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在學科教育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一、教師自身要心理健康
一名合格的教師,不僅要有豐富的專業知識、熟練的教學技巧,而且需要有健全的人唯祥格和健康的心態,因為教師的職責不僅是教書,更重要的是育人。要合格地完成這兩項重任,自身的心理健康是必要的保證。只有自身心理健康,才有助於促進身體健康,才能在教學中最大限度的發揮教學能力,更重要的是能為學生樹立心理健康的榜樣。一個性格開朗、情感健康的教師,往往會以積極的方式對待學生,使學生感到陵畢輕松、愉快,從而有助於學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因此,要更好地教書育人,教師自身的心理健康極為重要。
二、教師要保持愉快的心境
心境是一種微弱、平靜而持久的情感色彩,也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心情。教師積極的心境可以使學生產生愉快的情感體驗,激發學生進入興奮狀態,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在教學中我們常發現,課堂上學生的活躍程度和教師的面部表情、聲音語調有著直接的關系。教師和顏悅色、笑容可掬,學生就會產生一種幸福和友善的情感。教師輕松愉快的情緒、期待信任的眼神、自然親切的動作還會使學生備受鼓舞,產生愉悅的心理體驗,有助於培養健康的情感。這就是為什麼學生在不同教師的課堂上表現很大差異的原因。當學生以飽滿的熱情參與課堂教學時,積極開動腦筋思考,課堂效率高,教師指汪搏和學生之間也會產生更多的相互尊重與接納。
三、要有針對性地進行個別化教育
教育面對的是一個個具有獨特個性的學生,教育應促進每一位學生的個性發展。古人很早就提出要因材施教,這一原則同樣適用於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學中,教師通過對學生智力、情緒、意志、人格、人際交往能力等的全面把握,了解學生的優勢與不足,才能有的放矢地進行個別化教育。比如,對於性格內向、總喜歡一個人行動,極力避免與他人交往的學生,可以多給他提供一些當眾發言的機會,多鼓勵他、肯定他,以鍛煉他的膽量,增強他的自信心;對於性格外向、熱情活潑但做事缺乏耐心的學生,可給他提供一些具有難度的學習任務,以培養其耐心,磨煉其意志。這種針對性的個別化教學,原則上應運用於每個學生,但在教學實踐中,教師由於時間、精力、能力等多種原因,至少應對所謂的「問題學生」有意識地運用,以幫助他們更好地適應學習、生活。
四、要營造良好的課堂心理環境
課堂心理環境是指在課堂教學中影響學生認知的師生心理互動環境,它由教師教的心理環境和學生學的心理環境兩部分組成。課堂心理環境表現為融洽或冷漠、活躍或沉悶、和諧或緊張等形式,良好的心理環境對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提高學生心理健康水平將產生深遠的影響,良好的課堂心理環境是學科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關鍵。
五、要轉變教學效益觀和教學評價方式
目前,在我國的中小學仍普遍以學生知識、智能的獲得為標准,以學生的學業成績來評價教學效益。只關心學生的學習成績(分數)而不關心學生在學習中的成長。不管學生各方面的實際發展如何,只要考得不好,就認為教學是失敗的。但是,豐富多彩的世界,培育了人們多種多樣的個性,世界的豐富多彩又需要人們具有多種多樣的個性。實際上,國家需要我們現在培養的學生80%以上將要成為高素質的各行各業的工作者、勞動者。所以,應以學生個性的全面發展來衡量和評估教學,綜合地評價教學質量。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和特長,發展學生多方面的興趣和能力,使師生生活在一種相互理解、尊重、關懷、幫助、諒解、信任的和諧氣氛中,使學生健康向上地發展。
❷ 如何在初中生物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新的《生物課程標准》,根據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和教育規律,綜合考慮學生發展的需要、社會的需要和生物科學發展的需要,重視對學生進行全面的科學素養教育,著眼於培養學生終生學習的願望和能力,力求通過生物學的學習,使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更能夠擁有健康的身體和心理。因此,對中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勢在必行。生理和心理有著密切的聯系,生物教師在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健康心理教育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
那麼,如何在生物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呢?
一、充分利用教材,挖掘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
要充分利用教材,對教材內容進行深入的挖掘,靈活妥善地處理,善於把握教材內容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涉及點、教學方法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突破點、學生學習過程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接觸點,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興趣,培養其良好的學習習慣,指導他們的學習方法。例如,在新課程標准中,課程的具體目標含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其中包括:熱愛大自然,珍愛生命,理解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意義,提高環境保護意識;了解我國的生物資源狀況和生物科學技術發展狀況,培養愛祖國、愛家鄉的情感,增強振興祖國和改變祖國面貌的使命感與責任感;逐步養成良好的生活與衛生習慣,確立積極、健康的生活態度。生物教師要達到情感態度的教學目標,一定要科學地處理好教材中心理教育的內容。
二、結合學生實際,重視青春期教育
中學生是孩子們身體、心理變化最大的一個時期,其變化之快、幅度之大,往往是人們難以預測的。在這一時期他們有許多問題希望得到解答、指導和幫助,他們的好奇心往往促使他們迫切地尋找答案。我們成年人都曾經歷過那個時期,而事後卻不一定能體會那時的心情和變化的急劇。初二第一學期的第一、二章節講生殖、發育,教材的安排正好符合學生發育發展的要求,所以,在講到這兒時,我會佔用較多的時間,安排較多的資料,如圖片、錄像、文字材料等,通過正面啟發和引導學習,使學生廳逗正確了解兩性身心差異,使他們認識到生殖系統和其他系統一樣,也是人體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最終使學生由好奇、害羞、恐懼等心理轉變為敢於正確面對自身的各種變化,並能夠正確愛護、保護自己。
期刊文章分類查詢,盡在期刊圖書館
青春期又是一個人智力發展的「黃金時代」,而學習是一種緊張的腦力勞動,學習時間過長會使大腦產生疲勞,學習效率降低。因此,在講到神經系統時,通過學習,孩子們認識到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的用腦衛生:1.善於用腦。要注意勞逸結合、動靜交替,還要交換腦力活動的內容。此外,要在課後及時復習,強化所學知識在大腦皮層形成的條件反射。2.勤於用腦。要注意遇事多想多問、先想後問,這樣才能使神經系統充分發揮作用,使人的思維越來越敏捷,記憶更加深刻。3.合理安排作息時間。要把學習、工作、體育運動、休息和睡眠等時間合理安排,盡量遵守自己制定的作息制度,以養成良好的有規律的生活習慣。這樣才能對學習效率的提高、神經系統的保護以及整個身心的健康發展有益處。
三、在生物教學中要讓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通過生物課堂教學,要引導學生在家庭生活、學校生活、社會生活和大自然中通過親身經歷和真實感受,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養成和攔良好的行為習慣。如活動「調查麻雀減少的原因」中,學生通過走訪、實地調查,了解到近年來我們周圍的麻雀的確減少了很多,這與麻雀生活相適應的各種因素都有關,同時還了解到植被的減少、動物多樣性的減少、生態平衡受到破壞對人們的實際生活造成的影響。通過活動,學生領悟了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重要性,提高了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
四、在生物教學中要讓學生正確對待挫折
作為一名生物教師,如何引導學生正確對待生活、學習中的挫折,如何面對人際交往中的「碰釘子」或「碰壁」,如何對待人生道路的「坑坑窪窪」,是加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項主要內容。現代中學喚伏胡生大多是獨生子女,很多都具有爭強好勝、個性十足卻經不起任何挫折和干擾的脆弱的「蛋殼心理」。因此,一旦遇到挫折,或受到批評,往往會採取過激的行為:或攻擊,或自責,或冷漠退讓,或放棄追求,甚至出現輕生行為。因此,接受挫折教育,提高耐挫能力,對中學生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五、重視教師人格的作用
教師不僅應該重視知識的傳授,還要更加重視學生的心理,重視自己的人格對學生的影響作用,有意識地以自己的自信樂觀、誠善正直、積極進取、認真負責、鍥而不舍等人格特徵感染學生,促進學生人格的健康發展。生物教師要學習和運用心理學理論,提高其理論素養和教學能力。讓更多的生物教師在教學中滲透心理教育,有利於在學校中營造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的環境氛圍。老師的職責是教書育人,育人的一項重要內容是育心。從這個意義上講,每個老師都應該是心理輔導者。生物教學是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一個不可忽視的過程,教學不能只停留在基礎知識的培養上,而且要深入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科學處理好教材,適時地進行滲透,讓學生的能力和行為素質、心理素質等各方面得到全面和諧的發展。
總之,在生物課堂教學中要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力推進素質教育的今天,教育要為培養生理、心理和人格都健全的合格人才服務。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容忽視,作為一名生物教師,在生物教學中要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傳授生物知識的同時關注學生的思想。引導學生能夠正確地面對自己,擁有一個健康的心理狀態,對於學生一生都有積極的意義,也是每個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
❸ [在初中生物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初中生物德育滲透案例
〔關鍵詞〕初中;生物教學;心理健康教育 中學時期是人成長的重要階段,是心理發展的關鍵時期。因此,對中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每一個教育工作者的迫切任務。但目前仍然有大部分教育工作者片面理解心理健康教育,以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開設心理健康課或對學生進行心理輔導、心理咨詢,與其他學科無關。實際上,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應是一個完整的、協調的系統,應以各種形式貫穿於日常的各項教育教學工作中。而在初中各學科中,生物學科與人類生存和健康關系最為密切。我們有必要把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到生物教學中,從根本上改變傳統心理健康教育的局限性,把素質教育真正落到實處。
一、 新課標下的初森局中生物教學中蘊含著豐富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
從教學內容看,新課標下的初中生物教材內容豐富,教學形式多樣,有課堂教學、課外教學、理論知識教學和實踐教學等。每一節教學內容和每一種教學活動方式,都蘊含著豐富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例如,在新課程標准中,課程的具體目標中含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其中包括熱愛大自然,珍愛生命,理解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意義,提高環境保護意識等。
從參與教學的對象看,參與教學活動的雙方――老師和學生,是一個個有血有肉、有不同個性的個體。教師在教的過程中,會把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興趣愛好、情感意志等和教學內容融在一起,以整體方式呈現在學生面前。而學生在學習時,不是被動地吸收,而是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情感特點等有選擇地吸收、把握。
根據新課標要求,學生要學好生物,除了必須學好書本知識以外,還應做到:1.多觀察實物,多做實驗;2.運用學到的生物知識來解釋日常生活和生產勞動中所遇到的生物現象;3.利用課外時間栽種植物,飼養一些小動物,努力參加綠化、愛護野生動物、愛國衛生等活動。通過這些學習活動,學生的心理素質會得到進一步的提高。
二、生物教學中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應遵循的原則
1.科學性的原則。在生物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精心鑽研教材,了解學生的心理特點,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例如,講述神經系統時,針對某些學生總是認為自己天生腦子笨、在學習上喪失自信、自暴自棄的現象,筆者在教學時讓學生認識到學習是大腦的功能,大腦皮層的總面積約為2200平方厘米,其中約含此蠢讓有140億個神經細胞。所有這些特點,人人幾乎是相同的,即使是愛因斯坦的大腦無論從體積、重量,還是構造上都與其他同齡人的大腦無多大的區別。所以學習成績優劣,不是先天的,並舉出一些勤奮學習而取得成功的例子。這樣使學生在學習生物的過程中,樹立了自信心。
2.主體性原則。心理健康教育應是以人為本,體現學生主體性的教育。因此,教師在生物教學中要承認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允許他們有自己的獨到見解,引導他們去觀察和獨立思考。如講授膝跳反射時,教師要求同桌的兩位學生一個扮演「實驗者」,一個扮演「被實驗者」。這樣不僅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鍛煉了學生的口才和膽量。
3.活動性的原則。生物學科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應堅持讓每位學生都參與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自己去體驗、感受。同時,教師還可以通過第二課堂、組織課外科技活動等,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如成立生物科技活動小組,對校園的主要植物(喬木、灌木)進行調查分類,並對其掛牌標簽。學生在校園內進行了實地觀察,認真記錄觀察結果,整理觀察記錄,共同查找資料,請教老師等,然後作出分析,最後才得出結果。在活動中既培養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合作精神,又培養了學生的各種心理素質。
4.激勵性原則。人的各種活動都由一定的動機引起,並指向一定的目檔唯的。因此,教師要善於創設一切機會,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夠發揮自己的才能,獲得成功。如在生物教學中,積極開展一些生物學知識競賽、認識校園植物的競賽、標本製作競賽等,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學生取得成功時,及時進行表揚和激勵,激發學生的上進心,以增強他們的自信心。
二十一世紀所需的人才是復合型的人才。不僅需要有豐富的科學文化知識,更需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因此,我們只有在生物等各學科教學中堅持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才能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
參考文獻:
[1]黎龍輝・論學校教學中的心理教育.廣州師范學校.
[2]吳發科.構建「三元結構」模式理論[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08上半月刊,(10).省略)
編輯/於 洪
❹ 如何在學科教學中滲透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近年來,中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已經引起許多學校的廣泛關注。這些學校在開展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實踐中創建了不少行之有效的方法和途徑,如進行各種形式的集體輔導講座、設立心理咨詢室進行個別咨詢、利用學科教學進行滲透等等。筆者認為,在這些形式中,利用學科教學進行滲透是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一個功效持久、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所謂學科教學滲透,就是教師在教學中自覺地、有意識地運用心理學的理論與技術,幫助學生提高學習活動中的認知、情意和行為水平,促進學生態度及情感的和諧發展。學科滲透的內容非常廣泛,涉及到課堂教學的各個方面,包括課堂氣氛的營造、學習動機的激發、學習習慣的培養、交流合作的和諧等。本文就利用學科教學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幾個問題談一點粗淺的認識。
一、教師心理健康是學科滲透的必要條件
學生高尚的品格和健全的人格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教師本身人格力量所施加的影響。因此教師的心理健康狀況非常重要,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必須保持自己健康的心理。教師在課堂中心理健康表現為:
1、在課堂上要保持愉快的心境。心境是一種微弱、平靜而持久的情感色彩,也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心情。教師積極的心境可以使學生產生愉快的情感體驗,激發學生進入興奮狀態,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在教學中我們常發現,課堂上學生的活躍程度和教師的面部表情、聲音語調有著直接的關系。教師和顏悅色、笑容可掬,學生看到老師就會產生一種幸福和友善的情感,教師輕松愉快的情緒、期待信任的眼神、自然親昵的動作還會使學生倍受鼓舞,產生愉悅的心理體驗,有助於培養健康的情感。這就是為什麼學生在不同教師的課堂上表現差異巨大、甚至判若兩人的重要原因。
2、要有時代的敏感性和創新思維,要對學生充滿真情。現在的中學生接受新事物快,他們的話題每天都在變,生活對他們來說每天都是新的。他們總是試圖提出自己的新觀點、新見解。他們希望老師能理解他們,和他們產生共鳴,成為他們可以傾訴心聲的夥伴。為此,教師要有開放的心態、廣泛的愛好、創造性的思維。要善於向學生坦露自己對生活的感受,對事物的真實看法。教師開朗、大度、誠摯、寬容,富於創造,學生的心理也會在老師潛移默化的影響中健康發展。
二、以現代教育教學理念指導教學
依據現代教育教學觀,我國現在正進行的新一輪課改將培養學生的豐富的情感、健康的心理、正確的價值觀作為課堂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樹立現代教育教學理念是進行學科滲透的基礎。為此教師在課堂中必須做到:
1、樹立現代學生觀。教師要牢固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觀念,學生是有尊嚴,有思想、有潛力的人,決不是只裝知識的容器。中學生的心理正處於不斷發展,逐漸成熟之中,他們需要尊重、理解、鼓勵,他們不可避免地會錯誤,犯了錯誤又需要真誠的幫助。教師應把學生當作與自己平等的人來對待,不僅要以自己的智慧來點燃學生的智慧,還要用自己的情感和人格塑造學生的健康的人格。
2、樹立現代教學觀。現代教育理念將教學的本質定義為「交往」,教師不再只是「傳道、授業、解或」,而應該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促進者、指導者,成為學生學習潛力的開發者。教學不僅要發展學生的智力因素,而且還要發展學生的非智力因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健康的情感。
3、樹立正確人才觀。不是學習成績好的學生就是人才,社會需要的人才是多方面的,只要在某一領域有自己的創新的獨到的之處,並能為社會做出貢獻的人就是人才。因此,教師要允許學生有某些方面的特長,允許學生在某些方面不如別人。要堅持進步就是好學生的觀點。在課堂教學中要讓不同類型的不同狀況的學生在原有基礎上有所進步,讓不同類型的學生都有成功的體驗。
三、營造良好的課堂心理環境
課堂心理環境是指在課堂教學中影響學生認知的師生心理互動環境,它由教師教的心理環境和學生學的心理環境兩部分組成。課堂心理環境表現為融洽或冷漠、活躍或沉悶、和諧和緊張等形式,良好的心理環境對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對提高學生心理健康水平將產生深遠的影響,良好的課堂心理環境是學科滲透的關鍵。那麼,作為教師應如何構建良好的課堂心理環境呢?
1、要努力塑造自己的人格魅力。人格是一種巨大的潛在的精神力量,是影響學生情感體驗、制約課堂心理環境的重要因素。學生在課堂上不僅學知識,而且學做人;學生不信賴老師,就不會愛學這門課程,「親其人而信其道」。教師的人格魅力來自於高尚的道德修養,來自於深厚的知識積累,來自於優良的性格氣質。困難失敗打不倒,積極進取、笑口常開,會給學生帶來積極的情緒體驗,產生不可抵禦的吸引力。因此教師必須勤於學習,加強道德修養,培養良好的性格,增強自身的人格魅力。
2、要營造融洽的師生情感氛圍。營造融洽師生情感氛圍的關鍵是教師對學生的「愛」。現代教育中的師生關系是以人道、平等、民主作為基礎的,具有愛的品格。教育是愛的事業,愛是教育的靈魂。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育技巧的全部奧秘也就在於愛護兒童。」在課堂上教師的態度與語氣要和靄親切,對學生闡述的觀點、提出的問題要認真傾聽,不管問題多麼簡單、幼稚,觀點是多麼可笑、荒謬,言辭多麼尖銳,教師都要耐心、適度地進行解答。在解答學生的疑難問題時要用商量的口氣,如用這樣的詞評語:「這個問題我先談個人的看法,請同學們看看是否有道理?」提問學生時,要用「請回答」、「請坐下」等詞語,學生答對了要給「好」、「很好」「有獨到見解」等一些肯定激勵性的評價。通過這些尊敬的激勵性話語,拉近老師與學生情感上的距離,增加他們積極的心理體驗。此外,平時還要多接觸學生,要經常以平易近人的態度與學生進行交流,做學生的知心朋友。這種在平時建立來的融洽師生關系,有利於形成課堂上良好的師生情感。
3、要盡量使用幽默的語言。語言有傳遞信息的功能,幽默在保持心理健康上有著獨特的功效,它可以放鬆緊張的心理,解除被壓抑的情緒,緩解人際關系,擺脫尷尬難堪的困境,減輕焦慮、冰釋誤會。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如果能恰當地運用幽默語言,就猶如心靈的催化劑,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求知,在不知不覺中培養樂觀豁達的健康心理。
4、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問題意識是主體意識的重要表現,是指學生在認識活動中的主動懷疑、探究的心理狀態。在問題意識中,包含著人的勇於追求真理的懷疑精神和創新精神。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有利於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激發學習興趣,有助於學生良好個性的發展。教師不但要讓學生掌握簡單的直問直答的低級認知提問技能,還要教會學生分析提問、綜合提問、辨疑提問等技巧,以多種形式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如師生、生生之間的相互提問、辯論和討論等。於學生的質疑,教師要及時予以鼓勵和表揚。教師要掌握學生學習的心理特點,將質疑升華為學生學習的動機和需要,將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良好的個性心理特徵。
四、努力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
教材中有許多顯性和隱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教師如果能結合學生的特點,利用恰當的教學方法,就可以有效地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
如高中政治學科就有許多內容可以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資源。在學習《哲學常識》唯物論部分時,教師可以利用「物質決定意識」原理及其方法論要求「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來引導學生客觀地看待周圍的人和事,正確地估量和看待自己。從而形成正確的自我意識,學會與他人、與社會的正常交往,保持良好的心態和和諧的人際關系。在學習辯證法部分「矛盾的對立統一」時,要利用「任何事物都包含著既對立又統一的兩點」,「矛盾在一定條件下可以互相轉化」等觀點,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和分析生活在所遇到的問題,正確看待學習中的困難和挫折,從而引導學生保持開朗的心境、蓬勃向上的精神,達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在學習《政治常識》時,教師可以運用「我國公民和國家的關系」、「公民的權利和義務」等知識,從更高的角度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增強學生和自尊心、責任感。
總之,中學生學習的特點決定了學科滲透是對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陣地。我們廣大教師應該充分認識心理健康教育在培養高素質人才、創新型人才中的重要性,充分發揮學科教學在中學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陣地作用。
❺ 淺談如何在學科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1、全面滲透在學校教育的全過程中。
包括學科教學、各項教育活動、班主任工作等。一方面與原有思想品德課、思想政治課及青春期教育等相關教學內容有機結合進行;一方面可利用活動課、班團隊活動,舉辦心理健康教育的專題講座。
2、開展心理咨詢和心理輔導。
建立學校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溝通的渠道,優化家庭教育環境。
3、心理健康教育的師資隊伍和條件保障
搞好師資隊伍的建設,提高廣大教師的心理健康水平,是保障心理健康教育正常、健康開展的重要條件。而教師心理健康水平提高的重要途徑就是培訓。通過培訓,一方面取得證書,另一方面還要有從事專職心理咨詢(輔導)教師資格認證。否則,專業知識和實際能力達不到要求的,絕不能隨意安排做專職心理咨詢教師。
4、心理健康教育的組織領導:由省、自治區、直轄市教育行政部門德育處或基(普)教處負責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大中城市有條件的中小學要逐步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小城鎮及農村的中小學也要從實際出發,逐步創造條件開展心理健康教育。
(5)如何在中學生物學科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擴展閱讀
心理健康教育的學科發展直接推動了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學的發展。在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取向上,主要存在教育學和心理學兩種發展取向。教育學取向的研究以教育學體系為框架,探討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原則、理論、課程、教育模式、途徑與方法等基本原理。
心理學取向的研究強調運用心理學的方法和技術,依據個體的心理規律實施心理健康教育,不僅解決個體的心理問題,而且還要健全、提升和優化心理素質。
無論是教育學取向的研究,還是心理學取向的探究,都是在探索一條符合學生身心發展規律、有效提升心理素質的教育模式。這都必須落腳於准確地理解和把握學生、教師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學情境中的心理現象及其規律。
❻ 如何在生物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一、應用學科教學, 進行青春期心理教育
青春期對於每個人來說是必經階段,它是人生最美好、最重要、最關鍵的時期,進行適時、適量、適度的相關知識學習,對學生的健康成長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和長遠意義。例如,在「人的生殖和發育」、「激素調節」的內容教學中,應用多媒體、圖片、資料等,可以對學生進行青春期教育,讓學生了解人體性器官的解剖生理結構和功能、人體生理變化及發育的過程,從而正確對待自身出現的身心變化,正確了解兩性身心差異,最終使學生由對青春期各種變化的好奇、害羞、困惑不安等心理轉變為敢於正確面對自身發育的各種變化,並能夠正確愛護自己、保護自己,這樣,學生才能以更飽滿的熱情投入到學習中去,在提高課堂教率效率的同時,使學生身心健康獲得全面發展。
二、理論聯系實際,對學生進行生命教育
教育以育人為本,因此教育學生關注生命本身,懂得生活和實現生命的價值,教育學生成為「一個人」,一個真正意義上完整的人,是教育最初的意義,也是最本質和最高的價值目標。例如,在初中生物第七單元「健康的生活」教學中通過討論、游戲、探究、圖片展示、收集資料等多種活動,激發學生的興趣和熱情,使學生在活動中獲得基本知識的同時,正確認識生命,樹立正確的生命觀,培養學生珍惜、尊重、熱愛生命的態度,為他們日後養成珍惜健康、關愛生命的良好生活習慣打下基礎。讓學生感性地認識到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很寶貴,不容漠視和褻瀆。又如,在講述「人體內的物質運輸」這部分內容時,讓學生了解血型、血量和輸血知識的同時,懂得珍愛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培養學生珍惜健康、珍愛生命的情感,激發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喚起學生對生命的熱愛。這樣,當學生感受到一種震撼和共鳴時,將更加珍愛生命。
三、尊重學生個體差異,培養學生自信心
教師在教學中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讓學生感到自己與他人不同。教師尊重學生個體差異的理念激勵著學生學習的自信心,也反映出教師新課程教學的理念。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每一點微小的進步都能使他們產生愉悅的心情,這種愉悅的心情能增強他們的自信心,進而會促進學生主動去克服困難。因此,生物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靈活組織教學活動,因材施教,為每個學生提供個性展示的平台,使學生都能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成功體驗。這樣不僅能夠培養學生的自信心,而且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各種潛能,有利於學生心理的健康發展。例如,生物教學中有很多實驗和探究活動,我們可以通過實驗和探究活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有了興趣就有了動力,有了動力就可以幫助學生提高自信心,因此,教師要信任學生,放手讓學生自己動手去做,提倡學生自行設計、自己實驗的教學方法,讓他們在實驗成功的體驗中感受到「我行」、「我能行」、「我會成功」,從而提高學生的自信心。
❼ 生物專業如何開展心理輔導工作
心理健康是每個人所具備的品質。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學生心理素質的教育,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因此,生物教師要藉助學科優勢,採取切實可行的方法,在生物教學中加強心理健康教育。為學生整體素質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我認為在生物教學中應從以下幾方面加強心理健康教育。
1結合「神經系統對生命活動的調節」的教學內容,培養學生的自信心。
自信就是自己相信自己,相信自己能力和價值,對自我能力和價值的肯定。人們常常把自信比作發揮主觀能動性的鑰匙,啟動聰明才智的馬達。結合「神經系統對生命活動的調節」的教學內容,讓學生認識大腦的結構和功能。大腦的特點,人人幾乎都是相同的。即使是愛迪生的大腦,無論從體積、重量,還是結構上都與其他同齡人沒有多大的區別。學生通過對大腦的了解,是他們認識到之所以成績不同,和後天心理素質的影響有很大關系。在學習過程中要「善於用腦,勤於用腦」這樣才能充分發揮大腦的功能,使人的思維敏捷,記憶力增強,獲得的知識和技能更加靈活和牢固。這樣,不僅提高了學生的自信心,而且也動員學生發奮讀書,刻苦學習。
2結合「生殖與發育」的教學內容,對學生進行性心理健康教育。
中學時期正是學生長身體,明辨是非的時期。現在媒體、網路很發達,對學生影響很大,各種思想觀念交織在一起。社會文化中黃毒泛濫,嚴重影響著青少年的健康成長。但是在以往的教育中,性教育一直是迴避的問題,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青少年從正規途徑獲得的性知識相對較少。所以引發了許多青少年的性困惑、性犯罪,以及婚前性行為、性歧視、同性戀等不健康的社會問題。「生殖與發育」的教學內容,是對學生進行性心理教育的絕好時期。介紹生殖器官的生理結構和功能,以及有關生理變化和身體生長發育的衛生知識。使他們對自己的生理現象有一個深入的了解。這樣,才不至於產生顧慮,陷入迷惑、恐懼、焦慮不安的不良情緒之中,從而使青少年健康的度過青春期,把精力集中於勤奮學習和陶冶高尚的情操上。
3結合「生物與環境組成生態系統」的教學內容,對學生進行適應性教育。
我們每個人都是社會中的一員,是社會中的一分子。必須適應社會,適應環境,適應生活,才能在社會中立足。達爾文的「進化論」指出,適者生存,不適應者被淘汰。人類也是如此。在講述「生物與環境組成生態系統」這部分內容,有許多互相依存的自然現象可作為教育的素材。如「種內互助」中蜜蜂這個種群,各種蜜蜂分工明顯,生殖、育幼、覓食、保衛分得清清楚楚,幹得兢兢業業,任勞任怨。如果青少年學生不能正確認識到這一點,只圖索取與享受,在社會、家庭不能滿足的情況下,就可能形成冷漠、狹隘、自私的心理,甚至會去仇視社會,危害社會。因此,我們應教育學生樹立積極向上的人生觀,擁有健康的生活理念。認清自己在社會中的價值,主動地調整自己去服務社會、適應社會。
❽ 如何在中學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初中語文教師可以運用語文教材中特有的一面, 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確保初中生在未來學習和日常生活中保持健康的心態, 並且可以更好地開展各個學科的學習活動。
一、培養學生學習品質的過程中, 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初中語文教學中, 語文教師應該充分將自身發現能力展現出來, 將教材中存在的智力因素和心理教育資源發掘出來, 並探索出這部分內容同社會的關聯價值, 同時讓其變得更加富有趣味性, 這樣才能更好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培養其學習品質, 提高學生在交往和學習中的信心, 進而讓其運用一種高尚情趣和價值觀念去開展學習活動。
另外, 教師可以運用教材中積極向上的事例, 引導並教育學生進行自我完善, 這樣在無形中提升看自身的控制力和發展力。這樣語文教學, 不僅將語文知識傳授給初中生, 還是一種無形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學習《愚公移山》這一課文中, 我會讓學生說一說自己有什麼感觸,學生說學了這篇課文深受感動,
作為學生生活和學習中的一點點小事就不能堅持下去,而愚公可以將一件事堅持一輩子,這是一種非常可貴的精神。我們要向愚公學習,學習他的良好道德品質,認真做好身邊的每一件事。
二、提高學生歸屬感的前提下, 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語文教師想要更好地將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在語文教學中, 分析好初中階段學生的認知特點以及心理的發展規律, 在這個基礎上, 引導學生提高自主意識和歸屬感。為初中生營造出一個良好的課堂氛圍, 重視語文教材中思想道德的內容, 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並通過這樣的教育和引導, 讓學生培養意志品質、審美情趣, 提升學生在集體中的歸屬感。
這時候需要教師可以將學習氛圍營造出民主和平等的氛圍, 充分理解學生, 教師有時和學生起沖突時,可以站在學生的角度想一想,初中階段的學生叛逆心理比較嚴重。實際語文教學中, 語文教師在授課時不僅僅要將課程講好, 還應該更加關心學生, 同學生有更多的交流和溝通, 課堂上鼓勵學生表達自己的想法, 課後傾聽學生們的心聲,
讓其更加願意相信老師, 願意同語文教師開展更多的互動。
三、閱讀教學中, 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一次實際閱讀課中, 教師為學生們提供心理健康方面閱讀材料, 讓學生先自己通過閱讀和歸納, 總結出什麼才是健康心理狀態, 此種過程中, 初中生的閱讀能力提高, 同時又了解到一些基本心理知識。這樣的方式適合自主性較強的學生, 對於自主性較差的學生, 可以由教師針對閱讀材料, 確定出幾個關鍵詞, 讓學生通過閱讀進行總結,
加深學生對心理知識的認知。教師還可以在閱讀課程中, 將作者的生平事跡介紹給學生, 樹立出正確的榜樣, 進而達到心理教育的目的。初中教材中, 很多課文都是名家名篇, 作者有著很多值得後人學習的地方, 是初中生可以學習的榜樣。如果學生的耐力有限, 堅持精神較差, 就可以充分運用這樣的方法, 將一些堅持不懈的作者,
生平介紹給學生們, 比如說《紅樓夢》的作者曹雪芹, 在處境非常困難的時刻仍然能繼續奮筆疾書,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的作者海倫凱勒, 失明並且聾啞, 都可以繼續進行文學創作, 鼓勵人們嚮往希望, 這些都可以作為學生學習的榜樣,讓學生在學習中感受到他們的精神, 講給學生們聽, 就是為學生們實施心理健康教育。
四、提升語文教師綜合素質, 更好地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在熟練掌握語文知識的基礎上, 更要學習好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識, 不斷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 有較高的理論水平, 也有較高的操作水平。在教學工作之餘, 初中語文教師可以參加一些心理培訓課程, 並通過上網查找資料, 開展自學活動, 進而提升心理方面的知識水平。
在日常的教學中, 通過實踐活動, 不斷發現自身的不足, 努力專研, 同學生們共同進步。語文教師自身的心理素質應該是良好並積極向上的, 因為教師的人格以及行為, 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學生的人格形成和行為發展, 因此, 想要更好地將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其中, 教師要為學生樹立一個好榜樣,讓學生通過教師獲得鼓舞。
教師用一種積極和樂觀的心態同學生交流和溝通, 顯得非常重要, 這也是綜合素質良好的表現之一。
❾ 如何在生物學科中滲透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生物科學是自然科學中發展最為迅速是的科學之一,因為生物科學與人類生存和健康、社會發展密切相關,這意味著21世紀人類將進入生物科學技術的新時代。而隨著社會競爭的日益激烈,人際關系的錯綜復雜,人們的心理承受能力面臨嚴峻的考驗,心理健康教育已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所以,在生物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是預防和解決學生心理問題,促進學生個性全面發展的有效手段,在現代教育中是一項不可忽視的基礎性工作。
學科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師在教學中自覺運用心理學基本原理、方法及心理輔導技術,有針對性地幫助學生處理在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心理問題,有效地發揮學科教學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那麼,如何在生物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呢?在生物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要求教師全面了解學生,掌握學生智力和非智力水平,根據學生實際接受程度及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內容,努力營造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建立融洽的師生互動關系,培養學生積極向上的情緒、情感等心理素質。
一、創設良好的課堂心理環境與課堂管理,營造民主、和諧的課堂心理氛圍
在生物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轉變其社會角色,變成與學生完全平等的朋友和知己,尊重、關心和接納學生的表現和行為。教學過程是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認知、情感、意志等方面的互動過程。教師應該營造民主平等、積極合作的課堂心理氛圍。教師平易近人、和藹可親的良好教態,教師對所有學生一視同仁,都給予同樣的關懷、愛護,這有助於形成學生生動、活潑、主動的學習態勢以及師生情感的互動。例如:在生物課堂教學過程中,要在人格上給學生以平等地位。要經常使用「這個問題我們一起來研究好嗎?」「我相信你以後比老師想得更好」「這個問題你能解答,你能行,不妨試試」等平等和激勵性語言,而絕不用「你怎麼這么笨!」「這樣簡單都不會」等對學生的歧視性語言。
二、科學地處理教材,挖掘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
教材的處理與挖掘是指在教學過程中,對教材內容進行深入的挖掘,靈活妥善的處理,善於把握教材內容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涉及點,教學方法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突破點,學生學習過程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接觸點。要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興趣,培養其良好的學習習慣,指導他們的學習方法。例如,在新課程標准中,課程的具體目標含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其中包括熱愛大自然,珍愛生命,理解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意義,提高環境保護意識;了解我國的生物資源狀況和生物科學技術發展狀況,培養愛祖國、愛家鄉的情感,增強振興祖國和改變祖國面貌的使命感與責任感;逐步養成良好的生活與衛生習慣,確立積極、健康的生活態度。生物教師要達到情感態度的教學目標,一定要科學地處理好教材中心理教育的內容。
三、合理設計教學活動,指導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
教學設計要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重視學生的主體心理需求,教學要適應和促進學生的心理發展。教師指導下的研究性學習,有利於形成學生主動學習、好奇探究的意識和堅持不懈、精確細致等品質,有利於發展學生的合作精神和創新能力。這要求教師為學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氛圍,使學生明確學習目標,激活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給學生充分的操作自主權,調動學生積極思維,進而促使學生好學、樂學。例如,教師在引導和組織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時,需要創設情境,應該鼓勵學生自己觀察、思考、提問,並在提出假設的基礎上進行探究活動方案的設計和實施,注意課內外活動相結合,重視探究性學習報告的撰寫和交流。
四、激發學生探索的興趣和動機,對學生進行鼓勵性評價,強化學生的成功體驗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注意誘發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學習興趣,進而激活學生的學習動機。教師在生物教學中要根據本學科內容特點,改進教學的策略方法,使學生愉快地、興趣盎然地學習。成功和失敗不僅是反映學習成果的信息,而且還可能對後續學習的動機產生正性或負性影響。教師要善於運用課堂提問、演板練習等方式,對學生進行鼓勵性評價,因人而異地根據不同學生的實際提出不同要求,引導學生正確對待挫折、失敗,進而不斷激發全體學生的學習動機和積極性。對於一些學生能夠獨立完成的實驗,如「種子萌發環境條件」「探究影響鼠婦分布的環境因素」等交給學生自己來完成,對成功的學生給予鼓勵性評價,以強化其成功的體驗。
五、化解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心理困擾,適時對學習困難生給予個別幫助
教師要善於觀察、了解和理解學生的情緒、情感。對於學生在學習中出現的疲勞、緊張、懶散、分心、煩躁、厭倦等情緒,要善於因勢利導地進行調適、疏導,並隨機處理各種突發事件,使學生較長時間地保持平靜、愉悅的心態,從事有效的學習活動。教師要對學習困難生進行個別教育,幫助其改進作業方法,提高學習技能與自信心,以及對學習的積極態度。中學生正處於青春期,中學生物有關青春期教育的知識點,但教學中一閃而過甚至忽略不教或讓學生自己閱讀的現象卻不少,學生不能從正規的途徑獲取性知識和正確健康的性心理,不能正確抑制性沖動,就容易發生問題,阻礙學生的身心發展。教師應該讓學生了解青春期發育特點的同時增強學生的自我保護意識戰勝性沖動。破除學生在性問題上的神秘感,改變了對性的無知與困惑,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健康的性心理。
六、重視教師人格的作用
中小學生的人格正在形成時期,社會環境,特別是教師的人格對其有重要的影響。因此,教師應該不僅重視知識的傳授,還要更加重視學生的心理,重視自己的人格對學生的影響作用。有意識地以自己的自信樂觀、誠善正直、積極進取、認真負責、鍥而不舍等人格特徵感染學生,促進學生人格的健康發展。
生物教師學習和運用心理學理論,提高其理論素養和教學能力。讓更多的生物教師滲透心理教育,有利於在學校中營造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的環境氛圍,老師的職責是教書育人,育人的一項重要內容是育心。從這個意義上講,每個老師都應該是心理輔導者。在生物教學中是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一個不可忽視的過程,教學不能只停留在基礎知識的培養上,而且要深入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科學處理好教材,適時的進行滲透,才能使學生在知識、能力和行為素質、心理素質等各方面得到全面和諧的發展。
❿ 怎樣在學科教育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要將這些知識融入到日常的教學當中,讓學生學習相關的知識,也要引起學生的重視,平時要加強引導,也要了解孩子的心理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