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舉例說一說微生物對人類有哪些幫助和傷害。(兩個以上的例子)
幫助:
1、乳酸菌,製作酸奶
2、蘑菇,本身就是一種大型的食用真菌,屬於微生物,如香菇、大紅菇
3、酵母菌,幫助做饅頭
4、各種微生物,工業發酵產各種產物
傷害:
1、破傷風菌,致病
2、是食物發霉
3、使各種物質被分解
『貳』 微生物是什麼對人類是有害還是有益
微生物是一類形態微小,結構簡單,只能藉助光鏡或電鏡放大幾百倍幾千倍甚至幾萬倍才能觀察到的微小生物。微生物絕大多數是有益的,廣泛存在於空氣、土壤、水中。人體的皮膚和消化道黏膜上存在大量的微生物類群。只有少數微生物是有害的,能引起各類疾病。
『叄』 微生物是什麼都有哪些常見的有害微生物
顯微鏡是用來觀察形態比較微小的生物用得!它主要的組成部分是物鏡和目鏡,顯微鏡的最高解析度為0.2微米,
微生物(microorganism簡稱microbe)是包括細菌、病毒、真菌以及一些小型的原生動物等在內的一大類生物群體。微生物有對人類有益的,也有對人類有害的。有害的微生物有流感病毒,感冒病毒,等等。
列文虎克(Antonie
van
Leeuwenhoek
1632.10.24-1723.08.26
)荷蘭顯微鏡學家、微生物學的開拓者,他還是第一個創造顯微鏡的人,因次被稱為微生物的開山祖和顯微鏡之父!
『肆』 微生物對人體有哪些危害
微生物給人們帶來益處,也造成危害。人們利用微生物釀酒,生產檸檬酸,製造抗生素和酶制劑等。然而微生物也有有害的一面,人、動物和植物的大部分疾病,以及工業、商業、外貿等部門的許多材料和製品的霉變、腐蝕、受損,都是微生物造成的。
這里,我們先來談談微生物的破壞作用。
在銀行,計算機電子迴路的增強塑料表面繁殖了黴菌,會導致計算機發生故障,業務出現差錯。
不論哪裡的銀行,盡管它建築豪華、設施齊全,但由於每天有許多人進出,室內的微生物污染都十分嚴重。如果對室內空氣中浮游的微生物進行一次測量,就會發現微生物的數量會出乎意料的多,其中還能分離出致癌性菌株黃麴黴和變色麴黴。
引起室內空氣中微生物增加的原因很多,但值得注意的是進出銀行的各個方面的人,他們將從毛發、衣著、手、物品中散布出微生物來。同時,黏附在紙幣上的黴菌和細菌也會引起第二次污染。試驗已經證明,在用纖維材料製作的紙張、地毯和木材上,有許多致病菌存在著。
這種令人憂慮的微生物污染狀況除了銀行之外,醫院、飯店、寫字樓、超市、街道、地下鐵路和公共汽車等的內部也存在著嚴重的問題。特別是在醫院中,每天病人雲集,交叉感染時常發生。進入醫院是為了治療疾病,但醫院又是可怕的微生物感染地,這對於一般人是想像不到的。
對於以木質結構為主的住房,在下雨期間,由於木材吸濕,天花板和牆壁返潮,黴菌容易生長,但一當天氣轉好,隨著水分蒸發,木材逐漸乾燥,黴菌的生長就會受到抑制甚至死亡。
然而,在混凝土結構的公寓和公共住宅內部,情況就完全不同,特別是暖氣的普遍使用,即使在冬天,房內也是溫暖如春,而塑鋼窗戶又排不出水分,所以處於冷態的混凝土靠北邊的牆壁就容易因冷返潮,砂質牆壁容易在一面形成柵網狀的黴菌巢穴。
人們可以看到各種住宅都有黴菌旺盛生長的現象,不生長黴菌的地方,恐怕是沒有的。容易生長黴菌的是浴室、盥洗室、廁所、廚房等用水的地方。
就是不用水的地方,靠北面的牆壁,因為遇冷返潮,也會像乙烯塑料那樣容易成為黴菌生長的巢穴,使房間里都充滿了霉臭的氣味。當黴菌形成巢穴時,每1平方厘米的黴菌孢子數可達10億~15億個。
人們往往認為經過速凍處理,並在冰凍狀態下做低溫保存的食品中不含有微生物的存在。然而事實並非如此,因為一般地講,大腸桿菌和病源菌在-20℃以下的低溫也不會完全死滅。
例如,結核菌和大腸桿菌即使將它們暴露在-193℃和-225℃的低溫下也會出現不致死的結果。
今天冷凍食品的製造技術雖然能夠將食品的味道和鮮度、營養價值和色質等良好地保持在令人相當滿意的程度,但與此同時也保存了與材料共同存在的微生物。
在大城市的超級市場和百貨商店的食品商場里買來的家庭用冷凍食品,每1克的大腸桿菌含量可達到20000個。另外,大型工廠中50%的食品受大腸桿菌污染的事件也經常發生。
『伍』 微生物對人類的好處,壞處
一、微生物有害的作用:
1.導致傳染病的流行。在人類疾病中有50%是由病毒引起。
2.有些微生物是腐敗性的,即引起食品氣味和組織結構發生不良變化。
3.微生物能夠致病,能夠造成食品、布匹、皮革等發霉腐爛。
二、微生物有益的作用:
1.很多菌種的次級代謝產物是對人類疾病非常有用的抗生素。如綠色絲狀菌產生的青黴素。
2.一些微生物被廣泛應用於工業發酵,生產乙醇、食品及各種酶制劑等;一部分微生物能夠降解塑料、處理廢水廢氣等等,並且可再生資源的潛力極大,稱為環保微生物。
3.由於微生物生長周期短,繁殖迅速等特點,被用於遺傳育種上,具有重要意義。
(5)微生物哪些對人類有害擴展閱讀
微生物與人類的生產、生活和生存息息相關。有很多食品(如醬油、醋、味精、酒、酸奶、乳酪、蘑菇)、工業品(如皮革、紡織、石化)、葯品(如抗生素、疫苗、維生素、生態農葯)是依賴於微生物製造的;微生物在礦產探測與開采、廢物處理(如水凈化、沼氣發酵)等各種領域中也發揮重要作用。
微生物是自然界唯一認知的固氮(如大豆根瘤菌)與動植物殘體降解者(如纖維素的降解),同時位於常見生物鏈的首末兩端,從而完成碳、氮、硫、磷等生物質在大循環中的銜接。
若沒有微生物,眾多生物就失去必需的營養來源、植物的纖維質殘體就無法分解而無限堆積,就沒有自然界當前的繁榮與秩序或人類的產生與維續。
微生物與人類健康密切相關。多數微生物對人體是無害的。實際上,人體的外表面(如皮膚)和內表面(如腸道)生活著很多正常、有益的菌群。
它們占據這些表面並產生天然的抗生素,抑制有害菌的著落與生長;它們也協助吸收或親自製造一些人體必需的營養物質,如維生素和氨基酸。這些菌群的失調(如抗生素濫用)可以導致感染發生或營養缺失。然而另一方面,人類與動植物的疾病也有很多是由微生物引起,這些微生物叫做病原微生物或病原。
參考資料網路——微生物
『陸』 微生物對人類有哪些幫助和危害。(兩個以上的例子)
最大的幫助是:生存,如果沒有微生物,你可能會吃什麼吐什麼,腸道中的微生物幫助消化。
酒,啤酒,葡萄酒,醬油,醋都是微生物的作用;女生愛喝酸奶啦;大家只知道食物鏈,但有誰知道其最頂端是微生物。沒有微生物進行分解,CNO等元素就沒有辦法進入循環。吃的腐乳什麼的,也是微生物發酵的。
危害:得病是什麼原因呢,99%是因為病原微生物啦。以前人類的壽命主要是微生物控制的啦。
大家的衣物容易腐爛,也是微生物是禍首。
生物與微生物直接相伴。有生命的地方就會有微生物,但不一定有人類。
『柒』 對人類有害的微生物
微生物
微生物(microorganism)是包括細菌、病毒、真菌以及一些小型的原生動物等在內的一大類生物群體,它個體微小,卻與人類生活密切相關。微生物在自然界中可謂「無處不在,無處不有」,涵蓋了有益有害的眾多種類,廣泛涉及健康、醫葯、工農業、環保等諸多領域。
一般地,在中國大陸地區的教科書中,均將微生物劃分為以下8大類:細菌、病毒、真菌、放線菌、立克次體、支原體、衣原體、螺旋體。
有些人誤將真菌當作細菌,是一種比較普遍的誤解。尤其以80年代以前未受過系統生物學教育者。
微生物對人類最重要的影響之一是導致傳染病的流行。在人類疾病中有50%是由病毒引起。世界衛生組織公布資料顯示:傳染病的發病率和病死率在所有疾病中占據第一位。微生物導致人類疾病的歷史,也就是人類與之不斷斗爭的歷史。在疾病的預防和治療方面,人類取得了長足的進展,但是新現和再現的微生物感染還是不斷發生,像大量的病毒性疾病一直缺乏有效的治療葯物。一些疾病的致病機制並不清楚。大量的廣譜抗生素的濫用造成了強大的選擇壓力,使許多菌株發生變異,導致耐葯性的產生,人類健康受到新的威脅。一些分節段的病毒之間可以通過重組或重配發生變異,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流行性感冒病毒。每次流感大流行流感病毒都與前次導致感染的株型發生了變異,這種快速的變異給疫苗的設計和治療造成了很大的障礙。而耐葯性結核桿菌的出現使原本已近控制住的結核感染又在世界范圍內猖獗起來。
微生物千姿百態,有些是腐敗性的,即引起食品氣味和組織結構發生不良變化。當然有些微生物是有益的,它們可用來生產如乳酪,麵包,泡菜,啤酒和葡萄酒。微生物非常小,必須通過顯微鏡放大約1000 倍才能看到。比如中等大小的細菌,1000個疊加在一起只有句號那麼大。想像一下一滴牛奶,每毫升腐敗的牛奶中約有5千萬個細菌,或者講每誇脫牛奶中細菌總數約為50億。也就是一滴牛奶中可有含有50 億個細菌。
微生物能夠致病,能夠造成食品、布匹、皮革等發霉腐爛,但微生物也有有益的一面。最早是弗萊明從青黴菌抑制其它細菌的生長中發現了青黴素,這對醫葯界來講是一個劃時代的發現。後來大量的抗生素從放線菌等的代謝產物中篩選出來。抗生素的使用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挽救了無數人的生命。一些微生物被廣泛應用於工業發酵,生產乙醇、食品及各種酶制劑等;一部分微生物能夠降解塑料、處理廢水廢氣等等,並且可再生資源的潛力極大,稱為環保微生物;還有一些能在極端環境中生存的微生物,例如:高溫、低溫、高鹽、高鹼以及高輻射等普通生命體不能生存的環境,依然存在著一部分微生物等等。看上去,我們發現的微生物已經很多,但實際上由於培養方式等技術手段的限制,人類現今發現的微生物還只佔自然界中存在的微生物的很少一部分。
微生物間的相互作用機制也相當奧秘。例如健康人腸道中即有大量細菌存在,稱正常菌群,其中包含的細菌種類高達上百種。在腸道環境中這些細菌相互依存,互惠共生。食物、有毒物質甚至葯物的分解與吸收,菌群在這些過程中發揮的作用,以及細菌之間的相互作用機制還不明了。一旦菌群失調,就會引起腹瀉。
隨著醫學研究進入分子水平,人們對基因、遺傳物質等專業術語也日漸熟悉。人們認識到,是遺傳信息決定了生物體具有的生命特徵,包括外部形態以及從事的生命活動等等,而生物體的基因組正是這些遺傳信息的攜帶者。因此闡明生物體基因組攜帶的遺傳信息,將大大有助於揭示生命的起源和奧秘。在分子水平上研究微生物病原體的變異規律、毒力和致病性,對於傳統微生物學來說是一場革命。
以人類基因組計劃為代表的生物體基因組研究成為整個生命科學研究的前沿,而微生物基因組研究又是其中的重要分支。世界權威性雜志《科學》曾將微生物基因組研究評為世界重大科學進展之一。通過基因組研究揭示微生物的遺傳機制,發現重要的功能基因並在此基礎上發展疫苗,開發新型抗病毒、抗細菌、真菌葯物,將對有效地控制新老傳染病的流行,促進醫療健康事業的迅速發展和壯大!
從分子水平上對微生物進行基因組研究為探索微生物個體以及群體間作用的奧秘提供了新的線索和思路。為了充分開發微生物(特別是細菌)資源,1994年美國發起了微生物基因組研究計劃(MGP)。通過研究完整的基因組信息開發和利用微生物重要的功能基因,不僅能夠加深對微生物的致病機制、重要代謝和調控機制的認識,更能在此基礎上發展一系列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的基因工程產品,包括:接種用的疫苗、治療用的新葯、診斷試劑和應用於工農業生產的各種酶制劑等等。通過基因工程方法的改造,促進新型菌株的構建和傳統菌株的改造,全面促進微生物工業時代的來臨。
工業微生物涉及食品、制葯、冶金、采礦、石油、皮革、輕化工等多種行業。通過微生物發酵途徑生產抗生素、丁醇、維生素C以及一些風味食品的制備等;某些特殊微生物酶參與皮革脫毛、冶金、採油采礦等生產過程,甚至直接作為洗衣粉等的添加劑;另外還有一些微生物的代謝產物可以作為天然的微生物殺蟲劑廣泛應用於農業生產。通過對枯草芽孢桿菌的基因組研究,發現了一系列與抗生素及重要工業用酶的產生相關的基因。乳酸桿菌作為一種重要的微生態調節劑參與食品發酵過程,對其進行的基因組學研究將有利於找到關鍵的功能基因,然後對菌株加以改造,使其更適於工業化的生產過程。國內維生素C兩步發酵法生產過程中的關鍵菌株氧化葡萄糖酸桿菌的基因組研究,將在基因組測序完成的前提下找到與維生素C生產相關的重要代謝功能基因,經基因工程改造,實現新的工程菌株的構建,簡化生產步驟,降低生產成本,繼而實現經濟效益的大幅度提升。對工業微生物開展的基因組研究,不斷發現新的特殊酶基因及重要代謝過程和代謝產物生成相關的功能基因,並將其應用於生產以及傳統工業、工藝的改造,同時推動現代生物技術的迅速發展。
農業微生物基因組研究認清致病機制發展控制病害的新對策
據資料統計,全球每年因病害導致的農作物減產可高達20%,其中植物的細菌性病害最為嚴重。除了培植在遺傳上對病害有抗性的品種以及加強園藝管理外,似乎沒有更好的病害防治策略。因此積極開展某些植物致病微生物的基因組研究,認清其致病機制並由此發展控制病害的新對策顯得十分緊迫。
經濟作物柑橘的致病菌是國際上第一個發表了全序列的植物致病微生物。還有一些在分類學、生理學和經濟價值上非常重要的農業微生物,例如:胡蘿卜歐文氏菌、植物致病性假單胞菌以及我國正在開展的黃單胞菌的研究等正在進行之中。日前植物固氮根瘤菌的全序列也剛剛測定完成。借鑒已經較為成熟的從人類病原微生物的基因組學信息篩選治療性葯物的方案,可以嘗試性地應用到植物病原體上。特別像柑橘的致病菌這種需要昆蟲媒介才能完成生活周期的種類,除了殺蟲劑能阻斷其生活周期以外,只能通過遺傳學研究找到毒力相關因子,尋找抗性靶位以發展更有效的控制對策。固氮菌全部遺傳信息的解析對於開發利用其固氮關鍵基因提高農作物的產量和質量也具有重要的意義。
環境保護微生物基因組研究找到關鍵基因降解不同污染物
在全面推進經濟發展的同時,濫用資源、破壞環境的現象也日益嚴重。面對全球環境的一再惡化,提倡環保成為全世界人民的共同呼聲。而生物除污在環境污染治理中潛力巨大,微生物參與治理則是生物除污的主流。微生物可降解塑料、甲苯等有機物;還能處理工業廢水中的磷酸鹽、含硫廢氣以及土壤的改良等。微生物能夠分解纖維素等物質,並促進資源的再生利用。對這些微生物開展的基因組研究,在深入了解特殊代謝過程的遺傳背景的前提下,有選擇性的加以利用,例如找到不同污染物降解的關鍵基因,將其在某一菌株中組合,構建高效能的基因工程菌株,一菌多用,可同時降解不同的環境污染物質,極大發揮其改善環境、排除污染的潛力。美國基因組研究所結合生物晶元方法對微生物進行了特殊條件下的表達譜的研究,以期找到其降解有機物的關鍵基因,為開發及利用確定目標。
極端環境微生物基因組研究深入認識生命本質應用潛力極大
在極端環境下能夠生長的微生物稱為極端微生物,又稱嗜極菌。嗜極菌對極端環境具有很強的適應性,極端微生物基因組的研究有助於從分子水平研究極限條件下微生物的適應性,加深對生命本質的認識。
有一種嗜極菌,它能夠暴露於數千倍強度的輻射下仍能存活,而人類一個劑量強度就會死亡。該細菌的染色體在接受幾百萬拉德a射線後粉碎為數百個片段,但能在一天內將其恢復。研究其DNA修復機制對於發展在輻射污染區進行環境的生物治理非常有意義。開發利用嗜極菌的極限特性可以突破當前生物技術領域中的一些局限,建立新的技術手段,使環境、能源、農業、健康、輕化工等領域的生物技術能力發生革命。來自極端微生物的極端酶,可在極端環境下行使功能,將極大地拓展酶的應用空間,是建立高效率、低成本生物技術加工過程的基礎,例如PCR技術中的TagDNA聚合酶、洗滌劑中的鹼性酶等都具有代表意義。極端微生物的研究與應用將是取得現代生物技術優勢的重要途徑,其在新酶、新葯開發及環境整治方面應用潛力極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