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生物信息 > 人體消化道的微生物來源於哪裡

人體消化道的微生物來源於哪裡

發布時間:2023-04-30 02:15:48

⑴ 消化道有哪些細菌

人的消化道腸胃中一般有500多種細菌,總體分為3類:有益菌,對身體健康有益處的細菌,如雙歧桿菌和乳酸桿菌;條件性有害菌,在一定條件下對人體有害,但在一般情況下,對人體稍微有點好處,如大腸桿菌;致病菌,對人產生危害的細菌,如產氣夾膜桿菌、綠膿桿菌等。實驗證明,在人的腸道里保持較多數量的有益菌群,將非常有利於維持身體健康,而且雙歧桿菌能延長人的壽命,像長壽老年人的腸道內,雙歧桿菌數量都比較多。 大約200種,其中約80種生活在人的口腔里。我們的身體是一座微生物工廠,每天生產出一千億到一百萬億個細菌。在每平方厘米腸子表面上生活著一百億微生物,而在每平方厘米皮膚表面生活著一千萬個細菌。 在人的牙齒、咽喉和消化道里細菌的數量最多,數量超過皮膚表面一千倍。

⑵ 哪些細菌通過消化道進入人體

通過消化道進入人體的細菌很多,在致病性分類中,名氣最大的致病菌為霍亂,其次為傷寒副傷寒、痢疾,如今這幾種疾病仍然嚴重危害著人類健康,被納入《中旅岩好華人民拆鉛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管理系列棗肢。

⑶ 細菌和人類的關系是什麼

人與細菌是共生關系。

消化道細菌是人體菌群的主體,而在消化道中,絕大部分細菌又都集中在結腸部分。根據既往研究數據,一個標准人的結腸容積大約是0.4升,其中內容物的細菌鬧斗含量約是每克0.9×1011。由此估計下來,一個標准人身上的細菌數量大約是3.9×1013。

有些細菌會給人類帶來危害,如結核桿菌使人患結核病,但大多數細菌對人類是有益的,如放線菌能產生一些抑制或殺死細菌的物質。

(3)人體消化道的微生物來源於哪裡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多種細菌侵入人桐彎畢體後可引起身體組織出現損傷。首先細菌感染一般都伴有發熱症,應注意身體發熱的溫度,如果體溫過高應採取降溫措施。其次細菌感染要注意觀察服用抗菌素的效果,如局芹果用葯一段時間後沒有療效,應根據葯敏試驗結果及時更換抗菌素。

另外細菌感染後要注意傷口,避免傷口因細菌感染,引起內部組織壞死,形成一個適合破傷風菌生長繁殖的缺氧環境。

⑷ 微生物污染的來源是什麼

食品中微生物污染的途徑概括起來可分為兩大類:凡是動植物體在生活過程中,由於本身帶有的微生物而造成的食品污染,稱之內源性污染。食品原料在收獲.加工.運輸.貯藏.銷售過程中使食品發生污染稱為外源性污染。

(一)土壤

土壤中微生物的數量多達10000000一1000000000個/g.其中主要是細菌,其次是放線菌、毒菌.酵母.另外也可能有藻類和原生動物。土壤中的微生物一方面可污染水源.空氣及作為食品原料的動.植物表面或內部,同時土壤是一個開放的環境,也不斷地遭受污染.

((二)空氣

空氣中的微生物主要來自土壤.水.人和動植物體表的脫落物和呼吸道.消化道的排泄物,空氣中的微生物主要為黴菌.放線菌的孢子和細菌的芽孢及酵母;不同環境空氣中微生物的數量和種類有很大差異;公共場所.街道、畜舍、屠宰場及通氣不良處的空氣中微生物數量較同:空氣中的塵埃越多,所含微生物的數量也就越多!室內污染嚴重的空氣微生物數量可達1000000個;海洋,高山等空氣清新的地方微生物的數量較少:一般食品廠不宜建立在鬧市區或遠離交通主幹線旁。

(三)水

海洋.江河和湖泊中的微生物習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原本生活在水域中的微生物,如一些自養型微生物,另一類是腐生性微生物,它們是隨土壤和污水及腐敗的有機質進入水域的。微生物在水中的分布受水體類型、有機質含量.溫度.酸鹼度.含鹽量.溶解氧.深淺度等諸多因素的影響。當水體受到土壤和人畜排泄物的污染後.會便腸道菌和病原菌的數量增加、在海洋中生活的微生物主要是細菌,它們具有嗜鹽的特性,能夠引起晦產動植物的腐敗,有些菌種還可引起食物中毒。礦泉水、深井水含菌很少。

食品加工中,水不僅是微生物的污染源,也是微生物污染食品的主要途徑。如果使用了微生物污染嚴重的水作原輔料,則會埋下食品商敗變質的隱患。在原料清洗中,特別是在畜禽屠宰加工中,即使是應用潔凈自來水沖洗.如方法不當,自來水仍可能成為污染的媒介。 •

(四)人及動物攜帶

健康人體的皮膚.頭發.口腔.消化道.呼吸道均帶有許多微生物.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疾病的患著體內會有大量的病原微生物,它們可通過呼吸頂和消化道向體外排出;人體接觸食品就可能造成微生物的污染.犬.貓:蟑螂、蠅等的體表及消化道也都帶有大量的微生物.接觸食品同樣會造成微生物的污染。

(五)加工機械設備

各種加工機械設備本身沒有微生物所需的營養物,當食品顆粒或汁液殘留在其表面.使微生物得以在其上生長繁殖。這種設備在使用中會通過與食品的接觸而污染食品。

(六)包裝材料

各種包裝材料,如果處理不當也會帶有微生物.一次性包裝材料比循環使用的微生物數量要少。塑料包裝材料,由於帶有電荷會吸附灰塵及微生物。

(七)原料及輔料

健康的動、植物原料表面及內部不可趲免地帶有一定數量的微生物,如果在加工過程中處理不當。容易使食品變質,有些來自動物原料的食品還有引起疫病傳播的可能。

輔料如各種佐料.澱粉.麵粉.糖等,通常僅占食品總量的一小部分,但往往帶有大量微生物。調料中含菌可高達10的8/g。佐料,澱粉.麵粉.糖中都含有耐熱菌;原輔料中的微生物一是來自於生活在原輔糾體表與體內的微生物,二是在原輔料的生長.收獲、運輸.貯藏.處理過程中的二次污染。

⑸ 微生物在人體主要分布於哪裡

一、皮膚

我們體表會在新陳代謝產生分泌物,而微生物會盡情地享用這些分泌物,最終讓分泌物的味道更濃——這就是體味的產生。蚊子正是根據不同人身上的體味,選擇叮咬對象的。

二、鼻子

我們的鼻孔是溝通外界的腔道,也是很適合微生物安家的宜居之地。但由於此地空間狹小、資源有限,所以寄生在鼻子里的細菌常常具有排他性。

三、口腔

口腔里寄居著很多微生物菌群,食物殘渣在微生物菌群的作用下,會形成酸性物質,它們會包裹並不斷腐蝕著牙齒,最後就形成了蟲牙,這便是我們經常要刷牙的原因。此外,口腔里有一種叫做變異鏈球菌的細菌,它是誘發齲齒和牙周疾病的罪魁禍首,糖分會促進該細菌的繁殖,這便是「吃糖對牙齒不好」這種說法的由來。

四、胃部

胃部是一個高度酸性的環境,不太適合微生物居住,胃裡微生物種類並不太多。值得一提的是,胃裡的有一種叫幽門螺旋桿菌的細菌跟胃潰瘍的產生密切相關。

⑹ 人體消化吸收與腸道微生物的關系

      人體的消化系統是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組成。消化道就是從口到肛門的一條中空的管道,開口與出口都與外界相同,可以理解為皮膚的延續,它被解剖學家從上到下分為口腔、咽、食管、胃、小腸和大腸。消化腺就是分布在消化道旁邊的和消化道管壁內的腺體,可以理解為長江的各個支流和長江邊的滲水。消化道和各種消化腺由特定的排列順序和分布組成一個精密的系統----消化系統,主要起消化和吸收兩個功能,消化過程又包含物理性消化和化學性消化,物理性消化主要是口腔咀嚼和胃腸道蠕動研磨食物,後面還會講到被主流醫學忽視了的其他幾大功能,如:內分泌、免疫、內外界環境信息交流的節點等等。

      消化系統的主要結構和功能。口腔是消化道的開端,它的主要功能是咀嚼、研磨食物並將食團與唾液充分混合,咀嚼動作能反射性引起胃腸、胰、肝、膽囊等消化器官的活動,為迎接食團進入胃及腸道做熱身的准備。唾液里含有很多種類的酶和免疫球蛋白,起到較弱的化學系消化作用和一定的抗菌作用。食管是口腔和胃的連接管道,在食管與胃連接的位置,有一處生理性的高壓區,盡可能防止胃內容物反流入食管,從而引起胃食管反流甚至食管病變。胃是消化道最膨大的部分,具有暫時儲存食物和消化食物的功能,食物進入胃內後,胃壁內的化學感受器和張力感受器感受到食物進入胃內後,會促進胃內各種分泌腺大量的分泌,同時會促進胃蠕動,幫助研磨食團及促進食團與胃液充分的混合,部分蛋白質被少量的分解成肽類。再次同時,胰腺和膽囊已經得到食物進入胃內的消息,熱身活動進一步的加強。胃內的食團被有序的一團一團的隨著胃蠕動通過胃腸連接的部位----幽門,進入小腸。小腸是食物消化和吸收最重要的部位,小腸內壁成毛毛蟲樣,我們稱之為小腸絨毛,目的是極大擴大小腸表面積,小腸絨毛這樣結構的存在使得小腸內面積約為人體表面積的130倍。小腸內最重要的消化液就是胰液,略呈鹼性,可中和食物從胃液中帶來的胃酸,胰液中含有豐富的蛋白水解酶、澱粉酶、脂肪酶等多種消化酶,可以將澱粉分解為葡萄糖、麥芽糖、糊精和麥芽寡糖等等,可以將蛋白質分解為小分子多肽和氨基酸,小腸內還有通過膽囊收縮擠壓出的膽汁,主要將脂類分割成細小的脂肪顆粒,極大增大脂類的表面積,方便胰脂肪酶跟小脂肪顆粒的接觸面積,從而分解成甘油、甘油一脂和脂肪酸。這些被分解成了小分子的物質才能被小腸吸收。小腸吸收後的食物殘渣通過回盲部進入大腸,大腸沒有重要的消化功能,但是大腸中含有豐富的微生物可以將食物殘渣中部分消化不了或者消化不幹凈的糖類發酵,生成短鏈脂肪酸,作為腸上皮細胞活動的能量來源,微生物通過消化食物殘渣產生多種維生素,如維生素B族和維生素K,並排出體外進入腸管供人體吸收,還有腸道內微生物產生的神經遞質約占人體內總神經遞質的四分之三,神經遞質是體內各器官組織進行溝通的信使,相當於是郵遞員。它們除此之外還產生其他一線尚未被我們發現的有利代謝產物,所以我們吸收的是腸道微生物排出的對人體極其有利甚至不可缺少的「大便」,它們其實跟人類是共生的關系。所以將腸道類按一定比例和數量分布的菌群統稱為人體的另一大「器官」一點都不過分。

      古人說,病從口入。腸道是食物進入機體的門戶,因而是人體中直接接觸各類外在細菌、病毒、毒素等有害物質最多的地方,處理要消化吸收營養物質,還要承受各種有害物質的入侵。但是,為什麼我們絕對部分人還能保持較健康的狀態呢?原來,我們腸道有四個屏障保護,如下圖。第一個就是微生物屏障,其他幾個屏障我們的主流醫學已經研究得相對比較透徹,那麼今天就著重講解微生物菌群失調對現代一些疾病的發生所產生的影響。

      微生物分布在全身分布范圍廣、種類和數量多。微生物在人體的不同部位按照一定的比例分布,各菌群間相互依存、相互制約,保持生態平衡,一道機體內外發生變化,正常的生理組合就被打破,從而形成病理性的組合,我們稱之為菌群失調。它可以發生在身體任何暴露的位置,如生殖道、肺部、鼻腔、耳朵、指甲或眼睛粘膜表面,最主要發生在腸道和皮膚。同一種微生物生態失調在不同的人身上表現的症狀不一定一樣,比如在一病人身上發生皮炎,但是在另一個人身上可能表現為周圍神經炎或類風濕關節炎。傳統觀點認為腸道菌群只是具有發酵和腐敗的作用,現在研究發現腸道菌群平衡對我們胃腸道屏障和防禦體系的構建、腸道功能、機體營養、細菌感染、葯物效應、免疫反應、腫瘤的發生、衰老過程和應激發揮很重要的作用。

      腸道微生態菌群到底有什麼作用?它們參與機體的代謝過程,如:將殘留的不能消化的物質發酵、幫助合成維生素(維生素K、維生素B族包括生物素、B12、葉酸、B6、核黃素等)、幫助合成有益的短鏈脂肪酸(能為結腸提供能量、阻止病原微生物在腸道內定植和大量繁殖、減少對氨的吸收預防老年痴呆和帕金森、降低腸漏和結腸癌幾率)、促進消化酶的產生從而改善營養物質的消化和吸收、對腸道粘膜的保護(為常住有益菌和病原菌提供競爭生存空間、中和病原體產生的毒素從而減少對機體的損害)、免疫調節作用(腸道菌群能夠增加白介素-10細胞因子的合成,它能調節細胞生長和分化,是目前公認的炎症與免疫抑制因子,還與心血管系統疾病密切相關)、營養刺激(能夠刺激上皮細胞分化,和腸道尿液能形成一個約30微米厚的生物膜,就是我們說的第一道屏障,當出現炎症、感染時,生物膜消失)。

      腸道菌群紊亂是現代慢性代謝性疾病發生有著怎樣的關系?腸道菌群改變與肥胖的關系:腸道菌群能夠調控食物熱量的吸收,能夠通過調控脂肪合成和儲存功能的Fiaf基因表達,直接導致肥胖,這個在現代養殖業中抗生素的廣泛使用最有說服力,還有一些肥胖的患者當中通過接種有益的細菌進而達到減肥目的的案例。腸道菌群與糖尿病之間的關系:胃腸道激素如胰高血糖素樣肽、葡萄糖依賴性促胰島激素、腦腸肽、胰多肽、胃腸激素肽等,腸道菌群對以上激素有調控的作用,同時高脂飲食可減少胃腸道有益細菌的數量,升高內毒素脂多糖水平,誘發慢性炎症,從而引起胰島素抵抗和肥胖。腸道菌群與真菌感染的關系:在臨床工作幾年後發現,大量長期應用抗生素的病人特別容易引起真菌感染,可能的原因是大量抗生素殺死機體內正常菌群後導致體內的真菌大量滋生繁殖,從而成為優勢物種侵犯人體。腸道微生物與乳腺癌之間的關系:無論男女,體內都會分泌雌激素,只不過女性體內雌激素含量更高,雌激素隨血液循環進入肝臟,在肝臟內和一種多糖結合,此過程我們稱之為雌激素滅活,通俗講就是失去生物活性,滅活的雌激素隨著膽汁分泌到腸道,此時腸道正好有一種細菌以滅活的多糖為食,從而滅活的雌激素再次變成具有生物活性的雌激素,這樣的雌激素更容易被腸道吸收入血,維持較高的雌激素水平,當以多糖為生的微生物被抗生素殺滅後,這部分可利用的雌激素變流失掉了,從而影響人體的內分泌,導致比如乳腺癌的發生。

      既然我們了解到現代慢性病很可能是有腸道菌群紊亂導致,那麼我們可不可以人為的補充有益微生物或者有益微生物所需要的營養素呢?答案是肯定的,而且目前所投入的益生菌在臨床上也取得了不小的成效,比如醫療機構使用的雙岐三聯活菌、雙岐桿菌、活菌散等逐步的被醫療機構所使用。

      凡此種種,還有很多微生物導致的疾病尚未被人們發現,人類在與體內微生物的漫長演化過程中,我們和它們作為一個整體在共同發育,它們參與了我們的代謝、免疫及認知方面的發育過程,隨著現代醫療和農業大量使用抗生素,人體內的菌群也在發生著劇烈的改變,包括種類和數量,現代慢性病如洪水猛獸一樣沖擊著現代人。

⑺ 人的消化系統的器官各能消化什麼那些消化的什麼什麼酶從哪裡分泌的

人體消化系統包括哪些器官
人體消化系統由消化道和消化腺兩大部分組成。
人體消化道包括口腔、咽、食管、胃、小腸(包括十二指腸、空腸、回腸)和大腸(包括盲腸、闌尾、結腸、直腸)。在臨床上,常把消化道分為上消化道(十二指腸以上的消化道)和下消化道(十二指腸以下的消化道)。
消化腺包括唾液腺,胃腺,肝臟,胰腺,腸腺。其主要功能是分泌消化液,參與代謝。
人體在整個生命活動中,必須從外界攝取營養物質作為生命活動能量的來源,滿足人體發育、生長、生殖、組織修補等一系列新陳代謝活動的需要。人體消化系統各器官協調合作,把從外界攝取的食物進行物理性、化學性的消化,吸收其營養物質,並將食物殘渣排出體外,它是保證人體新陳代謝正常進拍或行的一個重要系統。
上、下消化道是如何區分的
上、下消化道的區分是人為的,它是根據其在Treitz韌帶的位置不同而分的。位於此韌帶以上的消化管道稱為上消化道,Treitz韌帶以下的消化管道稱為下消化道。
Treitz韌帶,又稱十二指腸懸韌帶,從膈肌右角有一嫌野束肌纖維索帶向下與十二指腸空腸曲相連,將十二指腸空腸固定在腹後壁。Treitz韌帶為確認空腸起點的重要標志。
上消化道有哪些器官,有什麼功能
上消化道由口腔、咽、食管、胃、十二指腸組成。
(1)口腔:由口唇、頰、齶、牙、舌、咽峽和大唾液腺(包括腮腺、下頜下腺和舌下腺)組成。口腔受到食物的刺激後,口腔內腺體即分泌唾液,嚼碎後的食物與唾液攪和,借唾液的滑潤作用通過食管,唾液中的澱粉酶能部分分解碳水化合物,能將澱粉分解成麥芽糖。
(2)咽:是呼吸道和消化道的共同通道,咽依據與鼻腔、口腔和喉等的通路,可分為鼻咽部、口咽部、喉咽部三部。咽的主要功能是完成吞咽這一復雜的反射動作。
(3)食管:食管是一長條形的肌性管道,全長約25~30厘米。食管有三個狹窄部,這三個狹窄部易滯留異物,也是食管癌的好發部位。食管的主要功能是運送食物入胃,其次有防止呼吸時空氣進入食管,以及阻止胃內容物逆流入食管的作用。
(4)胃:分胃賁門、胃底、胃體和幽門四部分,胃的總容量約1000~3000毫升。胃壁粘膜中含大量腺體,可以分泌胃液,胃液呈酸性,其主要成分有鹽酸、鈉、鉀的氯化物、消化酶、粘蛋白等,胃液的作用很多,其主要作用是消化食物、殺滅食物中的細菌、保護胃粘膜以及潤滑食物,使食物在胃內易於通過等。胃液中的胃蛋白酶將蛋白質初步消化,胃能吸收部分水、無機鹽和酒精。胃的主要功能是容納和消化食物。由食管進入胃內的食團,經胃內機械性消化和化學性消化後形成食糜,食糜藉助胃的運動逐次被排入十二指腸。
十二指腸(5)十二指腸:為小腸的起始段。長度相當於本人十二個手指的指幅(約25~30厘米),因此而得名。十二指腸呈C型彎曲,包繞胰頭,可分為上部、降部襲者伍、下部和升部四部分。其主要功能是分泌粘液、刺激胰消化酶和膽汁的分泌,為蛋白質的重要消化場所等。胰液和腸液中的酶將蛋白質分解為氨基酸,將澱粉分解為葡萄糖,將脂肪分解為脂肪酸和甘油。
下消化道有哪些器官,有什麼功能
下消化道由空腸、回腸和大腸組成。
(1)空腸、回腸:空腸起自十二指腸空腸曲,下連回腸,回腸連接盲腸。空腸、回腸無明顯界限,空腸的長度佔全長的2/5,回腸佔3/5,兩者均屬小腸。空腸、回腸的主要功能是消化和吸收食物。
(2)大腸:大腸為消化道的下段,包括盲腸、闌尾、結腸(主要功能是吸收水分和電解質,形成、儲存和排泄糞便)和直腸(主要功能是支撐及容納糞便的作用)四部分。成人大腸全長1.5米,起自回腸,全程形似方框,圍繞在空腸、回腸的周圍。大腸的主要功能是進一步吸收水分和電解質,形成、貯存和排泄糞便,吸收少量水、無機鹽和部分維生素。 直腸功能
什麼是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食物的消化和吸收需要通過消化系統各個器官的協調合作來完成的。
我們日常所吃的食物中的營養成分,主要包括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維生素、無機鹽和水,除了維生素、無機鹽和水可直接吸收外,蛋白質、脂肪和碳水化合物都是復雜的大分子有機物,均不能直接吸收,必須先在消化道內經過分解,分解成結構簡單的小分子物質,才能通過消化道的粘膜進入血液,送到身體各處供組織細胞利用。食物在消化道內的這種分解過程稱為「消化」 。食物經過消化後,通過消化管粘膜上皮細胞進入血液循環的過程叫「吸收」。消化和吸收是兩個緊密相連的過程。 [2]
消化又包括機械性消化和化學性消化。機械性消化是通過消化管壁肌肉的收縮活動,將食物磨碎,使食物與消化液充分混合,並使消化了的食物成分與消化管壁緊密接觸而便於吸收,使不能消化的食物殘渣由消化道末端排出體外。
化學性消化是通過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對食物進行化學分解,使之成為可被吸收的小分子物質的過程。在正常情況下,機械性消化和化學性消化是同時進行、互相配合的。
食物在胃腸內是怎樣消化的
食物的消化是從口腔開始的,食物在口腔內以機械性消化(食物被磨碎)為主,因為食物在口腔內停留時間很短,故口腔內的消化作用不大。
食物從食道進入胃後,即受到胃壁肌肉的機械性消化和胃液的化學性消化作用,此時,食物中的蛋白質被胃液中的胃蛋白酶(在胃酸參與下)初步分解,胃內容物變成粥樣的食糜狀態,小量地多次通過幽門向十二指腸推送。食糜由胃進入十二指腸後,開始了小腸內的消化。
小腸是消化、吸收的主要場所。食物在小腸內受到胰液、膽汁和小腸液的化學性消化以及小腸的機械性消化,各種營養成分逐漸被分解為簡單的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質在小腸內吸收。因此,食物通過小腸後,消化過程已基本完成,只留下難於消化的食物殘渣,從小腸進入大腸。
大腸內無消化作用,僅具一定的吸收功能,吸收少量水、無機鹽和部分維生素。
澱粉,蛋白質,脂肪的大致(化學)消化及吸收:
澱粉:在口腔內由唾液初步消化為麥芽糖。在小腸中由腸液及胰液消化為葡萄糖。全部被毛細血管吸收
蛋白質:在胃中由胃液初步消化為蛋白腖,在小腸中由腸液及胰液消化為氨基酸。全部被毛細血管吸收
脂肪:在小腸中由腸液及胰液消化(膽汁促進消化)為:甘油和脂肪酸 ,大部分被毛細血管吸收,小部分由毛細淋巴管吸收。

⑻ 消化系統及作用

消化系統由消化道和消化腺兩部分組成。

消化系統的基本生理功能是攝取、轉運、消化食物和吸收營養、排泄廢物,這些生理的完成有利於整個胃腸道協調的生理活動。

消化過程包括物理性(機械性)消化和化學性消化兩種功能。就對食物進行化學分解而言,由消化腺所分泌的各種消化液,將復雜的各種營養物質分解為腸壁可以吸收的簡單的化合物,如糖類分解為單糖,蛋白質分解為氨基酸,脂類分解為甘油及脂肪酸。然後這些分解後的營養物質被小腸(主要是空猛旅腸)吸收進入體內,進入血液和淋巴液。這種消化過程叫化學性消化。

機械性消化和化學性消化兩功能同時進行,共同完成消化過程。

(8)人體消化道的微生物來源於哪裡擴展閱讀:

人體消化系統由消化道和消化腺兩大部分組成。

人體消化道包括口腔、咽、食管、胃、小腸(包括十二指腸、空腸、回腸)和大腸(包括盲腸、闌尾、結腸、直腸)。在臨床芹知中上,常把消化道分為上消化道(十二指腸以上的消化道)和下消化道(十二指腸以下的消化道)。

消化腺包括唾液腺,胃腺,肝臟,胰腺,腸腺。其主要功能是分泌消化液,參與消化。

人體在整個生命活動中,必須從外界攝取營養物質作為生命活動能量的來源,滿足人體發育、生長、生殖、組織修補等一系列新陳代謝活動的需要。人體消化系統各器官協調合作,把從外界攝取的食物進行物理性、化學性的消化,吸收其營養物質,並將食物殘渣排出體外,它是保證人體新陳代謝正常進行的一個重要系統。

上、下消化道區分:

上、下消化道的區分是人為的,它是根據其在Treitz韌帶的位置不同而嫌山分的。位於此韌帶以上的消化管道稱為上消化道,Treitz韌帶以下的消化管道稱為下消化道。

Treitz韌帶,又稱十二指腸懸韌帶,從膈肌右角有一束肌纖維索帶向下與十二指腸空腸曲相連,將十二指腸空腸固定在腹後壁。Treitz韌帶為確認空腸起點的重要標志。

⑼ 腸道菌群有1000多種大致分哪三類

在人體消化道中,生存著不同的細菌、病毒、真菌及原蟲等多種微生物,這些微生物共同組成人體腸道的微生態環境。腸道菌群可以主要分為共生菌、致病菌、中性菌三類。
1、共生菌: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所謂「益生菌」的范疇,他們的主要作用是協助胃腸道進行營養物質的分解、代謝、吸收和消化,同時這類菌群還有助於免疫功能的建立和完善,主要包括優桿菌、類桿菌、雙歧桿菌、乳酸桿菌及消化球菌。
2、致病菌:也就是我們普遍意義上理解中的「有害菌」,這類菌群是能夠直接導致消化道疾病發生的菌類,在健康狀態下,這類菌群在我們的腸道中比較少,因此不會表現出致病性,但在一定的條件下,例如:身體抵抗力下降或飲食不潔,攝入有害菌超標的食物時,就會導致疾病的發生,這類菌群主要包括韋氏梭菌、變形桿菌、葡萄球菌及假單胞菌等。
3、中性菌:菌如其名,其作用介於共生菌和致病菌之間,在正常情況下,一定數量的中性菌是有益於腸道的消化、代謝的,但在一定條件下,中性菌可能在腸道中積累,使腸道中的某些毒素、腐敗物質或者致癌物質的含量增加,從而導致疾病的發生。這一類菌群包括大腸埃希菌、乳桿菌、鏈球菌(屎球菌)及韋榮球菌等。
腸道菌群有哪些功能
腸道菌群的數量龐大,類型復雜,與人體形成了一種「互惠互利」的共生關系。它們的生長依賴於人體提供的豐富營養和相對安全環境,同時它們也在我們的體內形成了一套井井有條的工作網路,在維護人體身體健康,促進人體正常發育等方面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1、生物拮抗作用:正常菌群是能夠在人體腸道中某一特定部位「安家落戶」,即黏附、定植和繁殖,這個時候,菌群就能夠在定植的部位表面形成一層「菌膜屏障」,這層「菌膜屏障」就像是腸道表面的一層保護傘,對於流經消化道的外源性微生物(包括許多外源性病原體)形成了一種天然的隔絕,通過競爭、消化和分泌各種代謝產物和細菌素等,抵抗外源微生物定植和侵襲。
體內的正常菌群通過這種拮抗作用,抑制並排斥人體不慎食入的病原菌在腸道的「安家落戶」,維持體內微生態的平衡狀態,使人體免於感染致病菌。
2、營養作用:腸道菌群在我們的腸道中不僅扮演著「衛兵」的作用,同時還能夠促進腸道組織的發育、參與腸道營養物質的代謝以及合成人體所需的重要營養物質。腸道細菌參與代謝,產生的短鏈脂肪酸,為腸道上皮細胞的生長發育提供營養支持,促進人體腸道上皮的生長與分化。
同時,腸道菌群還參與合成人體生長發育必需的氨基酸、維生素等,如 B 族維生素、維生素 K、煙酸、泛酸等。此外,腸道中微生物還能夠能促進人體對鈣、鐵、鎂、鋅等多種離子的吸收,這些離子對於促進身體某些結構的生長與發育,如:骨骼、牙齒等,對體內氧的輸送等有重要作用。
3、代謝作用:腸道菌群還能夠為我們機體的某些代謝過程提供了重要的「催化劑」——酶類,通過發酵和降解多糖(澱粉、纖維素、半纖維素、膠質等)以及不能被宿主吸收的寡糖,產生一些短鏈脂肪酸,例如:乙酸、丙酸、丁酸等,這些脂肪酸都是宿主生長、增殖的能量和生化反應的重要底物。此外,腸道菌群還以其他各種各樣的方式協助機體對於糖類、脂類、氨基酸、維生素、膽固醇以及諸多外來化合物的代謝。
4、免疫作用:腸道細胞發揮著類似皮膚的免疫屏障作用,阻止致病因素經過腸道時對機體造成損害,同時,腸道正常菌群發揮著刺激機體免疫系統發育、激活細胞免疫等作用。研究發現,腸道中的兩大代表性有益菌「乳酸桿菌」和「雙歧桿菌」,他們的活菌體和菌體中的一些成分(破碎液、發酵液)都能夠起到增強機體免疫的作用。
此外,雙歧桿菌能通過刺激免疫細胞產生重要的細胞因子白介素來促進我們機體內重要的免疫細胞——淋巴細胞的增殖、分化、成熟,增強免疫細胞的對病原體的殺傷力。
為什麼會出現菌群失調呢?菌群失調的危害有哪些?應該如何識別和治療呢?請關注本公眾號下期講解。
(本文圖片來自網路)
關於腸道菌群的那些事兒(上)------消化病公益科普1588帖
馬醫生推薦
免責聲明
本文來自騰訊新聞客戶端自媒體,不代表騰訊新聞的觀點和立場。

⑽ 人了,為什麼要對我們這樣,細菌

一個正常人,身上的細菌總量達到100萬億。

細菌數量是細胞的10倍。論斤來秤的話,起碼也有2.5斤。

其中,腸道就有1斤左右,是細菌「集團」當中的巨頭。

皮膚200克,肺部大約20克,口腔10克,鼻腔10克,陰舉戚鉛道20克......

這些微生物,與人體仔裂健康有著非常密切的聯系。

(你的全身遍布細菌,你還敢得罪它們?)

腳部的細菌

穿鞋的習慣讓腳長時間在緊密的空間里,容易滋生細菌。

人體身上的細菌雖然多,但只要微生物生態平衡,不會對身體造成任何危害。

怕的是那些容易致病的細菌打破這種平衡,導致生病。

愛藏匿縫隙的致病細菌

有幾個縫隙,是致病細菌的最愛藏匿的地方,如腳趾縫、手指縫、腋窩、大腿窩等。

特別是在炎熱的夏季,這幾個縫隙處因被夾著、被皺褶藏匿著,加上炎熱的天氣致使出汗量增多,潮濕和不透氣的環境最容易使細菌大量繁殖。

通常,感染性疾病就在這幾個縫隙發生。

被感染的患者,會出現不同程度的皮膚瘙癢、脫皮、起泡、潰爛等症狀,請及時就醫。

閱讀全文

與人體消化道的微生物來源於哪裡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34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97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4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36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77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0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9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93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0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14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47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78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92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49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41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0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42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18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79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