的消失。
其實科學家經過探索,發現生物進化過程中本身就是一個重要選擇過程,而且再加上自然界環境惡劣以及一些特殊詭異的現象,導致有些生物因為短時期內無法適應生存環境,所以就會消失淘汰。
B. 地球的生物滅絕,是什麼原因導致的
引言:地球上面有一些生物在不斷的滅絕,那麼造成生物滅絕的原因是什麼呢?可能是因為自然因素的變化,他們的食物鏈被破壞了或者是生存環境被破壞,這些都有可能會造成受滅絕如果說這些生物遭到了捕殺,使他們的個體數量減少,沒有辦法恢復總成的地步,這些都有可能會造成生物滅絕,這也是我們國家方面保護動物的重要原因,很多動物它都處於一種瀕危狀態,甚至是瀕臨狀態,如果說我們不共同行動起來,這些生物有可能慢慢消失在人們的視線當中。
C. 為什麼地球上的生物都會滅絕
由於氣候等因素的變化,致使地球上的生物滅絕。
生物大滅絕:是指大規模的集群滅絕,生物滅絕又叫生物絕種。整科、整目甚至整綱的生物在很短的時間內徹底消失或僅有極少數存留下來。在集群滅絕過程中,往往是整個分類單元中的所有物種,無論在生態系統中的地位如何都逃不過劫難,而且還經常是很多不同的生物類群一起滅絕,卻總有其它一些類群倖免於難,還有一些類群從此誕生或開始繁盛。大規模的集群滅絕有一定的周期性,大約6200萬年就會發生一次,但集群滅絕對動物的影響最大,而陸生植物的集群滅絕不像動物那樣顯著。
第一次物種大滅絕:又稱奧陶紀大滅絕。
第一次物種大滅絕發生在距今4.4億年前的奧陶紀末期,約85%的物種滅亡。古生物學家認為這次物種滅絕是由全球氣候變冷造成的。由於當時地球氣候變冷和海平面下降,生活在水體的各種不同的無脊椎動物便盪然無存。
在大約4.4億年前,撒哈拉所在的陸地曾經位於南極,當陸地匯集在極點附近時容易造成厚的積冰——奧陶紀正是如此。大片的冰川使洋流和大氣環流變冷,整個地球的溫度下降,冰川鎖住水,海平面降低,原先豐富的沿海生態系統被破壞,導致85%的物種滅絕。
第二次生物大滅絕:又稱泥盆紀大滅絕。
對古氣候的研究顯示泥盆紀時期是溫暖的,化石記錄說明當時遠至北極地區都處於溫帶氣候。第二次物種大滅絕發生在泥盆紀晚期,其原因也是地球氣候變冷和海洋退卻。
在距今約3.65億年前的泥盆紀後期歷經兩個高峰中間間隔100萬年,發生地球史上第二次物種滅絕事件,海洋生物遭到重創。
第三次生物大滅絕:又稱二疊紀大滅絕。
距今2.5億年前的二疊紀末期,發生了有史以來最嚴重的大滅絕事件,估計地球上有96%的物種滅絕,其中90%的海洋生物和70%的陸地脊椎動物滅絕。三葉蟲、海蠍以及重要珊瑚類群全部消失。陸棲的單弓類群動物和許多爬行類群也滅絕了。這次大滅絕使得佔領海洋近3億年的主要生物從此衰敗並消失,讓位於新生物種類,生態系統也獲得了一次最徹底的更新,為恐龍類等爬行類動物的進化鋪平了道路。 科學界普遍認為,這一大滅絕是地球歷史從古生代向中生代轉折的里程碑。其他各次大滅絕所引起的海洋生物種類的下降幅度都不及其1/6,沒有使生物演化進程產生如此重大的轉折。
科學家認為,在二疊紀曾經發生海平面下降和大陸漂移,造成了最嚴重的物種大滅絕。所有的大陸聚集成了一個聯合的古陸,富饒的海岸線急劇減少,大陸架也縮小了,生態系統受到了嚴重的破壞,很多物種的滅絕是因為失去了生存空間。更嚴重的是,當淺層的大陸架暴露出來後,原先埋藏在海底的有機質被氧化,這個過程消耗了氧氣,釋放出二氧化碳。大氣中氧的含量減少,對生活在陸地上的動物非常不利。隨著氣溫升高,海平面上升,又使許多陸地生物遭到滅頂之災, 海洋里也成了缺氧地帶。地層中大量沉積的富含有機質的頁岩是這場災難的證明。
這次大滅絕是由氣候突變、沙漠范圍擴大、火山爆發等一系列原因造成。
第四次生物大滅絕:又稱三疊紀大滅絕。
距今1.95億年前的三疊紀末期,估計有76%的物種,其中主要是海洋生物滅絕,此次災難並無特別明顯的標志,只發現海平面下降之後又上升,出現大面積缺氧的海水。
第五次生物大滅絕:又稱白堊紀大滅絕或恐龍大滅絕。
這次災難來自於地外空間和火山噴發,在白堊紀末期發生的一次或多次隕星雨造成了全球生態系統的崩潰。撞擊使大量的氣體和灰塵進入大氣層,以至於陽光不能穿透,全球溫度急劇下降,黑雲遮蔽地球長達數年(零點幾至幾個百萬年)之久,植物不能從陽光中獲得能量,海洋中的藻類和成片的森林逐漸死亡,食物鏈的基礎環節被破壞,大批的動物因飢餓而死,其中就是恐龍。
D. 生物滅絕的原因是什麼
自從6億年前多細胞生物在地球上誕生以來,物種大滅絕現象已經發生過5次。
地球第一次物種大滅絕發生在距今4.4億年前的奧陶紀末期,大約有85%的物種滅絕。第一次物種大滅絕中,約85%的物種滅亡,27%的科與57%的屬滅種。依據滅種的生物分類的屬的數量,被評為五次大滅絕事件的第二位。直接原因是岡瓦納大陸進入南極地區,影響全球環流變化,導致全球冷化進入安第斯-撒哈拉冰河時期,海面大幅度下降。
古生物學家認為這次物種滅絕是由全球氣候變冷造成的。在大約4.4億年前,撒哈拉所在的陸地曾經位於南極,當陸地匯集在極點附近時,容易造成厚厚的積冰——奧陶紀正是這種情形。大片的冰川使洋流和大氣環流變冷,整個地球的溫度下降了, 冰川鎖住了水,海平面也降低了,原先豐富的沿海生物圈被破壞了,除此之外,奧陶紀末期4億多年前英國還發生了3次大規模8級火山爆發,可能也導致了全球變冷,並殺死了大量生物,最終導致了85%的物種滅絕另有一種更受垂青的說法認為,距離地球6000光年的一顆衰老恆星發生爆炸,釋放出伽馬射線。伽馬射線在穿越了宇宙後,擊中了地球。在擊中地球後,伽馬射線摧毀了30%的臭氧層,導致紫外線長驅直入,浮游生物因此大量死亡,食物鏈的基礎被摧毀,產生飢荒。同時被伽馬射線打亂的空氣分子重新組合成帶有毒性的氣體,這些氣體遮擋了陽光中的熱量,地球一時沒有任何生機。(參考自央視紀錄片《遠古生物大滅絕》)
在距今約3.65億年前的泥盆紀後期,發生了第二次物種大滅絕,海洋生物遭到重創。很多科學家認為造成這次大滅絕事件的原因,是一次全球變冷事件。根據這一理論,晚泥盆世的大滅絕是由岡瓦納大陸的另一次冰川作用引發的,在巴西北部這一時期的沉積物中有證據支持這一假設。而加拿大古生物學家迪格比邁凱輪在1969年提出泥盆紀滅絕事件是由小行星撞擊造成的。但是沒有存在一個足夠大的泥盆紀火山口的證據支持。通過全面的環境分析,元素分析,熱冷氣候快速變化分析,少雨、海平面下降、海水含氧量下降,這些變化可能也是造成大規模滅絕中的一個因素。
發生在距今約2.5億年前二疊紀末期的第三次物種大滅絕,是地球史上最大最嚴重的一次,估計地球上有96%的物種滅絕,其中90%的海洋生物和70%的陸地脊椎動物滅絕。關於二疊紀-三疊紀滅絕事件的發生過程,已有多種假設,包含劇烈與緩慢的過程;劇烈過程理論,包含大型或多顆隕石造成的撞擊事件、連續性火山爆發、或是海床急驟釋放出大量甲烷水合物。緩慢過程理論,包含海平面改變、缺氧、以及逐漸增加的乾旱氣候。
第四次發生在1.85億年前,80%的爬行動物滅絕了。科學家認為,這次災難的罪魁禍首是岩漿。大量岩漿由於不明原因,從美國東部以及加勒比地區噴涌而出,在地表形成一道長約2500千米,寬50米的裂縫,把盤古大陸分成兩半。約1800萬立方千米的岩漿開始從這道裂縫噴出。岩漿擴散的速度極快,1天就能淹沒200平方千米的地區。岩漿所到之處,一切生命都被摧毀。岩漿燒毀了大片森林,破壞了食物鏈的基礎。在全球范圍內,從植食性動物到頂級掠食者都在飢餓中艱苦地掙扎,大批動物因此滅絕。火山噴發,同時還噴出了大量的有毒氣體。大量的二氧化碳擴散到了大氣中,遮天蔽日。火山噴發出的熱氣無法擴散,導致全球氣溫劇烈升高。全球平均溫度,從災難發生前的16攝氏度,在數百年間迅速升高至30攝氏度。這摧毀了剩餘的大部分植物,使得飢荒更加嚴重。由於有毒氣體與植物消失等因素,大氣中的含氧量也迅速下降,動物們感到呼吸困難,這也摧毀了很多動物。災難發生約一萬年後,大氣中的含氧量下降到了10%,而大氣二氧化碳的含量卻上升至8%。呼吸功能較差的鱷類動物大多因無法適應低含氧量而滅絕。大氣中的水蒸氣與二氧化硫發生化學反應,形成酸雨。連續數萬年的酸雨的泛濫使植物的數量進一步減少,土壤發生酸化。災難發生10萬年後岩漿,岩漿燒毀了大片森林,只剩易燃的枯木。枯木在高溫下開始燃燒,產生了大量的有毒氣體和灰燼。數百噸的灰燼在大氣中滾動,摧毀了所到之處的大部分事物。災難發生20萬年後,岩漿終於停止了噴發。但噴發形成的火山灰遮天蔽日,地球獲得的太陽能只有平時的50%。火山噴發形成的熱量耗盡後,地球進入了大規模的冰期中,全球平均氣溫從原先的30攝氏度迅速下降至10攝氏度。大批動物的卵因此無法孵化,很多動物因此滅絕。地球開始了十多萬年間的第一場降雪。大雪持續了數年,覆蓋了大片緯度較高地區。30萬年過去了,冰期終於結束了,新增的滅絕因素也逐漸減少,但此時,地球上的生命跡象已幾乎消失,地球需要漫長的時間才能恢復生機。總之,滾燙的蒸汽、1800立方千米岩漿、二氧化硫、二氧化碳等有毒氣體、忽冷忽熱的極端氣候、連下數萬年的酸雨、極低的含氧量……這些因素疊加在一起,構成了第四次物種大滅絕——中大西洋岩漿區滅絕事件。
第五次發生在6500萬年前的白堊紀,也是為大家所熟知的一次,統治地球達1.6億年的恐龍滅絕了。關於這次滅絕,最通常的說法是小行星撞擊地球。6500萬年前,一顆十公里寬的小行星碎片抵達地球,它質量達20000億噸,速度在地球引力下快速加快,從每小時6.5萬公里增加到7.2萬公里,合每秒20公里,這么快的速度,大氣層根本無法減速。它進入大氣層,開始燃燒,溫度接近20000℃,亮度是太陽表面的100萬倍,它飛越大西洋,朝墨西哥撞去,但當時的中國東海岸也能看見它。它5秒內就穿越了大氣層,爆炸威力相當於1億兆噸TNT當量。它撞擊了墨西哥灣淺水區,那裡的海水被蒸發,以每小時16萬公里的速度沖擊外太空。撞擊使大量的氣體和灰塵進入大氣層形成了一片溫度高7800℃的雲層,5小時內,這片熱雲便包圍了地球,但卻難以消散,小行星還引發了地震和海嘯,致使火山大量噴發,雲層厚幾千米,以至於陽光不能穿透, 全球溫度急劇下降,這種黑雲遮蔽地球長達數十年之久,植物不能從陽光中獲得能量, 海洋中的藻類和成片的森林逐漸死亡,食物鏈的基礎環節被破壞了,大批的動物因飢餓而死,其中就有恐龍。支持小行星撞擊說的科學家們推斷,這次撞擊相當於人類歷史上發生過最強烈地震的100萬倍,爆炸的能量相當於地球上核武器總量爆炸的l萬倍,導致了2.1萬立方公里的物質進入了大氣中。由於大氣中高密度的塵埃,太陽光不能照射到地球上,導致地球表面溫度迅速降低。沒有了陽光,植物逐漸枯萎死亡;沒有了植物,植食性的恐龍也飢餓而死;沒有了植食性的動物,肉食性的恐龍也失去了食物來源,它們在絕望和相互殘殺中慢慢地消亡。幾乎所有的大型陸生動物都沒能倖免於難,在寒冷和飢餓中絕望地死去。撞擊假說的支持者發現了許多有力的證據,來證明他們的觀點。最有力的證據來自在白堊紀和古近紀地質界線上發現的銥異常和沖擊石英。科學家推測,這種高含量的銥元素就是那顆撞擊地球的小行星帶來的,沖擊石英就是在撞擊過程中形成的。美國人查特吉提出了一種類似的假說。他認為,在白堊紀末期撞擊地球的兇手不是一顆小行星或者隕石,而是彗星雨。大量的彗星雨撞擊到地球上,形成一個環繞地球一周的撞擊帶,其中有2塊巨大的彗星體成為了恐龍大滅絕的「主犯」:一塊形成了我們熟知的墨西哥灣附近的巨大的隕石坑,另外一塊撞擊到現在的印度大陸上,形成的隕石坑比墨西哥灣附近的隕石坑還大。
E. 如果某種生物從地球上消失了那是什麼原因
全球氣候變冷、岩漿、小行星撞擊地球、全球氣溫變暖、人口急速增長和自然環境惡化
一、地球第一次物種大滅絕發生在距今4.4億年前的奧陶紀末期,大約有85%的物種滅絕。第一次物種大滅絕中,約85%的物種滅亡,27%的科與57%的屬滅種。依據滅種的生物分類的屬的數量,被評為五次大滅絕事件的第二位。直接原因是岡瓦納大陸進入南極地區,影響全球環流變化,導致全球冷化進入安第斯-撒哈拉冰河時期,海面大幅度下降。
二、在距今約3.65億年前的泥盆紀後期,發生了第二次物種大滅絕,海洋生物遭到重創。很多科學家認為造成這次大滅絕事件的原因,是一次全球變冷事件。
三、、發生在距今約2.5億年前二疊紀末期的第三次物種大滅絕,是地球史上最大最嚴重的一次,估計地球上有96%的物種滅絕,其中90%的海洋生物和70%的陸地脊椎動物滅絕。關於二疊紀-三疊紀滅絕事件的發生過程,已有多種假設,包含劇烈與緩慢的過程;劇烈過程理論,包含大型或多顆隕石造成的撞擊事件、連續性火山爆發、或是海床急驟釋放出大量甲烷水合物。緩慢過程理論,包含海平面改變、缺氧、以及逐漸增加的乾旱氣候。
四、第四次發生在1.85億年前,80%的爬行動物滅絕了。科學家認為,這次災難的罪魁禍首是岩漿。大量岩漿由於不明原因,從美國東部以及加勒比地區噴涌而出,在地表形成一道長約2500千米,寬50米的裂縫,把盤古大陸分成兩半。
五、第五次發生在6500萬年前的白堊紀,也是為大家所熟知的一次,統治地球達1.6億年的恐龍滅絕了。關於這次滅絕,最通常的說法是小行星撞擊地球。6500萬年前,一顆十公里寬的小行星碎片抵達地球,它質量達20000億噸,速度在地球引力下快速加快,從每小時6.5萬公里增加到7.2萬公里,合每秒20公里,這么快的速度,大氣層根本無法減速。它進入大氣層,開始燃燒,溫度接近20000℃,亮度是太陽表面的100萬倍,它飛越大西洋,朝墨西哥撞去,但當時的中國東海岸也能看見它。它5秒內就穿越了大氣層,爆炸威力相當於1億兆噸TNT當量。它撞擊了墨西哥灣淺水區,那裡的海水被蒸發,以每小時16萬公里的速度沖擊外太空。
F. 為什麼生物突然大滅絕
2.5億年前,地球絕大多數物種在一段相對較短的時間內滅絕,成為我們這個星球史上獨一無二的一個物種滅絕時期。長久以來,科學家一直在尋找背後的原因。最近,《科學》雜志揭示出這次大滅絕不是逐漸消滅,而是一次突然爆發的災難性事件。
據介紹,由於地層化石記錄的缺乏,2.5億年前生物大滅絕的原因曾被認為是長期海平面下降引起持續性環境惡化,導致生物加速消亡。20世紀70至80年代,中國華南地區連續發現記錄這一特大生物滅絕過程的地層,一些中外專家根據對這些地層化石的觀察分析,提出了2至3次分期滅絕的觀點。近幾年,金玉壬-卜等科研人員應用現代科技手段,對古生代與中生代分界的國際標准地層——浙江省長興縣煤山剖面豐富的古生物資料進行嚴密的科學研究分析,首次提出2.5億年前的生物大滅絕是一次爆發性的災難事件。
那次物種大滅絕發生在2.5億年前,也就是所謂的「二疊紀——三疊紀大滅絕」,因為它發生在地理上二疊紀時期的末代和三疊紀時期的開始。當時,地球上90%以上的海洋動植物以及70%的陸地物種慘遭滅絕。大滅絕標志了地球上第一次生命蓬勃發展時代的結束,同時,它又宣告了爬行動物興盛時代的開始。但大滅絕背後的「兇手」到底是誰?
像警察調查一樣,科學家們希望通過重建大滅絕時的詳細場景,包括它發生的時間和形式,來全力以赴找到滅絕的原因。近期,《科學》雜志公布了研究結果,這次大滅絕可能是在50萬年或是更短的時間內發生的。
《科學》雜志的研究員還公布了其他驚人的線索,包括從滅絕時期岩石層里發現的一些細小的金屬球,這些線索有助於搞清真相,大大縮小了科學家們查找原因的范圍。
科學研究者們,包括來自南京的中國科學家和美國華盛頓的科學家,在中國浙江長興縣煤山對「二疊紀《疊紀大滅絕》」進行了研究。之所以在煤山進行研究,是因為那裡有一系列的岩石層橫跨這兩個地理時期。
科學家們的分析指出,他們研究的大多數物種大約在2.51億年前從化石記錄中消失,是在二疊紀——三疊紀交界時的岩層中。這些岩層表明,二疊紀——三疊紀交界時期之前,33%的物種滅絕,而在交界時,物種滅絕率高達94%。這種令人驚異的滅絕率的上升是突然出現的,是在僅僅50萬年內發生的。
科學家們認為。大滅絕是單獨的、突然出現的,而不是幾個一連串更小形式的滅絕。大多數物種在大約2.51億年前滅絕的,隨後,少量的倖存生物在後來的1百萬年中也消失了。
科學家推斷,這次生物大滅絕,很可能是受超大規模火山噴發、地外物體撞擊等突發性因素的驅動。這與6500萬年前恐龍滅絕事件有很多相似之處。
當大多數研究者們還在調查大滅絕的神秘原因時,一些科學家的興趣已經轉移到這之後發生的事情上去了,就是後來的生物大復興。
他們想用大滅絕找到的信息來搞清楚這場大災難之後,生命是如何重新興盛起來的,來探索出那些倖存下來的動植物的本質和生命反彈的時間和形式。他們認為,了解大滅絕之後再復興的原因,對於了解生命的歷史可能比了解災難本身更重要。
他們說:「生命從最初形態發展進化到今天,物種大滅絕是一種最基本的變化。今天的生物,都是基於那些2.5億年前滅絕的那些生物上發展起來的。」
G. 生物為什麼會滅絕
生物滅絕又叫生物絕種,是一種特定的地質現象。它並不總是勻速的,逐漸進行的,經常會有大規模的集群滅絕,整科,整目甚至整綱的生物在可以很短的時間叢御內徹底消失或僅有極少數殘存下來。
在集群滅絕過程中,往往是整個分類單元中的所有物種,無論在生態系統中的地位如何,都逃不過這次劫難,而且還常常是很多不同的生物類群一起滅絕,卻總有其它一些類群倖免於難,還有一些類群從此誕生或開始繁盛。大規模的集群滅絕有一定的周期性。大約6300萬年就會發生一次,但集群滅絕對動物的影響最大,而陸生植物的集群滅絕不像動物那樣顯著。
最近七億年以來大規模的集群滅絕至少出現過九次之多,其中最大規模的集群滅絕出現過兩次。第備和一次發生在古生代末期,這次滅絕主要發生在海洋中,當時發生了生物礁的第三次瓦解。古生代末期滅絕的類群有原生動物門的紡錘蟲的全部;腔腸動物門的四射珊瑚的全部;軟體動物門的菊石的大部分,軟舌螺的全部;節肢動物門的板足鱟的全部;棘皮動物門的海蕾的全部,海百合的大部分;腕足動物門的滲滾岩大部分;苔蘚動物門的大部分。陸地動物的滅絕沒有那樣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