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微生物有哪些
微生物的定義
一切肉眼看不見的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總稱
1
特點:
個體微小,一般<0.1mm。
構造簡單,有單細胞的,簡單多細胞的,非細胞的
進化地位低。
2
分類
原核類:
三菌,三體
。
真核類:
真菌,原生動物,顯微藻類。
非細胞類:
病毒,亞病毒
(
類病毒,擬病毒,朊病毒)
3
五大共性:
體積小,面積大
吸收多,轉化快
生長旺,繁殖快
適應強,易變異
分布廣,種類多
二、微生物的類群
1
細菌:
(1)定義:一類細胞細短,結構簡單,胞壁堅韌,多以二分裂方式繁殖和水生性強的原核生物
(2)分布:溫暖,潮濕和富含有機質的地方
(3)結構:主要是單細胞的原核生物,有球形,桿形,螺旋形
基本結構:細胞膜
細胞壁
細胞質
擬核
菌毛(幫助附著在物體表面)鞭毛(運動功能)
特殊結構:莢膜
(4)繁殖:
主要以二分裂方式進行繁殖的
(5)菌落:
單個細菌用肉眼是看不見的,當單個或少數細菌在固體培養基啊行大量繁殖時,便會形成一個肉眼可見的,具有一定形態結構的子細胞群落.
菌落是菌種鑒定的重要依據.不同種類的細菌菌落的大小,形狀光澤度顏色硬度透明毒都不同.
2
放線菌
(1)定義:一類主要成菌絲狀生長和以孢子繁殖的陸生性較強的原核生物
(2)分布:含水量較低,有機物較豐富的,呈微鹼性的土壤中
(3)形態構造:主要由菌絲組成,包括基內菌絲和氣生菌絲(部分氣生菌絲可以成熟分化為孢子絲,產生孢子)
(4)繁殖:通過形成無性孢子的形式進行無性繁殖
無性繁殖
有性繁殖
(5)菌落:在固體培養基上:乾燥,不透明,表面呈緻密的絲絨狀,彩色乾粉
3
病毒
(1)
定義:一類由核酸和蛋白質等少數幾種成分組成的」非細胞生物」,但是它的生存必須依賴於活細胞.
(2)結構:[font
class="Apple-style-span"
style="font-family:
-webkit-monospace;
font-size:
13px;
line-height:
normal;
white-space:
pre-wrap;
"]蛋白質衣殼以及核酸(核酸為DNA或RNA)[/font]
(3)大小:一般直徑在100nm左右,最大的病毒直徑為200nm的牛痘病毒,最小的病毒直徑為28nm的脊髓灰質炎病毒
(4)增殖:病毒的生命活動中一個顯著的特點為寄生性。病毒只能寄生在某種特定的活細胞內才能生活。並利用會宿主細胞內的環境及原料快速復制增值。在非寄生狀態時呈結晶狀,不能進行獨立的代謝活動。以
噬菌體為例:
吸附→DNA注入→復制、合成→組裝→釋放
② 微生物有哪些種類
微生物有各種形狀、大小和顏色,它們有的像圓球,有的像圓柱,還有些是螺旋形的。其中有5類最常見的微生物
細菌(如球菌、桿菌、螺旋菌、弧菌);真菌(如接合菌、囊子菌);藻類(如硅藻、腰鞭毛蟲);病毒(如腺病毒、噬菌體)和原生動物(如阿米巴原蟲、草履蟲)。這只是微生物中的幾個常見種類,每個種類里,又有許多不同的微生物,有些是由一個細胞構成的,另外一些是由多個細胞構成的,但它們也很小,必須用顯微鏡才能看見。
查看更多《神奇校車·走近微生物》
③ 微生物包括哪些主要類群
包括細菌、病毒、真菌以及一些小型的原生動物.
④ 常見的微生物哪些
微生物是包括細菌、病毒、真菌以及一些小型的原生生物
細菌就很多啦比如乳酸菌,大腸桿菌,各種細菌
病毒比如噬菌體支原體之類的
真菌比如蘑菇之類的
⑤ 常見微生物有哪些
常見微生物有:細菌、放線菌、藍細菌。
1、細菌:
細菌是許多疾病的病原體,可以通過各種方式,如接觸、消化道、呼吸道、昆蟲叮咬等在正常人體間傳播疾病,具有較強的傳染性,對社會危害極大。
2、放線菌:
放線菌(Actinomycetes)是原核生物中一類能形成分枝菌絲和分生孢子的特殊類群,呈菌絲狀生長,主要以孢子繁殖,因菌落呈放射狀而得名。
3、藍細菌:
藍細菌是一類進化歷史悠久、革蘭氏染色陰性、無鞭毛、含葉綠素a,但不含葉綠體(區別於真核生物的藻類)、能進行產氧性光合作用的大型單細胞原核生物。
(5)嗜溫的微生物主要有哪些擴展閱讀
微生物為生物中一群重要的分解代謝類群,缺少了它們,生物圈的物質能量循環將中斷,地球上的生命將難以繁衍生息。微生物為地球上最為豐富多樣的生物資源,其的種類僅次於昆蟲,是生命世界裡的第二大類群。
微生物與人類生活密切不可分。病原微生物是導致人類諸多疾病的罪魁禍首。致病微生物引起的疾病,即傳染病種類繁多,如2003年爆發的SARS和近兩年的禽流感,以及每年成倍增長的艾滋病病例。盡可能地減小病原微生物所帶來的危害已經成為微生物研究工作者的首要任務。
⑥ 十種常見的微生物有哪些
在我國教科書中,將微生物劃分為以下8大類:細菌、病毒、真菌、放線菌、立克次氏體、支原體、衣原體、螺旋體。
1、細菌是指生物的主要類群之一,屬於細菌域。也是所有生物中數量最多的一類,據估計,其總數約有5×10^30個。細菌的形狀相當多樣,主要有球狀、桿狀,以及螺旋狀。
細菌也對人類活動有很大的影響。一方面,細菌是許多疾病的病原體,可以通過各種方式,如接觸、消化道、呼吸道、昆蟲叮咬等在正常人體間傳播疾病,具有較強的傳染性,對社會危害極大。
另一方面,人類也時常利用細菌,例如乳酪及酸奶和酒釀的製作、部分抗生素的製造、廢水的處理等,都與細菌有關。在生物科技領域中,細菌也有著廣泛的運用。
螺旋體在自然界中分布廣泛,常見於水、土壤及腐敗的有機物上,亦有的存在人體口腔或動物體內。
對人致病的主要有3個屬:
1、鉤端螺旋體屬:對人致病的主要是鉤端螺旋體;
2、密螺旋體屬:對人致病的主要有梅毒螺旋體等;
3、疏螺旋體屬:對人致病的主要有回歸熱螺旋體等。其中鉤端螺旋體和梅毒螺旋體在臨床上的影響較大。
⑦ 微生物的種類有哪些
微生物是指那些個體體積直徑一般小於1mm的生物群體,它們結構簡單,大多是單細胞,還有些甚至連細胞結構也沒有。人們通常會藉助顯微鏡或者電子顯微鏡才能看清它們的形態和結構。需要說明的是微生物是一個比較籠統的概念,界線有時會非常模糊。如單細胞藻類和一些原生動物也應算是微生物,但通常它們並不放在微生物中進行研究。
按我國學者提出的分類法將生物分成六界:病毒界、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真菌界、植物界和動物界。不難看出微生物在六界中佔了四界,因此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重要地位是顯而易見的,其研究的對象也是十分廣泛而豐富的。
微生物(Microorganism)是廣泛存在於自然界中的一群肉眼看不見,必須藉助光學顯微鏡或電子顯微鏡放大數百倍、數千倍甚至數萬倍才能觀察到的微小生物的總稱。它們具有體形微小、結構簡單、繁殖迅速、容易變異及適應環境能力強等優點。
微生物種類繁多,至少有十萬種以上。按其結構、化學組成及生活習性等差異可分成三大類。
一、真核細胞型微生物 細胞核的分化程度較高,有核膜、核仁和染色體;胞質內有完整的細胞器(如內質網、核糖體及線粒體等)。真菌屬於此類型微生物。
二、原核細胞型微生物 細胞核分化程度低,僅有原始核質,沒有核膜與核仁;細胞器不很完善。這類微生物種類眾多,有細菌、螺旋體、支原體、立克次體、衣原體和放線菌。
三、非細胞型微生物 沒有典型的細胞結構,亦無產生能量的酶系統,只能在活細胞內生長繁殖。病毒屬於此類型微生物。
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極為廣泛,空氣、土壤、江河、湖泊、海洋等都有數量不等、種類不一的微生物存在。在人類、動物和植物的體表及其與外界相通的腔道中也有多種微生物存在。
絕大多數微生物對人類和動、植物的生存是有益而必需的。自然界中氮、碳、硫等多種元素循環靠微生物的代謝活動來進行。例如空氣中的大量氮氣只有依靠微生物的作用才能被植物吸收,土壤中的微生物能將動、植物蛋白質轉化為無機含氮化合物,以供植物生長的需要,而植物又為人類和動物所利用。因此,沒有微生物,植物就不能新陳代謝,而人類和動物也將無法生存。
在農業方面,人類廣泛利用一些微生物的特性,開辟了以菌造肥、以菌催長、以菌防病、以菌治病等農業增產新途徑。在工業方面,微生物在食品、製革、紡織、石油、化工等領域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尤其是在醫葯工業方面,幾乎所有的抗生素都是微生物的代謝產物,另外還可利用微生物來製造一些維生素、輔酶等葯物。
即使是許多寄生在人類和動物腔道中的微生物,在正常情況下也是無害的,而且有的還具有拮抗外來菌的侵襲和定居,以及提供人類必需的營養物質(如多種維生素和氨基酸等)的作用。
有一小部分微生物能引起人類或動、植物的病害,這些具有致病性的微生物稱為病原微生物。有些微生物在正常情況下不致病,而在特定條件下可引起疾病,稱為條件性病原微生物。
微生物學(Microbiology)是生物學的一個分支,是研究微生物的進化、分類,在一定條件下的形態、結構、生命活動規律及其與人類、運動、植物、自然界相互關系等問題的科學。隨著研究范圍的日益擴大和深入,微生物學又逐漸形成了許多分支學科,著重研究微生物學基本問題的有普通微生物學、微生物分類學、微生物生理學、微生物生態學、微生物遺傳學、分子微生物學等。按研究對象可分為細菌學、真菌學、病毒學等。按研究和應用領域可分為農業微生物學、工業微生物學、醫學微生物學、獸醫微生物學、食品微生物學、海洋微生物學、土壤微生物學等。
⑧ 微生物主要有哪些
微生物不是分類學上的名詞,而是指用肉眼難以看清楚,需要藉助光學顯微鏡或電子顯微鏡才能觀察到的一切微小生物的總稱。在六界分類系統中微生物佔有四界,既有原核生物,又有真核生物,還有非細胞生物(病毒),在原生生物界也有微生物。微生物種類多,分布廣,迄今為止,人類已經描述過的生物約200萬種,微生物種類多,其中已記載過的微生物大約有20萬種,隨著分離、培養技術的改進和研究工作的深入,微生物的新種、新屬、新科,甚至新目錄、新綱不斷發現,這些數字還在急劇增長。所以你問的微生物有多少種這個問題隨著科技的發展,研究的深入,使得微生物的種類更多,據不完全估計現在已經發現的微生物種類不超過自然界中微生物總數的百分之十。人們常說的微生物 (microorganism, microbe) 一詞,是對所有形體微小、單細胞或個體結構較為簡單的多細胞,甚至無細胞結構的低等生物的總稱,或簡單地說是對細小的人們肉眼看不見的生物的總稱。指顯微鏡下的才可見的生物,它不是一個分類學上的名詞。但其中也有少數成員是肉眼可見的,例如近年來發現有的細菌是肉眼可見的, 1993 年正式確定為細菌的 Epulopiscium fishlsoni以及 1998 年報道的 Thiomargarita namibiensis,均為肉眼可見的細菌。所以上述微生物學的定義是指一般的概念,是歷史的沿革,但仍為今天所適用。
⑨ 引起食品腐敗變質的微生物有那些
引起食物變質的微生物主要有細菌、黴菌、酵母三大類。
需氧性芽孢桿菌和厭氧性梭狀芽孢桿菌中嗜熱性(最適生長溫度55℃)和嗜溫性菌(最適生長溫度37℃)都能引起食品腐敗。它們都能產生芽孢,對熱的抵抗力特別強(表2[ 幾種芽孢細菌的耐熱性 D 值分)] 值分)" class=image>[比較]),是加熱保藏食品(如罐藏食品)的主要腐敗菌。非芽孢桿菌由於不產生芽孢,其熱抵抗力弱,是新鮮食品和冷藏食品的常見腐敗菌。當保藏食品因加熱不足或密封不良時,非芽孢桿菌亦能引起其腐敗變質。
嗜熱脂肪芽孢桿菌
屬嗜熱性需氧芽孢桿菌,但兼有厭氧的特性。其最低生長溫度為28℃,最高生長溫度70~77℃。它在pH≥5的食品中生長,使食品中糖類分解而產生酸(乳酸、甲酸、醋酸),不產生氣(有時在含氮物質的罐頭食品中微量產生氣),使湯汁呈現渾濁並帶有酸味和異味,是引起低酸性罐頭食品的典型平酸菌之一,通常在青豌豆、青刀豆、蘆筍、蘑菇、紅燒肉、豬肝醬等罐頭中生長而引起腐敗。由於罐頭外觀還是正常、罐底和蓋仍是平的,但內容物已變酸,故稱平蓋酸敗。其耐熱性D值(指在121.1℃下減少菌數 90%所需要的時間)高於嗜溫菌。
凝結芽孢桿菌
屬嗜熱性需氧芽孢桿菌,為兼性厭氧。最低生長溫度為28℃,最高生長溫度55~60℃,最低生長pH為4.0,因此不僅引起低酸性食品變敗,還能在番茄汁酸性食品產酸(乳酸)、不產氣,並使食品變味,也是典型平酸之一。在青刀豆、蘑菇、蘆筍、筍片、豆芽菜、茄汁什錦蔬菜、番茄製品和肉類罐頭中生長而引起腐敗。
嗜熱解糖梭狀芽孢桿菌
具有嗜熱和厭氧特性,生長溫度在43~71℃,最適生長溫度為55~62℃。無分解蛋白質能力,但能分解碳水化合物,在產酸(乳酸)的同時並有大量氣體產生,主要是二氧化碳和氫氣,可引起pH≥4.5的食品酸敗,特別是在低酸性蔬菜罐頭內生長繁殖後,使罐頭膨脹,甚至爆裂,內容物酸度增加並常常帶酪酸臭味。其芽孢的耐熱性很高。由於在通常室溫下不能生長,當產品在高溫中存放,如熱帶地區或保溫售貨箱中,才發生此類菌引起的腐敗變質。
生芽孢梭狀芽孢桿菌
屬嗜溫性厭氧菌。生長溫度在20~50℃,最適生長溫度在37℃左右。其分解蛋白質能力很強,能使動物肌肉組織消化並變黑,能分解一些糖類,所引起的變質,均發生在pH≥6的食品中,並多數出現在肉類和魚類製品中。其芽孢有一定的耐熱性,比肉毒梭狀芽孢桿菌強,因此國際上把該菌(代號P.A.3679)作為制訂低酸性食品罐頭殺菌條件的標准菌。它在罐內生長繁殖後,產酸,產生二氧化碳、氫氣和硫化氫氣體,因此有惡臭味,但不產毒素。
酪酸梭狀芽孢桿菌
屬嗜溫性專性厭氧菌。生長溫度為30~45℃,最低生長pH為 4.0。能分解澱粉和糖類,除產生酪酸二氧化碳、氫氣外,還產生少量的醇類、蟻酸和乳酸等,能使豆類、馬鈴薯、番茄、菠蘿等酸性食品腐敗變酸並產氣,使罐頭食品膨脹,甚至爆裂。
非芽孢細菌
在自然界存在的細菌中,不產生芽孢的非芽孢細菌的種類要比有芽孢細菌多得多,因此污染食品的機會也多。但非芽孢細菌的抗熱力較差,容易在食品加熱處理過程中被殺滅。液化鏈球菌、糞鏈球菌和嗜熱鏈球菌是非芽孢細菌中抗熱力較強的細菌,經60℃加熱30分鍾尚能生存,同時還能在含6.5%食鹽的食品中繁殖,在pH≥4.5的食品中,分解蔗糖和乳糖並產酸。大腸桿菌和變形桿菌屬中某些菌種也能引起 pH≥4.5的食品腐敗,產酸並產氣,但在60℃下經30分鍾即被殺滅。明串洙菌、極少數乳酸桿菌可在pH<4.5的食品中生長,引起產酸產氣而腐敗。
黴菌
生長在培養基上而長成絨毛狀或棉絮狀菌絲體的真菌的統稱黴菌必須在有氧的環境中才能生長,且各種黴菌的需氧量也有很大差異。黴菌不僅在25~30℃下生長良好,還能在<10℃下生長,如青黴屬、芽枝霉屬、念珠霉屬、毛霉屬、葡萄孢霉屬。黴菌與細菌、酵母相比,能在較低的水分活度值(A)內生長。當A值在0.64以下,所有黴菌才不能生長。黴菌在pH1.5~11.0條件下都能生長。其耐高滲透壓的能力也比細菌和酵母強得多。通常引起高滲透壓食品變質的黴菌有灰緣麴黴、匍匐麴黴咖啡色串孢霉乳卵孢霉、芽枝霉屬、青黴屬等。黴菌引起食品腐敗後,不僅出現肉眼能看到的各種顏色的黴菌絲體,而且往往還能分解食品中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包括纖維素和果膠),使食品變質甚至組織軟化、解體。
純黃絲衣霉的抗熱力比其他黴菌要強得多,在85℃下經30分鍾或87.7℃下經10分鍾還能生存。適宜生長溫度為30~37℃,能在氧氣不足的環境中生長,產生二氧化碳氣體,有強烈破壞果膠質的作用,可使水果罐頭中的果實軟化和解體。和它有相似作用的還有純白絲衣霉,但其抗熱力稍低於純黃絲衣霉。
酵母菌
酵母是兼性厭氧菌。在25~30℃下多數酵母菌生長良好,生長的pH范圍為2.5~8.0。酵母對A的要求比細菌較低,多數的最低A值為0.94~0.88,但耐滲透壓的酵母菌只要0.60。通常引起高濃度糖分的糖漿、果醬、濃縮果汁等食品變質的有魯氏酵母、羅氏酵母、蜂蜜酵母、義大利酵母、異常漢遜氏酵母、漢氏德巴利氏酵母、膜醭畢赤氏酵母等。其中羅氏酵母和漢氏德巴利氏酵母還具有較強的耐鹽性,因此又稱為耐鹽性酵母。
球擬酵母屬
酵母細胞呈球形、卵形、橢圓形,借多端出芽繁殖。對多數糖有分解作用,且具有耐高濃度糖和鹽的特性,通常在果汁、煉乳中引起腐敗。如煉乳球擬酵母、球擬酵母使煉乳罐頭產氣而膨脹,嚴重時發生爆裂。它們在果汁、果醬中繁殖後,改變內容物的風味,並產生汁液渾濁和沉澱,當大量產CO後,使容器膨脹和爆裂。
假絲酵母屬
酵母細胞為球形或圓筒形,有時細胞連接成假絲狀,借多端出芽和分裂而繁殖。對糖類有強的分解作用,一些菌種能氧化有機酸。假絲酵母屬是引起充氣或不充氣軟飲料產生渾濁的腐敗菌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