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生物信息 > 生物平等是什麼生態學觀念

生物平等是什麼生態學觀念

發布時間:2023-04-17 16:16:37

❶ 深生態學的最高規范

阿恩·納斯為深生態學理論創立了兩個「最高規范」(ultimate norms)或「直覺」(intuitions):「自我實現」(self-realization)和「生物中心主義的平等」(biocentric equality)。這兩個最高規范是深生態學環境倫理思想的理論基礎。要正確評價深生態學理論,務須對深生態學的最高規范及其基本原則,有一個全面的、客觀的了解。 深生態學家認為,深生態學的自我實現規范,需要人類的現有精神有一種進一步的成熟和成長,需要一種超越人類的包括非人類世界的確證。必須以一種超越狹隘的當代文化假設、價值觀念、時間與空間的俗常智慧來審視自我。只有通過這種方法,才能有希望達到完全成熟的人格(Personhood)和獨特性(uniqueness)。
納斯指出,人類自我意識的覺醒,經歷了從本能的自我(ego)到社會的自我(self),再從社會的自我,到形而上的「大自我」(Self)即「生態的自我」(ecological self)的過程。這種「大自我」,或「生態的自我」,才是人類真正的自我。這種自我是在人與生態環境的交互關系中實現的。比爾·迪伏和喬治·塞遜斯在闡述「自我實現」這一最高規范時指出,一個有教養的、非主宰的社會能幫助個人從「真實的作品」(real work)變成一個完整的人(whole person)。「真實的作品」可以象徵地簡稱為「大自我中的小自我」(self-in-Self)。而「大自我」(Self)則代表著大自然原始的整體。深生
態學「自我實現」這一最高規范所要強調的是:個體的特徵與整體的特徵密不可分;「自我與整個大自然密不可分」。人的自我利益和生態系統的利益是完全相同的。 「生物中心主義的平等」是深生態學倡導的另一個最高規范。它要強調的是,在生物圈中所有的有機體和存在物,作為不可分割的整體的一部分,在內在價值上是平等的。每一種生命形式在生態系統中都有發揮其正常功能的權利,都有「生存和繁榮的平等權利。」納斯把這種生物中心主義的平等,看作是「生物圈民主的精髓。」
深生態學的生物中心主義平等理論有一個預設的前提,即生物圈中的所有的存在物(包括人類與非人類、有機體與無機體)有其自身的、固有的、內在的價值。深生態學家認為,這是「以一種超越我們狹隘的當代文化假設、價值觀念和我們時空的俗常智慧來審視」,而得到的直覺.而無需依靠邏輯來證明。生態系統中物種的豐富性與多樣性,是生態系統穩定性和健康發展的基礎,因此一切存在物對生態系統來說都是重要的、有價值的。從整個生態系統的穩定與發展來看,一切生命形式都有其內在目的性,它們在生態系統中具有平等的地位。深生態學堅持生物中心主義的平等觀,在環境倫理學意義上,具有鮮明的「生物中心主義」或「反人類中心論」的傾向。深生態學家都十分贊賞萊昂波特的見解:人類是生物共同體的「普通公民」(plain citizens),而不是大地的主宰和凌駕於其他所有物種之上的「大地主人」(lord and master)。
深生態學生物中心主義的平等是與它的總體意義上的自我實現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的。比爾·迪伏和喬治·塞遜斯指出:「這一總體意義上的自我實現的觀念是,假如我們傷害大自然的其他生物時,我們便是在傷害我們的自身。一切生命沒有高低貴賤的分界線,並且每一種事物都是互相關聯的。而且,在我們所覺察到的作為個別的有機體和存在物的范圍內,這一認知吸引我們去尊敬所有的人類與非人類享有作為整體的部分的個體的自我權利,而沒有感到要去建立把人類置於最高層次的種類等級制度的需要。」
生物中心主義平等這一直覺或規范的實際涵意,是建議通常應該以對其他物種和地球產生最小的而不是最大的影響的方式來生活。深生態學家明白,當生物中心主義的平等在實踐上所展開的時候,人類面臨著生存與發展的需要與保護生態環境的需要的矛盾。為此,深生態學首先把人類的「生死他關的需要」(vital needs)、「基本的需要」與「邊緣的、過分的、無關緊要的」需要區別開來。人類有著壓倒一切的、生死他關的、對一個健康和高質量的自然環境的需要。為此,深生態學提出了一個十分重要的格言:「手段簡單,目的豐富。」(Simple in Means,Rich in Ends.)它對占統治地位的消費主義和物質主義的消費觀提出疑問,挑戰去過簡單而又富有生產成果的生活。

❷  什麼是生態平衡生態平衡對地球上的人與其他生物有何重要意義

生態平衡科技名詞定義
中文名稱:生態平衡 英文名稱:ecological balance;ecological equilibrium 定義1:一個生物群落及其生態系統之中,各種對立因素互相制約而達到的相對穩定的平衡。 所屬學科:電力(一級學科);環境保護(二級學科) 定義2:生態系統各組分通過相互制約、轉化、補償、反饋等作用而處於結構與功能相對協調的穩定狀態。 所屬學科:昆蟲學(一級學科);昆蟲生態學(二級學科) 定義3:生態系統處於成熟期的相對穩定狀態, 此時, 系統中能量和物質的輸入和輸出接近於相等, 即系統中的生產過程與消費和分解過程處於平衡狀態。 所屬學科:生態學(一級學科);生態系統生態學(二級學科) 定義4:在一個特定的生態系統中,生鎮凱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之間關系處於相對瞎亮穩定的狀態。 所屬學科:水產學(一級學科);漁業環境保護(二級學科) 定義5: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均處於適應與協調的動態平衡狀態。 所屬學科:資源科技(一級學科);資源生態學(二級學科) 本內容由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公布
網路名片
生態平衡(ecological balance)是指在一定時間內生態系統中的生物和環境之間、生物各個種群之間,通過能量流動、物質循環和信息傳遞,使它們相互之間達到高度適應、協調和統一的狀態。也就是說當生態系統處於平衡狀態時,系統內各組成成分之間保持一定的比例關系,能量、物質的輸入與輸出在較長時間內趨於相等,結構和功能處於相對穩定狀態,在受到外來干擾時,能通過自我調節恢復到初始的穩定狀態。在生態系統內部,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環境之間,在一定時間內保持能量與物質輸入、輸出動態的相對穩定狀態。

目錄

簡介
特點動態平衡
相對平衡
生態系統
破壞因素環境因素生改變
生物種類改變
生物信息系統的破壞
影響意義簡介
特點 動態平衡
相對平衡
生態系統
破壞因素 環境因素生改變
生物種類改變
生物信息系統的破壞
影響意義
展開 編輯本段簡介
生態平衡的其他概念: 指自然生態系統中生物與環境之間,生物與生物之間相互作用而建立起來的動態平衡聯系。又稱「自然平衡」。在自然界中,不論是森林、草原、湖泊------都是由動物、植物、微生物等生物成份和光、水、土壤、空氣、溫度等非生物成份所組成。每一個成分都並非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統一綜合體。它們之間通過相互作用達到一個相對穩定的平衡狀態,稱為生態平衡。實際上也就是在生態系統中生產、消費、分解之間地保持穩定。如果其中某一成分過於劇烈地發生改變,都可能出現一系列的連鎖反應,使生態平衡遭到破壞。如果某種化學物質或某種化學元素過多地超過了自然狀態下的正常含量,也會影響生態平衡。生態平衡是生物維持正常生長發育、生殖繁衍的根本條件,也是人類生存的基本條件! 生態平衡遭到破壞,會使各類生物瀕臨滅絕。20世紀70年代末期,兩棲動物的數量開始銳減,到了1980年已有129個物種滅絕。2005年初,一份全球兩棲動物調查報告「全球兩棲動物評估」顯示,目前所知的全球5743種兩棲動物有32%都處磨旅寬於瀕危境地。但是科學家還不清楚為什麼會導致兩棲動物如此銳減,目前主要的理論根據就是棲息地減少。
編輯本段特點
動態平衡
1.生態平衡是一種動態的平衡而不是靜態的平衡,這是因為變化是宇宙間一切事物的最根本的屬性,生態系統這個自然界復雜的實體,當然也處在不斷變化之中。例如生態系統中的生物與生物、生物與環境以及環境各因子 生態平衡
之間,不停地在進行著能量的流動與物質的循環;生態系統在不斷地發展和進化:生物量由少到多、食物鏈由簡單到復雜、群落由一種類型演替為另一種類型等;環境也處在不斷的變化中。因此,生態平衡不是靜止的,總會因系統中某一部分先發生改變,引起不平衡,然後依靠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使其又進入新的平衡狀態。正是這種從平衡到不平衡到又建立新的平衡的反復過程,推動了生態系統整體和各組成部分的發展與進化。
相對平衡
2.生態平衡是一種相對平衡而不是絕對平衡,因為任何生態系統都不是孤立的,都會與外界發生直接或間接的聯系,會經常遭到外界的干擾。生態系統對外界的干擾和壓力具有一定的彈性,其自我調節能力也是有限度的,如果外界干擾或壓力在其所能忍受的范圍之內,當這種干擾或壓力去除後,它可以通過自我調節能力而恢復;如果外界干擾或壓力超過了它所能承受的極限,其自我調節能力也就遭到了破壞,生態系統就會衰退,甚至崩潰。通常把生態系統所能承受壓力的極限稱為「閾限」,例如,草原應有合理的載畜量,超過了最大適宜載畜量,草原就會退化;森林應有合理的採伐量,採伐量超過生長量,必然引起森林的衰退;污染物的排放量不能超過環境的自凈能力,否則就會造成環境污染,危及生物的正常生活,甚至死亡等。 如果生態系統受到外界干擾超過它本身自動調節的能力,會導致生態平衡的破壞。生態平衡是生態系統在一定時間內結構和功能的相對穩定狀態,其物質和能量的輸入輸出接近相等,在外來干擾下能通過自我調節(或人為控制)恢復到原初的穩定狀態。當外來干擾超越生態系統的自我控制能力而不能恢復到原初狀態時謂之生態失調或生態平衡的破壞。生態平衡是動態的。維護生態平衡不只是保持其原初穩定狀態。生態系統可以在人為有益的影響下建立新的平衡,達到更合理的結構、更高效的功能和更好的生態效益。
編輯本段生態系統
(1)自然生態系統經過由簡單到復雜的長期演代,最後形成相對穩定狀態,發展至此,其物種在種類和數量上保持相對穩定;能量的輸入、輸出接近相等,即系統中的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能較長時間保持平衡狀態。此時,系統中的有機體將所有有效的空間都填滿,環境資源能被最合理、最有效地利用。例如,熱帶雨林就是一種發展到成熟階段的群落,其垂直分層現象明顯,結構復雜,單位面積里的物種多,各自占據著有利的環境條件,彼此協調地生活在一起,其生產力也高; 脆弱的生態平衡
(2)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內部調節能力。 (3)生態平衡是動態的。在生物進化和群落演替過程中就包含不斷打破舊的平衡,建立新的平衡的過程。人類應從自然界中受到啟示,不要消極地看待生態平衡,而是發揮主觀能動性,去維護適合人類需要的生態平衡(如建立自然保護區),或打破不符合自身要求的舊平衡,建立新平衡(如把沙漠改造成綠洲),使生態系統的結構更合理,功能更完善,效益更高。 生態平衡是整個生物圈保持正常的生命維持系統的重要條件,為人類提供適宜的環境條件和穩定的物質資源。 生態平衡是指生態系統內兩個方面的穩定:一方面是生物種類(即生物、植物、微生物.有機物)的組成和數量比例相對穩定;另一方面是非生物環境(包括空氣、陽光、水、土壤等)保持相對穩定。生態平衡是一種動態平衡。比如,生物個體會不斷發生更替,但總體上看系統保持穩定,生物數量沒有劇烈變化。
編輯本段破壞因素
破壞生態平衡的因素有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自然因素如水災、旱災、地震、台風、山崩、海嘯等。由自然因素引起的生態平衡破壞稱為第一環境問題。由人為因素引起的生態平衡破壞稱為第二環境問題。人為因素是造成生態平衡失調的主要原因。 人為因素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環境因素生改變
如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活動產生大量的廢氣、廢水、垃圾等,不斷排放到環境中;人類對自然資源不合理利用或掠奪性利用,例如盲目開荒、濫砍森林、水面過圍、草原超載等,都會使環境質量惡化,產生近期或遠期效應,使生態平衡失調。
生物種類改變
在生態系統中,盲目增加一個物種,有可能使生態平衡遭受破壞。例如美國於1929年開鑿的韋蘭運河,把內陸水系與海洋溝通,導致八目鰻進入內陸水系,使鱒魚年產量由2000萬公斤減至5000公斤,嚴重破壞了內陸水產資源。在一個生態系統減少一個物種也有可能使生態平衡遭到破壞。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中國曾大量捕殺過麻雀,致使一些地區蟲害嚴重。究其原因,就在於害蟲天敵麻雀被捕殺,害蟲失去了自然抑制因素所致。
生物信息系統的破壞
生物與生物之間彼此靠信息聯系才能保持其集群性和正常的繁衍。人為地向環境中施放某種物質,干擾或破壞了生物間的信息聯系,有可能使生態平衡失調或遭到破壞。例如自然界中有許多昆蟲靠分泌釋放性外激素引誘同種雄性成蟲交尾,如果人們向大氣中排放的污染物能與之發生化學反應,則雌蟲的性外激素就失去了引誘雄蟲的生理活性,結果勢必影響昆蟲交尾和繁殖,最後導致種群數量下降甚至消失。
編輯本段影響意義
生態系統一旦失去平衡,會發生非常嚴重的連鎖性後果。例如,五十年代,我國曾發起把麻雀作為"四害"來消滅的運動。可是在大量捕殺了麻雀之後的幾年裡,卻出現了嚴重的蟲災,使農業生產受到巨大的損失。 生態
後來科學家們發現,麻雀是吃害蟲的好手。消滅了麻雀,害蟲沒有了天敵,就大肆繁殖起來、導致了蟲災發生、農田絕收一系列慘痛的後果。生態系統的平衡往往是大自然經過了很長時間才建立起來的動態平衡。一旦受到破壞,有些平衡就無法重建了,帶來的惡果可能是人的努力無法彌補的。因此人類要尊重生態平衡,絕不要輕易去干預大自然,引起這個平衡被打破。 生態系統中的能量流和物質循環在通常情況下(沒有受到外力的劇烈干擾)總是平穩地進行著,與此同時生態系統的結構也保持相對的穩定狀態,這叫做生態平衡。生態平衡的最明顯表現就是系統中的物種數量和種群規模相對平穩。當然,生態平衡是一種動態平衡,即它的各項指標,如生產量、生物的種類和數量,都不是固定在某一水平,而是在某個范圍內來回變化。這同時也表明生態系統具有自我調節和維持平衡狀態的能力。當生態系統的某個要素出現功能異常時,其產生的影響就會被系統作出的調節所抵消。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和物質循環以多種渠道進行著,如果某一渠道受阻,其他渠道就會發揮補償作用。對污染物的入侵,生態系統表現出一定的自凈能力,也是系統調節的結果。生態系統的結構越復雜,能量流和物質循環的途徑越多,其調節能力,或者抵抗外力影響的能力,就越強。反之,結構越簡單,生態系統維持平衡的能力就越弱。農田和果園生態系統是脆弱生態系統的例子。 一個生態系統的調節能力是有限度的。外力的影響超出這個限度,生態平衡就會遭到破壞,生態系統就會在短時間內發生結構上的變化,比如一些物種的種群規模發生劇烈變化,另一些物種 生態平衡
則可能消失,也可能產生新的物種。但變化總的結果往往是不利的,它削弱了生態系統的調節能力。這種超限度的影響對生態系統造成的破壞是長遠性的,生態系統重新回到和原來相當的狀態往往需要很長的時間,甚至造成不可逆轉的改變,這就是生態平衡的破壞。作為生物圈一分子的人類,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力目前已經超過自然力量,而且主要是負面影響,成為破壞生態平衡的主要因素。人類對生物圈的破壞性影響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大規模地把自然生態系統轉變為人工生態系統,嚴重干擾和損害了生物圈的正常運轉,農業開發和城市化是這種影響的典型代表;二是大量取用生物圈中的各種資源,包括生物的和非生物的,嚴重破壞了生態平衡,森林砍伐、水資源過度利用是其典型例子;三是向生物圈中超量輸入人類活動所產生的產品和廢物,嚴重污染和毒害了生物圈的物理環境和生物組分,包括人類自己,化肥、殺蟲劑、除草劑、工業三廢和城市三廢是其代表。

❸ 舉例說明我國傳統文化中的生態學內涵

我國從1994年提出生態美學論題,至2000年以來進入較為集中的研討時期,迄今已舉辦大型學術研討會四次,發表了一系列有影響的理論成果,逐漸成為理論熱點之一,引起廣泛重視。回顧這近十年的歷史,目前有這樣六個方面的問題有待於進一步探討。
一, 關於生態美學研究的意義和理論內涵
我們為什麼要研究生態美學以及生態美學能否成立仍是引起關注的首要問題。我想從目前看,我們之所以要研究生態美學至少有這樣兩個方面的重要意義。一是生態美學已經成為我國乃至世界經濟社會發展中具有重要作用的環境文化、這一新文化運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反映社會前進方向的先進文化之一。胡錦濤總書記最近指出:「在推動經濟發展的同時,我們應積極推動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城鄉協調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發展,使發展具有更加堅實的基礎。」國家環保總局副局長潘岳10月29日在《光明日報》發表《環境文化與民族復興》一文指出:「環境文化是人類的新文化運動,是人類思想觀念領域的深刻變革,是對傳統工業文明的反思和超越,是在更高層次上對自然法則的尊重。」又說:「生態危機產生環境文化,環境文化的核心是生態文明。環境文化即是今天的先進文化。」毫無疑問,生態美學是環境文化這一人類新文化運動的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因而其意義自是十分明顯。二是生態美學是當前伴隨著哲學領域從19世紀中葉以來即已開始的理論形態轉型而產生的當代美學革命的新方向。這就是突破近代哲學、特別是德國古典哲學以主客二分為特點的認識論思維模式。由尼采發軔,提出「上帝已死」、即理性終結的重要命題。而至20世紀中期福柯又在《詞與物》中提出「人的終結」、即「人類中心主義」結束的重要結論。標志著當代哲學領域的重大突破,也為深層生態學和生態美學提供了強有力的哲學根據。誠如著名的《綠色和平哲學》所說,這「與哥白尼天體革命一樣具有重大的突破意義。哥白尼告訴我們,地球並非宇宙中心;生態學同樣告訴我們,人類也並非這一星球的中心」。因此,生態美學的提出就必然意味著一場新的美學革命已經開始。對於生態美學的內涵,有狹義的將其界定為人與自然處於生態平衡的審美狀態之說,而我更主張從廣義的角度將其界定為包含人與自然、社會和人自身均處於和諧協調的審美狀態的生態存在論審美觀。其典範表述即為海德格爾的「天地神人四方游戲說」。
二, 關於生態美學研究中最重要的哲學——美學原則「生態中心主義」問題
目前,生態美學能否成立的核心問題是其最重要的哲學——美學原則「生態中心主義」原則能否成立。無疑,這一原則是對傳統的「人類中心主義」原則的突破。但分歧很大,爭論頗多。對於「生態中心主義」的批評集中在這一原則是否具有「反人類」的理論傾向。美國副總統阿爾.戈爾在《瀕臨失衡的地球》一書中指出:「深層生態主義者把我們人類說成是一種全球癌症。」他認為,這是一種「反人類」的有害傾向。到底如何理解「生態中心主義」呢?它是不是真的「反人類」?這就牽涉到對「生態中心主義」所包含的最重要的「生態平等」原則的理解。如果「生態中心主義」的「生態平等」是絕對平等,也就是說人與萬物絕對平等,人不能觸動萬物。那就在實際上否定了人的吃穿住行的生成權利,這就是一種反人類的理論。但是,「生態中心主義」的「生態平等」是一種相對的平等。也就是當代生態理論家萊切爾.卡遜和阿倫.奈斯所說,「生態平等」是一種萬物所具有的在「生物環鏈」之中的平等,以及在「生物環鏈」中所應享有的生存發展的權利。同樣,人類也享有自己在「生物環鏈」之中的吃穿住行等生存發展的平等權利。所以,當代生態理論家大衛.雷.格里芬指出,人類「必須輕輕的走過這個世界,僅僅使用我們必須使用的東西,為我們的鄰居和後代保持生態平衡。」從這種「生態環鏈」之中的相對的「生態平等」出發,「生態中心主義」主張「普遍共生」與「生態自我」的原則,主張人類與自然休戚與共,將人類的「自我」擴大到自然萬物,成為人與自然是主體間平等對話的關系、即「主體間性」關系。因此,在「生態中心主義」理論之中,人類不僅不以自然為敵,而且成為自然之友,自然也在廣義上成為人類生存發展的有機組成部分。
三, 關於「自然的復魅」
所謂「魅」,即是遠古時代科技不發達之時,人們將自然現象看作「神靈的憑附」,主張「萬物有靈」。遠古的神話就同這種「魅」緊密向關。隨著科技的發展,人們對自然現象有了更多的了解,不再有神秘之感,這就是「自然的祛魅」。20世紀後期,人們又提出「自然的復魅」問題。它是深層生態學和生態美學的有機組成部分。所謂「自然的復魅」不是回到遠古落後的神話時代,而是對主客二分思維模式統治下迷信於人的理性能力無往而不勝的一種突破。主要針對科技時代工具理性對人的認識能力的過度誇張,對大自然的偉大神奇魅力的完全抹殺,從而主張一定程度的恢復大自然的神奇性、神聖性和潛在的審美性。所謂「大自然的神奇性」,即指大自然對人類永遠有一種神奇之感,科技的發展無法窮盡其秘密。所謂「大自然的神聖性」,即指大自然是人類生命之源,地球是人類的母親。因此,人類應該恢復對大自然的神聖的敬意。所謂「大自然潛在的審美性」,即指大自然所特具的蓬勃的生命力、斑斕的色彩與對稱比例,成為人的審美活動的極其重要的潛在條件,必須給予充分重視。
四, 關於生態批評中的綠色原則
生態美學的重要實踐形態即是生態批評。生態批評遵循一種「綠色原則」。美國的傑.帕理尼將其概栝為,行為主義和社會責任的回歸、唯我主義傾向的放棄、與寫實主義的重新修好以及與掩藏在符號海洋之中的岩石、樹木和江河及其真實宇宙的重新修好等五項原則,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代美國生態批評的現實。但從理論上來說具有相當的片面性。特別是對抹殺人與動物區別的行為主義心理學的全盤肯定和對傳統現實主義的無條件弘揚,以及對現代派藝術誇張變形技巧的全盤抹殺等等,都具有相當的片面性。因此,我們認為,生態批評的原則應該著眼於宏觀,從文化批評的角度和生態中心主義與生態審美觀的基本理論出發,加以確定。由此,可概栝為尊重自然、生態自我、生態平等與生態同情四項原則。所謂「尊重自然」應該是生態美學和生態批評的首要原則,針對長期以來人類對自然的輕視和掠取,從自然是人類生命與生存之源的角度,人類都應該對自然持有十分尊重的態度。所謂「生態自我」,即將「自我」從局限於人類的「本我」擴大到整個生態系統的「大我」,說明其他生物與人類一樣具有實現自我的權利。所謂「生態平等」,即是前已說到的包括人類在內的所有生物均享有在「生物環鏈」之中所應有的平等權利,是一種人與自然的「普遍共生」。所謂「生態同情」,即是生態美學所包含的對萬物生命所懷抱的仁愛精神,是一種終結關懷的情懷和悲憫同情的博愛。
五, 關於中國傳統文化中生態智慧的評價問題
關於對中國傳統文化中生態智慧的評價目前也有分歧。蒙培元同志在《新視野》發表了一篇文章《為什麼說中國哲學是深層生態學》,對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生態智慧給於了全面的肯定。我是在總體上同意這篇文章的觀點的。我認為,中國傳統文化、特別是道家文化就是極富深刻內涵的深層生態學,成為當代深層生態學和生態美學的重要源頭之一,並將成為其豐厚的理論寶庫。我們可以粗略地看一下老莊道家六個有關生態問題的重要觀點。一,「道法自然」,即從宇宙萬物誕育生存總根源上揭示人與自然普遍共生、無為不爭的普遍規律;二,「道為天下母」,從人與萬物都根源於「道」,闡述「非人類中心主義」的重要思想;三,「萬物齊一」,從「道」的「自然無為」本性闡述萬物無貴賤高下之分均具有其「內在價值」的道理;四,「天倪」論,揭示了萬物「不形相禪始卒若環」的生物環鏈思想;五,「心齋」與「坐忘」,揭示了通過「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於大道」超然物外的修養達到生態存在論審美境界的過程;六,「至德之世」的理想生態社會,不僅揭示了破壞人與自然的和諧必然產生「天難」的嚴重生態危機,而且表述了建立「同與禽獸居,族與萬物並」的生態社會的理想。由以上介紹可知,中國古代老莊道家生態理論已達到非常高的深層生態學的理論水平。
六, 關於馬克思的實踐存在論生態審美觀
馬克思的實踐觀是對費爾巴哈與黑格爾主客二分哲學的重要突破,將其機械的物質實體和精神實體加以拋棄而代之以主觀能動的社會實踐。它同時又同西方當代哲學——美學強烈的唯我主義意識性形成明顯的反差,因而更顯示其強烈的當代指導意義。但我們長期以來卻以主觀與客觀、唯物與唯心的傳統主客二分認識論對其解讀,實際上是一種誤讀。馬克思的實踐觀不是通常意義上的認識論,而是包含著濃厚的存在論內涵,無論是他對人類歷史第一前提的闡述、對「異化」的批判以及對人的社會性的論述都沒有離開當代存在論的視角。所以,我們認為馬克思的實踐觀的重要內涵是實踐存在論。而且,馬克思的實踐存在論中包含著豐富的生態理論內涵。例如,他對「徹底自然主義」的強調就包含著人類在社會實踐中必須尊重自然、自然是人類社會實踐重要因素的生態意識。而在論述「美的規律」時涉及到「任何一個種的尺度」包含著動物的「直接的肉體需要」,就說明在一定的程度上承認了自然的內在價值。他對「異化」的論述則包含著對資本主義生產中「自然與人的異化」的批判。以上觀點都說明,馬克思的實踐存在論包含著濃烈的生態意識。而且,由於《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與1845年寫就的《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是相繼寫作的,具有必然的緊密聯系性。因此,我認為應該將兩者結合起來領會更能全面的理解馬克思的實踐觀。這樣,就可把馬克思的實踐觀表述為:哲學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於改變世界,按照美的規律建造。這樣完整的表述的唯物實踐觀必然的包含了濃郁的生態審美意識,成為實踐存在論生態審美觀。[繆]

❹ 生態平衡意味著什麼,生態系統的概念是什麼

在生態系統內部,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和非生物運裂環境之間,在一定時間內保持能量與物質輸入、輸出動態的相對穩定狀態。如果生態系統受到外界干擾超過它本身自動調節的能力,會導致生態平衡的破壞。生態平衡是生態系統在一定時間內結構和功能的相對穩定狀態,其物質和能量的輸入輸出接近相等,在外來干擾下能通過自我調節(或人為控制)恢復到原初的穩定狀態。當外來干擾超越備判生態系統的自我控制能力而不能恢復到原初狀態時謂之生態失調或生態平衡的破壞。生態平衡是動態的.
生態系統概念:指在一定的空間內仿悄改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通過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構成的一個生態學功能單位。

❺ 生物平等是什麼生態學觀點

(社會心理學)<單選題>生物平等是()生態學觀點。
A. 膚淺的
B. 淺層次的
C. 中等深度的
D. 深層的
答案:D

❻ 生態自然觀的基本內涵和重要思想是什麼

生態自然觀是系統自然觀在人類生態領域的具體體現,是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的現代形式之一;本文闡述了馬克思、恩格斯的生態思想是生態自然觀的豎滑理論來源;揭示了當代全球性的「生態危機」是生態自然觀確立的現實根源和生態科學基礎;論述了生態自然觀的基本思想及其對實現可持續發展、生態文明的重大意義。
生態學中的整體的觀念、循環的觀念、平衡的觀念和多樣性的觀念,以及它所揭示的生態規律,構成了生態自然觀的重要理念和科學根據。
整體的觀念,是說生物(包括人在內)與其環境構成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任何生物均不能脫離環境而單獨存在;循環的觀念,是指作為生產者的植物、消費者的動物、分解者的微生物,它們互相耦合,形成由生產、消費和分解三個環節構成的無廢棄物的物質循環;平衡的觀念,認為生物之間的食物鏈關系、金字塔結構和循環體系處在一個動態的平衡之中;多樣性的觀念,即「多樣性導致穩定性」的生態原理,它強調保護生物物種的多樣性,認為生物多樣性的喪失,直接威脅著生態系統的穩定性。
陳昌篤認為生態學的一般規律,可以概括為「物物相關」、「相生相剋」、「能流物復」;「協調穩定」、「負載定額」、「時空有宜」等幾條規律。「物物相關」和「相生相剋」的規律,揭示了自然事物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共存共生的生態關系。自然界任何生物物種的存在都有其合理性,這是生態系統維持其動態平衡的動力之網,因而保持物種多樣性,使人與生物夥伴協同進化,才能確保生態系統的穩定發展。而「能流物復」和「協調穩定」的規律是生態系統存在和發展的內在保證。物質循環、能量流動把生態系統進而把生物圈聯成一個整體,雖然各系統、系統的各部分有它們獨特的運動形式,但都遵循整體性的原則。
「負載定額」規律揭示了任何生態系統的生產力和承載能力都是有限的。它由生物物種(包括人類)自身的特點及可供它利用的資源和能量決定。人賣鋒口問題、資源問題、環境問題,實際上都是由於人類的活動接近或已超過生態系統的「負載定額」的限度而造成的?。「時空有宜」規律揭示了生態系統動態變化的特徵,使人類在構建區域社會生態系統,規劃人的生產二餘配臘消費理念和行為時,能既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又因時因地制宜,與時俱進。

❼ 初中生態平衡的概念和特點

生態系統的概念是由英國生態學家坦斯利(A.G.Tansley, 1871~1955年)在1935年提出來的,他認為,「生態系統的基本概念是物理學上使用的『系統』整體。這個系統不僅包括有機復合體,而且包括形成環境的整個物理因子復合體」。「我們對生物體的基本看法是,必須從根本上認識到,有機體不能與它們的環境分開,而是與碧轎它們的環境形成一個自然系統。」「這種系統是地球表面上自然界的基本單位,它們有各種大小和種類。」隨著生態學的發展,人們對生態系統的認識不斷深入。20世紀40年代,美國生態學家林德曼(R.L.Lindeman)在研究湖泊生態系統時,受到我國「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蝦米吃泥巴」這一諺語的啟發,棚慧伏提出了食物鏈的概念。他又受到「一山不能存鏈攜二虎的啟發,提出了生態金字塔的理論,使人們認識到生態系統的營養結構和能量流動的特點。今天,人們對生態系統這一概念的理解是:生態系統是在一定的空間和時間范圍內,在各種生物之間以及生物群落與其無機環境之間,通過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而相互作用的一個統一整體。生態系統是生物與環境之間進行能量轉換和物質循環的基本功能單位。 為了生存和繁衍,每一種生物都要從周圍的環境中吸取空氣、水分、陽光、熱量和營養物質;生物生長、繁育和活動過程中又不斷向周圍的環境釋放和排泄各種物質,死亡後的殘體也復歸環境。對任何一種生物來說,周圍的環境也包括其他生物。例如,綠色植物利用微生物活動從土壤中釋放出來的氮、磷、鉀等營養元素,食草動物以綠色植物為食物,肉食性動物又以食草動物為食物,各種動植物的殘體則既是昆蟲等小動物的食物,又是微生物的營養來源。微生物活動的結果又釋放出植物生長所需要的營養物質。經過長期的自然演化,每個區域的生物和環境之間、生物與生物之間,都形成了一種相對穩定的結構,具有相應的功能,這就是人們常說的生態系統。

閱讀全文

與生物平等是什麼生態學觀念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34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97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4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36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77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0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9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93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0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14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47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78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92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49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41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0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42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18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79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