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生物信息 > 浮游生物包括哪些類群

浮游生物包括哪些類群

發布時間:2023-04-23 06:07:32

① 浮游生物都有哪些

浮游生物有海蜇、磷蝦、水母、硅藻、藍藻、甲藻、金藻、細菌等。浮游生物泛指生活於水中而缺乏有效移動能力的漂流生物,其中分有浮游植物及浮游動物。

部分浮游生物具游動能力,但其游動速度往往比它自身所在的洋流流速來得緩慢,因而不能有效地在水中靈活游動。

在海洋、湖泊及河川等水域的生物中,自身完全沒有移動能力,或者有也非常弱,因而不能逆水流而動,而是浮在水面生活,這類生物總稱為浮游生物。

按個體大小,浮游生物可分為六類,即巨型浮游生物、大型浮游生物、中型浮游生物、小型浮游生物、微型浮游生物、超微型浮游生物。

相關簡介

浮游生物的定義,主要是指它們的被動性運動,實際上也可以說是指用浮游生物網或水桶採集的水中生物。也有很多人直接採用原文plankton。

提出浮游生物一詞時是指全部浮游在水中的有機體,後來又專指在水中生活的生物,亦即指明為浮游的生物群落。與此相對應的,「浮游生物體」一詞則是專指每個浮游生物。

② 海洋浮游生物的種類組成

浮游生物包括浮游植物(Phytoplankton)和浮游動物(Zooplankton)兩大類。 根據體形的大小,浮游生物可分為6類。 類別 形體大小 代表 超微型浮游生物
(Ultraplankton) <5μm 微球藻、海水小球藻和
很微小的金藻等 微型浮游生物
(Nannoplankton) 5~50μm 微型鞭毛藻、顆石藻和
微型硅源和桐藻等 小型浮游生物
(Microplankton) 50μm~1mm 硅藻、原生動物、輪蟲、
小型甲殼動物和小型浮
游幼蟲等 中型浮游生物
(Mesoplankton) 1~5mm 中型水母、撓足類及其
他中型甲殼動物和浮
游幼蟲等 大型浮游生物
(Mscroplankton) >5mm 大型水母、大型浮游甲
殼動物、毛顎動物、浮
游被囊動物和仔魚等 巨型浮游生物
(Megaplankton) >1cm
(最大的可超過1m) 巨型水母(如僧帽水母
和霞水母)、海蜇等 浮游生物最重要的特點是能在水中保持懸浮狀態,具有多種多樣適應浮游生活的結構和能力,主要有兩種類型。
擴大個體表面積或結成群體增加浮力
這類現象在浮游生物中很普遍。如六角網骨藻、角雹坦刺藻 (Chaeto-ceros)有細長的角毛;橈足類有細長、多毛的第一觸角和尾叉剛毛;龍蝦的葉狀幼體有扁平葉狀的頭胸部和細長分叉的胸足;等片藻、直鏈藻(Melosira)結成帶狀,海鏈藻(Thalassiosira)結成鏈狀,棚輪星桿藻(Asterionella)連成星狀等。
減輕比重增加浮力
方式多樣。①產生氣、油等比水輕的物質。如管水母類僧帽水母群體頂端有一個充滿氣體(主要是氮)的大氣囊,橈足類的哲水蚤(Calanus)體內有一個狹長的油囊,浮游硅藻類進行光合作用時產生油點或脂肪酸。②分泌膠質。如浮游海樽類有發達的膠質囊。③增加水份。浮游動物的含水量一般都高於底棲動物,如水母類的含水量高達96%以上。④外殼和骨骼退化或消失。如浮游腹足類軟體動物的貝殼都比底棲種類的輕薄,有孔蟲的外殼上遍布小孔,毛顎類動物無骨骼組織。

③ 浮游生物的種類劃分

浮游生物多種多咐旦局樣,特別是動物,幾乎可以見到全部動物類群:體型微小的原生動物、藻類,也包括某些甲殼類、軟體動物和某些動物的幼體。它們沒有或僅有微弱的游泳能力。可分為浮衡讓游植物和浮游動物。
按個體大小,浮游生物可分為六類:
巨型浮游生物,大於1厘米,如海蜇;
大型浮游生物,5~10毫米,如大型橈足類、磷蝦類;
中型浮游生物,遲豎1~5毫米,如小型水母,橈足類;
小型浮游生物,50微米~1毫米,如硅藻、藍藻;
微型浮游生物,5~50微米,如甲藻,金藻;
超微型浮游生物,小於5微米,如細菌。
屬於植物的,以硅藻、鞭毛藻和藍藻居多,還有不少附著在懸浮物上的細菌。一般浮游生物是小型的,但也有傘徑長達2米的水母等。從形態上看,浮游生物為適應浮游,體表常有復雜的突起,或在體內貯存著大量的水、油滴、脂肪和氣體等。

④ 浮游生物有哪些 浮游生物包括什麼

1、海蜇:海蜇又名水母、白皮子並搜,主產於中國東南沿海。8~9月間,海蜇常成群浮游於海面,有時被沖擊而擱淺在海灘。

2、磷蝦:磷蝦分布廣、數量大,是許多經濟魚類和須鯨的重要餌料,也是漁業的捕撈對象。

3、硅藻:硅藻是一類具有色素體的單細胞植物,常由幾個或很多細胞個體連接成各式山頃各樣的群體,形態多種多樣。

4、藍藻:藍藻又名藍綠藻,是一類進化歷史悠久、革蘭氏染色陰性、無鞭毛、含葉綠素a,但不含葉綠體、能進行產氧性光合作用的大型單細胞原核生物。

5、甲藻:甲藻是指具有雙鞭毛的單細胞集合群植物,形逗蔽陸狀不定,常分布於淡水和海水中。

⑤ 海洋浮游生物及分類是什麼

海洋浮游生物是指懸浮在水層中常隨水流移動的海洋生物。這類生物缺乏發達的運動器官,沒有或僅有微弱的游動能力;絕大多數個體很小,須在顯微鏡下才能看清其構造,只有海洋浮游生物

個別種的個體甚大,如北極霞海洋浮游生物水母最大直徑可達2米;種類繁多,隸屬於植物界和動物界大多數門類;數量很大,分布較廣,幾乎世界各海域都有。1887年,德國浮游生物學家V.亨森首先採用「Plankton」一詞專指浮游生物。該詞來自希臘文,意為漂泊流浪。對海洋浮游生物的研究,自1828年英國J.V.湯普森和1845年德國J.米勒算起,迄今已有100多年歷史。第一階段偏重於採集觀察、形態分類,其中1889年德國北大西洋浮游生物調查隊及其編寫的《浮游生物調查成果》為海洋浮游生物的研究奠定了基礎;義大利那不勒斯(那波利)海洋生物研究所的《那波利灣動植物志》和摩納哥海洋研究所的《摩納哥王子科學調查成果》,對海洋浮游生物的分類和形態研究作出了重大貢獻。20世紀20年代以後為第二階段,海洋浮游生物自然生態的研究成為主要內容,著重研究它們的時空分布及其與海洋環境的關系,各種環境因子對各類海洋浮游生物生長、發育及繁殖的影響等,代表性著作有《飛馬哲水蚤的生物學》等。60年代以來為第三階段,海洋浮游生物自然生態的研究密切結合實驗生態進行,並發展到現場大容器控制生態系統的實驗研究。

海洋浮游動物

種類組成浮游生物包括浮游植物和浮游動物兩大類。

浮游植物種類較為簡單,大多是單細胞植物,其中硅藻最多,還有甲藻、綠藻、藍藻、金藻等。

浮游動物種類繁多,結構復雜,包括無脊椎動物的大部分門類,如原生動物、腔腸動物(各類水母)、輪蟲動物、甲殼動物、腹足類軟體動物(翼足類和異足類)、毛顎動物、低等脊索動物(浮游有尾類和海樽類),以及各類動物的浮性卵和浮游幼體等。其中以甲殼動物,尤其是橈足類最為重要。還有一類浮游單細胞生物兼有植物和動物的基本特徵(具能動的鞭毛,兼備自養和異養的能力),植物學家把它列為甲藻門鞭毛藻類,動物學家則把它歸入原生動物鞭毛蟲綱。

按照浮游時間的長短,浮游生物可分3類:永久性浮游生物,即終生在水中浮游,大多數浮游生物屬於此類;階段性浮游生物,其幼體營浮游生活,成體則營底棲生活或游泳生活;暫時性浮游生物,指一類非浮游生物僅因環境變化、生殖等原因,有時營短期的浮游生活,如一些底棲的介形類、糠蝦類。

海洋浮游生物最重要的特點是能在水中保持懸浮狀態

對浮游生活的適應浮游生物最重要的特點是能在水中保持懸浮狀態,具有多種多樣適應浮游生活的結構和能力,主要有兩種類型——擴大個體表面積或結成群體增加浮力以及減輕比重增加浮力。

擴大個體表面積或結成群體增加浮力這類現象在浮游生物中很普遍。如六角網骨藻、角刺藻有細長的角毛;橈足類有細長、多毛的第一觸角和尾叉剛毛;龍蝦的葉狀幼體有扁平葉狀的頭胸部和細長分叉的胸足;等片藻、直鏈藻結成帶狀,海鏈藻結成鏈狀,星桿藻連成星狀等。

鹽度也影響海洋浮游生物的平面分布

減輕比重增加浮力方式多樣。①產生氣、油等比水輕的物質。如管水母類僧帽水母群體頂端有一個充滿氣體(主要是氮)的大氣囊,橈足類的哲水蚤體內有一個狹長的油囊,浮游硅藻類進行光合作用時產生油點或脂肪酸。②分泌膠質。如浮游海樽類有發達的膠質囊。③增加水分。浮游動物的含水量一般都高於底棲動物,如水母類的含水量高達96%以上。④外殼和骨骼退化或消失。如浮游腹足類軟體動物的貝殼都比底棲種類的輕薄,有孔蟲的外殼上遍布小孔,毛顎類動物無骨骼組織。

時空分布、平面分布按照緯度的不同,浮游生物可分為寒帶種(分布於北冰洋和南大洋)、溫帶種(分布於北、南溫帶海域)和熱帶種(分布於熱帶海域)。這3類在種類和數量上都有很大差異:一般來說,寒帶浮游生物的種類少,每個種的數量大;而熱帶浮游生物的種類多,每個種的數量少;溫帶浮游生物的種類和每個種的數量,都介於前兩類之間。發生上述分異現象的主要因子是溫度。

鹽度也影響海洋浮游生物的平面分布。廣鹽性種類分布較廣,一般生活在近海,稱為近岸浮游生物;狹鹽性種類分布較窄,大多生活在外海,稱為大洋浮游生物。

海洋大量浮游生物能吸收二氧化碳

浮游生物的平面分布還與海流密切相關,根據其分布能為探索不同水團、海流的流向和分布提供材料。如管水母類帆水母和銀幣水母,在東海可作為黑潮暖流的指示種。

浮游生物數量的平面分布並非均勻,常有密集成斑塊狀的分布現象。其成因或是風力、湍流以及水的富營養化,或是生殖、索餌活動。

垂直分布浮游植物由於進行光合作用,僅分布在海洋有光照的上層(約0~200米,稱為真光層)。藍藻大多分布於真光層的上部,硅藻則可分布在整個真光層。浮游動物在上、中、下各個水層都有分布,但種類和數量互不相同。原生動物、輪蟲類、水母類、枝角類、浮游腹足類及浮游幼蟲一般分布在上層,它們與浮游植物統稱為上層浮游生物。深海磷蝦等種類潛居深海,被稱為深海浮游生物。其他各類浮游生物則可棲息於各個水層。在1000米以內的水層中,浮游動物的磷蝦類、橈足類等種類有隨著深度而增多的趨勢,但其數量卻隨深度而減少。此外,近年來微分布的研究引起了重視,它研究棲息在0~1米表層水中的生物種類組成和數量變動。影響這個群落分布的主要因子是風力。

各類浮游動物的垂直分布不是固定不變的,其中引起變化最大的是晝夜垂直移動(一般白天下降,夜晚上升)。根據英國F.S.羅素提出的「最適光度假說」,浮游動物常棲息在光度對其生命活動最為合適的水層里,光度的晝夜變化促使浮游動物進行晝夜垂小丑魚藉助海葵護身

直移動。一般來講,上層水中的種類和數量在夜晚顯著增加。除光度外,其他外界因子如溫度(溫躍層能阻礙一些浮游動物上升到表層)、鹽度(鹽躍層對河口小型浮游動物的垂直移動也有阻礙作用)和食料等,也能影響晝夜垂直移動的幅度。

內外條件的變化也會引起浮游動物垂直分布的變動。①生殖引起的變化。如有些浮游甲殼動物在生殖期上升到表層產卵;而浮游有孔蟲在生殖時卻將殼上的刺吸收後,沉到中、下層。②發育引起的變化。如浮游動物幼體由於趨強光性和攝食浮游植物,棲息於上層;成體則由於背光性或趨弱光性,移棲中、下層。③攝食引起的變化。如中、下層的植食性浮游動物,晚間因需攝食浮游植物,上升到表層;中、下層的肉食性毛顎類因追逐餌料動物,夜晚隨橈足類上升至表層。④天氣引起的變化。如不少趨弱光性的浮游動物在陰天棲息於上層,而在晴天又移居中、下層。⑤海流引起的變化。如上升流可把下層的浮游動物帶到上層等。

蝦虎魚魚小蝦同居

季節分布在北溫帶海域的春季,因為表層水溫升高、光照增強、營養鹽(氮、磷等無機鹽類)增多,浮游植物得以大量繁殖,形成一年中的第一次數量高峰。高峰之後,由於營養鹽大量消耗,浮游植物的繁殖受到限制,加上植食性浮游動物的大量捕食,使浮游植物的數量在夏季急劇減少。秋季,營養鹽含量經積累又復增多,浮游植物再度大量繁殖,從而形成一年中的第二個高峰(但數量已不如第一個高峰)。在冬季,浮游植物又復減少。上述變動是浮游植物季節變化的一個方面;另一個方面是種類的季節交替,如夏季硅藻衰退後,甲藻起而代之。因為甲藻在高溫和營養鹽貧乏的季節能大量繁殖。北溫帶海域浮游動物的季節分布與浮游植物大致相似,但數量高峰的出現稍晚於浮游植物,一般是緊接在浮游植物高峰之後。因為浮游植物高峰的出現提供了大量餌料,植食性浮游動物才得以大量繁殖。浮游動物也有種類的季節交替現象,如以橈足類為食的毛顎類,數量高峰常稍遲於橈足類。可見除溫度外,食料也是影響浮游動物季節分布的外界因子。

上述北溫帶海域浮游生物的季節分布,由於一年中出現春、秋兩個數量高峰,稱為雙周期型。在寒帶海域,不論是浮游植物還是浮游動物,一年中只在夏季出現一個短暫的高峰,稱為單周期型;其他季節由於光照太弱或光照完全消失,溫度太低,生物無法繁殖。在熱帶海域,由於環境因子整年比較穩定,所以浮游生物的分布沒有明顯的季節變化。

潔蟹爬進鰻魚嘴覓食物

浮游生物在海洋生態系的結構和功能中,占著極為重要的位置。在海洋食物鏈中,浮游植物是初級生產者,通過光合作用,製造有機物,成為食物鏈的第一環節(也稱第一營養階層)。浮游植物的產量(初級生產)影響著植食性浮游動物的產量(次級生產),而後者又影響著肉食性小型動物的產量(三級生產)和肉食性大型動物的產量(終級生產)。這4級生產的數量逐級減少,構成數量或生物量的金字塔。因此,浮游生物的產量(包括初級和次級生產)是海洋生物生產力的基礎,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魚類和其他經濟水產動物的產量。

在能量流動中,浮游植物把吸收的日光能轉變為化學能,植食性浮游動物攝取浮游植物後獲得能量,並通過食物鏈的各個環節將能量傳遞下去,逐級減少,構成能量金字塔。因此,浮游生物在海洋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中起著很重要的作用。

拳擊蟹拿海葵防天敵

研究意義和展望浮游生物種多、量大,是海洋生物的主要成員,其研究對漁業生產和海洋科學基礎理論都有重要意義。它們是經濟魚類的餌料基礎,某些種(如橈足類的哲水蚤)的數量分布可提示魚類(如鯡形魚類)索餌洄遊的路線,有助於尋找漁場,確定漁期。有的種類本身就是漁業資源,如海蜇、毛蝦和磷蝦,以及用橈足類和糠蝦等加工製作成的蝦醬,均可供食用。許多浮游植物(如骨條藻、褐指藻、扁藻、金藻和螺旋藻等)和浮游動物(如輪蟲、橈足類、鹵蟲等)可以人工大量培養,作為水產動物育苗的餌料。有些浮游生物對環境的污染物具有凈化和富集的能力。

一些狹溫、狹鹽性浮游生物,可作為不同海流的指示種。磷蝦類、管水母類等浮游動物在較深水層大量密集,會形成深海散射層,阻礙或干擾聲波在水中的傳播,使聲吶失效。發光浮游生物(如夜光蟲等)的大面積密集,可引起海水發光,俗稱「海火」,影響海軍作戰。浮游硅藻、鈣板金藻、放射蟲、有孔蟲和翼足類等遺骸的沉積物可作為地層劃分和海底石油資源勘探的輔助標志,有助於了解海洋地質史和古海洋環境等。

一些浮游植物,特別是甲藻和藍藻,當海域富營養化時會發生過度繁殖,使局部水域變色,形成赤潮,對魚、蝦、貝類及其他經濟海產動物危害很大。

皇帝蝦借勢大型海洋動物

對浮游生物的研究,以下一些方面有待深入:①浮游植物光合作用的生理生化機制。②浮游生物生態系統的現場觀察實驗(包括提高生產力方法,浮游生物在氮、磷、碳循環中的作用及能量的流動)。③赤潮浮游生物分泌毒素的生理機制和生化組成,以及預測和防治赤潮的方法。④浮游生物對污染物質的吸收、富集、解毒和凈化的生理生化過程。⑤浮游生物的大量培養(工廠化)。⑥利用浮游生物作為捕撈經濟魚類及勘探海底石油資源的標志。⑦浮游藍藻的固氮作用。

浮游硅藻

浮游硅藻分布於海水中和濕土上,為魚類和無脊椎動物的食料。硅藻死亡後,遺留的細胞壁沉積成硅藻土,可作耐火、絕熱、填充、磨光等材料,又可供過濾糖汁等用。約11000種,大多水生,幾乎在所有的水體里都生長,只有極少數生活在陸地潮濕處。

浮游硅藻

浮游硅藻是水生動物的食料,是海洋中的主要的初級生產力。分類學家們一般認為硅藻來源於鞭毛藻,為一個特殊的分支。有現在生存的和化石的種類。根據殼面花紋的排列,將本門分為中心綱和羽紋綱。

主要特徵

浮游硅藻植物細胞壁富含硅質,硅質壁上具有排列規則的花紋。殼體由上下半殼套合而成。色素體主要有葉綠素A、C1、C2以及β-胡蘿卜素,岩藻黃素、硅藻黃素等,同化產物為金藻昆布糖。藻體一般為單細胞,有時集成群體。細胞壁里有兩片硅質殼,一大一小,像盒子一樣套在一起。兩片硅質殼,大的套在外面,叫上殼,較老;小的在裡面,叫下殼,較年輕。

形態結構

1.細胞壁:無色、透明。外層為硅質,內層為果膠質。細胞壁含果膠和二氧化硅,質堅硬,常由套合的兩瓣組成,並有呈輻射對稱(輻射硅藻目)或左右對稱(羽紋硅藻目)排列的花紋。

(1)殼面和帶面:細胞壁的構造像一個盒子,套在外面的較大,為上殼;套在裡面的較小,為下殼。硅藻上﹑下殼相互套合。上殼和下殼都不是整塊的,皆由殼面和相連帶兩部分組成。殼面平或略呈凹凸狀,殼面邊緣略有傾斜的部分,叫殼套;與殼套相連,和殼面垂直的部分,叫相連帶,亦稱帶面。

硅藻

(2)間生帶:有些種類在殼套與相連帶之間具有間生帶,凡貫殼軸較長的種類都有間生帶,其數量有1~2條或多條。花紋形狀主要有三類:魚鱗狀,如卡氏根管藻;環狀,如桿線藻;領狀,如環形婁氏藻和中肋角毛藻。

(3)隔片:具間生帶的種類,有向細胞腔內伸展成片狀的結構,稱隔片。如果隔片一端是游離的,稱為假隔片,如斑條藻;如果隔片從細胞的一端通到另一端,則稱為全隔片或真隔片,如楔藻。間生帶和隔片都具增強細胞壁的作用。

(4)突出物:硅藻細胞表面有向外伸展的多種多樣的突出物,有突起、刺、毛、膠質線等。它們有增加浮力和相互連接的作用。

突起:是細胞壁向外的頭狀突出物,如彎角藻。

刺:一般細而不長,末端尖,其數目、長短不一,最粗大的刺如雙尾藻,中等的刺如盒形藻,較小的刺如圓篩藻的緣刺。

毛:為較細長的突出物,長度常為細胞直徑的數倍,有的種類在粗毛里還有色素體,這是毛與刺的最大區別。此外還有膜狀突起(如太陽漂流藻)和膠質線、膠質塊等膠質突起(如海鏈藻)。

硅殼硅藻

(5)花紋:硅藻細胞壁上都具排列規則的花紋,主要有點紋,為普通顯微鏡下可分辨的細小孔點,單獨或成條(點條紋);線紋,這是由硅質壁上許多小孔點緊密或稀疏排列而成,在普通顯微鏡下觀察時,無法分辨而是一條直線狀;孔紋,為硅質壁上粗的孔腔,中心硅藻綱的孔紋基本為六角形,其結構很復雜;肋紋,為硅質壁上的管狀通道,內由隔膜分成小室或壁上因硅質大量沉積而增厚。

放大200倍的一種海洋硅藻

(6)三軸和三面:按硅藻細胞的方位分為縱軸、橫軸和貫殼軸。由縱軸和橫軸形成上、下殼面。由縱軸、貫殼軸形成長軸帶面。由橫軸、貫殼軸形成短軸帶面。從殼面看,稱殼面觀;從帶面(殼環面)看,稱帶面觀(側面觀)。殼面和帶面形狀截然不同。通常中心硅藻類殼面呈輻射對稱,多為圓形、橢圓形,也有三角形或多角形的;羽紋硅藻類,殼面一般細長,呈兩側對稱,有舟形、卵形、弓形、S形、菱形、新月形和橢圓形等。帶面(殼環面)一般為長方形、方形或楔形等。

縱軸:為殼面中央的縱線,又稱頂軸、長軸。

橫軸:為殼面中央的橫線,又稱切頂軸、短軸。

貫殼軸:是上、下殼面中心點的相連線,又稱殼環軸。

2.色素體:硅藻的光合作用色素主要有葉綠素A、C1、C2以及β-胡蘿卜素,岩藻黃素、硅藻黃素等。色素體呈黃綠色或黃褐色,形狀有粒狀、片狀、葉狀、分枝狀或星狀等。

3.同化產物:主要是油滴,在顯微鏡下觀察,油點常呈小球狀,光亮透明。

4.細胞核:硅藻有一個細胞核,常位於細胞中央,在液泡很大的細胞中,常被擠到一側。用甲基藍或尼羅藍稀溶液染色,可見到細胞核。

生殖方式

浮游硅藻常用一分為二的繁殖方法產生。分裂之後,在原來的殼里,各產生一個新的下殼。盒面和盒底分別名為上、下殼面。殼面彎伸部分名殼套。上下殼套向中間伸展部分,稱相連帶。上下相連帶總稱為殼環,這個面稱殼環面。有些種類,如根管藻,在殼環面細胞壁上還有很多次級相連帶,或稱間板。細胞質和一般植物細胞相似。生殖方法有營養生殖,形成復大孢子、小孢子和休眠孢子等。

硅藻細胞經多次分裂後,個體逐漸縮小1.營養生殖

為硅藻最普通的一種生殖方式。分裂初期,細胞的原生質略增大,然後核分裂,色素體等原生質體也一分為二,母細胞的上、下殼分開,新硅藻細胞經多次分裂後,個體逐漸縮小

形成的兩個細胞各自再形成新的下殼,這樣形成的兩個新細胞中,一個與母細胞大小相等,一個則比母細胞小。這樣連續分裂的結果,個體將越來越小。這在自然界和室內培養的硅藻可見到。

2.復大孢子

硅藻細胞經多次分裂後,個體逐漸縮小,到一個限度,這種小細胞不再分裂,而產生一種孢子,以恢復原來的大小,這種孢子稱為復大孢子。復大孢子的形成方式有無性和有性兩種。

(1)無性方式是由營養細胞直接膨大而成,如中心綱的變異直鏈藻。

(2)有性方式通過接合作用,藉助運動或分泌膠質使個體接近,然後包圍於共同膠質膜內,進行接合。

3.小孢子

多見於中心硅藻的一種生殖方式,細胞核和原生質多次分裂,形成8、16、32、64、128個不等小孢子,每個小孢子具1~4條鞭毛,長成後成群逸出,相互結合為合子,每個合子再萌發成新個體。

4.休眠孢子

這是沿海種類在多變的環境中的一種適應方式。休眠孢子的產生常在細胞分裂後,原生質收縮到中央,然後產生厚壁,並在上、下殼分泌很多突起和各種棘刺。當環境有利時,休眠孢子以萌芽方式恢復原有形態和大小。

分類概述

根據殼的形狀和花紋排列方式,浮游硅藻分成兩個綱:中心硅藻綱和羽紋硅藻綱。

圓篩藻

中心硅藻綱的花紋輻射呈對稱排列。細胞呈圓盤形、圓柱形或三角形、多角形等。細胞外面常有突起和刺毛。沒有殼縫或假殼縫,不能運動。中心硅藻大多分布於海水中,淡水種類很少。本綱分成三個目。

1.圓篩藻目

單細胞,或以殼面相連成鏈狀或靠膠質絲連成鏈狀,或埋於膠質內。細胞常為圓形、鼓形、圓柱形或透鏡形等。橫斷面為圓形。殼緣平滑,有的種類殼緣具小刺。常見屬有直鏈藻屬、圓篩藻屬、小環藻屬、海鏈藻屬、指管藻屬、冠蓋藻屬、輻桿藻屬、漂流藻屬、婁氏藻屬(凸盤鏈藻屬)、骨條藻屬、細柱藻屬和環毛藻屬。

根管藻

2.根管藻目

細胞殼面大多橢圓形,少數圓形。貫殼軸伸長而呈管狀,常有各種形狀的間生帶。殼面突起呈半球形、錐形和斜錐形等,末端常有小刺。常見屬有根管藻屬。

3.盒形藻目

單細胞或形成鏈狀群體。細胞形狀像一袋麵粉或小盒子狀,各角隅常有突起,有的還具小刺。殼面為橢圓形或多角形。大部分在海洋中營浮游生活。有的種類能分泌膠質,營回著生活。淡水種類極少。常見屬有角毛藻屬、半管藻屬、四棘藻屬、彎角藻屬、盒形藻屬、雙尾藻屬、三角藻屬。

生態意義

1.分布特點

硅藻廣泛分布於海水和半鹹水中。硅藻是海洋浮游植物的主要組成者,是海洋初級生產力的一個重要指標。

2.生態特點

魚池清塘排水後,往往最先生殖的是菱形藻、小環藻等硅藻。這類既能浮游又能底棲(附生)的兼性浮游植物,大量產生可能與淺水、光照好及清塘後水中硅酸鹽含量豐富有關。硅藻一年四季都能形成優勢種群。有明顯的區域種類,受氣候、鹽度和酸鹼度的制約。有的種可作為土壤和水體鹽度、腐殖質含量和酸鹼度的指示生物。

3.餌料價值

硅藻死亡後的硅質外殼大量沉積海底形成的硅藻土,含有85.2%的氧化硅。在工業上用途廣泛,可作為建築、磨光等材料,也可作為過濾劑、吸附劑、造紙、橡膠、化妝品和塗料的填充劑以及保溫材料等。

硅藻土

4.硅藻土

硅藻死亡後的硅質外殼大量沉積海底形成的硅藻土,含有85.2%的氧化硅。在工業上用途廣泛,可作為建築、磨光等材料,也可作為過濾劑、吸附劑、造紙、橡膠、化妝品和塗料的填充劑以及保溫材料等。化石硅藻對石油勘探有關的地層鑒定及古海洋地理環境的研究也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5.危害

(1)赤潮:海洋環境如果受到富營養污染或其他原因污染,常使某些硅藻如骨條藻、菱形藻、盒形藻、角毛藻、根管藻和海鏈藻等生殖過盛,形成赤潮,使水質惡劣,對漁業及其他水產動物帶來嚴重危害。

(2)有些硅藻(如根管藻)生殖太盛並密集在一起,會阻礙或改變鯡魚的洄遊路線,降低漁獲量。

浮游甲藻

浮游甲藻是藻類植物的一門。多數為具雙鞭毛的單細胞個體,常有纖維素的細腦壁,壁上有花紋,少數種類裸露無壁,呈三角形、球形和針形,前後或左右略扁,前、後端常有突出的角。細胞核大,有核仁和核內體。細胞質中有大液泡,有的有眼點。載色體金褐色,有一個或多個,含葉綠素A、C和多量的類胡蘿卜素、硅甲黃素、甲藻黃素、新甲藻黃素及環甲藻黃素;少數種類無色,腐生或寄生。貯藏食物為澱粉或油類。繁殖方法為分裂和產生孢子,有性生殖極少見。分布於池塘、湖泊和海洋中。多數甲藻對光照強度和水溫范圍要求嚴格,在適宜的光照和水溫條件下,角藻屬

甲藻在短期內大量繁殖,造成海洋赤潮。生活在淡水中的甲藻喜在偏酸性水中生活。水中含腐殖質酸時,常有甲藻存在。有的也在硬度大、鹼性水中生活。除少數種類外,為魚類能消化的食料。利用某些甲藻晚上發光的特性以探索和追蹤魚群的方法,已在海洋漁業生產上受到重視。甲藻是重要的浮游藻類之一,甲藻死後沉在海底形成生油地層中的主要化石。

甲藻的代表屬有多甲藻屬、角甲藻屬和裸甲藻屬。

浮游綠藻

浮游綠藻是藻類植物的1門。主要特徵有:①光合作用色素是葉綠素和β-胡蘿卜素及幾種葉黃素;②貯藏食物主要是澱粉;③在生活史中,產生具有頂端著生的,多為2~4根等長鞭毛的游泳細胞;④有性生殖很普遍,為同配、異配或卵配。藻體有單細胞、群體、絲狀體、葉狀體、管狀多核體等各種類型。

本門約8600種,從兩極到赤道,從高山到平地均有分布。絕大多數種類產於淡水,少數產於海水,浮游和固著的均有,寄生的引起植物病害;此外還有氣生的種類,有的與綠水螅共生,少數種寄生或與真菌共生形成地衣。

絲狀綠藻與附生的硅藻

生活史

浮游綠藻有3種類型:①單倍體的藻體型,生活史中只是合子是雙倍的,合子在萌發時即進行減數分裂,這一類型的綠藻很多,如衣藻。

②雙倍體的藻體型,生活史中只有配子是單倍的,減數分裂只在形成配子時進行,這一類型的例很少,如傘藻。以上兩型都沒有世代交替。

③雙單倍體的或稱單雙倍體的藻體型,這一類型的綠藻有世代交替,即在生活史中,有性世代與無性世代交替出現——有性世代的植物體即配子體產生單倍的配子,配子結合成為雙倍的合子,合子發育成為無性世代的植物體即孢子體產生孢子,減數分裂在產生孢子的過程中進行,孢子又發育成為配子體,如此循環往復。有不少的綠藻屬於此一類型,例如石蒓。

細胞結構

浮游綠藻有單細胞的,群體的或多細胞的;群體定型或不定型;多細胞個體為球形、分枝和不分枝的絲狀、扁平葉片狀、杯狀和空管狀;除極少的例外,綠藻的營養細胞多具有細胞壁,細胞壁的外層是果膠質,內層是纖維質;剛毛藻屬、鞘藻屬和毛鞘藻屬的細胞壁還有幾丁質,松藻目細胞壁的最內層由胼胝質構成;通常具有一至多個細胞核,有液泡。

在一些群體的團藻類有明顯的胞間連絲。每個營養細胞都具一至數個色素體,色素體的形狀多樣,有杯狀、星狀、帶狀、片狀、網狀和粒狀等;絕大多數種類的營養細胞含有一至多個蛋白核,少數種類沒有。游動細胞具有2、4條或更多的等長的鞭毛。

繁殖方式

浮游綠藻的繁殖方式有3種:①營養繁殖。絕大多數單細胞種類進行細胞分裂形成新個體,絲狀的或其他形

⑥ 浮游生物的種類劃分

浮游生物多種多樣,特別是動物,幾乎可以見到全部動物類群:體型微小的原生動物、藻類,也包括某些甲殼類、軟體動物和某些動物的幼體。它們沒有或僅有微弱的游泳能力。可分為浮游植物和浮游動物。
按個體大小,浮游生物可分為六類:
巨型浮游生物,大於1厘米,如海蜇;
大型浮游生物,5~10毫米,如大型橈足類、磷蝦類;
中型浮游生物,1~5毫米,如小型水母,橈足類;
小型浮游生物,50微米~1毫米,如硅藻、藍藻;
微型浮游生物,5~50微米,如甲藻,金藻;
超微型浮游生物,小於5微米,如細菌。
屬於植物的,以硅藻、鞭毛藻和藍藻居多,還有不少附著在懸浮物上的細菌。一般浮游生物是小型的,但也有傘徑長達2米的水母等。從形態上看,浮游生物為適應浮游,體表常有復雜的突起,或在體內貯存著大量的水、油滴、脂肪和氣體等。

⑦ 海洋浮游動物的種類有哪幾種

海洋浮游動物種類繁多,結構復雜,包括無脊椎動物的大部分門類,如原生動物、腔腸動物(各類水母)、輪蟲動物、甲殼動物、腹足類軟體動物(翼足類和異足類)、毛顎動物、低等脊索動物(浮游有尾類和海樽類)以及各類動物的浮性卵和浮游幼體等,其中以甲殼動物,尤其是橈足類最為重要。還有一類浮游單細胞生物兼有植物和動物的基本特徵(具能動的鞭毛,兼備自養和異養的能力),植物學家把它列為甲藻門鞭毛藻類,動物學家把它歸入原生動物鞭毛蟲綱。

海洋浮游動物裸腹溞

海洋原生動物

海洋原生動物是指體型微小的單細胞(包括由單細胞聚集成的群體)海洋動物。原生動物是動物界最原始、最低等的動物。其個體最小的約1微米,最大的為數厘米,一般都十分微小,需藉助顯微鏡才能看見。單細胞個體的原生質中通常具有細胞核和食物泡,有的種類具有纖毛或鞭毛。「原生動物」一詞由Protos(意為原始的)和zoon(指動物)組合而成,最初由G.A.哥爾德富斯於1817年提出,1845年德CTEvon西博爾德首先對其下了確切的定義。海洋原生動物分布廣泛,從赤道熱帶海域到兩極寒冷水域都有分布。大多數原生動物屬於大洋性浮游生物,集中在食物豐富的海洋表層至水深100米處;也有很多底棲種類。海洋原生動物多數營自由生活,少數為寄生生活,在不利環境下一般會形成孢囊。

有孔蟲的現生種

海洋原生動物的主要類群為有孔蟲、放射蟲、腰鞭毛蟲、丁丁蟲和硅質鞭毛蟲。

海洋腔腸動物

海洋腔腸動物是真後生動物的開始,是動物進化過程中的主幹,而多孔動物只是一個側枝。海洋腔腸動物約有10000種,絕大多數生活在海洋中,淡水中的種類很少。腔腸動物的身體呈輻射對稱,這在動物演化上是個進步。但這種對稱體形的動物只有上下之別,無前後左右的區分,難以快速定向運動,也不能爬行。腔腸動物營固著生活或漂浮生活。它體型各異,但基本上有兩種體型,即適於固著的柱狀形體,稱水螅型;適於漂浮的傘狀形體,稱水母型,此二型常是一種動物生活史中的兩個不同階段。水螅型個體以出芽生殖產生水母型個體,水母型個體以有性生殖產生水螅型個體,此稱世代交替。

豆丁海馬

腔腸動物身體由外胚層和內胚層兩個胚層構成,在二胚層中間有一層非細胞結構的中膠。內胚層圍成的腔,食物在其中消化,稱胃循環腔,此腔有口無肛門,不能消化的食物殘渣,仍由口排出。腔腸動物已分化出簡單的組織,但沒有特化成器官,外胚層和內胚層形成上皮,細胞間已有分化,神經組織和肌肉組織處在發育的低級階段。神經組織由分散在外胚層基部的神經細胞構成,細胞具突起,互相形成神經網。內、外胚層的一些細胞的基部分化形成肌原纖維,稱皮肌細胞,這就是原始的肌肉組織,與上皮沒有分開。也有一些細胞能接受刺激,為感覺細胞。還有的細胞可分泌消化酶或黏液,稱腺細胞。腔腸動物攝入的食物先進行細胞外消化,分解成微粒,再由皮肌細胞吞入,進行細胞內消化,將養分吸收。這種細胞外還具有一種結構復雜的刺細胞,此細胞內具一小囊,囊內有細管狀的刺絲,此囊稱刺絲囊,遇刺激時,刺絲可放出,並能分泌出毒液,麻痹或毒死捕獲物,為此,腔腸動物又稱刺胞動物。刺細胞為腔腸動物所特有。腔腸動物具無性生殖和有性生殖兩種生殖方式。出芽是無性生殖的普通形式,有的還可以縱分裂或橫分裂;有性生殖是精卵結合,發育過程中經過一個體被纖毛,可以游泳的浮浪幼蟲期,再發育為成體。

有些腔腸動物能分泌堅實的石灰質或角質的骨骼。具有石灰質骨骼的種類死後,其遺留下來的骨骼可形成海洋中的島嶼,我國的西沙群島和南沙群島均為腔腸動物的石灰質骨骼構成。

珊瑚

曾經有多個世紀的時間,人們一直以為珊瑚是一種海洋植物。因為美麗的珊瑚礁看起來的確極像一個奇異動人的花園。它的顏色鮮艷明亮,樣子又與灌木叢一般,上面甚至還有黑蛞蝓和蝸牛在寄居。直到17世紀中期,法國生物學家佩桑內爾經歷了長達10年時間的研究,才敢把他的發現——珊瑚其實是一種海洋動物公諸於世。記載他這一發現的書籍,於1752年出版。

珊瑚

珊瑚大多生於熱帶及亞熱帶接近陸地的海洋中,屬於無脊椎腔腸動物。珊瑚的枝狀體的表面附有連續之肉,肉上多敷水螅體,稱為珊瑚蟲,內部由石灰質或角質構成骨骼。珊瑚蟲為圓筒狀,有觸手八枚或多枚,觸手中央有口,口與內腔中的管狀食道相接,珊瑚蟲通過這些管道進食、呼吸和排泄廢物。珊瑚像水母、海葵一樣,通過帶有螫細胞的觸手捕食,而海洋中的浮游生物及細小的生物,便成了它們的食物。

珊瑚的種類有許多,但所有珊瑚礁的基本構成部分是造礁珊瑚,或稱為硬珊瑚水螅。它們的骨骼就像一隻細小的杯,包含食道和觸手。當水螅死亡,並由新生的水螅替代,遺留下來的骨骼就形成了今日的珊瑚礁。

不過,珊瑚礁也不僅僅是動物新陳代謝的產品。事實上,硬珊瑚的身體有一半以上是由植物質組成的。要不是這樣的話,硬珊瑚便不能產生石灰石,甚至不能生存。經研究發現,在每個硬珊瑚的組織內,都棲生著一種極微細的蟲黃藻。這些活生生的密集的蟲黃藻利用太陽能源進行光合作用,將海水化成氧氣和碳水化合物,而珊瑚則以蟲黃藻釋放出的這些氧氣及碳水化合物作為食糧。蟲黃藻在此化學作用中,活躍地引導珊瑚製造石灰石。蟲黃藻因附著在珊瑚上,不僅獲得了一個穩定和受保護的環境,而且消耗了珊瑚所排泄出的二氧化碳和其他廢物。因此,珊瑚和蟲黃藻,誰缺了誰都不能生存。兩者之間的共生關系是所有珊瑚生命的基礎。

珊瑚

珊瑚屬腔腸動物門花蟲綱,珊瑚是由珊瑚蟲組成的一簇簇不定型的群體結構,珊瑚蟲各自固定在一個石灰質的「體房」中。珊瑚蟲是終生水螅型,只有幼蟲可以自由游動,發育成熟後則固定在海底。水螅型分為基部、體部和末端的觸手部,基部一般略擴大為圓形;體部大多數為圓柱形;觸手部的觸手是其捕食器官,上面有刺胞,能刺入微小的動物體內,麻醉或殺死獵物,然後用觸手部的口吞入腔腸內。

樹枝狀的柳珊瑚

造礁珊瑚是典型的熱帶海洋動物(我國有200種),只能生活在水溫18℃以上的海水中。珊瑚蟲以無性和有性繁殖方式大量繁殖後代,正是由於珊瑚蟲幾億年來衍生不絕,深層的死了,上層的繼續生長,鈣質越積越多,並與其他造礁動植物一起,經過地殼變遷便形成了全球溫熱帶海洋中那星羅棋布、蔚為壯觀的珊瑚礁和珊瑚島,如我國的南海諸島及澳大利亞大堡礁就是由造礁珊瑚和其他造礁動植物營造的。

珊瑚在海洋里由於珊瑚蟲及蟲黃藻具有顏色,其體部和觸手部顯得五彩繽紛,赤、橙、紅、綠、青、藍、紫,各色都有。然而,人們通常所見到的珊瑚骨骼則是由於珊瑚蟲死後,經過淡水沖刷之後而形成的珊瑚骨骼,有形如鹿角的鹿角珊瑚,有形如樹枝狀的柳珊瑚,有形如蜂巢的蜂巢珊瑚,有形如人腦迴旋部表面的腦珊瑚,還有形如蘑菇狀的石芝珊瑚。它們潔白如玉,令人愛不釋手。

造礁珊瑚所需要的特殊的生活環境和棲息條件大大限制了珊瑚礁在全球的地理分布。海洋雖然廣闊而浩瀚,但適合造礁珊瑚生長的水域相對來說卻是很有限的。在現代海洋中,珊瑚礁僅分布在北緯32°與南緯32°之間的地區。

在過去,人們多見珊瑚只用來燒制石灰,做建築材料之用;可現在,珊瑚還可作為美麗的工藝品。紅珊瑚無論是用作裝飾品還是擺設,都可與金、鉑、珍珠以及翡翠相媲美,價格極為昂貴,被稱為「珠寶珊瑚」。世界上最大的一株紅珊瑚是1980年在台灣北部宜蘭龜山島附近海底採得的,這株「珊瑚王」呈桃紅色,有5個主幹枝,高125厘米,重75千克,陳列在台北市林森北路的一家珊瑚公司里,價值500萬美元,有2萬年的「樹齡」,被列為稀世珍寶。1989年粉紅色珊瑚的商業價值為每千克超過6000美元。

腦珊瑚

黑珊瑚也是價值與黃金相當的稀世之寶。經切割、打磨和拋光等工藝程序製成的黑珊瑚項鏈、手鏈和耳環等烏黑蹭亮,價值昂貴。

另外,有學者從軟珊瑚和柳珊瑚的有機組織中提取出活性物,可成為抗癌、抗腫瘤和治心血管病等的新葯。

海蜇

海蜇的營養十分豐富,不但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脂肪和維生素,還含有豐富的礦物質,無論在生化結構方面,還是在人體吸收方面,它都有獨到之處。沿海漁民常用它來治病,盛夏時期漁民極易感染腸炎,適當吃點鮮海蜇就會治癒。把海蜇切成細條條,放在糖水裡浸泡除去鹽漬,再加點芝麻、香菜調味,夏天吃上一碗,乾渴煩悶頓時就會消失。

關於海蜇,古籍上有不少記載,較為詳細的是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一書:海蜇「大者如床,小者如斗,無眼目腹胃,以蝦為目,蝦動蛇沉」。表面上看,它形如傘狀,色略呈淺紅,體盤下有一柄,下端開口,邊緣生著許多觸手,隨波逐流,宛如俏麗女郎,肩披金發,身著紗裙,婆娑多姿。

航海冠軍:別看海蜇有矩形體盤,它卻最適於驅駕風或海流。微風時,它只要浮在海面,任憑風吹波涌,便可隨心所欲地在大海上遨遊。當它要橫渡重洋時,只需將體盤朝一側傾斜,半潛在水區,洶涌奔騰的海流就會帶著它到達理想的地方。海蜇的游速盡管不是很快,但在長途跋涉的遠程賽中,它可能穩得金牌!大海里的生物成千上萬,但像海蜇這樣會祛風駕流,毫不費力地馳騁南北的,實屬一奇。

海蜇「聽力」超群:海蜇沒長耳朵,「聽力」卻出眾超群。每當航船經過海蜇稠密區時,周圍是一片淡紅色的海蜇,在海水的映襯下,人們彷彿置身於荷塘之中,美不勝收。正當賞心海蜇

悅目之際,忽然水面上的「荷花」刷地一下子消失了,等船舶遠去,海蜇又竄頭竄腦地露出水面。海蜇是怎樣「聽」到聲音的呢?人們終於發現,在海蜇頭部的皺折里隱藏著許多淡紅色的小蝦。這些奇特的小蝦,大小跟紅蜘蛛差不多,別看它小,行動卻異常敏捷。這些小傢伙生來就跟海蜇在一起,海蜇變成了它的宿主。它們的這種共生關系配合得非常默契。每當海蜇到達一個理想的海區,首先讓這些小蝦飽餐一頓,爾後自己才開始進餐。小蝦們也從不忘記主人的優待,十分警惕地給予海蜇當好「衛兵」,一旦發現情海蜇

況異常,它們便迅速地鑽進海蜇頭部的皺折——這相當於是給海蜇通風報信,頓時,海蜇迅速下潛水中。奇異的傳說:海蜇,古稱海蛇、古鏡、海僧帽。現代科學分類為腔腸動物中的一種大型水母。關於海僧水母,還有一段有趣的傳說:法海禪師因為干涉白娘娘和許仙的婚事,鬧了個水漫金山,害了千萬生靈。玉皇大帝非常生氣,要捉拿法海禪師。法海和尚東躲西藏,無處藏身。後來,他找到一個安全的地方——蟹殼。倉皇中,法海和尚不慎將僧帽跑丟了——這就是漂浮在水中的海蜇。也就在那一天,東海龍王的小女愛上了凡人魚郎,她趁月黑人靜時偷偷地逃出了龍宮。龍王得知愛女棄宮出走,慌忙派出了蝦兵蟹將去追尋。蝦兵蟹將越追越近,龍女忽然發現海面上有一個漂浮的東西,急中生智躲了進去。龍王一怒之下施了個法術,喊道:「定」,從此,龍女再也沒有從帽子底下鑽出來。

至今,人們揭開海蜇傘一樣的體盤,還能看到一尊面容白皙嬌嫩,金絲銀發的「少女」。據傳,龍女遭到父王陷害後,身陷囹圄,愈覺父王殘忍,於是她千方百計地搜集海中毒素,希冀有一天同父王決一勝負。這也是人們在捉捕海蜇時,稍有不慎便會被蜇得一片紅腫的原因。

水母

水母是一種非常漂亮的水生動物。它雖然沒有脊椎,但身體卻非常龐大,主要靠水的浮力支撐其巨大的身體。

水母身體外形像一把透明傘,傘狀體直徑有大有小,大水母的傘狀體直徑可達2米。從傘狀體邊緣長出一些須狀條帶,這種條帶叫觸手,觸手有的可長達20米~30米,相當於一條大鯨的長度。浮動在水中的水母向四周伸出長長的觸手。有些水母的傘狀體還帶有各色花紋,在藍色的海洋里,這些游動著的色彩各異的水母顯得十分美麗。

水母的出現比恐龍還早,可追溯到6.5億年前。目前世界上已發現的水母約200種,我國常見的約有8種,即海月水母、白色霞水母、海蜇和口冠海蜇等。

水母的觸手上布滿刺細胞,像粘在觸手上的一顆顆小豆。這種刺細胞能射出有毒的絲,當遇到「敵人」或獵物時,就會射出毒絲,把「敵人」嚇跑或將其毒死。水母觸手中間的細柄上有一個小球,裡面有一粒小小的「聽石」,這是水母的「耳朵」。科學家們曾經模擬水母的聲波發送器官做實驗,結果發現能在海洋風暴到來15小時之前測知它的訊息。

水母

別看水母在水裡非常美麗、自在,可是沒有水它就無法生存。水母身體含水量達98%,它進食、消化和排泄都必須在水中才能完成。沒有水,水母的身體就會變小和變得很難看。

水母比眼鏡蛇更危險。幾年前,美國《世界野生生物》雜志綜合各國學者的意見,列舉了全球最毒的10種動物,名列榜首的是生活在海洋中的箱水母。箱水母又叫海黃蜂,屬腔腸動物,主要生活在澳大利亞東北沿海水域。成年的箱水母有足球那麼大,蘑菇狀,近乎透明。一個成年的箱水母的觸須上有幾十億個毒囊和毒針,足夠用來殺死20個人,毒性之大可見一斑。它的毒液主要損害的是心臟,當箱水母的毒液侵入人的心臟時,會破壞肌體細胞跳動節奏的一致性,從而使心臟不能正常供血,導致人迅速死亡。

水母比眼鏡蛇更危險

最大的水母是分布在大西洋西北部海域的北極大水母。1870年,一隻北極大水母被沖進美國馬薩諸塞海灣,它的傘狀體直徑為2.28米,觸手長達36.5米。而最小的水母全長只有12毫米。

櫛水母在海中游動,會發出藍色的光,發光時櫛水母就變成了一個光彩奪目的綵球;當它游動的時候,光帶隨波搖曳,非常優美。目前新加坡的生物學家正在進行一項實驗,嘗試把水母身上的發光基因移植到其他魚類的體內。

威猛而致命的水母也有天敵。一種海龜就可以在水母的群體中自由穿梭,並且能輕而易舉地用嘴扯斷它們的觸手,使它們只能上下翻滾,最後失去抵抗能力,成為海龜的一頓美餐。

海葵

海洋之大,無奇不可。海葵可算是一種神奇而令人心馳神往的海洋生物,那優雅的名字不免讓人想起陽光下的向日葵。其實,它們外貌更像一朵初綻的玫瑰,它的上端有一圈向四周散開的觸手,就像玫瑰花的花瓣,難怪人們稱它為「海底玫瑰」。當人伸手去觸摸它們時,它們就會迅速地吐一股清水,收回「花瓣」,縮成一團。你要想摘下這些「花朵」並不容易。這五顏六色的「花朵」,那一片片的「花瓣」又像舒展的菊花,故又稱「海底菊」。

從外表上看,海葵確實更艷麗動人

從外表上看,海葵確實艷麗動人,但實際上它卻不像它的「相貌」那樣可愛。它有一張碩大的嘴,「胃口」又特別好,能將蝦和小魚一口吞下。海葵的身體像海蜇一樣柔軟,它的每隻觸手尖端都有一個毒囊,毒囊里盤有一條條帶尖的線。一旦遇到獵物,其中一根線就會向前將皮刺破,於是毒液就流了出來,這樣,「對手」很快就被治服了。由於這個原因,其他海洋生物都對它敬而遠之。盡管如此,海葵卻有一個十分要好的「朋友」,這就是寄居蟹。

海葵

寄居蟹和海葵是相互共存的「摯友」。當海葵放出「花瓣」——觸手捕捉小動物時,既保護了寄居蟹,又把食物供給它。寄居蟹可以攜帶海葵旅行海底。這樣,兩個「朋友」就不願分離,甚至寄居蟹遷居時,也要把它的「朋友」搬到另一個螺殼上去。

海葵又稱「海底玫瑰」

海葵實際上和水母、海蜇以及珊瑚蟲是「本家」,同屬腔腸動物。上面提及海葵和寄居蟹相依為命,不僅僅如此,海葵和海洋里一種花紋斑斕的小丑魚也交上了「朋友」。海葵對這種小丑魚是不傷害的。這種小丑魚常招引其他蝦和小魚來此活動,海葵就抓住它們,與這種小丑魚共進美餐。此外,還有一種寄生蝦也和海葵有來往。寄生蝦為海葵「梳理」它的觸手,讓其保持清潔。寄生蝦換來的報酬,就是「梳理」下來的廢物作為食物。因此,這種身體透明、像玻璃一樣的寄生蝦,得到了「葵蝦」的稱呼。莫看這些海葵行動笨拙,它們竟然能爬到巨蟹的螯上「安家」,讓蟹帶它到海洋世界去旅遊,老實點的就在蟹背上「落戶」。所以有時漁民捕到海蟹時,也能捉到海葵。

海葵,小的1毫米,大的1米多。一般來說,生活在熱帶海域的海葵,色彩艷麗個體大,而在寒冷的海洋里,色彩則顯得單調,且個體較小。

紐蟲

在世界上,敢與抹香鯨決勝負的大王烏賊身長近17米,在南大西洋馬爾維納斯群島著陸過的藍鯨長達33米,北方海域漂浮的若巨傘的霞水母長達36米,但這些動物都算不上是世界上最長的動物。

紐蟲

1864年,一次猛烈的風暴後,在蘇格蘭沿岸,人們採到一條海洋紐蟲,又稱蠕蟲,測量它的體長,竟超過了180英尺(約55米)!經鑒定,這是一條巨大的紐蟲。把它稱為超級紐蟲,實不過譽。據統計,世界上大約有500多種紐蟲。

不過,超級紐蟲雖然在體長方面稱得上世界之最,但其在動物界里卻處於較低等的位置,在海洋生物中,它也不是名門望族。

紐蟲的身體不分節,背腹扁平,兩側對稱。在結構上,不論是長達數10米或長僅1毫米的紐蟲,都長著一個特別的吻。吻位於背部的一個特殊的腔中,幾乎超過體長的二分之一。當紐蟲捕食時,乘被捕者不備,其吻部可突然伸出,迅速纏住獵獲物並將它捲入口中。有的紐蟲吻端還長有針刺,以增強其捕食能力。

在動物演化的歷程中,紐蟲不像扁蟲那樣口兼肛門,而是有了完整的消化系統,有了專為排糞的器官——肛門。它的循環系統也初具規模。作為一種較低等的動物,紐蟲能夠生存至今,也許是因為它具有以上器官。紐蟲的生命力很強,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能夠僵而不死。它有特厚的肌肉層,而且體表能分泌酸性很強的黏液,在它的腸道和體壁之間充滿著許多組織細胞,可以貯存食物。因此,紐蟲的耐餓力很強。

青縱溝紐蟲

紐蟲有特別的再生能力,它以斷裂的方式進行無性生殖。蟲體可以分為許多部分,每一部分都是以後新個體的起源。人們做過這樣的實驗,把一個10厘米長的紐蟲體切成100個小段,過一段時間後,每個小段都形成了一個完整的個體。當然,不同種類的紐蟲的再生能力是不完全相同的,有的紐蟲只要有部分縱神經干就能再生,有的卻要有體後端才能再生。

紐蟲大多數色彩鮮艷,紅、藍、黃、綠、白等各種顏色混合一體,有時呈交叉的橫帶狀,有時具特殊的警戒色。你如果在潮間帶翻開石塊,也許就會看到幾條扭纏在一起的紐蟲。但是,要想把紐蟲帶回實驗室固定並保存好,卻仍然是個難題,即使用特殊的麻醉劑使之鬆弛,也很難獲得理想的標本。紐蟲身體收縮能力極強,如果人們將捕蟹網置於海中,紐蟲聞到裡麵食物的味道就會順著比身體細得多的網眼擠進去,吃掉食物後再擠出來,而身體毫無損害。

⑧ 海洋浮游生物的種類組成都有哪些

浮游植物和浮游動物兩大類。部分浮游生物具游動能力,但其游動速度往往比它自身所在的洋流流速來得緩慢,因而不能有效地在水中靈活游動。

在海洋、湖泊及河川等水域的生物中,自身完全沒有移動能力,或者有也非常弱,因而不能逆水流而動,而是浮在水面生活,這類生物總稱為浮游生物。


分布特徵

浮游生物的種類和數量隨時間(主要是季節分布)和空間(主要是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而變。


海洋浮游生物按緯度不同大致分為寒帶種、溫帶種和熱帶種3類。它們之間不論在種類上或數量上都存在著很大差異。一般說,寒帶浮游生物的種類少,每種的數量大;熱帶浮游生物相反,種類多而每種的數量少;溫帶浮游生物則介於兩者之間。

例如翼足類在黃海北部迄未發現,黃海南部僅8種、東海有31種,而南海則有50種。溫度顯然是形成這個現象的主要因子。

浮游生物的水平分布與寒流和暖流密切相關,因而有些種類常可作為寒流和暖流的指示種。例如管水母類的帆水母和銀幣水母可作為東海黑潮暖流的指示種。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海洋浮游生物

⑨ 其他浮游生物

鹽湖中其他浮游生物還包括橈足類(如Arcodiaptomus salinus,Oalamoecia salina,Cletecamptus albuquerquensis)陸沖手、鰓足類(如Moina mongolica,Daphniopsis pusilla)、介形類(如Anstralecypris rectangularis,Diacypris compacta)、端足類等。

新疆艾比湖(任慕蓮等,1992)鑒定出輪蟲類、枝角類、橈足類。輪蟲類有矩形龜甲輪蟲(Koratella quadrata)、方尖削葉輪蟲(Notholca acuminata)、月形單趾輪蟲(Monostyla lunaris)、臂尾輪蟲(Brachionus)、異尾輪蟲(Trichocerca)、三肢輪蟲(Fitinia);枝角類有蒙古裸腹蚤(Moina mongolica)、擬蚤(Daphniopsis sp.);橈足類有橈足幼體。

在巴里坤鹽湖(魏東岩,1989)的南海子西南隅泉水入湖的一側發現端足類,其長1~1.5cm,判鉛寬0.3~0.5cm。該種生物在氣溫-12℃,水溫-1℃,鹽度2°Be′條件下雌(大)雄(小)兩性常疊腹相伴嬉遊。在冬日水中其色為灰褐,撈取放干即變為紅色。

在西藏色林錯、漿東如瑞錯(鄭綿平等,1989)表面及深處均可見大量浮游生物。有一種呈棕黑色、大小1.5~2.5mm的生物為西藏擬蚤(Daphniopsis tibetana Sars)(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早嫌員蓮和戴愛雲鑒定),屬於嗜寒性種類。在色林錯南岸尚見大量端足類。

閱讀全文

與浮游生物包括哪些類群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03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7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16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09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46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368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59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70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49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988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21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47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58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26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12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00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05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387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51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