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提高生物教學質量措施
結合不同班級的實情,將會轉化為積極、實施教學方案,感受生物世界的神奇,聯系自己的教學實踐,觀察,在實驗目的、教學過程,學習生物的興趣不濃。喜歡一個老師就會認真聽他的課。(1)引領,最終討論定稿、課標要求。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精心設計生物實驗,進而發展成為最有效的學習動力,結合生物新課程標准。現在很多學生沒有明確的目的。從事生物課堂教學五年來、教學反思,小結備課情況。二:討論發言人的內容,是提高教學效果的重要途徑。讓研究課真正回歸到**常教學中來。長期以往、形成新教案,因此同一教案多層次、集中備課、 注重學習興趣的培養古語雲親其師而信其道,興趣一旦形成、重難點,並且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習題精選。由於生物教師一般都是任多個班的教學,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由個人代表或小組代表發言交流。(4)整合,現結合教學實踐談談自己的幾點體會。說教材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今天。(3)交流,從而提高學習的效率和水平,如何改變學生對生物學習激情不高。因為課堂作為教學的主陣地,它的有效性直接關繫到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與保持。多次教學反思,我虛心學習先進經驗,而有效課堂教學則是解決這一問題的關健,自我反思是教學過程的一個必要環節,要引導學生重視對生物學習的興趣和學習習慣的培養,讓學生在觀察驚嘆疑問中獲得體驗。執教教師執教後對教學觀念,是生物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應思考並在實踐中上必須解決的問題、學生表現以及教學的成功與不足進行理性分析、 精心准備教學設計精心准備教學設計為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提供了有力保障、樂於學習。通過觀察這些他們以前沒有看到過的,多次上課、教學理論等、操作程序。初中生物是初一才開始開設的學科,從而達到激發他們對生物學感興趣的目的,設置懸念,通常按以下四個階段進行集體備課。二),知之者不如好之者,知識:初一開學的第一節生物課我並不急於上新課。三)、主動,而是帶學生到生物實驗室,課堂學習氣氛不濃的局面:向課堂教學要效益。四),使學生熱愛學習、教學行為:由備課中心發言人在教研活動會上以說課的形成發言。初中生物新課標的實施在中山已經是第六個年頭了,對某一學科有了興趣就會有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實驗現象,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是我們生物教師教學活動中的根本目標。統一時間組織本備課組教師聽課:由備課組長整合大家意見。(2)合作。而這首先要解決的是、課件准備,我摸索出了一些提高生物課堂有效性的方法、能力的提升、自覺的學習動力,參觀裡面的各種生物標本和以前的學生自製的葉脈書簽等、結果分析等環節上多下功夫。如,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不高,更有不少的學生認為生物學是次科而毫不加以重視。把上次研究積累的經驗作為下一次實踐的起點。可見尋求課堂教學效率,反復討論。一、教學目標。集體備課是精心准備課堂教學設計方案的重要途徑、教學方法:一),實現螺旋式上升
『貳』 如何提高生物課堂教學質量
如何提高生物課堂教學質量
新一輪生物學課程改革倡導探究性學習,不僅是學習方式的簡單轉變,更包含著促進學生素質發展的深意和期待。長期以來,我國的中小學教育,偏重於強調學生對學科知識的機械記憶以及解題的技能技巧,忽視了培養學生對知識的綜合應用能力以及創造性地解決問題的技能,因而出現了所謂的「高分低能」和書獃子現象。這一現狀與我國高速發展的經濟和日新月異的世界科技進步很不適應。而且,枯燥的知識灌輸、學了無用處的思潮,也使不少中小學生厭學情緒濃重,學習被動,充滿了只為分數的功利型學習觀念和「裝卸型」學習方式。探究性學習正是為了改變這一現狀而推出的有力措施和新的學習模式。
探究性學習是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主動地去探究問題的學習模式。在探究性學習中,學生以類似科學研究的方式發現問題,主動地去獲取知識、應用知識,其目的是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自我獲取知識的能力。探究性學習這一新的學習模式,要求師生改變傳統的教師、課本、教室三中心教學觀念,改變傳授型的教學方式,以適應以學生發展為本。筆者是一名中學生物教師,又是一位科技輔導員,除了在生物課堂上實施探究性學習來引導學生主動參與之外,近年來,為適應探究性活動的需要,我在生物課外科技活動中實施探究性學習的教學方法上也作了一些探索和嘗試。
1、創設探究性問題情境,拓寬探究思路
創新並不神秘,這種求異思維的沖動和能力,可以說是人人都有的,是與生俱來的天賦,是人生下來能夠適應環境的天然保障。而問題意識、問題能力可以說是創新的基礎。早在上世紀30年代,陶行知先生就言簡意賅地說,創新始於問題。有了問題,才會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決問題的方法,才有找到獨立思考的可能。有問題雖然不一定有探究,但沒有問題一定沒有探究。因此,在教育過程中一定要創設好問題情境,以拓寬學生的探究思路。筆者在生物課外科技活動的輔導中就如何創設問題情境上嘗試著改變一些舊的教學方法。
傳統的生物課外活動教學方法與一般的校內課程一樣,也是傳授型的。比如,教師先向學生講解如何製作植物葉脈標本、臘葉標本、透明浸制標本、蝴蝶標本等,然後示範。接下來學生依樣畫葫蘆,做得一絲不差的就是最好,學生不必動腦筋。其效果是學生思維呆板,活動結果都在預定之中,學生自然少有興奮、更無創新。
為改變這一狀況,筆者在「探究植物葉脈標本的製作」是這樣創設問題情境的:河溝里往往有一些爛葉片,撈起來用水一沖,也可得到葉脈標本,這是為什麼?能否考慮用浸泡的方法來腐爛葉肉?浸泡的溶液會有哪些?浸泡的過程須多長時間?哪些植物葉片適合用浸泡的方法來製取葉脈標本?這一下,學生的思路開闊了,思維的火花閃現了,他們調動了原有的知識結構去探究該情境中的問題,並積極地從多角度去思考問題、發現問題。眾說紛紜,興奮異常!有的說用自來水來浸泡樹葉、有的說用池塘水浸泡、有的說用食醋溶液浸泡、有的說用洗衣粉溶液浸泡、有的說用鹼溶液浸泡等等。這些方案體現了學生思維的廣闊性,體現了問題情境創設的重要性,教師應及時鼓勵,以拓寬學生的思路。
對於學生提出的各種製作方法,筆者不以好壞來論斷,而是依據基木原理,就其可能的結果與學生一起討論,加以分析、比較、篩選,鼓勵學生用自己的實驗結果來得出結論,讓學生們根據自己的想法去進行製作。其製作結果當然再也不會是千篇一律的了!有的人成功了!也有的人失敗了!通過探究活動,最終得出池塘水和自來水是理想的浸泡溶液(細菌可以大量繁殖,而酸鹼溶液抑制了細菌的繁殖),白玉蘭葉片也是理想的材料。學生對自己設計方法並通過摸索進行製作興趣十足,對做成的標本歡喜有餘。在此基礎上,我又引導學生思考如何開發葉脈標本的工藝品。這樣經過多次活動以後,學生體驗到了探究性學習的樂趣和甜頭,對探究性學習產生了興趣,逐步養成了善於提問、勤於思考、樂於動手的良好習慣。葉脈書簽、葉脈畫框、葉脈花、葉脈燈罩、葉脈生肖等多種葉脈標本的工藝品應運而生,《探究用簡便方法製作葉脈標本的實驗》榮獲第21屆福建省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優秀項目三等獎。
2、塑造鮮明的探究個性
從某種意義上說,沒有個性就沒有探究,探究過程往往表現出鮮明的個性。教師應該承認學生的個體差異,尊重學生的不同興趣愛好,同時深入了解每個學生的性格特徵、興趣愛好及特長。在此基礎上實施個性教育,引導學生發展具有探究性的人格特性,鼓勵並積極創造條件幫助學生發揮特長,給學生留有更大的選擇餘地和自由發展空間,塑造鮮明的探究個性。
2、1 只有科學方法,沒有標准答案
非對即錯,學習只追求一個標准答案和最高得分是傳統的應試教育的一大弊端,這一弊端不僅體現在學生身上,也反映在教師的教學中,嚴重阻礙了探究性活動的開展。筆者在生物課外探究性活動教學中,對學生們強調只有科學方法,沒有標准答案。對各種問題的討論只重視你思考問題的科學性、陳述問題的邏輯性,不強調結果的對或錯。這樣,打消了不少學生怕答錯問題讓同伴笑話的顧慮,引導學生進行獨立思考,邏輯推理,把精力放在尋找論據上,廣開了「言路」。學生的思路漸漸活躍起來,敢於各抒已見,慢慢地進入了主體角色。為此,筆者在課外科技活動的輔導過程中,只要學生能提出自己的想法,而不完全局限於課本,就及時予以充分肯定和鼓勵,嘗試塑造鮮明的探究個性。
例如,柑桔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材料,用柑桔皮來噴殺螞蟻也是小孩子常玩的游戲,在輔導科技活動時,有位同學突發奇想:能否用大劑量的柑桔油來噴殺蟑螂?在這種探究性思維的驅使下,我因勢利導,先講述柑桔油致死昆蟲的原因,然後引導學生大膽嘗試、大膽探究。同學們分別用類似的植物材料如大蒜、洋蔥等來噴殺蟑螂,一個個興致勃勃,沒有被從書上找不到答案所嚇倒。幾經周折、幾經苦難,消滅蟑螂的環保型材料「誕生」了,在此過程中,不僅有一次次的探究實驗,還把環保型滅蟑液在小白鼠身上做實驗(以防對人體有毒害作用),最後在家庭中試用成功。一系列的探究過程完全符合科學探究的基本思路,同學們的科學意識提高了,對科學家那種嚴謹致學的態度也有了一個新的認識,《探究消滅蟑螂的環保型材料》獲第21屆福建省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優秀項目二等獎。
2、2 培養學生動手動腦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指出,在用腦的時候,同時用手去實驗,用手的時候,同時用腦去想,才可能進行創造。探究性學習必須給學生提供既用腦又用手的機會,讓學生動腦動手親身經歷問題探究的實踐過程,從而獲得研究的初步體驗,加深對自然、社會等各種問題的思考與感悟,激發起學生探索問題的求知慾和體現自身價值的創新精神,並養成獨立思考和重視解決實際問題的學習習慣。
在生物學課外探究性活動中,筆者注意讓學生既用腦又用手,在課程里安排了一些小發明、小創造等既用腦又用手的活動內容。同時注意誘導他們做好用腦和用手之間的銜接,在動手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探究個性。
筆者在生物科技活動中嘗試讓學生設計一頂適於野外捕捉昆蟲用的帽子,要求該帽子集捕蟲用具於一身,做到一帽多用。具體的設計方案由學生自定,其中有一個小組是這樣設計的:普通的草帽用迷彩布裝飾,外觀大方,帽的上方裝有捕蟲網,捕蟲網的柄還可當拐杖用,帽的下方連有雨衣,隨時裝卸,帽的邊緣縫有五個帶有拉鏈的口袋,內裝放大鏡、手電筒、指南針、地圖、筆、筆記本、口罩和白紙等一些捕蟲用的輔助用具,並取名為《神奇的捕蟲帽》(獲2003年莆田市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三等獎)。這樣,學生通過用腦—動手—再用腦—再動手反復交替,體會到有時想來很容易的操作問題,實際做起來不簡單;反之,有的思考時很復雜的步驟,在實際應用熟練後,跳躍幾步即可到位。強調動腦又動手、動手又動腦的教學方法,其結果不但靈活了學生們的雙手,還活躍了大腦,給了他們跳躍式思維的體驗,為日後的解決實際問題能力和創新能力提供了基礎。
通過以上教學方法不但使每個學生體驗到探究性活動的魅力和樂趣,體驗到思維方法和實踐操作的重要性,也培養了學生細心認真、凡事要思考的良好習慣,養成尊重科學的道理和重視實踐出真知的科學素質。探究性學習是一種全新的學習方式,在探究性學習中,一個好的教師要採取科學有效的教學策略,精心設計一個讓學生感到無憂無慮的空間、一個可以探索、表達、分享思想的自我完善的空間,牢牢記住和把握「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這一教學原則,唯有如此,才能進一步提高探究性學習的實效性,才能使探究性學習這一重要課程理念發揚光大 。
『叄』 談如何提高生物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作為奮斗在課堂教學第一線的教師,如何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每一個人都在積極思考和努力探索的問題。在過去的生物教學實踐中,經過不斷的摸索和總結,有了一些體會和心得,寫出來與各位同仁共勉。
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指通過課堂教學活動,使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都能得到發展。學生有無進步或發展是衡量教學是否有效的惟一標准,而真正有效的課堂首先取決於教師的有效教學。我想結合自身的教學實際,從以下幾個方面談談體會。
一、細化教學目標,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新課程標准倡導課堂教學要讓學生在「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都得到發展。三維目標在課堂教學中到底怎樣實施和落實?這是我在教學中一直感到困惑的問題。
以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二章第二節「生物與環境組成生態系統」為例。課標對這一節的目標要求是:「概述生態系統的組成;列舉不同的生態系統;描述生態系統中的食物鏈和食物網;舉例說出某些有害物質會通過食物鏈不斷積累;闡明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是有限的。」這些目標該怎樣實現,又該怎樣去操作和檢查呢?我首先對這些目標進行分析,「概述」、「列舉」、「舉例」、「闡明」等表述,既有知識與能力的目標,即在本節中要掌握什麼是生態系統,什麼是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什麼是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什麼是食物鏈和食物網,等等,又要會結合生活中的實例去理解這些概念,會舉出相應的例子來詮釋這些概念的內涵。同時又有過程與方法的目標,即通過對一片森林、一塊農田、一個池塘……等資料的收集、分析和交流,來理解生態系統中的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之間的關系,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之間的關系以及食物鏈與食物網、物質和能量的流動、積累等,從而更好的去把握概念。這裡面還有情感方面的目標,「有害物質會通過食物鏈不斷積累」、「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是有限的」,就蘊含著保護生物、保護環境的意識。
經過分析之後,我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特點,將知識與能力進行分解與細化。然後,再根據內容的重點,設計一些具體任務,讓學生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學習一些基本的方法。最後深入挖掘教材內涵,看看學生學習這一節之後,在情感方面要達到什麼高度。這樣,我將本節的學習目標確定為:1、能夠說出生態系統的概念,說出生態系統的組成;2、在具體的生態系統中,能指出生產者和消費者;3、能夠正確書寫食物鏈;4、能夠說出在具體的生態系統中某種生物的增加或減少對整個生態系統的影響;5、能夠在課外收集生態系統受到破壞的事例並且在課堂上與同學們分享和交流;6、說說自己將怎樣去愛護生物,保護環境。經過這樣的分解和細化,我覺得操作起來具體多了,也更便於實施和落實。
對於每一個內容,我們都應該進行這樣的分析和分解,將教學目標細化,使之在課堂上便於操作和落實、檢查,這將對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很有幫助。
二、採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講授法、自主探究法、學案導學教學法、自主合作教學法、問題探究教學法、討論法等,教學的方式多種多樣,最合適的才是最好的。
對於一些簡單的知識,可以採取自主合作的方法,讓他們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小組合作共同解決問題,如「生物有哪些共同特徵」、「食物中有哪些營養物質及作用」等等。
有些內容適合採用問題探究式教學,如「饅頭在口腔中的變化」。這是七年級下冊的一個實驗。在生活中,仔細咀嚼饅頭會有甜味。饅頭的主要成分是澱粉,澱粉是沒有甜味的,但是經過咀嚼後為什麼會有了甜味呢?是不是與牙齒的咀嚼、舌的攪拌、唾液的分泌有關系呢?學生對此一定很感興趣。正好引導學生提出問題,設計實驗進行探究,最後由學生自己得出結論。
有些比較抽象的內容則適合應用講授法進行教學。如「細胞核控制生物的遺傳和發育」、「細胞通過分裂產生新細胞」等內容,除了採用圖片增強教學的直觀性外,講授法就比較合適了。
不管採用哪種教學方法,教師都要注意,要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不亂搶本該屬於學生在課堂上預習、討論、交流、消化、吸收的時間;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教師可採取不同的教學方法。同時,在課堂教學中,各種教學方式也不是單一運用的,探究中有合作和自主,自主中有探究和合作,合作中也體現了自主與探究,講授中也有自學和討論,教師要做的就是合理、適時的應用恰當的方法,從而達到充分發揮各種教學方式的效能,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目的。
此外,在習題講解中,也可採用上述各教學方式,如每一小組負責解答一道題,然後由小組代表上講台講解。對於簡單的內容,也可以讓學生參與講課、參與板書,提供學生當老師的機會,效果也是非常好的。
三、注重課堂交流,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余文森教授在《關於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對話》中指出:學生個體的差異性是客觀存在的,面向全體不是讓每個學生都獲得一樣的發展,而是讓每個學生都在自己原有的基礎上獲得發展。衡量一節課是否有效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讓不同的學生都有收獲。那如何讓每一個學生都能成為課堂的主人,都能有所收獲呢?我個人認為,課堂交流很重要,因為這種活動參與的面廣,學生的自主性非常強,學生能在這種自主性的學習活動中得到不同層次的提高。
要提高課堂交流的有效性,教師要注意以下幾點:
交流的方式要靈活多樣。活動、觀察、表達、交談、討論、反駁、申辯、傾聽、思考、理解、探究、體驗、感悟等。
目標的定位要准確。哪些方面有交流的必要,是交流的重點,哪些方面可做簡單交流處理,只需點撥;通過交流要解決什麼問題,或突破哪個重點、難點。
問題要恰到好處,要有一定的深度和廣度。要在交流中引導學生弄清難點和混點。記得有一次,在教學「測定種子的發芽率」的時候,那次的課堂交流我至今難忘。當時,我給學生設置了一個情景:小明的奶奶從種子站買回一袋小麥種子,但是又很擔心,萬一種到地里都不發芽,那這錢不就白花了嗎?請你幫小明的奶奶想想辦法。這個問題其實很大,很籠統。之所以這樣做,是想讓學生通過自主、合作與交流的方式,經過深層次的思考,一步一步的去弄清測定種子發芽率的相關問題,如抽樣檢測、怎樣抽樣、抽樣多少、在怎樣的環境下進行實驗、實驗幾次、怎樣得出結論等等,有很大的思維空間。果然不出我所料,經過一番自學討論之後,發言空前踴躍,一個同學的回答中有漏洞,馬上就有人起來質疑和補充,一個比一個深入,一個比一個擊中要害,一個比一個接近目標,那些需要理解的問題在同學們的交流中一個個迎刃而解,重難點和混點都得到了解決。在交流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的思維一步一步向縱深發展,使學生的知識、能力在接二連三的問題中得到提升。
留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如果時間過短,學生的交流還未展開就草草收場,不同的意見就得不到充分的發揮,就無法引起爭論,學生對問題的認識就無法達到應有的深度和廣度。如果時間過長,學生的交流得到了一致後,剩下的時間就只能是浪費。教師應洞察交流狀態,及時調控,確保在有限的時間內達到高效。
四、寫好
教學反思
,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一節課下來,仔細思考,反思課堂上的得與失,重要的、有啟發性的東西馬上記下來。
教學反思
可以促進教師的成長,許多老師都有寫教學反思的習慣。寫教學反思對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也很有幫助。
記課堂上的成功之處 。如將教學過程中臨時應變處理突發事件的得力措施,層次清楚、條理分明的板書設計,教學方法上的改革與創新,知識上的新發現,組織教學方面的新招,某一誤區的新突破,那些讓你腦中突然一亮的小靈感,等等,記錄下來供以後教學時參考使用。
記失誤之處 。我覺得這是最值得教師反思的,也是最值得記的東西。對課堂上的失誤、疏漏之處進行反思、剖析,研究出解決辦法,使其成為以後再教時應吸取的教訓。
記學生表現。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他們總會有一些「出彩」的地方,有一些「創新的火花」在閃爍。教師應當將學生的這些出彩的地方記錄下來,並分析這種出彩是在什麼情況下出現的,讓我們悟到些什麼。學生的一些獨到見解也應記錄下來,這樣不僅使學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廣,而且對他們也是一種贊賞和激勵。同時,這些創新性的見解也是對課堂教學的補充與完善,可拓寬教師的教學思路,提高教學水平。
寫課後反思,一有所得,及時記下,有話則長,無話則短,以記促思,以思促教。這猶如磨刀,不會誤了砍柴;這也猶如作詩,「功夫在詩外」。
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方法多樣,任重道遠。有效教學是一個教師永遠的追求。教師應針對生物學科的特點,結合新課程的教學理念來更新、優化自己的教學方法,不斷提升自己的業務素養,從而進一步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肆』 淺談中學生物老師如何上好生物課
瑞昌市夏畈中學 蔣禮英 當前,隨著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和人們科學觀念的改變,世界各國紛紛開始重新審視科學教育。生物學作為新科技時代的熱點學科,其基礎教育更加迫切需要通過重大變革來提高生物教學的效果。所以如何上好一節生物課是每一個生物老師都應該認真思考的一個重要課題。初中生物新課程改革的核心是「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因此生物教學要求教師要幫助每一個學生進行有效地學習,要實現這個目標就必須搞好課堂教學。課堂教學是教學的基本形式,是學生獲取信息,培養多種能力的主渠道。然而課堂教學的時間是有限的,要實現用最少的時間使學生獲得最大的進步與發展,這就要求生物老師努力上好每一節課,只有進行有效的課堂教學才是解決問題的重要途徑。下面就如何上好一節生物課,談一下本人的淺薄認識。 一、備好課,明確本節的教學目標 上課前,首先要明確教學目標,清楚自己這一節課到底要干什麼,即學生要完成怎樣的學習任務。這是上好一節課的根本,也是當好教師的基本素質。只有教學目標明確了,才能合理有效地選擇、整合教學資源,圍繞教學目標組織教學,做到有的放矢。制定教學目標的主要依據(也是唯一依據)是課程標准,而不是教材中呈現的教學資源,當然更不能依據個人的教學經驗來作出自己的主觀判斷。否則,很容易使自己的一堂課與新課程的要求「驢唇不對馬嘴」,胡增亂刪,重點偏離,目標走形。 教學目標一般分為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三部分。這三部分目標具體到每一節課中,其側重點肯定是不一樣的。如「細胞核是遺傳信息庫」這一節,知識目標是重點,居第一位,能力目標次之;「環境對生物的影響(探究鼠婦)」能力目標居第一位,情感目標次之,知識目標居第三位;「人類對環境的破壞」情感目標又上升為第一位,能力目標次之。在這三個目標的側重點的區分上,教師必須認真解讀生物課程標准,對新課程的內涵精神要做到心領神會,再結合教材內容的呈現方式,方能靈活把握。 二、選擇恰當的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 明確了教學目標,就應該考慮如何達成目標,選擇恰當的教學策略就成為重中之重,這是體現教師教學能力和水平的重要之處,也是充分體現教師個人教學特色的一個環節。所以,選擇好恰當的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就顯得特別重要。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選擇適當,可以較好達到教學目標,並確保教學過程的完整性和流暢性。按照生物課程標准及其理念的要求,學生的學習方式從大的方面來說,基本可定位在「自主、合作、探究」這樣的學習方式。只要符合這樣的學習方式,基本思路就是正確的,有望上出一堂好課。關於教學方式,早有定論:「教育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至法無法。」所以,在這里我只能給教師們提供幾點建設性的意見,選擇教學方式主要應圍繞以下幾條原則進行: 1.首先要按照新課程對教師教學行為的要求或教參的建議來選擇確定自己的教學方式。 2.教應圍繞學轉,即圍繞「自主、合作、探究」這樣的學習方式來選擇、矯正、確定教學方式。 3.應根據自己的教學風格、特長來選擇,不要盲從別人的做法,別人的哪怕是最好的,對你也不一定適用。如非用不可,往往給人以「照貓畫虎」的感覺,反而不美。 4.應緊緊圍繞教學目標及重難點來選擇。三方面(知識、能力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目標側重點不一樣,選擇的教學方式就不會一樣,換句話說,知識、能力和情感目標的達成方式絕不是一樣的。比如有些知識性目標可以通過接受式學習獲得,而能力和情感目標只能通過參與式學習獲得,只有教學方式與教學目標相得益彰,才能獲得理想的學習效果。 5.選擇教學方式必須注意主題明確,思路清晰,確保整堂課教學過程的完整性和流暢性。每一個教學環節的設計必須服從服務於整體教學目標,簡單實用往往是最好的。過於追求花樣翻新、形式多樣,反而會喧賓奪主、霧里看花,還容易給人一種嘩眾取寵、華而不實之感。另外,要想靈活地選擇教學方式,平時就必須注意多聽課、多評課,多分析、多比較,尤其是多找資深教師聽評自己的課,進步幅度會更快。 三、教與學的行為要體現新的教育理念 是否能體現新課改的理念,關鍵是看教師的教學行為和學生的學習行為,尤其是看學生能否體現出「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就必然要求教師在啟發、引導等方面下足力氣,作好文章,為學生創設各種恰當適宜的學習情境,以達到啟疑生惑、努力求知的功效。而要想達此境界,教師必須在課堂教學中努力調整自己的教學行為,分別扮演好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激勵者等多重角色。所有角色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是為了營造井然有序的、求知若渴的、生機盎然的、其樂融融的學習氛圍,確保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完成學習任務。所以我認為我們老師還應該坐到這幾點 1、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 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是新課程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學生學習能力的發展與教師的教學密切相關,教師不能以自己預設的教學方案和思路去取代學生的思路,更不能將自己的意志強加於學生;而應該以組織者、引導者的角色去參與教學過程,指導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努力為學生提供主動參與的時間和空間,為學生提供自我表現的機會,還學生以學習的主動權,從而達到培養學生形成自主學習能力的目的。 2、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應保持有效的互動 傳統課堂教學中,通常是以教師為中心,教師一味地給學生灌輸知識,而忽視了教學過程中學生的活動和感受,學生只能被動地接受,從而抑制了學生個性化思維的發展。因此,新課程理念下的生物教學過程應該是一個師生交流互動、共同構建知識體系的過程。但是,這種交流是基於有效的師生、生生之間互動基礎上的。具體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實現有效的互動與教師創設的問題情境密切相關。如果教師創設的問題與布置的作業大多數是回憶、描述事實、教學的判斷和教學程序性的,或一味純模仿性的,那麼這樣的問題與作業很難實現師生、生生之間真正的交流。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只有創設一些具有思考性、探索性、思想性、趣味性的或能引起學生認知沖突的問題與討論話題,才能夠實現師生、生生之間有效的互動。第二.交流應是雙向的。教師創設有效的問題,學生經過思考或小組討論,在完成問題回答後,教師應給予有效的反饋,而不是僅僅簡單地判斷學生回答的對與錯,或簡單地予以更正。教師的介入行為應是:如果學生回答正確、完整,則一定要給予明確、積極的評價。如果學生回答不周、不足甚至錯誤,則要引導其找出錯誤並加以改正,或指導學生弄清楚回答的根據和理由,通過再思考修正先前的回答;或要求學生補充或修正他人的回答。教師這一行為介入,有助於發展學生評價、判斷和交流的能力,有助於他們建構知識。好的課堂教學是師生共同構建學習主體的過程,它通過多樣、豐富的交往形式,有意識地培養學生學會傾聽、交流、協作、分享的合作意識和交往技能。 3、教學過程應為學生留下充足的發展空間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很多時候教師為了保證教學過程的完整性,本來應該由學生自己完成的活動只是走走過場,沒有為學生的個性化學習和發展留下空間。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教學過程中應該留給學生充足的發展空間。課前,動員學生收集、整理有關的信息,爭取能在課堂上展示。新教材中的探究性實驗較多,教師應充分利用現有的條件,盡可能多地開設探究實驗,讓學生在親身實踐的過程中真正體驗到生物學研究的艱辛,並從中掌握科學研究的基本方法。 4、結合教學目標和實際情況進行有效教學 任何教學活動都應該以教學目標的達成為起點和歸宿。課堂教學的著眼點,應該是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在學習的過程中使學生潛能得以發揮。我們知道,課堂教學的最終結果不在於教師「教」得如何,而在於學生「學」得如何。教師是課程的開發者、決策者和創造者,因而,教師在這一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教師在對教材進行研究的同時,還應根據課改精神和課標要求,以學生的認知規律,對教材進行二次開發,使教學內容更加切合實際,使學生更加容易接受。 5、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關注學生對自己及他人學習過程的反思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堅持讓學生獨立思考,強調對思維過程進行反思,從而使學生在各個不同的層次上了解自己學習的程度,促進部分學生及時採取補救措施。同時,還要提倡學生對他人的學習過程進行反思,以便借鑒他人成功的經驗。實踐證明,注重對學生學習過程的反思,有利於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6、通過教學活動的實施應使學生獲得對該學科學習的經驗和情感 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應該是不斷得到提高的,這不僅僅在知識方面,還應該體現在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把課本知識准確地教給學生,還要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要「授之以漁」,不要「授之以魚」。同時,在生物教材中有不少知識點可以作為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的素材,教師要不斷挖掘教材中、生活中的德育資源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靈活滲透,將思想教育貫穿於日常教學活動中。教學實踐證明,教師做到「三個多一點」能有效地和學生溝通情感,從而創設愉快的環境。「多一點微笑」、「多一點尊重」、「多一點贊美」,教師飽滿的熱情、良好的情緒和真誠的微笑將促進教學目標的達成四、懂得在課堂中運用幽默藝術 教學中如何喚起學生的學習情感,把學生的注意力引導到教學目標的實施上來,使學生的思維盡快達到最佳水平,已成為教學改革的一個重要課題。生物教學中,教師富有哲理和情趣的幽默,能深深地感染和吸引學生,使自己教得輕松,學生學得愉快。 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運用幽默導入新課可以先聲奪人,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在上課伊始就進入興奮的學習狀態,收到「課伊始,趣亦生」的效果。而教學過程中教師遇到某些、特殊情況時,要把握住自己的理智和情緒,盡可能避免大發其火或輕易地訓斥學生,這對師生情感的交流和教師的自我形象都是有損害的。如果用幽默的方式來處理課堂突發事件,其作用和效果就會大出預料。 幽默是一種美,對教師來說是美的表現,對學生來說是美的享受。傳統的師道尊嚴,往往使學生對教師產生一種隔閡,倘若教師再板起面孔,不苟言笑,更易造成學生對教師敬而遠之。教師幽默的語言,能有效地打破師生間的陌生感,而使師生之間的關系更為和諧融洽。要是教師的幽默在心理上與學生相容,就會使學生對教師產生一種親近感和親和力。總之,在生物教學中,教師的解頤笑語,有深入淺出、「雅俗共賞」、智中見志的特點和功效。教學幽默是一種高雅的審美活動,富有幽默的教學,不但能活躍課堂氣氛,引人入勝,而且能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啟迪科學思維,給學生以美的享受。
『伍』 淺談怎樣上好生物課
上好一節生物課,功夫在課外和課內。課外要認真備課,安排好學生的預習。課內抓好「開始、中間和結束」三個環節。
[關鍵詞] 生物課、課外、課內、開始環節、中間環節、結束環節
生物課,就我們學校而言,學校、學生都不夠重視,教師配備上很少有專業教師。教師的不專業,學生的不重視,加上生物課一般都安排在上午第四節或下午第一、二、三節,這正是學生飢餓,泛困的時候,有時即使不是這樣,學生也會對所學知識感到枯燥無味,所以上課打不起精神,導致不想上課或無心聽課。而教師都希望自己的學生認真聽課,希望自己的學生青睞生物課,這就要求生物老師要上好每節課。在2009年我縣實行了以「目標落實、討論交流、展示提升、點拔拓展、達標測評、布置預習」六環節教學模式的課堂改革,其目的是「以學生全面發展為中心;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精神;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一切。」但我認為,課不管怎樣改革,都要求老師把每一節課上好。通過自己幾年的生物教學,我認為上好每一節生物課,功夫可以用在課外和課內,現在此發表自己不成熟的看法。
一、課外
上課前,要認真備課。把課堂每個環節穿插的問題研究清楚。如目標落實,要清楚自己在這一節課到底要干什麼,學生要完成怎樣的學習任務。這是上好一節課的根本,也是當好教師的基本素質。只有教學目標明確了,才能合理有效地選擇,整合教學資源,圍繞教學目標分配展示內容,組織教學,做到有的放矢。同時,也要讓學生備好課,即在上每節生物課前,要讓每位學生把要學習的內容預習一下。像我們有時用導航的形成展示預習內容,也可以要學生出預習提綱,在上課之前,讓同學之間互相檢測一下預習的效果。另外有很多生物課,裡面安排了很多探究討論活動,根據探究內容可適當的讓學生以學習小組為單位課外試著探究。為上好新課打下基礎。還有在我們使用的人教版生物課本里,有很多實驗是要在課前准備或完成。如,探究光合作用所需原料或條件等實驗、必須要學習小組在上課前的一天或兩天前做好准備工作。這樣既為上課打下基礎,也增加了學生學習、探究的興趣和熱情。
二、課內
課內既要遵循「六環節」教學模式的全部或幾個環節,本人認為要上好一節生物課,課堂中要注意下面幾個環節。即開始環節、中間環節、結束環節。
(一)開始環節。要使一節課成為好課,開始環節是比較重要的,開始順了,一順再順。如果開始環節不行(不順),很多學生上課的積極性會被打消。那麼,怎樣做好上課的開始環節呢?我一般用下列方法:1、直接導入法:用已知的素材為出發點,教師通過生動而富有感染力的講解、談話或提問,引起學生的回憶,自然而然的導入新課。
2、「溫故而知新」——即新舊知識聯系方法。任何知識都不是獨立存在的,它必然與其他知識有著這樣或那樣的內在聯系,在導入新課時,以復習、提問等教學活動開始。提供新舊知識聯系的方法,激發學生的求知慾,使學生參與學習的過程。如在講「輸送血液的泵——心臟」第二節「血液循環」時,先提問心臟的有關知識和心臟各腔相連的血管分別是哪幾種?學生回答後,教師可設疑:「那麼血液如何在心臟和血管里循環呢?血液流動時,它的成分發生了什麼變化呢?」接著進入新課內容的學習。這樣的過度可以使學生很快進入學習情境。
3、運用典故導入:本人通常根據教材內容,通過故事、寓言、謎語或成語等典故來導入,激發學生興趣,啟發學生思維,創設一種引人入勝的學習情境,使學生進入學習的最佳狀態。
4、還可以用幽默的話語或一個幽默的動作;創設懸念或設疑等導入新課,可以使學生產生共鳴,產生好奇和求知慾,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消除飢餓,泛困的情緒,為上好課打下基礎。
5、用生活實際。利用生活實踐中學生經常接觸到的一些現象、事物來調動學生積極性,因為這些事物雖然熟悉,但學生往往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用這樣的現象作為新課切入口,必然激發學生學習探究的興趣和主動性。如「蒸騰作用」一節時,問學生在炎熱的夏天裡,你坐在大樹下與從在太陽傘下相比較,哪種感覺好?學生會回答:「在大樹下」。我追問:「為什麼?」這時學生就不知所措了,從而導入新課。
6、能做實驗的一定做實驗。通過不同形式的實驗引入新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在講《神經系統的調節方式》時,發給每人一粒酸梅糖,當學生吃糖後問:「口中有什麼東西分泌?受什麼調節?是一種什麼現象?」等問題提出通過實驗,激發學生的求知慾。
總之,首先應該根據教材抓住導入新課的環節,一開始就把學生牢牢吸引住。
(二)上好一節生物課還要重視上課的中間環節。
一堂好課應把課堂每個環節穿插有序。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從教學效果出發,通過精心設計,將最新的教學理念融入到每節課的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在學習生物知識和掌握生物技能的過程中,懂得自主學習生物學的方法,並在學習生物過程中樹立生物對人類、對社會都十分有用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在生物教學過程中,還要利用網路等新的資源注意廣泛收集生物學科最新成果。結合教學內容,巧妙地包裝,隆重地介紹,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和興趣。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還要根據學科特點,引導學生注意生物學科知識與經濟建設的關系,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還可以指導學生運用實驗法、談話法、表演法等學習方法,使學生從被動接受式學習中解脫出來、進行研究性學習、對生物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在教學中,還可以採用講故事的方式引導學生。因為生物教科書中有很多生物歷史趣聞,這有利於激發學生的興趣。再就是在上課中,還要注意教學評價。以往教學中,由老師來完成的評價方式使學生始終處於一種消極被動的地位,很易傷害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得不到很好的發揮。在學生的討論交流或展示中,盡量要學生點評、重視學生的自我評價,小組互評,讓學生主動參與評價,成為評價的主人。最後是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不斷挖掘教材中生活中的德育資源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將思想教育貫穿於教學活動中,教師要進行感情投資,在課堂上教師要做到「微笑多一點,尊重多一點,贊美多一點」教師飽滿的熱情良好的情緒和真誠的微笑將促進學生積極求知的良好狀態。
(三)結束環節。
精心設計結束這一環節(即結課),對於良好教學的鞏固,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所以,結課必須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結課時,我常採用:(1)設置懸念。好的懸念設置能誘發學生的求知興趣,能誘發學生思維想像的浪花,能使學生產生急於知道下文的迫切心理。如:在講完《最微小的生物——病毒》有關知識後,結尾時,我說:「病毒是一種古老的生物,在我們人類出現之前就早已存在,在千百萬年中人們不斷地與病毒作斗爭,而且目前許多病毒引起的疾病是無法醫治的,給我們生活帶來極大的危害,隨著科技的進步,人類最終能否完全消滅病毒?這將會給我們帶來什麼樣的影響?」引起學生反思,引發聯想,使學生課後探究,並造成懸念,期待著在下一節課能得到解決。(2)用一些謎語、俗語等結課,來激發學生的興趣。如在講完《開花和結果》:教師以「麻房子,紅帳子,裡面躺著一個白胖子」要學生猜後,又問麻房子是由什麼發育而來,指果實中的什麼結構,「紅帳子」是由什麼發育而來的,在果實中是什麼結構。「白胖子」是什麼發育而來的,在果實中是什麼結構?以練習的方式「收尾」,從而激發學生探求知識的慾望。
總之,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本人認為一場課能以「預習為先導,以思維為核心,以揭示規律為重點,以精講精練為策略,以學生參與為途徑。」就是一場好課
『陸』 如何提高生物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科學素養和應試能力的內在聯系 高中教學是基礎教育的一部分,這就決定了我們的課堂教學必須著眼於為學生未來的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對於高中生物教學來講,核心的任務就是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但是高中教學又是必須面對高考的,這是一個迴避不了的現實,因此提高學生的應試能力也就成為一種現實的課堂教學的價值取向。 提高學生的應試能力本無可厚非,只要高考存在就迴避不了應試。問題是當前的高中課堂教學中,較為普遍地存在著單純以應試為目標的教學,提高學生的考試成績成了課堂教學的唯一或主要的價值取向。在這種價值取向下,灌輸、機械重復與訓練就成了課堂的主旋律。這種課堂教學把應試推到了發展學生素養的對立面,教學的價值就剩下了應試。不可否認,發展學生的素養與提高學生的應試能力這兩個價值取向雖然存在矛盾,但它們也存在著相當程度的一致性。高考考綱將命題的要求表述為:「要以能力測試為主導,考查考生對所學相關課程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要重視理論聯系實際,關注科學技術、社會經濟和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要重視對考生科學素養的考查。」從命題要求,我們可以看到它與高中生物新課程的理念是高度一致的。高考考綱界定的理解能力、實驗與探究能力、獲取信息的能力以及綜合運用的能力要求,其實正體現了新課程改革的要求。從近幾年的高考試題看,以科學素養考查為主要目標的試題,諸如實驗設計與分析,信息的獲取、處理、轉換與表達等類型的試題,已成為高考的主要題型。可以說,高考改革與課程改革是同步進行的,在某些方面它們應是相輔相成的關系,兩者不應該是水火不相容的。事實上,在教學過程中,以學生素養提高為核心任務的教學,同樣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應試能力和水平。因此,在生物課堂教學中不但要關注對學生應試能力的有效性,更要關注對學生科學素養的有效性。所以筆者所提出的「有效性」概念,實際包括了學生應試和素養的雙效性。優化課前准備,提高教學有效性 提高教學的有效性首要任務是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興趣是一切學生的老師,只要學生有了學習興趣,學生才能發揮教學過程中的主動性地位,由守到攻,由被動到主動。那麼教師在做課前准備是一定的帶著提高學生興趣的目的進行。1、挖掘課本內容和現實生活的聯系 生物科學與人們的日常生活、醫療保健、環境保護、經濟活動等方面密切相關,注重使學生在現實生活的背景中學習生物學,倡導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學的核心概念。這樣由實踐到理論,更能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體會生物知識的重要性。因此,對生物教師來說,在進行教學設計時必須充分考慮課本的知識與人們的日常生活、醫療保健、環境保護、經濟活動等方面有哪些聯系。例如在《基因突變》一節課中,教師必須了解:(1)基因突變與環境的關系:物理、化學、生物等環境的變化是基因突變的外因,要減少基因突變就應該盡量避免接觸射線、亞硝酸等不良的環境因素,最後提升到要注重環保,才能有利於健康;(2)基因突變與疾病的關系:基因突變可能會引起疾病、癌症的發生,如果能誘導突變的致病基因逆向突變,將可以從根本上治療有關疾病;(3)基因突變與育種的關系:基因突變的不定向性的特點可以應用於育種。太空育種的原理是利用太空復雜多變的環境誘導基因突變。 以上內容在教學設計中應有機結合到教學內容中,使學生獲得更完整的知識和能力。2、注生物科學的發展動態 學生往往對學科的前沿發展的熱點問題特別感興趣,而生物教中的知識往往與當今生物學發展有一定差距,因此,生物教師平時課前一定要關注生物科學的發展動態,例如全球的環境問題愈來愈引人注目,在設計《生物與環境》一節時,可收集「全球十大公害事件」、「我國環境狀況白皮書」等和課本內容有機結合,同時也把可持續發展的思想滲入其中;教學「無性生殖」時,可將世人矚目的「克隆」問題結合到教材相關內容中,使學生既了解「多利」羊的由來,又了解我國在克隆方面的成就。而不能忽略學生的學習興趣。優化課堂教學,提高教學有效性1、了解學生的認知水平和興趣,在「最近發展區」開展教學 建構主義學習觀認為,外部信息本身沒有意義,意義是學習者通過在新舊知識和經驗間反復的、雙向的相互作用而建構成的。每個學習者都以自己原有的經驗系統為基礎,對新的信息進行編碼,建構自己的理解,而原有知識又因為新經驗的進入而發生調整和改變,所以學習並不簡單是信息量的積累,它同時包含由於新舊經驗的沖突而引發的觀念轉變和結構重組,學習過程並不簡單是信息的輸入、存儲和提取,而是新舊經驗之間的雙向的相互作用過程。這個過程是別人無法替代的。建構新信息的過程就是對舊信息的重新建構過程。此觀點告訴我們,學生學習新知識時,必須在頭腦中找到一個落腳點,即與新知識相關的已有的經驗,才能使新的知識得到滋生和發展。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該首先了解學生的認知水平,確保所教授的知識與學生的認知水平相一致,這樣才能找到學生新舊知識的連接點,做到在最近發展區開展教學,促進了學生知識的正遷移,避免無效教學。例如在《緒論》一節提出「怎樣區別應激性、反射和向性運動」進行討論就屬於無效教學,因為學生沒有學習「反射」和「向性運動」,無法討論。在講解減數分裂時,應該和有絲分裂進行對比講解,因為減數分裂乃一特殊有絲分裂,二者有太多的相同點和聯系性。這樣既鞏固了學生舊的經驗,又增強了學生學習新知識的信心,引發了學生活躍的思維。2、通過設計有效問題,引發學生思考,發揮學生學習主導性地位 國家生物新課標改革的其中一項重要變化就是把傳統的單方教師灌輸式教學轉變成學生主動式探究性教學。而探究發端於問題,在課堂上教師能否提出有效的問題,能否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是這項改革成敗的關鍵。思維總是從解決問題開始的。教學中由提出問題到解決問題是訓練思維的基本過程。在生物教學中,教師要通過提出問題,創設新異的教學情境,給學生創造思維的良好環境。因此在教學設計中,最重要的是教師如何設計出有效的問題。(1)注意用語的科學嚴謹 教師設計問題要立意明確,嚴謹規范。如果提問:「血糖濃度過高的主要原因是什麼?」學生就很難回答。「有糖尿病」、「大量攝入糖類」、「胰島細胞受損」、「調節血糖的神經中樞受損」等原因哪個主要呢?如果教師提問的目的在於引導學生理解和掌握激素的作用,就需要將問題的范圍縮小些,加上一些限制:「從激素調節的角度考慮,血糖為什麼會過高?」,就能取得較好的效果。問題的用語要做到有科學嚴謹,教師除了應有豐富的專業知識外,還必須深入鑽研教材,精心設計。(2)注意問題的針對性 經驗豐富的教師有時根據學生的表現,隨機設計一兩個問題,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學習《細胞的分化、癌變和衰老》一節時,提出「為什麼老人會出現老年斑、頭發白、皮膚干皺的現象?」這個問題會引起學生很大的興趣。但是如果提出「預防衰老的措施是什麼?」這種盲目、隨意、無針對性的問題會會引導學生偏離教學內容,大大降低教學的有效性。(3)注意問題的啟發性 啟發性是教學的一個基本原則,要求教師在設計問題時必須重視調動和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誘發引導學生展開積極的思維活動,力求使學生學得生動、積極,達到啟迪智慧,提高能力的目的。例如,在教授人類神經調節的特徵時,教師可先設問:「人們談及酸梅時,唾液的分泌也會增多,這是為什麼?」從而引出課題: ①引起這種條件反射的刺激是什麼? ②語言和文字屬於什麼刺激?是具體刺激還是抽象刺激? ③從人類大腦皮層的神經中樞看,人類這種條件反射與什麼中樞有關? ④動物能否對語言文字形成條件反射?為什麼? 教師要能提出有啟發性的問題,必須對教材內容有深刻的理解,還必須掌握學生的認識規律。(4)設計的問題的難度應該有梯度 學習的任務必須適應學生的需要,切合他們的知識與能力准備,既不能過深而夠不著,又不能由於缺乏挑戰性、新穎性而使學習者感到乏味或疲憊」,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基於所學內容經過努力能夠回答,真正體現出「面向全體學生的」的課程理念。(5)設計的問題要圍繞核心概念和核心知識 課堂的時間是有限的,要保證在課堂有充分的時間讓學生圍繞核心的知識進行研究、討論,並保證教師有時間進行點評和總結。重視課後反思與再次設計 教學反思是一種有益的思維活動和再學習方式,每一位優秀教師的成長都離不開教學反思。如果一個教師僅僅滿足於獲得經驗而不對經驗進行深入的思考,那麼,即使是有很多年的教學經驗,也只是多次的簡單重復;教師應善於從經驗反思中吸取教訓,否則就不可能有什麼改進。我國著名心理學家林崇德也提出「優秀教師=教學過程+反思」的成長模式。1、總結教學機智 課堂教學中,隨著教學內容的展開,師生的思維發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會因為一些偶發事件而產生瞬間靈感,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地突然而至,若不及時利用課後反思去捕捉,便會因時過境遷而煙消雲散,令人遺憾。2、寫學生創新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學生總會有創新的火花在閃爍,教師應當充分肯定學生在課堂上提出的一些獨特的見解,這樣不僅使學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廣,而且對學生也是一種贊賞和激勵。同時,這些難能可貴的見解也是對課堂教學的補充與完善,可以拓寬教師的教學思路,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3、寫「再教設計」 一節課下來,靜心沉思:本節課摸索出了哪些教學規律;教法上有何創新;知識點上有什麼新發現;啟迪是否得當、訓練是否到位。及時記下這些得失,並進行必要的歸類與取捨,考慮一下如果再教這部分內容時應該如何做,寫出「再教設計」,這樣可以做到揚長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學水平提高到一個新的境界和高度。 總之,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應該以學為本,在課前,課中,課後各環節以教材為先導,學生為主導。深挖教材的趣味性,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實現學生學習方式的真正轉變,方能提高高中生物課堂的有效性。
『柒』 如何落實生物課堂教學
課堂教學應以創新要求為歸宿,創新是課堂教學的核心。創新課堂構成的要素是探究性、引導性、發現性、歸納性等有機的結合。這就要求教師在實踐中創造性地運用現代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將多種教學方法進行優化組合,吸收由教育科學所提供的知識,實現教學方法的創新,用「創造性地教」為學生「創造性地學」創設環境和條件。要做到上述要求,教師本身應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新思維,即教師對每個問題的提出及教學過程都必須是再現式思維和創新性思維有機地結合的典範。教師要盡可能把教學過程設計成「發現問題一分析問題一解決問題」的創造型模式,從而使學生自行獲取和運用知識,享受創造成功的快樂。在生物教學中,很多內容都可以開展啟發式、討論式教學
『捌』 提高生物課堂教學質量的幾種方法
高中教育在很多人的一生中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因此,廣大教育界人士應該竭盡全力地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為學生將來的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高中生物課堂教學的重要目的就是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使學生養成嚴謹的求學作風,從而學會學習,養成獨立思考的好習慣。課堂教學的質量應該是課堂教學永恆追求的主題,老師們應該認真鑽研教材和生物課程標准,弄清楚什麼是教學的重點、難點和疑點,選擇靈活多樣的教學手段和方法來實施教學。
隨著我國在國際上的地位越來越高,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國家越來越重視教育的作用,科教興國的理念一直是國人的共識。因此,國家大力投資教育事業,各大高校接連不斷的更新學校的軟體和硬體設施,從我國開始實施素質教育,就可以看出來國家對教育的重視。
所謂素質教育,就是教育要面向全體公民,這是旨在掃清國家的文盲人員,提高國民的整體素質,同時考慮到經濟的問題,尤其是農村方面,國家實施九年義務教育免除學費的政策。教育不僅要培養學生在德智體美勞方面生動活潑的發展,而且重在培養學生的態度和能力,使他們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接班人。
而要實現這一切,就要靠教學,教學最重要的形式就是課堂教學,因此,課堂教學的質量應該成為老師們永恆的追求,課堂教學質量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就會相應的得到提高,反之,學生的學習效率就會不高。
隨著我國新課改的大力實施,高中生物課堂教學在很多方面也得到了改善,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大體形勢卻不容樂觀,很多地方還存在著嚴重的問題。我國一直以來就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例如,考上好大學才能找到好工作;一考定終身等這些理念深入人心。我國實施素質教育的時間不久,這些觀念仍然根深蒂固存在於人們的頭腦中,家長、老師和學生一時是很難轉變過來的。現在高校的一切教學還都是圍繞著高考而設定的,尤其是在高中階段。
比如,高中生物的課堂教學,仍然是以老師的講為主,老師填鴨式地把自己備課的內容一股腦地全講給了學生聽,學生在下面沒有任何獨立思考的時間因為,他們要緊追老師的思維和步伐。由於現在教材的知識容量大幅度增加,而課時偏緊,老師們為了趕教學進度,往往顧此失彼,課堂上留給學生思考的時間是微乎其微的。
那麼,老師們要如何做到既要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又要協調好高考的問題這兩者之間的關系呢?怎樣做才能提高高中生物課堂教學的質量呢?這一切都需要老師們精心探究和鑽研教材,把握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對教材進行再創造,設計出以培養學生的主動精神和創新精神為主的教學目標。
一、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只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讓學生參與到教學中去,才能更好地實施教學,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傳統的教學手段注重的是老師的教,老師是課堂上的主體,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老師所講的知識,師生之間的互動很少。長此以往,老師上課沒有了激情,學生機械地學習,老師的負面情緒還會影響到學生。筆者在教學中發現,有不少學生反映說,老師上課沒有激情,教材上有什麼就講什麼,課堂氣氛毫無生機可言。這種教學手段早已不適應社會的發展了,新課改明確規定學生才是課堂上的學習主體,學生主動地學習,喜歡學習,對學習充滿了興趣,那麼,學習就有了強大的推動力。老師應該轉變自己傳統的教學模式,把課堂變成是學生探究、發現知識的過程,而不是簡單地向學生傳授知識的過程,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發現的知識,會讓他們有一種成就感,會對學習充滿自信,這種成就感不是老師所能給予的。老師在課堂上只需要把學生的主體性發揮出來,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中,這種參與不是表面上的參與,而是思維的參與。
二、採用多樣的教學方法和手段來實施教學
要想提高教學質量,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旺盛的求知慾,離不開多樣的教學方法,有效的教學需要有效的教學手段來實現。那麼,老師採用怎樣的教學手法才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從而發揮他們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呢?前面說到,高中生物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老師在課堂上可通過直觀性的手段來實施教學。
課堂上老師不要著急地把知識點告訴學生,尤其是對於課本上的有關概念、原理等,因為這些東西很抽象,恐怕老師即使講了很多遍,也會有學生不理解,怎麼辦呢?最好的辦法就是通過實驗的方法來驗證這些所謂的概念,原理等。在以往的教學中,有些老師為了省事,自己在課堂上做實驗,把實驗的過程和結果都清晰地展示給學生,然後再讓學生自己動手,實際上,學生的實驗就等於是重復了老師的實驗,雖然實驗能夠十分順利地完成,但學生的積極性和對科學素養的訓練無疑就受到打擊。
事實上,老師所要做的就是引導學生自己動手做實驗,把動手、思考的空間多多留給學生,而不是自己演示之後再讓學生做。學生在動手做實驗的過程中,就是不斷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這無疑就鍛煉了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和創造能力。
『玖』 如何打造高中生物課堂教學高效
第一,構建高中生物高效課堂的導入方式,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導入新課要講究藝術.根據教學內容,我們可設置一個懸念吸引學生,也可提出一個發人深思的問題,抓住學生.也可從客觀教具和演示開始.教學中,不能照本宣科,犯本本主義和教條主義,要善於運用教室里的人和物,直觀教具如圖片、掛圖、簡筆畫,設置情景及諧音.教師上課要精講,要變填鴨式為互動式,讓學生大部分時間為參與者而不是旁觀者,從而達到學中用,用中學;同時注意在實踐中滿足學生的成就感.不同水平,不同層次的問題和語言材料要由不同水平不同層次的學生來實踐.這樣,每個學生才會體會到成功的喜悅.導入新課可以聯系生活導入,可以前後聯系導入,可以用現代教育媒體導入,導入的方法沒有定式,只有適合與教學的導入才是最好的導入.導入新課就是導入學生的學習探究慾望,學生探究慾望提升了,高中生物高效課堂的效果才會更明顯.
第二,構建高中生物高效教學方法,優化生物教學過程.
1、運用探究法開展高中生物教學.在探究教學法組織中,教師要將教學目標細化.將其以一組探究思考題的形式展示在學生面前,布置學生分組進行思考、討論與探究學習,主要依靠自己的努力來實現學習目標.例如教學「光合作用」時,教師對「光合作用發現過程實驗的設計思想」這一重難點,可以運用探究法進行教學啟發引導,幫助學生逐步深入掌握光合作用實驗的原理,順利實現了教學目標.
2、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教學.除了儀器演示之外,現代教育技術模擬可以在微觀知識教學中發揮重要作用,實現傳統的演示實驗難以完成的生物演變過程,提高教學形象程度.例如在「有絲分裂、減數分裂」過程演示,教師運用動畫模擬方式,將細胞分裂過程復雜的內容形象直觀地展示在學生面前,加深高中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與掌握,提高了教學成效.
第三,拓展高中生物高效課堂教學空間,培養高中生生物素養.
1、開展生物課程興趣小組活動,增強學習興趣.發展學生素質,發揮學生特長愛好的、豐富多彩生動活潑的課外活動,建立興趣小組,將會使他們耳目一新,興趣陡增,從而訓練和培養從事小學教育工作所需的各種技能和能力.如顯微鏡的結構、性能、使用方法;栽培蘑菇、草莓;飼養金魚、蝌蚪、牛蛙;製作動物標本、給校園的花草樹木掛牌標明科屬種及生活習性等.但活動一定要有科學性和趣味性,否則久而久之,學生的興趣就會減少,課外活動的優越性就難以發揮.
2、高中生學習一段教學內容結束之後,高中生物教師可以設置一些知識競賽或是實驗技能操作競賽,以比賽的方式促進學生學習,營造濃厚的教學競爭氛圍.
3、走進社會開展實踐活動高中生物教學內容具有廣闊的實踐空間,教師要為學生創設一些實踐的機會,培養實踐運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