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生物信息 > 如何進行生物教材分析

如何進行生物教材分析

發布時間:2023-04-15 16:50:51

㈠ 高中生物教案設計

生物(英語:Biology,又稱生命體、有機體)是有生命的個體。生物最重要和基本的特徵在於生物進行新陳代謝(又稱分泌物)及遺傳。生物具備合成代謝以及分解代謝,這是互相相反的兩個過程,並且可以繁殖下去, 這是生命現象的基礎。自然界是由生物和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組成的,無生命的(包括物質和能量)叫做非生物,(新陳代謝是生物與非生物最本質的區別)。接下來是我為大家整理的高中生物教案設計,希望大家喜歡!

高中生物教案設計一

基因的表達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遺傳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生命現象,是生物體的基本特徵之一,它是在生物體的最基本特徵──新陳代謝的基礎上,通過生殖和發育的過程完成的,保持了生物界物種的相對穩定。《基因的本質》和《基因的表達》是在初中生物課和高中生物(必修)教材分子與細胞部分的基礎上,從分子水平進一步詳盡闡述遺傳的物質基礎和作用原理。它是高中必修本中「遺傳和變異」一章中的重要基礎知識,是本章的重點、難點之一。該內容在高考中占重要的位置,其中dna分子的結構和復制功能、基因的表達功能是歷來統考、高考必考的內容。同時,該部分涉及的實驗和分子學知識較多,還含有學生容易混淆的概念,在復習課中對dna是遺傳物質、dna分子的結構和復制功能、基因的表達功能等知識點不同角度,不同層次的重復和對比,使學生對染色體、dna和基因的有關結構和功能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有更深入、全面的理解和認識。

2.課時安排兩課時

3.學情分析

高二學生已經具有了思維能力和 總結 、推理能力,本人所教班學生總體素質較好,思維比較活躍,在復習階段,如能給予適當的引導,將所學的知識進行歸類、變通,讓學生通過對題目的歸納、整理,親歷思考、總結的過程,使已學知識升華,是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的。

4.教學策略的選擇

在復習課中,老師滿堂灌的現象極為普遍,學生要在短短的一兩節課中回憶並熟練掌握大量的知識是枯燥的學習過程。新課改理念要求在教學過程中應該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本節復習課,選取相同,相似的知識點進行歸類,並舉出相應的例題,通過老師對例題的講解,及學生對拓展題的討論,加深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從而達到復習、鞏固知識的目的。達到以知識點幫助解題,以解題幫助鞏固知識點的目的。

二、 教育 目標

1.知識目標

通過對相應知識點及題目的復習,使學生掌握:

(1)證實dna為主要遺傳物質的過程;

(2)dna指導蛋白質合成的過程及其中的數量關系。

2.能力目標

通過對科學家研究、實驗過程的回憶,使學生進一步領會科學研究思路、遵循實驗的設計原則和採用一些科學 方法 ;通過對知識點的歸類、分析,培養學生勤於思考、自覺對所學知識進行總結、歸納的習慣和能力。

3.情感目標

培養學生積極科學的思維方法,嚴謹的 學習態度 ,勤於思考,善於對所學知識進行及時、准確的歸納、應用的能力。

三、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1.教學重點

(1)驗證dna是主要遺傳物質的幾個主要實驗;

(2)dna指導蛋白質的合成過程

2.教學難點

(1)幾種與遺傳有關的物質之間的相互關系;

(2)在dna指導蛋白質合成過程中rna所處的位置;

(3)在dna指導蛋白質合成過程中出現的計算問題。

四、教學流程

教學流程(見圖1)

圖1

教學過程

(一)導入

遺傳物質是遺傳和變異的基礎,在整個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目的:激發學生主動回憶的_通過物質間關系圖,明確各種遺傳物質的相互間聯系。引出復習課題:遺傳物質的基礎。

提出問題:在本章所學的內容中提及的與遺傳有關的物質是哪些?它們之間的關系又是怎樣的?

學生活動:結合所學的知識,進行討論,並回答所學遺傳相關物質的種類,作出它們之間的關系圖。

(二)復習

對基因的本質和基因的表達內容進行簡要的重溫

目的:讓學生在填表、看圖的過程中,對大綱要求的識記、理解的內容作進一步的回憶。

復習內容:(1)證明dna是主要遺傳物質的兩個經典實驗過程;

(2)dna、rna的分子結構;

(3)dna的復制、轉錄和翻譯過程。

學生活動:根據投影內容,填寫圖表並回答。

(1)肺炎雙球菌轉化實驗

實驗過程和結果

結論(根據實驗現象填寫)

(a)r型肺炎雙球菌感染,小鼠不死亡

r型菌無毒性

(b)s型肺炎雙球菌感染,小鼠死亡

s型菌有毒性

(c)滅活s型肺炎雙球菌感染小鼠,小鼠不死亡

滅活的s型菌無毒性

(d)r型活細菌+滅活s型細菌感染小鼠,小鼠死亡

滅活的s型菌含有「轉化因子」,使r型活細菌轉化成s型菌

(e)r型活細菌+s型細菌dna→有s型細菌

dna是使r型菌產生穩定性遺傳變化的物質,所以dna是遺傳物質

(f)r型活細菌+s型細菌蛋白質→只有r型細菌

(g)r型活細菌+s型細菌莢膜多糖→只有r型細菌

高中生物教案設計二

第5節生態系統的穩定性

教學內容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情境創設復習引入

新課學習

第一環節:生態系統穩定性

第二環節:

1.生態系統自我調節能力

2.探究:草原生態系統是如何維持穩定的?

第三環節:知識遷移應用

鞏固復習

組織學生觀察並且指導觀察方法,找出生態瓶中的食物鏈。質疑:為什麼有的生態瓶中的生物存活時間較長,有的生態瓶中生物就很快死亡了?

1.組織學生自主閱讀,引導學生找出凱巴森林中存在的食物鏈和食物網。並參與尋找活動。

2.提問:1906年以前的凱巴森林是什麼狀態?(PPT展示)

(對學生進行發展性評價、多元評價 教師參與學生小組討論並且引導學生分析)

3、解釋生態系統穩定性的具體內容。

4、1906年以前的凱巴森林為什麼能維持穩定?

5、分析為什麼有的同學製作的生態瓶中的生物能生存較長時間?

6、歸納概念 並板書。

問題串設計(PPT展示)

1.圖中哪種生物數量最早達到第一個高峰?你對此怎麼理解的?

2.哪種生物數量最後達到高峰?能不能改變它的先後順序?說明你的理由。

3.你從圖上還能看出什麼規律?能解釋這種規律嗎?

4.與你小組同學交流一下這種規律對生態系統有什麼作用?

對學生的回答進行評價

引導學生提出問題,作出假設。

制定活動規則及過程並且組織好教學。

規則如下

a.每人准備草、鼠和狐狸的三種頭飾。

2 b.出場順序按草→ 鼠→狐狸,數量有少到多表示生物數量變化。

c.扮演草的同學被扮演鼠的同學抓住就表示吃掉了,這個同學則換成鼠的頭飾表示草減少鼠增多,以此類推。

d.當後一種生物多於前種生物1比2時捕食停止,並有部分學生換成另一種頭飾表示這種生物部分死亡。

e.被捕食的『鼠』中約有3份換成『草』1份換成『狐狸』。游戲進行到大致恢復到原來的比例時結束。

教師引導學生歸納

1、通過上面的游戲你能說出為什麼草原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自我調節能力嗎?

2、指導學生閱讀課本84頁,有關生態系統具有一定自我調節能力的內容。並板書。

1、引導學生結合所學知識對所做的生態瓶成功與失敗的原因進行分析。

2、下面生態系統能保持穩定嗎?(PPT展示生態系統圖片)

1、我們這節課學習了什麼?

2、你有什麼感悟?

作業:學案練習

【板書設計】

第五節 生態系統的穩定性

一、生態系統的穩定性概念

生態系統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復自身結構和功能相對穩定的能力,

二、生態系統穩定性的原因——自我調節能力

1、負反饋調節——生態系統自我調節能力的基礎

2、自我調節能力的限度

三、抵抗力穩定性和恢復力穩定性

四、提高生態系統穩定性的 措施

五、設計製作生態缸,觀察其穩定性

小組討論與交流。觀察課前製作的生態瓶,交流製作過程,找出有關的食物鏈(各小組交換生態瓶)。

閱讀課本82頁活動「分析凱巴森林被破壞的原因」資料的第1自然段,並寫出凱巴森林中存在的食物鏈和食物網。

1、閱讀書本84頁有關草原生態系統維持穩定的內容,分析寫出其中存在的食物鏈,

2、對圖 「生態系統的自動調節曲線」的進行解讀。

學生討論後回答

3、閱讀課本85頁[小資料] 『遠渡重洋的屎殼螂』

提出問題:草原上的各種生物數量應該有什麼樣的關系時, 該生態系統才能維持穩定?

作出假設:草原上的各種生物的數量達到一定比例時,草原生態系統才能維持穩定。

學生回憶再現本課核心內容。

學生回答自己的收獲進而形成熱愛大自然的情感,提高環境保護意識 1.了解學生課外實驗情況進行評價。

2.讓學生了解生態系統的結構,功能,更好的引入新課題。

通過學生對生態瓶和書本「活動」資料的分析,提供充分的背景材料有利於學生對重點概念的建構。

促使學生積極的參與到學習上來,關注學習過程。這樣形成的概念將具有鮮明的個性特徵而不是空殼概念。

「生態系統具有自我調節能力」的本質內涵比較抽象,通過資料的閱讀討論,問題竄的設計有助於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建構,同時也提升了學生技能。

體現了探究學習的理念

通過形象的活動使學生對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有更深的理解。培養學生合作能力、創新能力。也活躍了課堂氛圍。

歸納提升形成能力

通過學生回憶議論加深對本課內 容的理解識記 ,認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保護環境的意義。

教學 反思

1.上課前組織學生自製生態瓶活動,有利於鍛煉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也使合作精神和創新意識等方面得到了提高。

2.上課時通過對自製生態瓶的觀察質疑,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從而創設了良好的學習氛圍。從一開始就緊緊的抓住了學生,課堂上可以看到學生躍躍欲試的情景。

3.新課教學中將學生這種情緒引導到對教材活動資料的分析上來,凱巴森林中大多數肉食動物被捕殺而黑尾鹿數量先增後降的現象再次引發學生思維沖突,情緒再次被提升。

4.課堂中一系列的問題將學生思維引向深入,實現了從感性向理性、從具體到抽象的飛躍。學生思維處於積極的狀態,實現了課堂的高效性。

5.角色扮演的活動將課堂推向了高潮。學生經歷了知識建構的洗禮,較好的情感體驗從而有一種心身愉樂的感覺。

高中生物教案設計三

高三生物 教案 減數分裂復習

知識精華:

掌握減數分裂概念和有性生殖細胞形成,減數分裂過程中染色體行為變化,染色體、DNA、染色單體數目;理解同源染色體,聯會,四分體等相關概念;掌握減數第一次和第二次分裂的主要區別;以及減數分裂和有絲分裂區別。

寫出下表中染色體,染色單體,DNA分子,同源染體對數(2N=4)

精原細胞 初級精母細胞 次組精母細胞 精細胞

染色體(條)

染色單體(條)

DNA(個)

同源染色體(對)

題例領悟:

例1、下圖是雌蛙一個卵原細胞在生殖過程中DNA含量變化圖,為研究方便,在細胞分裂成兩個以後,只對其中一個進行測定,請分析回答:

(1)b時發生的現象是_______c時的細胞叫_______細胞。

(2)c→d→e進行的是______,e時的細胞叫________。

(3)由e→f→g進行的是________,g時的細胞叫_______。

(4)h→i表示發生了________作用,i時的細胞叫________。

(5)i以後進行 ___________分裂,進入_________階段。

解析: 減數分裂與受精作用的結合,對學生理解減數分裂的實質和意義起重要作用。本題的解決主要是依賴扎實的基礎知識。

答案(1)染色體復制 初級卵母細胞 (2)減數是第一次分裂 次級卵母細胞或極體 (3)減數第二次分裂 卵細胞或極體 (4)受精 受精卵 (5)有絲 胚的發育

例2、右下圖是某二倍體生物細胞分裂模式圖。據圖判斷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①該細胞中可能是次級精母或是次級卵母細胞或是極體

②該細胞中1與2,3與4為同源染色體

③該細胞中有2個染色體組,1與2為一組,3與4為一組

④該細胞中,如果1是Y染色體,那麼2也是Y染色體,

3和4為常染色體

A、只有1種說法正確 B、只有2種說法正確

C、只有3種說法正確 D、四種說法均正確

解析:加強對減數分裂過程的理解,抓住細胞分裂的特點:該圖為減數第二次分裂後期,且細胞質為均等分裂,故只有④說法正確,答案選A

自我評價

1、觀察四分體時期效果的材料( )

A、生發層 B、幼嫩的柱頭 C、幼嫩的花葯 D、成熟的花葯

2、基因型為YyRr的個體的某一精原細胞,它經減數分裂後,形成的四個精子,其種類有( )A、1種 B、2種 C、3種 D、4種

3、如圖是同一種動物體內有關細胞分裂的一組圖象,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具有同源染色體的細胞只有②和③

B、動物睾丸中不可能同時出現以上細胞

C、③所示的細胞中不可能有基因重組

D、上述細胞中有8個染色體單體的是①②③

4、下列敘述中錯誤的是

①受精卵中全部遺傳物質的一半來自精子 ②果蠅的精原細胞含有4對染色體,減數分裂形成的精子中含有2對染色體 ③男性兩側輸精管被結扎後,睾丸仍能產生精子,第二性徵不會改變 ④在精子細胞形成精子的過程中,細胞核全部在精子的頭部,細胞質全部在精子的尾部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5、根據科學家研究證實,由精子細胞變為精子的過程中,細胞核變為精子的頭部;部分細胞質變成精子的頸部和尾部;大部分細胞質及多數細胞器被丟棄;但全部線粒體保留下來,並集中在頸部。對這一現象的解釋是:

(1)細胞核內含有______________,以便傳給下一代。

(2)丟棄大部分細胞質和細胞器,可使精子體積______,運動_______。

(3)精子快速運動主要靠___________ 的擺動,其運動動力主要產生於____________。

(4)保留全部線粒體的意義在於:線粒體是___________場所,通過線粒體的生理活動,形成精子運動所需的____________。



高中生物教案設計相關 文章 :

★ 高中生物教案教學設計

★ 高中生物上課教案稿範文

★ 高中生物教案評課稿範文

★ 高中生物細胞的增殖教案大全

★ 高中生物必修二教學計劃

★ 高中生物細胞的分化教案大全

★ 高中生物老師教學安排範文4篇

★ 有哪些實用的高中生物教學方法?

★ 高中生物教學小技巧

★ 實用的高中生物教學方法

㈡ 人教版高三年級生物說課稿

【 #高三# 導語】高考競爭異常激烈,千軍萬馬爭過獨木橋,秋天到了,而你正以凌厲的步伐邁進這段特別的歲月中。這是一段青澀而又平淡的日子,每個人都隱身於高考,而平淡之中的張力卻只有真正的勇士才可以破譯。為了助你一臂之力, 高中頻道為你精心准備了《人教版高三年級生物說課稿》助你金榜題名!

【篇一】

一、教材分析

學生缺乏有關氨基酸和蛋白質的有機化學知識這是本節教學內容的瓶頸,而氨基酸的結構和蛋白質的形成又屬於微觀知識,比較抽象,十分枯燥,所以教學時應注意聯系學生的生活經驗,運用動畫、故事、游戲和形象的比喻,不僅增加學生對微觀內容的感性認識,使學生在主動獲取知識的過程中完成重點、難點知識的學習,提高思維能力,形察滲成相應的觀點。並且還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教學目標

1.知識方面

(1)說明氨基酸的結構特點。

(2)理解氨基酸形成蛋白質的過程。

(3)概述蛋白質的結構和功能。

2.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認同蛋白質是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樹立結構與功能相統一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3.能力方面

(1)通過自主對比觀察幾種氨基酸的結構,思考討論後得出氨基酸的結構通式,培養觀察分析能力。

(2)通過圖文結合的形式,讓學生在獲取形象的、信息內容的同時,培養分析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三、教學重難點

重點:

(1)蛋白質的功能。

(2)氨基酸的結構及其形成蛋白質的過程。

難點:

(1)氨基酸形成蛋白質的過程。

(2)蛋白質的結構多樣性的原因。

四、教法學法及媒體選擇

1.教法及媒體選擇

根據新課程理念,針對本節內容,我主要採取探究式教學與多媒體輔助教學相結合的方法。在教學過程中,利用動畫和圖片創設情境,層層遞進,解決教學難點。

2.學法

教學是教師與學生交流的過程,選擇良好的學法關鍵在於找到教法與學法的結合點,實現教、學的統一。與探究式教學法相對應,我通過組織學生觀察、討論,使他們能用觀察法、分析法、比較推理法得出結論,進行探究性學習,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觀察能力和創造思維能力,讓學生能由宏觀進入微觀再回到宏觀,形成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過程。

五、教學過程設計

導入:播放*《*俠》的片段,

問:*中的主人公是誰?他最有力的武器是什麼?

展示:⑴黑寡婦*的圖片,黑寡婦*因為它蛛絲中的「蛛絲蛋白」,使得他的蛛絲的強度異常的高。

⑵熒光水母的圖片

問:這是什麼生物?為什麼它們能發出美麗的熒光?

問:從這些畫面中我們應該不難發現這些神奇的生命現象是由誰來承擔的?

引出今天這節課的主題。

展示:一些食物(肉、蛋、乳等)

問:為什麼我們經常說這些食物的營養價值很高?

問:蛋白質對人體很重要,那麼人體中的蛋白質又能承擔怎樣的生命活動呢?大家想不想和我一起到人體中去進行一次旅行?

創設情景:三維透明人體場景。

⑴觀看人體骨骼肌的三維動畫,並問:構建肌肉的主要結構物質是什麼?這又說明蛋白質可以具有怎樣的功能?

⑵接著讓敗鉛脊學生觀察在人體中可以發生的4個生命活動的場景,並問:在這樣的4個場景中分別涉及到了哪些蛋白質?這些蛋白質又各自具有怎樣的功能呢?

⑶總結:蛋白質在生物體中承擔的功能多不多?概括出蛋白質的功能,「一切生命活動都離不開蛋白質,蛋白質是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

過渡:結構與功能是相適應的,蛋白質們能夠承擔如此眾多的功能,這是否和他的功能有著某種必然的聯系呢?下面就讓我們一起去掀開它的神秘面紗吧!研究表明蛋白質的結構是復雜的,可是這種復雜的分子卻是由一些結構簡單的氨基酸分子作為基本單位所構成。所以認識蛋白質的結構,首先就必須了解氨基酸的結構

創設激盯情景:利用比喻,講述「4個氫兄弟」和「兩個強大勢力集團」的斗爭故事,讓學生了解,「化學鍵」、「羧基」、「氨基」這些基團和它們的一些書寫方法,以及是如何由「甲烷」到形成「甘氨酸」這種氨基酸的,為後面認識構成生物體蛋白質、氨基酸的結構,以及氨基酸共同結構特點打下鋪墊。

過渡:氨基酸會不會只有甘氨酸一種呢?告訴學生構成生物體蛋白質的氨基酸約有20種,讓我們一起去看一下其它的氨基酸吧!

提問:比一比這4種氨基酸,從4個「鄰居」的角度來看,有幾個「鄰居」相同?幾個「鄰居」不同?

提問:其實其它的氨基酸也都符合這一規律,能否根據這一規律將約20種氨基酸用一個結構通式表示出來?

活動:邀請兩位學生主動到黑板上演板,其他學生嘗試在紙上書寫。

請學生評價演板的兩位同學嘗試寫出的氨基酸的結構通式,教師最後總結,並針對錯誤進行說明。

提問:⑴觀察結構通式,不同的氨基酸在結構上只是什麼不同?那麼甘氨酸和丙氨酸的R基是什麼?

⑵觀察結構通式,氨基酸們都擁有哪些相同的元素?那麼蛋白質呢?

⑶再來觀察結構通式,和剛才的4種氨基酸,問道:如果說從氨基和羧基的角度來看這些氨基酸又有哪些共同結構特點。(學生思考同時,引導學生從氨基和羧基的數量;氨基與羧基的連接方式兩個方面考慮)

總結:對氨基酸共同結構特點進行總結,並指出只有同時滿足共同結構特點的氨基酸才是構成生物體蛋白質的氨基酸,否則不是。

過渡:現在我們知道了氨基酸的結構,但是由氨基酸作為基本單位又是如何形成蛋白質的呢?指出是「相互連接」。

活動:請一位同學到前台來,和我做同樣的一種姿勢伸展雙臂,兩腿並攏,讓學通過今天課的內容進行聯想,可以想到什麼?問:我和這位同學連接起來時最簡單的方式是什麼?再問:那麼氨基酸在相互連接時是否也有「左右手」,以及「握手」的地方呢?

創設情景:觀看flas*(蛋白質的形成)

提問:⑴描述氨基酸分子間是如何「相互連接」的?

⑵有沒有「左右手」和「握手的地方」總結出「肽鍵」

⑶雖然和手牽手有相似的地方,但又沒有不同的地方?總結出這種「相互連接」稱為「脫水縮合」

⑷這是不是一種新的分子,指出「二肽」

⑸二肽還能繼續進行「脫水縮合」嗎?

通過一系列的問題引導學生總結出「三肽」,「多肽」,「肽鏈」,以及一條「肽鏈」中「肽鍵數」,「脫去的水分子數」,和「氨基酸數」之間存在的數量關系。

總結:氨基酸形成蛋白質大致經過了哪幾個階段?

過渡:展示一些常見蛋白質的結構圖片,指出這些蛋白質能形成一定的空間結構並指蛋白質的種類有1010—1012可是構成這些蛋白質的氨基酸只有約20種

這些氨基酸怎能形成數量如此多的蛋白質分子呢?

活動:講學生分成每6人一組,請其中一組的同學到台上來扮演氨基酸,其它組

相互同學討論,是什麼原因導致了蛋白質分子結構的多樣性,請2組學生

代表發表蛋白質分子多樣的原因。

評價並總結:結構多樣性的原因。

思考:為什麼蛋白質能承擔如此眾多的功能?

小結、結課:在今天的這節課里,我們不僅獲取蛋白質的基礎知識,而且大家應該感受到蛋白質對生命的意義:生命世界是豐富多彩,五彩繽紛的,離開了蛋白質,這一切還存在嗎?不過蛋白質是生命的主要承擔者,可它們是生命活動「操縱者」嗎?它們又會是一種怎樣的化合物呢?這個問題就留給下節課吧!

【篇二】

一、教材分析

1.地位作用。本節課位於必修2遺傳與進化第五章第二節,本節課的內容是學習了基因突變的基礎上進行的,所以學好本節內容既能幫助學生鞏固前面知識,又能為學生學習第3節人類遺傳病做好鋪墊,它在教材中起著承上啟下的橋梁作用。

2.主要內容。本節內容包括「染色體結構的變異」和「染色體數目的變異」以及實驗。教師應從雌雄果蠅體細胞和生殖細胞的染色體的形態和數目分析入手,設置一系列的問題情境,通過聯系以前所學的知識,幫助學生認識染色體組的概念。

3.教學目標。1)知識目標:A、說出染色體結構變異的基本類型。B、說出染色體數目的變異。2)能力目標:A、培養學生識別生物圖的能力和分析歸納總結的能力。B、通過對具體事例、概念的辨析和對比,認識單倍體,二倍體和多倍體間的聯系。3)情感目標:A、了解染色體數目變化原理在農業生產上的應用,激發學生學以致用的理想。B、通過實驗培養學生動手能力、與他人合作能力,激發學生勇於探索熱情,使學生關注染色體加倍對人類未來的發展影響。

4.重點、難點和關鍵。1)教學重點:染色體數目的變異。2)教學難點:A、染色體組的概念。B、二倍體、多倍體和單倍體的概念及其聯系。3)教學關鍵:成功地用好各種直觀教具與各種教學方法。

二、教法運用和學法指導

1.教法運用:陶行知先生曾說過:「興趣是的老師」在教學中,針對學科特點,堅持以啟發探究性原則為主,綜合運用講授、討論、觀察、直觀教具、電化教學等多種方法,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2.學法指導:依據教法,指導學法,體現:「教是為了不需要教」的目的,直觀教具的使用和電化教學手段,教給學生分析綜合的思維方法;運用形象記憶,教給學生記憶的方法。

三、教具使用

依據直觀性、科學性的原則,有利於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獲得感性認識,積極思考。

四、教學程序

教師應該引導學生激活原有的知識系統,包括有絲*、減數*、染色體是遺傳物質的載體、植物雜交、生長素在農業上的應用等知識,創設問題情境,新舊知識融會貫通,形成完整的認知結構。

1.創設情境,導入新課。導言在教學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一方面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另一方面也可以留下懸念。本節導言我以大家熟悉的西瓜引入:我們通常吃的西瓜是有子的,但是現在有一種西瓜無子,而且又大又甜,大家想知道它是怎樣形成的嗎?請看教材「問題探討」,並討論西瓜「無子」的原因。

想知道更多有關的知識嗎?據報載,在上海第五人民醫院降生一貓叫綜合症男嬰,嬰兒面容特殊:小頭小臉、眼距寬、塌鼻樑、皮紋改變,生長發育遲緩,智力低下,因哭聲像貓而得名,發病率只有十萬分之一,解放後全國有記載的僅20例。研究證明,這是因為人的第5號染色體部分缺失而引起的遺傳病。為什麼染色體部分缺失就會引起這么嚴重的後果呢?引導學生思考分析這些問題,進入新知識的學習:染色體變異

2.出示目標,自學交流。

多媒體展示目標:1)說出染色體結構變異的基本類型。2)說出染色體數目的變異。3.師生互動,建構目標。

多媒體展示如下資料:

A、人的第5號染色體短臂缺失,患貓叫綜合征。

B、果蠅X染色體上某一區段的重復,可使正常的卵圓形眼變為棒狀眼。

C、如果人的第22號染色體和第14號染色體發生易位,會使人患慣性粒細胞白血病。

D、如果使蘿卜的染色體增加一倍則主根粗大產量高;如果使番茄的染色體增加一倍則所含的維生素C大約多了一倍。對玉米和番茄來說細胞內少一條染色體就不能成活。

根據上述材料,分析染色體的變異包括哪些類型?染色體變異有什麼特點?得出結論:染色體變異可以分為結構的變異和數目的變異。染色體變異對生物的影響大多是有害的,因為遺傳物質的穩定性是生物長期進化的結果,也是生物正常生命活動的基礎。

(1)染色體結構的變異。

多媒體演示:染色體結構變異的四種類型。教師點評:缺失和增加會使排列在染色體上的基因的數目發生改變,移接和顛倒會使染色體上基因的排列順序發生改變。其結果導致了生物性狀的改變。其實,染色體除了可以發生結構上的變異以外,在特定的環境條件下,生物體染色體的數目也會發生改變,一類是細胞內個別染色體的增加或減少;另一類是細胞內染色體數目以染色體組的形式成倍地增加或減少。那麼,什麼叫染色體組?

多媒體演示:雌雄果蠅減數*形成精子和卵細胞的過程。

教師小結:果蠅的精子和卵細胞中只含有一組非同源染色體,它們在形態和功能上各不相同,但是攜帶著控制一種生物生長發育、遺傳和變異的全部信息,這樣的一組染色體,叫做一個染色體組。

(2)染色體數目的變異。

多媒體展示果蠅通過減數*產生配子的圖示

讓學生據圖分析並思考:A、染色體組的概念?果蠅的體細胞中有多少條染色體?多少對同源染色體?B、分析配子中有多少條染色體?有什麼特點?C、果蠅體細胞中有幾個染色體組?

引導學生分析並回答上述問題,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既有利於組織教學又利於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符合認知規律,把難點分散、轉化,便於學生接受。

(3)單倍體、二倍體、多倍體。

我們在初中學過蜜蜂中的工蜂和蜂王是由受精卵發育而成,而雄峰是由未受精卵發育而成。因此,雄峰體細胞的染色體數是工蜂和蜂王的一半。像這樣,體細胞中含有本物種配子染色體數的個體,稱為單倍體。

由受精卵發育形成的個體,體細胞含有兩個染色體組的個體叫二倍體;體細胞含有三個或三個以上染色體組的個體叫多倍體。

由學生分析回答:玉米(2n=20)由其花粉直接發育成的個體為(單倍體)。

普通小麥六倍體(6n=42)由其花粉直接發育成的個體為(單倍體)。

教師總結:可見多倍體、二倍體和單倍體的劃分依據是不同的;多倍體、二倍體是以含有的染色體組數來劃分;單倍體則只要含有本物種體細胞染色體數的一半即是,與含有的染色體組數的多少沒有關系。

4.鞏固練習,及時反饋

㈢ 高一生物必修一《光合作用的探究歷程》教案

高一生物必修1《光合作用的探究歷程》教案
一、教材分析
新課標對光合作用的認識過程從原來的「了解」水平提高到了「說明」水平,教材中本部分內容從回顧科學家對光合作用的探究歷程開始,讓學生感知他們探索的科學精神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學習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和實驗設計的原則,並且得出光合作用的反應式。教材中詳細描述了各探究實驗的關鍵環節,對學生的探究思維具有很好的啟發性。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知道光合作用被發現的基本過程
2.簡述出光合作用的原料、產物、條件和反應場所。
2.能力目標:
1.重新走進科學家發現光合作用的有關實驗,學會運用科學探究的手段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發展科學探究能力;
2.在實驗探究中掌握科學探究的一般原則,重點是對照實驗原則和單因子變數陵肢原則
3.過讀書和師生的討論活動,培養學生[此文轉於斐斐課件園 FFKJ.Net]自學和主動探索新知識的技能、技巧。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1.體驗科學探究歷程,體會科學概念是在不斷觀察、實驗、探索和爭論中形成;
2.認同科學家不僅要繼承前人的科研成果,而且要善於吸收不同學科中的有關知識,還要具有質疑、創新及勇於實踐的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談中;
3.學會參與、合作和交流探究的內容和結果;
4.認識到技術的發展在科學研究中的作用,尊重科學且用發展的觀點看待科學、樹立辨證的科學觀。
三、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光合作用的發現及研究歷史過程中的各實驗設計、優缺點和結論。
難點:光合作用的發現過程中各實驗如何巧妙地連接起來,如何過渡,如何引導學生進行思考探究從而得出正確結論。
四、學情分析
學生在初中生物課中學習過有關光合作用的知識,而且生活實踐中也對光合作用有所了解。但是,對於光合作用的發現歷史卻很陌生,關鍵對於我們這節課要達到的目標「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知之甚少。高中學生具備了一定的觀察和認知能力,分析思維的目的性、連續性和邏輯性也已初步建立,但還很不完善,對事物的探索好奇,又往往具有盲目性,缺乏目的性,並對探索科學的過程與方法及結論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在教學過程(本文來自優秀教育資源網斐.斐.課.件.園)中,教師要盡量創設學生活動的機會,讓學生成為學習活動的主體,教師只是為學生的學習提供必要的指導和知識鋪墊。尺侍世
五、教學方法
探究式教學,結合問題、討論、比較、歸納多種教學方法,並配以多媒體輔助教學,引導學生再現科學發現過程,並進行分析、討論、歸納和總結。新授課教學基本環節:預習檢查、總結疑惑→情境導入、展示目標→合作探究、精講點撥→反思總結、當堂檢測→發導學案、布置預習
六、課前准備
1. 學生的學習准備
學生收集了解關於光合作用研究歷史。興趣小組做關於光合作用的探究實踐

㈣ 高三年級生物教案範例5篇

【 #高三# 導語】奮斗也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努力。那種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在學習中也是需要的。看到了一道有意思的題,就不惜一切代價攻克它。為了學習,廢寢忘食一點也不是難事,只要你做到了有興趣。 考 網高三頻道給大家整理的《高三年級生物教案範例5篇》供大家參考,歡迎閱讀!

1.高三年級生物教案范皮宴碰例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與作用:「水分代謝」是第二章的重點內容,它與前面所學知識如細胞成分、結構及植物根、莖、葉結構等內容聯系非常緊密;也為今後學習「礦質代謝」、「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內容奠定基礎。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了解植物細胞的吸脹吸水;水分的運輸和利用。

(2)理解植物細胞滲透吸水的原理,水分散失的方式和意義。

(3)通過植物細胞的質壁分離和復原的實驗,進一步理解滲透吸水的原理。

2、能力目標

(1)通過觀察、實驗、推理等手段,培養學生的觀察思考、實驗動手、類比綜

合的能力和創造思維能力。

(2)培養學生利用網路資源來獲取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學習習慣。

3、情感目標:通過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樹立辯證唯

物主義世界觀。

(三)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滲透吸水的原理

教學難點:半透膜與選擇透過性膜的主要區別,植物細胞是一個滲透系統。

二、教法設計:

1、探究教學法:它由四個環節組成:

(1)創設聯想,提出探索問題,

(2)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推理,

(3)設計實驗或演示其它教學媒體對學生的推理結果進行驗證,

(4)師生共同歸納總結探索結果。

2、直觀教學法:通過實驗、圖片及多媒體輔助教學軟體,化靜為動,化抽象為具體,增強了教學內容的直觀性、啟發性,使學生更好地從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

3、通過設疑引入,為講邊演示實驗和動畫,讓學生在獲得感性認識的同時,教師層層設疑,激發學生積極思維,主動探索知識,培養學生觀察、思維、推理及綜合的能力。

三、教學過程:

事實會不會就像我們剛才分析的這樣,我們可以把細胞放在外界溶液中,親自觀察一下,看看結果如何。成熟植物細胞

一、用課件動畫顯示質壁分離過程。

問:剛才看到了什麼現象?(原生質層收縮於細胞壁分離開)

問:這種想像叫質壁分離。這里得「質」指的是細胞質嗎?(原生質層)

問:在質壁分離過程中,液泡有什麼變化?細胞液有什麼變化?(液泡變小,細胞液減少,顏色加深)

問:細胞液減少,顏色加深是什麼原因造成的?(水分減少,濃度增加造成的)

問:細胞為什麼會失水?(細胞液濃度小於外界溶液濃度)

問:發生質壁分離以後,在細胞質和原生質層之間的空隙中是空的嗎?有什麼物質?

問:要是把發生質壁分離的細胞放在清水中,會發生什麼情況呢?

用課件動畫顯示質壁分離復原過程。

問:把發生質壁分離的細胞放在清燃談水中,細胞為什麼會復原?

問:細胞為什麼會吸水?(細胞液濃度大於外界溶液濃度)

問:通過細胞的紙幣分離和復原實驗,得出什麼結論?

(1)成熟植物細胞+外界溶液=滲透系統

(2)細胞液濃度小於外界溶液濃度——細胞失水

細胞液濃度大於外界溶液濃度——細胞吸水

小結:通過細胞的質壁分離和復原實驗,證明了成熟的植物細胞可以通過滲透作用吸收水分。根尖分生區時未成熟的植物細胞,吸水的主要方式是吸脹吸水,根毛區的細胞是形成中央液泡的成熟細胞,其吸水的主要方式是滲透吸水。

問:根毛區的細胞能進行吸脹吸水嗎?

問:死亡的植物細胞會發生祥橘質壁分離和復原現象嗎?

根毛區的細胞吸收水分以後,要運輸到植物體的各個部位,供植物利用。

二、水分的運輸

[課件動畫顯示植物根吸水、利用、擴散的全過程]

1、根毛區細胞——層層細胞——根導管

根毛區細胞——層層細胞間隙——根導管

2、根導管——莖導管——葉導管——植物體各部位

三、水分的利用:

根吸收的水分只有1~5%留在植物體內,供植物利用。

四、水分的散失:

根吸收的水分,除了極少一部分被植物利用以外,絕大部分通過蒸騰作用,經葉片表面的氣孔散失掉了。通過氣孔散失掉這么多的水分有其特殊的生理意義。

水分散失的意義:吸水和運輸水分的主要動力

五、合理灌溉

植物在一生中都需要不斷地吸收水分,但是不同的植物一生需水量不同,一株向日葵一生耗水約30千克左右;一畝稻田,在整個生長期間耗水大約30萬千克左右。同一種植物在不同的生長發育時期需水量也不相同(如小麥一生的需水量曲線圖)。這些水分絕大部分都通過蒸騰作用散失掉了。我國是一個水資源非常貧乏的國家,因此如何用最少的水去獲取的產量,是農業生產中的一個大問題。也就是說,根據不同的植物,根據不同的生長時期對水的需求量不同,進行合理灌溉,既不影響產量,又能達到節水的目的。

2.高三年級生物教案範例

一、教材分析

《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這部分內容是高中生物(必修)第二冊第八章《生物與環境》第三節《生態系統》的核心內容。在教學中,本節知識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本節知識和第三章《新陳代謝》的知識聯系密切,又直接關繫到《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和《生態系統穩定性》的學習,學科內綜合性強,理論聯系實際緊密,需要提高靈活運用知識、分析解決問題和識圖解圖能力。

縱觀04—07三年來的全國高考題,該部分知識為高考熱點內容之一,歷年高考都會考查。但近三年來天津卷涉及較少。從考查形式上看,既有選擇題也有非選擇題。往往涉及到圖形、圖表的分析。命題方式靈活多樣,主要考察學生的理論聯系實際能力、靈活運用知識能力及分析解決問題能力等。其中「能量流動的特點」及各營養級能量傳遞的計算及綜合運用本章的能量流動、物質循環等知識分析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及熱點問題,是高考命題的焦點。

二、教學目標

根據教學大綱和考綱的具體要求,結合學生知識水平,擬定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目標

(1)了解生態系統中能量的來源、流動渠道和研究目的

(2)理解能量流動的特點

(3)應用食物鏈中各營養級能量傳遞進行計算

2、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識圖解圖能力、觀察和分析能力、理論聯系實際能力等

3、情感目標

培養學生物質運動和物質普遍聯系的辯證觀點

三、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

生態系統能量流動的過程和特點

2、教學難點

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相關知識的計算

3、重難點的突破

利用多媒體課件為手段,藉助於其形象、直觀、動態等多種功能使知識結構一目瞭然,來突出重點。再通過經典例題跟進、教師詳解、學生分析來強化知識,突破難點

四、教學方法

圍繞本節課的教學目標與教學內容,在課前制定有針對性的復習目標,並要求學生提前復習,教師加以檢查落實。授課中以多媒體為輔助手段,採用啟發式、討論式等各種教學方法。通過對近幾年與本部分內容相關的高考題的分析研究,以及解題中如何確立關鍵詞、關鍵點及解題思路、解題方法及技巧的講解,使學生對本節知識有個系統的認識並加以掌握。

3.高三年級生物教案範例


一、DNA是遺傳物質的間接證據

1.DNA主要位於細胞核的染色體上,線粒體、葉綠體中有少量DNA,它們都有復制和遺傳的自主性。

2.同一種生物在不同發育時期或不同組織的細胞中,DNA的含量基本相等。

3.所有誘發DNA結構變異的因素均能引起生物的遺傳突變。

4.蛋白質不具備以上這些特徵。

二、DNA是遺傳物質的直接證據

1.噬菌體侵染細菌實驗

(1)原理:T2噬菌體侵染細菌後,在自身遺傳物質的控制下,利用細菌體內的物質合成T2噬菌體自身的組成成分,從而進行大量繁殖。

(2)過程:

①用35S和32P分別標記不同噬菌體的蛋白質和DNA;

②用被標記的噬菌體分別侵染細菌;

③在噬菌體大量繁殖時,對被標記物質進行檢測。

(3)結論:DNA是遺傳物質。

2.肺炎雙球菌轉化實驗

(1)原理:S型菌可使小鼠患敗血症死亡。

(2)活體細菌轉化實驗(體內轉化)

過程:

①R型菌注射小鼠→小鼠不死亡;

②S型菌注射小鼠→小鼠死亡;

③加熱殺死的S型菌注射小鼠→小鼠不死亡;

④S型死菌+R型活菌注射小鼠→小鼠死亡。

結論:S型細菌中含有「轉化因子」,進入R型菌,能使R型菌轉化為S型菌,使小鼠死亡。

(3)離體細菌轉化實驗(體外轉化)

①過程:S型菌DNA+R型菌R型菌+S型菌;

S型菌蛋白質+R型菌R型菌;

S型菌莢膜物質中的多糖+R型菌R型菌;

S型菌的DNA+DNA酶+R型菌R型菌。

②結論:S型菌的DNA才是使R型菌產生穩定遺傳變化的物質。

(4)結論:由(2)(3)實驗可知DNA是遺傳物質。

思考:人和具有細胞結構的生物遺傳物質主要是什麼?

提示:主要是DNA。

三、煙草花葉病毒的感染和重建實驗

1.過程

①TMVARNA感染TMVA病毒;

②TMVA蛋白質未感染病毒;

③TMVBRNA感染TMVB病毒;

④TMVB蛋白質未感染病毒;

⑤TMVARNA+TMVB蛋白質感染TMVA病毒;

⑥TMVBRNA+TMVA蛋白質感染TMVB病毒。

2.結論:在RNA病毒中,RNA是遺傳物質。

思考:T2噬菌體、HIV、流感病毒的遺傳物質是什麼?

提示:T2噬菌體遺傳物質是DNA,HIV、流感病毒的遺傳物質是RNA。

4.高三年級生物教案範例


知識目標:

1、理解感覺器官的概念和意義,以及耳的結構和功能。

2、了解近視和遠視,眼睛的衛生保健知識,以及耳的結構和功能,聽覺的形成,耳的衛生保健。

能力目標:培養預防近視沙眼中耳炎的能力。

情感目標:培養良好的衛生習慣。

重點難點

重點:眼的結構與視覺的形成,耳的結構與聽覺的形成。

難點:視覺的形成與視覺異常,聽覺的形成、耳的結構

教具准備

眼、耳結構的掛圖與視覺、聽覺形成的示意圖及凸透鏡成像實驗演示裝置等。

課時安排

本節內容分配為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感覺器官→眼的結構→凸透鏡成像實驗演示→視覺的形成→近視與遠視)

引入新課:從「任何反射的產生都開始於某感受器對刺激的感受」出發,引出本節課題:感覺器官與人的視覺和聽覺。

主體內容:首先明確,特殊的感受器與其附屬結構所組成的器官稱為感覺器官,然後指出眼和耳是關系視覺與聽覺形成的感覺器官。再進一步指出,視覺對我們認識周圍事物是最為重要的功能,我們首先學習眼與視覺的知識。

提出:眼的結構是功能的基礎,它的結構是怎樣的?讓學生們一面觀察見圖,一面互相觀察眼的外部結構,認識角膜、虹膜、瞳孔、鞏膜等可見部分的結構部位。接著出示見圖,並可配合模型由前向後,由外到內地簡要介紹眼球的解剖結構。以板書形式逐一歸納之,最後簡單介紹眼球附屬結構及功能。

接著指出,視覺形成的第一步是光線首先射入眼球,這一過程類似這樣一個實驗現象——演示透鏡成像實驗,學生們仔細觀察實驗過程。教師一方面簡單明確地介紹實驗裝置,一方面提示學生注意紙屏、凸鏡、蠟燭之間的距離與成像狀況的關系及透鏡凸度與成像狀況的關系。簡明記錄實驗結果。

要求學生觀察見圖,並聯系剛才的實驗現象。教師請學生回答:物像是怎樣在視網膜上形成的?然後一步步引出視覺產生的全過程,同時以板書形式歸納。

再提出:當物體遠近、大小變化時,如何使視網膜上的成像清晰?教師引導學生聯系眼球結構,認識到晶狀體曲度調節的意義,同時引出近視與遠視的現象及糾正的方法。

小結:簡要總結本節課知識要點。

附:板書設計

感覺器官與人的視覺和聽覺

感覺器官:感受器及其附屬結構組成的器官

眼與視覺

(第二課時)

(眼的衛生保健→學習檢查視力的方法;耳的結構→聽覺的形成→耳的衛生保健)

引入新課:從青少年發生近視眼的話題出發,引出預防近視的重要性問題。

主體內容:指出近視的發生主要由於不注意用眼衛生,例舉不良用眼習慣,明確「三要」、「四不看」的措施。再提出:如何查知自己的視力?介紹視力檢查方法。教師請一學生前來被檢,其他同學認真學習檢查方法要點。囑課後實習之。

接著提出,沙眼也是危害眼睛健康的常見疾病,指出其危害性,說明病因、表現與預防的措施。

提出耳也是重要感覺器官,我們再來學習有關耳與聽覺的知識。

先要學生觀察見圖,同時也互相觀察同學的外耳結構。教師出示耳的結構掛圖,簡明介紹各部結構與功能,並歸納於板書中。

接著結合見圖一步步說明聽覺形成的過程並總結成板書內容。

最後提出耳的衛生保健的問題。首先觀察見圖,提出保護鼓膜應採取的方法,啟發學生理解原理,明了咽鼓管的作用是平衡鼓室與外耳道的壓力。再讓學生通過自學教材有關內容了解其他幾點耳保健的注意事項。教師以談話方式提出一些問題,檢查學生自學情況。

小結:簡要總結本課知識要點

課外思考:用凹/凸透鏡糾正近/遠視的原理是什麼?

5.高三年級生物教案範例


一、教學目標

1.描述內環境的組成和理化性質,理解組織液、血漿和淋巴三者之間的關系。

2.說明內環境是細胞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的媒介。

3.嘗試建構人體細胞與外界環境的物質交換模型。

4.培養學生分析歸納能力、圖文轉換能力和組織合作學習能力。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1.教學重點

(1)內環境的組成和理化性質。

(2)內環境是細胞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的媒介。

2.教學難點

(1)內環境的理化性質。

(2)內環境是細胞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的媒介。

三.教具與教法

利用多媒體教學,講述與學生練習、討論相結合。

四.課時安排

1課時

五.教學過程

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請大家打開課本的章首,上面一圖是雪山環境,如果把一杯水放在雪山的環境中,這杯水的溫度是低還是高,哪么在這個環境中的邊防士兵的體溫又是多少呢?下面一圖是煉鋼爐旁邊的工人,這個環境溫度如何?如果放一杯水在煉鋼爐旁邊,這杯水的溫度與放在雪山的那杯相比較那個高?煉鋼爐旁邊的工人的體溫又是多少?為什麼放在雪上和煉鋼爐旁邊的水的溫度一高一低,然而在這兩個環境中的人體溫卻一直是37℃左右?

從這節課開始我們來一起探討一下人體內的環境——人體內環境和穩態。

結合問題,講述新課:

一.體內細胞生活在細胞外液中

(展示課本第二頁問題探討)

【學生思考並討論】這兩幅圖中圖1是什麼細胞?圖2是什麼細胞?他們分別生活在什麼樣的環境中?

【師生共答】圖1是血細胞,生活在血漿當中。圖2是草履蟲,是單細胞生物,直接生活在水環境當中,從水獲取營養物質並把代謝廢物排入水中。

【教師講述】血漿大部分是水環境,也就是說血細胞也生活在水當中。從這兩個例子我們可以看出,無論是單細胞生物的細胞還是多細胞生物的細胞都是生活在水中的。

【設問】那我們知道人體也是由細胞構成,人體內的細胞是否也生活在水環境中呢?

【學生閱讀】大家看課本P2相關信息,成年男性含水60%。成年女性含水50%。教師講述:曹雪芹曾經說過女人是水做的。從這則資料看來男人更是水做的。也就是人體內含水量特別的多。因此我們把人體以水為基礎的液體成為體液。

【設問】我們知道人體是由細胞構成的,組成人體的細胞(如血細胞)外有沒有液體呢?哪么細胞內呢?

【師生共答】我們又根據體液分布的位置不同又把體液分為細胞內液和細胞外液。

【教師提問】血液是不是體液呢?

(展示血液組成成分)

【教師講述】血液包括血細胞和血細胞生活的液體環境,我們稱為血漿,簡述細胞外液的概念。

【設問】既然血液中有細胞,那麼血液是不是體液?如果不是,那麼血液中的什麼成分是體液呢?什麼成分是細胞外液?

【學生討論回答】血液不是體液,血細胞內的液體和血漿是體液,血漿是細胞外液。

【教師強調】血漿存在於血細胞外,所以血漿是屬於細胞外液。血漿就構成了血細胞生存的直接環境。

【設問】我們知道血細胞和血漿存在於血管內,哪么我們人體除了血細胞外還有很多其他細胞,哪么這些細胞生活在什麼樣的環境中呢?

(展示課本P3圖1—1)

【教師提問】請大家看一下紅色的是什麼?藍色的呢?綠色的管這些又是什麼管呢?這些管內是什麼呢?在這些管外還有一些細胞,這些細胞由叫什麼細胞呢?這些細胞之間有間隙嗎?如果有,間隙中的液體叫什麼呢?

【教師講述】紅色和藍色管是血管,內有血液,其中紅色的是動脈毛細血管,藍色的是靜脈毛細血管。綠色的管為毛細淋巴管,管內有淋巴細胞和吞噬細胞以及淋巴液,淋巴就是他們的直接生活環境。管外的細胞為組織細胞,在細胞於細胞之間存在一些間隙,在這間隙中也充滿著液體成為組織間隙液又稱為組織液。組織液就構成組織細胞的直接生活環境。

【教師提問】通過以上的講解,血漿、組織液、淋巴這些是不是細胞外液?

【教師講述】血漿、組織液、淋巴這些都是細胞外液,構成了細胞生活的直接環境。這個環境與我們人體周圍的這個環境有很大的區別,細胞生活的直接環境是以水為基礎的液體,細胞生活的環境在體內,所以我們把細胞生存的環境稱為內環境。

【教師提問】大家考慮一下細胞外液和內環境是否相同?

【師生共答】是相同的,都是細胞生存的液體環境。

【教師提問】血漿中水是怎樣進入細胞,細胞代謝產生的水又是怎樣進入血漿?通過課本P3圖1—1簡述三種細胞外液的關系。

【師生共同總結】血漿﹑組織液和淋巴(內環境)之間的關系

二.細胞外液的成分

【設問】細胞外液的成分有那些呢?

(展示P4資料分析血漿的化學組成)

【思考討論】P4資料分析中的討論題

【學生回答】

【教師總結】通過研究表明,血漿﹑組織液和淋巴成分相近但不完全相同,最主要差別在於血漿含較多蛋白質。細胞外液成分類似海水,反映生命起源於海洋。

三.細胞外液的滲透壓和酸鹼度

【設問】我們知道細胞外液是一種液體,在化學學習時,我們沒接觸到一種液體就要了解一種液體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我們把這些統稱液體的理化性質。哪么細胞外液都有哪些理化性質?

【學生閱讀】P5細胞外液的滲透壓和酸鹼度

【師生共同總結】

1、滲透壓:溶液中溶質的微粒對水的吸引力。微粒數越多,吸引力就越大也就是滲透壓越大。血漿滲透壓主要與無機鹽和蛋白質的含量有關。人的血漿滲透壓約為770kPa.

2、酸鹼度:人的PH為7.35~7.45。PH的穩定與酸鹼對物質有關。

3、溫度:人的細胞外液的溫度一般維持在37℃左右。

四.內環境是細胞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的媒介

【教師提問】我們在前面講過了細胞的直接生活環境是細胞外液又稱內環境。細胞生活所需的氧氣和營養物質都來自於細胞外液,那麼細胞外液的氧氣和營養物質又是從外界吸收的,氧氣和營養物質是怎樣進入細胞?細胞代謝產生的二氧化碳又是怎樣排出體外?

(展示課本P5思考與討論)

【學生回答】

【師生共同總結】

(展示人體細胞與外界環境的物質交換模型)

【教師強調】從中我們可以看出細胞的氧氣和營養物質的吸收和代謝廢物的排除都需要通過內環境,因此內環境是細胞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的媒介。

綜合知識,本節小結: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我們要學習了體液、細胞內液、細胞外液、內環境的概念,內環境中三者之間的關系,細胞外液的成分,細胞外液的理化性質,以及外界物質如何與外界環境發生物質交換。著重要掌握體液、細胞內液、細胞外液、內環境的概念,內環境中三者之間的關系,外界物質如何與外界環境發生物質交換。

㈤ 高二生物說課稿三篇

【 #教案# 導語】說課稿是為進行說課准備的文稿,它不同於教案,教案只說「怎樣教」,說課稿則重點說清「為什麼要這樣教」。 無 我整理了高二生物說課稿三篇,希望對你有幫助!
生物多樣性及其保護
一、教材

第九章生態環境的保護包括二個內容,對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和對環境的保護。環境教育是一種終身教育,是國際和國內環境保護形勢的發展所趨,這兩個內容應該是相互相承的。而現實中人們對於前者的了解遠沒有後者那麼廣泛,故對生物多樣性的保護的介紹具有一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和環境的保護之間關系即是生物與環境的關系,是第八章所學知識的綜合應用。

二、教學目的

1.知識目標:

根據大綱和課程目標,本課內容要求了解生物多樣性的價值和保護措施,了解我國生物多樣性的概況和面臨形勢。2.情感態度目標:

①通過對生物多樣性三個層次的理解,掌握局部和整體的統一觀念及對生物多樣性的概念有更深刻的把握。②通過對我國生物多樣性的概況與形勢的分析,增強愛國情感和建設祖國的社會責任感並且拍蠢衫建立起完整而科學的環境保護意識。

3.能力目標:

通過讓學生收集關於生物多樣性的環保宣傳資料,提高學生收集處理信息,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和信息交流能力,培養學生的合作態度。

三、重點、難點

重點:①對生物多樣性的價值及保護(知識重點)。這個知識點是建立科學環保意識的理論基礎,只有在了解了生物多樣性的價值才具有科學的態度和飽滿的熱情投入行動,而保護措施就是我們能夠起而行的具體體現。②我國多樣性的概況及形勢(情感重點)。此是本文的情感重點,只有知道我國面臨的嚴峻形勢,才增強學生社會責任感及能讓我們對環保事業堅持下去的源動力。

難點:生物多樣性的間接使用價值。這個知識點需要對第八章的生態系統的成分、結構與生態系統的穩定性這些已學知識相聯系起來才能真正理解,而且無法用具體的感性材料可以幫助學生的理解,比較抽象,故將其列為難點。

四:教法、學法

教法:本節課我採用的是講述法,但不是傳統的注入式,而是結合了直觀教具(圖片),討論式的教學方法襲腔,由此體現教師的主導地位。

學法: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更要的是讓學生充分體現其主體性。讓學生讀——通過閱讀課文,讓學生學會收集信息的能力,增強理解力。

讓學生講——討論分析信息,讓能表達出來,培養語言表達能力。

讓學生想——在討論、分析、綜合過程中,學生主動思考並得到其所需信息,培養歸納、比較、綜合能力。

讓學生做——學生在收集對生物多樣性的宣傳資料中得到實踐,培養實際收集信息能力。

五、教學過程

1.導入:

我以一句廣告詞來引入本文。畫面是一雙黑猩猩純真無邪的眼睛,所提出的口號就是「我們不想孤獨的生活在這個地球上」。

2.引出課題:生物多樣性及保護

從三個層次上來理解生物多樣性這個概念:基因,生物物種,和生態系統

3.進入教學過程:

(1)設計問題情境:為什麼要保護生物多樣性?

學生帶著問題閱讀課文,組織討論,得出生物多樣性的價值,通過這種學生自學和討論來體現本文的重點內容——生物多樣性的價值。

這樣既可以讓學生增強閱讀能力,並可以提高分析、歸納其所得信息能力及交流能力。在這個基礎上,對本文的難點——生物多樣性的間接價值,讓學生來說明自己對其的理解,從而帶動學生回憶生態系統的穩定性的概念的理解,並請學生比較生物多樣性的三種使用價值的側重點。以這種以學生為主體的方式讓學生自己處理所面對的難題來解決本文的難題。

(2)展示資料,探討問題:我國的生物資源和面臨威脅。

用圖片(有條件的可以用錄象)來展示我國存在的各種美麗生物和瀕臨生物,了解大自然的美,並且了解我國生物多樣性在世界上所處的位置,來感受到我國的生物資源之豐富。

讓學生表達出自己收集起來的資料(包括圖片、數據),由這些直觀感性材料中須生可以強烈感覺到我國保護生物多樣性的迫切需要(比如:大批藏羚羊被剝光皮赤**的棄於在山谷中,如此觸目驚心!),就引出一個問題:如何保護這些美麗的生靈?

由此展開討論,包括以下幾個內容:①我國生物多樣性面臨什麼威脅?②這些威脅來自於什麼?③為消檔裂除這些威脅我們可以做些什麼?

讓學生從生活中得到啟示,並舉出例子。(比如對於外來物種入侵問題,可以舉出幾個例子來加深理解)

六:作業

最後留下思考題:我們在生活日常中可以為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做些什麼?

七:板書設計

第九章生態環境的保護

第一節生物多樣性及其保護

一、生物多樣性的概念

二、生物多樣性的價值

1、生物多樣性的直接使用價值

2、生物多樣性的間接使用價值

3、生物多樣性的潛在使用價值

三、我國生物多樣的概況

我國生物多樣性的特點

我國生物多樣性所面臨的威脅

四、生物多樣性的保護

就地保護遷地保護加強教育和法制管理
生物細胞中的糖類
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細胞中的糖類,下面我將從說教材、說學生、說教法和學法、說教學過程、說板書設計五個方面來對本課進行說明。

一、說教材

(一)教材分析

細胞中的糖類是人教版必修一第二章第一節的內容,學生在2、3節學習了細胞中的蛋白質和核酸,這兩種生物大分子都具有一定的結構層次即元素、基本單位、長鏈、大分子。這樣能更好理解單糖、二糖、多糖的區別及多糖的大分子性,從而培養知識遷移的學習方法。通過對糖和脂的分類和比較能更好地培養分類、比較的學習方法。學完本節課後,學生對生命是物質的本質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並能理解糖類是生命活動的主要能源物質。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掌握糖類的組成元素、分類、分布及功能。

2、能力目標

(1)嘗試進行自主學習

(2)嘗試比較分類的學習方法,體驗知識遷移的學習方法。

(3)運用生物學知識解決社會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1)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

(2)體會生物學和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認識生物科學的價值。

(3)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習慣。

(三)、教學重點和難點:

本節教學重點:糖類的種類及作用。課程標准中關於本節內容的第一個要求是概述糖類的種類和作用屬理解層次,並與以後要學習的細胞代謝內容聯系密切,所以確定為重點。

教學難點:多糖的種類及作用;

二、說學生

本節的授課對象是高一的學生他們在初中就已經學過一些相關的化學知識,也有一定的實驗能力。這都為學習本節的重點知識奠定了基礎,特別是難點的教學。而且此年齡段的學生對探究細胞奧秘存在好奇心,具有一定的分析問題、獲取信息的能力,實施問題探究教學是可行的。

三、說教法和學法:

根據上述對教材和學生情況的分析,本節採用以下教法和學法:

1、教法:

1)問題探究教學法:創設問題情景,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到知識構建過程中。

2)直觀教學法:利用投影或掛圖,創設形象生動的直觀教學氛圍。

2、學法:

談話法、比較分析法、啟發式討論法等,引導學生思考一系列問題,使他們積極主動參與到教學中,在獲取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觀察、比較和總結歸納的能力。

四、說教學過程

環節一:引入新課:

先復習上節關於核酸的知識並便於和新授內容銜接。以問題探討提供的情景和討論題引入糖的學習。

環節二:細胞中的糖類:

為本節重點內容,分三步突破:

1、老師帶領學生學習糖的組成元素、分類及分布,對於難點多糖的種類,採用實例介紹的方式,使學生有直觀認識。

2、完成糖的分類、分布表格進一步深入認識糖的分類及分布;在單糖、二糖、多糖的區分中學生會認識到各多糖結構的不同和多糖的形成及水解。

3、通過糖應用,體會糖在生命活動中的重要性,對糖的認識更有立體感。通過實例,學生對多糖中澱粉和糖原的儲存功能及各糖之間的轉化有了深入的認識。

環節三:鞏固練習:

課本課後練習題,使對本節知識點有一個全面准確的把握。

五、說板書設計

此板書力圖全面而簡明的將授課內容傳遞給學生,清晰直觀,最後以表格的形式總結本節課的內容,便於學生理解和記憶,理清文章脈絡。

以上,我從教材、學生教法學法、教學過程和板書設計五個方面對本課進行了說明,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謝謝老師和各位同學。
生物的特徵
一、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生物的特徵》這節課是本套教材的開篇內容,它交代了什麼是生物,生物具備哪些特徵,從而為本學科指出了研究的對象。本節內容的呈現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認知水平出發,避免了從理論到理論的弊端,從而召示教師的教學方法和學生的學習方式都將發生很大的變化。由此可見,本節內容在教材中佔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2、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實際,我確定的教學目標如下:

知識目標:(1)觀察生物和非生物,比較它們的區別

(2)學生能舉例說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徵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發散思維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和語言表達的能力。以及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目標:增強學生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熱愛生命、珍愛生命的情感。

3、教學重點

(1)學生能夠舉例說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徵

(2)增強熱愛大自然、珍愛生命的情感

4、教學難點

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能力的培養,學生討論的組織

二、學情分析

生物的特徵生物說課稿本節的授課對象是還帶著稚嫩、具有強烈的好奇心的初一新生,他們還不懂什麼是生物學,雖然具有一些小學自然課基礎,但對生物的特徵只具朦朧的認識,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能力不強。

三、說教學方法

針對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我採用的教學方法是討論法、探究法。把學生生活中熟悉的東西拿來做教具,充分設疑,調動學生主動思考,引導學生認識生物,激發他們主動探究生物的特徵,以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為主,培養他們的學習能力。

四、說學習方法

學生以小主為單位進行自主、探究、合作學習

五、說課前准備

1、教師准備:目前我校還沒有使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基於這種實際條件,我一實物為教具,准備大量的生物和非生物實物,及一些圖片。

2、學生准備:學生准備實物,如蘑菇,含羞草,瓢蟲,水瓶等

六、說教學過程

1、小組競賽激發興趣導入新課

一開始上課,先進行一個小組競賽,教師把師生課前准備的實物放在一起,要求各小組把它們分成生物和非生物兩類寫在紙條上,看哪組正確率,然後排列名次。這種導入新課的方法,抓住了初一學生爭強好勝的心理,既激發了學習的興趣,又增長了學生的競爭意識,而且能提高學生自主、合作的學習能力。

2、充分質疑分析討論暢所欲言

從上面的競賽內容,順理成章地提出本節課要討論的重點問題(1)怎樣區分生物和非生物?(2)生物有哪些共同的特徵?

然後分小組進行討論,討論後全班交流,讓所有的學生都有發表意見的機會。這樣不僅有利於解決問題,還能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得到鍛煉,真正體現新課標的面向全體學生的宗旨。通過這一過程,教師收集學生的正確觀點,糾正學生錯誤觀點,使生物的共有特徵在學生頭腦中漸漸清晰,以利於接下來的教學的順利進行。

3、舉例和討論突破重難點

通過以下的教學過程,使學生進一步理解生物的共同特徵,培養和提高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能力,從而突破本節的重難點。

(1)小組討論:人為什麼要吃飯?動物都要吃東西嗎?植物也「吃飯」嗎?它們吃什麼?這些都說明了什麼問題?

問題一出,學生一下子活躍起來,紛紛亮出自己的看法,有的學生還爭得面紅耳赤。這既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又能培養他們自主探究的學習能力,使學生在輕松愉快中獲得了知識,最後在教師適當的講解下各小組達成共識,得出結論:生物的生活需要營養。

(2)小組討論:人為什麼要大小便?動物都要排出體內的廢物嗎?動物還有哪些排出廢物的途徑?植物是怎樣排出廢物的?這說明生物都有什麼現象?

通過學生的討論,最後得出:生物都要排除體內的廢物。

(3)小游戲、小討論:拿東西在小組成員眼前晃一下,他會怎樣?或拿東西想打他的頭,他會怎樣?為什麼會這樣?植物會對刺激做出反應嗎?怎樣證明你的說法?

對這些現象的原因,學生能解釋的很少,而且解釋的也不夠到位,特別象植物對刺激有明顯反映的例子少。這時教師做適當的解釋得出結論即可。更多的疑問作為質疑留給學生,激發學生繼續學習和探究的慾望。最後總結出:生物能對刺激作出反應。

(4)小競賽:

舉例說出生物繁殖的方式,看哪組舉的多。誰能說出生物體是有什麼組成的?生物都能由小長大嗎?

讓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來回答這些問題,比誰的知識豐富,誰為小組作出的貢獻大。由此啟迪學生,平時要多用功學習,將來才有勝過別人的希望。「教育的藝術不在於傳授知識,而在於喚醒、激發、鼓舞」,在學生熱情高漲的時候,由學生總結出:生物都能生長和繁殖,除病毒外生物體都是由細胞構成的。細胞是什麼樣的,學生並不清楚,由此設疑,為以後的學習設下伏筆。

(5)學生討論:

小貓掉到水裡,長時間出不來會淹死,死亡原因是什麼?植物也要進行呼吸嗎?由此你得到什麼結論?

通過學生分析討論,讓學生把所知道的告訴給其他同學。通過表達和交流解決實際問題,從而得出:生物能進行呼吸,絕大多數生物需要吸入氧,呼出二氧化碳。

因學生知識有限,只要求知道什麼是呼吸,而不能對呼吸進行深入地探究。

4、課堂小結課後延伸

通過以上的學習,讓學生總結出生物的特徵,教師板書。

同時提示學生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了什麼是生物,如果你對課本中提出的生物的特徵有什麼不同意見而需要補充和建議的話,課後可以進一步觀察生物,查閱相關資料。

5、課堂練習

小組間舉出不同的例子,相互提問是生物還是非生物,教師做裁判。

七、說板書設計

板書設計呈現生物的六個特徵

第一節生物的特徵

1、生物的生活需要營養

2、生物能進行呼吸

3、生物能排出體內的廢物

4、生物能對外界刺激作出反應

5、生物能生長和繁殖

6、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細胞構成的

㈥ 初二上冊生物說課稿【三篇】

*水槽選擇(不要用玻璃的,避免打碎)

*魚體大小選擇;7—10cm(由學校提供)

*剪刀、紗布

⑶分組實驗

學生共52人,分13小組,每組4人

每組提供兩條魚

1—2組,探究胸鰭的作用

3—4組,探究腹鰭的作用

5—7組,探究背鰭的作用

8—10組,探究臀鰭的作用

11—13組,探究尾鰭的作用

4.實施計劃

小組合作,進行實驗

觀看探究尾鰭的作用的視頻,與小組做出來的結果比較,得出結論。

5.得出結論:

魚鰭在游泳中的作用:

魚游泳時,主要靠身體軀幹部和尾鰭的左右擺動擊動水流產生前進的動力,其他魚鰭起輔助作用。魚在運動時,胸鰭、腹鰭和背散臘鰭都有維持魚體的平衡的作用,尾鰭有決定魚運動方向的作用。

6.討論和交流:

⑴一個小組得出的結論是不是就一定正確?

⑵與實驗法相比,模擬實驗有哪些優點和缺點?

[課後作業]:讓學生課下完成模擬實驗的製作。

第二課時

[復習舊課,導入新課]

播放投影,檢查所學知識。

1.小河、池塘等野生品種的魚,身體的背面和腹面顏色是否一致?這有什麼作用?

2.魚的身體兩側有一排鱗片上有小孔,這些小孔連起來構成一條側線,它有什麼作用?

3.魚的身體表面都有黏液,知道黏液的作用是什麼嗎?

4.魚體內有個白長囊狀結構叫做鰾,想想看,鰾的作用是什麼?

[推進新課]

繼續探究,魚除了用鰭游泳之外,還有什麼其它特徵。

學生把自己帶來的各種魚放在小組水槽中擺放在桌子上進行分組觀察。

觀察魚的呼吸時,先觀察鰓的顏色和鰓絲的形狀,魚鰓之所以呈紅色是因為鰓上布滿毛細血管,所以人們買魚時可以從鰓的鮮艷程度判斷魚是否新鮮。鰓絲在水中呈舒展狀態擴大了與水接觸面,離開水鰓絲互相粘結、破壞了氣體交換的功能。魚一般不能直接利用空氣中的氧氣,而是通過鰓獲得溶解在水中的氧氣。「魚兒不是離不開水」而是離不開水中的氧氣,所以養魚缸要經常換水,養魚池到了冬季冰封期間要打冰眼(結合書中實踐活動)因此,若水域污染對魚及其它水生動物十分不利(滲透環保意識)。

得出結論:魚的呼吸靠鰓來進行,鰓的結構包括鰓弓和鰓絲,這些結構有利於魚在水中進行交換氧氣。

本章還開設了新的實驗內容——「模擬實驗」,詳見書第四頁,這是一個新的實踐方法,特引起大家的重視,讓學生動手去模仿著做。訓練學生的悟性。參與是個體投身認識實踐活動的過程和基本形式,學生主體參與教學是其在教學中主體地位最基本的表現形式,因而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

最後師生共同總結出魚類適應水生生活的主要特徵。

以上就是關於八年級生物水中生活的動物說課稿的全部內容,希望大家喜歡!
初二上冊生物陸地生活的動物說課稿
一、說教材
一教材分析
本節教材是在「水中生活的動物」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它主要是從陸地生活的動物與陸地環境相適應的角度入手,通過對典型動物的介紹,得出動物適應陸地環茄掘盯境的主要形態、結構以及生理功能特點,重點關注運動和呼吸等方面。本節強調通過比較、實驗、觀察與思考等學習活動來獲取知識,培養總結和概括的能力,並進行情感價值觀的教育。
二教學目標
1、運用比較、分析的方法,說明陸地生活的動物與陸地環境相適應的主要顫和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
2、通過實驗和觀察等活動,闡明蚯蚓和兔在運動、呼吸等方面與其陸地生活環境相適應的特點。概述環節動物、哺乳動物的主要特徵。
3、強化「生物與其生活環境相適」的觀點,關注動物棲息地的保護。
三教學重點
1、使學生說出水生環境與陸生環境的區別。
2、通過比較使學生能闡明各類陸生動物適應環境生存的形態結構特徵和生理功能特徵。
3、概括環節動物、哺乳動物的主要特徵。
四教學難點
1、通過比較各類陸生動物的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的特徵,使學生闡明陸生動物與陸生環境相適應的形態特徵和生理功能特徵。
2、蚯蚓、兔子在呼吸、運動等方面與其陸生生活環境相適應的特點。
二、說教法
本節採用情景導入法,談話法,實驗探究法,觀察法,飼養法。
三、說學法
學法採用小組討論法,實驗法,總結歸納法。
四、教學過程
由於本節教學內容豐富,可用3課時完成。
第1課時
教師先引導學生通過對比用談話式對水生環境復習總結,進而引出陸地環境與水生環境的區別之處。教師用投影打出水生環境可供水生動物生存的因素並進行歸納總結:
一、水陸環境的差異
(1) 水中有大量可供水生動物食用的鉺料。
(2) 水中有溶解於水中的氧,可供水生動物呼吸。
(3) 水中晝夜溫差小,有溫和的環境。
(4) 水中對水生動物還有浮力,解決了動物支撐體重的問題。
接著教師提出問題導入新課:與水生動物相比、陸地動物的生活環境怎樣呢?有條件的學校可放影像片讓學生通過觀看回答問題,拓展視野。沒條件的學校可以觀察書中的插圖,再結合平時的實踐和感受說出圖中各動物生存的環境及運動方式,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並分組討論陸地生活的動物生存環境與水生環境的區別以及形態結構上的差異,突出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相適應的辯證觀點。
重點討論生活在陸地上的動物又是怎樣解決食物、呼吸、支持體重、適應氣候、安全等適應環境的一系列復雜問題。學生回答肯定是五花八門的,教師可根據具體情況及時給予激勵和評價,引導學生能運用較為科學的語言來描述生物學現象(學生說的是一些生活語言如:嘴——口 爪——腳——足 胳膊、 前爪、 腿——前肢 、 後肢
蠕動——爬行,以培養學生使用科學語言的行為習慣。)
師生共同對陸生動物與陸地環境相適應的特徵,歸納總結
二、陸生動物對陸生環境的適應
1、陸地環境沒有了水中的溶解氧,氧氣以氣體狀態存在於空氣中,出現了用肺呼吸或用氣
管呼吸;
2、陸地環境沒有了水的浮力,出現了四肢發達的肌肉(尤其後肢強健)這是支持體重和奔
跑運動的結構;
3、陸地環境沒有水,氣候變得乾燥,為了適應出現了外骨胳,角質鱗片防止體內水分散失
的結構;
4、陸地環境復雜多變危險四伏、敵害多,出現了發達的神經系統和靈敏的感覺器官,以對
外界刺激做出迅速、靈敏的反應,且出現了擬態、警戒色、保護色……;
5、陸地環境沒有了水的溫和,氣候多變、晝夜溫差大,出現了恆溫動物。更進一步突出了
本節的重點、難點:「陸生動物與陸生環境相適應的形態結構特徵和生理功能特徵。」
關於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書中沒有過多解釋說明,只是在章前點了一下,在這里教師應引導學生觀察二者不同,區別辯認各生物類群且能舉例說哪些是無脊椎動物哪些是脊椎動物及各類群的代表動物,及我國珍稀動物目前狀況,滲透愛護、保護、珍愛生命等環保教育。關注動物棲息范圍正在縮小,確立要保護動物棲息地的緊迫意識,形成隨時宣傳保護自然,關注珍稀動物的觀念,並要與不法行為斗爭。
三、布置作業:
課後觀察蚯蚓的生活環境以及抓蚯蚓。
第2課時 實驗 飼養和觀察蚯蚓
本實驗要求通過飼養蚯蚓的活動體驗,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讓學生認識到生活處處皆實驗,養成隨時隨地觀察的習慣。體驗觀察的快樂和觀察到結果後的成功喜悅心情。
蚯蚓的飼養較難。因為蚓繭的採集、孵化和培養尤其蚓繭的採集很難,加之孵化時間長,季節性較強(每年春秋兩季,4、5月與9月)所以飼養蚯蚓沒有成功。
為了彌補此不足,我讓學生提前2、3天採集蚯蚓(記錄採集的環境狀況)首先熟悉並觀察,然後再拿到課堂上來,在教師的指導下邊觀察邊記錄。創設問題情境,進行知識遷移,並帶著問題去探究(關於問題教師可提出或讓學生自己提出):
1、蚯蚓適於生活在什麼樣的環境?生活習性如何?把蚯蚓長時間放到乾燥的環境或沙灰中會怎樣?
2、蚯蚓的體表為什麼要保持濕潤,在實驗中為什麼要拿濕棉球擦拭蚯蚓體表?
3、大雨過後為什麼蚯蚓會紛紛爬到地面上來?
4、蚯蚓是如何運動的?怎樣區分蚯蚓的背、腹、前、後?
5、為什麼蚯蚓必須在潮濕的土壤深層穴居?
6、蚯蚓是環節動物,身體分節有什麼意義?
7、仔細觀察蚯蚓身體一會兒變粗,一會兒變細。變粗後移動位置(蠕動)
讓學生充分理解:環肌收縮時,身體變細變長;環肌舒張時,縱肌收縮;身體變粗變短這一知識要點。總結出蚯蚓適應陸地生活的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特徵。再結合沙蠶、水蛭得出環節動物的主要特徵。
第3課時
完成陸地生活動物類群的觀察和概括。鑒於兔與人同屬哺乳動物,而有關人的知識已在七年級下冊詳細介紹過,因此本課時教學的側重點是通過對兔的「觀察與思考」,總結出陸地生活的動物類群適應陸地環境的主要特點,並完成新課標中要求的關於哺乳動物主要特徵的概括。
一、觀察外形
1.想一想,光靠體表的皮毛就能使兔子體溫恆定嗎?
2.測量兔子前、後肢的長度。想一想,兔的跳躍與其前後肢長度有什麼聯系?
3.比較兔和狼的牙齒,想一想,二者的不同說明了什麼?
兔是大家都很熟悉的哺乳動物,因它長的可愛所以大家都很喜歡它,所以關於兔適於陸地生活的外部形態學生很容易說出來:(小組討論分組發言)第一點:兔子的耳朵長(耳廓大便於收集聲波)感覺器官發達,對外刺激反映靈敏。第二點:有發達的四肢和肌肉(前肢短小,後肢強大,能支撐身體,適於跳躍運動)適於陸地生活。體外被毛有保溫作用。第三點:兔的牙齒分化,臼齒發達,盲腸發達,適於磨碎粗纖維與草食性相適應。第四點:母兔能下仔,且還能給小兔餵奶等。二、觀察兔的內部結構圖
播放兔的內部結構圖,並與人體的結構相比較。

想一想,兔的心臟和肺的結構及部位與人體的相似嗎?這說明了什麼?兔的消化道與人體有什麼差異?這說明了什麼?

通過學生的觀察、比較,學生可以較輕松地運用所學知識概括總結出哺乳動物的主要特徵。(在這里為「技能訓練」——綜合概括,提供素材)

總結哺乳動物的主要特徵:

1.體表被毛,

2.心臟四腔,用肺呼吸,體溫恆定,

3.有發達的四肢和肌肉,

4.用口捕食,口內有齒,齒有分化,

5.神經系統,感覺器官發達。

對同學們的發言,教師及時評價與鼓勵,以培養學生的自信心和積極參與意識。

關於動物棲息地的保護,有條件的可通過播放動物棲息地的破壞與保護的影像內容激發學生的環保意識,也可通過身邊的實例,電視上資料來激發學生對美好大自然的熱愛和對野生動物關愛的情感態度。

這篇初二上冊生物陸地生活的動物說課稿就介紹到這里了,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八年級生物同步說課稿精講
一、教材分析
⑴教材內容、地位
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是北師大版八年級生物上冊第18章「生物圈中的微生物」中第1小節的內容,本節內容包括3個方面:1、微生物的特點;2、微生物的種類;3、微生物的生活。
在初中生物學階段,本節內容是學生了解微生物的第一課,在課程標准中雖沒有獨立的體現,卻與今後授課的內容有著密切聯系,特別對於十大主題中的《生物技術》,有一種奠基的作用。
⑵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簡述什麼是微生物,列舉常見微生物的類型;
2.概述微生物的生活及其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3.探究我們身邊是否存在微生物。
【能力目標】
通過學生的課外探究活動和收集相關的資料,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團隊協作的精神、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通過讓學生課堂發言,提高學生語言表達和信息交流、歸納總結的能力,這是
【情感目標】
增強學生對社會事件的關注,學會辯證地分析事情、看待問題的
⑶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1.微生物及其種類
2.微生物的代謝類型、繁殖特點
3.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教學難點】
1.探究我們身邊是否存在微生物
2.微生物的代謝方式及其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㈦ 高中生物必修2教材分析、課標要求

生物必修2最主要的是減數分裂和孟德爾,基因,染色體。大題出現的可能性比較大
人類遺傳病,遺傳圖譜會出在選擇,雜交育種會有一個兩個空,或者是選擇
其實必修二還是很重要的。
考點還蠻多的去年的考綱中「動物受精過程,染色體結構變異價額數目變異,轉基因的食品安全,人類傳病,生物進化與生物多樣性的形成」是要求對知識點有簡單的了解!(即一類要求)
剩下的都是要知道知識點,並能了解知識點之間的聯系和區別,也就是要求會高點(二類要求)
這個是福建的高考要求

㈧ 高一年級生物下冊說課稿

1.高一年級生物下冊說課稿


一、教材分析

本課的內容來自生物必修模塊三,第5章第1節。教材第五章是以生態系為框架,主要講述了的生態系統類型、結構、能量流動、物質循環、穩定性等知識,主要體現宏觀的生態學的內容。本節課內容是第五章的一個重點,是銜接生態系統類型與能量流動的重要環節,並為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的物質基礎提供了一個平台,埋下了一個伏筆。

二、說教學目標

鑒於對教材的上述理解,根據新課標對學生學科學、用科學的要求及本課特點,我在知識、情感和技能三方面都確立了具體的目標,同時突出重點。

1知識目標:

(1)能夠分析生態系統的成分。

(2).理解生態系統的營養結構是「環環相扣、鏈鏈相交」的復雜網路體系。

2能力目標:

(1)概括生態系統成分,講解各成分之間的聯系與制約關系,發展學生的思維遷移能力。

(2)學會分析一些生物的食物關系,從而建立食物鏈、營養級和食物網的概念。進而培養學生的運算能力和思維能力。

(3)研究生態系統的規律,明確每一環節由哪些生物占據。當系統運行發生障礙時,找出問題可能發生在哪一環節,培養學生耐心細致的觀察能力和識圖能力。

3情感目標:

通過帶領學生做食物鏈和食物網的模擬游戲,培養學生遵循生態學原理去對待自然界的一草一木,同時培養一定的團隊意識。

三、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1)生態系統的成分。

(2)食物鏈和食物網。

教學難點

(1)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之間的關系。

(2)初級消費者和次級消費者的概念。

(3)第一營養級、第二營養級等概念。

四、教學方法

教學重點的落實方案:

1、利用身邊的場景導入法。

2、課件展示的直觀教學法。

3、聯系實際的談話法。

教學難點的突破策略:

1、學生模擬實驗法。

2、討論教學法。

3、圖形直觀教學難點的突破策略教學法。

五、學生學習方法

1、構建發現式學習方法。

2、指導學生思維遷移。

3、聯系實際法。

2.高一年級生物下冊說課稿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

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細胞的能量通貨——ATP》,本課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第5章第二節。接下來我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說說這一節課。

一、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ATP是生命直接能源,在所有生物的代謝中佔有普遍的重要地位,為後續學習光合、呼吸作用作鋪墊,具有承前繼後之作用。

2、教學目標

知識方面:

①、能寫出ATP的分子簡式並說出其結構特點;

②、能畫出ATP和ADP之間的相互轉化的過程並能理解ATP的形成途徑;

③、知道ATP對細胞中能量代謝中的意義;

④、能利用ATP是新陳代謝的直接能源解釋實際問題,並理解ATP作為"能量通用貨幣"的含義;

能力方面:

學生通過分析ATP與ADP的相互轉化及其對細胞內供能的意義,初步訓練學生分析實際問題的能力。

學生通過對實際問題的實驗設計,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

讓學生在分析自己身體內發生的ATP-ADP循環及其重要意義過程中,體驗到生物學原理在生產實踐中的價值,加強學生對身邊的科學(RLS)這一理念的理解。

3、教學的重點難點

重點是:ATP的分子簡式及其結構特點、ATP和ADP之間的相互轉化及其對細胞內能量代謝中的意義、能理解ATP作為「能量通用貨幣」的含義。

難點是:ATP和ADP之間的相互轉化及其對細胞內能量代謝中的意義、對ATP作為「能量通用貨幣」的含義的理解。

二、說學法

因為本節知識難度不是很大,學生基本能看懂書本對於這一節知識的介紹,所以可引導學生通過實驗的設計的解釋、資料的閱讀、問題的討論和思考以及聯系生活實際來學習本課時的內容。

三、說教法

以知識結構為基礎、以理論聯系實際為關鍵,加強理解和應用。盡量聯系糖類、脂肪、葉綠體、線粒體、主動運輸等與能量相關的和初中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知識展開教學。並且通過建立實驗的情境,讓學生在解決實際的問題的過程中理解最關鍵的內容,通過設疑、析疑、解疑和多媒體輔助來強化思維訓練和能力培養。

四、說教學過程

1、新課引入創設問題情境:

創設情境:利用熒火蟲的尾器發光的實驗:先得到尾器、然後放置會發現尾器的發光情況會逐漸消失、設置對照實驗,A組加入適量的ATP粉劑(展示課前買來的ATP、並讓學生傳看),B組加入等量蒸餾水。結果會發現A組的尾器的發光量加強,而B組繼續減弱。

讓學生討論這一情境,設問:燃燒一匙葡萄糖,能觀察到什麼現象?細胞中的能量以什麼形式釋放出來?又是如何被利用的呢?

然後圍繞標題展開教學,教學時利用身邊的生活實例:如用百元大鈔與一元小票購買小件物品,如果我們總是拿大額面值的鈔票進午行交易會很麻煩,相反如果我們把百元鈔票換成100張一元小票,在進行交易時就會很方便,有這樣的例子來比喻細胞中的能量——在細胞中百元大鈔相當於儲存能量的有機大分子,ATP分子就是那個可以在細胞內流通的「小票」,即能量的通貨,這樣使學生更容易理解標題,並能激發學習興趣。

2、ATP分子具有高能磷酸鍵:

通過再次呈現ATP葯物及說明、介紹ATP為動力的納米發動機等貼近生活實際和學生感興趣的新科技內容,寓教於樂,形成ATP的感性認識,為進一步學習奠定基礎。展現ATP結構動畫及其「近親」腺苷的圖片、引導觀察和比較,調動積極性並利於形成ATP的形象認識。要讓學生清楚ATP三個磷酸鍵的不同。可以利用多媒體讓學生了解何謂「高能磷酸鍵」。

師生共同歸納ATP的名稱、簡式、物質性質、功能作用,形成ATP的理性認識。

3、ATP、ADP相互轉化

繼續以上面的比喻進一步展開,在有機物分解時釋放出的能量能被用來合成ATP,這個過程通過ATP與ADP的相互轉化來實現。並通過動畫形式介紹、圖文轉化提問、學生前台板書等過程教學,加強理解記憶、培養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其中,重點從酶、能量走向等方面對相互的兩個過程進行比較:ATP水解時,遠離腺苷的磷酸鍵斷裂——放能。合成時是可逆的,但要注意與化學中可逆反應知識的干擾,並以此引出下一個問題—ATP的形成途徑。

4、ATP的形成途徑通過學生自學、圖文表述提問、師生共同歸納、展示動畫等程序教學。注意與後面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知識的銜接作鋪墊。並與ATP的結構、功能、轉化的知識渾然一體,為進一步學習後面的知識奠定基礎。

5、ATP的利用——是主要講清楚吸能反應和放能反應與ATP的分解和合成關系;二是充分利用教材上的圖解,讓學生在看懂圖解的基礎上,再依據教材51頁的圖解,討論ATP還有哪些用途,從而對該知識點進行補充和完善。

6、總結鞏固。從生物進行生命活動耗能的知識和ATP的基礎知識方面進行總結,構成完善的知識體系,並最終理解ATP在生物生命活動中的作用和地位。最後增加補充練習以鞏固。

五、板書設計

我相信學生在這種探究式的學習過程中,不但學會了科學探究實驗的一般過程,而且培養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對知識的遷移能力,較好地完成了教學任務。

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謝謝各位評委老師。

3.高一年級生物下冊說課稿


各位領導、老師們:

你們好!

今天我要進行說課的內容是,首先,我對本節內容進行分析

一、說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XX》是人教版教材生物必修本第XX單元第XX節內容。在此之前,學生們已經學習了,這為過渡到本節內容的學習起到了鋪墊的作用。因此,本節內容在中具有不容忽視的重要的地位。

本節內容前面承接本教材的內容,後面是本教材

的這部分內容,所以學好這個內容為學好以後的生物知識打下牢固的理論基礎,而且它在整個教材中也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本內容包含的一些知識,是以後生物學習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今後高考的必考內容。

二、說教學目標

根據本教材的結構和內容分析,結合著學生他們的認知結構及其心理特徵,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識記:理解

2、能力目標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三、說教學的重、難點

本著新課程標准,在吃透教材基礎上,我確定了以下的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

重點的依據:只有掌握了,才能理解和掌握教學難點:

難點的依據:較抽象;學生沒有這方面的基礎知識。為了講清教材的重、難點,使學生能夠達到本節內容設定的教學目標,我再從教法和學法上談談:

四、說教法

我們都知道生物是一門培養人的實踐能力的重要學科。因此,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使學生「知其然」,還要使學生「知其所以然」。我們在以師生既為主體,又為客體的原則下,展現獲取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方法的思維過程。

考慮到我校學生的現狀,我主要採取學生活動的教學方法,讓學生真正的參與活動,而且在活動中得到認識和體驗,產生踐行的願望。培養學生將課堂教學和自己的行動結合起來,充分引導學生全面的看待發生在身邊的現象,發展思辯能力,注重學生的心理狀況。

當然教師自身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學資源。教師本人應該通過課堂教學感染和激勵學生,充分調動起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激發學生對解決實際問題的渴望,並且要培養學生以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從而達到的教學效果。同時也體現了課改的精神。

基於本節課內容的特點,我主要採用了以下的教學方法:

1、直觀演示法:

利用圖片的投影等手段進行直觀演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掌握。

2、活動探究法

引導學生通過創設情景等活動形式獲取知識,以學生為主體,使學生的獨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思維能力、活動組織能力。

3、集體討論法

針對學生提出的問題,組織學生進行集體和分組討論,促使學生在學習中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的精神。

由於本節內容與社會現實生活的關系比較密切,學生已經具有了直觀的感受,可以讓學生自己閱讀課本並思考,並例舉生產實踐上存在的一些有關的現象,在老師的指導下進行討論,然後進行歸納總結,得出正確的結論。這樣有利於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對本節知識的認知更清晰、更深刻。

五、說學法

我們常說:「現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沒有掌握學習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學過程中特別重視學法的指導。讓學生從機械的「學答」向「學問」轉變,從「學會」向「會學」轉變,成為真正的學習的主人。這節課在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方面主要採取以下方法:思考評價法、分析歸納法、自主探究法、總結反思法。

最後我具體來談談這一堂課的教學過程:

六、說教學過程

在這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注重突出重點,條理清晰,緊湊合理。各項活動的安排也注重互動、交流,限度的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主動性。

1、導入新課:(3—5分鍾)

由上節課學過的知識和教材開頭的情景設置導入新課。

2、講授新課:(30分鍾)

在講授新課的過程中,我突出教材的重點,明了地分析教材的難點。還根據教材的特點,學生的實際、教師的特長,以及教學設備的情況,我選擇了多媒體的教學手段。這些教學手段的運用可以使抽象的知識具體化,枯燥的知識生動化,乏味的知識興趣化。

還重視教材中的疑問,適當對題目進行引申,使它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於學生對知識的串聯、積累、加工,從而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

3、課堂小結,強化認識。(3—5分鍾)

課堂小結,可以把課堂傳授的知識盡快地轉化為學生的素質;簡單扼要的課堂小結,可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政治理論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並且逐漸地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個性。

4.高一年級生物下冊說課稿


各位評委,老師們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蛋白質》。說課內容包括說課標,說教材,說學生,說教法,說學法,說教學過程,說作業設計和說板書,最後簡單說一下教學反思。

一、說課標

課程標準是課堂教學的最主要依據,課標對本節的知識點表達為:概述蛋白質的結構和功能。「概述」屬於理解水平,理解水平的要求比了解水平要高,比應用水平低,所以要求在教學中要注意把握難度,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二、說教材

第一,本節在教材中的作用。

蛋白質生物說課稿必修1整體教學目的是讓學生從分子水平認識生命物質基礎和結構基礎,其中蛋白質知識是重點部分。本節較全面的介紹了蛋白質的分子組成和結構,為後面學習載體蛋白、酶等知識做鋪墊。物質的結構決定其功能。蛋白質種類繁多,功能多樣,是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對理解細胞的結構基礎有著重要作用,為必修2關於基因的表達部分奠定基礎。本文涉及的氨基酸及其種類,蛋白質的結構及其多樣性,蛋白質的功能等三部分知識,我計劃利用2課時來完成。

第二,教學重點、難點和三維目標。

重點:氨基酸的結構特點以及氨基酸通過脫水縮合的方式形成多肽鏈、蛋白質的過程。難點:蛋白質的結構和功能,蛋白質的結構多樣性的原因。

知識目標為:說明氨基酸的結構特點,以及氨基酸形成蛋白質的過程,概述蛋白質的結構和功能。能力目標:教材中並沒有直接給出氨基酸的結構通式,而是讓學生觀察4種氨基酸的結構,通過思考與討論,找出氨基酸的共同特點,加深對氨基酸結構的理解。這種讓學生通過主動探究得出結論的處理方式,是新教材的特點之一,是落實探究性學習課程理念的具體體現。關於蛋白質結構和功能的多樣性,教材採用圖文並茂的形式,讓學生在獲取形象、豐富的信息內容的同時,培養分析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本節內容恰好說明了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的重要方面——許多生命活動是靠蛋白質來完成的,因此,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就確定了「認同蛋白質是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世界上第一個人工合成蛋白質的誕生,是我國科學家在生物學創造的奇跡。國際人類蛋白質組計劃,是繼人類基因組計劃之後的又一項大規模的國際性科技工程,是我國科學家第一次領銜國際重大科研協作計劃。科學史話和科學前沿分別介紹了這兩項重大科研成果,讓學生在了解蛋白質研究有關的科學史和前沿進展的同時,培養愛國主義精神,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三、說學生

第一,學生已有知識和經驗。高一學生還沒有學習有機化學,缺乏有關氨基酸和蛋白質的化學知識,而細胞的分子組成是微觀、抽象的內容。考慮到分子水平的內容比較抽象,為了加強學習內容與生活的聯系,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我編入了聯系生活的內容。如:「大頭娃娃」、「三鹿」奶粉事件、「皮革奶」;有關這些內容學生都有一定的經驗基礎,如果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展開教學,有助於增加教學內容的親和力。

第二,學生學習方法和技巧:探究性學習、合作性學習。

蛋白質的知識既是重點,又是難點,內容比較多。在學習時介紹甲烷的結構式,從甲烷的分子式進行推導分析出α—氨基酸的結構通式。根據學生的認知心理,從易到難逐步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更好地促進學生理解脫水縮合反應。再由結構到功能循序漸進,從而逐步理解掌握。第三,學生個性發展和群體提高。

四、說教法

本節課氨基酸的脫水縮合的過程,抽象難懂,教師要靈活運用教學方法,仔細設計教學過程,加強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尤其是分析圖中的關鍵信息的能力,另外加強學生理解能力的培養。具體做法:

第一,設計問題情境,層層設疑。

第二,運用多媒體技術,適時展示動畫過程,起到穿針引線的作用。第三,將抽象復雜的過程及時進行比較、歸納和總結。

五、說學法

利用學案幫助學生理解書本知識及知識點的聯系;幫助學生正確閱讀和分析圖表,提高分析問題的能力;指導學生逐步養成認真觀察事物的習慣。

六、說教學過程

第一、課前准備。

因為蛋白質的化學結構和功能,是以往沒有接觸過的,所以課前布置預習是有必要的,通過預習學生能對這一節的知識有部分了解,同時會遇到一些問題,使他們對進一步認識蛋白質產生興趣,但是要給出一定的題目,否則學生預習的質量不高或者不預習。我的題目是:以課本P20上給出的四種氨基酸畫出氨基酸形成多肽鏈的圖形。這一個題目比較明確的提出了這一節知識的重點。

第二,導入新課。

提供素材:20xx年阜陽市出現全國有名的事件——「大頭娃娃」,案件中多名兒童因食用劣質奶粉,嬰兒出現四肢短小、身體瘦弱、頭部浮腫甚至死亡等症狀。劣質奶粉除生產過程中毫無衛生可言,就是蛋白質含量極為低下;20xx年又出現「三鹿」奶粉事件,也是因蛋白質含量及其低下,引起嬰幼兒出現病症。

提問:同學們如何看待這一系列事件呢?從我們人體生理方面出發能得到什麼結論呢?參考:我們的食物中應該富含蛋白質,蛋白質是我們人體生命活動的必需物質等。(學生也可能得出關於法制、道德問題)

引出本節課的標題: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蛋白質。

第三,學習氨基酸的結構特點。

指導學生閱讀P20的思考與討論,找出四種氨基酸的結構特點,請一位學生上講台,伸開雙手,兩腳並攏,面向同學演示,如果我們人體來表示氨基酸,左手是氨基,右手是羧基,頭是一個氫原子,下肢則是R基團。然後要求同學們把教材上的四種氨基酸上的R基團標示出來。檢查一下。再請一位同學總結氨基酸的結構特點。抽出三位同學板演氨基酸的結構通式,並加以點評。

通過課堂的模擬,學生比較容易掌握氨基酸的結構通式。

第四,氨基酸形成蛋白質過程。

氨基酸的脫水縮合反應及有關計算,是教學一個難點。同樣利用學生的動作模擬過程(或使用課件)幫助學生進行學習。

提問:我們的左右手分別代表什麼?參考:一個是氨基,一個是羧基。

要求四位同學分別代表P20的四種氨基酸。准備三條有水的濕巾,要求學生相互握手的那一隻手拿著,當一個學生手握著他的手,用力將紙巾中的水擠出,表示脫水過程。

提問:反應過程有什麼產生?原來的一個氨基和一個羧基形成了什麼?參考:水、肽鍵。

提問:什麼是二肽呢?三肽、多肽、肽鏈呢?

7個同學手拉手形成一個多肽鏈,脫去多少水分子呢?12個同學拉手形成一個多肽鏈,脫去多少水分子呢?要求同學們總結歸納出P22的旁欄思考題。

參考:n-1,n-1,n-m。

通過現象直觀的模擬,學生非常容易掌握計算方法和規律。

順便提出一個更高的思考題:如果n個氨基酸形成了一個環狀的分子,脫去多少個水分子,形成多少個肽鍵呢?

結合學案上的練習,分析兩個例題。

第五,蛋白質的功能。

蛋白質功能具有多樣性,由學生對照教材,進行總結。為什麼蛋白質有那麼多功能呢?根據我們學習生物學的經驗可知道:生物的結構決定功能。再要求剛才的那四個同學上台組合多肽鏈。以不同位置組合,就會形成很多種多肽鏈,進而形成很多種蛋白質。每一種蛋白質都有其特定的功能,所以蛋白質具有多樣性,其功能也具有多樣性。

第六,總結。

蛋白質是細胞和生物體中重要的有機化合物,是一切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蛋白質的多樣性是形形色色生物和絢麗多彩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可以由學生總結)

第七,教學評價。

由於只有一節課時間,課堂上對重點、難點知識的解析還不能做到舉一反三的深度,因此盡管學生課堂反應熱烈,對知識點的接受程度也達到了預期的要求,但在做課後練習時,也會出現一些問題。所以傳統的講練結合還是要結合起來運用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為此本節內容需要2課時來完成。

5.高一年級生物下冊說課稿


一、說教材

《細胞的衰老和凋亡》是必修1第6章第3節的內容,課程標準的要求是「探討細胞的衰老和凋亡與人體健康的關系」。學生熟悉的是個體的衰老,而對於看不見的細胞的衰老卻知之甚少。細胞衰老有哪些表現呢?細胞衰老的原因是什麼?細胞都要經歷出生、生長、成熟、繁殖、衰老、死亡的過程,細胞的凋亡與死亡有什麼關系?這一連串的問題構成了本節內容的主線。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學生能對細胞的整個生命過程有完整的認識。同時細胞衰亡機制的研究與生物科技的發展息息相關。對細胞衰亡知識的學習,有助於培養學生的科學興趣,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二、說學情

在本節課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細胞的增殖和分化,知道細胞的XX、分化、衰老和死亡是生命的必然,而且細胞的衰老和凋亡與壽命息息相關,學生比較感興趣,這都為本節課教學的順利展開奠定基礎。但是個體衰老與細胞衰老的關系以及細胞凋亡和壞死的區別,學生並不是很清楚,這都需要教師聯系生活實際,啟發學生,糾正學生的認知誤區。

三、說教學目標

1.概述細胞衰老的特徵;探討細胞衰老和凋亡與人體健康的關系;簡述細胞凋亡和細胞壞死的區別。

2.培養聯系實際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

3.關注老年人的健康狀況和生活狀況;通過有關衰老問題的討論,樹立科學的發展觀。

四、說教學重難點

基於以上對教材、學情的分析和教學目標的設立,我將本節課的教學重點設為探討細胞衰老和凋亡與人體健康的關系。由於學生對於細胞凋亡與細胞壞死的判斷易混淆,因此教學難點為對細胞凋亡和細胞壞死的區別。

五、說教法學法

運用講授法、小組討論法等方法開展教學,提升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㈨ 生物說課的基本步驟和要求【附說課稿】

《XXXX實例》是人教版普通高中新課程生物必修1《XX》中第4章第1節的內容。本節首先是以「問題探討」的形式展示了滲透作用的實驗現象,學生通過分析現象認識半透膜的作用;然後通過分析「水分進出紅細胞」的現象以及探究「植物細胞的失水和吸水」使學生認識到細胞膜和原生質層都相當於半透膜;最後通過離子運輸的實例認識細胞膜是選擇透過性膜。其中本節的「植物細胞的吸水和失水的探究」是全書的第一個「探究」活動,通過這項活動,學生可以在提出問題、作出假設、設計漏基做實驗等環節得到一定的體驗和感悟,將為學習後面的探究活動打下一定的基礎。

二、說學情

本節的授課對象是高一的學生,在初中階段,學生對物質交換有了很膚淺的了解,通過前幾章的學習,學生已經具備了細胞膜的結構,水分跨膜運輸實例的基礎,為新知識的學習奠定了認知基礎,並且還具備了一定的認知能力,思維的目的性、連續性和邏輯性也已經初步建立,學生具備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基礎,但往往對探究的目的性及過程、結論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需要教師的引導。

三、說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在動物細胞吸水和失水的研究基礎上,繼續進行探究植物細胞吸水和失水的實驗設計和操作。

【過程與方法目標】嘗試從生活現象中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學習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和步驟。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在探究活動的參與過程中,領悟科學探究的思想方法,鋒吵提高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養成與他人交流,取別人之長的品質;初步形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一定的探索精神與創新意識。

四、教學重難點

【重點】學會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

【重點】嘗試提出問題、作出假設;進行探究植物細胞吸水和失水的實驗設計和操作。

五、說教學方法

教法:問題導學法、分組討論法、多媒體直觀教學法、講授法等;學法:以學習小組為單位通過分析、觀察、討論等方式,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模式。

六、說教學過程

(一)聯系生活,導入新課

首先簡單復習上一節課所學動物細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和規律,然後聯系生活實際:在日常生活中,白菜放置時間長了,以及蘿卜條放在鹽水中,都會萎蔫;而賣菜的阿姨經常向青菜上灑水,青菜變得堅挺……這些生活現象說明了什麼生物學原理呢?

學生會類比動物細胞有吸水和失水的現象而很容易說出:這些現象說明了植物細胞也會吸水和失水。

(二)新課講授

繼續設疑:植物細胞的吸水和失水是否跟動物細胞的一樣呢?若解決這個問題首先要分析動植物細胞的結構。順勢ppt展示植物細胞的結構圖,引導學生說出二者結構的不同:(植物細胞最外層有細胞壁,成熟植物細胞還有中央大液泡),同時引出「原生質層」這一概念。引導學生理解細胞液的概念及其與液泡的關系,為後面學生順利作出合理科學的假設埋下伏筆。

接著,引導學生思考:若要研究植物細胞如何吸水和失水,最核心的問題是什麼?啟發學生提出問題:植物細胞中原生質層是否也返衡相當於一層半透膜?

引導學生分析上述問題有探究價值,接著引導學生作出大膽推測,並給出科學依據。(因為細胞膜和液泡膜都屬於生物膜,與紅細胞的細胞膜在組成上和結構上都非常相象,所以由細胞膜、液泡膜和這兩層膜之間的細胞質組成的原生質層也應該是半透性的,相當於半透膜。)

作出假設:原生質層相當於一層半透膜。

依照課前分組,小組討論實驗基本思路,教師巡視,之後小組代表發言,引導其他小組順著該組同學設計思路繼續推測實驗預期結果。

教師進一步引導小組進一步討論該實驗的具體實驗方案,包括實驗材料的選擇、實驗用具和基本步驟。教師巡視指導。

討論完畢,小組代表發言;教師引導其他小組對該小組方案進行評價並提出意見。教師重點強調實驗材料的選擇:是有顏色的和有中央大液泡的材料,綜合起來的材料是紫色洋蔥鱗片的外表皮;並強調前後對照實驗更有利於觀察細胞形態的動態變化。

引導學生參考教材中的操作步驟,結合實驗方案,分組動手實驗操作,觀察實驗現象並記錄實驗結果,完成下面表格。
基本要求
1.1說課的理論性

說課重在說理,這個「理」就是理論和原理。然而,一些教師似乎並沒有注意到這一點。例如,在「說教學方法」時,他們僅僅講述了「怎樣教」和「怎樣學」,而對於「為什麼要這樣教」和「為什麼這樣學」的道理,並沒有進行深入的闡述,這顯然是不夠的。因為,說課不僅要說出當然,如教什麼、怎樣教,更要說出所以然,即為什麼要教這些和為什麼要這樣教。而這根據,一方面來自現實實際,另一方面則是教育教學的原理。盡管備課時也需要理論依據,但這時理論往往是作為一種素養發揮著潛在性的作用和影響;而說課則需要理論外顯化來發揮它的指導功能和支撐作用。因此,理論是說課的靈魂,在說課中應該佔有突出的地位。

1.2陳述的規范性

近年來的說課中,對於教學目標的陳述出現了可喜的一面,那就是絕大多數的教師都關注到了「三維目標」。然而,陳述的不規范現象還是普遍存在,主要表現為:

1.2.1不以學生作為教學目標的行為主體

相當多的教師在教學目標的陳述時將陳述的主體指向教師。如「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學生樹立××的意識」、「培養學生的××能力」、「提高學生的××」等,體現了以教師為中心,在教學過程中注重教師「教」的理念。新課程理念下的教學目標,是反映學生通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後的行為變化或達到的水平,因此,目標的陳述應該從學生的角度出發,行為的主體必須是學生,而不是教師。

1.2.2教學目標的陳述要夠具體明確

在教學目標的陳述中,許多教師採用諸如「了解」、「理解」、「掌握」等一些動詞。由於「了解」、「理解」、「掌握」都是表示內部心理過程的動詞,難以觀察和測量,不同的人對它們的理解也不盡相同,因此,這樣的目標陳述,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模糊性,很難對教師的課堂教學起到具體的指導作用。

行為學認為,教學目標是學習終了時學生所表現出的行為變化,而行為是通過使用明確的外顯性行為動詞來表述的,因此,陳述教學目標時應盡量採用課程標准中所推薦的行為動詞。如「描述」、「舉例說明」、「概述」、「設計」、「模仿」、「參加」等,使教學目標不僅具體、明確也易於觀察和測量,對學生的學習能夠起到有效的指向作用。

1.2.3陳述的教學目標要太符合教學實際

我們知道,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屬於長期性目標,不是解決「懂不懂」或「會不會」的問題,而是解決「信不信」和「願不願」的問題。因此,對於這類教學目標的陳述必須是期望的現行的教學成果。有些教師在對能力和情感性目標的陳述中,過多地使用了「形成」、「養成」、「確立」等行為動詞,這顯然是不符合教學實際的。因為能力和情感性目標的達成具有一定的階段性,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而並非象知識性目標的達成那樣立竿見影,因此,因此,在這類教學目標的表述中,應該避免使用「確立」、「形成」、「養成」等屬於中、高水平要求的行為動詞,而應該採用一些通過本節課堂教學能夠達到的行為動詞。如《生物學》七年級上冊(人教版)「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一節的教學目標之一「認同生物的形態結構、生活方式與環境相適應的觀點」的陳述就比「確立生物的形態結構、生活方式與環境相適應的觀點」來得更符合教學實際。

1.3分析的透徹性

說教材能夠反映一位教師對所教教材的分析、理解和把握能力。說課中,盡管大多數教師都能夠說清楚本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教學的重點和難點。但是對於如何精選教材內容,並通過一定的加工將其轉化為教學內容,沒有進行深入的闡述,教學重點的確定以及教學難點的判斷的依據也沒有去進一步闡明(對於教學重點和難點的選擇和判斷也大多集中在知識性的內容方面,很少有涉及能力和情感性的內容),教材處理中應該值得注意或探討的問題也很少有教師提出。

1.4內容的整體性

說課應該包括說教材、說教學目標、說教學方法、說教學過程等方面的內容,但是,說課能否取得成功,或者說能否達到較高的水平,僅僅說清楚上述幾個方面還是不夠的。許多教師在說課時,沒有將幾方面的內容進行有機的整合,而是分而述之,給人的感覺比較死板和教條,缺乏聯系和生機。其實,說課的幾方面內容是相互聯系、辨證統一的關系,如說教材就決定著說教法和說學法,由教材分析而確定了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之後,接著便是解決落實教學內容所應採取的形式問題,即教法和學法問題,因此,說教材的時候,不能孤立地只談教材本身,要為教法和學法的選擇做好伏筆,讓教與學的方法由此生發出來。同樣,說教材、教法和學法,也應該落實在教學過程之中。教材內容的展開與轉化,教授方法的使用,學習方法的操作,只有一一落實在教學過程中,才會變成鮮活的有意義的東西。

1.5技能的嫻熟性

說課是一種以口頭語言為傳輸渠道、以說明和議論為主要表達方式的施教演說。從說課中我們發現一些教師的說課技能還不夠嫻熟。主要表現為:⑴說明多而議論少。說明是說課中最基本的解說技術,如教什麼、怎樣教都需要通過說明來說清楚,但是要講明白何以教這些、這樣教,就需要教師具有較高的議事論理能力了。⑵復述多而概述少。在說教學過程時,許多教師沒有對教學過程進行概括,而是採用了復述的方式,結果造成語言繁瑣冗長,突不出重點、要點。⑶專業語言多而其它語言少。許多教師在說課時使用更多的是學科的專業語言,而忽略了其他語言在說課中的作用。說課的特點決定了說課時需要使用多種語言形式。如使用演講的語言,可以用邏輯的力量去吸引聽眾,把教學的語言(即課堂上對學生使用的語言)穿插在說課當中,可以作為一種典型引用或示範,不時地使用與聽者心理相呼應的交流性語言可以促進說、聽雙方的溝通等等。
說課稿
一、說教材

《伴性遺傳》選自人教版生物必修二第2章第3節。本節課講述伴性遺傳的現象和特點以及在實踐中的應用。本節以及本章的其他兩節《減數*和受精作用》、《基因在染色體上》都是在第一章認識孟德爾遺傳規律的基礎上,沿著科學家探究基因在細胞中位置的腳步而設計的。本節又為《人類遺傳病》的學習打下基礎。

二、說學情

在之前學生已經知道基因位於染色體上,這為他們理解本節課基因和性染色體行為一致打下了基礎。生活中學生知道遺傳病的概念但並不了解伴性遺傳病的特點,因此適合帶領學生以探究的方式學習伴性遺傳。高中學生的邏輯思維已經接近成熟,而且通過之前的學習具備了一定的科學分析思維,可以對伴性遺傳的例子紅綠色盲症遺傳進行探究。

三、說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概述伴性遺傳的特點。

【能力目標】

(1)通過分析資料,總結出伴性遺傳的規律;發展分析問題,揭示事物規律的能力。

(2)通過伴性遺傳規律在生產實踐中應用的學習,提升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通過道爾頓發現紅綠色盲症的過程,養成善於發現生活中小問題的習慣,形成探究生活中現象的意識。

(2)形成生物聯系生活生產的觀念,用生物學知識解決生活中問題的意識。

四、說教學重難點

根據教學目標確定本節課教學重點為:伴性遺傳的特點。本節課主要以紅綠色盲的分析為例學習伴性遺傳的特點,所以難點為:分析紅綠色盲遺傳。

五、說教法學法

本節課主要是以紅綠色盲為例進行問題探究,因此我會准備足夠的資料,引導學生自主閱讀、小組討論,對問題進行自主的探究和討論,得出伴性遺傳的特點和應用。

六、說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首先是導入新課環節。為了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我會請同學們根據PPT上的紅綠色盲檢查圖,檢測自己的色覺。此時學生會積極的參與到檢測和討論中。之後教師引出:有一種色覺不正常的病症叫紅綠色盲症,它是一種伴性遺傳病,請大家說說什麼是伴性遺傳。在忙碌的高中學習生活中,教師採用這樣的導入可以很迅速的引起學生的興趣,在不知不覺中帶領學生進入本節課伴性遺傳的學習。

2.新課展開

接下來就是我的新課展開環節,將分為三步進行:

第一步是探究人類紅綠色盲症,首先我會出示紅綠色盲症家系圖。提出問題串:①家系圖中患病者是什麼性別?說明色盲遺傳與什麼有關?②Ⅰ代中的1號是色盲患者,他將自己的色盲基因傳給了Ⅱ代中的幾號?③Ⅰ代1號是否將自己的色盲基因傳給了Ⅱ代2號,這說明紅綠色盲基因位於X染色體上還是Y染色體上?④為什麼Ⅱ代3號和5號有色盲基因,而沒有表現出色盲症?通過觀察思考學生能知道紅綠色盲症是伴X隱性遺傳病。此時我會展示人類男性和女性的染色體組型圖,請學生看圖思考為什麼色盲基因只存在於X染色體上?學生通過觀察會得出:因為X染色體和Y染色體形態差異,Y染色體上沒有色盲基因的等位基因。整個過程我用問題引導學生的思路,學生通過觀察圖得出結論,這樣可以發展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接著請學生自己用表格總結出紅綠色盲的基因型和表現型並且分析為什麼色盲男性患者多於女性?通過以上的學習學生能夠得出正確結論,此時我會請學生代表上講台展示他的結果,師生對他進行評價。用表格做總結可以幫助學生理清思路,養成對比總結的習慣。

接下來帶領學生分析正常女性與男性紅綠色盲婚配、女性紅綠色盲基因攜帶者與正常男性婚配的遺傳圖解。在學生學會如何分析遺傳圖解後,為了發展學生的分析能力。請學生以生物小組為單位分析女性紅綠色盲基因攜帶者與男性紅綠色盲婚配、女性紅綠色盲與正常男性婚配的遺傳圖解。師生共同總結出紅綠色盲的遺傳的特點是交叉遺傳、患者男性多於女性、一般為隔代遺傳。

第二步是探究抗維生素D佝僂病遺傳特點,由於已經帶領學生對人類紅綠色盲症做了分析,他們有了一定的分析思路和知識基礎,所以我會讓學生以生物小組為單位自主學習抗維生素D佝僂病遺傳這一部分的內容。在學生討論過程中我會巡視指導,參與到他們的討論中。經過討論,我會請一位學生化身小老師上台講這一部分的內容,之後我會注意總結抗維生素D佝僂病是伴X顯性遺傳病,其遺傳特點是:女患者多於男患者、世代連續、男患者的母親和女兒定是患者。

第三步是學習伴性遺傳的實踐應用,學習生物科學不是為了單純的學習知識,而是為了提高生物科學素養,用知識改變生活。所以生物學習要緊密的聯系實踐。這一部分我會給學生多舉一些例子,如通過眼色區別子代果蠅的雌雄,通過蘆花羽毛區別雛雞的雌雄,通過分析家系圖決定生男生女等。生活真實的例子更能直觀的體現出這一部分學習的價值。

這一部分的知識有一定的難度,為了加深學生的理解。我會讓學生做教材上的基礎題,並請有興趣的同學把拓展題也做了。通過分層次習題的練習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也可以讓我了解學生的掌握情況,以便針對性輔導。

3.小結作業

在課程結尾我會帶領學生一起回顧本節課內容,總結伴X顯性遺傳病和伴X隱性遺傳病的遺傳特點,幫助學生形成完整的知識框架。並請同學們課後收集一個血友病患者家族的家系圖,嘗試分析血友病是什麼遺傳病。下一節課的時候進行分享。這樣的作業既能應用本節課所學到的知識,同時也鍛煉學生搜集、分析資料的能力。

七、說板書設計

下面說一說我的板書設計,我用表格的形式把本節課的重點呈現在黑板上,做到整潔清晰、大方明了。這就是我的板書設計。

閱讀全文

與如何進行生物教材分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03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7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16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09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46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368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59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70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49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988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21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47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58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26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12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00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05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387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51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