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微生物與食品之間的關系
利用有益微生物製造食品、保藏食品,控制腐敗微生物生長繁殖代謝,防止食品變質。
微生物與食品的關系主要有有益、有害、有益和有害相互轉化幾種情況。有益分為直接有益和間接有益,又可進一步分為有益於人體健康和有益於生產;對於食品有害的微生物,有些是微生物自身是病原菌、致病菌,可以引起食品污染,有些是因為這些微生物並無危害,但是其代謝產物有毒性,危害人體健康;還有一些微生物自身不會致病也不會產生有害代謝物。但是其生長繁殖會給生產帶來一些影響。一些微生物對生產和健康的影響較小,而另一些微生物在一些情況下有利於生產和健康,但在另一些情況下則不利於生產,有害於健康。
例如:酵母菌與人們的生活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幾千年來勞動人民利用酵母菌製作出許多營養豐富、味美的食品和飲料。目前,酵母菌在食品工業中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利用酵母菌生產的食品種類很多,有麵包、蛋糕等。
(1)食品的微生物污染一方面降低了什麼擴展閱讀:
微生物指標還應包括病毒,如肝炎病毒、豬瘟病毒、雞新城疫病毒、馬芷克氏病毒、口蹄疫病毒、狂犬病病毒,豬水泡病毒等;另外,從食品檢驗的角度考慮,寄生蟲也被很多學者列為微生物檢驗的指標,如旋毛蟲、囊尾蚴、豬肉孢子蟲、蛔蟲、肺吸蟲、弓形體、蟎、薑片吸蟲、中華分枝睾吸蟲等。
美國開展的食品微生物檢驗項目主要包括:需氧菌平板計數、糞大腸菌群、大腸埃希氏菌、凝固酶陽性葡萄球菌、沙門氏菌、霍亂弧菌、副溶血性弧菌、單核細胞增生李斯特氏菌、創傷弧菌、肉毒梭菌、麻痹性貝類毒素、神經性貝類毒素、遺忘性貝類毒素以及組胺等。
參考資料:網路-生物分類學
Ⅱ 為什麼加熱後的食品更容易被微生物污染
一方面微生物在自然界中分布十分廣泛,不同的環境中存在的微生物類型和數量不盡相同,另一方麵食品從原料、生產、加工、貯藏、運輸、銷售到烹調等各個環節,常常與環境發生各種方式的接觸,進而導致微生物的污染。污染食品的微生物來源可分為土壤、空氣、水、操作人員、動植物、加工設備、包裝材料等方面。
1.1 污染食品的微生物來源
1.1.1 土壤
土壤中含有大量的可被微生物利用的碳源和氮源,還含有大量的硫、磷、鉀、鈣、鎂等無機元素及硼、鉬、鋅、錳等微量元素,加之土壤具有一定的保水性、通氣性及適宜的酸鹼度
(pH3.5~10.5),土壤溫度變化范圍通常在10~30℃之間,而且表面土壤的覆蓋有保護微生物免遭太陽紫外線的危害。
可見,土壤為微生物的生長繁殖提供了有利的營養條件和環境條件。因此,土壤素有「微生物的天然培養基」和「微生物大本營」之稱。
土壤中的微生物數量可達107~109個/g。土壤中的微生物種類十分龐雜,其中細菌佔有比例最大,可達70%~80%,放線菌佔5%~30%,其次是真菌、藻類和原生動物。不同土壤中微生物的種類和數量有很大差異,在地面下3~25cm是微生物最活躍的場所,肥沃的土壤中微生物的數量和種類較多,果園土壤中酵母的數量較多。土壤中的微生物除了自身發展外,分布在空氣、水和人及動植物體的微生物也會不斷進入土壤中。許多病原微生物就是隨著動植物殘體以及人和動物的排泄物進入土壤的。因此,土壤中的微生物既有非病原的,也有病原的。通常無芽孢菌在土壤中生存的時間較短,而有芽孢菌在土壤中生存時間較長。例如沙門氏菌只能生存數天至數周,炭疽芽孢桿菌卻能生存數年或更長時間。同時土壤中還存在著能夠長期生活的土源性病原菌。黴菌及放線菌的孢子在土壤中也能生存較長時間。
1.1.2 空氣
空氣中不具備微生物生長繁殖所需的營養物質和充足的水分條件,加之室外經常接受來自日光的紫外線照射,所以空氣不是微生物生長繁殖的場所。然而空氣中也確實含有一定數量的微生物,這些微生物是隨風飄揚而懸浮在大氣中或附著在飛揚起來的塵埃或液滴上。這些微生物可來自土壤、水、人和動植物體表的脫落物和呼吸道、消化道的排泄物。
空氣中的微生物主要為黴菌、放線菌的孢子和細菌的芽孢及酵母。不同環境空氣中微生物的數量和種類有很大差異。公共場所、街道、畜舍、屠宰場及通氣不良處的空氣中微生物的數量較高。空氣中的塵埃越多,所含微生物的數量也就越多。室內污染嚴重的空氣微生物數量可達106個/m3,海洋、高山、鄉村、森林等空氣清新的地方微生物的數量較少。空氣中可能會出現一些病原微生物、它們直接來自人或動物呼吸道、皮膚乾燥脫落物及排泄物或間接來自土壤,如結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沙門氏菌、流感嗜血桿菌和病毒等。患病者口腔噴出的飛沫小滴含有1~2萬個細菌。
1.1.3 水
自然界中的江、河、湖、海等各種淡水與鹹水水域中都生存著相應的微生物。由於不同水域中的有機物和無機物種類和含量、溫度、酸鹼度、含鹽量、含氧量及不同深度光照度等的差異,因而各種水域中的微生物種類和數量呈明顯差異。通常水中微生物的數量主要取決於水中有機物質的含量,有機物質含量越多,其中微生物的數量也就越大。
淡水域中的微生物可分為兩大類型:一類是清水型水生微生物,這類微生物習慣於在潔凈的湖泊和水庫中生活,以自養型微生物為主,可被看作是水體環境中的土居微生物,如硫細菌、鐵細菌、衣細菌及含有光合色素的藍細菌、綠硫細菌和紫細菌等。也有部分腐生性細菌,如色桿菌屬(Chromobacterium),無色桿菌屬(Achromobacter)和微球菌屬(Micrococcus)的一些種就能在低含量營養物的清水中生長。黴菌中也有一些水生性種類,如水霉屬(Saprolegnia)和綿霉屬(Achlya)的一些種可以生長於腐爛的有機殘體上。此外還要單細胞和絲狀的藻類以及一些原生動物常在水中生長,通常它們的數量不大。另一類是腐敗型水生微生物,它們是隨腐敗的有機物質進入水域,獲得營養而大量繁殖的,是造成水體污染、傳播疾病的重要原因。其中數量最大的上G—細菌,如變形桿菌屬(Proteus)、大腸桿菌、產氣腸桿菌(Enterobacter aerogenes)和產鹼桿菌屬(Alcaligenes)等,還有芽孢桿菌屬、弧菌屬(Vibrio)和螺菌屬(Spirillum)中的一些種。當水體受到土壤和人畜排泄物的污染後,會使腸道菌的數量增加,如大腸桿菌、糞鏈球菌(Streptococcus faecalis)和魏氏梭菌(Clostridium welchii)、沙門氏菌、產氣莢膜芽孢桿菌(B.perfringens)、炭疽桿菌(B.anthracis)、破傷風芽孢桿菌(B.tetani)。污水中還會有纖毛蟲類、鞭毛蟲類和根足蟲類原生動物。進入水體的動植物致病菌,通常因水體環境條件不能完全滿足其生長繁殖的要求,故一般難以長期生存,但也有少數病原菌可以生存達數月之久。
海水中也含有大量的水生微生物,主要是細菌,它們均具有嗜鹽性。近海中常見的細菌有:假單胞菌、無色桿菌、黃桿菌、微球菌屬、芽孢桿菌屬和噬纖維菌屬(Cytophaga),它們能引起海產動植物的腐敗,有的是海產魚類的病原菌。海水中還存在有可引起人類食物中毒的病原菌,如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
礦泉水及深井水中通常含有很少的微生物數量。
1.1.4 人及動物體
人體及各種動物,如犬、貓、鼠等的皮膚、毛發、口腔、消化道、呼吸道均帶有大量的微生物,如未經清洗的動物被毛、皮膚微生物數量可達105~106/cm2。當人或動物感染了病原微生物後,體內會存在有不同數量的病原微生物,其中有些菌種是人畜共患病原微生物,如沙門氏菌、結核桿菌、布氏桿菌(Bacterium burgeri)。這些微生物可以通過直接接觸或通過呼吸道和消化道向體外排出而污染食品。
蚊、蠅及蟑螂等各種昆蟲也都攜帶有大量的微生物,其中可能有多種病原微生物,它們接觸食品同樣會造成微生物的污染。
1.1.5 加工機械及設備
各種加工機械設備本身沒有微生物所需的營養物質,但在食品加工過程中,由於食品的汁液或顆粒粘附於內表面,食品生產結束時機械設備沒有得到徹底的滅菌,使原本少量的微生物得以在其上大量生長繁殖,成為微生物的污染源。這種機械設備在後來的使用中會通過與食品接觸而造成食品的微生物污染。
1.1.6 包裝材料
各種包裝材料如果處理不當也會帶有微生物。一次性包裝材料通常比循環使用的材料所帶有的微生物數量要少。塑料包裝材料由於帶有電荷會吸附灰塵及微生物。
1.1.7 原料及輔料
1.1.7.1 動物性原料
屠宰前健康的畜禽具有健全而完整的免疫系統,能有效地防禦和阻止微生物的侵入和在肌肉組織內擴散。所以正常機體組織內部(包括肌肉、脂肪、心、肝、腎等)一般是無菌的,而畜禽體表、被毛、消化道、上呼吸道等器官總是有微生物存在,如未經清洗的動物被毛、皮膚微生物數量可達105~106個/cm2。如果被毛和皮膚污染了糞便,微生物的數量會更多。剛排出的家畜糞便微生物數量可多達107個/g、瘤胃成分中微生物的數量可達109個/g。
患病的畜禽其器官及組織內部可能有微生物存在,如病牛體內可能帶有結核桿菌、口蹄疫病毒等。這些微生物能夠沖破機體的防禦系統,擴散至機體的其他部位,此多為致病菌。動物皮膚發生刺傷、咬傷或化膿感染時,淋巴結會有細菌存在。其中一部分細菌會被機體的防禦系統吞噬或消除掉,而另一部分細菌可能存留下來導致機體病變。畜禽感染病原菌後有的呈現臨床症狀,但也有相當一部分為無症狀帶菌者,這部分畜禽在運輸和圈養過程中,由於擁擠、疲勞、飢餓、驚恐等刺激,機體免疫力下降而呈現臨床症狀,並向外界擴散病原菌,造成畜禽相互感染。
屠宰後的畜禽即喪失了先天的防禦機能,微生物侵入組織後迅速繁殖。屠宰過程衛生管理不當將造成微生物廣泛污染的機會。最初污染微生物是在使用非滅菌的刀具放血時,將微生物引入血液中的,隨著血液短暫的微弱循環而擴散至胴體的各部位。在屠宰、分割、加工、貯存和肉的配銷過程中的每一個環節,微生物的污染都可能發生。
屠宰前畜禽的狀態也很重要。屠宰前給予充分休息和良好的飼養,使其處於安靜舒適的條件,此種狀態下進行屠宰其肌肉中的糖元將轉變為乳酸。在屠宰後6~7h內由於乳酸的增加使胴體的pH降低到5.6~5.7,24h內pH降低至5.3~5.7。在此pH條件下,污染的細菌不易繁殖。如果宰前家畜處於應激和興奮狀態,則將動用貯備糖元,宰後動物組織的pH接近於7,在這樣的條件下腐敗細菌的侵染會更加迅速。
健康禽類所產生的鮮蛋內部本應是無菌的,但是鮮蛋中經常可發現微生物存在,即使是剛產出的鮮蛋也是如此。微生物污染的來源:1)卵巢內。病原菌通過血液循環進入卵巢,在蛋黃形成時進入蛋中。常見的感染菌有雛沙門氏菌(S.pullora)、雞沙門氏菌(S.gallinarum)等。2)排泄腔(生殖道)。禽類的排泄腔內含有一定數量的微生物,當蛋從排泄腔排出體外時,由於蛋內遇冷收縮,附在蛋殼上的微生物可穿過蛋殼進入蛋內。3)環境。鮮蛋蛋殼的屏障作用有限,蛋殼上有許多大小為4~6μm的氣孔,外界的各種微生物都有可能進入,特別是貯存期長或經過洗滌的蛋,在高溫、潮濕的條件下,環境中的微生物更容易借水的滲透作用侵入蛋內。
剛生產出來的鮮乳總是會含有一定數量的微生物,這是由於既使是健康乳畜的乳房內,也可能生存有一些細菌,特別是乳頭管及其分枝,常生存著特定的乳房菌群。主要有微球菌屬、鏈球菌屬、乳桿菌屬。當乳畜患乳房炎時,乳房內還會含有引起乳房炎的病原菌,如無乳鏈球菌(Str.agalactia)、化膿棒狀桿菌(Cor.pyogenes)、乳房鏈球菌和金黃色葡萄球菌等。患有結核或布氏桿菌病時,乳中可能有相應的病原菌存在。
魚類生活在水域中,由於水域中含有多種微生物,所以魚的體表、鰓、消化道內都有一定數量的微生物。活魚體表每平方厘米附著的細菌有102~107個,每毫升魚的腸液中含細菌數為105~108個。因此,剛捕撈的魚體所帶有的細菌主要是水生環境中的細菌。主要有假單胞菌屬、黃色桿菌屬、無色桿菌屬等,淡水中的魚還有產鹼桿菌屬、氣單胞菌屬和短桿菌屬(Brevibacterium)等。
近海和內陸水域中的魚可能受到人或動物的排泄物污染,而帶有病原菌如副溶血性弧菌。它們在魚體上存在的數量不多,不會直接危害人類健康,但如貯藏不當,病原菌大量繁殖後可引起食物中毒。在魚上發現的病原菌還可能有沙門氏菌、志賀氏菌和霍亂弧菌、紅斑丹毒絲菌、產氣莢膜梭菌,它們也是由環境污染的。捕撈後的魚類在運輸、貯存、加工、銷售等環節中,還可能進一步被陸地上的各種微生物污染。這些微生物主要有微球菌屬和芽孢桿菌屬,其次還有變形桿菌、大腸桿菌、賽氏桿菌、八疊球菌及梭狀芽孢桿菌。
1.1.7.2 植物性原料
健康的植物在生長期與自然界廣泛接觸,其體表存在有大量的微生物,所以收獲後的糧食一般都含有其原來生活環境中的微生物。椐測定,每克糧食含有幾千個以上的細菌。這些細菌多屬於假單胞菌屬、微球菌屬、乳桿菌屬和芽孢桿菌屬等。此外,糧食中還含有相當數量的黴菌孢子,主要是麴黴屬、青黴屬、交鏈孢霉屬、鐮刀霉屬等,還有酵母菌。植物體表還會附著有植物病原菌及來自人畜糞便的腸道微生物及病原菌。健康的植物組織內部應該是無菌或僅有極少數菌,如有時外觀看上去是正常的水果或蔬菜,其內部組織中也可能有某些微生物的存在。有人從蘋果、櫻桃等組織內部分離出酵母菌,從番茄組織中分離出酵母菌和假單孢菌屬的細菌。這些微生物是果蔬開花期侵入並生存於果實內部的。
感染病後的植物組織內部會存在大量的病原微生物,這些病原微生物是在植物的生長過程中通過根、莖、葉、花、果實等不同途徑侵入組織內部的。
果蔬汁是以新鮮水果為原料,經加工製成的。由於果蔬原料本身帶有微生物,而且在加工過程中還會再次感染,所以製成的果蔬汁中必然存在大量微生物。果汁的pH值一般在2.4~4.2之間,糖度較高,可達60~70°Brix,因而在果汁中生存的微生物主要是酵母菌,其次是黴菌和極少數的細菌。
糧食在加工過程中,經過洗滌和清潔處理,可除去籽粒表面上的部分微生物,但某些工序可使其受環境、機具及操作人員攜帶的微生物再次污染。多數市售麵粉的細菌含量為每克幾千個,同時還含有50~100個左右的黴菌孢子。
1.2 微生物污染食品的途徑
食品在生產加工、運輸、貯藏、銷售以及食用過程中都可能遭受到微生物的污染,其污染的途徑可分為兩大類。
1.2.1 內源性污染
凡是作為食品原料的動植物體在生活過程中,由於本身帶有的微生物而造成食品的污染稱為內源性污染,也稱第一次污染。如畜禽在生活期間,其消化道、上呼吸道和體表總是存在一定類群和數量的微生物。當受到沙門氏菌、布氏桿菌、炭疽桿菌等病原微生物感染時,畜禽的某些器官和組織內就會有病原微生物的存在。當家禽感染了雞白痢、雞傷寒等傳染病,病原微生物可通過血液循環侵入卵巢,在蛋黃形成時被病原菌污染,使所產卵中也含有相應的病原菌。
1.2.2外源性污染
食品在生產加工、運輸、貯藏、銷售、食用過程中,通過水、空氣、人、動物、機械設備及用具等而使食品發生微生物污染稱外源性污染,也稱第二次污染。
1.2.2.1 通過水污染
在食品的生產加工過程中,水既是許多食品的原料或配料成分,也是清洗、冷卻、冰凍不可缺少的物質,設備、地面及用具的清洗也需要大量用水。各種天然水源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不僅是微生物的污染源,也是微生物污染食品的主要途徑。自來水是天然水凈化消毒後而供飲用的,在正常情況下含菌較少,但如果自來水管出現漏洞、管道中壓力不足以及暫時變成負壓時,則會引起管道周圍環境中的微生物滲漏進入管道,使自來水中的微生物數量增加。在生產中,既使使用符合衛生標準的水源,由於方法不當也會導致微生物的污染范圍擴大。如在屠宰加工場中的宰殺、除毛、開膛取內臟的工序中,皮毛或腸道內的微生物可通過用水的散布而造成畜體之間的相互感染。生產中所使用的水如果被生活污水、醫院污水或廁所糞便污染,就會使水中微生物數量驟增,水中不僅會含有細菌、病毒、真菌、鉤端螺旋體,還可能會含有寄生蟲。用這種水進行食品生產會造成嚴重的微生物污染,同時還可能造成其他有毒物質對食品的污染,所以水的衛生質量與食品的衛生質量有密切關系。食品生產用水必須符合飲用水標准,採用自來水或深井水。循環使用的冷卻水要防止被畜禽糞便及下腳料污染。
1.2.2.2 通過空氣污染
空氣中的微生物可能來自土壤、水、人及動植物的脫落物和呼吸道、消化道的排泄物,它們可隨著灰塵、水滴的飛揚或沉降而污染食品。人體的痰沫、鼻涕與唾液的小水滴中所含有的微生物包括病原微生物,當有人講話、咳嗽或打噴嚏時均可直接或間接污染食品。人在講話或打噴嚏時,距人體1.5m內的范圍是直接污染區,大的水滴可懸浮在空氣中達30min之久;小的水滴可在空氣中懸浮4~6h,因此食品暴露在空氣中被微生物污染是不可避免的。
1.2.2.3 通過人及動物接觸污染
從事食品生產的人員,如果他們的身體、衣帽不經常清洗,不保持清潔,就會有大量的微生物附著其上,通過皮膚、毛發、衣帽與食品接觸而造成污染。在食品的加工、運輸、貯藏及銷售過程中,如果被鼠、蠅、蟑螂等直接或間接接觸,同樣會造成食品的微生物污染。試驗證明,每隻蒼蠅帶有數百萬個細菌,80%的蒼蠅腸道中帶有痢疾桿菌,鼠類糞便中帶有沙門氏菌、鉤端螺旋體等病原微生物。
1.2.2.4 通過加工設備及包裝材料污染
在食品的生產加工、運輸、貯藏過程中所使用的各種機械設備及包裝材料,在未經消毒或滅菌前,總是會帶有不同數量的微生物而成為微生物污染食品的途徑。在食品生產過程中,通過不經消毒滅菌的設備越多,造成微生物污染的機會也越多。已經過消毒滅菌的食品,如果使用的包裝材料未經過無菌處理,則會造成食品的重新污染。
1.3 食品中微生物的消長
食品受到微生物的污染後,其中的微生物種類和數量會隨著食品所處環境和食品性質的變化而不斷地變化。這種變化所表現的主要特徵就是食品中微生物出現的數量增多或減少,即稱為食品微生物的消長。食品中微生物的消長通常有以下規律及特點。
1.3.1 加工前
食品加工前,無論是動物性原料還是植物性原料都已經不同程度地被微生物污染,加之運輸、貯藏等環節,微生物污染食品的機會進一步增加,因而使食品原料中的微生物數量不斷增多。雖然有些種類的微生物污染食品後因環境不適而死亡,但是從存活的微生物總數看,一般不表現減少而只有增加。這一微生物消長特點在新鮮魚肉類和果蔬類食品原料中表現明顯,即使食品原料在加工前的運輸和貯藏等環節中曾採取了較嚴格的衛生措施,但早在原料產地已污染而存在的微生物,如果不經過一定的滅菌處理它們仍會存在。
1.3.2 加工過程中
在食品加工的整個過程中,有些處理工藝如清洗、加熱消毒或滅菌對微生物的生存是不利的。這些處理措施可使食品中的微生物數量明顯下降,甚至可使微生物幾乎完全消除。但如果原料中微生物污染嚴重,則會降低加工過程中微生物的下降率。在食品加工過程中的許多環節也可能發生微生物的二次污染。在生產條件良好和生產工藝合理的情況下,污染較少,故食品中所含有的微生物總數不會明顯增多;如果殘留在食品中的微生物在加工過程中有繁殖的機會,則食品中的微生物數量就會出現驟然上升的現象。
1.3.3 加工後
經過加工製成的食品,由於其中還殘存有微生物或再次被微生物污染,在貯藏過程中如果條件適宜,微生物就會生長繁殖而使食品變質。在這一過程中,微生物的數量會迅速上升,當數量上升到一定程度時不再繼續上升,相反活菌數會逐漸下降。這是由於微生物所需營養物質的大量消耗,使變質後的食品不利於該微生物繼續生長,而逐漸死亡,此時食品不能食用。如果已變質的食品中還有其他種類的微生物存在,並能適應變質食品的基質條件而得到生長繁殖的機會,這時就會出現微生物數量再度升高的現象。加工製成的食品如果不再受污染,同時殘存的微生物又處於不適宜生長繁殖的條件,那麼隨著貯藏日期的延長,微生物數量就會日趨減少。
Ⅲ 當老化溫度超過100°c時,高溫罐必須 以防罐內流體 。
罐頭食品是將食品或食品原料經預處理,再裝入容器,經密封、殺菌而成的食品。
罐頭食品的種類很多,按pH值的不同可分為低酸性罐頭、中酸性罐頭,酸性罐頭和高酸性罐頭。
以動物性食品原料為主的罐頭,屬低酸性罐頭,而以植物性食品原料為主的罐頭,屬中酸性或高酸性罐頭。
罐頭食品經密封、加熱殺菌等處理後,其中的微生物幾乎均被滅活,而外界微生物又無法進入罐內,同時容器內的大部分空氣已被抽除,食品中多種營養成分不致被氧化,從而這種食品可保存較長的時間而不變質。
引起罐頭食品變質的原因
1、化學因素
如中酸性罐頭容器的馬口鐵與內容物相互作用引起的氫膨脹;
2、物理因素
如貯存溫度過高,排氣不良,金屬容器腐蝕穿孔等
3、更主要的還是微生物學因素
罐內污染了微生物而導致罐頭變質,導致罐頭食品敗壞的微生物主要是某些耐熱、嗜熱並厭氧或兼性厭氧的微生物,這些微生物的檢驗和控制在罐頭工業中具有相當重要的意義。
第一節罐頭食品的微生物污染
一、罐頭食品微生物污染的來源
1.殺菌不徹底致罐頭內殘留有微生物
罐頭食品在加工過程中,為了保持產品正常的感官性狀和營養價值,在進行加熱殺菌時,不可能使罐頭食品完全無菌,只強調殺死病原菌,產毒菌,實質上只是達到商業滅菌程度,即罐頭內所有的肉毒梭菌芽胞和其它致病菌以及在正常的貯存和銷售條件下能引起內容物變質的嗜熱菌均被殺滅。
罐內殘留的一些非致病性微生物在一定的保存期限內,一般不會生長繁殖,但是如果罐內條件發生變化,貯存條件發生改變,這部分微生物就會生長繁殖,造成罐頭變質。
經高壓蒸汽殺菌的罐頭內殘留的微生物大都是耐殲譽熱性的芽胞,如果罐頭貯存溫度不超過43℃,通常不會引起內容物變質。
2.殺菌後發生漏罐
罐頭經殺菌後,若封罐不嚴則容易造成漏罐致使微生物污染。
1)重要污染源是冷卻水,這是因為罐頭經熱處理後需通過冷卻水進行冷卻,冷卻水中的微生物就有可能通過漏罐處而進入罐內。
2)空氣也是造成漏罐污染的污染源,但較次要。
3)一些耐熱菌、酵母菌和黴菌都從外界侵入
4)罐內氧含量升高,導致各種微生物生長旺盛,從而內容物pH值下降,嚴重的會呈現感官變化。
二、污染罐頭食品的微生物的種類
(一) 污染低酸性罐頭的主要微生物
1、嗜熱性細菌
這類細菌抗熱能力很強,易形成芽胞,罐頭食品由於殺菌不徹底而導致的污染大多數由本類細菌引起。這類細菌通常有平酸腐敗細菌(平酸菌)、嗜熱性李滑厭氧芽胞菌等。
(1)平酸菌:
在43~C以上貯存的低酸性罐頭食品,可因其內殘留的對熱有很強抵抗力的嗜熱性需氧芽胞菌的生長,而導致內容物變質,但因其能在43~C以上的溫度中生長而使罐頭內容物變酸,使罐頭失去食用價值。
由於這類細菌在罐頭內活動時,罐聽不發生膨脹,而內容物的pH值顯著偏低之故,因而這種變質通常稱為平蓋酸敗,引起平蓋酸敗的原因菌統稱為平酸菌,即能使某些低酸性罐頭食品發生酸敗而又能形成芽胞的一類需氧乃至兼性厭氧的細菌。
根據平酸菌嗜熱程度不同,可分為專性嗜熱菌和兼性嗜熱菌兩類。
A、嗜熱脂肪芽胞桿菌
屬於專性嗜熱菌,該菌僅於嗜熱溫度(45'C一50'C)下芽孢才發芽,在庫存或銷售期間,如果環境溫度處於嗜熱性生長范圍(43℃以上),平蓋酸敗就可能發生。罐頭食品在加工過程中,經熱處理之後,哪改臘如果不接著進行充分的冷卻,同樣是造成平蓋酸敗發生的主要原因。
B、另一種主要平酸菌是凝結芽胞桿菌
該菌為兼性嗜熱菌,可以在37'C和55'C兩種溫度下生長繁殖。
(2)嗜熱性厭氧芽胞菌
在43'C以上貯存的低酸性罐頭食品,也可因殘留的嗜熱性厭氧芽胞菌的生長而引起罐頭食品變質,這種變質由於原因菌的不同可分為以下兩種類型:
A、嗜熱解糖梭菌
一種產氣型變質,通常是指罐聽發生膨脹的變質(胖聽)而言,這種變質系由專性嗜熱的產芽胞厭氧菌??嗜熱解糖梭菌所引起。該菌是專性厭氧菌,最適生長溫度為55℃,其分解糖的能力很強,能分解葡萄糖、乳糖、蔗糖、水楊苷及澱粉,產生酸和大量的氣體,不分解蛋白質.不能使硝酸鹽還原,不產生毒素。
B、致黑梭菌(硫化臭變質)
罐頭食品遭受硫化物腐敗細菌污染的情況較少見,這種變質的特徵是罐聽平坦內容物發暗,有臭雞蛋味,通常由專性嗜熱的產芽胞厭氧茵??致黑梭菌引起,它分解糖的能力不強,但能分解蛋白質產生硫化氫,硫化氫與罐頭容器的馬口鐵化合生成黑色的硫化物,使食品變黑,罐頭內產生的硫化氫因被罐內食品吸收。因而罐聽不會發生膨脹。
C、從腐敗變質罐頭中還分離到其它類型的嗜熱性細菌,但為數不多。
2.中溫性厭氧細菌
其適宜生長溫度約為37~C,有的可在50亡生長。可分為兩類:
1)、一類分解蛋白質的能力強,也能分解一些糖,其主要有肉毒梭菌、生胞梭茵、雙酶梭菌、腐化梭菌等。
2)另一類分解糖類,如丁酸梭菌、巴氏芽孢梭菌、魏氏梭菌等。
中溫性厭氧細菌引起腐敗變質,罐聽膨脹,內容物有腐敗臭味。
肉毒梭菌尤為重要,肉毒梭菌分解蛋白質產生硫化氫、氨、糞臭素等導致胖聽,內容物呈現腐爛性敗壞,並有毒素產生和惡臭味放出,值得注意的是由於肉毒毒素毒性很強,所以如果發現內容物中有帶芽胞的桿菌,則不論罐頭腐敗程度如何,均必須用內容物接種小白鼠以檢測肉毒毒素。
3、中溫性需氧菌
這類細菌屬芽胞桿菌屬,為能產生芽胞的中溫性細菌,其耐熱能力較差,許多細菌的芽胞在100~C或更低一些的溫度下,短時間內就能被殺死,常見的引起罐頭腐敗變質的中溫性需氧芽胞菌有:枯草芽胞桿菌、巨大芽胞桿菌和蠟樣芽胞桿菌等。
罐頭內幾乎呈現的真空狀態,使它們的活動受到抑制,這類細菌可分解蛋白質和糖,糖分解後絕大多數產酸而不產氣,因而也為平酸腐敗,但多粘芽胞桿菌和浸麻芽胞桿菌能分解糖類、產酸產氣,造成胖聽。
4、不產芽胞的細菌
罐頭內污染的不產芽胞的細菌有兩大類群:
1)一類是腸道細菌
如大腸桿菌,它們在罐內生長可造成胖聽;
2)另一類不產芽胞的細菌主要是鏈球菌
特別是嗜熱鏈球菌和糞鏈球菌等,這些細菌的抗熱能力很強。多見於蔬菜、水果罐頭中,它們生長繁殖會產酸並產生氣體,造成胖聽。在火腿罐頭中常可檢出糞鏈球菌和尿鏈球菌等不產芽孢的細菌。
5、酵母菌及黴菌
酵母菌污染低酸性罐頭的情況較少見,僅偶爾出現於甜煉乳罐頭中。
(二)污染酸性罐頭的主要微生物
1.產生芽胞的細菌
這類細菌在腐敗變質的水果罐頭中較常見,如凝結芽胞桿菌、丁酸梭菌、巴氏芽胞梭菌、多粘芽胞桿菌、浸麻芽胞桿菌等。
凝結芽胞桿菌是酸性罐頭食品中常見的平酸菌,常在蕃茄汁罐頭中出現,對熱抵抗力強,具有兼性厭氧特點,能適應較高的酸度,能分解糖類產酸,但不產氣。
丁酸梭菌和巴氏芽胞梭菌可分解罐頭中的糖類,產生丁酸和二氧化碳及氫氣,使產品帶有酸臭氣味。
多粘芽胞桿菌、浸麻芽胞桿菌也可引起水果罐頭產酸產氣。
2.不產生芽胞的細菌
這類細菌主要是乳酸菌,如乳酸桿菌和明串珠菌,它可引起水果及水果製品的酸敗:又如乳酸桿菌的異型發酵菌種可造成蕃茄製品的酸敗和水果罐頭的產氣性敗壞。
3.抗熱性黴菌及酵母菌
常見的黃色絲衣黴菌,其抗熱能力比其它黴菌強,85C 30分鍾仍能存活,且能在氧氣不足的環境牛存活並生長繁殖,具有強烈的破壞果膠質的作用,如在水果罐頭中殘留並繁殖,可使水果柔化和解體,它能分解糖產生二氧化碳並造成水果罐頭肚聽;
其次是白色絲衣黴菌,也有抗熱性,在76.6℃的溫度下能生存30分鍾,也可使罐頭敗壞,這類抗熱性黴菌引起罐頭食品的變質,可通過霉臭味、食品褪色或組織結構改變、內容物中有黴菌菌絲以及有時出現罐蓋的輕度膨脹得到證實。,
其它黴菌如青黴、麴黴等也可造成果醬、糖水水果罐頭敗壞。
酵母菌的抗熱能力很低,除了殺菌不足或發生漏罐外,罐頭食品通過正常的殺菌處理,通常是不會發生酵母菌污染的。
第二節罐頭食品的微生物檢驗
罐頭的種類不同,導致腐敗變質的原因菌也不同,而且這些原因菌有時也不是單一的,往往是多種細菌同時污染。為了保證罐頭食品的安全衛生,必須對罐頭產品進行礞生物學方面的檢驗,以杜絕不合格產品。
一、樣品的採集
1、在檢驗大批罐頭食品時
根據廠別、商標,按品種、來源及製造時間分類進行采樣。
2、對於生產過程中的罐頭食品
可按生產班次采樣,每班每個品種取樣基數不得少於3罐。也可按殺菌鍋采樣,每鍋取1罐.但每批每個品種不得少於3罐。
3、在倉庫或商店貯存的成批罐頭中
有變形,膨脹、凹陷、罐壁裂縫、生銹和破損等情況時,可根據情況決定抽樣數量。
二、罐頭食品的無菌檢驗
罐頭食品在作無菌檢驗前,一般應先作密閉試驗,然後對密閉良好的罐頭進行膨脹試驗,再開罐取內容物作無菌試驗。
1.密閉試驗
將被檢罐頭置於86+1℃水浴,讓罐頭沉入水面以下5cm,然後觀察5分鍾,若發現有小氣泡連續上升者,表明漏氣。玻璃罐頭進行試驗時,應先浸入溫水中,然後放人上述溫度的水中,以免驟然爆裂。
2.膨脹試驗
對於新鮮罐頭,一般在36+1度環境中7天,而水果與蔬菜罐頭則在 20~C~25~C環境中放置7天,然後觀察罐頭蓋頂和底部有無膨脹現象。
3.無菌檢驗
待檢罐頭均須冷至室溫,經膨脹試驗發生胖聽的罐頭應先放冰箱使之冷卻。
①開罐與取樣
開罐前應先將待檢罐頭編號以便於記錄。在無菌環境中進行。
A、對於胖聽
可用含4%碘的70%酒精溶液消毒,並用滅菌毛巾擦乾,不能用點燃的酒精棉球燒灼,以防內部氣體受熱而使罐聽膨脹加劇,以致出現裂隙,內容物噴出。
用滅菌的開罐器穿刺罐頂,可設法捕獲一些罐內氣體,然後通過化學方法鑒定氣體性質,其是否為二氧化碳、氫氣或其它氣體。
再無菌採取罐頭中心部位的樣品,取樣量應充足以備復檢之用。
B、對於外觀正常的罐頭
可用酒精棉球擦去開啟端可能存在的污穢和油漬,再用清潔的毛巾擦乾,然後用火焰燒灼開啟端直至所附水分全部蒸發。
用滅菌的開罐器穿刺罐頂,無菌採取罐頭中心部位的樣品,取樣量應充足以備復檢之用。
②檢驗
分別取2管肉湯(或溴甲酚紫葡萄糖肉湯)和2管肝片肉湯(或剛經煮沸使迅速冷卻酌皰肉培養基),同時接種檢樣,接種量液體樣品為1~2ml,固體樣品為1?2g,二者皆有時,應各取一半。接種後於37~C分別做需氧菌培養檢查和厭氧菌培養檢查。同時將檢樣塗片,革蘭氏染色(或其它染色)後鏡檢。
③結果分析
若所有的需氧培養基管和厭氧培養基管內無細菌生長,則無菌試驗合格,不需要作進一步的病原菌檢驗。
若2管需氧培養基內有細菌生長,塗片中也發現細菌,需對檢樣作致病性球菌和腸道致病菌的檢驗。
若2管厭氧培養基內有細菌生長,塗片中也發現細菌,則對檢樣作肉毒梭菌、魏氏梭菌的檢測。如果膨脹試驗陽性,逸氣檢查為氫氣,但是培養不生長,這種膨脹大多由於罐頭內容物於罐壁的化學作用產生的氫氣所引起即氫脹。
如果逸氣不是氫氣不是二氧化碳,而培養檢查呈現陽性,則膨脹因需氧性芽孢菌分解某些肉品罐頭中的添加劑??硝酸鹽產生的一氧化碳和氮氣所引起。
三、罐頭食品食物中毒性細菌的檢驗
1、在罐頭食品的無菌試驗中,若發現球菌,則須進行致病性葡萄球菌和致病性鏈球菌的檢驗。
2、若發現革蘭氏陰性桿菌,則須進行腸道致病菌如沙門氏菌和大腸桿菌等的檢驗。
3、若發現革蘭氏陽性桿菌,則須進行肉毒梭菌、產氣莢膜梭菌及肉毒毒素的檢驗。
4、若罐頭食品無菌試驗為陰性或其pH在4.6以下,則不必作食物中毒性細菌的檢驗。
四、罐頭食品平酸菌的檢驗
對疑似平酸腐敗的罐頭食品應進行平酸菌檢驗。
具體方法:
隨機抽取一定數量的樣品,置於55℃溫箱內保溫3天後取出,無菌操作,吸取罐頭內容物1g(mL)接種於溴甲酚紫葡萄糖肉湯培養基中,於55℃培養5天。
培養液均勻渾濁、呈酸性反應、無鹼性反應者為典型平酸菌的主要特徵。
平酸菌在溴甲酚紫葡萄糖瓊脂平板上,典型的菌落為乳黃色、中心深、扁平而稍突起,邊緣邊緣整齊或不整齊。
另外,在溴甲酚紫葡萄糖肉湯培養基中經55度培養後無明顯的酸性反應或雖有酸性反應,但有鹼性逆反應並有菌膜者,這一類平酸菌為非典型平酸菌,如枯草芽胞桿菌、地衣芽胞桿菌等。
凡檢出的非典型平酸菌,應作酸敗證實試驗。
五、罐頭食品的厭氧菌檢驗
1.嗜熱性厭氧菌檢驗
隨機抽取一定數量的罐頭樣品,無菌取內容物接種至肝片肉湯培養基中經過55℃厭氧培養5天後,挑取培養液劃線接種於含0.1%硫乙醇酸鹽的卵黃瓊脂平板,再於50℃厭氧培養24?48小時,挑取革蘭氏陽性著色菌落進行純培養,並按表11?3所列生化特性作進一步鑒定。
嗜熱解糖梭菌、致黑梭菌。
2.中溫性厭氧菌檢驗
第三節罐頭食品微主耙污染的控制
罐頭食品的微生物污染是降低罐頭品質和遣最罐乓政壞的主要原因,因此有效控制罐頭食品的微生物污染是防止罐頭變質,減少或杜芝罐乓寅妄,毒現象發生的重要方法,罐頭食品微生物污染的控制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生產中必須採取一整套可行的綜合措施才能把污染降到最低限度。
一、罐頭食品前加工過程中微生物污染的控制
用作罐頭食品的原料必須新鮮、潔凈、衛生,對於肉類食品原料必須來自健康動物產盡可能避免污染,對於果蔬製品原料,要剔除因機械摩擦、壓迫等造成壓壞、擦傷、裂痕,脫水的果蔬。
清洗是罐頭前加工過程中的重要工序。清洗不僅去除了原料表面泥土和污物,還能減少表面的微生物,所以清洗用水必須干凈衛生,否則,若被微生物污染則反而會加重食品的污染。罐頭食品與其它食品一樣,加工環境、機械設備、加工用水、撼料及操作人員都可能成為微生物污染源。
尤其是加工設備可能成為嗜熱性微生物的重要污染源,因此要特別注意這些方面的衛生管理.具體可參閱本書食品微生物污染的控制的有關章節。
二、罐頭食品加工過程中微生物污染的控制
前已述及罐頭食品微主之污類的最主要的來源就是殺菌不徹底和發生漏罐,因此,控制罐頭食品污染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切斷這兩個污染源,這便牽涉到罐頭食品的製作工藝和殺菌規程,在保持罐頭食品營養價值和感官性狀正常的前提下,應盡可能地殺滅罐內存留的微生物。
盡可能減少罐內氧氣的殘留量,熱處理後的罐頭須充分冷卻,使用的冷卻水一定要清潔生。另外封罐一定要嚴,切忌漏罐發生。
三、罐頭食品貯存和銷售過程中微生物污染的控制
罐頭食品在貯存和銷售過程中,切忌粗暴裝卸,罐頭應貯存於清潔、乾燥、通風、陰涼的地方,不可靠熱源太近,貯存溫度應控制在20℃以下,有條件的可置冰櫃中存放。在貯藏和銷售過程中發現罐聽銹蝕、變形、罐壁裂縫等情況的不得出售並禁止食用。
Ⅳ 微生物在食品檢測中的具體作用
食品因富含有微生物可依賴生長的營養成分,因此會不同程度的受微生物污染。如何控制好微生物對食品的污染,已成為人們關注的話題。下面就食品加工中如何控制好微生物污染提出幾種方法:
對食品加工來講,通過控制病原體所需的營養成分來控制病原體難以達到目的,因為除特別情形之外,大多數食品為病原體生長提供了充足的營養。食品加工可以通過分別控制食品中水分活並耐謹度和pH值,或通過特定的包裝技術調節氣體來控制病原體的生長。
1 控制pH
每種微生物生長都有最低、最佳、最高pH值,酵母菌和黴菌可在低pH下生長,當pH值為 4.6或以下時可抑制致病菌生長和產生毒素。但有些病原體,特別是艾希氏大腸桿菌0157:H7,雖然在酸性條件下生長被抑制,仍可存活較長時間。pH 是一種抑制病菌生長的方法,而不能破壞現存的致病菌。但是,在低pH值保持時間較長時,很多微生物將被破壞。
pH 4.6 是酸性食品和低酸食品的分界限。有些食品開始是低酸食品,加工後成為酸性食品。天然酸性食品是那些自然含酸的食品,大部分水果屬天然酸性的食品。但有些熱帶水果如菠蘿,根據生長條件pH可能大於4.6。低酸食品包括含蛋白質食品、各種蔬菜、澱粉質食品及其它多種食品。
酸化是直接向低酸食品加酸的過程。目標通常為 pH 4.6或更低。這些絕基食品稱為酸化食品,要符合相應的法規如FDA 21CFR PART 114。 有些情況食品雖然經過加酸,但最終pH仍高於4.6,這就需要其他方法來加以控制,如冷藏。
發酵是使用某些無害微生物來促進食品化學變化的過程。這些微生物作用的結果是產生酸或乙醇。細菌一般產生醋酸或乳酸,酵母菌一般產生乙醇。
通過發酵產生酸或乙醇有兩個目的。一是賦予食品特定的品質以產生預期的味道或均勻結構。酸奶就是通過發酵加工具有獨特的香味和結構。另一個目的是食品防腐,如腌漬產品,但這類發酵食品的pH一般達不到4.6或以下,所以在冷藏溫度下貯存才是安全的。
1.1 酸化
酸化是直接向低酸食品加酸的過程。向產品中加酸有幾種不同方法:一種方法稱為直接酸化,即在生產低酸食品過程中,在單個製成品容器中加入預先確定數量的酸。用此方法,重要的是加工者控制酸與食品比例,酸化蔬菜最常用的方法。另一種方法是批酸化,顧名思義,酸和食品大批混合後讓其平衡,然後包裝酸化食品。添加的酸有很多種,主要有醋酸、乳酸和檸檬酸,根據預期成品的特性而選用。
除用酸酸化食品外,可用天然酸性食品如蕃茄作為添加配料,來酸化低酸食品。使用蕃茄的產品包括裝有整形芹菜、洋蔥或辣椒義大利面條醬。罐裝蕃茄通常pH為約4.2,而其它蔬菜為低酸性。
如製成食品的pH不同於酸性原料的pH,則認為該食品是酸化的,並適用於法規。例如,蕃茄原料pH是4.2,如製成品pH是4.5則食品已經酸化了,因為蕃茄中的部分酸被用來酸化蔬菜。或者,如製成品pH仍為4.2,則用來酸化蔬菜的蕃茄中的酸量沒有明顯變化,在這種情況下該產品不適用於酸化食品法規,並且認為不是配製成的酸性食物。這樣的食品包括有芥木、蕃茄醬、沙拉調料和其它調味品,都是貨架穩定的食品。
酸化食品加工者需科學地設定加工過程以保證最終pH肯定低於4.6。加工者需對每批製成品測試平衡後的pH ,因為所有配料達到自然pH平衡,這對較大顆粒食品可能需長達10天長的時間。需經幾天達到平衡pH的產品在這段時間里可能需要冷藏,以防止肉毒梭菌或其它病原體的生長。為加速測試過程,可將產品混成均勻糊狀。均質含油的食品時,均質前應將油除去。另一種方法是在產品加油前測試pH,因為油不影響最終pH。
按配方配製的酸化食品和酸性食品的,必須進行充分地熱處理以滅活腐敗微生物和病原體的繁殖體。其原因有兩個,一是防止腐敗導致經濟損失,另外是腐敗生物的繁殖可使pH升高,危及產品的安全。
1.2 測量pH值
如加工者要進行酸化處理,必須有某種測量pH的畝敗方法。加工者多數選用pH計,但也可使用指示溶液、試紙或進行滴定,確保最終pH低於4.0。
1.3 發酵
葡萄酒和啤酒,是用酵母菌使產品發酵產生乙醇,乙醇使產品防腐。在酸泡菜、發酵香腸、乳酪、甜酸泡菜、橄欖和酪乳的生產中,發酵時細菌產生了乳酸。黴菌也用於某些食品的發酵,主要是為了味道和其它特性,如醬油。
發酵一方面需要促進好的微生物生長,同時一方面阻止會引起腐敗的不良微生物生長。通常的作法是向食品中加鹽或發酵劑,或在某些情形中將其輕微地酸化。發酵劑可以是酵母菌或細菌。
在很多發酵產品中,一個普遍現象就是沒有消除產酸細菌的加工過程。所以大部分發酵產品必須保持冷藏,以保證發酵細菌不會使產品腐敗。
2 控制水分活度
2.1 常見食品的水分活度
如同pH,每種微生物體有其生長的最低、最佳、最高水分活度。酵母菌和黴菌可在低水分下生長,但是0.85是病原體生長的安全界限。0.85是根據金黃色葡萄球菌產生毒素的最低水分活度得來的。
常見食品的水分活度。水分活度分類控制要求:0.85以上水份較大的食品要求冷藏或其他措施控制病原體生長;0.6—0.85中等水份食品不需要冷藏控制病原體,由於因酵母和黴菌引起的腐敗而限制貨架期;0.6以下低水份食品有較長貨架期,也不需要冷藏,這些食品稱為低水分食品。
大部分生肉、水果和蔬菜屬於水份較高的食品(水分活度高於0.85 )。值得注意的是麵包,多數人認為它是乾燥,貨架穩定的產品。實際上,它有相當高的水分活度,它只是因pH、水分活度的多重屏障,而使之安全,並且黴菌比病原體更容易生長,換言之,它變危險之前就長霉變綠了。
有些獨特風味的產品如醬油外表像是高水分產品,但因鹽、糖或其它成分結合了水分,它們的水分活度很低,其水分活度在0.80左右。因果醬和果凍的水分活度可滿足酵母菌和黴菌生長,它們需在將包裝前輕微加熱將酵母菌黴菌殺滅以防止腐敗。
2.2 控制水分活度
降低食品中水分有兩種傳統方法,即乾燥和加鹽或糖結合水分子。
乾燥是食品防腐最古老的方法之一。除防腐之外,乾燥產生了食品的自身特性,如同發酵。世界上很多地方還在用開放式空氣乾燥,一般而言有四種基本乾燥方法:熱空氣乾燥,用於固體食品如蔬菜、水果和魚;噴霧乾燥,用於流體和半流體如牛奶;真空乾燥,用於流體如果汁;冷凍乾燥,用於多種產品。
另一種降低食品水分活度的方法是加鹽或糖。這種類型食品的例子有醬油、果醬和腌魚,這不需要非常特殊的設備。對流體或半流體產品,如醬油或果醬,用配方加工控制。對固體食品如魚或熏火腿,可用鹽乾燥,即放入鹽溶液或浸入鹽水中。
控制水分活度分兩步。第一,科學地設定可保證水分活度為0.85或更低的乾燥、鹽漬或加工配方,然後嚴格地執行。第二,可取製成品樣品測試其水分活度。
3 控制包裝
包裝不同於其它控制方法,雖然包裝有時用於控制微生物生長,但對腐敗生物體的控制是有限的,不能作為可控制致病菌生長的單一方法,但通過改變包裝有助於產品安全性。
從食品安全形度看,包裝有兩個功能:可防止食品污染,也可增加食品控制的有效性。
3.1 包裝類型
很多產品是真空包裝。真空包裝是在將封口前用機械抽出包裝中空氣。產品放在低透氧性袋中,再放在真空機內用機械抽出袋中空氣然後進行熱封口。薄膜緊貼在產品上。袋中不殘留空氣或氣體。
充氣包裝產品可包裝於充氣包裝中。充氣包裝包括一次充氣和封口處理。所充的氣體有三種,可單獨或混合使用,包括氮氣、二氧化碳和氧氣。這些氣體都有各自不同功能:氮氣取代氧氣,因而減弱了需氧腐敗生物的生長;二氧化碳能使很多微生物致死,破壞腐敗生物以延長貨架期;氧氣是需氧腐敗生物體生命線。但含有一定氧氣可增加抑制肉毒梭菌的安全性,通常為濃度約2%至4%的氧。然而,包裝中存在的氧可使腐敗微生物生長,並消耗氧氣以至降低至2 %安全濃度之下,這樣產品的保質期受到限制。
3.2 控制氣體包裝
控制氣體包裝是一個動態過程,包裝中使用氧清除劑,在整個貨架期內保持包裝中的氣體。吸收氧氣有利於較長貨架期產品,因為大部分包裝對氧氣都有某種程度的通透性。
不同的包裝膜具有不同的透氧性。這些包裝用於貨架期較長產品的貯存。這類包裝用於蔬菜如生菜。當植物體呼吸時,它們吸入氧氣排出二氧化碳。如果薄膜限制了現有氧氣的含量,則可降低呼吸的速度並延長貨架期。
減氧包裝——所有這些不同包裝形式歸為一類稱為減氧包裝。使用減氧包裝可防止腐敗生物的生長,因而延長產品的貨架期。同時還對產品品質有其它益處,如減輕酸敗和褪色。使用這種包裝應注意,貨架期較長的產品為病原體生長和產生毒素提供了更多的時間。氧濃度低時,比需氧腐敗生物而言,更有利於有利於厭氧和兼性厭氧病原體的生長。因此,有可能在腐敗前就已產生毒素。
3.3 肉毒梭菌的控制
重點要關注的是肉毒梭菌,除非有其它對肉毒梭菌的控制措施,否則不能使用這些包裝技術。這些控制措施包括:水分活度低於0.93並且充分冷藏以控制其它病原體;pH低於4.6;鹽分高於10%,數量較多的競爭微生物;在最終容器中熱處理;在冷凍條件下貯存和銷售。每種控制措施自身都能有效地控制肉毒梭菌生長。
真空包裝生肉和禽肉,如同發酵乳酪,是利用競爭微生物抑制肉毒梭菌產生毒素的例子。像發酵產品如乳酪,發酵劑增殖產酸可防止肉毒梭菌生長。
零售和家庭冰箱的溫度常常不能控制在能充分阻止肉毒梭菌生長的溫度。單獨通過真空包裝、部分蒸煮、冷藏保存不能作為唯一的屏障。因此為了產品的安全,在加工、貯存和銷售過程中必須嚴格控製冷藏。
Ⅳ 食品細菌污染的危害有哪些
(一)導致食品腐敗變質:食品的腐敗變質泛指在以微生物為主的各種因素作用下,所發生的食品成分與感官性質的一切變化。這些變化往往是食品成分的降解伴隨著產生令人不愉快的色、香、味、形等感官性狀的變化,從而使食品降低或喪失營養價值與食用價值,是食品生產與經營中最常見的衛生問題之一。食品腐敗變質會導致食品的營養價值降低、食用價值降低甚至喪失,還可能會引起食物中毒,大多數微生物引起的腐敗具有明顯的感官性質改變,但有些芽孢桿菌引起的腐敗變質感官性質的變化不明顯,主要發生在發酵製品和罐頭食品中,由於產酸不產氣,而這些食品本身又帶有酸味,所以特徵不明顯,容易被誤認為沒有問題,使用後則可能會引起食物中毒。
(二)誘發食物中毒:有的食品被致病菌污染後,一方面在適宜的溫度、水分、pH和營養條件下大量繁殖,使食品含有大量致病菌,當人體攝入一定數量的活菌後造成食物中毒;另一方面有些污染菌在食品中繁殖並產生毒素,引起食物中毒。
(三)引起食源性傳染病:有些致病菌如痢疾桿菌、傷寒桿菌等,在污染食品後可在食品中存活一定時間,若食用前未採取殺菌措施,則可因食入活體致病菌而引起食源性傳染病。常見的通過食品傳播的細菌性傳染病有:痢疾、傷寒、霍亂等。
(四)造成經濟損失:無論因食品腐敗變質而造成的食品廢棄,還是誘發人類疾病都會伴隨著一定的經濟損失,據WHO統計,每年全球僅因食品腐敗變質而造成的經濟損失就多大幾百億美元。
食品細菌污染的危害性質與程度取決於污染食品的細菌種類和數量,如以雜菌為主的食品細菌污染以引起食品腐敗變質為主;而當腸道致病菌污染食品時可引起介食品傳播的傳染病或食物中毒。
Ⅵ 微生物對食品的危害有哪些
1、細菌性危害
細菌性危害是指細菌及其毒素產生的生物性危害。按其形態,細菌分為球菌、桿菌和螺形菌;按其致病性,細菌又可分為致病菌、條件病菌和非致病菌。引起食品腐敗變質。引起食源性疾病。若食品被致病菌污染,將會造成嚴重的食品安全問題。
2、病毒性危害
病毒非常微小,不僅肉眼看不見,而且在光學顯微鏡下也看不見,需用電子顯微鏡才能察覺到。病毒對食品的污染不像細菌那麼普遍,但一旦發生污染,產生的後果將非常嚴重。病毒一般通過直接或間接的方式由排泄物傳染到食物中。
攜帶病毒的食品加工者可導致食品的直接性污染,而污水則常導致食品的間接性污染。食品中常見的病毒有肝炎病毒,諾瓦克病毒以及一些與腸炎有關的病毒。
3、寄生蟲危害
寄生蟲是一類專門由寄主體內獲取營養的有機體。在寄生關系中,寄生蟲的中間宿主具有重大的食品安全意義。畜禽、水產是許多寄生蟲的中間宿主,消費者食用了含有寄生蟲的畜禽和水產品後,就可能感染寄生蟲。
4、真菌性危害
食品中真菌性危害主要包括真菌及其毒素,有毒蘑菇對食品造成的危害。黴菌可以破壞食品的品質,有的產生毒素,造成嚴重的食品安全問題。例如黃麴黴素、雜色麴黴素、赭麴黴素可以導致肝損傷,並具有很強的致病作用。與細菌毒素不同,黴菌毒素可以耐受高溫。
食品腐敗變質的類型主要有以下幾種。
1、變黏:腐敗變質食品變黏主要是由於細菌生長代謝形成的多糖所致,常發生在以碳水化合物為主的食品中。常見的使食品變教的微生物有:黏液產鹼桿菌、類產鹼桿菌,無色桿菌屬,氣桿菌屬,乳鼓桿菌,明串珠菌等,少數酵母也會使食品腐敗變黏。
2、變酸:食品變酸常發生在碳水化合物為主的食品和乳製品中。食品變酸主要是由於腐敗微生物生長代謝產鼓所致,醋酸屬,丙酸屬,假單抱菌屬,微球菌屬,乳較鏈球曲屬和乳酸桿菌科備用細菌等;少數黴菌如根霉也會利用碳水化合物產鼓,從而造成食品腐敗變質。
3、變臭:食物變臭主要是由於細菌分解蛋白質為主的食品產生有機胺、氨氣、硫醉和糞奧素等所致。常見的分解蛋白質的細菌有:梭狀芽抱桿菌屬,變形桿菌屆屬,芽抱桿菌屬等。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食品安全危害、網路——食物變質
Ⅶ 糧食,油料及食品上的微生物對人體有何危害
微生物作為自然界存在的一種生物與我們賴以生存的食品有著密切的關系。微生物在許多食品的生產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同時也是導致食品腐敗變質的元兇,因此要正確處理微生物與食品間的關系。
微生物在食品生產中的作用
我們日常食用的很多食品都是通過微生物的作用生產的。如食醋是用糧食等澱粉質為原料,經微生物制曲、糖化、酒精發酵、醋酸發酵等階段釀制而成;發酵乳製品是用良好的原料乳經過殺菌作用接種特定的微生物進行發酵作用,產生具有特殊風味的食品;啤酒是以優質大麥芽為主要原料,大米、酒花等為輔料,經過制麥、糖化、啤酒酵母發酵等工序釀制而成的一種含有二氧化碳、低酒精度和多種營養成分的飲料酒。
像這類食品還有很多中,可見微生物在食品生產中發揮了非常大的作用。與此同時引起食品腐敗變質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受微生物的污染。
微生物與食品的腐敗變質
食品在加工前、加工過程中以及加工後,都可以受到外源性和內源性微生物的污染。污染食品的微生物有細菌、酵母菌和黴菌以及由它們產生的毒素。污染途徑也比較多,可以通過原料生長地土壤、加工用水、環境空氣、工作人員、加工用具、雜物、包裝、運輸設備、貯藏環境,以及昆蟲、動物等,直接或間接地污染食品加工的原料、半成品或成品。因此很可能許多食品的腐敗變質在加工過程中或在剛包裝完畢就已發生,已經成為不符合食品衛生質量標準的食品。食品加工過程中的清洗、消毒和滅菌以及烘烤、油炸等過程都可以使食品中的微生物種類和數量明顯下降,甚至完全殺滅。但由於食品原料的理化狀態、食品加工的工藝方式、原料受微生物污染的程度等的差異,都會影響加工後食品中的微生物殘存率。
微生物引起食品腐敗變質的條件:1.食品本身具有豐富的營養成分,各種蛋白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和無機鹽等都有存在只是比例上的不同。如有一定的水分和溫度,就十分適意微生物的生長繁殖。2.食品所處環境的溫度。當環境為低溫時,會明顯抑制微生物的生長和代謝速率,因而會減緩由微生物引起的腐敗變質。食品處於高溫環境時,如果溫度超出微生物可忍耐的高限,則微生物很快死亡。如果溫度在適宜生長溫度以下時,則微生物的生長會隨著溫度的提高而加快,食品的腐敗變質隨之會加快。3.食品所處環境的濕度。高濕度,一方面有利於微生物的生長與繁殖;另一方面有利於微生物的生命活動,不會因濕度太小而使細胞體失水干縮。
減少食品微生物污染的措施
根據上述食品腐敗變質的條件我們可以採取以下措施減少微生物的污染。對某些食品原料所帶有的泥土和污物進行清洗,以減少或去除大部分所帶的微生物。乾燥、降溫,使環境不適於微生物的生長繁殖,也是一項有效的措施。在加工、運輸、貯藏過程中的環境、設備、輔料和工作人員,都應注意防止微生物對食品的污染。無菌密封包裝是食品加工後防止微生物再次污染的有效方法。
採取防止和減少食品微生物污染腐敗的保藏方法。冷藏、加熱加工後保藏、乾燥貯藏、輻射後貯藏、加入化學防腐劑保藏、利用發酵或腌漬貯藏食品等都是有效的保藏方法。
食品微生物檢驗的意義
食品因微生物腐敗變質不僅對食品造成損失浪費,同時也嚴重影響人們的身體健康。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估計,全球每年發生食源性疾病數十億人。發達國家(包括美國)發生食源性疾病的概率也相當高,平均每年有1/3的人群感染食源性疾病。因此我們不僅要預防和控制微生物的污染,更要求質檢部門對食品中的微生物進行嚴格檢驗,讓消費者吃上放心的食品。食品微生物檢驗具有重大意義。
食品微生物檢驗是衡量食品衛生質量的重要指標之一,也是判定被檢食品能否食用的科學依據之一。通過食品微生物檢驗,可以判斷食品加工環境及食品衛生環境,能夠對食品被細菌污染的程度做出正確的評價,為各項衛生管理工作提供科學依據,提供傳染病和人類、動物和食物中毒的防治措施。食品微生物檢驗是以貫徹「預防為主」的衛生方針,可以有效地防止或者減少食物中毒人畜共患病的發生,保障人民的身體健康;同時,它對提高產品質量,避免經濟損失,保證出口等方面具有政治上和經濟上的重要意義。食品的微生物安全性要控制在原料、、加工等環節,而不僅僅是終產品的檢驗;在生產、加工、貯存、銷售、制備時運用科學管理體系。更重要的是要控制微生物的污染,因為微生物的污染可能發生在食品加工的任何一個環節,甚至加熱滅菌後的包裝、運輸和銷售,都有可能出現問題。因此我們要根據微生物與食品的關系來更好的預防、控制微生物對食品的污染,讓消費者真正吃到放心的食品。
Ⅷ 食品微生物控制方法
一般食品中的微生物污染主要由原料自帶、環境污染、生產過程不衛生、從業人員不注意個人衛生、儲運條件不達標等,應該針對各種情況進行控制。
1.首先要注意原材料的選擇與處理,減少微生物的來源。
2.食品工廠應建在遠離重工業區,周圍不應有農葯廠、化肥工廠、垃圾場、糞場、污水坑及大醫院等。以免受到廢水、廢氣、廢渣和病原微生物及其它污染物的污染,對食品加工廠本身的污染物也必須進行無害化處理。
3.食品生產的場所,應符合衛生要求,易於清洗消毒,空間可採用空氣過濾器,造成潔凈的生產環境;保持生產車間四周牆壁、天花板和地面等六面清潔,生產設備應該經常清洗消毒,以減少微生物孳生的場所;嚴格執行各項生產衛生制度。生產中應注意簡化工藝,縮短生產流程,做到生產自動化、密閉化和連續化,盡量減少食品在空間暴露的時間,做到不接觸或少接觸人手和其他未經消毒的物品,這是降低微生物污染食品,提高食品質量的有效措施;加強用水的管理和處理。
4.食品從業人員必須身體健康,並經常對從業人員進行有針對性的體檢,以便及時排除患者及病原菌攜帶者對消費者健康的威脅。從業人員應勤理發、剪指甲、洗手、洗澡,保持個人衛生;工作衣帽、口罩等要經常清洗,保持清潔,特別是操作前雙手的清洗和消毒更為重要。
5.應該嚴格按照相關標准儲運食物,防止霉變。
Ⅸ 食品污染對人體有哪些危害日常生活中如何避免食品污染對我們的傷害
食品污染人體健康造成的危害主要為影響食品的感官性狀、引起機體急慢性中毒、對機體的遠期危害,如致癌、致突變、致畸作用。具體的危害依食品污染物的不同而不同。
1、食品中的微生物污染與人體健康主要是由有害微生物及其毒素、寄生蟲及其蟲卵和昆蟲等引起的。肉、魚、蛋和奶等動物性食品易被致病菌及其毒素污染,導致食用者發生細菌性食物中毒和人畜共患的傳染病。致病菌主要來自病人、帶菌者、病畜和病禽等。致病菌及其毒素可通過空氣、土壤、水、食具、患者的手或排泄物污染食品。被致病菌及其毒素污染的食品,特別是動物性食品,如食用前未經煮熟或未經必要的加熱處理,會引起沙門氏菌或金黃色葡萄球菌毒素等細菌性食物中毒;食用被污染的食品還可引起炭疽、結核和布氏桿菌病(波狀熱)等傳染病;其他如霍亂弧菌、大腸桿菌、痢疾桿菌、溶血性鏈球菌、口蹄疫病毒、禽流感病毒、甲型肝炎病毒等,從而引起相應的疾病。1988年上海爆發的甲肝大流行就是典型的例子。另外,有些細菌還含有可分解各種有機物的酶類,並在適宜條件下大量生長繁殖,食品被這些細菌污染後,其中的蛋白質、脂肪和糖類可在各種酶的作用下分解,使食品感官性狀惡化,營養價值降低,甚至腐敗變質。
如果食品被寄生蟲或寄生蟲卵污染,人食用後則可引起相應的寄生蟲病,如絛蟲病、腦囊蟲病、腦包蟲病、華支睾吸蟲病(又稱肝吸蟲病)、蛔蟲病等。污染源主要是病人、病畜和水生物。污染物一般是通過病人或病畜的糞便污染水源或土壤,然後再使家畜、魚類和蔬菜受到感染或污染。
真菌廣泛分布於自然界。受真菌污染的農作物、空氣、土壤和容器等都可使食品受到污染。部分真菌菌株在適宜條件下,能產生有毒代謝產物,即真菌毒素,對人畜都有很強的毒性。一次大量攝入被真菌及其毒素污染的食品,會造成食物中毒;長期、小量攝入受污染的食品也會引起慢性病或癌症。如黃麴黴毒素不僅具有很強的肝臟毒性,導致急慢性肝中毒,甚至導致死亡,而且還具有很強的致癌性,可引起肝癌、胃癌、腎癌、結腸癌、乳腺癌等癌症。黃麴黴毒素是黃麴黴菌產生的活性物質。黃麴黴菌是真菌的一種,普遍存在於空氣和土壤中,在有氧、溫度較高和潮濕的條件下容易生長,易在花生、玉米、大米、小麥、大麥、棉籽和大豆等農產品上生長發霉。黃麴黴素對食品原料和成品的污染很普遍,我國南方地區、印度、美國和一些東南亞國家的糧產品中黃麴黴毒素污染率均較高。黃麴黴毒素的急性毒性主要是對肝臟造成損害,造成肝細胞變性,脂肪浸潤、膽管增生等。黃麴黴毒素不僅引起家禽、魚類、家畜和其他動物的肝癌等腫瘤,流行病學調查發現在糧油、食品受黃麴黴毒素污染嚴重的地區,人類肝癌發病率也較高。國際癌症研究所將黃麴黴毒素確定為一級人類致癌物。
食用被黃麴黴毒素污染嚴重的食品後可出現發熱、腹痛、嘔吐、食慾減退,嚴重者在2—3周內出現肝脾腫大、肝區疼痛、皮膚黏膜黃染、腹水、下肢浮腫及肝功能異常等中毒性肝病的表現,也可能出現心臟擴大、肺水腫,甚至痙攣、昏迷等症。
早在公元前1世紀就有因食用霉變的穀物引起某些疾病,導致孕婦流產、畸胎的記載。霉變的飼料可使家畜的生長減緩,出現畸胎或死亡。20世紀60年代,英國一家農場10萬只火雞食用霉變的花生粉後,相繼在幾個月內死亡,研究人員發現有些真菌毒素不僅具有很強的毒性,而且也是重要的致癌物質。
糧食和各種食品的貯存條件不良,容易孳生各種倉儲害蟲。例如糧食中的甲蟲類、蛾類和蟎類;魚、肉、醬或鹹菜中的蠅蛆以及咸魚中的乾酪蠅幼蟲等。棗、栗、餅乾和點心等含糖較多的食品特別容易受到侵害。昆蟲污染可使大量食品遭到破壞,食用了這些受昆蟲污染的食品也可能對人體健康造成危害。
2、食品中化肥污染與人體健康在農業生產中,由於近幾年大量長期地亂施化肥造成了農業環境的污染,進而給食品帶來了污染。在蔬菜種植中,施用過量的氮肥,再加上蔬菜是富集硝酸鹽的植物性食物,從而對葉菜類蔬菜含硝酸鹽影響最大。人類攝入硝酸鹽約有80%—90%來自蔬菜,雖然蔬菜中的硝酸鹽對人體無害,但它極易還原成亞硝酸鹽,導致癌症發生。世界衛生組織和聯合國糧農組織在1993年就規定硝酸鹽的日允許攝入量為0?36毫克/千克(體重),亞硝酸鹽的日允許攝入量為0?13毫克/千克(體重)。從一次測定結果來看,有些蔬菜(葉菜類)硝酸鹽含量已經超標,大多數蔬菜的亞硝酸鹽含量尚未超標,但腌制的芥菜已明顯超標,對人類的身體健康存在著一種潛在威脅,應引起人們的高度重視。
被硝酸鹽污染的蔬菜對人體的影響主要有以下兩方面:一是硝酸鹽含量高可能會引起高鐵血紅蛋白症;二是硝酸鹽、亞硝酸鹽是強致癌物質亞硝酸胺的前體,可誘發消化系統癌變。
3、食品中的農葯污染與人體健康有機氯類農葯在我國使用長達30餘年。雖然1983年停止生產有機氯類農葯,但它們的殘留問題仍不容忽視。如DDT、六六六的殘留期長達50年。有機氯類農葯揮發性不高,脂溶性強,化學性質穩定,易於在動植物富含脂肪的組織及谷類外殼富含脂質的部分中蓄積。
人體長期攝入含有有機氯農葯的食物後,主要造成急、慢性中毒,侵害肝、腎及神經系統;此外,農葯還具有環境激素的作用,對內分泌及生殖系統也會造成一定損害。
在肝病高發的某縣,腫瘤病人體內脂肪中的DDT和六六六殘留量都高於健康人的水平。國外有人提出警告,即使立即停止使用DDT、六六六,現在人體脂肪中的蓄積量在10—20年內也不會改變。
我國自停止使用有機氯類農葯以來,有機磷類農葯已成為最主要的一類農葯,尤其是蔬菜、瓜果、茶葉等用量較大。據某市調查,在蔬菜上使用較多的是樂果、DDV、甲胺磷、馬拉硫磷等,而且在使用這些農葯後都難於做到安全間隔以後進入市場。
經常攝入微量有機磷農葯可引起精神異常、慢性神經炎,對視覺機能、生殖功能和免疫功能有不良的影響,尚有致癌、致畸、致突變等危害。
4、食品中重金屬和非金屬的污染與人體健康有害金屬與非金屬對食品產生污染的主要來源就是工業生產中的廢水、廢氣、廢渣(簡稱「三廢」)不經處理隨便排放,使水和土壤污染,再造成種植、養殖的糧食動物污染,這是食品有害金屬與非金屬污染的重要原因。未經處理隨便排放的「三廢」中含有大量的汞、鎘、砷、鉛、鎳、銻、錫、鈷、鉻、氟和硒等,可使水源和土壤遭到嚴重污染。通過灌溉、養殖和栽培,有害污染物經動、植物的吸收、富集,進入食物鏈,使魚蝦等水產品和糧食以及其他農副產品等受到嚴重污染。
汞的污染:據調查,江蘇省主要水系中魚體內汞的檢出率達100%。魚體內的汞有95%以上是毒性很強的甲基汞,對人體的危害較大,不但損害中樞神經系統,引起一系列的神經和精神症狀,而且遺傳,易發生畸胎。
在日本水俁地區就有6%的「水俁病」是先天的,這些小孩表現為發育不良、智力減退、畸形,有的癱瘓而死。經過「三廢」中廢水灌溉後的糧食、蔬菜、瓜果中的汞檢出率也很高,有些含量已超過了國家標准。
鎘的污染:鎘在一般環境中相當低,但通過食物鏈的富集後,可達到相當高的濃度。由於含鎘工業廢水排入水體,水生生物能從水中濃集鎘。其體內濃度可比水體含鎘量高4500倍左右。食物是攝入鎘的主要來源,人體每天所攝入的鎘,僅有很小一部分排泄出來。隨食物進入體內的鎘經消化系統吸收進入血液,血液中的鎘大部分進入腎臟和肝臟,並在體內蓄積,引起腎近曲小管上皮細胞的損害,臨床上出現高鈣尿、蛋白尿、糖尿、氨基酸尿,最後導致負鈣平衡,引起骨質疏鬆症。
5、食品中有機、無機物的污染與人體健康食品中有機和無機污染物的種類復雜,污染途徑也多種多樣。它們的主要來源有:工業「三廢」的排放等環境污染物導致食品生產過程污染;食品加工過程的污染;食品容器包裝材料污染等。
多環芳烴類是一類數量多、種類復雜、分布廣,與人的關系密切及對人的健康威脅較大的化學致癌物質。多環芳烴主要由各種有機物如煤、柴油、汽油、原油及香煙燃燒不完全而來。苯並芘是多環芳烴類化合物污染食品的一種主要的致癌性污染物。在新鮮肉、煙熏制肉、煎炸烘烤食品、各類蔬菜、水果類、糧食類、海產類、植物油及酒類中都能檢出苯並芘,特別是油炸、燒烤、煙熏食品中致癌物質會大大增加。多環芳烴對人體的主要危害可能是致癌。
流行病專家為了預測食品中的多環芳烴對人體致癌的危險性,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匈牙利西部一地區胃癌明顯高發,調查認為與該地區居民經常吃家庭自製含苯並芘比較高的熏肉有關;前蘇聯曾報道拉脫維亞一個沿海地區胃癌明顯高發,據認為是吃熏魚較多而致。
亞硝胺也是公認的致癌污染物之一,對動物所有的重要器官都可發生作用,但以肝臟和食管最為敏感,由於生成亞硝胺的前體物質二級胺和亞硝酸鹽在自然界分布很廣,並可在動物和人體內生成,因此亞硝胺也是食品中普遍存在的有害物質,亞硝胺與苯並芘對食品的污染都與加工方法有關,如生鯉魚的亞硝胺為4微克/千克,經熏制後增至9微克/千克;如經硝酸鹽發色後再煙熏處理,可增至14—26微克/千克。
氯乙烯、A?苯基r奈胺、苯二甲酸二辛酯是食品包裝、容器材料中的有害物質。氯乙烯是塑料製品的單體,具有致癌性,在氯乙烯中添加的增塑劑(苯二甲酸二辛酯)、穩定劑都有一定毒性,當接觸水、油、酒精、酸、鹼時可能溶解遷移到食品中去。如果用了含氯乙烯的塑料製品做食品包裝,則可導致食品的污染;如使用含有增塑劑的聚氯乙烯容器盛放淡水或海水飼養魚時,可導致魚死亡。據試驗,苯二甲酸二辛酯能引起白細胞增加、貧血、血尿、中樞神經系統的纖維細胞死亡等。
又如仿瓷餐具,也叫密胺餐具,是一種在餐館、家庭廣泛使用的新型餐具。據中新網2009年4月12日報道,最近,北京、河北兩地在對仿瓷餐具的檢測中,發現部分企業存在甲醛超標等質量問題。深入調查發現,一些企業竟然在用禁用原料尿素甲醛樹脂生產仿瓷餐具。尿素甲醛樹脂遇高溫易分解出甲醛,而甲醛是公認的致癌物質,用這樣的餐具盛裝食品,必然會導致食品的污染。
不用一次性產品、使用那些能夠多循環使用的餐具等等
Ⅹ 為什麼說微生物污染是食品安全的最大問題
近期,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公布了【2018年 第20號】關於8批次食品不合格情況的通告,被抽查的有薯類和膨化食品、水產製品、茶葉及相關製品、蛋製品、罐頭、乳製品和食用農產品等7類食品722批次樣品,抽樣檢驗項目合格樣品714批次,不合格樣品8批次。其中微生物污染是問題食品主因。
食品安全不管到什麼時間一直是一個重大的公共安全衛生問題,它不僅僅直接關繫到人們的身體健康,更是一個食品生產企業的命脈,食品企業為保護消費者顧客的身體健康,有效控制食品在加工中出現的二次污染,防止食品安全事故的發生,應採取必要措施,控制食品污染,這才是重中之重。
食品殺菌就是以食品原料、加工品為對象,通過對引起食品變質的主要因素---微生物的殺菌及除菌,達到食品品質的穩定化,有效延長食品的保質期,並因此降低食品中有害細菌在存活數量。
微生物超標是作為判定食品被污染程度的標志,也是判斷其保存能力的指標。食品中細菌菌落總數越多,則食品含有致病菌的可能性越大,食品質量就越差;菌落總數越小,則食品含有致病菌的可能性越小。統計發現,導致這些食品不合格的原因包括很多,微生物污染是問題食品主因,一般微生物超標原因是個別企業可能未按要求嚴格控制生產加工過程的衛生條件如:
1、生產設備消毒不到位
2、生產環境消毒不到位
3、包裝材料清洗消毒不到位
4、產品包裝密封不嚴、
5、人員消毒不到位(更衣室,工作服等)
6、儲運條件控制不當、
7、工器具等生產設備消毒不到位、
8、有滅菌工藝的產品滅菌不徹底。
在消毒劑領域,傳統的方式包括紫外線燈照射殺菌、葯物噴灑滅菌、臭氧、採用初中高效三級過濾方式濾塵等。不可否認在過去的很多年中,他們在之前的食品安全上有著突出的貢獻,但隨著現在國家監管及食品質量的不斷提升,缺點也慢慢體現出來。
紫外線燈照射殺菌:紫外線燈對人體有害,所以只能在靜態(無人)的情況下使用,實際生產時為細菌二次污染食品的提供機會。紫外線燈還有一個弊端,有效輻照距離為1.5米,開啟時空氣中大部分細菌、病毒只是暫時擊暈(隱藏在0.6M以下或輻照距離外),並未完全殺死;關閉時,待人、物流動後被擊暈的細菌、病毒會反彈,使空氣浮游菌數量更高。
葯物噴灑滅菌:如過氧乙酸、次氯酸鈉等,因強烈的氣化作用,刺激性很強,只能在靜態(無人)的情況下使用。多數出口食品企業也不在用噴灑方法滅菌,主要原因是極易造成二次污染。化學試劑易在食品中殘留,對作業人員的皮膚、神經系統、腸胃及呼吸道也有影響,長期容易患毒害性職業病。
臭氧:使用面比較廣,其殺菌效果取決於車間濕度及臭氧濃度大小。在靜態(無人)的狀態下使用,對器具、設備有氧化、腐蝕作用。由於臭氧會造成人的神經中毒、引發支氣管炎和肺氣腫等危害。
初中高效三級過濾方式濾塵:目前,潔凈室無法在食品行業普及(保健食品除外),原因如下:1、潔凈室造價高、耗電大、易損耗品更換頻繁,運行成本大;2、現有食品企業多為老式廠房,改造成本大,搬遷或重建時則報廢。因此,無塵潔凈室對諸多企業而言成了一種擺設,一種形象工程,只有上級檢查時才開啟。
通過以上常用方法比較,得出如下結論:很多企業無法穩定,有效,長期的控制微生物,究其原因就是消毒產品和消毒方案不正確的緣故。因此解決食品微生物超標的的一個重要前提是:了解客戶生產工藝,制定專門的消毒方案和選擇一款優質的消毒劑。
奧克泰士作為進入中國5年的品牌,深耕於食品行業,對眾多產品的生產流程了如指掌,配合我們獨有的消毒方案和專業的技術人員,奧克泰士己經為超過1000多家食品生產企業解決了食品微生物超標問題。
奧克泰士—德國原裝進口,專為食品廠設計,奧克泰士配合空間、環境、物表等可達到食品企業消毒滅菌的要求,近來深受食品企業的青睞。其主要成分是由食品級過氧化氫和銀離子組成的復合型溶劑,食品級無色無味無毒無殘留型。
產品經過IFS國際食品標准認證,歐盟EMAS檢測認證、ISO9001/ISO14001管道體系認證、德國萊茵TUV認證等。由於產品其獨特的作用原理,能夠快速殺滅包括芽孢、細菌孢子、真菌孢子、放射菌、分支桿菌、酵母菌、黴菌、病毒、大腸菌群、金黃色葡萄球菌、沙門氏菌、志賀氏菌、溶血性鏈球菌、李斯特菌、大腸埃希菌、副溶血性弧菌、肉毒桿菌、霍亂弧菌、變形桿菌、空腸彎麴菌、蠟樣芽孢桿菌、平酸菌、耶爾森氏菌、阪崎腸桿菌、蛔蟲卵等在內的所有類型的微生物。
奧克泰士食品廠專用消毒滅菌劑,是利用消毒劑的質量特性在鹼性條件下穩定,在酸性條件下殺菌效果良好的特點,利用德國技術工藝將消毒劑和酸性活化劑分別加工,經總混壓片制備的同體速溶性消毒劑.是集消毒、清洗、滅菌三者合一的產品,穩定性好、無刺激性氣味,對人體健康安全無副作用,使用非常方便,樣品在54℃上儲存14天,有效成分降解率達到3.83%,通過測試,奧克泰士的穩定性良好,殺菌效果符合同家衛生部《消毒技術規范》規定要求。
奧克泰士為食品企業微生物控制展現了嶄新的前景:
奧克泰士作為德國原裝進口食品級高效無殘留的清洗消毒劑,能夠高效殺滅各種微生物,且殘留只有水和氧氣,真正無害,無毒性,無腐蝕性,無味,且作為消毒劑使用時,無刺激性,甚至可以直接飲用。
它可以作為熏蒸使用代替甲醛,在達到殺滅微生物的同時,無任何刺激性,無需靜置,熏蒸完畢後,即刻可以生產。
它可以作為純化水的抑菌劑,通過微量的添加,達到抑制循環水微生物,藻類控制的目的。更重要的是,奧克泰士是全球為數不多的一款能夠有效去除生物膜的殺菌消毒劑,它作為C/D 區的物體表面消毒,人員手部消毒用時,使用後,無需沖洗,且具有保護皮膚的作用,沒有任何腐蝕性。不會產生耐葯性,不受溫度、PH 值、光照的影響,可以長期儲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