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海洋環境分帶及海岸類型
1. 海洋環境分帶
海洋的環境系統非常復雜,從海岸線到深海,由於水深的變化和離陸地越來越遠,其環境特點有很大的差別,根據水深和環境特徵,從陸地向海洋方向依次分為濱海、淺海、半深海和深海(圖 8-1),其海底地貌單元相應稱為海岸帶、大陸架、大陸坡和大陸基、深海盆地、大中洋脊(圖 8-1)。
圖 8-1 海洋環境分區及海底地貌單元(據程捷等,1999,修改補充)
濱海 濱海帶(littoral zone)是低潮面與特大高潮面之間的部分,通常可劃分為後濱帶(backshore zone)(潮上帶,supralittoral zone)、前濱帶(foreshore zone)(潮間帶,intertidal zone)和外濱帶(臨濱帶,off zone),其中外濱帶為從低潮面到水下岸坡部分(浪基面位置)。濱海帶的寬度差別很大,主要受地形和潮差的影響。一般在泥質海岸或非常平緩地形的海岸帶,濱海帶很寬,可達幾十千米; 而在地形比較陡的基岩海岸,其寬度比較窄,只有幾米或幾十米。濱海帶的環境變化大,海水時沒時露,水動力作用強烈,生長有陸地和海洋生物。後濱帶長期露出海面,海水作用的時間短暫,但常遺留下先前海水作用形成的地貌,如海灘、海蝕崖、海蝕凹槽等。前濱帶,即潮間帶,是隨著漲潮和退潮,時淹時露,並受到海水的強烈改造作用,是一個環境快速變化的地帶。在海水的作用下形成沙壩、沙嘴、海灘、波切台、海蝕凹槽等地貌。
淺海(shallow sea)是從零米(低潮線,通常以平均海平面為准)到水深 200m 的水域,淺海的海底稱為大陸架(continental shelf)。淺海水域陽光充足,營養物質豐富,含氧量高,生物繁盛,是海洋中生物種類最多的地帶,如熱帶海域的珊瑚礁生態系統被譽為海洋中的「熱帶雨林」。在較淺的水域,波浪作用常可影響到海底,使沉積物形成波痕、斜層理等沉積構造; 而在較深的水域,只有巨大的波浪才能作用到海底,形成風暴岩等。在有河流入海的區域,海底被河水侵蝕可形成水下谷地。在第四紀的低海面時,現今淺海的海底可部分露出水面,形成海積階地、沙壩等地貌,但現今都位於海平面以下。
半深海(bathyal sea)是從水深 200m 到 2000m 或 4000m 的水域,其海底稱為大陸坡(continental slope)。在太平洋,由於沒有大陸基的發育,從大陸坡通過海溝直接過渡到深海盆地,因此水深可達 4000m; 而在大西洋從大陸坡經過大陸基再到深海盆地,所以大陸坡腳水深在 2000m 左右。半深海水較深,下部陽光難以達到,營養物質遠不如淺海豐富,因此該海域生物種類較淺海少,而且主要是生活在表層海水的浮游和游泳生物。在大陸架與大陸坡過渡區域,在一些誘發因素影響下可形成一種密度較高的濁流(turbidity current),並順大陸坡而下侵蝕坡面形成海底峽谷(submarine canyon)。
深海(deep sea)是水深大於 2000m 或 4000m 的水域,海底包括大陸基(continental rise)、深海盆地(abyssal basin)和大洋脊(oceanic ridge)。深海的水體性質與半深海相似,但海底地貌有較大的差別。
2. 海岸類型
海岸(coast)是海洋與陸地分界靠陸的一側,其分界線為海岸線(coast line)。海岸線是海平面與陸地的交線,通常以平均海平面為准。海岸的形態、物質組成和形成原因,在不同的地區是各種各樣的,差別甚大,如有懸崖峭壁的海岸,也有平坦寬闊的海岸; 既有岩石裸露的海岸,也有生物茂密的海岸。因此,海岸類型就有不同的分類。
(1)成因和形態分類
A. N. Strahler 根據海岸的成因和形態分成 8 種類型的海岸,即里亞式海岸(下沉海岸)、峽灣式海岸、斷層海岸、堤障沙島海岸、三角洲海岸、火山海岸、珊瑚海岸和紅樹林海岸(圖 8-2)。
圖 8-2 海岸的類型(據 A. N. Strahler 等,1978)
里亞式海岸(Rias coast)發育在新構造運動的下降區,由沉沒的山谷和山脊組成交錯分布的海灣和海岬,海岸線曲折,海岸坡度較陡,基岩裸露。
峽灣式海岸(fjord coast)是分布在高緯度地區,冰川穀地被海水淹沒所形成的長條狀海岬和峽長海灣交錯出現的海岸,海岸線曲折,海岸坡度陡,基岩裸露。
斷層海岸(fault coast)是由斷層上升盤構成的海岸,此海岸陡峭,海岸線多平直,海水深。
堤障沙島海岸(offshore-bar coast)是由障壁島或離岸沙壩構成的砂質海岸,多分布在海平面下降區,沿岸有大量的澙湖發育,海岸平緩,多為泥沙質。
三角洲海岸(delta coast)就是三角洲地區的海岸,海岸平坦,泥灘發育,海岸線多曲折,海岸平緩,多為泥沙質。
火山海岸(volcanic coast)是由火山岩構成的海岸,沿岸有大量的火山錐分布,在太平洋的西海岸和加勒比海較發育。
珊瑚礁海岸(coral coast)分布在熱帶水域,由珊瑚礁構成,如在澳大利亞的大堡礁海岸。
紅樹林海岸(mangrove coast)也分布在熱帶海域,沿岸生長大量的紅樹林或發育紅樹林沼澤。
(2)物質組成分類
也有人根據海岸的物質組成,把海岸分為基岩海岸、沙質海岸、泥質海岸和生物海岸(圖 8-2)。
基岩海岸(rock coast)是指由未經移動的岩石組成的海岸,這種海岸一般有陡峭的岩壁,或凹凸的海岬和海灣,海底坡度大,海浪作用強烈,如里亞式海岸(下沉海岸)、峽灣式海岸和斷層海岸屬於這種類型。
砂質海岸(sand coast)是由沙粒構成的海岸,海岸平緩和松軟,發育沙灘,如堤障沙島海岸。
泥質海岸(puddly coast)主要由泥質構成的海岸,地形非常平坦,有大量的泥灘發育,海岸松軟,在三角洲地區常有這種海岸發育。
生物海岸(biogenic coast)有生物生長的海岸,如紅樹林海岸、珊瑚礁海岸等。
(3)構造運動分類
上升海岸(elevated coast)由陸地上升或海平面下降形成的海岸,這種海岸多分布在新構造運動的上升區。海岸多為基岩,海岸坡度陡,保留古海蝕地貌,如海蝕崖、海蝕穴、古波切台等。
中性海岸(neutral coast)陸地或海面升降都不明顯地區的海岸。海岸平緩,沙灘、泥灘發育,砂質海岸、泥質海岸多屬這種類型。
下沉海岸(sinking coast)因陸地下降或海平面上升,部分陸地沉沒於海水以下形成的海岸。海岸多為基岩,幾乎無古海岸地貌保存,常形成三角灣、峽灣,海岸線曲折,多岬角、半島和島嶼,並有深水道和良港。
❷ 濱海沉積有何特徵其地質意義是什麼如何理解結晶分異作用及其地質意義
濱海帶的絕大部分地區,時而出露水面,時而被水淹沒,環境極為復雜,是潮流、拍岸浪、底流等強烈作用的地帶,海水中氧氣充足,光照良好,除有大量藻類外,多為鑽孔生物和厚殼生物。
侵蝕區砂多、堆積區泥多,近岸砂多、岸外泥多 ,主要是沉積物呈現機械沉積分異規律.
一種成分的岩漿按礦物熔點高低依次結晶出不同成分的礦物並形成不同種類的岩石,稱為結晶分異作用
❸ (一)膠東海岸沙生植被的類型與基本特點
海岸帶分為泥質海岸、沙質海岸、基岩海岸、生物海岸和人工海岸。天然濱海鹽生植被多分布於泥岸和沙岸的濱海鹽漬土上。濱海沙灘是以海水影響為基本過程的地貌類型,適應這種環境的植物類群與適生於內陸的沙地植物可能存在巨大差別。
種類組成。植物種類簡單,不少單優勢群落,甚至單種群落。根據40餘條線路150多個(1m×1m)樣方調查資料統計,組成膠東海岸沙生植被的種子植物共有19科35屬40種(包括變種)。各種屬在沙生植被組成中的作用,詳見表5-13。由表5-13可知,沙生植被的組成種類以禾本科居首要地位,共有10種,其中4種為建群種;菊科和藜科居次要地位,分別有6種和5種,再次為莎草科、豆科、蓼科各2種。此外,旋花科等13科各1種。
表5-13 沙生植被組成種數及建群種的分布
生活型譜。從表5-14可以看出,多年生地下芽植物為明顯的優勢生活型,占優勢地位。為適應沙地水分、養分貧乏的土壤條件,基本上屬於兩種生長類型:①地下部器官特別發達儲存水分和養分,如砂鑽台草(Carexkobomugi)、矮生苔草(C.pumila)、腎葉打碗花(Calystegia soldanella)、匍匐苦蕒菜(Ixeris repens)、白茅(Imperata cylindricavar.major)等,均具有十分發達的、匍匐伸長的地下根莖;天門冬(Asparagus cochin-chinensis)有簇生的肉質塊根;砂引草(Messerschmidia)、豬毛菜(Salsola collina)、軟毛蟲實(Corispermum puberulum)的根系特別發達,為地上部的5~6倍長,特別是珊瑚菜(Glehnia littoraris)的直根細長,達1.7m。②縮短生長發育期,完成生活史,如砂引草、軟毛蟲實、豬毛菜、沙蓬(Agriophyllum arenarium)等種子越冬植物。
表5-14 膠東海岸沙生植被的生活型譜
分布。膠東海岸沙生植被普遍分布於沙質海岸的沙灘、沙堤及河口沙嘴處,基岸海岸局部港灣有沙灘的地方也有零星分布。據野外調查,一般在近海地下水位較高的沙灘內緣,隨著地勢傾斜緩升到沙堤或沙丘,沙生植被組成植物從草本到灌木,最後到森林。群落分布通常是耐沙壓、沙埋的砂鑽苔草群落出現在最前列,局部地方有時還出現珊瑚菜群落、矮生苔草群落和砂引草群落。砂鑽苔草群落進一步發展,就出現白茅群落。在同一地段,有時還可見到濱麥(Leymus mollis var.coreensis)群落、粗毛鴨嘴草(Ischaemum bar-batum)群落、蘆葦(Phragmitas communis)群落和月見草(Oenothera biennis)群落。最後進入灌木階段達呼里胡枝子(Lespedeea davurica)群落和單葉蔓荊(Vitex rotundifolia)群落。有些地段還可見到由蘆葦群落進一步發展為怪柳(Tamarix chinensis)群落。
演替。影響海岸沙生植被演替的主要因素是沙生質地和水分狀況,所以海岸沙生植被的演替屬外因演替,即外因動態演替。在濱海沙灘裸地上,以砂鑽苔草為主要建群種的沙生植物群落首先出現,是沙生植被在沙灘裸地上的先鋒植物群落,這些多年生的沙生植物不僅具有以種子進行有性繁殖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具有很發達的地下部器官——地下匍匐莖和地下根莖、塊根,從而有利於植物體著生於沙地,吸收水分和養分。這些具有旱生形態特徵的營養器官在整個生長季節里,能夠旺盛地生長、發育。植物群落的出現,使土壤砂性逐漸減弱,土壤有機質增加,並加速土壤脫鹽化的進程。隨著地勢的抬高,土壤含鹽量下降,具特別強壯根莖的多年生草本植物白茅、蘆葦等相繼侵入,進而取代砂鑽苔草、珊瑚菜、砂引草而形成優勢種,形成白茅群落或蘆葦群落。由於灌木比多年生草本高大,佔領地上、地下空間也大,營養、水分的吸收面積也大,尤其像單葉蔓荊、達呼里胡枝子、怪柳,分支多,生長快,節上生根,一旦其匍匐枝延伸入多年生草本群落內,前者的生長將受到抑制,是無法與其競爭的,最後即為達呼里胡枝子、單葉蔓荊或怪柳群落所演替。特殊情況下,砂鑽台草群落能直接演替為灌木群落。同樣原因,灌木群落還將被喬木群落所演替。這里需要指出,膠東海岸沙灘自最大高潮位線向陸地延伸的范圍很窄,只有100~200m,天然植被演替發展到草本階段後期,即為人工栽種紫穗槐(Amorpha frutico-sa)、黑松(Pinus thunbergii)、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或白榆(Ulmus pumila)等海岸防護樹種,或人工改造為農田,種植玉米(Zea mays)、花生(Arachis hypogaea)地瓜(Ipomoeabatatas)等農作物,所以極少有木本階段發生。因此,膠東海岸天然木本植物較少,天然森林更罕見。
❹ 海洋環境一般特徵
現代海洋約佔地球表面積的71%,地史時期海洋所佔地表面積的比例更大。因此,海洋環境在地質歷史中佔有極其重要的位置。海洋是沉積作用的重要場所,海洋沉積岩層的規模較大,分布穩定。許多重要沉積礦產和油氣資源都產於海相地層中。
海洋環境的物理、化學特徵與大陸環境差別較大。在海岸帶,由潮汐、波浪和海流引起的海水運動比較顯著。潮汐主要在沿岸區,波浪可以影響到淺海區。與湖泊環境相比,除潮汐作用外,其他作用只是規模大小的不同。一般來說,海水溫度比大陸水體低,海水溫度的變化也比較小。含鹽是海水的重要特徵之一,正常海水的含鹽度為3.5%,高於3.5%者為咸化海,低於3.5%者為淡化海。海水的含鹽度不僅對海洋生物有重要影響,同時對沉積物的性質也有很大影響。海水的pH值一般介於7.2~8.4之間,呈弱鹼性,而大陸湖盆的水體一般呈弱酸性。
海洋中生物種類繁多,數量豐富,可形成生物礁。依據生活方式可把海洋生物分為底棲生物、游泳生物和浮游生物三大類。浮游生物和游泳生物生活在50~100m的上部水層內,底棲生物生活在海洋底部。絕大部分底棲生物棲息於水深10~100m的海底,即海岸帶至淺海的上部。
海相沉積岩主要包括碳酸鹽岩、碎屑岩和黏土岩三大類。其中碳酸鹽岩的分布最為廣泛;碎屑岩的成分一般比大陸環境下形成的碎屑岩單純,多為單成分礫岩和石英砂岩類;黏土岩的主要成分為蒙脫石、伊利石和水雲母。
❺ 怎樣判斷海岸類型
*註:本篇法規已被《河北省昌黎黃金海岸國家級海洋類型自然保護區管理辦法修正案》(發布日期:1998年1月1日實施日期:1998年1月1日)修正
河北省昌黎黃金海岸國家級海洋類型自然保護區管理辦法
(河北省人民政府批准1995年4月10日省海洋局發布)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為加強昌黎黃金海岸國家級海洋類型自然保護區(以下簡稱保護區)的建設和管理,保護自然環境和自然資源,根據國家有關法律、法規,結合保護區實際,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本辦法所稱保護區是指位於本省昌黎縣境內的沿岸陸域和海域。陸域北界為大蒲河南岸,南界為灤河口北岸,西界為經北部沙丘的西緣,向南繞過七裏海的西側,經由侯里、大灘等村東至灤河口,東界為東經119°37′,海域為北緯39°37′至39°32′;總面積300平方公里。
第三條保護區的保護對象為海岸自然景觀及所在海區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包括文昌魚、沙丘、沙堤、瀉湖、林帶、海水、鳥類等構成的沿岸海區生態系統。
第四條凡在保護區內從事各項活動的單位和個人,必須遵守本辦法。
第五條省海洋行政部門負責保護區的管理和監督。
昌黎黃金海岸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處(以下簡稱管理機構)負責保護區的具體管理工作。具體職責是:
(一)貫徹執行國家有關海洋類型自然保護區的法律、法規和方針、政策。
(二)會同有關部門擬定保護區的建設規劃。
(三)會同有關部門開展保護區內的自然資源調查和自然環境監測,並建立檔案。
(四)協助有關部門開展保護區內的生態環境恢復和科學研究活動。
(五)進行自然保護的宣傳教育。
第六條保護區內的國有林地、林帶,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和《河北省森林資源管理條例》的有關規定進行管理。
第七條開發利用保護區內土地資源,要依照國家和本省有關土地管理的法律、法規規定執行。
第八條公安、林業、土地、水產、旅遊、環保、水利、電力、建設和交通等部門,應依照各自職責,協助管理機構做好保護區內的管理工作。
第九條任何單位和個人都有保護區內自然環境、自然資源和自然景觀的義務,有權對損害、破壞保護區的行為進行制止和舉報。
第二章保護區管理
第十條保護區劃為科研區、開發區、治理區和監測區。由管理機構負責設立界碑標志,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擅自移動和破壞。
(一)科研區北界為潮汐通道,南至灤河口北岸,西界為沙丘分布邊緣,東界至低潮線,面積46.1平方公里。
(二)開發區北界為大蒲河南岸,南至七裏海、潮汐通道北側,西界為沙丘西部邊緣,東至低潮線,面積23平方公里。
(三)治理區為七裏海瀉湖盆及周圍的湖灘和潮汐通道,面積22.4平方公里。
(四)監測區為北緯39°37′至39°32′,低潮線至東經119°37′ ,面積208.5平方公里。
核心區為以上分區中的一級小區,面積92.03平方公里。
第十一條在保護區內陸地上從事生產經營、開發利用、科學研究、教學、考察、拍攝電影、電視等活動(本辦法第六條規定的除外),在向其行業主管部門申請前,應徵得管理機構的同意,並將科研成果副本送交管理機構備案。
使用保護區內海域的,依照《河北省海域管理規定》的有關規定審批。
第十二條未經批准,禁止任何非管理人員進入保護區的核心區。因科學研究需要必須進入核心區從事科學研究觀測、調查活動的,應事先向管理機構提交申請和活動計劃,經省海洋行政部門審核、報國家海洋局批准。
第十三條外國人進入保護區內從事有關活動的(旅遊者除外),接待單位應事先向管理機構提出申請,由管理機構報省海洋行政部門審核,轉報國家海洋局批准。
第十四條保護區內禁止下列活動:
(一)不得擅自進行砍伐、捕撈、開墾、挖沙及狩獵、放牧、攀登沙丘等活動。
(二)不得傾倒垃圾、廢渣和排放含油、含毒的及其他有害的物質。
(三)開發區、治理區和監測區內不得建設有污染自然環境、破壞自然資源和自然景觀的生產設施及建設項目。
第十五條在保護區內已經開發建設的項目,其污染物排放不得超過國家規定的污染物排放標准。
本辦法實施前已建成的設施,建設單位應向管理機構報告。對保護區的自然環境、自然資源和自然景觀有影響的,應限期治理。造成損害的,必須採取補救措施。
第十六條在保護區內開辦旅遊項目,其旅遊地點、旅遊路線和交通標志的設置,應符合保護區的建設規劃。
第十七條凡進入保護區的單位和個人,應服從管理機構的管理。
第十八條保護區所在地的公安派出機構,負責維護保護區內的治安秩序。
第三章獎勵與處罰
第十九條凡執行本辦法,在保護區的建設和管理活動中做出顯著成績的單位和個人,由省海洋行政部門或省人民政府給予表彰、獎勵。
第二十條對違反本辦法規定的行為,由省海洋行政部門查處。
第二十一條有下列行為之一的,分別給予警告、責令其改正、責令其恢復原狀,並處以一千元以下罰款的行政處罰:
(一)擅自移動或破壞保護區界碑標志的;
(二)違反本辦法第十一條第一款、第十二條、第十四條規定的。
第二十二條罰沒款一律上繳同級財政。
第二十三條妨礙保護區管理人員執行公務的,由公安機關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條例》的有關規定予以處罰。
第二十四條違反本辦法規定,情節嚴重構成犯罪的,由司法機關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二十五條保護區管理人員玩忽職守、濫用職權、徇私舞弊的,由所在單位或上級主管部門給予行政處分。情節嚴重構成犯罪的,由司法機關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二十六條當事人對處罰決定不服的,可依照行政復議條例和行政訴訟法的有關規定,申請復議或提起訴訟。
第四章附則
第二十七條本辦法由河北省海洋局負責解釋。
第二十八條本辦法自發布之日起施行。
註:科研區一級小區:北界為新開口南2.5公里,南界為灤河口北5公里,東界為低潮線,西界為距低潮線4公里,面積12.36平方公里。
治理區一級小區:平均高潮水面范圍,面積9.17平方公里。
監測區一級小區:10~15米等深線海區,面積70.5平方公里。
發布部門:河北省政府發布日期:1995年04月10日實施日期:1995年04月10日(地方法規)
❻ 學習任務了解海相中各相的特徵
一、濱海碎屑岩相
這里的濱海是指無堡島和潟湖的沿海地帶,其范圍大體上是從風暴浪所及的上限至低潮線之間的地區。它與大海的連通性很好,沒有受到堡島的遮擋。在濱海帶內,水動力狀況比較復雜,既有潮汐的作用也有波浪的作用。海水的鹽度正常,水流暢通。
濱海碎屑沉積物主要是由砂質組成,但在陡峻海岸的高能地區也有礫質沉積,在低能量的平原海岸則有泥質沉積。
(一)濱海砂岩相
濱海砂質沉積分布廣泛,砂質濱海的地貌單元通常劃分如圖2-8-9。
圖2-8-9 濱海的次級環境示意圖
(據Tucker,1981)
由於波浪和潮水的反復沖洗,使濱海砂質沉積物有極好的分選和圓度,粒度以中-細粒為主,從海岸至濱海,粒度有逐漸變小的趨勢。濱海砂的成分很純,幾乎全為石英,不穩定的岩屑和其他礦物很少。局部可能有重礦物的富集,有時可有生物介殼。
在海灘外面的濱面帶,可出現對稱的或不對稱的浪成波紋或沙丘,而以波浪的反復沖刷佔主導地位的前濱帶則形成平坦的表面。在濱海砂質沉積中,各種交錯層理非常發育。交錯層理、被截平的平面狀層理和重礦物的集中是濱海砂岩的重要特徵。
濱海砂岩體的形態、大小和分布決定於海岸帶的地形、波浪的方向和強度以及物質供應的多少。在多海灣的曲折海岸帶,砂岩體的分布隨海灣形狀的變化而呈各種不規則的形狀,規模小。在平直的海岸帶,砂岩體呈較寬的伸長狀或席狀,規模較大。
(二)濱海礫岩相
濱海礫岩往往出現在多山海岸的拍岸浪帶中,濱海礫質沉積和砂質沉積相似,一般分選和圓度很好,成分單一,多為單成分石英質礫岩。礫岩長軸多平行海岸線排列,最大扁平面向海洋方向傾斜,但由於有波浪的往復作用故有時也有向大陸方向傾斜的。濱海礫岩的厚度不大,分布也不廣。
(三)濱海泥質岩相
在低能的濱海環境中常形成泥質沉積。濱海泥質沉積一般不構成連續的帶,只堆積在沒有拍岸浪的一些孤立的地方。
濱海泥質岩分選較差,常有砂和粉砂混入物。由於退潮時濱海泥質沉積露出水面,故在層面上常有動物爬行的痕跡以及雨痕和乾裂紋等。
二、淺海碎屑岩相
淺海是指平均低潮線以下至水深200 m左右陸棚坡折處的海域,通常也稱作淺海陸棚區。在有大風暴時沉積的是砂和粉砂,沒有風暴時沉積的主要是黏土。
古代的淺海砂岩是多種多樣的,有由風暴產生的水流沉積的薄層狀的具粒序層理的交錯紋理的砂岩,這種砂岩常和泥質岩成互層;也有厚層狀的具板狀和槽狀交錯層的砂岩,這種砂岩是由潮汐沙脊和沙波造成的。淺海沉積沒有陸上暴露的標志,但常有海相生物化石和痕跡化石。由於不斷受到波浪、潮汐和海流的改造,故許多淺海砂岩在結構上具有較好的分選性和圓度,成分上也是成熟的,因此,淺海砂岩大都為石英砂岩。風暴砂質的底部常有原地介殼層。
三、半深海和深海相
半深海指的主要是大陸坡地帶,大陸坡的水深一般為200~2000 m。
深海是在大陸坡以下較深而又較平緩的大洋底部,其深度在2000 m以下。通常為深海平原。
現代半深海和深海沉積物有很大一部分是從陸棚邊緣的斜坡上搬運來的,它是通過滑動和重力流,尤其是濁流搬運來的陸源碎屑或碳酸鹽沉積物。另一部分則是在半深海、深海直接沉積的深海沉積物,這主要是各種深海軟泥,如褐色黏土、鈣質的抱球蟲軟泥和翼足類軟泥、硅質的放射蟲軟泥、硅藻軟泥以及鐵錳結核等。
古代深海沉積岩中研究得最詳細的是濁流沉積岩。
所謂濁流乃是在海底斜坡上形成的一種密度很大、含有大量砂泥物質的底流。濁流的性質與一般水流不同,由於它含有大量的泥砂,其密度比周圍水體的密度大,其中所含的砂、礫、粉砂等碎屑物質均處於懸浮搬運狀態,因此,它們可被搬運得很遠,甚至直達深海平原。
濁流常是斜坡上沉積物的滑移和滑動發展而成的,在很多情況下,地震也是觸發濁流形成的主要原因。
由濁流速度降低後沉積而成的岩石稱濁積岩。它們是最重要和最常見的深水砂岩類型,其大小從幾厘米至1m或更厚,它們和半深海或深海泥岩組成規則的互層,並形成幾百米或數千米厚的地層。粒序層理是濁積岩一種特徵的內部構造,而水平紋理和交錯紋理也很常見。某些濁積岩表現了一定的內部構造層序,稱鮑瑪層序(圖2-8-10)。鮑瑪層序包括:粒序層理層A,下部平行紋理層B,波紋交錯層理層C,上部水平紋理層D和泥質岩層E。這種序列可以用一種流動減弱的沉積作用來解釋。A和B代表上部流動體制;C表示下部流動體制;而D和E則是懸浮沉積的。在實際地層記錄中,並非所有的濁積岩的層序都發育得像鮑瑪層序那麼完整,而常見不完整的層序如B,C,D,E和C,D,E,A,E等,這種差別常與剖面所處的位置離源區的遠近有關,距源區(濁流開始的地點)近的,則岩層較厚、顆粒較粗、缺乏粒序層,有沖刷痕跡;而遠離源區的末端濁積岩則是較薄的、較細粒的和具較好的粒序層理、平行紋理、波紋交錯層理等。
深海濁積岩的成分較復雜,多為不穩定的組分,除石英外,有相當多量的岩屑,長石、雲母和泥質基質。多屬岩屑砂岩和粉砂岩。
濁流沉積砂岩體的形態,在平面上往往呈席狀或扇狀,橫剖面上呈大的透鏡狀,分布范圍很大,可達幾千甚至十萬平方千米。濁積岩系的總厚度可達幾千米。
圖2-8-10 硅質碎屑濁流層的鮑瑪層序和構造序列
(據Tucker,1981;轉引自余炳松等,2012)
四、海洋碳酸鹽岩相
現代海相碳酸鹽沉積作用的特點是水淺、陽光充足、溫暖、水體清潔、生物易於繁衍的海域,而碳酸鹽的形成則主要是生物和生物化學作用的結果,可是在碳酸鹽的沉積全過程中機械作用有明顯的影響,如鮞粒的形成、顆粒的分選破碎磨蝕等。碳酸鹽的沉積作用常是快速的,但容易受氣候改變、陸屑的注入、海盆強烈升降等因素的抑制。碳酸鹽沉積相模式有多人提出,如塔克(Tucker,1981)等,參看圖2-8-11。
圖2-8-11 碳酸鹽相的主要海洋沉積環境及其相的特徵
(據Tucker,1981)
下面分別介紹海洋碳酸鹽沉積的主要環境及其相的特徵。
(一)潮坪碳酸鹽相
潮坪是一些經常被水淹沒或很少被水淹沒的廣闊地區,以弱的潮汐和波浪作用占優勢,許多潮坪出現於堡堤後面的潟湖沿岸。潮坪按潮水作用的情況通常分為潮間帶和潮上帶。潮間帶是位於平均低潮面至平均高潮面之間的地帶。潮上帶則是日潮達不到的沉積區,僅在大潮或暴潮時才能被淹沒,因此它經常是較長時期露出水面的,潮坪碳酸鹽岩主要為微晶灰岩,常為團粒微晶灰岩,在某些潮溝內可有較粗粒的粒屑亮晶灰岩沉積,常呈透鏡狀,在潮間帶內和潮上帶下部較潮濕的地方,藍綠藻生長茂盛,形成藻席,與灰泥沉積物組成不規則的紋層狀構造。同時由於沉積物易於變干、收縮,以及藻類的腐爛,故在潮坪沉積物內常有「鳥眼」構造或窗孔構造及乾裂紋。
在乾旱地區,在潮上帶可有石膏、硬石膏甚至岩鹽等的沉澱,同時通過蒸發泵汲等作用,使碳酸鹽沉積物發生白雲石化,形成白雲岩。硬石膏、石膏及石鹽等蒸發鹽類礦物在地表經常成假象保存下來,較厚的蒸發岩溶解崩塌後可成為鹽溶角礫岩。
(二)堤後潟湖碳酸鹽相
這是位於堡堤後面的潮下地區,堡堤可以由礁或碳酸鹽沙灘構成。潟湖中沉積物的粒度是多變的,但大多數是富含團粒的微晶灰岩,在接近堡堤的地方,為較粗粒的沉積物。在鹽度較正常的潟湖中,常有一些細小、孤立的,多少呈圓形的生物礁生長,這種礁通稱為斑礁,在斑礁周圍有時也有較多的碎屑。潟湖石灰岩多為粒屑微晶灰岩、生物微晶灰岩和團粒微晶灰岩。
(三)潮間-潮下淺灘碳酸鹽相
出現於潮水和波痕作用的高能帶,包括堡堤、海灘、淺灘和潮汐三角洲。沉積的深度小於5~10m,在許多情況下,這些淺水地區位於碳酸鹽台地的向海邊緣。沉積物是鮞粒和經過分選與磨圓的骨屑組成的碳酸鹽砂,這些骨屑都是一些正常海生物的骨片,如珊瑚、雙殼類、藻類、棘皮動物和腕足類。
(四)開闊陸棚和台地碳酸鹽相
在濱海及淺水區沉積的主要為粒屑亮晶灰岩。在濱外為粒屑微晶灰岩和微晶灰岩,它們大都是在浪底之下沉積的。周期性的風暴可以影響這些沉積物,產生貝殼滯留沉積和風暴層,後者是由厚幾厘米的序粒層組成的。沉積物常有生物擾動,通常的骨屑組分為軟體動物,主要為雙殼類。灰泥丘和斑礁也可以在這些開闊的陸棚上出現,特別是在外陸棚邊緣多見。陸源的粉砂和黏土常是陸棚灰岩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有時成為薄的夾層。
(五)陸棚邊緣生物礁碳酸鹽相
生物礁一般是指具有生物構成抗浪骨架的碳酸鹽岩體。造礁的生物主要有珊瑚、層孔蟲、苔蘚蟲、海綿和藻類。由於礁主要是原地生長的,因此,礁灰岩具有兩個重要的特徵:一是成塊狀產出而不成層,二是在生長位置上的生物占優勢。原生空隙特別發育是礁灰岩的另一特徵。
(六)礁前碎屑岩堆碳酸鹽相
許多現代生物礁,尤其是位於陸棚邊緣上的礁體,礁前常是一個陡的斜坡,有些地方甚至是直立的,上部有許多造礁生物,向下則變為礁碎屑堆斜坡。沉積物主要是礁體破碎後帶下來的碎屑物質,粒度變化很大,從巨大的石塊、角礫直至砂和粉砂級的碎屑都可以出現;碎屑成分主要為與礁體有關的生物碎片或礁體的碎塊,構成礫屑灰岩、粒屑微晶灰岩。有時有滑動構造。
在陸棚邊緣斜坡上,除碎屑堆外,在較深水的地方還常有灰泥丘出現。灰泥丘是一些直徑幾十至幾百米的塊狀微晶灰岩堆積,其側面可變為具很好層理的石灰岩,其中常含海百合、苔蘚蟲和藻類等化石。
(七)開闊海或深海碳酸鹽相
在外陸棚、大陸斜坡和深海盆地內,因為水太深、底棲生物不能生活,但由遠洋浮游生物組成的碳酸鹽可堆積在缺少黏土的地方。
現代深海碳酸鹽沉積物是由翼足類、顆石藻和有孔蟲組成的。古代深海碳酸鹽岩出現在亞平寧的中生代地層中,如菊石紫紅色灰岩。白堊也是一種遠洋石灰岩。
深海石灰岩的特徵除了含多量的遠洋生物外,許多深海石灰岩是瘤狀的。有的含鐵錳結核和結殼。
在大陸坡和深海盆地內有時還有濁流沉積的碳酸鹽岩。在盆地內,濁流沉積的石灰岩常和半深海的黑色頁岩成互層。底面構造、粒序層理、水平紋理和波狀交錯紋理等在濁積石灰岩中也和在陸源濁積岩中一樣發育。
❼ 海邊環境對生物的影響
第一 椰子
一、 特徵
椰子樹(Cocosnueifera Linnaeus):別名椰樹,棕櫚科常綠喬木,高15~30米。單干,莖干粗壯。葉長3~7米,羽狀全裂,羽葉外向,折疊;葉柄粗壯,長1米以上,基部有網狀褐色棕皮。肉穗花序腋生,長1.5~2米,總苞舟形,最下一枚長60~100厘米,雄花呈三角狀卵形,雌花略扁之圓球形。堅果每10~20聚為一束。開花後一年一熟,外果皮黃色或褐色,中果皮為厚纖維層,內果皮即內殼為角質堅殼,再內為果肉,是有脂肪之白色肉質層,內藏有水液及胚子。
二、對環境的適應及環境的要求
1、 溫度:溫度的要求是影響椰子分布范圍和產量高低的限制因子。年平均溫度24-25℃、溫差較小、全年無霜地區,椰子才能正常開花結果。最理想的年平均溫度為26-27℃,最低月份平均溫度不低於20℃,溫差不超過5-7℃,椰子生長繁茂,發育正常,產量較高。在熱帶邊緣地區,偶爾低溫,短時間極端低溫達到0℃,椰子也能忍受,但果實生長發育受到一定影響。
2、 水分:年降雨量1300-2300毫米,分布均勻,適宜椰子生產。土壤排水良好,降雨量高達3800毫米也忍受。能進行灌溉地區,年降雨量600-800毫米也能適應,嚴重乾旱時將影響椰子產量。
3、 濕度:一般認為80-90%的濕度適宜椰子生長,低於60% 影響生長。
4、 風:熱帶作物中椰子抗風能力較強,常風3-4級有利於椰子葉面蒸騰和傳粉;7-8級熱帶風暴時椰子影響不大;9-10級強熱帶風暴有少量椰果被吹落,葉片被吹斷;但11-12級台風大量椰果吹落,葉片吹斷,嚴重影響椰子生產。
5、 光照:椰子是強光照作物,要求年光照量要達到2000小時,每月平均要達到120小時,低於這個水平椰子生長發育受影響。
6、 海拔:總體而言,椰子適宜低緯度、低海拔地區種植。椰子一般分布在沿海低海拔地區,在海拔100~200米地區種植最適宜。
7、 土壤:椰子能在pH 5~8的各類土壤中生長,以pH 7~8、排水良好、土層深厚、富含腐殖質的壤土或沙土最好,如沖擊土與沙壤土。
第二 北美海篷子
屬藜科(Chenopodiaceae )、鹽角草屬(Salicornia ),該屬在全世界大約有50多個種。
【鑒別】北美海蓬子是一種原產於北美洲沿海鹽沼中的天然喜鹽、耐鹽性強的植物,為一年生雙子葉草本植物,莖直立,分枝對生,肉質,呈綠色,有關節。葉片退化成鱗片狀,對生,基部連合成鞘狀,邊緣膜質。花序穗狀。每3個單花集成1簇,中央單花高於兩周邊花,呈三角形排列。所有單花均著生於緊密排列的肉質苞腋內,外觀似花嵌入花序軸內。花兩性,雌蕊1枚,雄蕊2枚(有時1枚),花被與子房離生。種子直立,卵形到長圓狀卵形,有鉤狀刺毛,成熟時易脫落。種子繁殖。北美海蓬子植株在原產地大約在7-9月份開花,10-12月份成熟。
【定殖】北美海蓬子生長於北美溫帶及亞熱帶地區的海濱及內陸鹽沼中,為一年生雙子葉草本植物。北美海蓬子為喜鹽植物,植株組織液富含大量鹽份(約30%),具有很高的滲透壓。
【來源】美國亞利桑那大學環境研究室1978年以來在全球范圍內搜集到約1300多種野生鹽生植物,種植於全海水灌溉的海濱農場中,鑒定與篩選出生存力強、具有一定經濟價值,可資馴化利用的20多個鹽生植物品種。其中以原產北美的海蓬子在生長活力、產量潛力、產品品質上表現最佳,現美國國際海蓬子公司已將其大田栽培並在多途徑產品增值開發利用上逐步商業化和規模化。
廣西農業科學院園藝研究所和廣西中商海洋生物有限公司於2001年引進北美海篷子,對不同北美海篷子品種進行了篩選,對其生物學特性及其在廣西栽培的適應性進行了研究。
【分布】世界范圍內,北美海蓬子已經在北緯16°~32°的熱帶、亞熱帶地區試種成功,我國南方沿海灘塗亦是北美海蓬子的適生區域,三亞、雷州、汕頭、防城和南通等地的小面積試種已取得成功。北美海蓬子在山東濱海鹽荒地上的適應性較差,表現為萌發晚、生長量小、開花結實晚、種子產量低且在露天條件下不能自然成熟
【基本特徵】海蓬子是一年生的海生植物,屬於藜科的草本植物,它很適合於沿海灘塗的生長,這種植物適合於生長過程中用海水來灌溉。海蓬子長的很像蘆筍,俗稱為海蘆筍,與一般海水蔬菜不同的是它是一種會變顏色的植物,進入成熟期後,海蓬子卸下綠裝換上紅色衣服。海蓬子的味道很鮮美,有一種淡淡的自然鹹味,非常清爽,可口。
海蓬子的蛋白質含量特別高,特別是氨基酸比一般的海水蔬菜高兩倍,它的油中亞油酸含量超過大豆的兩倍,另外,維生素微量元素含量都很豐富,長期食用還可以減肥。由於海蓬子有降血脂的功效,所以被人們美譽為減肥草,還得到了國家環保總局的OFDC有機食品認證。
❽ 濱海的環境存在什麼問題
海洋功能區劃是合理開發利用海洋資源、有效保護海洋生態環境的法定依據,也是沿海地方政府保護、開發、利用濱海濕地資源的基本遵循。但是部分地方政府為了經濟發展,屢次突破國家、省海洋功能區劃要求,擅自更改海岸線和海洋功能區類型,在不符合海洋功能區劃要求的區域審批填海項目,破壞濱海濕地。在地市海洋功能區劃修編時,違規增加工業與城鎮用海區、港口區、礦產與能源區、旅遊休閑娛樂區等開發性功能區面積,大規模破壞濱海濕地。在地方層面,很多地方積極通過立法的方式加強對濕地的保護管理,相繼頒布實施了一些地方性法規,但法規制定質量參差不齊。比如,某省頒布的濕地保護條例要求國家重點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確需佔用省級重要濕地的,按照「先補後占、占補平衡」的原則實施,對其他類型的項目沒有這一要求。
❾ 海洋環境如何分帶,各個帶的環境特徵,生物特徵如何,其他地質作用結果有哪些特
海洋環境最主要的特點是:海洋生態環境是立體的三維空間,而陸地上的生態環境是以平面的二維空間為主.
1.食物鏈、食物網較陸地生態系統復雜.
2.海洋生態環境較陸地生態環境穩定(立體空間並充滿海水).
3.減少生物體攝食所需能量(可順著海流或等著海流;固著性生物可靠著海流或水流帶來食物).
❿ 海洋200米1000米的環境特點,海洋生物,生物特徵
亞洲沿海漁場面積約佔世界沿海漁場總面積的40%。
盛產鮭、鱒、鱈、鰹、鯖、小黃魚、大黃魚、帶魚、烏賊、沙丁魚、金槍魚、馬鮫魚以及鯨等,著名漁場有舟山群島、台灣島、西沙群島、北海道島、九州島等島嶼的附近海域,以及鄂霍次克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