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鼓勵葯企,才能解決醫葯難的問題
中國創新葯已進入全球第二梯隊前列對於上述創新問題,李燕建議一方面,政府長期持續投入科研經費,加大基礎研究在研發總投入的比例。探索設立國家轉化科學促進中心,搭建基礎醫學到臨床研究的轉化橋梁。另一方面,鼓勵和支持走在全球前列、處於全球技術前沿的全新靶點和產品的開發,推動新一代抗體組合技術、創新雙靶點抗體技術、溶瘤病毒、高濃度生物製品皮下給葯技術、口服生物制劑等發展。尤其對進入臨床階段的在研產品,從國家角度給予政策、資金等大力支持。
李燕認為,葯品審批對於醫葯創新也十分關鍵,早一天上市就早一天得到大量投入的回報,但有時也會成為「瓶頸」。相較於國際先進,以及進口葯與國產創新葯的審評時長,還有較大提升空間。李燕建議,持續進行審評審批制度改革,提升審評審批的質量和效率,減少行政審批,在保障安全性的前提下將更多責任賦予企業、機構和市場。
② 2022年國產新葯市場競爭格局怎麼分析
國內醫葯行業隨著醫葯政策的改革,鼓勵創新葯研發並縮短其上市周期,葯企也慢慢改革投向創新葯,2022年國內創新葯市場逐漸擴張,充滿著機遇與挑戰。
回顧2016年至2021年期間,我國已上市國產新葯(按活性成分的化學葯和生物葯)共89種,國內Ⅰ類新葯申請受理數量持續增長,受理數量年復合增長率(CAGR)高達 40% ,各大葯企在創新葯方面取得了不錯的成績,那麼2022年國內新葯競爭格局會是什麼樣的?
對於2022年國產新葯競爭格局可以從新葯市場、政策為導向進行分析。
一、國內新葯競爭格局分析
1.國內新葯受理情況逐年提高
國內1類新葯受理數量逐年提高其中,2020年申請受理數枝兄稿量相較以往增幅最大(增長 83%),反映出 CDE 效率和市場活躍度的大幅提升;2021 年Ⅰ類新葯申請受理數量保持增長,申請受理數量同比 2020 年增長 68%,合計達到 1379 件塵此,國內創新葯事業不斷突破瓶頸,國內從仿製葯大國逐漸轉為創新葯強國。
圖片來源:葯融雲中國1類新葯靶點白皮
二、國內醫葯政策分析
1.國內醫葯市場以政策為主導
我國的相關政策與制度一直左右著醫葯市場,這些已達成業內共識,醫葯市場的發展是由葯品生產、葯品流通與葯品使用等組成,政策推動國內醫葯市場的改革與創新。
(1)醫保目錄動態調整及創新葯優先審批,鼓勵創新葯研發並縮短其上市周期,通過醫保目錄納入更多的創新葯物使得符合民眾需要的創新葯能快速進入市場並回籠猛孝資金。
(2)國家提倡《以臨床價值為導向的腫瘤葯物臨床研發指導原則》提出,我國腫瘤葯創新研發處於快速發展階段,對於葯物安全性、治療體驗和生存質量有了更高的期望,今後的創新葯對於Me too/Meo better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真正的源頭創新或者治療效果更佳的葯物才能獲得市場的青睞,配合現在的醫改,只有做到真的Me better而非Me worse才會推開市場乃至進入國家醫保。
根據醫葯政策和國內新葯市場結合分析,2022年新葯競爭格局會以下幾個方面為主:
1、差異化創新葯,避免同質化競爭嚴重;利用「中國新」靶點結合政策以及企業(研發技術、研發方向等)做差異化創新葯。
2、根據政策以保民生、增加患者用葯的可及性創新葯。
3、滿足未滿足臨床需求的創新葯,比如腫瘤、神經領域等都是未滿足臨床需求,這也是這些葯物扎堆的原因,醫葯市場也是需要滿足未滿足臨床需求的葯物。
4、針對熱門領域、熱門靶點類創新葯;熱門領域以及熱門靶點一直是醫葯行業扎堆的地方,同質化競爭嚴重。
熱門靶點:目前可以開發的方向有單克隆抗體、ADC、雙克隆抗體(主要和PD-1聯合用葯)以及CAR-T,熱門靶點無論上述哪個方向,只要國際有相關的產品進入臨床,我國的企業也有同類的產品在研,生物制劑也實現了快速的Fast-follow。
熱門領域:在熱門領域中選擇新靶點,實現新突破。
5、真正的Me better葯物,真正的源頭創新或者治療效果更加的葯物。
6、「中國新」靶點,研究價值更大,後續可在葯融雲資料庫中,查詢針對這些靶點開發的葯物主要的疾病領域,通過流行病學數據以及與公司自身的戰略的適配性,來選擇靶點進行深一步研究。
醫葯行業不等同於其它行業,試錯的成本極其高昂,周期長、投入大、風險高,需要大量的時間、資金成本,稍有不慎,會損失上千萬或上億的資金投入,但在葯物研發之立項環節,可利用葯企優勢結合葯融雲資料庫,選擇最優的賽道和策略,節省時間和金錢的投入。
③ 關於生物制劑恩利的使用經驗
你都用過什麼葯呢?光吃止疼葯肯定是治標不治本的。其實說實話,當前的治療手段主要目的還是在於控制炎症、緩解症狀,保持關節功能、防止畸形病變,修復受損關節進而減輕疼痛。對於上述這幾點,你說的那個生物制劑恩利(依那西普),相對於目前市面上的葯物來說,可以算是一種比較領先的治療葯物了。而且,相對來說,生物制劑不會有那麼強烈的副作用,可以幫助類風濕性關節炎以及強直患者達到更滿意的治療效果,它在國外的適應症還更廣泛一些。
至於你說到的用葯經驗,建議你如果英文好的話,可以去英文的論壇或網站上看看,這個葯在國外上市比較早,經驗啊案例什麼的在外國網站上會更充分一些。或者找家人朋友什麼的幫忙找找,再給你講講吧。個人觀點:像你這種發病時間不長的,還是要早點採取對症的治療方法,別等到關節損傷的程度很深了才去認真治療,自己多受罪不說,關節組織什麼的都壞了,那就回不去了。
④ 治療銀屑病的「終極武器」——生物制劑
常常聽患者問道:「醫生,銀屑病怎麼這么難治,用過不少葯物和理療,皮損是好轉了,但沒多久又反復,現在有什麼新葯嗎」。
答案是:「有的,有新的系統葯物如生物制劑,也有新的外用葯物」,但如何去選擇治療,如何聯合治療達到最佳療效,需要充分評估患者的病情,制定個體化方案。
銀屑病傳統的治療包括外用葯物、光療、系統葯物等, 外用葯物目前常用的包括糖皮質激素、維A酸類、維生素D3衍生物等,系統葯物包括維甲酸類、甲氨蝶呤、環孢素等葯物。
傳統治療存在起效較慢、易復發、不良反應較多、依從性差等缺點,近些年,生物治療已經成為銀屑病的主要治療方法之一,在治療重症、難治以及特殊類型銀屑病方面發揮了積極而有效的作用。
我國目前批准上市並已經在臨床用於銀屑病治療的生物制劑,包括:
1、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抑制劑:依那西普、英夫利西單抗、 阿達木單抗;
2、白細胞介素 12/23(IL-12/23)抑制劑:烏司奴單抗;
3、白細胞介素23(IL-23)抑制劑:古塞奇尤單抗;
4、白細胞介素17A(IL-17A)抑制劑:司庫奇尤單抗、依奇珠單抗。
生物制劑在我國批準的適應證大多為 成年人中重度斑塊狀銀屑病 或對環孢素、甲氨蝶呤或PUVA等其他系統治療療效不滿意、有禁忌或無法耐受的成人中重度斑塊狀銀屑病,因此國內使用生物制劑的大多為斑塊型銀屑病患者;
雖然不同生物制劑的療效不一,但總體治療後的應答率較高,大多患者12~16周可達到PASI75或PASI90,但仍有少數患者通過單一生物制劑治療方案或在某一階段無法獲得滿意的治療效果,治療療效僅能達到PASI75甚至PASI50以下,這時需要聯合其他治療方法。
治療初期聯合外用葯可以更快速地改善病情,治療過程中部分皮損頑固或反復時也可聯合外用葯物治療;
多項臨床研究表明,生物制劑聯合外用糖皮質激素、維A酸類或維生素D3衍生物,可提高療效;
尤其是斑塊狀銀屑病治療初期或應答率不高時,聯合外用鹵米松乳膏、他扎羅汀倍他米松乳膏、卡泊三醇倍他米松軟膏,可促進斑塊變薄、鱗屑減少,起效時間更快,療效更佳,斑塊變薄後外用卡泊三醇軟膏維持治療,可進一步促進皮損盡快清除。
有研究證明,依那西普、阿達木單抗、英夫利西單抗以及烏司奴單抗等與窄譜中波紫外線的聯合應用可以進一步提高療效;
但鑒於對於多數患者這種聯合的必要性不大,而且不能完全除外同時應用TNF⁃α抑制劑等生物制劑和紫外線療法有增加皮膚惡性腫瘤的風險,因此不推薦將生物治療聯合紫外線光療作為常規的治療方案。
依那西普等生物制劑聯合甲氨蝶呤可提高療效,英夫利西單抗等生物制劑聯合甲氨蝶呤可減少抗葯物抗體(ADA)的產生;
單用生物制劑療效不滿意或長期維持療效不穩定者,可聯合應用阿維 A;
不推薦生物制劑與環孢素等其他免疫抑制劑聯合應用。
在應用生物制劑之前已在使用甲氨蝶呤、阿維A的患者可不停葯,繼續聯合生物制劑治療,待病情好轉或控制後將傳統葯物逐漸減葯或停葯。
銀屑病生物治療的發展非常迅速,隨著臨床經驗的不斷積累和新生物制劑的不斷涌現,我們需要根據患者的病情、心理、經濟情況等綜合因素制定適合的個體化方案。
如生物治療無法獲得滿意的療效時可聯合傳統葯物共同治療銀屑病,以取得最佳療效,讓患者最大獲益。
作者:海南省第五人民醫院 王萍
⑤ 從葯學角度如何看待生物制劑的前景呢
生物制葯的旅數凱發展前景挺好的,具體內容如下:
生物制葯行業的一個主要部門致力於探索生物有機體和物質在創造新葯物、疫苗和葯物輸送系統方面的潛力。從事制葯生物技術工作的專業人員從事密集的研究和開發,以發現有關遺傳學的新信息並將尖端技術應用於生產工作。有許多不同類型的制葯拆喚生物技術工作,包括科學研究人員和工程師、臨床主任和技術人員、技術作家和產品銷售代表。許多制葯生物技術工作由訓練有素的科學家和研究助理擔任。
專業人士通讀數千頁的科學期刊並參加定期會議,了解遺傳學和葯理學的最新突破。他們還提出了新的假設並設計了原始研究,以了解不同類型的葯物如何有效對抗遺傳疾病。例如,一位科學家可能希望創造一種可以糾正畢滾一種非常特殊類型的酶缺乏症的葯物。他或她可能會嘗試創造一種合成酶或分離一種可以滲透和修復受損基因的生物物質。
⑥ 最近看到很多講生物制劑可以治療類風濕的報道,生物制劑治類風濕關節炎真的有效嗎有誰知道謝謝!
生物制劑是近年來類風濕治療的新趨勢,以依那西普(恩利)為代表的生物制劑,為類風濕關節炎和強直性脊柱炎的治療帶來了革命性的突破。和傳統的治療類風濕疾病的葯物相比,生物制劑最大的特點在於,可以完全達到臨床緩解,關節不腫不痛,患者可以和普通人一樣正常生活和工作。
使用生物制劑,要盡可能在疾病早期開始,研究顯示,早期使用依那西普不僅可以使類風濕關節炎和強直性脊柱炎的關節腫痛、晨僵等常見症狀迅速得到緩解,同時還能阻斷腫瘤壞死因子在這兩類疾病中的作用,從而從根本上阻止關節破壞,避免疾病進展導致的關節變形甚至殘疾。
轉一篇北京青年報的報道,希望能對廣大病友有所幫助:
http://www.chinadaily.com.cn/hqss/lvyou/2010-10-20/content_1043878.html
⑦ 生物制葯技術的發展前景
從現今情況看從事生物醫葯產品研究與開發的人才嚴重不足,已成為制約我國生物醫葯產業發展的瓶頸,因此本專業的就業前景非常好,畢業生可從事生物葯物的資源開發、產品研製、生產、技術管理、質量控制等工作。
生物制葯絕鬧技術畢業生可到全國生物制葯相關制葯企業、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政府機構從事葯物研製、科技公關、技術指導、企業管理、產品生產營銷、葯事管理、科學研究、教學等工作。
生物制葯專業需要掌握的能攔改力
1.掌握化學制葯、生物制葯、葯物制劑技術與工程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
2.掌握葯物生產裝置工藝與設備設計方法;
3.具有對葯品的新資源、新產品、新工藝進行研究、開發和設計的初步能力;
4.熟悉國家對於化工與制葯生產、設計、研究與開發、環境保護等方面的方針、政策和法規;
5.了解制葯工程與制劑方面的理論前沿,了解並衡罩新工藝、新技術和新設備的發展動態;
6.熟悉掌握一門外語,具備聽、說、讀、寫能力,掌握文獻檢索、資料查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學研究和實際工作能力。
⑧ 僅需兩周,這種微生物就能將最難降解的PE塑料「吃」成碎片
作者 | 田瑞穎 廖洋
為減少不可降解塑料的增量,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採取「禁塑令」等措施。但全球每年仍有約1.5億噸塑料垃圾進入陸地和海洋環境。如何幫助地球「消化」海量的不可降解塑料?尋找能「吃」塑料的微生物,成為近年來科學家關注的焦點。
近日,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孫超岷團隊經過多年攻關,首次發現能有效降解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和聚乙烯(PE)兩種塑料的海洋微生物菌群和酶——僅需兩周,它們就能將最難降解的PE塑料「吃」成碎片。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危險材料》。
小菌群大作用
塑料是一類高分子聚合物的統稱,包括聚乙烯、聚丙烯、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苯乙烯和聚氯乙烯等。
2016年,日本京都工藝纖維大學科學家發現了能有效降解PET塑料的微生物,這一消息讓眾多科學家為之振奮。
雖然目前許多科學家正在尋找能有效降解塑料的微生物及酶,但對最難降解、體量最大的PE塑料,卻一直沒有辦法。
「PE塑料具有優異的化學穩定性,比PET等其他類型的塑料更難降解,而生活中常見的一次性塑料袋、農用地膜等幾乎都是PE塑料。研製出有效降解PE塑料的生物製品,對於消除白色污染至關重要。」孫超岷在接受《中國科學報》采訪時說。
微生物無處不在,是否有能「吃」掉PE塑料的微生物?如果有,又該去哪兒找呢?
「全世界的塑料垃圾只有約9%得到回收再利用,其餘大部分被焚燒、填埋或直接遺棄在自然環境中,而海洋正是塑料垃圾最終流向之一。」孫超岷告訴記者。
「百川歸海」,他決定向海洋要答案。「海洋是塑料的主要承載地,相應地,很多海洋微生物在與塑料的長期共存中也進化出一系列塑料降解系統,其產生的塑料降解酶也成為發展塑料降解酶制劑的絕佳候選材料。」
孫超岷進一步解釋道,「塑料聚合物主要被生物胞外酶解聚成短鏈或小分子物質,隨後轉運到細胞內徹底氧化。細菌可產生多種胞外酶降解塑料大分子,如脂酶、解聚酶、酯酶、蛋白酶、角質酶、脲酶和脫水酶等。」
「塑料可以轉化成微生物自身生長所需的能源物質,微生物最終可以將塑料分解成對環境完全無害的二氧化碳、水等產物。」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博士高蓉蓉說。
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研究員、工程塑料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季君暉認為,「對於解決塑料增量問題,推行可降解塑料是主要途徑,但對於解決不可降解塑料的存量問題,運用微生物進行降解是非常好的研究方向。」
大海撈「菌」
尋找能「吃」掉PE塑料的微生物,可謂大海撈針。
「適者生存,海洋中的微生物適應了高鹽、高壓、黑暗等極端環境,產生了一些陸地環境無法形成的天然產物,例如具有特殊功能的抗生素和酶等,這些是生物製品非常好的資源庫。」孫超岷告訴記者。
2016年,在與海洋微生物打了多年交道後,孫超岷帶領團隊開始了這場也許沒有結果的尋「菌」征程。
起初,他們在青島近海受塑料污染較嚴重的海水浴場採集了上千份塑料垃圾,並對其中的菌群進行培育篩選,然而兩年多的工作幾乎沒有進展。就在大家一籌莫展之時,偶然發現有一個菌群能有效定殖在礦泉水瓶壁,這讓整個團隊興奮起來。
但菌群中含有很多微生物,並非所有微生物都能分解塑料,在進一步剔除「打醬油」的微生物、精準鎖定能「吃」掉PE塑料的微生物後,孫超岷團隊又耗時近3年獲得了相應的微生物純培養,並人工復配了能有效降解PE塑料的菌群,最終結合不同手段找到了降解PE塑料的相應酶。
「在篩選能降解PE塑料的微生物的過程中,我們常常幾個月都在重復失敗的結果,最難時也曾想過放棄,但慶幸的是,我們堅持下來了,也正是大量失敗的經驗促使我們最終得到能『吃』塑料的菌群,這是一種量變引起質變的過程。」高蓉蓉感慨道。
在孫超岷看來,很多研究團隊沒有持續下去的原因,一方面是塑料作為近百年才出現的新型污染物,自然界的微生物還沒有進化出高效降解塑料的成熟系統,篩選起來猶如大海撈針。另一方面,微生物降解塑料的效果短時間內肉眼難以觀察,需要藉助特殊的儀器檢測。
「科學研究需要持續坐『冷板凳』,項目沒有拿到結果,是很難得到資助的,而對於有潛力但又有冒險性的課題,尤其是從『0』到『1』的課題,國家應該給予更多資助。」孫超岷表示。
「我們的研究為PE塑料的降解打開了一扇門,但『登堂入室』後還需開展更多工作。」孫超岷告訴記者,「目前,團隊還在精細研究酶的結構及作用機制,試圖通過突變的方式找到更高效降解PE塑料的酶,並把不同的酶合在一起形成酶系,最終發展為塑料降解酶制劑。」
此外,孫超岷團隊還在嘗試用不同比例復配微生物菌群,希望通過調整不同微生物個體的比例,提高PE塑料降解效率。
加強學科交叉
「目前,團隊發現的微生物菌群和酶還只能在實驗室小規模條件下實現對塑料垃圾的部分降解,距離產業化應用還有一段較長的路要走。」孫超岷坦言。
他希望能研製出塑料降解生物制劑,並在密閉的反應器中處理塑料垃圾,對相應的降解產物進行回收再利用。「目前所使用的菌群都是常見的微生物,不會造成生物安全及二次污染問題。」
在孫超岷看來,可降解塑料全面取代傳統塑料之前,後者仍具有一定的生存空間,研製塑料降解生物製品對解決已經形成和未來新增的塑料污染問題具有重要意義。
「消除地球上的白色污染,不能單靠幾個團隊或幾個專業,必須全 社會 通力合作,才能突破傳統塑料的降解技術瓶頸。未來,我們希望能與其他不同學科的研究團隊共同努力,研製出高效降解塑料垃圾的生物製品。」孫超岷說。
在季君暉看來,利用微生物降解塑料和研製可降解塑料,雖然是兩個相差較大的領域,但存在互補性。「兩個學科需要更多地交叉,未來也一定會有更多的相互補充。」
「禁塑令」應循序漸進
目前,全國絕大多數省份已經發布塑料污染治理相關實施方案或行動計劃。2020年12月1日,《海南經濟特區禁止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製品規定》正式實施,意味著海南正式全面禁止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袋、塑料餐飲具等塑料製品。
但季君暉指出,真正可靠的塑料製品是全生物降解塑料,由於目前各地出台的政策缺乏統一標准,致使「部分可降解」塑料混跡市場,更尷尬的是,「全生物降解塑料目前的產量仍無法滿足實際市場需求」。
他還發現,「禁塑令」存在一些執法「盲點」,對於在市場「明面」上流通的塑料,監管相對容易,而對於通過物流手段交易的塑料產品,監管起來卻非常困難。
「國家應該盡快統一標准,這樣一方面減少重復標准制定,另一方面便於統一管理。此外,政策制定還應循序漸進,不應『一刀切』。對於超市等渠道銷售的塑料袋等產品價格,應該進行一定的干預,以防過高價格和利潤引起民眾對禁塑令的抵觸,並滋生廉價違規塑料產品的地下交易。」季君暉表示。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16/j.jhazmat.2021.125928.
⑨ 生物制劑為什麼不能徹底治好強直
生物制劑是近些年來醫葯學界的重大突破,是一種生物製品,特異性在於能針對體內靶向的蛋白起作用。現在風濕病里生物制劑也很多,比如強直性脊柱炎里用的生物制劑,有針對腫瘤壞死因子的,有針對白介素的等。不同的生物制劑針對的靶向蛋白不一樣,產生的效果也不一樣。生物制劑問世以後,很多的風濕免疫科的醫生都覺得迎來了強直性脊柱炎治療的春天,是一個革命性的變化。在臨床上,生物制劑治療強直性脊柱炎的效果確實比較理想,對大約90%,甚至95%以上的病人有效。當然也有一部分人用葯效果不好,原因包括用葯的時間或劑量不夠,另外部分患者不太適合某種生物制劑,而適合其它的生物制劑。生物制劑雖然能夠針對靶向的蛋白治療,但是不能根治強直性脊柱炎。強直性脊柱炎的確切的發病原因不明,生物制劑只針對所有炎症通道里的某一個蛋白,控制某一種炎症通道,對其它的炎症通道,還有其他沒有發現的炎症通道無效。所以強直性脊柱炎會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但是不能根治。自從有了生物制劑,治療簡單多了,效果也好多了,但是不能徹底斷根。如果用葯後可能很多年甚至終生不再犯。如果以後出現症狀,接著用葯,一樣能治療。只要對蛋白有作用,沒有依賴性。當然生物制劑也有不足,比如要考慮病人的適應症,要做很多檢查。另外價格相對較高,最好按療程用。如果經濟條件不是特別好,或者不能滿足使用生物制劑的條件,盡量不要考慮它。因為用了一點葯物後,後續葯物不能有效的提供,之前的用葯可能就浪費了,造成經濟上的損失,另外效果也沒有那麼理想。所以使用的時候一定要把握適應症,按照療程用。
⑩ 2020年國考面試熱點:生物質能遇瓶頸 專家呼籲了什麼
面試熱點相關背景
「一是高昂轉化成本和低廉產品價值之間的矛盾,二是巨大市場需求和技術成熟度較低之間的矛盾,這兩者是解決當前生物質轉化利用技術發展的關鍵矛盾。」在日前召開的2019生物質能專委會學術年會上,中科院廣州能源所所長馬隆龍的這句話點出了當前生物質能面臨的難題。在由暴發期寬跡雹進入瓶頸期的關鍵階段,國內幾乎所有與生物質能相關的頂尖專家齊聚濟南,以學術年會的形式探討「生物質能源將何去何從」的命題州頃。專家們認為,在市場和政策加持下,生物質突破瓶頸還需在發力基礎研究領域,並推動技術成熟以適應市場需求。
面試熱點獨家解析
生物質是通過光合作用產生的動植物、微生物及其產生的廢棄物。利用生物質通過化學轉化生成的生物柴油、生物乙醇、生物天然氣等形態的能源便是生物質能源。專家們認為,生物質能源是全球繼石油、煤炭、天然氣之後第四大資源庫,也是唯一可再生碳資源,是國際上替代化石能源的主要選項。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在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林科院林產化學工業研究所所長蔣劍春看來,以林業剩餘物、木材廢棄物、農業秸稈為代表的農林剩餘物棄之為害,用之為寶,其轉化為能源的潛力為4.6億噸標准煤,但已利用量約為2200萬噸標准煤,約佔2018年中國能源消耗總量的0.47%。生物質「佔比低」源於技術層面的挑戰。
「由於生命的復雜性,生物質資源從微觀和宏觀層面具有天然的復雜性。」馬隆龍的這句話也意味著,「組分多樣和結構復雜使得生物質資源的利用技術挑戰更高。」一般而言,生物質資源可通過熱化學轉化、生化轉化、催化轉化為燃氣、沼氣、乙醇、基礎化學品等。但目前生物質資源多以肥料化、飼料化、燃料化為主(三者共73.4%)。因為生物質與石化原料化學組成差異較大,其含氧、含水較高,導致生物質轉化技術對催化過程的催化劑、生化過程的微生物具有較高要求,大多數技術仍處於實驗室研發及中試階段,產業規模化程度較低。
蔣劍春和馬隆龍的發言,指向一個觀點:生物質利用技術總體處於集中攻關和實驗示範階段,即技術不成熟;同時,技術集成度低,導致生物質不能大規模利用。而具有官方背景的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可再生能源發展中心主任任東明則從政策、商業模式等層面解讀生物質能面臨的問題。他以農林生物質發電項目為例,這個項目存在著原材料供給保障難、相關財稅補貼政策落地難等問題;再以生物天然氣項目為例,其存在著市場投資主體少,產業基礎薄弱,商業模式不成熟等難題。
盡管面臨著不少難題,但以「循環再生、清潔低碳」為賣點的生物質能源在「市場廣闊,政策支持」的背景下,還是吸引著國內外眾多科研力量。
我國是世界第一造紙大國,一度佔全球28%份額,但我國造紙工業纖維資源對外依慎帆存度達到40%以上。缺口如何彌補?答案是農林剩餘物利用。利用微生物或其產生的酶對制漿原料進行預處理後再與相應的機械處理相結合,這便是生物機械制漿技術。生物基材料與綠色造紙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陳嘉川帶來的「基於造紙平台的農林廢棄物纖維資源的綠色轉化技術」在研製出專用生物酶制劑、生物反應器等核心技術之後,已經入產業化階段;山東省科學院能源所完成的「基於熱解氣化的生物質分質分級熱化學轉化技術」創造性發明了生物質復合式低焦油分級氣化工藝和裝置,克服了傳統生物質氣化技術存在的焦油含量高的行業難題。
技術層面的難題還需要加大研發去解決。中科院廣州能源所所長馬隆龍認為破解當前生物質難題的關鍵,是發展多元化利用,並推進技術創新。而這句話也成為與會專家們的共識。
有疑問的可以點擊下方電話免費咨詢,或者是點擊下方進入官網找客服人員幫助大家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