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生物的本能是什麼
生物 喜歡 高於 同類生物 損壞 快樂
Ⅱ 生物本能有哪些,列舉一下
小鳥築巢 ,北雁南飛,蜘蛛結網,變形蟲壘塔,小雞啄殼,嬰兒啼哭,蜜蜂釀蜜……
Ⅲ 什麼是生物本能說
生物的本能,理解很簡單,舉個簡單例子,餓了,人要吃飯,困了要睡覺等,都是動物的本能,有先天的,和後天的,其實本能也算是一種適應,為了能夠得到生存的權利而作的活動!
Ⅳ 大自然中的哪些生物具有特殊的本領和本能
大自然中具有特殊的本領的動物有很多比如:蝙蝠、變色龍、毒蛇、壁虎、鴿子等。
1、蝙蝠
蝙蝠靠聲波探路和捕食。它們發出人類聽不見的聲波。當這聲波遇到物體時,會像回聲一樣返回來,由此蝙蝠就能辨別出這個物體是移動的還是靜止的,以及離它有多遠。利用超聲波回聲定位信號搜尋食物 , 探測距離,確定目標,迴避障礙和逃避敵害等。
2、變色龍
善於隨環境的變化,隨時改變自己身體的顏色。有利於隱藏自己,捕捉獵物。一種說法是在植物性神經系統的調控下,通過皮膚里的色素細胞的擴展或收縮來完成的。
3、壁虎
壁虎受到外力牽引或者遇到敵害,尾部肌肉強烈地收縮,使尾部斷落。動物學上叫做「自切」。剛斷落的尾巴神經沒有死,不停的動彈,可以用分身術保護自己逃掉。壁虎身體有一種激素,能再生尾巴。
4、鴿子
科學家認為鴿子頭部擁有「空間地圖」,允許它飛行進入不熟悉的區域,知曉它們前往的精確位置。這項發現取代了當前理論所認為的鴿子對比它們的鴿房和所在位置坐標,之後系統性地減少兩者之間的差異,找到回家的道路。之前的理論將鴿子的航行比作飛行機器人。
5、毒蛇
它們的唾液通常從尖牙射出,用來麻痹敵人。人們一般認為毒蛇有毒,然而毒蛇的毒液只能在血液中才能起到相應作用,而飲用毒液則不會對人體造成傷害(前提是口腔內沒有創口)。
Ⅳ 人的生物本能有哪些
沒有求生本能的動物能繁衍嗎?
所以,只要是存活的生物都有求生的本能,沒有的物種就算有也滅絕了.
通俗點,想活的就在,不想活的就不在了.進化所必須的嗎
Ⅵ 動物的本能行為有哪些
如果有人問:老鼠為什麼怕貓?蜜蜂為什麼也能採花釀蜜?母雞為什麼能像母親愛護自己的孩子一樣地愛護小雞?恐怕沒有人能說得清楚。因為這都是動物的本能行為。本能是動物在進化過程中形成的,也是動物適應生存環境的一種最基本的行為。
動物為了種族的延續,都有產卵育幼的本能,而雛鳥索食本能表現得特別突出。一窩小雛鳥出生約十天,便有主動面向親鳥張口索食的行為,其實雛鳥並不認識親鳥,這只是一種張口索食的本能行為。
哺乳動物一般都有疼愛下一代的本能。母牛生下一頭小牛,老牛一步都捨不得離開孩子。後來,人們把小牛牽走了,老牛便顯露出很悲傷的樣子。為了寬慰老牛,人們在牛棚里放了一個肚子里裝滿草料的小牛標本,老牛以為自己的孩子又回來了,不停地舔吻這頭「小牛」。當標本的外皮裂開,露出裡面的草料時,老牛似乎忘記了「母愛」,便大口大口地吃起來,直至把「小牛」吃光。由此可知,老牛對小牛的關懷只是一種本能,隨著時間的流逝,這種本能就會消失。
杜鵑總是把自己的蛋下在其他鳥類的窩里,由這些鳥代勞孵化。為使這些鳥分辨不出它的蛋,杜鵑在進化過程中形成了一種奇特的本領,能使自己蛋的大小和顏色,與為自己孵蛋的鳥的蛋一模一樣,使其不能分辨。這是一種非常絕妙的本能。
鯨類「集體自殺」令人費解。當一頭鯨在遇難擱淺時,成群結隊的鯨都會沖上海灘。原來,鯨在遇難時會發出一種超聲波,在附近海域的同伴們接到這種信號,就會奮不顧身地游向遇難的同伴。分析鯨類的這種行為,最好的解釋就是出自保護同類的本能。
Ⅶ 生物的本能有那些
=人類本能的起源=
底假設:其他的動物沒有人類那種華麗的計算能力,因此依靠簡單的本能來規范人類的行為以保證生命的延續是不可行的。因此,人類應當會進化出一些新的本能來保證人類作為一個種族能夠延續下去。
=人類第一本能=
進化過程的第一游戲規則:要生存下去。群體動物不能脫離群體生存,所以必須進化出珍惜其他成員生命的本能。然而人如何能夠天生就直覺地體會到什麼是生命、認同其他人類和自己是「一樣是人類」?
怎樣能夠天生就體會及感受自己的生命、自己的存在?
進化的答案:擁有「意識」。
問題繼續。如何本能地能確認其他人類和自己「一樣是人類」?
擁有「直覺」。
所謂的直覺,是指一種自動而無法用意識控制計算過程、輸出直接進入意識的計算模組。因為無法控制,所以基因可對硬體的形態加上規范,然後共同的生活環境和相類的身體機能會令此模組弄出相似的輸出,令個體和個體之間出現明顯的同步感覺,而兩個人同時面對相似的外在刺激,會有一樣的反應,這種反應的共同性會自動形式「同體」的概念——人類的其中一種視覺直覺,就是會將共同移動的刺激自動當成「同體」。
所以,人類第一本能會是「遵從直覺」。這實際上是利用了人類的動物性本能來體現機械人第一法則「不能危害人類生命安全」的原意。
正常來說這是力量最強的本能(當然因為突變和環境因素造成硬體破壞是絕對不罕見的)。
=人類第二本能=
群體動物如果太容易因為意見不同而分化導致輕易離群獨居,存活率肯定大大下降。因此能夠想出各種各樣不同意見的人類必須進化出一種反作用力,減低這種因為思考能力發達結果反而不利生存的惡果。
所以,人類第二本能是「追求與同類的一致性」。這和機械人第二法則「遵從人類的指令,除非和第一原則矛盾」有異曲同工之理。
因為這個本能的執行需要人類的天生就能理解何謂「別人」,因此「意識和直覺」有存在的必要。因為一個有獨立思考能力的個體必須先有自我意識以及同類意識,才能理解何謂「別人」。
正常來說這是力量第二強的本能。
=人類第三本能=
因為能夠想出各種各樣不曾見過的做法,因此人類不小心殺了自己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因此進化令人類比那些不擅想出新做法的動物更加有動機去考慮自己的做法的危險性。
所以,人類的第三本能是「貪生怕死」。因此人類的意識和直覺都有必要存在,因為沒有意識就不能天生地感受到「自己在生存」,而沒有直覺也就沒有「同步」,也就不能透過同伴的死來理解「自己的死亡」的存在。
(由此可見為何「目擊別人死亡」對人類有如此大的心理沖擊,因為它觸動了人類的第三大的本能。)
=小小的討論=
這三種本能解釋了「意識」有什麼進化功能、在人類的生存上擔任了什麼角色,而且也解釋了為什麼人類的法律一向有「意識」概念和衍生的裁判差別,因為文化上對意識的重視能夠強化意識的功用,同時文化也是進化機制能夠作用的對象。另外也預測了意識的復雜程度限制了個體能發展的道德觀。
另外,由於人類的腦神經的硬體設定,這三大本能的「強度」會由「形成的時序」來決定,然而因為這三大本能牽涉的概念的形成有特定的順序(原始意識->同類意識->別人和自己的分別),所以如無破損,相對強度的次序必然是那樣子。
不同程度的思考能力會造成這些本能實際上的不同的體現狀態,這一點心理學上早有發現。平日常見的「版本」是:遵從感情行事、遵從主流做法、恐懼死亡。對於意識更為發達的人,會是:正視自我感受、尋求和平、熱愛生命。
另外這套本能的生成機制也預測了什麼樣的人比較不傾向遵從主流,同時也不那麼怕死:當同類意識會比常人稀薄,第二本能當然會力度微弱,而第三本能(當啟動時)的強度也會大大下降——這預測了在所有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單獨成長的小孩也比在同齡群體中成長的小孩更容易自殺、做出危險動作、更容易有反叛、反社會行為、而且更自我中心。
最有趣的地方是,意識和自動計算的能力(直覺)越是發達,這三大本能的效果就越是強烈,而同時地那個人也就更是接近普遍定義中的「天才」。這種機制預測及解釋了為什麼各地的心理學家都觀察到的一件事:平均來說,資優生的道德感和自我意識都比常人明顯地強。
=小結=
這東西有希望成為歷史心理學的骨架理論之一。
Ⅷ 動物都有哪些本能
這要看什麼動物了,而且有很多的。人類和動物不學而能的行為。如嬰兒吮乳、蜜蜂釀蜜等。發育完全的正常動物,不需經過學習、練習、適應、模擬或經驗,即能表現出某種協調一致的復雜固定性行為。如蜘蛛織網、蜜蜂跳舞和鳥類遷徙等,都是本能行為。本能不單是對簡單刺激的局部性反應,而是按預定程序進行的一系列行為活動。如鳥類的築巢,它能熟練地選擇和安放築巢材料,並拔下自身羽毛排在巢內。本能是動物在種族進化過程中形成的,並固定下來遺傳給後代的反射活動,雖然本能行為的程序有繁、有簡,延續的時間有長、有短,但都是同種動物所共有的,這對維持動物種族生存、繁殖後代等都有重要意義。例如,同一種大腹園蛛(Atanea
ventricosa)的結網方式和形狀,在個體中的表現大致相似;同一種蜜蜂營造的蜂房,跳舞語言,釀制蜂蜜和喂飼幼蟲等過程,在成千上萬的蜂群中表現也很相似;剛孵化出的小鴨就都會走路,下水游泳、攝食等,這些普遍具有的復雜行為,不是個體在生活過程中學到的,是屬於非條件反射的神經活動,是該種動物的本能。
Ⅸ 人類的生物屬性(生物意識)有哪些本能有哪些生物屬性和本能有哪些區別
生物學的分支學科各有一定的研究內容而又相互依賴、互相交叉。此外,生命作為一種物質運動形態,有它自己的生物學規律,同時又包含並遵循物理和化學的規律。因此,生物學同物理學、化學有著密切的關系。生物分布於地球表面,是構成地球景觀的重要因素。因此,生物學和地學也是互相滲透、互相交叉的。
早期的生物學主要是對自然的觀察和描述,是關於博物學和形態分類的研究。所以生物學最早是按類群劃分學科的,如植物學、動物學、微生物學等。由於生物種類的多樣性,也由於人們對生物學的了解越來越多,學科的劃分也就越來越細,一門學科往往要再劃分為若干學科,例如植物學可劃分為藻類學、苔蘚植物學、蕨類植物學等;動物學劃分為原生動物學、昆蟲學、魚類學、鳥類學等;微生物不是一個自然的生物類群,只是一個人為的劃分,一切微小的生物如細菌以及單細胞真菌、藻類、原生動物都可稱為微生物,不具細胞形態的病毒也可列入微生物之中。因而微生物學進一步分為細菌學、真菌學、病毒學等。
按生物類群劃分學科,有利於從各個側面認識某一個自然類群的生物特點和規律性。但無論具體對象是什麼,研究課題都不外分類、形態、生理、生化、生態、遺傳、進化等方面。為了強調按類型劃分的學科已經不僅包括形態、分類等比較經典的內容,而且包括其他各個過程和各種層次的內容,人們傾向於把植物學稱為植物生物學,把動物學稱為動物生物學。
生物在地球歷史中有著40億年左右的發展進化歷程。大約有1500萬種生物已經絕滅,它們的一些遺骸保存在地層中形成化石。古生物學專門通過化石研究地質歷史中的生物,早期古生物學多偏重於對化石的分類和描述,近年來生物學領域的各個分支學科被引入古生物學,相繼產生古生態學、古生物地理學等分支學科。現在有人建議,以廣義的古生物生物學代替原來限於對化石進行分類描述的古生物學。
生物的類群是如此的繁多,需要一個專門的學科來研究類群的劃分,這個學科就是分類學。林奈時期的分類以物種不變論為指導思想,只是根據某幾個鑒別特徵來劃分門類,習稱人為分類。現代的分類是以進化論為指導思想,根據物種在進化上的親疏遠近進行分類,通稱自然分類。現代分類學不僅進行形態結構的比較,而且吸收生物化學及分子生物學的成就,進行分子層次的比較,從而更深刻揭示生物在進化中的相互關系。現代分類學可定義為研究生物的系統分類和生物在進化上相互關系的科學。
生物學中有很多分支學科是按照生命運動所具有的屬性、特徵或者生命過程來劃分的。
形態學是生物學中研究動、植物形態結構的學科。在顯微鏡發明之前,形態學只限於對動、植物的宏觀的觀察,如大體解剖學、脊椎動物比較解剖學等。比較解剖學是用比較的和歷史的方法研究脊椎動物各門類在結構上的相似與差異,從而找出這些門類的親緣關系和歷史發展。顯微鏡發明之後,組織學和細胞學也就相應地建立起來,電子顯微鏡的使用,使形態學又深入到超微結構的領域。但是形態結構的研究不能完全脫離機能的研究,現在的形態學早已跳出單純描述的圈子,而使用各種先進的實驗手段了。
生理學是研究生物機能的學科,生理學的研究方法是以實驗為主。按研究對象又分為植物生理學、動物生理學和細菌生理學。植物生理學是在農業生產發展過程中建立起來的。生理學也可按生物的結構層次分為細胞生理學、器官生理學、個體生理學等。在早期,植物生理學多以種子植物為研究對象;動物生理學也大多聯系醫學而以人、狗、兔、蛙等為研究對象;以後才逐漸擴展到低等生物的生理學研究,這樣就發展了比較生理學。
遺傳學是研究生物性狀的遺傳和變異,闡明其規律的學科。遺傳學是在育種實踐的推動下發展起來的。1900年孟德爾的遺傳定律被重新發現,遺傳學開始建立起來。以後,由於T.H.摩爾根等人的工作,建成了完整的細胞遺傳學體系。1953年,遺傳物質DNA分子的結構被揭示,遺傳學深入到分子水平。現在,遺傳信息的傳遞、基因的調控機制已逐漸被了解,遺傳學理論和技術在農業、工業和臨床醫學實踐中都在發揮作用,同時在生物學的各分支學科中佔有重要的位置。生物學的許多問題,如生物的個體發育和生物進化的機制,物種的形成以及種群概念等都必須應用遺傳學的成就來求得更深入的理解。
胚胎學是研究生物個體發育的學科,原屬形態學范圍。1859年達爾文進化論的發表大大推動了胚胎學的研究。19世紀下半葉,胚胎發育以及受精過程的形態學都有了詳細精確的描述。此後,動物胚胎學從觀察描述發展到用實驗方法研究發育的機制,從而建立了實驗胚胎學。現在,個體發育的研究採用生物化學方法,吸收分子生物學成就,進一步從分子水平分析發育和性狀分化的機制,並把關於發育的研究從胚胎擴展到生物的整個生活史,形成發育生物學。
生態學是研究生物與生物之間以及生物與環境之間的關系的學科。研究范圍包括個體、種群、群落、生態系統以及生物圈等層次。揭示生態系統中食物鏈、生產力、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的有關規律,不但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而且同人類生活密切相關。生物圈是人類的家園。人類的生產活動不斷地消耗天然資源,破壞自然環境。特別是進入20世紀以後,由於人口急劇增長,工業飛速發展,自然環境遭到空前未有的破壞性沖擊。保護資源、保持生態平衡是人類當前刻不容緩的任務。生態學是環境科學的一個重要組成成分,所以也可稱環境生物學。人類生態學涉及人類社會,它已超越了生物學范圍,而同社會科學相關聯。
生命活動不外物質轉化和傳遞、能的轉化和傳遞以及信息的傳遞三個方面。因此,用物理的、化學的以及數學的手段研究生命是必要的,也是十分有效的。交叉學科如生物化學、生物物理學、生物數學就是這樣產生的。
生物化學是研究生命物質的化學組成和生物體各種化學過程的學科,是進入20世紀以後迅速發展起來的一門學科。生物化學的成就提高了人們對生命本質的認識。生物化學和分子生物學的內容有區別,但也有相同之處。一般說來,生物化學側重於生命的化學過程、參與這一過程的作用物、產品以及酶的作用機制的研究。例如在細胞呼吸、光合作用等過程中物質和能的轉換、傳遞和反饋機制都是生物化學的研究內容。分子生物學是從研究生物大分子的結構發展起來的,現在更多的仍是研究生物大分子的結構與功能的關系、以及基因表達、調控等方面的機制問題。
生物物理學是用物理學的概念和方法研究生物的結構和功能、研究生命活動的物理和物理化學過程的學科。早期生物物理學的研究是從生物發光、生物電等問題開始的,此後隨著生物學的發展,物理學新概念,如量子物理、資訊理論等的介入和新技術如 X衍射、光譜、波譜等的使用,生物物理的研究范圍和水平不斷加寬加深。一些重要的生命現象如光合作用的原初瞬間捕捉光能的反應,生物膜的結構及作用機制等都是生物物理學的研究課題。生物大分子晶體結構、量子生物學以及生物控制論等也都屬於生物物理學的范圍。
生物數學是數學和生物學結合的產物。它的任務是用數學的方法研究生物學問題,研究生命過程的數學規律。早期,人們只是利用統計學、幾何學和一些初等的解析方法對生物現象做靜止的、定量的分析。20世紀20年代以後,人們開始建立數學模型,模擬各種生命過程。現在生物數學在生物學各領域如生理學、遺傳學、生態學、分類學等領域中都起著重要的作用,使這些領域的研究水平迅速提高,另一方面,生物數學本身也在解決生物學問題中發展成一獨立的學科。
有少數生物學科是按方法來劃分的,如描述胚胎學、比較解剖學、實驗形態學等。按方法劃分的學科,往往作為更低一級的分支學科,被包括在上述按屬性和類型劃分的學科中。
生物界是一個多層次的復雜系統。為了揭示某一層次的規律以及和其他層次的關系,出現了按層次劃分的學科並且愈來愈受人們的重視。
分子生物學是研究分子層次的生命過程的學科。它的任務在於從分子的結構與功能以及分子之間的相互作用去揭示各種生命過程的物質基礎。現代分子生物學的一個主要分科是分子遺傳學,它研究遺傳物質的復制、遺傳信息的傳遞、表達及其調節控制問題等。
細胞生物學是研究細胞層次生命過程的學科,早期稱細胞學是以形態描述為主的。以後,細胞學吸收了分子生物學的成就,深入到超微結構的水平,主要研究細胞的生長、代謝和遺傳等生物學過程,細胞學也就發展成細胞生物學了。
個體生物學是研究個體層次生命過程的學科。在復式顯微鏡發明之前,生物學大都是以個體和器官系統為研究對象的。研究個體的過程有必要分析組成這一過程的器官系統過程、細胞過程和分子過程。但是個體的過程又不同於器官系統過程、細胞過程或分子過程的簡單相加。個體的過程存在著自我調節控制的機制,通過這一機制,高度復雜的有機體整合為高度協調的統一體,以協調一致的行為反應於外界因素的刺激。個體生物學建立得很早,直到現在,仍是十分重要的。
種群生物學是研究生物種群的結構、種群中個體間的相互關系、種群與環境的關系以及種群的自我調節和遺傳機制等。種群生物學和生態學是有很大重疊的,實際上種群生物學可以說是生態學的一個基本部分。
以上所述,還僅僅是當前生物學分科的主要格局,實際的學科比上述的還要多。例如,隨著人類的進入太空,宇宙生物學已在發展之中。又如隨著實驗精確度的不斷提高,對實驗動物的要求也越來越嚴,研究無菌生物和悉生態的悉生生物學也由於需要而建立起來。總之,一些新的學科不斷地分化出來,一些學科又在走向融合。生物學分科的這種局面,反映了生物學極其豐富的內容,也反映了生物學蓬勃發展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