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生物信息 > 基諾族以什麼為生物

基諾族以什麼為生物

發布時間:2023-05-17 22:46:58

❶ 基諾族特點

基諾族特點

基諾族是中國的第五十六個名族,頃遲這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古老名族,基諾族有屬於自己的傳統文化 。那麼,基洛族的風俗習慣有哪些呢?

男穿白色無領對襟棉布上衣,衣背後綉有圓形彩色光芒圖案,下穿寬大的棉布白褲;女子頭戴披風式尖頂帽,上穿對襟無領無扣鑲有7色紋飾的短褂,胸前有刺綉精美,綴有圓形銀飾的三角形貼身衣兜,下穿黑白刨相間、鑲邊的短裙。

基諾族主食大米,佐餐的食物主要是婦女採集的野菜、野果和菌類及其自產的蔬菜瓜果。肉食以牛、豬、狗、雞為主,男子獵獲的動物也是肉食的主要來源。基諾族的房屋建築過去是「干欄式」的竹樓,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開始逐漸以牢固、不易失火的木柱石基瓦頂「竹樓」,代替不結實又不利於防火的茅草頂竹樓了。

基諾族的婚姻為一夫一妻制,婚前戀愛自由,婚後很少離異,過去仍保留著某些對偶婚和群婚殘余。基諾族的青年男女舉行「成年禮」之後,即取得了談戀愛的資格。在勞動中對歌,並用樹葉為信約定相會的時間地點;待兩人情投意合後,即可同居。一般是在生了第一個孩子後才舉行婚禮。舉行婚禮時,必須長老親臨。新娘婚後5日歸家,過幾天才返回男方家長住。

基諾族的喪葬一般實行土葬,挖獨木為棺,葬於公共墓地,不留墳冢。死者生前的全套生產、生活用品,作為殉葬品,富者還埋入一銅鍋銀子。墓表搭蓋竹樓,內設竹桌,死者家屬每天到竹房獻飯3次,祭供1—3年,然後拆竹房。由於公共墓地很少,又不能隨意擴大,故基諾族有在前人墓穴中埋入新棺的習俗。孕婦、精神病患者死亡,實行火葬。基諾族夫婦不合葬。

基諾族過去盛行祖先崇拜,相信萬物有靈。巫師有兩種,一為「布臘包」,一為「莫丕」。遇有災禍降臨,請巫師殺牛、豬、雞、狗祭鬼神。巫師會比較簡單的占卜術,並兼行草醫。「卓巴」、「卓生」(村社長老)主持重大的祭祀活動時,往往舉行剽牛儀式。

卜乎宏基諾族民間音樂也相當豐富。民歌有敘事歌、山歌、賀新房歌、哄娃娃歌、兒歌等。主要樂器有口弦、「畢吐魯」——二洞簫和二胡、「七柯」(用7個竹筒組成,有7個音階)、「塞吐」(大鼓)、硭和鈸等,基諾族人民喜愛歌舞,從小學習傳統曲調,成型冊年即興填詞,對歌。在節日和一些重大儀式期間,載歌載舞,舞蹈動作一般較簡單。

基諾族還有精湛的刺綉藝術和竹編工藝藝術。基諾族婦女在衣飾、挎包、手帕及送給情人的腰帶上,刺綉上精美的圖案,做工精緻,花紋勻稱。

❷ 基諾族的介紹

基諾族是雲南省人口較少的7個特有民族之一,民族語言為基諾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沒有文字,過去多以刻木、刻竹,記數、記事,通用漢語。
基諾族主要聚居於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以下簡稱西雙版納州)景洪市基諾山基諾族民族鄉及四鄰的勐旺、勐養、勐罕,勐臘縣的勐侖、象明也有少量基諾族散居。
1979年,基諾族被正式確認為單一民族,根據《中國統計年鑒-2021》,中國境內基諾族的人口數為26025人。

中文名 :基諾族
另 譯 :攸樂
分 布 :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
語 種 :基諾語
信 仰 :太陽

目錄
1 族稱
2 歷史
3 人口
4 政治
▪ 社會結構
▪ 習慣法
5 經濟
▪ 種植業
▪ 畜牧業
▪ 手工業
6 文化
▪ 信仰
▪ 服飾
▪ 飲食
▪ 建築
▪ 文學
7 科技
▪ 歷法
▪ 教育
▪ 醫療
8 藝術
▪ 音樂
▪ 舞蹈
9 習俗
▪ 節日
▪ 成人禮
▪ 婚姻
▪ 喪葬

⒈族稱
「基諾」是本民族的自稱,可釋意為「舅舅的後人」或 「尊重舅舅的民族」。
過去漢語譯為「攸樂」,故又習稱其居住的基諾山為「攸樂山」 [1] 。
⒉歷史
基諾族
關於基諾族的族源,有土著說和南遷說兩種。「基諾」一詞源於基諾族先民在傑卓山居住的時代,當時出現了「基諾洛克」的名稱,「基」為舅舅,「諾」為跟在後面的,直譯是「跟在舅舅後面的人」。相傳基諾族的發祥地是「司傑卓米」。它是基諾山東部邊緣一座海拔近1440米的高山,現在稱為孔明山。至今,阿哈、阿希兩支系以及居住在勐旺鄉補元行政村的烏優支系居民,回顧祖先遷徙路線,都不約而同地把發祥地指向這座高山。這說明在很早以前,基諾族的先民就生活在基諾山及周圍地區。
基諾族定居在基諾山之初,可能還處在母系社會發展階段。傳說最早居拿蔽住在「傑卓」的是一個寡婦,生了七男七女,兄妹互相結婚,後來人口繁衍,便分化出兩對寨子——可以通婚的兩對氏族集團。第一對寨子是詞通和曼鋒,詞通是「父寨」,曼鋒是「母寨」,往後他們又發展出曼雅、窩庄、回真、生牛等10個兒女寨,這就是通常所說的基諾山的前半山。另一對寨子是曼坡(父寨)和曼飄(母寨),其繁衍的兒女寨有竜帕、莫羊、炸共等九寨,是為後半山。
關於兩對父母寨的世系已經不得而知,但子女寨的世系還可以獲得。據1958年調查,曼雅寨是詞通寨分出來的「大兒子」,建寨人是姐右,後經右保、保姐、巴保姐、姐腰、腰八、八撒、撒姐、姐白臘、白臘腰、腰子、不勒姐等已有12代,若以25年一代計算,曼雅寨已有300多年的歷史。後半山的曼卡寨分離出來的時間較晚,從建寨人不臘腰算起,已經歷了8代,也有200多年的歷史了。從曼雅等寨父子連名的情況看,這些子女寨在建寨時已確立了父權制,也就是說至少在300多年前,基諾族已從母系時代發展到了父系時代。18世紀中期以後,以血緣為基礎的父系制家庭公社仍在繼續發展,到19世紀末,隨著生產力的發展,部分生產資料私有制和個體家庭經濟指敏羨出現, 父系制家庭公社才向農村公社過渡。然而在這一過程中,仍頑強地保留著氏族血緣關系的紐帶,各兒女寨還要到父母寨去舉行一年一度的祭祖儀式。照慣例,父母寨的「寨父」、「寨母」(均系男性頭人)每三年要巡視子女寨一次,屆時兒女寨的人們要遠出迎送,組織隆重的祖傳儀式進行歡迎,熱情招待。
當地人傳說,在遠古的時代,洪水淹沒大地,只有一對善良勇敢的同胞兄妹瑪黑、瑪紐受仙人保護和指點,倖免於難, 經過各種艱難波折,最終結為夫妻。仙人曾賜予他們10顆葫蘆籽,種下後只長出1顆,結出的100個小葫蘆中,僅長成1個,卻長得像房子一樣大,里邊還有人在說話,打開一看,葫蘆里出來4種人,先出來的是基諾人,依次而出的是漢人、傣人、哈尼人(有的說還有第五種人,是布朗人)。後來,他們各自找到了樂土。從這個傳說里,可以反映出基諾族同漢、傣、哈尼等民族在遠古時代的密切關系。

另一傳說唯拍,基諾族是從普洱、墨江甚至更遠的北方遷來的。遷徙時曾經過昆明和峨山縣的「沒且竜」,後又輾轉至西雙版納的勐遮和勐養,最終定居於基諾洛克。基諾族的巫師為死者送魂,也都送往北方。基諾族來到基諾山,先定居在一個叫「傑卓」的山樑子上,至今人們仍把這塊地方稱為「特巴特前」,意為基諾人共有的地方。據說基諾族居住在「傑卓」時,以樹葉、獸皮為衣,以採集、狩獵為食,生活相當艱難。由採集狩獵經濟到山地農業經濟的轉化,是基諾族社會生活中的一個巨大進步,可是他們的旱稻種籽來得卻不容易。相傳,基諾人因得不到旱稻種籽,於是設法帶獵狗深入到產稻區,讓獵狗在谷堆上打了幾個滾,結果在狗毛里帶回了數十粒稻種,此後稻種逐漸繁殖,就使基諾族進入了以種植旱稻為主的山地農業時代。
基諾族尊奉諸葛孔明。傳說基諾族的祖先是孔明南征部隊的一部分,因途中貪睡而被「丟落」,進而以「丟落」附會為「攸樂」,這就是「攸樂」一名的來源。這些人後來雖追上了孔明,但不再被收留。為了這些落伍者的生存,孔明賜以茶籽,命其好好種茶,還叫照他帽子的樣式蓋房。基諾族男童衣背上的圓形刺綉圖案,據說是孔明的八卦,祭鬼神時也呼喊孔明先生。上述傳說的真實性雖有待考證,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基諾族同漢族的密切聯系。
據現有的資料看,基諾族最早的隸屬關系可以追溯到1160年,叭真統一勐泐各部落,建立勐泐景龍金殿國時,基諾山即為叭真王族的世襲領地。元朝在雲南設置行省之後,西雙版納納入元朝的統治范圍。元朝政府設立徹里路,委任傣族土官進行統治。明朝改置車里軍民宣慰使司,土司統治一直沿至清代。基諾山也是隸屬其轄地。清朝鄂爾泰任雲南總督時,為開拓西雙版納,於雍正七年(1729年) 「江內六版納」,實行改土歸流,基諾山隸屬普洱府,雍正七年至十三年(1729年—1735年)在攸樂山的茨通寨築磚城,派騎兵、步兵約500人駐守該地,設攸樂同知。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因「煙瘴甚盛」,駐軍和行政官吏病死頗多,清廷撤消了攸樂同知,委任基諾族首領為「攸樂土目」,作為代理人直接管理基諾山區。後來基諾山區長期受傣族封建領主管轄,傣族封建領主「召片領」在基諾山頭人中委任「叭雅」、「扎」、「先」。民國年間,國民政府曾將基諾山歸小勐養鄉管轄,後又推行保甲制,在基諾族上層頭目中任命保長、甲長,於是,基諾山區形成「三位一體」的政治組織。
1941年,基諾山約有8000人,共28個寨子,由於無法忍受國民黨政府的各種差役賦稅,基諾族人民在搓約等人的領導下發動了武裝起義,迫使當局撤職查辦了車里縣縣長王字鵝,此後三年,民國地方政府不再向基諾族人民多加兵役賦稅 [1] 。

⒊人口
根據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基諾族總人口數為23143人 [1-2] 。
根據《中國統計年鑒-2021》,中國境內基諾族的人口數為26025人,其中男性13005人,女性13020人。

⒋政治
①社會結構
新中國成立前,基諾族的基本社會結構已經不是以血緣為單位,而是由不同的氏族共居所形成的地緣單位——農村公社。這里的每個村社,就是一個獨立的村寨。村寨的疆界都有刻著刀槍狀的木、石界標,界內的土地歸村社公有,他人不得侵佔。每個村寨都有兩個以上的互通婚姻的氏族,而且有兩個長老按傳統習慣處理村社的行政、祭祀和生產等事,儼然是一個自給自足的小天地。基諾山的土地,名義上屬於西雙版納最高領主「召片領」所有,但他對於這一塊世襲領地所有權的體現,只是每年派員去收取貢賦,攤派雜役,這並不影響基諾族對山區土地的實際佔有和使用權。

基諾族村社內部土地佔有制形式大致有如下3種:一是以村寨為單位的土地共有制,二是以氏族或姓氏為單位的土地共有制,三是個體家庭的私人佔有制。這三種土地佔有制形式,在各村寨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但就多數村寨而言,占優勢的則是以父系氏族為單位的土地共有制。竜帕寨可謂氏族共有制的代表。這個村寨的土地在每年砍樹辟荒前,就以氏族為單位重新進行分配,收獲時按勞動力平均分配產品。竜帕寨也有少數村寨共有和家庭私有的土地。曼雅寨是土地私人佔有制的代表,這種私有土地被稱作「柯德柯多」,可以長期佔有使用,甚至能夠轉讓,但當遷離村寨時,必須交還氏族。曼雅寨也有部分村寨共有的土地。由此可見,盡管基諾族村寨的土地佔有形式有所不同,但無論那一種,都還沒有達到嚴格的土地私人所有制的程度,基本上處於村社共有私人佔用的階段,這也正是農村公社的一個基本特點。農業生產廣泛實行公有共耕、夥友共耕、私有共耕的形式,也盛行換工互助,狩獵所獲也用原始平均主義的分配原則進行分配。
20世紀三四十年代,萌芽性質的土地的私有、租佃、買賣關系開始出現,當時已有借貸、僱工和類似家內奴隸的「養子」,村寨成員內部有了貧富分化,富裕者稱「搓果」,窮困者稱「繞赤」,居中的叫「賣馬亞」。極少數人就其經濟地位而言是剝削者,但尚未形成一個脫離生產、以剝削奴隸或農民為生的階級。在這里,勞動力的強弱同經濟地位的窮富密切相關。比如,同是一個村社的頭人,有的勞動力多就年年有餘糧,因而具有放債的能力,而有的頭人勞動力少或多病,就要缺衣少糧,不得不向人借貸或依靠親友接濟。直到新中國成立前,在多數村寨中佔主導地位的仍然是村社或父系氏族共有制。

村寨的主要領導為「卓巴」(寨父或稱老火頭)、「卓色」(寨母或謂老菩薩、大齋),他們是村寨中兩個古老氏族的長老,是村寨里享有最高威望的人。擔任此職的唯一條件是年齡最大,而不是勇敢善戰,經濟富裕,能說會辯。即使他碌碌無為,甚至是個瞎子或啞巴,也得義不容辭地擔任村寨長老的職位。他們去世之後,繼承人也是同一氏族的最年長者。有些較大的村寨還按年齡安排好了繼承者,「卓巴」的繼承人稱「巴努」, 「卓色」的繼承人叫「生努」,他們作為當權長老的助手,在「卓巴」、「卓色」沒有去世前就要從事村寨的具體管理事務。長老的職能主要是主持村寨生產、生活和祭祀活動。譬如,每年播種前只有經過他執行的殺牲祭鬼儀式,並由其先撒幾顆種後,全村才能播種;過年的日期也由他們決定。一旦長老家中獨有的被村寨成員敬畏的大鼓、芒鑼敲響時,便宣告了新年的開始,村社男女老幼齊至長老家歌舞作樂。
長老與開始建寨的父系氏族聯系在一起。有的村寨人丁不旺,若兩個長老所在的氏族其中有一個滅絕已無長老可立,往往引起整個村寨的遷移。長老雖不具有政治特權,但擁有特殊的地位。傣族土司時,在基諾族中設立「帕雅」、「扎」、「先」的政治統治,國民黨政府也曾建立保甲制,但他們往往都與村寨長老制相結合,並沒有也無法取代長老的地位。
1950年勐養建立區政府後,基諾山歸勐養管轄。1954年4月,黨和政府派民族工作隊進入基諾山區,宣傳黨的民族政策,爭取團結民族宗教上層人士、知名人士和疏通民族關系,發展生產。在政治上團結了廣大群眾,培養了一批民族工作的積極分子,保證了民主建政的順利進行。黨和政府針對基諾族社會特點,按照「團結、生產、進步」的工作方針,採取了不經過民主改革而採取發展其生產文化的辦法,直接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政策,得到了廣大基諾族人民的歡迎和擁護,實現了歷史性的跨越。1956年底,普遍成立了換工互助組。1957年2月成立了「攸樂山區生產文化站」(基諾洛克生產文化站),協商選舉出基諾族的站長和副站長,全基諾山36村寨,963戶人家,5284人開始享受到民族平等和當家作主的權利。1958年攸樂山區生產文化站改稱為基諾洛克區政府,隸屬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景洪縣。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基諾族人民走上了健康發展的道路。1981年基諾洛克公社將基諾公社革命委員會改為基諾公社管理委員會,1983年撤銷基諾公社,代之以基諾山區公所,作為景洪縣政府的派出機構。 1988年初,基諾區改為基諾山基諾族民族鄉,隸屬景洪縣,境內居住著基諾族、哈尼族、布朗族等少數民族 。

②習慣法
基諾族在社會組織內部有一種原始的習慣法,作為待人處事的規矩、判別是非的標准和調解內部矛盾的法度,以此來維護傳統社會中人際關系的正常運行。
這種習慣法又與原始宗教、倫理道德有著天然的聯系,涉及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基諾族一敬畏鬼神,二敬畏長老,如在年節中舉行祭祀時,卓巴、卓色兩家各殺一隻雞,以「神的使者」名義宣布傳統的村規民約。
基諾族一直保留著以酒代罰之習,凡違反了村規民約或做錯了事的人,一般要罰其10碗酒,重者要罰兩頭豬、百餘斤大米和幾十斤酒,請全村老少共餐一頓。
在離婚儀式中,男方出一壺酒,由女方的舅舅各倒一杯酒,男女各喝一口,余者傾注於地,男方說:「你活著不是我家人,死了也不是我家鬼。」婚姻即正式解除。
習慣法與倫理道德以民諺、歌曲、古訓等形式來傳播和約束人們的行為。如俗語說:「巴什不結親,死後可配對。家族內不嫁,兄弟間不婚。兩只公雞不住一個窩,一個姑娘不戀兩個小伙。沒有媒人不成婚。把女兒當財產,有情人也難成親。不長草的地方不出莊稼,愛虛榮的女人不會當家。」
基諾族保存著天然的平等觀念,他們把公平公正的觀念比作天平。燒地時,由「沙奇」(公證人)看攔火道的寬與窄是否符合規定來判斷燒地者的責任。男女戀愛要請一個女子做「沙奇」,結婚時要由她證明嫁妝和禮金的數量。分家時,特別是巴卡村村民離婚,夫妻雙方各請一位「沙奇」作為離婚證明人,以公平的古規來監督雙方分家產的過程。
基諾族社會保持著原始天然淳樸的道德風尚。大家尊老愛幼、團結互助,他們勤勞、好客、重信用,傳統美德蔚然成風。基諾族生產力水平低下,常常缺衣短糧,但他們的糧食卻儲存在地邊或屋外的小草棚中,「夜不閉戶、路不拾遺」。基諾族中還保留著原始平均主義的習慣,所獵獲物即使是一隻小麂子,也要按村社人口人均一份。在民間一直保留「生分熟吃」的習俗,即捕獲到獵物之後,凡是見到捕獲者的人,生時就可分得一份,熟時還以可去吃,直到吃完為止。飲酒待客也非常真誠,只要客人不放杯,主人一定要奉陪到底 [1] 。

⒌經濟
①種植業
基諾族長期處於十分落後的原始狀態,直到新中國成立前,以「刀耕火種」為主要手段和特點的山地農業是其經濟生產的主要形式。它主要靠毀林開荒、輪歇耕作。墾荒時伐木刈草,曬干後放火焚燒,用草木灰作肥料,稍事平整,即行播種。一年種一季,不選種、不施肥。播種時,男子用剁鏟或手鋤在前面挖坑,女子隨後點種、掩土。在平緩的坡地上才有少量的條播和撒種。他們採用輪種制的方法,開荒的山地一般種一、二年,較肥沃的才種三年。第一年種棉花,第二年種旱稻,第三年種包穀,種完後就拋荒,再開新地。砍刀、剁鏟、釤刀、彎刀、鐮刀、火鐮、小手鋤等是基諾族主要生產工具。
基諾山是普洱茶六大茶山之一。傳說三國時,基諾族人民就已開始種茶,並能進行初步的茶葉加工。清朝初中期,普洱茶盛極一時,西雙版納六大茶山最高年產量曾達8萬擔,其中車里、攸樂山、大勐龍等產茶5000餘擔。1729年清政府設立「攸樂同知」 始派官員徵收茶捐賦稅,當時有許多茶商和馬幫前來收購茶葉,基諾山的竜帕寨曾是清政府設立的茶場,是當時的制茶中心,茶葉生產曾興盛一時。
1981年基諾族實現了糧食基本自給。1984年推行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極大地調動了群眾的積極性。近年來隨著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的戰略,基諾族人民因地制宜,積極對農業結構和農村產業結構進行調整,採用先進適用技術改造糧食種植,使原來粗放落後的旱地耕作方式向糧食種植的科學化目標邁進。旱稻畝產量從1980年的100公斤提高到1998年的133公斤。全鄉水田面積穩定在6000畝左右,在耕地面積有所減少的情況下,人均糧食從1979年的478公斤提高到1998年的628公斤。 2003年全鄉有耕地面積30715畝,其中水田面積6655畝。糧食播種面積30669畝,總產量5345.6千公斤,農民人均佔有糧525公斤。
依靠科研部門科技上山的支持,基諾族廣泛種植經濟作物,不僅促進了山區經濟的發展,而且改善了生態環境,使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步入良性循環的軌道。茶葉、砂仁、橡膠成為基諾鄉的三大支柱產業。在對山區經濟進行綜合開發的同時,國家又實施了「天保工程」和退耕還林,基諾鄉劃定的自然保護區有86215畝,國有森林447758畝,佔全鄉總面積的57.8% 。

②畜牧業
至20世紀80年代初,基諾族的養殖業尚處在原始放牧階段。大牲畜有黃牛、水牛,但不是用來耕地,而是用於祭祀和食肉,還普遍飼養豬、狗、雞等家畜家禽。除狗外,牲畜都自行放牧於村寨周圍的山坡草地上,也無專人照管,讓其自由棲息、覓食。
基諾族人善於狩獵。狩獵是基諾男子的一項基本技能,獵獲動物的多少,狩獵知識和經驗是否豐富成為衡量男子能力的主要標志。男子外出或勞動時多隨身攜弩弓、彎弓、彈弓或荷挎獵槍,隨時射殺飛禽走獸,他們也能設置陷阱、扣子、籬道、跳簽、壓木等捕捉野獸。獵獲歸途中,狩獵漢子敲響一種用竹子做的打擊樂器,聲音鏗鏘有力,狩獵英雄還會唱起動聽的狩獵歌。盛行集體圍獵,參加者平均分配獵獲物,唯擊中者多得獸皮。
捕魚也是基諾族居民的重要副業。小黑江、勐旺河、卜天河等,溝箐縱橫,魚類資源非常豐富。人們有空就去捕魚,農閑時還集體捕撈,用作小菜或做成「乾巴」,燒烤後便成為待客、佐食的佳餚。
採集是基諾族婦女的重要生產活動。基諾族日常生活的佐餐、副食主要靠婦女採集的各種野菜、野果和蟲類。基諾山生長著許多山珍野味,如各種菌類、竹筍、木耳、白生等,野果有一二十種,野菜達二三十種,蟲類20多種。基諾婦女在生產勞動中習慣背一個棉布大筒帕,以備隨時採集各種野菜和果子,有的現采現食,有的則要加工後方可食用。基諾婦女耕作之餘就四處採集,收工回家,全家吃的佐食湯菜都有了。
新中國成立後,在黨和政府的扶持和幫助下,基諾族大力發展養殖業,大牲畜從1954年的627頭發展到2003年的1263頭,生豬從1954年的1960頭發展到2003年的11052頭。基諾族過去從不養魚,至2003年,養魚125畝,產量10700公斤 [1] 。

③手工業
基諾族的傳統手工業規模小,尚未形成商品生產,基本上還是自給自足經濟的一種補充,也沒有從與農業中完全分離出來。
紡織和刺綉是基諾婦女的一項基本技能。在基諾山,隨時都可以看到婦女或手持紡輪捻線,或穿針引線刺綉。紡線的技藝只有經過長期訓練才能熟練掌握。織布是成年女子特別是已婚婦女的一項活計。她們用一種原始的腰機織布,把經線的一頭拴在自己的腰上,另一頭拴在對面的木柱上,席地而坐,雙手持梭將緯線來回牽引,然後用砍刀狀的木板打緊,織出厚實耐用的「砍刀布」。每年秋收之後,婦女們忙著去除棉籽,彈花、紡線、染色。刺綉主要用於服飾。基諾族女子從小就必須學會刺綉、縫紉的技能,成年後便要親手刺綉手帕、挎包、花帶等信物送給戀愛對象,定親後女孩還得紡織和刺綉一批衣被作為陪嫁。
基諾族男子的傳統手工業則為竹篾編制。基諾山漫山遍野的竹林為他們提供了必要的生活用品,他們住的是竹樓,吃的是竹筍;桌、椅、板、凳、床、箱是竹編的,甑、碗、瓢、盆、筷是竹做的;刻木記事用竹板竹片,吹拉彈奏也離不開竹;農耕用的剁鏟,狩獵用的彎弓、跳簽……小到煙盒,大到背簍,無一不是基諾男子技巧技能的表現。他們用兩抬兩壓、三抬三壓和雙抬雙壓等方法編制各種生產生活用品,造型美觀大方。
基諾族的民間手工藝還有雕刻,即用木、竹和牛角等雕刻出神龕、棺材、耳環、鼓、煙斗以及飯甑、碗、勺等生活用具。他們擅長泥塑,主要是做些祭祀用的人、馬、豬、牛、羊、蛇、蟹、雞等。
幾乎每個基諾山寨都有鐵匠,他們能生產斧頭、鐮刀、鋤頭、鐵犁等生產工具和刀、鏟、鍋等生活用具。鐵匠技術據說是從漢族那裡學來的,他們不具有冶鐵的能力,打鐵用的原料多是與馬幫或外商以物換物而來 。

⒍文化
①信仰
基諾族除具有一定的祖先崇拜和對諸葛孔明尊奉外,最具特色、佔主要地位的宗教觀是萬物有靈思想。
基諾族認為山有山神,地有地神,寨有寨神,谷有穀神。每年祭祀的活動很多,傳統節日、喜慶豐收,生兒育女、天災人禍都要祭祀神靈。

一年中最大的祭祀活動是「特懋克」 節時的祭太陽鼓。太陽鼓是基諾族最神聖的祭器和樂器,一般有兩面,分公鼓和母鼓。他們視太陽鼓為神靈的化身和村寨的象徵。祭祀太陽鼓,目的是祈盼它能保佑全寨人丁興旺、五穀豐登。祭祀活動還有「喏嫫洛」祭創世神阿嫫杳孛和「好希早」節時祭祀祖先。還有叫谷魂、「祭大竜」、「祭小竜」等十多種。
祭祀活動均有特定的規矩,一般要殺豬、殺狗。狩獵祭要按獵獲物的大小、兇猛程度分為三個等級,祭祀的規模也根據等級的不同而有所區別,所有獵物必須在祭祀後才能食用。大的宗教活動由「卓巴」、「卓色」主持,全寨人參加,並由不脫產巫師「白臘跑」和「莫培」念經。
基諾族的巫師有一套獨特的占卜術,且巫醫並行,能用草葯治病。巫師既是熟知習慣法和歷史掌故的人,又多為著名的歌手,同時又是長篇史詩的口傳人,實際上是民族文化的傳承者 。

②服飾
基諾男子通常上穿無領無扣對襟黑白花格麻、布褂,上衣背面正中縫上一塊方形紅布,上綉一朵美麗的太陽花(一說是孔明的八卦圖案),下身著白色或藍色寬大長褲或短褲,扎寬布腰帶。新中國成立前,多數男子頭頂留三撮頭發:中以紀念武侯,左右以懷父母。有的說,左為父母留,右為自己留。
女子上身穿無領鑲綉對襟雜色小褂,下系鑲紅邊黑色前開合短裙,現在也有改穿長裙的。基諾婦女習慣裹綁腿、挽發高髻,她們頭上還戴有白厚麻布,後披翅長及肩部的披風尖頂帽,顯得既莊重大方又活潑俏麗。過去男女均赤足,喜歡嚼食檳榔或用花梨木黑汁染牙。男女皆兩耳穿孔,內塞竹管、木塞,以耳孔大為美 。

③飲食
基諾族習慣於日食三餐,以大米為日常主食,雜以玉米、瓜豆等。基諾族食用大米很講究,要吃好米、新米,陳倉米多用來喂養家畜或做烤酒。喜吃青玉米。早餐通常把糯米飯用手捏成團吃,午餐多把米飯用芭蕉葉包好帶到地里隨時加鹽和辣椒食用,也有直接把米帶上山,就地砍竹筒、採集野菜,把米和菜放在竹筒里烤熟而食。晚餐除主食米飯外,還備有一些菜餚,其中有瓜豆及隨時採集和獵獲的山菜野味,家庭飼養的畜禽只在婚喪禮祭時才能宰殺,平時肉類多來源於狩獵所獲。
基諾族喜酸、辣、咸口味,尤其喜酸。酸筍是主要的家常菜。把格里羅果搗爛後加辣椒、鹽成為每餐必備的調料。基諾族的烹調方法主要是烤、煮、炒。竹筒烤飯、酸筍煮狗肉、苦刺果煮牛肉、火燒飛螞蟻、烤蜘蛛、竹鼠煮稀飯、芭蕉葉燒肉、金條肉都是基諾族最具特色的風味佳餚。基諾族普遍喜好飲酒,民間有不可一日無酒的說法。所飲用的酒大都是自家用大米或玉米釀制。在釀制過程中,通常要加一些鎖梅葉等植物,酒呈淺綠色,帶有一種植物的自然香味,有健脾強身之功效。基諾人多喜喝老葉茶,喝茶時一般都將老葉揉炒後放入茶罐加水煮至湯濃才飲用。
在毛俄、茄瑪等寨的部分基諾族婦女中,還有一種食用當地特有的膠泥的習慣。有的老年婦女已食土成癖,一日不食就有不適。研究表明,這種膠泥中含有少量人體必需的銅、鐵、鈣、鋅等元素 。

④建築
基諾村寨喜建於平緩向陽的小山坡上。房屋是用竹木和茅草修建的「干欄式」竹樓,貌似孔明帽,相傳建房式樣是孔明教的。竹樓由木架支撐,用粗木做梁、柱,連榫為架,不用金屬連接。樓板和四壁用竹片排列鋪成,將茅草編成草排覆蓋在樓頂上。竹樓上層住人,下層不設四壁,用於堆放工具、什物和家畜棲息。竹樓上有前後兩個曬台,前曬台連著樓梯口,後曬台是曬衣、紡織之處。樓上用篾笆隔開,裡屋按人口多少隔成數間卧室,外屋為「客廳」,兼廚房、飯堂,「客廳」中間有火塘,三塊鍋樁石作三足鼎立狀,火塘上面懸掛著竹編吊籠,放置食品。火塘和鍋樁石是家中神聖之物,飲茶、談天、商談家務、安排生產都在此進行。竹樓屋脊兩頭裝飾著茅草扎的耳環花,一般群眾的竹樓共飾6朵,村寨「長老」家則飾10朵。裝飾著耳環花的竹樓使人一眼就識別出其主人的社會地位和身份。
傳統基諾族房屋與現在稍有區別,大致有兩種:一是有一個火塘的竹樓,內居一個父系家庭的全體成員五六人至十餘人。據說20世紀40年代國民黨軍隊進山鎮壓基諾人民起義前,許多村社都存在著有五六十人的父系大家庭,幾代人在一個男性家長領導下集體勞動,吃大鍋飯。另一種是竜帕寨的長方形竹樓,長約三四十米,寬8至10米,樓內共居著同一父系氏族的數代人,進樓有一通道,用石頭砌邊的土台上等距離並排著各個小家庭火塘,火塘兩旁是他們的卧室,進門右邊第一間為家長寢室。這種大長房雖然也有一個男性家長,但各小家庭已有了自己的家庭經濟,按小家庭為單位獨立消費。1940年時,竜帕寨的一個大竹樓曾住著同一父系氏族的的3

閱讀全文

與基諾族以什麼為生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34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97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4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36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77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0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9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93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0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14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47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78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9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49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41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0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41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18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79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