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生物信息 > 地球底下有什麼生物

地球底下有什麼生物

發布時間:2023-05-10 21:03:56

A. 在地球深地底還有別的生物嗎

不可能存在生物的,理論上認為過地殼內的溫度和壓力隨深度增加,每深入100米溫度升高1℃。近年的鑽探結果表明,在深達3公里以上時,每深入100米溫度升高2.5℃,到11公里深處溫度已達200℃。一般認為上地幔頂部存在一個軟流層,推測是由於放射元素大量集中,蛻變放熱,將岩石熔融後造成的,可能是岩漿的發源地。軟流層以上的地幔部分和和地殼共同組成了岩石圈。下地幔溫度、壓力和密度均增大,物質呈可塑性固態。地幔上層物質具有固態特徵,主要由鐵、鎂的硅酸鹽類礦物組成,由上而下,鐵、鎂的含量逐漸增加。地幔下面是地核,地核的平均厚度約3400公里。地核還可分為外地核、過渡層和內地核三層,外地核厚度約2080公里,物質大致成液態,可流動;過渡層的厚度約140公里;內地核是一個半徑為1250公里的球心,物質大概是固態的,主要由鐵、鎳等金屬元素構成。地核的溫度和壓力都很高,估計溫度在5000℃以上,壓力達1.32億千帕以上,密度為每立方厘米13克。
怎麼說呢。地球內部相當於每時每刻都在原子彈爆炸,而且C元素缺乏,所處環境封閉,無法參與外界元素交流,所以不可能存在生物,如果地球深地底有生物的話,那麼月球人火星人早就滿天飛了~~~

B. 地球地底下有什麼

地球內部構造 地球內部具有同心球層的分層結構,各層的物質組成和物理性質都有變化.地球內部是不能直接觀測的,所以有關地球內部的知識多是間接得來的.例如,根據天文學得)知的地球質量和大地測量所得的地球形狀和大小,可以計算出地球的平均密度為5.5克/厘米3.但是,地表物質的密度小於 2.7 克/厘米3 ;櫻毀銀因此可以推知地球內部物質的密度要比5.5克/厘脊宴米3為大.根據隕石有石隕石和鐵隕石之分,又由於地球有明顯的內源磁場,因此可以推斷地球內部有一個鐵質的地核.主要根據地震波在地球內部傳播所顯示出來的各種跡象,證明地球內部可大致分為地殼、地幔和地核 3 )個組成部分. 地殼 地球球層結構的最外層.大陸地殼的厚度一般為35~ 45千米 ,喜馬拉雅山區的地殼厚度可達 70 ~ 80 千米.1909年A.莫霍洛維奇根據近震地震波走時確認地殼下界面的存在 ,在此界面以下地震縱波的速度由平均 5.6 千米 /秒突然增至7.8 千米/秒.這個分界面後人稱之為莫霍界面.大陸地殼一般分為上地殼和下地殼,上地殼較硬,是主要承受應力和易發生地震的層位 ,下 地殼較軟.海 洋 地殼較薄,一般只有一層,且比大陸地殼均勻. 地幔 地殼和地核之間的中間層.平均厚度為 2800 余千米.1914年,B.古登堡根據地震波走時測定地核和地幔之間的分界面深度為2900千米,這個數值相當准確,與新近算得的數值只差15千米.地幔又分為上地幔( 350千米深度以上)和下地幔.上地幔中存在一個地震波的低速層,低速層之上為相對堅硬的上地幔的頂部.通常把上地幔頂部與地殼合稱岩石圈.全球的岩石圈板塊組成了地球最外層的構造,地球表層的構造運動主要在岩石圈的范圍內進行. 關於地殼均衡的研究認為,岩 石圈下 面有一個物質層,其強度較小 ,容許緩慢變形和在水平方向流動.1914年,J.巴勒爾稱這個物質層為軟流圈.軟流圈概念和地震學中的地幔低速層概念似乎指的是同一個對象,很多人把它們等同起來.板塊大地構造學說認為,岩石圈板塊漂浮在軟流圈之上,可以作大規模的水平向移動. 地核 地球的核心部分,主要由鐵 、 鎳元素組成 ,半徑為3480千米.1936 年 ,I.萊曼根據通過地核的地震縱波走時,提出地核內還有一個分界面,將地核分為外地核和內地核兩部分.由於外地核不能讓橫波通過,因此推斷外地核的物質狀態為液態 地球圈層分為地球外圈和地球內圈兩大部分.地球外圈可進一步劃分為四個基本圈層余納,即大氣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地球內圈可進一步劃分為三個基本圈層,即地幔圈、外核液體圈和固體內核圈.此外在地球外圈和地球內圈之間還存在一個軟流圈,它是地球外圈與地球內圈之間的一個過渡圈層,位於地面以下平均深度約150公里處.這樣,整個地球總共包括八個圈層,其中岩石圈、軟流圈和地球內圈一起構成了所謂的固體地球.對於地球外圈中的大氣圈、水圈和生物圈,以及岩石圈的表面,一般用直接觀測和測量的方法進行研究.而地球內圈,目前主要用地球物理的方法,例如地震學、重力學和高精度現代空間測地技術觀測的反演等進行研究.地球各圈層在分布上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即固體地球內部與表面之上的高空基本上是上下平行分布的,而在地球表面附近,各圈層則是相互滲透甚至相互重疊的,其中生物圈表現最為顯著,其次是水圈. 大氣圈 大氣圈是地球外圈中最外部的氣體圈層,它包圍著海洋和陸地.大氣圈沒有確切的上界,在2000 ~ 16000 公里高空仍有稀薄的氣體和基本粒子.在地下,土壤和某些岩石中也會有少量空氣,它們也可認為是大氣圈的一個組成部分.地球大氣的主要成份為氮、氧、氬、二氧化碳和不到0.04%比例的微量氣體.地球大氣圈氣體的總質量約為5.136×1021克,相當於地球總質量的百萬分之0.86.由於地心引力作用,幾乎全部的氣體集中在離地面100公里的高度范圍內,其中75%的大氣又集中在地面至10公里高度的對流層范圍內.根據大氣分布特徵,在對流層之上還可分為平流層、中間層、熱成層等. 水圈 水圈包括海洋、江河、湖泊、沼澤、冰川和地下水等,它是一個連續但不很規則的圈層.從離地球數萬公里的高空看地球,可以看到地球大氣圈中水汽形成的白雲和覆蓋地球大部分的藍色海洋,它使地球成為一顆"藍色的行星".地球水圈總質量為1.66×1024克,約為地球總質量的3600分之一,其中海洋水質量約為陸地(包括河流、湖泊和表層岩石孔隙和土壤中)水的35倍.如果整個地球沒有固體部分的起伏,那麼全球將被深達2600米的水層所均勻覆蓋.大氣圈和水圈相結合,組成地表的流體系統. 生物圈 由於存在地球大氣圈、地球水圈和地表的礦物,在地球上這個合適的溫度條件下,形成了適合於生物生存的自然環境.人們通常所說的生物,是指有生命的物體,包括植物、動物和微生物.據估計,現有生存的植物約有40萬種,動物約有110多萬種,微生物至少有10多萬種.據統計,在地質歷史上曾生存過的生物約有5-10億種之多,然而,在地球漫長的演化過程中,絕大部分都已經滅絕了.現存的生物生活在岩石圈的上層部分、大氣圈的下層部分和水圈的全部,構成了地球上一個獨特的圈層,稱為生物圈.生物圈是太陽系所有行星中僅在地球上存在的一個獨特圈層. 岩石圈 對於地球岩石圈,除表面形態外,是無法直接觀測到的.它主要由地球的地殼和地幔圈中上地幔的頂部組成,從固體地球表面向下穿過地震波在近33公里處所顯示的第一個不連續面(莫霍面),一直延伸到軟流圈為止.岩石圈厚度不均一,平均厚度約為100公里.由於岩石圈及其表面形態與現代地球物理學、地球動力學有著密切的關系,因此,岩石圈是現代地球科學中研究得最多、最詳細、最徹底的固體地球部分.由於洋底占據了地球表面總面積的2/3之多,而大洋盆地約占海底總面積的45%,其平均水深為4000~5000米,大量發育的海底火山就是分布在大洋盆地中,其周圍延伸著廣闊的海底丘陵.因此,整個固體地球的主要表面形態可認為是由大洋盆地與大陸台地組成,對它們的研究,構成了與岩石圈構造和地球動力學有直接聯系的"全球構造學"理論. 軟流圈 在距地球表面以下約100公里的上地幔中,有一個明顯的地震波的低速層,這是由古登堡在1926年最早提出的,稱之為軟流圈,它位於上地幔的上部即B層.在洋底下面,它位於約60公里深度以下;在大陸地區,它位於約120公里深度以下,平均深度約位於60~250公里處.現代觀測和研究已經肯定了這個軟流圈層的存在.也就是由於這個軟流圈的存在,將地球外圈與地球內圈區別開來了. 地幔圈 地震波除了在地面以下約33公里處有一個顯著的不連續面(稱為莫霍面)之外,在軟流圈之下,直至地球內部約2900公里深度的界面處,屬於地幔圈.由於地球外核為液態,在地幔中的地震波S波不能穿過此界面在外核中傳播.P波曲線在此界面處的速度也急劇減低.這個界面是古登堡在1914年發現的,所以也稱為古登堡面,它構成了地幔圈與外核流體圈的分界面.整個地幔圈由上地幔(33~410公里深度的B層,410~1000公里深度的C層,也稱過渡帶層)、下地幔的D′層(1000~2700公里深度)和下地幔的D〃層(2700~2900公里深度)組成.地球物理的研究表明,D〃層存在強烈的橫向不均勻性,其不均勻的程度甚至可以和岩石層相比擬,它不僅是地核熱量傳送到地幔的熱邊界層,而且極可能是與地幔有不同化學成分的化學分層. 外核液體圈 地幔圈之下就是所謂的外核液體圈,它位於地面以下約2900公里至5120公里深度.整個外核液體圈基本上可能是由動力學粘度很小的液體構成的,其中2900至4980公里深度稱為E層,完全由液體構成.4980公里至5120公里深度層稱為F層,它是外核液體圈與固體內核圈之間一個很簿的過渡層. 固體內核圈 地球八個圈層中最靠近地心的就是所謂的固體內核圈了,它位於5120至6371公里地心處,又稱為G層.根據對地震波速的探測與研究,證明G層為固體結構.地球內層不是均質的,平均地球密度為5.515克/厘米3,而地球岩石圈的密度僅為2.6~3.0克/厘米3.由此,地球內部的密度必定要大得多,並隨深度的增加,密度也出現明顯的變化.地球內部的溫度隨深度而上升.根據最近的估計,在100公里深度處溫度為1300°C,300公里處為2000°C,在地幔圈與外核液態圈邊界處,約為4000°C,地心處溫度為 5500 ~ 6000°C.

C. 科學家已經發現地球有地下生物圈,生物圈裡都是什麼生物

地球的圈層結構可以分為地球內部圈層和地球外部圈層,地球的內部圈層可以劃分為三層,從外到里分別是地殼、地幔和地核,而地球外部圈層也可以分為三個圈層,分別是大氣圈、水圈和生物圈。有時,我們把地球外部的三大圈層和地球內部的岩石圈一起合稱為「地球表層的四大圈層」,這四大圈層和我們人類社會密切相關,下面我們就來介紹這四大圈層。

D. 地球下面是什麼

地球的下面是地幔和地核。

1、地殼

地球球層結構的最外層,大陸地殼的厚度一般為35~45千米,喜馬拉雅山區的地殼厚度可達70~80千米。1909年A莫霍洛維奇根據近震地震波走時確認地殼下界面的存在,在此界面以下地震縱波的速度由平均5.6千米/秒突然增至7.8千米信碧裂/秒。

這個分界面後人稱之為莫霍界面。地殼主要由各種岩石組成,高低不平,平均深度為17千米,大陸部分比海洋部分厚,平均厚度為33千米,高山、高原地區甚至厚達60~70千米,海洋地殼平均厚度僅有6千米。

2、地幔

地幔位於地殼和地核之間的中間層,平均厚度為2 800餘千米。1914年,美國地震學家B.古登堡根據地震波走時測定地核和地幔之間的分界面深度為2 900千米。這個數值相當准確,與新近算得的數值只差15千米。地幔又分為上地幔(350千米深度以上)和下地幔。

上地幔中存在一個地震波的低速層,低速層之上為相對堅硬的上地幔的頂部。通常把上地幔頂部與地殼合稱岩石圈。全球的岩石圈板塊組成了地球最外層的構造,地球表層的構造運動主要在岩石圈的范圍內進行。

3、地核

地幔下面是地核,地核的平均厚度約3 400千米。地核還可分為外地核、過渡層和內地核三層,外地核厚度約2 080千米,物質大致成液態,可流動;過渡層的厚度約140千米;內地核是一個半徑為1 250千米的球心,物質大概是固態的,主要由鐵、鎳等金屬元素構成。

地核的溫度和壓力都很高,估計溫度在5 000℃以上,壓力達1.32億千帕以上,密度為每立方厘米13克。美國一些科學家用實驗方法推算出地幔與核交界處的溫度為3 500℃以上,外核與內核交界處溫度為6 300℃,核心溫度約6 600℃。

(4)地球底下有什麼生物擴展閱讀:

地球演化大致可分為三滑閉個階段。

第一階段為地球圈層形成時期,其時限大致距今4600至4200Ma。46億年前誕生時候的地球與21世紀的大不相同。根據科學家推斷,地球形成之初是一個由熾熱液體物質(主要為岩漿)組成的熾熱的球。隨著時間的推移,地表的溫度不斷下降,固態的地核逐漸形成。密度大的物質向地心移動,密度小的物質(岩石等)浮在地球表面,這就形成了一個表面主要由岩石組成的地球。

第二階段為太古宙、元古宙時期。其時限距今4200-543Ma。地球自不間斷地向外釋放能量,由高溫岩漿不斷噴發釋放的水蒸氣,二氧化碳等氣體構成了非常稀薄的早期大氣層---原始大氣。隨著原始大氣中的水蒸氣的不斷增多,越來越多的水蒸氣凝結成小水滴,再匯聚成雨水落入地表。就這樣,原始的海洋形成了。

第三階段為顯生宙時期,其時限由543Ma至今。顯生宙延續的時間相對短暫,但這一時期生物及其繁盛,地質演化十分迅速,地質作用豐富慧戚多彩,加之地質體遍布全球各地,廣泛保存,可以極好的對其進行觀察和研究,為地質科學的主要研究對象,並建立起了地質學的基本理論和基礎知識

E. 地球上的生物包括哪些

生物資源包括動物、植物和微生物資源。當前,地球上的生物資源正以驚人的速度在衰退甚至滅絕。2000年來,全世界大約有110多種獸類和130多種鳥類從地球上消失。
地球上有多少生物品種,卻知之不清。據估計在500萬至5000萬之間或更多,其中僅有140萬被定名和描述。
動物:首先應該是分為兩個大類;即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
脊椎動物有;鳥,蜥蜴,壁虎,蟾蜍,青蛙,老虎,貓.魚.
無脊椎動物有;蜜蜂,蜘蛛,蚯蚓.
鳥類;鳥. 節肢動物;蜜蜂,蜘蛛.
爬行動物;蜥蜴,壁虎. 兩棲動物;蟾蜍,青蛙.
哺乳動物;老虎.貓. 環節動物;蚯蚓.
魚類;魚.
這些動物由低等到高等依次是;按從低等到高等的順序是這樣:
腔腸動物
環節動物
節肢動物
軟體動物
脊索動物
這五個都是「門」級的分類
甲殼動物是節肢動物門里的一個綱
脊椎動物是脊索動物門里的一個亞門
哺乳動物和兩棲動物分別是脊椎動物亞門里的量個綱
從腔腸動物到軟體動物(包括脊索動物門里除了脊椎動物亞門以外的其他種屬)統稱為無脊椎動物
脊索動物門哺乳綱和鳥綱是恆溫動物
除哺乳動物和鳥類以外的其他一切動物種屬統稱為變溫動物
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又合稱為種子植物
藻類:常見的海苔紫菜都是
蕨類:種子蕨等(看名字就知道它已經接近種子植物了,屬於高級蕨類)
裸子:松樹,衫樹等
被子:很多了,白菜啊,水果樹什麼的都是

還有把植物分為木本與草本的,不過進化學上獎草本比木本高級
藻類:常見的海苔紫菜都是
苔蘚:葫蘆蘚等...
蕨類:種子蕨,腎蕨等
裸子植物:種子裸露,無種皮包裹的植物(松樹,柏樹,衫樹等)
被子植物:種子有果皮包裹的植物
微生物:微生物種類繁多,至少有十萬種以上。按其結構、化學組成及生活習性等差異可分成三大類。

一、真核細胞型微生物 細胞核的分化程度較高,有核膜、核仁和染色體;胞質內有完整的細胞器(如內質網、核糖體及線粒體等)。真菌屬於此類型微生物。

二、原核細胞型微生物 細胞核分化程度低,僅有原始核質,沒有核膜與核仁;細胞器不很完善。這類微生物種類眾多,有細菌、螺旋體、支原體、立克次體、衣原體和放線菌。

三、非細胞型微生物 沒有典型的細胞結構,亦無產生能量的酶系統,只能在活細胞內生長繁殖。病毒屬於此類型微生物。

F. 地球底下也有生物圈,有沒有可能有更高級的生物

地球上有一個完整的生物圈,陸地和海洋動物和諧相處,在地球上繁衍生息。海洋面積佔了七成,陸地面積佔了三成,這就是人類對地表的認知。對生命的認知,也局限於地表。以前科學家覺得地球上的生物已經被摸透了,我們該把目光對准宇宙,去尋找地外生伏肆命。但以現在的情況來看,我們似乎都看輕地球了,地球上還存在著一個生命群體,一直沒有被我們發現。

沒想到我們在海底火山邊上看見了幾種磷蝦和水母,海底火山周圍的溫度能達到200度,如此高溫的環境它們都能存活,可見生命的強大。如今我們又觀察到了黑暗生物圈,它的存在直接讓我們對生命的認知提升了一個檔次。地球上都有這樣的生物出現,相信其他星球的生命也會以我們想不到的形式存活,期待人類早日找到它們。

G. 地球上的生物包括哪些

地球上的生物包括動物,植物,細菌,真菌,古細菌。

1、動物

動物分類學家根據動物的各種特徵(形態、細胞、遺傳、生理、生態和地理分布等)進行分類,將動物依次分為6個主要等級,即門、綱、目、科、屬、種。

2、植物

植物是生命的主要形態之一,包含了如樹木、灌木、藤類、青草、蕨類、及綠藻、地衣等熟悉的生物。種子植物、苔蘚植物、蕨類植物和擬蕨類等植物中,綠色植物大部分的能源是經由光合作用從太陽光中得到的,溫度、濕度、光線、淡水是植物生存的基本需求。

3、細菌

細菌(學名:Bacteria)是生物的主要類群之一,屬於細菌域。也是所有生物中數量最多的一類,據估計,其總數約有5×10^30個。細菌的形狀相當多樣,主要有球狀、桿狀,以及螺旋狀。

4、真菌

真菌,是一種真核生物。最常見的真菌是各類蕈類,另外真菌也包括黴菌和酵母。現在已經發現了七萬多種真菌,估計只是所有存在的一小半。大多真菌原先被分入動物或植物,現在成為自己的界,分為四門。真菌自成一門,和植物、動物和細菌相區別。

5、古細菌

古細菌(古核細胞),常生活於熱泉水、缺氧湖底、鹽水湖等極端環境中的細菌。具有一些獨特的生化性質,如膜脂由醚鍵而不是酯鍵連接,其營養方式亦不同於常規生物,如硫氧化等。古核細胞遺傳的信息量較小。

H. 地球上的已知生物主要包括哪些

總的說來,地球上約有1000萬種已知的生物、約1000萬種未知的生物,以及約1億種已經埋沒於歷史長河中的生物---由此蓋估一下,自地球形成至今,地球上共計出現了大約1億2000萬種的生物!

主要分為三大類:動物,植物,微生物

三、微生物

個體難以用肉眼觀察的一切微小生物之統稱。 微生物包括細菌、病毒、真菌、和少數藻類等。(但有些微生物是肉眼可以看見的,像屬於真菌的蘑菇、靈芝等。)

病毒是一類由核酸和蛋白質等少數幾種成分組成的"非細胞生物",但是它的生存必須依賴於活細胞。根據存在的不同環境分為空間微生物、海洋微生物等,按照細胞機構分類分為原核微生物和真核微生物。

拓展資料:

生物的共性

可是對「生命」下一個科學的定義十分困難,至今還沒有一個為大多數科學家所接受的關於生命的定義。但是從錯綜復雜的生命現象中,我們仍然可以找到生物的一些共性,即生命的基本特徵:

①除病毒外,均由細胞和細胞產物構成

②生命表現出嚴謹的結構性和高度的有序性

③具有新陳代謝作用

④具有應激性,能適應環境並影響環境

⑤具有生長、發育、生殖的特性

⑥具有遺傳和變異的特徵。生物是指能獨立、自主生存的生命體。包括動物、植物、微生物等

⑦生物的生活需要營養

⑧生物能進行呼吸

I. 地球上都哪些生物

地球上的生物有很多,大家最熟悉的,一眼望過去就能看到的非動物和植物莫屬。除了這兩類,還有一些肉眼看不到的生物,比如細菌、真菌等等。

另外,地球上還存在很多細菌,細菌種類也不少。從人類健康角度來看,細菌有好有壞。不過不論是什麼樣的生物,既然能夠存在於地球上,就說明地球具有這些生物生存的條件。

J. 科學家已經發現地球有地下生物圈,地下生物圈都有什麼生物

在浩瀚的宇宙之中,地球上不過是在其中一顆一般的星體罷了,假如非說起它和別的星體的不一樣,那便是這顆蔚藍色的星球上問世出了宇宙空間之中唯一的生命。自打人類出世開始就生活在地球上,針對這顆蔚藍色的星球,人類覺得針對它已經非常了解了,可是在地球上眼前人類的能力或是太過度微不足道了,飛天遁地的區域也是十分不足的。地球上已經有46億光年的使用壽命了,有關地球上第1個生命的發生,生物學家覺得大概產生在35億光年前到41億年前,在這個全過程中第1個生命是怎麼發生的?它是什麼樣的形狀大家也難以知道了,幾十億年的歲月充足將這種生命的印痕抹除了。

在大家認為海洋面積已經充足大,里邊蘊含了成千上萬神密的情況下,洞穴探險居然要比海底世界還需要巨大,在世界的內部結構居然存有著一個非常龐大的「黑喑生態系統」,通過基本掌握,里邊的生物種類已經做到了上千萬種。依據科學研究,現階段地底生態鏈的總面積大概是深海生態鏈的2倍,並且一些微生物的使用壽命最少都是在上千年以上,依然保持著生命形狀,分毫不容易老去。

閱讀全文

與地球底下有什麼生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34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97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4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36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77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0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9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93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0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14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47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78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92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49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41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0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41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18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79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