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3)分析馬達加斯加島動植物多特有物的原因
馬達加斯加島是一個獨特橘悄改的生物多樣性「熱點運大」,其動植物多特有物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1、地圓判理位置特殊:馬達加斯加島位於印度洋和大西洋的交界處,地理位置特殊,屬於熱帶、亞熱帶和溫帶的交匯區,其特殊的氣候環境為動植物特有物提供了良好的生長環境;
2、地質變遷:馬達加斯加島歷經漫長的地質變遷,形成了獨特的地貌環境,為動植物的特有物提供了良好的生長環境;
3、隔離性:馬達加斯加島位於印度洋和大西洋的交界處,隔離性較強,使得當地動植物特有物得以獨特的發展;
4、演化時間較長:馬達加斯加島的演化時間較長,使得當地的動植物特有物得以發展,形成了獨特的物種。
綜上所述,馬達加斯加島動植物多特有物的原因主要是由於其地理位置特殊、地質變遷、隔離性以及演化時間較長等因素導致的。
㈡ 馬達加斯加有企鵝嗎
馬達加斯加沒有企鵝。
馬達加斯加是非洲東邊的一個小島。位於南半球。該島東南沿海由於處於東南信風的迎風坡,從印度洋上帶來大量的水汽,因此,屬熱帶雨林氣候,終年濕熱,季節變化不明顯,中部為低矮的山脈,屬熱帶高原氣候,溫和涼爽。
西部處於背風坡,水汽難以到達,屬熱帶草原氣候,乾旱少雨。企鵝是在南極生活的。在馬達加斯加是沒有企氏逗雹鵝的。
形態特徵
企鵝共有18個獨立物種,體型最大的物種是帝企鵝,平均約1.1米高,體重35千克以上。最小的企鵝物種是小藍企鵝(又稱神仙企鵝),體高40厘米,重1千克。本身有其獨特的結構,企鵝羽毛密度比同一體型的鳥類大三至四倍,這些羽毛的作用是調節體溫。
雖然企鵝雙腳基本上與其它飛行鳥類差不多,但它們的骨骼堅硬,後肢粗壯、跗跖骨極短,髕骨發達,呈塊狀結構。並且腳比較短且平。這種特徵配合有如二隻槳的短翼,使企鵝可以在水底「飛行」。
南極雖然酷寒難當,但企鵝經過數千萬年暴風雪的磨煉,全身的羽毛已指陸變殲帆成重疊、密接的鱗片狀。這種特殊的羽衣,不但海水難以浸透,就是氣溫在零下近百攝氏度,也休想攻破它保溫的防線。南極陸地多,海面寬,豐富的海洋浮游生物成了企鵝充沛的食物來源。
㈢ 非洲最大的島——馬達加斯加島
非洲第一大島——馬達加斯加島
在遼闊的印度洋西南部,有一個叫馬達加斯加的大島,這就是非洲第一、世界第四大島——馬達加斯加島。馬達加斯加島(以下簡稱馬島)位於非洲大陸的東南部印度洋上,東與留尼旺、模里西斯相望,西北與葛摩群島相望,西隔莫三比克海峽與非洲大陸相對,位於南緯12度至南緯26度、東經43度與東經畝斗櫻51度之間,南回歸線通過該島南部,總面積約58萬平方千米,是全球僅次於格陵蘭島、新幾內亞島和加里曼丹島的第四大島,其面積是我國台灣島面積的16倍!。馬島南北長,東西窄,東西最寬處約570千米,海岸線總長3990千米;馬島近岸的小島不多,主要是西北近岸的諾西貝島(面積294平方千米)和東北近岸的聖馬里島(面積123平方千米)。
馬島原是非洲大陸的一部分,地質構造與非洲大陸相似,全島基底由古老的結晶岩構成,2/3的基底出露地表形成縱貫全島的高原。馬島的地形分五種:島的中部是海拔1000~2000米的中央高原,內部錯落分布著盆地、山丘;高原東部邊緣是東坡陡峻的大斷層,東部沿海平原寬16~80千米;西部是高原與平原地區,地形起伏較緩;西南端的地形較為平緩;北部為地形復雜的喀斯特山區。馬島最高峰是東北部海拔2876米的馬魯穆庫特魯山。馬島大部分位於熱帶,東部沿海地區為熱帶雨林氣候,中西部廣大地區為熱帶銷御草原氣候;馬島中西部地區受東南信風和西北季風的共同影響,每年11~次年4月是炎熱的雨季,5~10月為相對涼爽的旱季。馬島各地降水差異很大,東部沿海和中央高原東坡年降水量多在2500毫米,而西南部因處於雨影區是全島降水最少的地區,年降水量不足400毫米。馬島受熱帶印度洋氣旋影響較迅叢大,2004年的一次印度洋氣旋襲擊了馬島,造成170多人死亡、20多萬人無家可歸。馬島河流眾多,大多自東向西注入莫三比克海峽,較長河流是貝奇布卡河、曼戈基河等河。
猴麵包樹與狐猴
馬島是世界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地區之一,全島生物物種不下20萬種,且80%為當地獨有物種;全球龍樹科植物的11個種僅分布在馬島,全球170種棕櫚科植物中有165種分布在馬島。被稱為「馬達加斯加哺乳動物旗艦物種」的21種狐猴全都棲息在馬島,全球2/3的變色龍物種生活在馬島(包括世界最小的迷你變色龍),馬島的300多種鳥類中60%是特有種。馬島最大的肉食哺乳動物是馬島長尾狸貓,也叫馬島獴,屬食蟻狸科動物,是馬島的特有動物,成年雄性體長80厘米左右,尾巴長70~90厘米,體重6~10千克,棲息在馬達加斯加島西南部乾燥的落葉林中,主要吃鳥類、魚類甚至狐猴,目前種群數量不足2500頭,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列為瀕危物種。馬島大約在8000萬年前與非洲大陸、印度次大陸分離,島上的動植物得以在相對隔離的自然環境下演化,故形成了獨有物種多的特點。在馬島東北部的馬洛傑基國家公園內,已知有118種鳥類、148種爬行動物和兩棲動物、11種狐猴(包括被稱為「世界上25種最瀕危的靈長目動物」之一的維氏冕狐猴);同樣在馬島東北部的馬蘇阿拉國家公園里,生活著10種狐猴、馬達加斯加壁虎、葉尾壁虎、各種變色龍、紅貓頭鷹、番茄蛙等珍稀動物;馬島南部的安多亞耶拉國家公園里保護著15種狐猴、130種鳥類、50種兩棲動物、67種爬行動物。
狐猴是靈長目原猴亞目狐猴科動物,是最原始的猴子,長長的尾巴都超過體長,尾巴多呈掃帚狀,尾巴毛濃密,吻部因形似狐嘴而得名狐猴;狐猴現有環尾狐猴、白頭美狐猴、灰頭美狐猴、紅腹美狐猴、灰馴狐猴、紅領狐猴、維氏冕狐猴、克氏冕狐猴等21種,全部棲息在馬達加斯加島。環尾狐猴體長約30~45厘米,尾巴長40~50厘米,體重約2千克,頭小耳大,身體背部的毛呈淺灰褐色,腹部毛呈灰白色,長尾巴上有11~12個黑白相間圓環,是馬達加斯加最具象徵性的動物之一;環尾狐猴是唯一一種在白天活動的狐猴,大部分時間在樹上活動、吃食(以樹葉、花、果實、昆蟲為食),但每天要花3~4小時在地面上採食落果,還要到固定的水源地去喝水,但從不遠離樹林;環尾狐猴的孕期僅5個月,每胎產1~2仔,幼仔6個月即可獨立生活,2~3歲性成熟,壽命16~18年。維氏冕狐猴是世界上最小的靈長類動物,也是體型最大的狐猴之一,體長50厘米,尾長45~50厘米,喜歡橫著走路,由於其棲息地環境的破壞,目前種群數量不足20隻,被稱為「馬達加斯加的大熊貓」。
猴麵包樹是馬島最引人注目的喬木,大片成林的猴麵包樹是外國遊客主要觀光項目之一,是馬達加斯加的「風景名片」,被描繪在馬達加斯加紙幣上。猴麵包樹又叫波巴布樹,是木棉科猴麵包樹屬的大型落葉喬木,在非洲大陸、馬達加斯加島、澳大利亞北部等地都有生長,喜熱耐旱,木質疏鬆的粗大樹干可在旱季儲存大量的水分,旱季來臨就會脫去葉子以減少水分的蒸騰,其果實為長橢圓形(一般長30厘米左右),果肉多汁,因猴子喜歡食用而稱猴麵包樹;猴麵包樹有大猴麵包樹、多葉猴麵包樹、亮葉猴麵包樹、灰岩猴麵包樹、紅花猴麵包樹、澳洲猴麵包樹等12種,其中大猴麵包樹、亮葉猴麵包樹等7種僅生長在馬島。大猴麵包樹又名格蘭迪迪爾猴麵包樹,樹高30米,樹皮光滑呈灰色,僅在馬島西部沿海一帶有成片林。馬島西部莫三比克海峽沿岸的穆迪達瓦一帶是觀賞大猴麵包樹的最好地方,有一條長二百多米的「猴麵包樹大道」,這里的20多棵大猴麵包樹高30米以上,樹齡都在800年以上,最年長的一棵已有2800年的樹齡。馬島西部還有亮葉猴麵包樹、多葉猴麵包樹、灰岩猴麵包樹等,亮葉猴麵包樹最常見,又叫白麵包樹,樹高在40米左右。
馬島的植被主要是熱帶雨林和熱帶稀樹草原,西南部一帶為乾燥落葉林、多刺灌木林及旱生灌叢。馬島的森林面積自上世紀60年代以來由於瘋狂的採伐而急劇減少(1950~2000年間森林面積減少了40%) ,大量的紅木、黑檀木等珍貴木材出口到亞洲,目前的森林覆蓋率僅有21%!(全國森林面積僅12.46萬平方千米)。馬達加斯加政府自21世紀以來開始在國際 社會 的幫助下建立了許多自然保護區,目前全國的50多個國家公園和自然保護區占國土面積的10%以上;其中散布在馬島北部、中東部和東南部的馬洛傑基國家公園、馬蘇阿拉國家公園等6個國家公園共同組成「阿欽安阿納雨林」(保護區面積4796平方千米)於2007年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名錄》,2010年又被列入「瀕危世界遺產」。世界遺產委員會的評價是:阿欽安阿納雨林是由分布在該島東部的六個國家公園組成;這些倖存至今的雨林對於延續生態進程的不斷發展尤為重要,而這正是能夠反映馬達加斯加島地質發展史的生物多樣性賴以生存的命脈;6000萬年前,馬達加斯加同大陸徹底分離,這里的動植物在孤立隔絕的狀態下完成了進化過程;阿欽安阿納雨林入選《名錄》,不僅僅因為它對生態和生物進程的重要性,更是由於雨林中的生物多樣性和瀕危物種;雨林中當地特有種的比例非常之高,占所有物種的80%至90%;阿欽阿安納雨林對於動物種群特別是靈長目動物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這里生活著很多珍稀和瀕危物種,馬達加斯加全部123種陸上哺乳動物中78種棲息在這片雨林,包括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列入《瀕危物種紅色名錄》的72個物種。
馬達加斯加人
一般認為,馬島最早的居民是科伊桑人;而最早來到馬島的移民是2500年前一批來自加里曼丹島的馬來人,他們定居在中部高原,從事水稻耕種。9世紀阿拉伯人陸續遷入,他們從非洲大陸帶來大批的班圖黑人;馬來人、阿拉伯人、班圖黑人經過長期的融合逐步形成今天的馬爾加什人(也叫馬達加斯加人)。14~16世紀在馬島各地出現了如馬拉加西王國、伊默里納王國等小國;17世紀馬島中部高原上的梅里納人建立的伊默里納王國(19世紀後稱馬達加斯加王國)發展為中央集權封建王國,19世紀初基本統一全島。1896年馬達加斯加王國被法國人廢除,馬島完全淪為法國的殖民地;1960年馬達加斯加共和國脫離法國獲完全獨立,1975年改國名為馬達加斯加民主共和國,1992年改國名為馬達加斯加共和國至今(以下簡稱馬達加斯加)。
今日的馬達加斯加人由伊麥利那人(也譯為梅里納人)、貝希米扎拉卡人、貝希略人、薩卡拉瓦人等18個部族組成,是黃種人與黑種人的混血,多有馬來人的體質特徵,膚色棕黃,講馬達加斯加語。馬達加斯加語是一種屬南島語系巴里托語支的語言,與加里曼丹島南部的馬阿尼亞語有一半的詞彙非常接近,同時又從斯瓦西里語、阿拉伯語、法語、英語中引入大量詞彙;馬達加斯加文採用拉丁字母,在馬達加斯加國徽上就有馬達加斯加文:馬達加斯加共和國(國徽上方)和馬達加斯加格言:祖國、自由、正義(國徽底部)。馬達加斯加人約52%信奉傳統宗教,41%信奉基督教,7%信奉伊斯蘭教。
馬達加斯加人2/3以上生活在農村,主要從事種植業、漁業、牧業等生產活動。馬島有「牛島」之稱,飼養著1300萬頭的瘤牛,平均每2個馬達加斯加人就擁有一頭。牛在馬達加斯加有著極高的地位,是農村居民財富的象徵,在馬達加斯加國徽上就有牛頭的圖案。瘤牛是一種原產於印度的能適應炎熱氣候的家畜,因其頸部有一瘤狀凸起而稱「瘤牛」(瘤狀凸起物內為脂肪,其作用類似駝峰),有黑色、白色、褐色、青色等多種毛色。
貧窮落後的馬達加斯加共和國
馬達加斯加共和國國土由馬達加斯加島及近岸一些小島組成,陸地面積58.7萬平方千米(居世界各國第47位),人口2670萬(2019年,居世界第51名),是非洲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島國。馬達加斯加有著豐富的海洋資源、森林資源、水資源及水能資源、礦產資源等。馬達加斯加的石墨、鎳、鈦、鋯礦、雲母、鉻、鐵、煤、黃金、寶石等儲量豐富;石墨的儲量居世界第四、非洲首位,東北部的嘎瓦石墨礦是世界最大的鱗片石墨礦山,品位高達10%,全部可露天開采,石墨是馬達加斯加主要出口創匯商品,大量銷往印度、中國、美國等國。馬達加斯加號稱「寶石之國」,擁有除鑽石以外的所有寶石礦,出產的瑪瑙、藍寶石、紅寶石、碧璽等世界聞名,尤其是該國出產的「海洋玉髓」為世界獨有;「海洋玉髓」也稱「海玉」,是一種石英非結晶體,具有瑪瑙的屬性,有羊脂玉般的質地,呈現的圖案或四季風光或花鳥魚蟲水草,是國際公認的高檔寶石之一。馬國擁有近4000千米長的海岸線,114萬平方千米的專屬海洋經濟區,盛產金槍魚、對蝦、龍蝦、石斑魚、鮫魚、比目魚等,年漁業開發潛力在50萬噸以上。
馬達加斯加至今仍是聯合國認定的「世界最不發達國家」之一,2019年人均GDP僅463美元,排名世界第180名、倒數第7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按國際匯率計),比莫三比克、剛果(金)、阿富汗等國都低。馬達加斯加是傳統的農業國家,主要種植稻米、木薯、玉米、甘薯、花生、棉花、甘蔗、胡椒、咖啡、可可、香草等,全國2/3以上的耕地種植水稻,稻米基本自給。馬達加斯加製造業落後,主要有紡織服裝、製糖、建材、食品、木材加工、煉油、機械等工業。馬達加斯加主要出口商品是香草、鎳礦石、木材、石墨、鈦礦、鈷礦、鋯礦、寶石、咖啡豆、可可、冷凍魚蝦、服裝等。中國是馬達加斯加最大的貿易夥伴,主要向我國出口鎳礦石、鋯礦、寶石、石墨、凍蝦、咖啡豆等。
馬達加斯加的 社會 經濟發展水平很低,2019年的人類發展指數僅0.528,排名世界164名,屬「低人類發展指數國家」(據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的《2020年人類發展報告》);馬達加斯加預期人均壽命僅65.5歲,排名世界第140名(據世界衛生組織公布數據,2019年);成人識字率僅71%,高等學校入學率僅5%,互聯網普及率僅5%(均為2011年統計數據)。
馬達加斯加是世界最大的香草生產國和出口國,香草產量、出口量均佔全球總產的80%左右,有「香草王國」之稱;香草是馬達加斯加第一大出口商品,2019年出口額達5.8億美元,占出口總額的22%,遠銷美國、法國、德國、荷蘭等國。香草又叫香草蘭、香子蘭,是一種原產於美洲熱帶雨林中藤本植物,果實為莢果狀,是製作冰激凌、咖啡飲料、巧克力等食品飲料的調香原料,有「食品香料之王」之稱,主要產地有馬達加斯加、墨西哥、葛摩、模里西斯、印尼、中國等國。
馬達加斯加最大城市——塔那那利佛
馬達加斯加最大的城市是首都塔那那利佛,位於馬島中部高原上,平均海拔1275米,雖地處熱帶,但氣候涼爽宜人;該城建於17世紀初,塔那那利佛在當地語言中是「千人勇士之城」之意,1793年後成為伊默里納王國、馬達加斯加王國的首都,1894年成為法屬馬達加斯加(殖民地)的首府,1960年後成為馬達加斯加共和國首都至今。塔那那利佛現在是馬達加斯加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有食品、煙草、紡織、皮革、服裝等工業,有塔那那利佛大學、馬達加斯加大學等高校,郊區的塔那那利佛(伊瓦圖)國際機場可直飛廣州、巴黎、馬賽、路易港、內羅畢、約翰內斯堡、伊斯坦布爾等城市,人口已達200多萬。塔那那利佛與我國蘇州市是友好城市。
位於塔那那利佛北部約20千米處的安布希曼加曾是伊默里納王國早期的首都(後遷都於塔那那利佛),該地林木茂盛,稱「藍色山丘」或「藍山」,至今留有當時伊默里納國王的住宅、墓地和宗教祭祀等建築。2001年「安布希曼加的皇家藍山行宮」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安布希曼加的皇家藍山行宮由皇城、皇家墓地和一組祭祀建築群組成,在過去的500年裡這里一直是舉行宗教儀式和祭祀的地方,同強烈的民族感情聯系在一起;藍山也一直是馬達加斯加和世界各地朝聖者前往朝拜的地方。
㈣ 非洲有那些奇異的動植物
據美國廣播公司(ABC)報道,位於非洲大陸東南部的馬達加斯加素以生物多樣性著稱,這個僅佔地球陸地面積2%的神秘島嶼具有與含余世隔絕的環境,孕育了許多獨特的動植物與海洋生物,擁有約20多萬種動植物。以下是馬達加斯加島上最奇異的13種動植物。
1.西部毛狐猴
西部毛狐猴
西部毛狐猴生活在馬達加斯加東西部森林中,已被列入馬達加斯加新動植物保護計劃名單。
2.巨型葉尾壁虎巨型葉尾壁虎
巨型葉尾壁虎棲息於馬達加斯加島的蒙塔格尼。據研究人員估計,這個素以多樣性著稱的「熱點」盡管僅佔地球陸地面積的2%,但卻生活著世界上逾70%的脊椎動物物種。
3.光面狐猴光面狐猴
光面狐猴(Indri indri)是現存最大的狐猴,生活在馬達加斯加的馬納納拉諾德。馬達加斯加政府制定了將自然保護區面積增加兩倍的計劃,但是科學家表示,即便一些國家不能提供更多的土地,他們也能有效保護大批物種。
4.綠背壁虎
綠背壁虎
綠背壁虎(Phelsuma lineatais)是棲息在馬達加斯加北部的一種壁虎,猛然間看到它,相信很多人直起雞皮疙瘩。
5.佩氏冕狐猴
佩氏冕狐猴
佩氏冕狐猴(Propithecus perrieri )是一種瀕臨滅絕的狐猴,能在馬達加斯加北部乾燥的森林地區發現它們的蹤影。
6.Pharmacophagus Antenor蝶
Pharmacophagus Antenor蝶
它是馬達加斯加最大的蝴蝶,只能在這個島嶼上發現它們的蹤影,生活在馬達加斯加南部、西部和極北地區的沙漠和森林地帶。
7.金身蛙
金身蛙
金身蛙(golden mantilla)是一種生活於馬達加斯加森林地區的青蛙,披著金黃色的外衣,時刻提醒獵食者它的致命性皮膚。這是科學家在馬達加斯加島上調查過的2300多個物種之一。
8.馬達加斯加樹蛙
馬達加斯加樹蛙
這種大型樹蛙是遍布於馬達加斯加雨林地區少有的幾種兩棲動物之一。但科學家對它的情況知之甚少。
9.曼納拉納蛇
曼納拉納蛇
這種棲身於馬達加斯加森林樹枝上的蛇讓人不由得感到毛骨悚然。
10.猴麵包樹
猴麵包樹(Baobab)是生長於馬達加斯加的一種珍貴樹種,能經受得住乾旱等惡劣條件的吵老仿考驗,已被列入馬達加斯加新動植物保護計劃名單。
11.指猴「肯塔納」
「肯塔納」(Kintana)是世界上第一隻靠人工喂養的指猴,耳朵突起,牙齒似嚙齒動物。它在英國西部的布里斯托爾動物園誕生。
12.發聲蟑螂
馬達加斯加發聲蟑螂因為會發出嘶嘶的聲音,所以名字中有Hissing一詞。
13.卷尾豪豬
卷尾豪豬的粗硬毛升纖發中分布著長而尖的刺,通常生活在馬達加斯加。(楊孝文)
接軌大上海建設新常州
攝影家鏡頭下的新農村
㈤ 馬達加斯加島多特有物種的原因
答案:
馬達加斯加島是非洲第一大島,由於孤立廳棚的存在,造成島內外物種間缺乏基因扮正則交流,使得島清談內物種獨立進化,,所以存在大量獨特動物。
望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