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選擇生物學科畢業論文課題
大嗲劃給我,我幫你解決
『貳』 中小學教師如何做課題研究
研究步驟如下:
1、研究背景,在什麼情況、什麼原因、為啥要研究此課題。
2、研究目標,所研究的目標必須描述清楚精確,把握研究的內容和方向。
3、研究內容,課題的核心部分,把研究攜備做的內容具體化,分解成若干個子課題。
4、研究現狀。
5、研究方法。主法有觀察法、調查法、文獻資料法等。輔法有統計法測量法和問卷法。
6、研究假設。對研究中要解決的問題結果所做的猜策,即滾滾對課題的涉及的兩個變數之間的相互關系的設想。
7、研究步驟。基本上包括准備階段、實施階段、辯衡論證和結題驗收三個階段。
8、研究成果。
『叄』 如何選擇研究課題
第一、研究課題的基礎工作——搜集資料。考生可以從查閱圖書館、資料室的資料,做實地調查研究、實驗與觀察等三個方面來搜集資料。搜集資料越具體、細致越好,攜晌最好把想要搜集資料的文獻目錄、詳細計劃都列出來。首先,查閱資料時要熟悉、掌握圖書分類法,要善於利用書目、索引,要熟正冊練地使用其他工具書,如年鑒、文摘、表冊、數字等。其次,做實地調查研究,調查研究能獲得最真實可靠、最豐富的第一手資料,調查研究時要做到目的明確、對象明確、內容明確。調查的方法有:普遍調查、重點調查、典型調查、抽樣調查。調查的方式有:開會、訪問、問卷。最後,關於實驗與觀察。實驗與觀察是搜集科學資料數據、獲得感性知識的基本途徑,是形成、產生、發展和檢驗科學理論的實踐基礎,本方法在理工科、舉隱宏醫類等專業研究中較為常用,運用本方法時要認真全面記錄。
第二、研究課題的重點工作——研究資料。考生要對所搜集到手的資料進行全面瀏覽,並對不同資料採用不同的閱讀方法,如閱讀、選讀、研讀。
第三、研究課題的核心工作――明確論點和選定材料。在研究資料的基礎上,考生提出自己的觀點和見解,根據選題,確立基本論點和分論點。提出自己的觀點要突出新創見,創新是靈魂,不能只是重復前人或人雲亦雲。同時,還要防止貪大求全的傾向,生怕不完整,大段地復述已有的知識,那就體現不出自己研究的特色和成果了。
第四、研究課題的關鍵工作――執筆撰寫。下筆時要對以下兩個方面加以注意:擬定提綱和基本格式。
第五、研究課題的保障工作――修改定稿。通過這一環節,可以看出寫作意圖是否表達清楚,基本論點和分論點是否准確、明確,材料用得是否恰當、有說服力,材料的安排與論證是否有邏輯效果,大小段落的結構是否完整、銜接自然,句子詞語是否正確妥當,文章是否合乎規范。
『肆』 如何在初中生物實驗教學中開展探究性教學
在目前的教育制度和教育理念的影響下,很多的老師授課仍然比較傳統和常規,還是採取灌輸式的講解,老師是課堂的主角,學生必須服從於老師。而學生則是聽眾,幾乎不會發表自己的意見,即使有也是少數。生物實驗課新課標指出:「有效的生物實驗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和記憶,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生物實驗的重要方式。」因此,我們必須按照新課改的要求,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打破常規,實現探究式教學。生物實驗課其實關繫到學生基礎知識的學習和應用,同時也牽涉到學生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的鍛煉,它與常規的生物教學不同,有著不同的特徵。如:自主性、探究性及靈活性。
一、初中生物課開展探究性實驗教學的課程環節
生物探究性實驗是通過實驗的方式,讓學生親自動手,親身參與,感受和加深領會學習的內容,並將其內容要求盡可能多地滲透到各主題內容的教學活動中去。針對生物探究性實驗課,其教學過程區別於常規教學課堂,主要有六個環節構成:根據學習形勢,提出問題→進行假設→實驗准備與設計(包括實驗A、B、C)→實驗實施(包括實驗A、B、C)→得出結論→表達交流結果。這里我想強調的是教師讓教給學生如何進行實驗設計,其方法和思路為:確定課題;提出假設;設計實驗方案;預期結果;觀察和記錄;實驗分析;得出結論;修改實驗方案;重復實驗。要根據實驗的需要調整以上各環節。
二、初中生物開展探究性實驗教學的措施
1.改變教學方法,採用多種探究方法
要想實現有效的生物實驗探究式教學,就必須革新教學方法,激發學習興趣。為學生創設已經的情景,讓他們學會主動思考,自主探究,不斷鍛煉自身的探究問題的素養,提高自身的思考應用能力。所以教師在教學中一定要善於利用多種探究手法,引導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形成和培養。如利用實驗類比法、合作實驗學習法等多種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興趣,增強學生主動學習的熱情,進而開闊視野,培養他們良好的思維習慣和思維能力。
2.獨立思考,開展實證研究
要想實現生物探究性實驗教學,必須在日常的生物教學中教師應該注重挖掘學生潛能,提高探究能力,我國古代教育學家孔子就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無論是「好之」還是「樂之」都是學生主動參與課堂,積極吸取知識的一種表現。宋代張陸就曾說過:「為學患無疑.疑則有進。」學生對知識產生的疑惑,將會成為推動他們積極思考與探索的潛在動力。而在這一動力的推動之下,學生就會自主地對問題進行探討,所以說這個過程實際上也就成了學生思考、探究、分析、推理的過程,同時也是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去探討新知的過程,更是探究性學習的主要體現。如在講述《綠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這一節的內容時教師首先設問:水在綠色植物體中扮演什麼角色?然後讓學生分成四人小組合作,動手試從果菜中找到水,全班交流,設計驗證干小麥種子是否含水實驗方案,分組實驗。在這個實驗過程中學生會極有興趣地帶著這一疑問,積極投入到實驗中,等學生實驗完畢,找出結果後,教師再對其進行歸納總結。由於這個過程中學生獲取知識和探尋知識都是通過自己的努力實現的,教師只是起到了引導的作用和總結的作用,所以對於學生自己探究出來的知識,他們也就能留下更為深刻的印象。在生物實驗教學活動中如何讓教學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結合,讓學生在生活中感受到生物實驗的魅力已經成為教師教學轉變的必然要求。而探究式學習就能很好地讓學生感受到生物實驗學習的重要性,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讓他們敢於嘗試,敢於不斷更新學習方法,能主動地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變被動施教為主動受教。教師只要適當地組織引導,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自主地嘗試、操作、觀察、動手、動腦,就能完成探究活動。
總之,開展生物實驗課堂探究式教學對於有效培養學生生物科學素養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而在生物實驗教學中,培養具有創新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學生,實現探究性學習,是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每一位生物教師必須加以重視,並進行深入研究和解決好的一個重要課題。探究性學習是目前生物實驗課程改革中大力提倡的一種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同時也是目前生物教學中應該彰顯的一個重要理念。
『伍』 初中生物研究課題
小生態瓶的製作 1 工具: 石蠟、燒杯、電爐和干凈毛筆。 2 製做方法 1)將標本瓶沖洗干凈,裝入約900mL新鮮干凈的河水,再向瓶內放入小蝦和綠藻,然後蓋上瓶蓋。 2)將石蠟放入燒杯內,用電爐升溫使杯內石蠟溶化,再用毛筆取石蠟液把瓶蓋口密封好,使之不透氣。 3)將上述制好的生態瓶放在窗檯上,注意不能受陽光直射,防止水溫升高,導致蝦的死亡。這樣小蝦便可以在此密封的標本瓶內長期生存。 2.實驗原理 在生態瓶內,小蝦以綠藻為食,吸收綠藻光合作用放出的氧氣得以生存。綠藻則依靠自身的葉綠素,利用陽光、水和小蝦呼出的二氧化碳進行光合作用,合成自身需要的葡萄糖,同時放出氧氣。小蝦排出的糞便由細菌分解,分解後的糞便正好是綠藻的肥料。兩者相輔相存,得以長期生存。 3.結論 小小生態瓶實際上是地球生態系統的縮影。在生態系統的教學中,演示生物與環境之間的相互依存關系,生動直觀。該生態瓶製做容易,且可長期使用。 設計並製作小生態瓶,觀察生態系統的穩定性(模擬淡水生態系統) 將少量的植物,以這些植物為食的動物和其他非生物物質放入一個密閉的廣口瓶中,便形成一個人工模擬的微型生態系統——小生態瓶。 實習原理 一個生態系統能否在一定時間內保持自身結構和功能的相對穩定,是衡量這個生態系統的穩定性的一個重要方面。生態系統的穩定性與它的物種組成、營養結構和非生物因素等都有著密切的關系。將少量的植物、以這些植物為食的動物和其他非生物物質放入一個密閉的廣口瓶中,便形成一個人工模擬的微型生態系統——小生態瓶。通過設計並製作小生態瓶,觀察其中動植物的生存狀況和存活時間的長短,就可以初步學會觀察生態系統的穩定性,並且進一步理解影響生態系統穩定性的各種因素。 目的要求 1.初步學會設計並製作小生態瓶。 2.初步學會觀察生態系統的穩定性。 供選擇的材料用具 浮萍、滿江紅、黑藻、生有雜草的土塊、螺螄、蝸牛、蚯蚓、小魚。 河水(或井水、晾曬後的自來水)、洗凈的沙、凡士林(或蠟)、廣口瓶。 方法步驟 根據目的要求和實習原理,設計這項實習的方法步驟,並寫在《實驗報告冊》上。按照自己設計的方法步驟製作小生態瓶,每天觀察一次。如果發現小生態瓶中的生物已經全部死亡,就應當停止觀察。 淺析生態瓶失敗的原因 大家是否還記得生態瓶?它是一個人工模擬生態系統的實驗裝置。其中包括少量的植物,如:浮萍、滿江紅,黑藻等;以這些植物為食的動物,如:小魚、螺螄、蝸牛、蚯蚓等;其他非生物物質,如:沙土、石塊、水、空氣等。這些共同構成了一個微型的生態系統。根據我們所學到的生態系統具有保持其結構和功能穩定性的能力的知識,我們可以推測出小生態瓶可以維持一段相當長的時間。然而,事實卻恰恰出乎我們的推測。這個小生態系統最多也只能在一個月的時間里保持其結構和功能的穩定性。為什麼實驗結果與我們推測的結果會有如此大的差異?小生態瓶失敗的原因到底是什麼呢? 我認為有兩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該生態系統的流動性非常差。大家應該知道在生態瓶做好之後,要用凡士林或者石蠟把生態瓶密封,使其與外界隔離開,這就使外界的空氣流動、水流動等影響不到瓶內, 並且小生態瓶做好之後,只是將其放在陽光下,而不會時常去晃動瓶子,因此可以說小生態瓶中的空氣和水幾乎是不流動的,這就好比一潭死水—毫無生機,生態瓶中的生物必然會死亡,只不過是時間的長短問題。而我們所生存的地方地球——這個穩定性較好的生態系統,它的流動性就非常好。時時刻刻都有大陸風,城市風等氣流帶動空氣流動;洋流、河流等水流帶動水流動;降雨、降雪等帶動物質流動。這不間斷的流動就使得整個生態系統充滿了生機和活力,打個不恰當的比方說,流動性就好像人體的血液循環。大家都知道隨著血液循環的進行人體的各組織細胞進行著氧氣和二氧化碳的交換,營養物質與非營養物質的交換等。這樣人體的各項生理功能能夠正確有序的進行。但假如人體的血液循環突然停止,那麼人也將很快走向死亡,正如我們所說的小生態瓶一樣走向失敗。 另一方面,該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不暢,大家應該還記得實驗結果中有一項使測量小魚增重多少。現在讓我們做個大膽的假設。假設小魚的體重增加了0.1g,並且全部都是葡萄糖(C6H12O6),則至少需要碳原子2.26×1021個,氫原子4.25×1021個,氧原子2.26×1021個,假設小生態瓶的體積為250ml,且全為空氣——當然這是不可能的,則可算出小生態瓶中空氣中的氧原子個數最多為2.96×1021個,也就是說,如果小魚增重0.1g葡萄糖,則幾乎要耗掉瓶內空氣中的氧原子的80%。所以後來必然會出現缺氧的情況,而小魚也必然走向死亡。而我們所處的地球,雖然說也有不少物質流向生物,但同時也有不少死亡的生物被微生物分解成無機鹽重新回到無機界,使得整個生態系統基本上保持著一個動態的物質平衡。因為地球上的生物是如此的多。僅僅人就有60億多,幾乎每秒鍾都有人死亡或者出生。我還聽說過這樣一件事,某村農民王某不懂得科學種田,在分到一塊肥沃的土地之後,連續好幾年種土豆,但收獲之後不及時補充損耗的物質。結果便是他頭一年收成非常好,而後幾年收成都非常差。後來他在農技人員的指導下,及時補充損耗的物質,結果,收成恢復到和頭一年差不多的水平。後來他了解到前幾年收成不好是因為他長時間在同一塊土地上種植土豆,使土豆所必需的幾種物質在原來豐富的土地中嚴重減少,又不及時使物質循環恢復正常,而我們所說的小生態瓶不也是這樣嗎?瓶子使瓶內的物質與外界的交換停止,而瓶內的物質又不斷地流向動物和植物,從而導致物質循環受阻,則小生態瓶必然會走向失敗。 總之,我認為小生態瓶失敗的原因有兩個,一個是生態瓶內的流動性差,另一個是物質循環的不暢。 銅陵三中高二理科實驗班 吳勇 指導老師:楊春生 設計並製作小生態瓶,觀察生態系統的穩定性 小生態瓶,是一個人工模擬的微型生態系統。它可以是模擬的微型池塘生態系統,也可以是模擬的微型陸地生態系統。本文就模擬的微型池塘生態系統為例,介紹小生態瓶設計的要求、製作和觀察的方法。 一、小生態瓶的設計要求 1.生態瓶製成後,形成的生態系統必須是封閉的。 2.生態瓶中投放的幾種生物,必須具有很強的生活力,必須能夠進行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能使其在一定時期內保持穩定。 3.生態瓶的材料必須透明,可以讓裡面的生物得到陽光,並便於觀察。 4.生態瓶宜小不宜大,瓶中的水量應占其容積的4/5,要留出一定的空間,儲備一定量的空氣。 5.小生態瓶的採光,以較強的散射光為好,不能採用強烈的直射光,否則瓶內水溫過高,會導致水生植物死亡。 二、小生態瓶的製作方法 1.材料用具 水草(如茨藻)、水生小動物(如椎實螺、環棱螺)、水、砂子、玻璃瓶(如標本瓶、大試管或醫用葡萄糖注射液瓶)、凡士林。 2.方法步驟 ①瓶子處理:洗凈標本瓶,並用開水燙一下瓶子和瓶蓋。 ②放砂注水:在瓶中放入1cm厚的砂子,再加水至瓶子容積的4/5。 ③投放生物:待瓶內水澄清後,放入水草和水生動物。 ④加蓋封口:瓶子加蓋,並在瓶蓋周圍塗上幾上林。 ⑤粘貼標簽:在瓶上貼標簽,註明製作日期、製作者姓名. ⑥放置瓶子:將製作好的小生態瓶,放於陽面窗檯上(以後不要再隨意移動其位置)。 三、對照實驗 生態系統穩定性,要受組成該生態系統的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的影響。為了探索人工模擬的微型池塘生態系統的最佳組成,使其維持較長時間的穩定性,可以多設計幾組對照實驗,每個對照實驗中,只變動其中一種因素。如果欲探索哪種小螺對維持該生態系統的穩定性更為重要,則又可增加一倍的實驗組合。即前14組為椎實螺,新增加的14組為環棱螺。 四、觀察 1.每天觀察1次,並做好記錄。 2.判別水草和小螺存活的標准。 水草綠色為生活狀態,發黃、變黑,而且柔軟下沉,即為死亡。小螺外殼灰綠,能運動,為生活狀態;外殼變白,而且浮起,即為死亡。 五、說明 在放有河水的封閉生態系統中,除了有投入的水草和小螺外,河水中還有單胞藻,原生動物和其他微生動物,而且水中還溶解有各種礦質元素,這是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但也是一個營養結構極為簡單的生態系統。 投入的椎實螺,用腹足爬行瓶壁,以齒舌刮取瓶壁上生長的綠藻為食。環棱螺雜食。 六.實驗結果分析 實驗結束之後,應對結果作出分析。分析實驗成敗的原因;分析小生態瓶中維持生態系統穩定性的原因。如果設計多組實驗,則應進行結果比較,找出最佳設計方案。
轉載來的~希望你能滿意
『陸』 如何選擇研究方向或者課題
英盛觀察為您解答:選擇研究課題,是開展教育科研的第一步,也是整個科學研究過程中最重要、最困難的任務之一。選擇好的研究課題是順利開展科研的前提,而及早確定研究方向又是選擇研究課題的前提。選題時一定要認真,要從實際出發。研究課題的選擇大體上包括縱向選題和橫向選題,縱橫之間又有交叉重疊,而且必須經過多角度的論證之後,才有可能成為適合的研究課題。
一、引言
什麼是研究課題?
課題通常可以理解為問題,但並不是所有的問題都可作為研究課題。作為研究課題的問題必仿賣閉須具有這樣一些特徵:(1)屬於教育科學領域的問題,而且它們的解決能推動教育科學的發展。(2)必須具有一定的普遍意義。假如你談的是個別現象,就不能作為研究課題。比如,「如何培養李四同學的良好的學習習慣」所反映的是具體的、個別的現象,因此就不能作為研究課題。(3)必須有明確而集中的研究范圍和任務。如果研究范圍太大,任務不明確,就不宜作為研究課題。像「如何提高中學生的英語水平」等。(4)必須有可解決性。提出的問題通過一定時間的研究可以加以解決。像「如何提高教師的社會地位」,雖然有普遍意義,但是無論怎麼研究也不可能解決。由此可見,所謂研究課題,是指在教育科學領域內,有明確而集中的研究范圍和任務,能夠通過研究加以解決的具有普遍意義的問題。
二、選擇研究課題的前提和注意事項
(一)前提
廣義而言,研究課題的選擇包括確定研究方向和選擇具體研究課題兩個方面的內容。所謂研究方向,就是研究者在一個較長時期內從事研究活動的工作方向。它規定了研究者在一個時期內的研究領域和內容。研究者在一個時期內有相對穩定的方向是非常必要的,這可以使研究工作有連續性和積累性,並可以成為選擇具體研究課題的線索和范圍。所以,選擇合適的研究方向和課題是非常重要的戰略抉擇。
(二)注意事項
1.要認真選題。
這基於兩個理由:一是選題是開展教育科研的第一步。課題選擇得好與壞,直接關繫到研究工作能否順利開展。二是選題是科研工作最復雜的工作之一,來不得半點的馬虎和輕率。因此,每一個研究者務必要充分認識選擇課題的重要性,要花費足夠的時間和精力去認真選題。
2.要從實際出發選擇課題。
對於有教學經備裂歷的研究者來說,選題時一定要考慮自己熟悉教育的實際。假如你曾是一位中學教師,具有豐富的教育教學的實踐經驗,最了解教育教學中存在的矛盾,如果你能從教育實踐中選題,就能充分發揮自己的長處,就有利於課題研究的順利開展。
3.切忌為趕時髦而一味求新。
新穎性是選題的一條原則,但必須明確,為趕時髦而一味求新的現象是對「新穎性」的曲解。事實上,只要研究者能用新的研究方法,從新的視角去分析問題,對一些舊課題還可以進行再研究,並且有可能得出新的結論。這與新穎性並不矛盾。一味地求新,往往會拋棄重要問題。
4.課題操作時間要適中。
研究時間一般要控制在半年到一年之內。這樣研究者興趣會比較濃厚,注意力會比較集中,研究成果的產生速度會比較快。如果研究時間比較長,比如5至10年,就很可能使研究者感到枯燥乏味,筋疲力盡。但是,如果研究時間太短了,比如2-3個月,則常常無法完成研究課題,研究也就失去了價值,造成了人力、物力和財力的浪費。
三、選擇研究課題的方式
選擇研究課題,常被人們理解為這樣一種模式:你提供若干個題目,我從中選擇一個。這種「點菜式」的選題由於簡便而被一些人推崇。但是,其局限性是所選的課題往往不適合自己。因為每一個人的教育實踐不完全相同,他們所深入思考的問題角度也可能不同,所以這種「點菜式」的選題不是我們倡導的選題方式。
我們所倡導的選題方式包括縱向選配彎題和橫向選題。
(一)縱向選題
它主要包含以下兩個步驟:
1.確定研究范圍。
課題主要來自教育實踐,而教育實踐的范圍很廣。如果盲目地從中選題,無異於大海撈針。因此,選題的第一步是確定研究范圍。比如,可以把後進生教育、思想品德教育、教育評價等確定為自己的研究范圍。
在確定研究范圍的時候,不宜一味地求「大」,尤其是對於那些初次進行研究的人員,更應從「小」處著手。當你真正開始研究時,就會覺得「小」題不小。比如,「如何有效地記憶英語單詞」是一個不大的研究范圍,但是也包括許多不同的研究問題,比如「不同記憶方式的記憶效果」、「不同學習對象的記憶差異」、「重復的頻率對記憶效果的影響」等等。如果能對這些問題中的某一個進行徹底的研究,就已經很不容易了。那麼,研究者應該如何確定自己的研究范圍呢?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它會激發你產生強烈的動機,它會鼓勵你一直走下去,並最終促成你的成功。如果你沒有興趣,就會變得厭煩和懶惰,你會覺得自己簡直是在浪費時間,研究往往收獲不大甚至會中途夭折。
2.提出問題。
確定了研究范圍就等於確定了研究的方向。「游擊式」研究方式是不可取的,那隻會導致我們對每一個課題的研究都是淺嘗輒止,根本不利於我們治學水平和研究能力的提高。所以,每一個研究人員要盡早確定自己的研究方向,然後,在研究方向的指引下,提出自己的研究課題。
能提出一個有研究價值的問題,本身就是一個了不起的成就,這說明你已經思考了,你正在為人類創造精神財富。正如愛因斯坦所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為解決一個問題也許僅僅是一個數學上或實驗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問題,新的可能性,從新的角度去看舊的問題,卻需要有創造性的想像力,而且標志著科學的真正進步。」那麼研究者究竟應該怎樣做才能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呢?
提出有價值的研究問題的前提是要立足於該研究領域的最前沿。這就需要研究者查閱相關的文獻資料,了解前人已經做了哪些研究,用了哪些研究方法,得出了什麼樣的結論;這些結論是否一致,如果不一致,存在著何種程度的的分歧;還有哪些方面人們沒有研究或研究得不夠深入;還有哪些方面需要做重復研究,因為你對某個結論產生了質疑等等。總之,要想提出有價值的研究問題,離開大量的閱讀和深入的思考是絕對不行的。
(二)橫向選題
它主要包括以下四個方面:
1.在教育科學實踐、現實生活中選題。
來自教育實踐和現實生活中的研究課題大多屬於應用性研究,這種研究課題一旦獲得成功,就能直接為教育實踐和現實生活服務,從而體現這種研究的潛在價值。
2.在理論領域選擇課題。
首先,研究者為證實他人或自己的某一理論觀點而選擇相應的課題。其次,根據不同理論觀點的分歧選擇課題。第三,通過對現有理論、觀點進行質疑而提出研究問題。
3.在研究過程中選擇課題。
首先,隨著研究的不斷進展,特別是研究者的深入思考,常常會涌現出與當時的研究課題相關的許多新課題。這些研究既符合自己的興趣,也是當前科學理論和實踐中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其次,在研究過程中,有時我們會出乎意料地發現與研究問題無關新的現象。通常,這些偶然的發現具有重要的價值,值得進一步研究。
4.根據科學的新發展選擇課題。
研究者或者根據現代科學方法和研究技術的新進展選擇研究課題,或者在學科交叉所產生的空白區選擇課題。
四、論證課題
縱向之中包含著橫向,因為確定研究方向之後,研究者可以同時提出若干個適合自己的課題;橫向中也明顯包含有縱向的成分。不論是縱向選出的課題,還是橫向選出的課題,究竟是否可以用來研究還有待於進行多角度的論證:
1.問題是否適宜作為研究課題?即:是否具有研究課題應該具備的一些基本特徵?
2.問題是否有研究價值?這要考慮兩個方面:(1)問題的需要性,也就是說研究者應該選擇在教育實踐或教育理論中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進行研究。毫無疑問,這樣的課題一旦研究成功,就能有效地提高教學質量,促進教育改革,推動教育的發展。比如,「如何在英語課堂中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如何在素質教育中有效地實施語法教學」。(2)問題的新穎性,即所選的研究課題是別人以前沒有沒有研究過的;或者雖然有人研究過,但你是從一個新的視角開展研究的;或者是有人提出過,但是懸而未決。教育科研的任務就是要揭示前人沒有完全認識到的科學規律,發現新的規律是教育科研者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因此,只有選定有一定新穎性的研究課題,才有可能凸顯出這項研究的價值。
3.問題是否可行?研究者必須首先考慮自己完成這個研究課題的主客觀條件是否充足。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研究能力,即研究者在完成某一課題時所必須具備的學科知識和能力。這純屬於主觀條件。(2)研究時間,即進行課題研究所必需的時間能否得到保證。(3)資料的收集。研究者僅僅憑借自己的經歷是絕對不能進行課題研究的,研究者必須收集資料並對其進行整理、分類和保存。(4)資金。資料收集過程及資料處理所需的費用必須得到保證。後3項屬於客觀條件。
如果以上四個問題都能得到肯定的答案,就說明這個問題是適自己的好課題。
五、結語
選擇研究課題一定要結合自己的實際,切忌人雲亦雲。它不僅是一項艱巨而復雜的任務,而且是一個殫精竭慮的思維過程,來不得半點的馬虎和輕浮。導師的指導是非常必要的,同事之間的合作有時也不可避免,有時家人和朋友的建議對課題的選擇也大有裨益。
『柒』 初中生物科研課題研究有哪些
初中生物小課題研究
一、選題的指導思想
初中生物課程標准教材(人教版)對課標規定的內容標准進行了精心設計和合理整合,突破了多年來傳統的植物、動物和人體生理衛生等部分的學科體系,構建了突出人與生物圈及其關系的學科體系:第一冊包括生物和生物圈、生物和細胞、生物圈中的綠色植物;第二冊是生物圈中的人;第三冊包括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生物的多樣性及其保護;第四冊包括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續和發展、健康地生活以及結語——學習並沒有結束。盡管初中生物新教材尚未編排研究性學習課題,但新教材探究性學習為初中開展研究性學習提供了可行性。為了與國外基礎教育改革趨勢及我國高中開設研究性學習必修課相銜接,有必要在初中開展研究性學習的探索。
二、 研究課題的設計
結合義務教育課程標准試驗教材(人教版)的編排體系,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初中二年級是人身體生長發育的第二個高峰,也是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飛速發展的時期,因此決定了在初二下學期開展研究性學習小課題研究。學生在學習「生物及生物圈中的生物」基礎上開展為期一周的研究性學習,確定研究的主題為初二下學期第8單元「健康地生活」,確定這一主題的原因是「健康地生活」是初中生物學習的最後一個單元,也是生物教學的一個重要目標,通過一學期的小課題研究,使學生達到獨立獲得健康保健知識的能力,學會學習。並在研究性學習學期計劃實施中,構建以「自我反饋性評價」為核心的評價體系,而且作為初中生物會考成績的一部分。
根據初中生已有的學識水平和已形成的學習方式,採取以教師提供課題,學生自主選題為主,學生也可自主提出課題,但一定要經過師生論證通過。課題設計如下:
1)心臟病種類及其預防的研究;2)關於合理膳食的研究;3)吸煙與肺癌關系的研究;4)初中生視力情況調查;5)關於艾滋病的調查;6)關於糖尿病的調查;7)調查本市某區學齡前兒童計劃免疫的實施情況;8)酸雨對生物影響的研究;9)南湖公園水質污染的調查和處理建議;10)垃圾與我們周圍的生活環境。
學生根據自身的生活閱歷和興趣提出了如下課題:1)塗改液與人身體健康的關系;2)室內空氣污染現狀及其預防措施;3)踢足球前應做那些准備活動;4)學生上課精神狀態不佳的原因與建議;5)改善教室學習環境的方法;6)方便筷子的危害;7)馬路邊樹木枯萎的原因初探;8)飲水與健康;9)睡眠與健康;10)汽車尾氣的危害與防治等。
三、課題研究目標
研究性學習的根本目的不是預期的研究成果,而是預期的學習結果,最重要的目的是轉變學習方式。
1.知識與技能目標
幫助中學生更好、更快、更多地掌握基本的和基礎的知識與技能,促進他們將感性知識與理性知識、實踐知識與書本知識、各學科知識以及知識與技能的有機結合,建立反映各自特點和有利於未來發展的知識結構與技能結構;引導學生在分析、比較和判斷的過程中學習和掌握正確的價值規范,建構自身內在的價值標准;指導學生初步形成自主性的學習能力、社會交往能力,為發展創新、創業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礎。
2.過程與方法目標:
體驗研究過程,了解研究方法(文獻資料法、調查法、實驗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與人合作、熱愛自然、珍愛生命、保護環境意識;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一定的探索精神和
創新意識;關注與生物學有關的社會問題、主動參與社會決策的意識;良好的生活與衛生習慣、積極健康的生活態度。
四、研究步驟
應該說在初中階段開展研究性學習有一定難度。因為學生的知識積累有限,加工處理信息的能力也有限,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們從教材入手。依據教材內容和學生的知識水平,先由教師確定課題,學生自主選題,學生自己也可獨立確定研究課題,我們經實踐確定研究步驟如下:
1.准備階段(歷時1個月)
(1)公布課題:初二下學期開學第一節課發「致學生和家長公開信」(附錄六),闡明開展研究性學習的重要性;公布小課題題目、選題原則,歡迎家長作指導教師;並宣布把小課題研究評價納入期末成績評定。(2)小組劃分:每班劃分2—4人小組,自由組合,自主選題,小組自己推薦組長,上報於生物科代表處,由科代表負責統計、列印成生物研究性學習課題選擇情況一覽表,一式三份。一份留在班級,一份交給老師,一份科代表保留。(3)開題指導:對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課題開題報告的填寫指導。由於學生沒有接觸過研究方法,因此,在選題結束,利用課堂時間輔導,講明研究方法(即實驗法、調查法、實踐法、文獻法)的選擇及使用。(4)填寫開題報告:開題報告見附錄一。布置學生課外以小組為單位填寫開題報告,要求研究結果以電子演示文稿形式上報,也可發送到老師電子信箱修改指導,這樣將信息技術與研究結果緊密結合便於交流與表達,激發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體現主體性教學原則。(5)開題報告:課堂公布各小組的開題報告。目的是引起學生的注意,明確自己分工負責的內容,便於組員之間的研究、交流與合作。
2.研究階段(歷時2個月)
開題報告公示之後,各班、各小組開始研究活動。在活動過程中學生互相了解,互相協作,讓每一個課題小組成員都參與其中,每一步的負責人將自己負責研究的內容處理好,由小組長加以協調,出現問題先討論自行解決,解決不了的與指導老師和任課教師相互協商,探討解決。
學生在研究過程中投入了極大的熱情,經常向老師匯報研究進展情況。針對研究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個別現象個別解決,普遍現象集中解決。像電子演示文稿的製作,各小組製作水平參差不齊,教師利用業余時間輔導學生進行電子演示文稿的製作,全年組有一百多名學生報名參加。為了使學生了解科學方法,走近科學,特從大學聘請教授和博士來校作生命科學研究前沿報告,包括人類基因組計劃、轉基因植物、幹細胞研究進展、基因晶元的研究等。生命科學研究前沿對人類及社會的影響,激發了學生的研究熱情。為了突出過程性評價,及時了解學生研究進展,並給與學生針對性的指導和激勵性評價,在研究階段,學生填寫課題活動情況紀錄表(附表二)、課題實施情況的自我評價表(附表三)。
3.總結階段(歷時1個月)
各小組學生將研究結果以電子演示文稿和研究報告的形式提交給任課教師,經審閱後提出修改意見,請學生及時修改,以達到更加規范、科學。
各班將合格的研究報告存儲在計算機中的各班文件夾中,如果對所做的電子演示文稿不滿意,還可修改,在期末以小組形式利用課堂時間開始論文答辯。每節課進行5組,每組陳述和展示時間5分鍾,提問時間3分鍾。
答辯會設置在生物實驗室,各班利用課堂時間進行。出乎預料的是,學生的答辯非常精彩而成功,每個小組的答辯手將本組的研究結果公布於眾,評審組成員是全體生物教師和班主任,其他同學也可做評委,如有同學對他們的研究結果有不同見解或問題當場提出來,由答辯手來解答,其他組內成員可以協助解答。答辯場面非常激烈,頗有點學術探討的味道。當場由任課教師組織填寫課題成果評審表(附表四)。當全班論文答辯結束時學生填寫研究性學習綜合成績評價表(附表五)。
—來自於網路
『捌』 求初中生物研究課題(急!)
初中生物合集網路網盤下載
鏈接:https://pan..com/s/1znmI8mJTas01m1m03zCRfQ
簡介:初中生物優質資料下載,適合各階段老師教學,學生日常輔導,中考沖刺,技能提升的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