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冰河世紀里的動物都是真的么或有原型
■角色勘誤
劍齒松鼠不存在
那兩只「松鼠」到底是什麼動物呢。答案是,它們叫「scrat」,這個詞是為了它們專門造出來的,意思是「劍齒松鼠」。也就是說,這種動物從來就沒有存在過。
■群眾演員
大家都來跑「龍」套
●奇角鹿 在《冰河世紀3》中,劍齒虎迭戈追趕一隻看上去像鹿的動物,這只動物叫奇角鹿,是已滅絕的北美哺乳動物,最大的特點是鼻端上長著一隻開叉的角。
●甲龍 當主角一行人進入地下恐龍世界之後,有一隻很兇的恐龍把他們嚇得夠嗆。這只恐龍叫「甲龍」。甲龍的背部有厚重的被板,尾巴如棍棒,甲龍可長達10米,重達7噸。甲龍是植食動物,動作緩慢相當老實,不會主動嚇人。
●冠龍 在《冰河世紀3》中,小猛獁「桃子」出生時,有一群很討厭的小型食肉恐龍想要嘗鮮。這些恐龍叫「冠龍」,它的特點是長著一個「冠」,它的學名就叫「Guanlong」,這是我國古生物學家徐星命名的。冠龍被認為是暴龍類中最古老的品種。
在炎熱的夏季,看看瘋狂搞笑的動畫片《冰河世紀3》就像喝了一杯咖啡冰沙一樣痛快。這部電影的一大賣點是裡面千奇百怪的動物。雖然《冰河世紀》系列片基本是在胡扯,但是在這個胡扯里加一點限制條件可能反而更有味道,所以片中的動物大多數都有原型。下面,我們就來個「角色大起底」,看看那些動物都是個什麼來歷!
劍齒松鼠斯克萊特
「二百五」希德是地懶
在《冰河世紀》的主角之中,給人印象最深的是那個眼睛長在兩邊,做事特「二百五」的「希德」。在片中,大家說它是「樹懶」,樹懶是地球上動作最慢的哺乳動物,爬行時速只有2000米,看起來「希德」不是這樣呀!
原來,希德所屬的種類「Sloth」既有「樹懶」的意思,也有「地懶」的意思,希德應當是「地懶」。地懶是一類滅絕的懶獸,它屬於哺乳綱中的異節目。這個目還包括食蟻獸和犰狳,最初被稱為「貧齒目」,意思是沒有牙齒的動物。不過除了食蟻獸,另兩類動物都有牙,而且能終身生長——「希德」就長著兩個大門牙。有人認為最後的地懶生活在海地和古巴,在公元前1550年才滅絕。
雖然人們把滅絕的懶獸類都叫「地懶」,把沒滅絕的都叫「樹懶」,但其實這只是一種「省事」的方法,因為在滅絕的懶獸里也有樹棲的。
懶獸中最有名的是「大地懶」,這些巨獸的重量推測幾達4噸。其實懶獸家族曾經相當繁盛,除大地懶以外還有不少種中型和小型的懶獸,《冰河世紀》中的「希德」就是某種中型懶獸,考慮到環境設定是北美,所以原型很可能是磨齒獸。這些地懶肯定不像現生的樹懶那麼懶,但肯定沒有片中的「希德」那麼「多動」。
注意,無論是樹懶還是地懶,或者說懶獸,都帶一個「懶」字,而不是「獺」字,這個「獺」是鼬科動物,和「懶」獸一族差著十萬八千里!
黃鼬巴克略大了些
費爾南德和艾麗兩口子屬於猛獁象,體重可以達到10噸。迭戈大家都知道,它是一隻劍齒虎。《冰河世紀3》中新增的人氣角色「巴克」是個什麼動物?片中它被稱為「黃鼠狼」,英文是「weasel」,應當翻譯成「鼬」,黃鼠狼就是「鼬」的一種。這些動物都非常活躍,但力氣都不大,片中「巴克」主要靠靈活智取的性格還比較符合實際情況。不過,「Weasel」這類動物最大不過一米,一般都只有二三十厘米長,重不到1公斤,片中的「巴克」顯得太大了。
《冰河世紀3》中的嘩啦、艾迪這對活寶是兩只負鼠。負鼠有一個絕活兒,它們會在疾奔中突然立定不動,以迷惑捕食者,這種略顯瘋狂的特性也類似片中負鼠兄弟的性格。如果實在跑不了,負鼠會突然昏死過去,這在片中也可以看到。有一種理論認為,食肉動物不拒絕吃屍體,但是突然死掉的動物會讓它們感到疑慮,因為它們自己可能也面對同樣的死亡威脅。所以,負鼠的「裝死」有時還是很有效的。已知的負鼠有67個種類,它們是澳大利亞之外僅有的有袋動物。
搞笑動畫也扯「科學淡」
雖說《冰河世紀3》中的很多設定是有科學依據的,但作為一個娛樂產品,其中也不乏扯淡的內容。下面我們就和專家一起,看一看這部電影中有哪些地方是符合科學的,哪些地方比較扯吧。
時代 冰川設定還靠譜
咱們說了半天《冰河世紀3》這部電影,那麼什麼是「冰河世紀」呢?
北京大學史前生命與環境研究所所長孫元林說,「冰河世紀」在中國的科學術語中叫「冰川期」,只要兩極還覆蓋著廣闊的冰蓋,就應當算處在「冰川期」,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現在的時代還應當算是「冰川期」。
一般意義上的「冰河世紀」,指的是我們這個「冰川期」寒冷的頂點,大約發生在2萬年到1萬多年前,學術上叫「末次冰期」。為了避免混淆,現在學術上把大的冰川期叫做「冷期」,在中間最冷的時候叫「冰期」,比較暖和的時候叫「間冰期」。現在我們正處在「間冰期」。
即使有冰蓋,也並非是像現在南極點那樣全部是冰,可能會有苔原之類的有植被地帶間雜其中,可以養育很多大型動物。《冰河世紀》中出現的大多數哺乳動物確實都在這一時期出現在北美洲。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冰河世紀1》中出現了人類。現在認為人類獵手在距今1.5萬年到1萬年前來到美洲,可能對距今2萬年到1萬年前的北美動物大滅絕負有責任。所以說,《冰河世紀1》中動物救人類小孩的故事還是相當偽善的。在後面兩集中,甩掉了人類這個「包袱」,故事就爽利多了。
體溫 暴龍也能冰面走
在《冰河世紀3》中,出現了暴龍在冰面上行走的鏡頭。這和我們一般的認識完全不同。那麼,是否曾經有恐龍在寒冷地帶生活過呢?
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徐星表示,恐龍很可能曾經在寒冷的地帶生活過,因為南極和北極地區也曾經發現過恐龍化石。雖然在恐龍繁盛的侏羅紀和白堊紀南極地區可能不像今天這么冷,但長達數月的極夜裡一定也不會暖和。恐龍如何在寒冷的極地生存的問題,與「恐龍究竟是恆溫動物還是變溫動物」這個更大的問題糾纏在一起。在寒冷的環境中,溫血動物通過新陳代謝製造熱量保持身體溫暖;相反,冷血動物則通過從周邊環境吸取熱量溫暖身體,比如蜥蜴爬在石頭上曬太陽。美國羅德島大學的法斯托夫斯基強調說,溫血動物不一定比冷血動物更優越,溫血動物耐力更持久,但冷血動物需要的食物要少得多。
暴龍主要生活在北美西部,耐寒能力肯定比不上兩極的恐龍。不過,偶爾到冰天雪地里去一次沒被凍死,也說得通。
育幼 冰窟難孵小暴龍
在《冰河世紀3》中,我們看到暴龍媽媽把蛋放在寒冷的冰窟里,並且自己出去「溜達」。這種描寫真實嗎?
徐星說,有人認為暴龍會保護幼年個體,在卵孵化完之前也有守護巢的習性。不過它這么大的體重可能不會趴在蛋上孵卵。有人認為竊蛋龍會趴在蛋上孵卵。現在更多的學者認為它是守護自己卵的好母親。
還有學者認為,暴龍的育兒方式可能和鱷魚類似。北京動物園兩棲爬蟲館工作人員喬軼倫表示,鱷魚產卵後會在離水比較近的地方築一個簡易的巢。在孵化期間,母鱷會在離巢不遠的地方守護,但不會不停地看著,經常會外出覓食。它能夠通過幼鱷在殼中的叫聲預知它們出殼的時間,在它們出殼的時候會用嘴一條一條叼起它們,把它們分別送到水裡。有趣的是,鱷魚後代的性別是孵化時的溫度決定的。拿美洲鱷作為例子,在28℃~30℃下,孵出來的小鱷魚多是「女生」;30℃~32℃下,則雌雄各佔一半;32℃~34℃下,孵出來的則多是「男生」了。有人認為,恐龍滅絕的原因就是因為環境溫度的變化,讓恐龍只能孵化出單一性別的後代。因此,在冰窟孵化恐龍的幾率極低。
飛行 翼龍飛得不太好
《冰河世紀3》是立體電影,其中立體感體現得最充分的莫過於「翼龍大追逐」一段。在片中,「巴克」等人騎行的是「無齒翼龍」,它體重大約15千克,但是頭部卻有1.8米長,兩翼開展約8.2米。而追逐他們的是風神翼龍,它的翼展至少有11米~15米,是史上最大的飛行動物。
這場追逐異常激烈,兩種翼龍在面對「溶岩瀑布」的時候會突然做垂直爬升,在峽谷中做急速「之」字型轉彎。翼龍的飛行能力真的有那麼厲害嗎?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研究人員邢立達表示,大型翼龍主要是靠高空氣流和海面的上升氣流進行滑翔,它的骨骼和肌肉並不能應付這么劇烈的機動動作,所以片中的描述太過誇張。據《新京報》
② 冰河世紀時期地球上的生物,是如何存活下來的
冰河時期是生物的一場浩劫,這是一場物競天擇般的生存規律,有許多生物喪命在了那裡,但是也有一些生物挺過了,這場危機活了下來。而存活下來的生物,則是因為可以適應冰川時的氣溫,而且自身身體素質夠硬,所以在極端環境中仍能生存。
三、從冰河時代存活下來的生物在那個時代地球上擁有無數冰川,但是冰川卻能釋放充足的氧氣來供這些動植物生存。並且那時因為生物還沒有進化,大多都是存活在海洋中,自然也就能躲避被冰封的威脅。畢竟海水中也含著氧氣,也就讓一些運氣很好的生物躲過了這場浩劫。
③ 冰河時代的動物有哪些
1、愛爾蘭麋鹿
是體型最大的鹿。大角鹿生存於更新世晚期及全新世早期的歐亞大陸,由愛爾蘭至貝加爾湖東。最近年代的化石約為屬於7700年前。大角鹿的大量化石現正在愛爾蘭都柏林的愛爾蘭自然歷史博物館展覽。
④ 冰河世紀有什麼動植物
冰期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冰期又稱大冰期,狹義的冰期是指比大冰期低一層次的冰期。大冰期是指地球上氣候寒冷,極地冰蓋增厚、廣布,中、低緯度地區有時也有強烈冰川作用的地質時期。大冰期中氣候較寒冷的時期稱冰期,較溫暖的時期稱間冰期。大冰期、冰期和間冰期都是依據氣候劃分的地質時間單位。大冰期的持續時間相當地質年代單位的世或大於世,兩個大冰期之間的時間間隔可以是幾個紀,有人根據統計資料認為,大冰期的出現有1.5億年的周期。冰期、間冰期的持續時間相當於地質年代單位的期。
在地質史的幾十億年中,全球至少出現過3次大冰期,公認的有前寒武紀晚期大冰期、石炭紀-二疊紀大冰期和第四紀大冰期。冰川活動過的地區,所遺留下來的冰磧物是冰川研究的主要對象。第四紀冰期冰磧層保存最完整,分布最廣,研究也最詳盡。在第四紀內,依冰川覆蓋面積的變化,可劃分為幾個冰期和間冰期,冰蓋地區約分別占陸地表面積的30%和10%。但各大陸冰期的冰川發育程度有很大差別,如歐洲大陸冰蓋曾達北緯48°,而亞洲只達到北緯60°。由於氣候變化隨地區的差異和研究方法的不同,各地冰期的劃分有所不同。1909年,德國的A.彭克和E.布呂克納研究阿爾卑斯山區第四紀冰川沉積,劃分和命名了4個冰期和3個間冰期。隨後,世界各地也都劃分出相應的冰期和間冰期。
大冰期的成因,有各種不同說法,但許多研究者認為可能與太陽系在銀河系的運行周期有關。有的認為太陽運行到近銀心點區段時的光度最小,使行星變冷而形成地球上的大冰期;有的認為銀河系中物質分布不均,太陽通過星際物質密度較大的地段時,降低了太陽的輻射能量而形成地球上的大冰期。
第四紀(Quaternary period)是地球歷史的最新階段,始於距今175萬年。第四紀包括更新世和全新世兩個階段,二者的分界以地球上最近一次冰期結束、氣候轉暖為標志,大約在距今1萬年前後。
在近一百萬年的第四紀中,有過幾次冰川期,在冰期之間又有過氣候較暖的間冰期。冰期和間冰期的交替造成了地球上冰川的擴展和退縮,並對整個地理環境特別是生物界有極大的影響。 一般所說的冰河時代,主要是指第四紀的大冰川的時代。因為它離我們最近,在地貌及沉積物等方面遺留下許多痕跡,使我們對它了解的比較詳細。實際上在整個地球發展史中發生過好幾次這樣的大冰期,有時冰川的范圍擴大到目前在赤道附近的南非、印度和澳洲。根據發展的觀點來看,地球上今後還有可能發生大冰川的降臨。
第四紀生物界的面貌已很接近於現代。哺乳動物的進化在此階段最為明顯,而人類的出現與進化則更是第四紀最重要的事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