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生物信息 > 微生物耐葯分析需要哪些數據

微生物耐葯分析需要哪些數據

發布時間:2023-05-03 00:24:23

微生物系統排查所需收集的信息有哪些

微生物系統排查所需收集的信息有哪些?簡述致病菌引起全身感染後,常見的幾種類型?

答:①毒血症②菌血症③敗血症④內毒素血症⑤膿毒血症

試述構成細菌侵襲力的物質基礎。

答:①莢膜②黏附素③侵襲性物質

簡述病原菌感染機體後,機體如何發揮抗菌免疫功能?

答:首先遇到機體的非特異性免疫包括皮膚與粘膜構成的屏障結構,血腦屏障,胎盤屏障及吞噬細胞對細菌的非特異性的吞噬和體液中殺菌抑菌物質對細菌的攻擊。7-10天後,機體產生特異的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與非特異性免疫一起殺滅病原菌

簡述細菌耐葯性產生的主要機制。

答:①鈍化酶的產生②葯物作用靶位發生改變③胞壁通透性的改變和主動外排機制④抗菌葯物的不合理使用形成了抗菌葯物的選擇壓力,在這種壓力的作用下,原來只佔很少比例的耐葯菌株被保留下來,並不斷擴大。

舉例說明細菌命名的原則。

答:細菌的命名一般採用國際上通用的拉丁文雙命名法。一個細菌種的學名由兩個拉丁字組成,屬名在前,用名詞,首字母大寫;種名在後,用形容詞,首字母小寫;兩者均用斜體字。中文譯名種名在前,屬名在後。如Mycobaterium tuberculosis (結核分枝桿菌)。屬名亦可不將全文寫出,只用第一個大寫字母代表,如M. tuberculosis

如何確定從標本中分離的細菌為葡萄球菌?並確定其有無致病性。

答:①直接鏡檢,經革蘭染色後鏡檢發現革蘭染色陽性呈葡萄狀排列的球菌,可初步報告疑為葡萄球菌,需進一步分離培養鑒定。②分離培養:血培養需經增菌後轉種血平板進一步鑒定,若無細菌生長,需連續觀察7天,並以血平板確定有無細菌的生長。膿液、尿道分泌物、腦脊液沉澱物可直接接種血平板,37℃過夜,可形成直徑約2-3mm、產生不同色素的菌落。金葡菌菌落周圍有透明溶血環。③試驗鑒定:血漿凝固酶試驗,甘露醇發酵試驗,耐熱核酸酶試驗,腸毒素測定,SPA檢測。致病性葡萄球菌菌落周圍有透明溶血環,血漿凝固酶試驗陽性,甘露醇發酵試驗陽性,耐熱核酸酶試驗陽性,SPA檢測有A蛋白的存在。

什麼是不耐熱腸毒素(LT)?它的物理性質、基本結構、致病機理及與霍亂毒素(CT)的關系如何。

答:LT是腸產毒型大腸桿菌產生的致病物質,因對熱不穩定,故稱為不耐熱腸毒素。其65℃30min可被破壞。LT分為LT-Ⅰ和LT-Ⅱ,LT-Ⅱ與人類疾病無關,LT-Ⅰ是引起人來胃腸炎的致病物質。其結構包括1個A亞單位和5個B亞單位,其中A亞單位是毒素的活性部分。B亞單位與腸粘膜上皮細胞表面的GM1神經節苷脂結合後,使A亞單位穿越細胞膜與腺苷環化酶作用,令胞內ATP轉變為cAMP。胞質內cAMP水平增高後,導致腸粘膜細胞內的水、氯和碳酸氫鉀等過度分泌到腸腔,同時鈉的吸收減少,導致可持續幾天的腹瀉。LT-Ⅰ與霍亂腸毒素兩者間的氨基酸的同源性達75%,他們的抗原高度交叉。

什麼是O157:H7大腸桿菌?其致病物質和所致疾病是什麼?

答:O157:H7為腸出血性大腸桿菌的一個血清型,為出血性結腸炎和溶血性尿毒綜合征的病原體。其致病物質是其表達的志賀毒素。

如何根據O抗體和H抗體的變化特點判斷肥達試驗的結果?

答:若O、H凝集效價均超過正常值,則腸熱症的可能性大,若兩者均低,腸熱症的可能性小,若O不高H高,可能預防接種或非特異性回憶反應,若O高H不高,則可能感染早期或與傷寒沙門菌O抗原有交叉反應的其他沙門菌感染。

對腸熱症患者進行微生物學檢查時標本採集應注意什麼?

答:根據不同的疾病、不同的病程取不同的標本。腸熱症第1、2周取外周血,第2、3周取糞便、尿液,全程可取骨髓分離培養細菌。

簡述對疑似痢疾患者進行病原學診斷的常規及快速方法。

答:常規鑒定:①初步鑒定②最後鑒別③鑒別試驗④血清學鑒定⑤非典型菌株可用傳代法及毒力試驗進行鑒定。

快速診斷:①直接凝集②免疫熒光菌球法③協同凝集試驗④乳膠凝集試驗⑤分子生物學方法

② 細菌耐葯監測怎麼做

每星期兩次調出所有的細菌陽性資料。然後到臨床去查看,是否院感或蘆敏帶者指導多重耐葯菌的隔離,資料均要記錄,季度總結一次陰性菌或陽性菌前三位的細菌耐葯情況並反饋.做細菌耐拿派葯監測的目陪蘆的一是指導臨床對多重耐葯菌實施有效隔離,預防感染的暴發;二是指導臨床合理應用抗菌葯物。監測的目的是為了有效干預,真正落實感染控制。

③ 如何分析2種來源細菌對同一葯物的耐葯率之間的顯著性

這屬於兩樣本T檢驗的問題,excel,spss,sas,R都能搞定的。

excel需要先載入分析工具庫,具體的載入方法

選項——>載入項——>會看到分析工具庫處於非活動狀態,選擇然後——>轉到,勾選分析工具卡——>確定。

然後開始分析,指洞數據菜單——>數據分析(最右邊)——選擇雙樣本虛敏T檢驗。

方差相同選擇同方差,方差不同選擇異方差,我選的是異方差,截圖:

至於選擇差逗枝同方差還是異方差根據你的數據的實際情況確定。

sas參考proc ttest過程,spss找菜單就行,我很鄙視spss

④ 關於多重耐葯菌監測,包括哪些內容

具游中體如下:

加強對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MRSA)、耐萬古黴素腸球菌(VRE)、產超廣譜β-內醯胺酶(ESBLs)的細菌和多重耐葯的鮑曼不動桿菌等實施目標性監測。

及時發現、早期診斷多重耐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加強微生物實驗室對多重耐葯菌的檢測及其對抗菌葯物敏感性、耐葯模式的監測,根據監測結果指導臨床對多重耐葯菌醫院感染的控制工作。

多重耐葯菌(MDRO)主要時指對臨床使用的三類或三類以上抗菌葯物同時呈現耐葯的細菌,常見的有耐甲氧金黃葡萄耐磨伍球菌(MRSA),耐萬古黴素腸球菌(VRE),產超光譜β-內醯胺酶(ESBLS)細菌,耐碳青黴稀類抗菌葯物腸桿菌(CRE),耐碳青黴稀類抗菌葯物鮑曼不動桿菌(CR-AS),多重耐葯/泛耐葯性銅綠假單胞菌(MDR/PDR-PA)和多重耐葯結核分枝桿菌等。

抗菌葯物在人類戰勝各種感染性疾病的過程中發揮了關鍵作用,但由於抗菌葯物不合理使用_免疫抑制劑應用以及侵入性操作的開展,導致多重耐葯菌(MORO)的感染形勢日益嚴峻,由於多重耐葯菌存在對多種抗菌葯物無效的特徵,且常定植於患者體內形成潛在感染源,故一旦在醫院內出現感染或傳播,將十分難以控制,給治療和防控帶來很大壓力。

(4)微生物耐葯分析需要哪些數據擴展閱讀:

醫療機構應當採取措施,有效預防和控制多重耐葯菌的傳播。主要包括:

(一)加強醫務人員的手衛生。

醫務人員對患者實施診療護理活動過程中,應當嚴格遵循手衛生規范。醫務人員在直接接觸患者前後、對患者實施診療護理操作前後、接觸患者體液或者分泌物後、摘掉手套後、接觸患者使用過的物品後以及從患者的污染部位轉到清潔部位實施操作時,都應當實施手衛生。手上有明顯污染時,應當洗手;無明顯污染時,可以使用速干手消毒劑進行手部消毒。

(二)嚴格實施隔離措施。

醫療機構應當對多重耐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實施隔離措施,首選單間隔離,也可以將同類多重耐葯菌感染患者或者定植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間。不能將多重耐葯菌感染患者或者定植患者與氣管插管、深靜脈留置導管、有開放傷口或者免疫功能抑制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間。

醫務人員實施診療護理操作中,有可能接觸多重耐葯菌感染患者或者定植患者的傷口、潰爛面、粘膜、昌或血液和體液、引流液、分泌物、痰液、糞便時,應當使用手套,必要時使用隔離衣。完成對多重耐葯菌感染患者或者定植患者的診療護理操作後,必須及時脫去手套和隔離衣。

(三)切實遵守無菌技術操作規程。

醫務人員應當嚴格遵守無菌技術操作規程,特別是實施中心靜脈置管、氣管切開、氣管插管、留置尿管、放置引流管等操作時,應當避免污染,減少感染的危險因素。

(四)加強醫院環境衛生管理。

醫療機構應當加強診療環境的衛生管理,對收治多重耐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的病房,應當使用專用的物品進行清潔和消毒,對患者經常接觸的物體表面、設備設施表面,應當每天進行清潔和擦拭消毒。出現或者疑似有多重耐葯菌感染暴發時,應當增加清潔和消毒頻次。

四、加強抗菌葯物的合理應用

醫療機構應當認真落實《抗菌葯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和《衛生部辦公廳關於進一步加強抗菌葯物臨床應用管理的通知》(衛辦醫發〔2008〕48號)要求,嚴格執行抗菌葯物臨床應用的基本原則,正確、合理地實施抗菌葯物給葯方案,加強抗菌葯物臨床合理應用的管理,減少或者延緩多重耐葯菌的產生。

五、加強對醫務人員的教育和培訓

醫療機構應當對全體醫務人員開展有關多重耐葯菌感染及預防、控制措施等方面知識的培訓,強化醫務人員對多重耐葯菌醫院感染控制工作的重視,掌握並實施預防和控制多重耐葯菌傳播的策略和措施,保障患者的醫療安全。

六、加強對醫療機構的監管

地方各級衛生行政部門應當高度重視多重耐葯菌的醫院感染預防與控制工作,加強對醫療機構的監督、管理和指導,促進醫療機構切實實施預防、控制多重耐葯菌感染的各項工作措施,保障醫療安全。

⑤ 微生物檢驗必須掌握的三大耐葯機制

微生物檢驗必須掌握的三大耐葯機制

你知道什麼是微生物檢驗嗎?你對微生物檢驗了解嗎?下面是我為大家帶來的關於微生物檢驗必須要知道的三大耐葯機制的知識,歡迎閱讀。

一、產生滅活抗生素的各種酶

1、 β—內醯胺酶(β-lactamase)

β—內醯胺類抗生素都共同具有一個核心β—內醯胺環,其基本作用機制是與細菌的青黴素結合蛋白結合,從而抑制細菌細胞壁的合成。產生β—內醯胺酶是細菌對β-內醯胺類抗菌葯物產生耐葯的主要原因。細菌產生的β-內醯胺酶,可藉助其分子中的絲氨酸活性位點,與β—內醯胺環結合並打開β—內醯胺環,導致葯物失活。迄今為止報道的β—內醯胺酶已超過300種,1995年Bush等將其分為四型:第1型為不被克拉維酸抑制的頭孢菌素酶;第2型為能被克拉維酸抑制的β-內醯胺酶;第3型為不被所有β—內醯胺酶抑制劑抑制的金屬β-內醯胺酶(需Zn2+活化)。可被乙二胺四乙酸和P-chloromercuribenzate所抑制;第4型為不被克拉維酸抑制的青黴素酶。臨床常見的β—內醯胺酶有超廣譜β—內醯胺酶、頭孢菌素酶(AmpC酶)和金屬酶。

(1)超廣譜β-內醯胺酶(Extended-Spectrumβ-lactamases,ESBLs)

ESBLs是一類能夠水解青黴素類、頭孢菌素類及單環類抗生素的β—內醯胺酶,屬Bush分型中的2型β—內醯胺酶,其活性能被某些β—內醯胺酶抑制劑(棒酸、舒巴坦、他唑巴坦)所抑制。ESBLs主要由普通β-內醯胺酶基因(TEM—1,TEM—2和SHV—1等)突變而來,其耐葯性多由質粒介導。自1983年在德國首次發現ESBLs以來,目前已報道的TEM類ESBIs已有90多種,SHV類ESBLs多於25種。TEM型和SHV型ESBLs主要發現於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腸埃希菌,亦發現於變形桿菌屬、普羅威登斯菌屬和其他腸桿菌科細菌。

國內近年來隨著三代頭孢菌素的廣泛使用,產ESBLs菌的檢出率逐年增加。NCCLs規定,凡臨床分離的大腸埃希氏菌和克雷伯氏菌均應監測是否為產ESBLs菌株;若產生,無論體外對第三代頭抱菌素、氨曲南的葯敏結果如何,均應報告對三代頭孢菌素及氨曲南耐葯。另外,ESBLs菌株不僅對β-內醯胺類抗生素有很高的耐葯率,而且對氨基糖苷類、喹喏酮類耐葯率也在60%左右,因此,臨床遇到由ESBLs引起的感染時,建議首選含β—內醯胺酶抑制劑的復方抗生素制劑或亞胺培南;對於頭孢吡肟等四代頭孢,尚有爭議,根據抗菌葯的PK/PD理論,適當改變給葯劑量和給葯間隔。以使血葯濃度超過細菌MIC的時間達40%給葯間隔以上,或許是有效的。

(2)頭孢菌素酶(AmpC酶)屆Bush分類中的1型(Ⅰ型) β—內醯胺酶。

通常將其分為由染色體介導產生的AmpC β—內醯胺酶和由質粒介導產生的AmpC β—內醯胺酶,前者的產生菌有陰溝腸桿菌、銅綠假單胞菌等,後者主要由肺炎克雷伯氏菌和大腸埃希氏菌產生。AmpC酶可作用於大多數青黴素,第一、二、三代頭孢菌素和單環類抗生素。而第四代頭孢菌素、碳青黴烯類不受該酶作用。該酶不能被β—內醯胺酶抑制劑所抑制。AmpCβ—內醯胺酶的產生有2種可能:①在誘導劑存在時暫時高水平產生,當誘導劑不存在時,酶產量隨之下降,三代頭孢菌素、棒酸和碳青黴烯類抗生素是誘導型AmpC酶的強誘導劑;②染色體上控制酶表達的基因發生突變,導致AmpC酶持續穩定高水平表達。由高產AmpC酶耐葯菌引起的感染死亡率很高。

實際上,所有的革蘭氏陰性菌都能產生染色體介導的AmpC頭孢菌素酶,在多數情況下為低水平表達;在腸桿菌、檸檬酸桿菌、沙雷氏菌、銅綠假單胞菌中可高頻誘導產生,且常為高產突變株。當臨床出現上述細菌感染,開始幾天三代頭孢菌素治療敏感,而隨後發生耐葯時,我們可懷疑為高產AmpC酶的細菌感染,四代頭孢菌素和碳青黴烯類抗生素不受具影響,可供臨床選用。含酶抑制劑的復方制劑不能用於治療產AmpC酶菌株的感染。

(3)金屬酶(metalloβ-1actamase)

大部分β-內醯胺酶的活性位點是絲氨酸殘基,但也有一小部分活性位點為金屬離子的酶類。第一個發現的以金屬離子為活性中心的酶是由蠟樣芽抱桿菌產生的頭孢菌素酶,能被EDTA所抑制,之後世界各地均發現了能產生這類酶的各種細菌。1988年Bush首次將該酶定名為金屬β-內醯胺酶(metalloβ-1actamase),簡稱金屬酶。金屬β-內醯胺酶耐受β—內醯胺酶抑制劑且可水解幾乎所有β—內醯胺類抗生素(包括亞胺培南)。該酶已在氣單胞菌、嗜麥芽窄食單胞菌、洋蔥伯克霍爾德氏菌中發現,其中嗜麥芽窄食單胞菌的亞胺培南耐葯性由染色體介導,而脆弱擬桿菌、肺炎克雷伯氏菌、銅綠假單胞菌中質粒介導的突變株在日本已有報道。由粘質沙雷氏菌產生的金屬β—內醯胺酶IMP-1型可在類似接合子的intl3上移動,已經傳播到銅綠假單胞菌、肺炎克雷伯氏菌和產鹼桿菌。金屬酶可以水解碳青黴烯類和最近開發的第四代頭孢菌素。金屬β-內醯胺酶有廣泛傳播的潛力,對幾乎所有的β—內醯胺類抗生素均具有水解活性,是目前所知的最強的β-內醯胺酶-。

2、氨基糖甙修飾酶(或鈍化酶/滅活酶)

在細菌對氨基糖甙類抗生素產生耐葯的機制中,修飾酶介導的耐葯最為流行,酶促修飾的氨基糖甙類抗生素不能與核糖體靶位作用,因此失去抗菌活性。修飾酶主要包括乙醯轉移酶、磷酸轉移酶和核苷轉移酶。三類氨基糖苷修飾酶的作用機制各不相同:乙醯轉移酶(AAC)修飾依賴於乙醯輔酶A的N-乙醯化:磷酸轉移酶(APH)修飾依賴於ATP的O-磷酸化;核苷酸轉移酶(ANT)修飾依賴於ATP的腺苷化。在革蘭氏陰性病原菌中,最常見的氨基糖苷修飾酶是AAC(6』),使氨基糖苷類抗生素1—、3—、2』—或6'—位乙醯化,如今已發現16種編碼AAC(6』)的基因。銅綠假單胞菌和腸桿菌科細菌趨向於產生AAC(3)、AAC(6』)、ANT(2』』)以及APH(3』);葡萄球菌和糞腸球菌經常產生ANT(4』)(4』』)或雙功能的AAC(6』)/APH(2」)。葡萄球菌對慶大黴素、卡那黴素和妥布黴素的`耐葯性和腸球菌的高度慶大黴素耐葯性通常由雙功能酶介導,這些酶通常(但非總是)由位於多重耐葯質粒上的轉座子(Tn924)編碼,如葡萄球菌具有的轉座子Tn5405編碼的APH(3』)(提供卡那黴素、新黴素和阿米卡星耐葯性),而其他的定位於染色體。越來越多的菌株可產生2種或更多種酶,對抗氨基糖苷類抗生素。在過去幾年裡常見的組合是慶大黴素修飾酶ANT(2』』)和AAC(3)]與AAC(6』)結合,導致對慶大黴素、妥布黴素、耐替米星、卡那黴素和阿米卡星的廣譜耐葯性。

氨基糖苷類抗生素對非發酵菌、腸桿菌科及一些革蘭氏陽性球菌均有很好的抗菌活性,與β—內醯胺類抗生素聯用有協同抗菌作用,在感染治療中佔有重要地位。但由於以上耐葯機制的存在,細菌耐葯問題也日趨嚴重,應該引起重視,可喜的是阿米卡星等對MRSA和產ESBLs菌株仍保持17%-40%的敏感率。

二、改變葯物作用靶位

1、 青黴素結合蛋白(PBP)的改變導致的β—內醯胺類抗生素耐葯

青黴素結合蛋白(PBP)參與了肽聚糖合成的最後階段。高分子量PBP常常為多模塊,具有N末端糖基轉移酶區和C末端轉肽酶區。轉肽酶區的活性位點絲氨酸與酶的天然結構相仿,可與與β—內醯胺類抗生素發生不可逆醯化。青黴素結合蛋白(PBP)的改變常導致如下兩種臨床重要的耐葯表型。

(1)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rueus,MRSA)

MRSA是20世紀60年代英國首先報道的一種嚴重的臨床耐葯致病菌,20世紀80年代以來,世界各地都相繼發生MRSA醫院感染的暴發流行,並逐年增多。MRSA耐葯分為固有耐葯和獲得性耐葯,固有耐葯是由染色體介導的,其耐葯性的產生是因為細菌產生一種特殊的青黴素結合蛋白PBP2a(或PBP2』),分子量為78000的蛋白質,與β內醯胺類抗生素的親和力減低,從而導致細菌對β-內醯胺類抗生素耐葯。PBP2a由mecA基因編碼,95%以上的MRSA菌株能檢測到mecA基因,而敏感株則無。獲得性耐葯是由質粒介導的,細菌獲得耐葯基因後,產生大量β-內醯胺酶(而不是PBPs),使耐酶青黴素緩慢失活,表現出耐葯性,多為臨界耐葯。

在MRSA檢測過程中,凡屬MRSA,不管其對其他β-內醯胺類抗生素MIC值或抑菌圈的大小,實驗室均應向臨床報告為對所有青黴素類、頭孢菌素類、碳青黴烯類、碳頭孢烯類和β內醯胺類—酶抑制劑復合制劑耐葯,以免誤導臨床用葯。MRSA感染的治療是臨床十分棘手的難題之一,關鍵是其對許多抗生素具有多重耐葯性,萬古黴素是目前臨床上治療MRSA療效肯定的抗生素,應用30多年來未發現耐葯菌株。

(2) 耐青黴素肺炎鏈球菌 (Penicillin resistant Streptococcus pneumoniae,PRSP)

長期以來肺炎鏈球菌對青黴素高度敏感。MIC在0.005-0.01mg/L之間。1967年澳大利亞首次報道耐青黴素肺炎鏈球菌,MIC為0.5mg/L,此後世界許多國家和地區均有報道,且耐葯率迅速上升。PRSP的耐葯機制肺炎鏈球菌的青黴素結合蛋白(PBP)發生改變,使其與青黴素的親和力減低。肺炎鏈球菌有6種PBP:1a、1b、2x、2a、2b和3,其中PBP2b最為重要,如果青黴素結合到PBP2b上並使之抑制即導致細菌溶解和死亡;反之,PBP2b發生突變,青黴素不能產生作用,則導致PRSP。在PRSP高耐菌株中(MIC≥2μg/m1)可有多達4種PBP(主要是1a、1b、2x、2b)同時發生改變[7]。

肺炎鏈球菌是引起社區獲得性肺炎的重要致病菌。目前,國內PRSP的發生率在4%左右,明顯低於歐洲國家,在亞洲也屬於中等水平,且MIC多小於1mg/L,因此,在社區獲得性肺部感染病原菌中,PRSP尚不構成嚴重威脅,青黴素仍可作為首選治療葯物。但是耐葯沒有國界,中國日前PRSP發生率尚低.但決不意味著不要重視,而是應該進一步加強PRSP的耐葯監測。對於PRSP感染臨床治療推薦使用頭孢噻肟/頭孢曲松、新喹諾酮類(如司帕沙星)。若屬PRSP嚴重感染則需應用萬古黴素或加用利福平。

2、 DNA拓撲異構酶的改變引起喹諾酮類抗生素耐葯

喹諾酮類葯物的作用機制主要是通過抑制DNA拓撲異構酶而抑制DNA的合成,從而發揮抑菌和殺菌作用。細菌DNA拓撲異構酶有I、Ⅱ、Ⅲ、Ⅳ,喹諾酮類葯物的主要作用靶位是拓撲異構酶Ⅱ和拓撲異構酶Ⅳ。拓撲異構酶Ⅱ又稱DNA促旋酶,參與DNA超螺旋的形成,拓撲異構酶Ⅳ則參與細菌子代染色質分配到子代細菌中。革蘭氏陰性菌中DNA促旋酶是喹諾酮類的第一靶位,而革蘭氏陽性菌中拓撲異構酶Ⅳ是第一靶位。

當編碼組成DNA促旋酶的A亞單位和B亞單位及組成拓撲異構酶Ⅳ的parC和parE亞單位中任一亞基的基因發生突變均可引起喹諾酮類的耐葯性。在所有的突變型中,以gyrA的突變為主,佔80%左右,其次是gyrB、parC和parE突變。在所有這些突變類型中,若Ⅱ型拓撲異構酶上存在2個突變點(如gyrA和parC上),它們引起對氟喹諾酮類的耐葯遠遠大於只有一個突變點(如gyrA或gyrB上),前者是後者的3-4倍。同時沒有發現突變僅出現在parC基因這一現象。這可能是因為DNA促旋酶是氟喹諾酮類的重要靶位,gyrA亞單位的改變可引起酶結構發生變化致空間位障,阻止喹諾酮類進入喹諾酮類作用區,或引起物理化學變化,干擾喹諾酮與酶的相互作用。這些結果顯示gyrA上突變的出現是引起細菌對喹諾酮類發生耐葯的主要機制,而parC突變只是進一步引起銅綠假單胞菌對喹諾酮的高度耐葯。

DNA拓撲異構酶的改變是細菌耐喹諾酮類抗菌葯的主要機制,其他耐喹諾酮類的機制還包括後面將要談到的細菌膜通透性改變和主動外排機制。

三、細胞膜透性屏障和抗生素主動外排泵

細菌可以通過細胞壁的障礙或細胞膜通透性的改變,形成一道有效屏障,使得抗生素無法進入細胞內並達到作用靶位而發揮抗菌效能,這也是細菌在進化與繁殖過程中形成的一種防衛機制。這類耐葯機制是非特異性的,主要見於革蘭氏陰性菌。因為革蘭氏陰性菌細胞壁粘肽層外面存在著類脂雙層組成的外膜,外層為脂多糖,由緊密排列的碳氮分子組成,阻礙了疏水性抗菌葯進入菌體內。另外細菌外膜上還存在著多種孔蛋白,分子較大者為OmpF,分子較小者為OmpC,它們可形成特異性通道(OprD)和非特異性的通道(OprF),作為營養物質和親水性抗菌葯物的通道。抗菌葯物分子越大,所帶負電荷越多,疏水性越強,則不易通過細菌外膜。細菌發生突變失去某種特異孔蛋白後即可導致細菌耐葯性,另外由於外膜蛋白OprF的缺失,使葯物不易通過而產生耐葯性。如銅綠假單胞菌特異性孔蛋白OprD2缺失即導致碳青黴烯類抗生素耐葯。

另外一種導致細菌非特異性耐葯的機制是細菌主動外排泵的存在,可以將進入細菌體內的葯物泵出膜外,從而逃避抗生素的作用。主動外排系統由於能特異地將進入細胞內的多種抗菌葯物主動泵出細胞外,導致細胞獲得耐葯性。如大腸埃希氏菌中的多葯外排泵AcorAB-TolC系統可以導致細菌對包括四環素、氯黴素、紅黴素、β—內醯胺類、利福平、氟喹諾酮類、氧化劑、有機溶劑、鹼性染料等多種結構不相關的葯物耐葯。銅綠假單胞菌的MexAB-OprM系統的主動外排作用也是導致銅綠假單胞菌固有的多重耐葯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細菌的膜耐葯機制主要表現在銅綠假單胞菌的多葯耐葯性。銅綠假單胞菌幾乎囊括了包括膜耐葯在內的所有細菌耐葯機制,其耐葯已成為當前感染治療中較為棘手的問題之一,尤其值得重視和研究。

;
閱讀全文

與微生物耐葯分析需要哪些數據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34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97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4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36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77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0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9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93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0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14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47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78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92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49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41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0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42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18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79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