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生物信息 > 水稻根際微生物有哪些

水稻根際微生物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3-05-19 10:48:53

Ⅰ 植物中有哪些微生物微生物對林業有哪些作用

植物體微生物的分布主要有這幾種情況:①根際微生物;②附生微生物;③植物與微生物的共生體;④植物的寄生微生物。
根際是微生物生活特別旺盛的環境,在根際范圍的土壤中的微生物量比根外土壤中微生物的量要高出幾倍到幾十倍。根際之所以有這么多微生物分布,主要是與根系的生命活動中,不斷地改變周圍土壤環境,豐富了土壤有機質密切相關的。首先,植物在生長發育過程中所產生的一些代謝產物由根部分泌到土壤中,成為根際內微生物的有機營養物質。這些營養物質包括氨基酸、維生素、糖類、有機酸、生物鹼、磷脂及其他成分。這些物質有的對根際微生物生長有促進作用,有的則可能有選擇地產生抑製作用。其次,根系也向土壤分泌多種酶,如蔗糖酶、澱粉酶、蛋白酶等,這些酶,可促進土壤中有機物的轉變,從而更有利於根際微生物的吸收和利用。第三,根系的發育產生了許多死亡的根毛和表皮細胞,這些細菌破裂所釋放的物質可供根系微生物飽餐一頓。由於這種種的原因,根際吸引了一大批的微生物在此安家落戶,生兒育女。而這些在根際落戶的微生物吸收了根所供給的各種養分 後,也不忘恩而適時報答給植物。在生態平衡時,根際微生物具有下列生理作用:①生物固氮作用:如固氮剛螺菌和其他固氮細菌為植物提供了很多的氮素。②促進植物對各種養分的吸收:通過根際微生物的轉化作用使許多物質變成植物可吸收的養分。③生長刺激作用:根系微生物能產生許多影響植物根系發育的有機化合物,如小麥根際的細菌能合成靛乙酸,靛乙酸是一種促進植物生長的植物生長激素。而有的微生物能合成赤黴素類化合物,能提高種子發芽率和根毛的發育。④他毒作用:根際微生物可以分泌一些抗菌素類的物質,所有這些物質能抑制其他微生物生長;另外,也有一些微生物可產生一些對其他植物有毒害作用的物質,所有這些保護了宿主植物和根系自身的微生物群落,以便讓這些生物有更有利的生活空間。

植物在地上部分的器官上也分布著許多微生物,包括多種細菌、酵母菌和少數絲狀真菌,此外還有微生物的孢子,附生於植物表面的微生物主要靠植物所分泌出的有機物,如蠟質、糖汁等為生。

還有一種植物與微生物的共生體:這種共生體的典型例子就是根瘤菌和豆科植物所形成的共生體--根瘤。根瘤菌作為異養菌可以自由生活在土壤中,但自由生活的根瘤菌無固氮作用。而在適宜的條件下,它侵入根須,與植物的根組織共同形成根瘤。根瘤菌在根瘤內從植物根部獲得營養而生長繁殖,同時進行固氮作用,而產生的氮素則通過植物的根吸收,可供植物生長發育所用,這樣,根瘤菌和植物間互利互惠,成為生理上的一個共生聯合體系。除豆科植物與根瘤菌能形成這種關系外,放線菌的內生菌也能與某些木本植物如楊梅、沙棘等的一些品種形成根瘤。

紅萍和固氮藍細菌也能形成共生體。紅萍鱗葉腹腔中共生著一種魚腥藻,後者是藍細菌的一種,其有旺盛的固氮能力。紅萍從這種固氮藍細菌的代謝產物中得到氮素養料,而魚腥藻則在紅萍體內得到各種營養物質。這也是典型的一種植物的共生關系。

植物與微生物共生體的第三種形式是形成菌根。所謂菌根是某些真菌在一些植物根部發育,菌絲體包圍在根表面或侵入根內同根組織共同發育,從而建立了共生關系的一種共生體。植物根部發生菌根是一個較普遍的現象,現已發現有2000多種植物有真菌共生形成菌根。根據形態結構,菌根可分為外生菌根和內生菌根兩個類型。菌根的形成可以促進植物的生長,因為共生根上的真菌可以分解土壤中的有機物,同時促進根對各種營養的吸收。菌根對有些植物影響極大,如蘭科植物的種子若沒有菌根共生就不能發芽,杜鵑花的幼苗需有菌根共生才能存活。

植物上除共生或附生著許多微生物外還寄生著各種微生物,包括細菌、放線菌、真菌和病毒等。這當中有許多是植物病害的病原菌。寄生性的微生物需要從植物體內攝取養料,所以往往造成植物的傷害。

植物上的寄生微生物有的是嚴格寄生的,有的是兼性寄生的。嚴格寄生的微生物,一般只能在特定的一種活的植物體內生長繁殖,一旦離開植物體就不能生長,如致植物病害的各種病毒。而兼性寄生微生物則既能在被寄生的植株上生長繁殖,也能在土壤等外界環境中生長,而且這類微生物致病也往往是有條件的,故可稱為條件致病菌。如引起水稻紋枯病的病原菌--薄膜霉,引起棉花枯萎病的病原菌--鐮刀菌等都屬於這一類。

Ⅱ 影響水稻生存的生物因素有哪些

生物因素包括植物 動物 微生物的因素。這些生物有的對水稻有益有的有害。我只說說有害的生物因素。動物主要友尺圓有飼草動物和吃糧食的鼠類和鳥類還有昆蟲等,困碧昆蟲主要有蚊蠅類螟蟲類飛虱類葉蟬類蝗類蝽類等。植物主要包括水稻本身的競爭和水稻和其好塌他植物的競爭,最主要是水稻和雜草的競爭。微生物主要包括真菌細菌病毒等,微生物是影響水稻生存的生物因素中最主要的。 真菌有稻瘟病 稻紋枯病 水稻惡苗病 水稻霜霉病等,細菌有水稻白葉枯病 稻細菌性條斑病等,病毒有普通矮縮病 黃葉病 條紋葉枯病等。

Ⅲ 根際微生物的種類

根際芹胡微生物以細菌為主,前肆並且是革蘭氏陰性菌占優勢。嫌悔攔
常見的有假單胞菌、黃桿菌、產鹼桿菌、土壤桿菌和色桿菌等。

Ⅳ 土壤中對農作物有利的有益菌有哪些

一、枯草芽孢桿菌:增加作物抗逆性、固氮。

二、巨大芽孢桿菌:解磷(磷細菌),具有很好的降解土壤中有機磷的功效。

三、膠凍樣芽孢桿菌:解鉀,釋放出可溶磷鉀元素及鈣、硫、鎂、鐵、鋅、鉬、錳等中微量元素。

四、地衣芽孢桿菌:抗病、殺滅有害菌,

五、蘇雲金芽孢桿菌:殺蟲(包括根結線蟲),對鱗翅目等節肢動物有特異性的毒殺活性。

六、側孢芽孢桿菌:促根、殺菌及降解重金屬,

七、膠質芽孢桿菌:有溶磷、釋鉀和固氮功能,分泌多種酶,增強作物對一些病害的抵抗力。

八、涇陽鏈黴菌:具有增強土壤肥力、刺激作物生長的能力。

九、菌根真菌:擴大根系吸收面,增加對原根毛吸收范圍外的元素(特別是磷)的吸收能力。

十、棕色固氮菌:固定空氣中的游離氮,增產。

十一、光合菌群:是肥沃土壤和促進動植物生長的主力部隊。

十二、凝結芽孢桿菌:可降低環境中的氨氣、硫化氫等有害氣體。提高果實中氨基酸的含量。

十三、米麴黴:使秸稈中的有機質成為植物生長所需的營養,提高土壤有機質,改善土壤結構。

十四、淡紫擬青黴:對多種線蟲都有防治效能,是防治根結線蟲最有前途的生防制劑。

三種以上多種復合菌相互促進、相互補充,抗土傳病害效果遠遠大於單一菌種。有益菌群相互協同,共同作用,能使作物達到高產豐產的效果.

1、促進快速生長:菌群中的巨大芽孢桿菌、膠凍樣芽孢桿菌等有益微生物在代謝過程中產生大量的植物內源酶,可明顯提高作物對氮、磷、鉀等營養元素的吸收率。

2、調節生命活動,增產增收:菌群中的膠凍樣芽孢桿菌、側孢芽孢桿菌、地衣芽孢桿菌等有益菌可促進作物根系生長,須根增多。有益微生物菌群代謝產生的植物內源酶和植物生長調節劑經由根系進入植物體內,促進葉片光合作用,調節營養元素往果實流動,膨果增產效果尺羨明顯。與施用化肥相比,在等價投入的情況下可增產15%—30%。

3、果實品質明顯提高:菌群中的側孢芽孢桿菌、枯草芽孢桿菌、凝結芽孢桿菌等可降低植物體內硝酸鹽含量20%以上,能降低重金屬含量,可使果實中Vc含量提高30%以上,可溶性糖提高2—4度。乳酸菌、嗜酸乳桿菌、凝結芽孢桿菌、枯草芽孢桿菌謹兆等可提高果實中必需氨基酸(賴氨酸和蛋氨酸)、維生素B族和不飽和脂肪酸等的含量。果實口感好,耐儲藏,賣價高。

4、分解有機物質和毒素,防止重茬:菌群中的米麴菌、地衣芽孢桿菌、枯草芽孢桿菌等有益微生物能加速有機物質的分解,為作物製造速效養分、提供動力,能分解連作有毒有害物質,防止重茬。

5、根際環境保護屏障:菌群中的地衣芽孢桿菌等有益微生物施入土壤後,迅速繁殖成為優勢菌群,控制根際營養和資源,使重茬、根腐、立枯、流膠、灰霉等病原菌喪失生存空間和條件。使植物根系細胞的細胞壁增厚,纖維化、木質化,並生成角質雙硅層,形成阻止病原菌侵襲的堅固屏障。

6、增強抗逆性:菌群中的地衣芽孢桿菌、巨大芽孢桿菌、側孢芽孢桿菌等有益微生物可增強土壤緩沖能力,保水保濕,增陵晌拍強作物抗旱、抗寒、抗澇能力;同時側孢芽孢桿菌還可強化葉片保護膜,抵抗病原菌侵染,抗病,抗蟲。

Ⅳ 植物根際的木霉

根際的概念是由德國科學家Heltener於1904年首次提出,即指植物根周數毫米的區域。根際作為根系、土壤界面的微環境,是根系-微生物-土壤三者緊密結合且相互影響的場所。木霉的根際定殖,即木黴菌能隨著根一起生長延伸。木霉在植物的根際分泌一些物質或溶解植物根周圍的一些營養物質,同時,分解許多難降解的物質,為植物提供所需要的營養物,從而促進植物的生長。Avni等(1994)分別用100μg/mL的苯來特誘變綠色木霉和康寧木黴菌株,獲得對苯萊特具有耐葯性的木黴菌株,也意外地提高了這些木黴菌株的根際定殖能力:根際定殖能力強的木黴菌株能有效地利用復雜的棗轎碳水化合物如棉絨、纖維素、木質素及木聚糖作為碳源,菌絲在根表面生長較快,能隨著根的生長進行拓展。未經誘變的木黴菌株只能拓展到根長的3cm以內,而經過誘變的獲得強根際定殖能力的木黴菌株則拓展到整個根部,直至根尖。其後,Björkman等(1998)發現,根際定殖能力強的哈茨木黴菌株在植物根部競爭和拓展能力顯著強於其他菌株,菌絲能隨著玉米根部拓展到22cm處旦凱。用該菌株處理玉米後,玉米根部比未經處理健壯,根及莖生長量比對照組平均提高66%,提示刺激植物生長是木黴菌株對植物種子或幼苗直接作用的結果,並不是在抑制其他病原菌過程中所產生的結果。Altomare等(1999)發現,哈茨木黴菌株T22具有溶解可溶性或微溶性礦物質的能力,通過螯合或降解作用來溶解金屬氧化物,如MnO2,Zn,Fe及磷酸鈣的溶解,促進了植物對礦物質的吸收,從而促進植物的生長。黃有凱等(2003)的研究也表明,哈茨木霉H-13能促進水稻生長與提高水稻植株硝酸還原酶活力,增強水稻植株對N,P,K的吸收力。

木霉能抑制土壤中的病原菌,使植物充分生長。生長在自然條件下的植物因為受到病原菌的抑制,不能達到它的生長極限,在植物的根際土壤中接入了木霉,抑制了病原菌對植物的侵害,而使植物的生長潛能得以發揮。Calvet等(1993)觀察了黃綠木霉(T.aureoviride)和一種菌根菌(Glomus mosseae)混合處理對植物的刺激生長作用。結果表明,單獨使用深綠木霉對終極腐霉(Pythium ultimum)無抑製作用,但它與菌根菌混合後,能抑制終極腐霉,促進植物的生長,證明植物根際微生物菌根菌在深綠木霉促進植物生長過程中起著關鍵作用。Danrand等(2000)在用哈茨木霉防治豌豆根腐病的試驗中發現,哈茨木霉的防病促生作用與豌豆根際土壤中存在的熒光假單胞(Pseudomonas fluo-rescens)密切有關。燕嗣皇等(2005)將廣譜拮抗木黴菌株接入辣椒根際,分析模岩喚其對根際微生物區系和種群數量的影響,以及不同類型根際微生物與木黴菌和病原尖孢鐮刀菌、青枯假單孢菌(Pseudomonas solanacearum)的互作。研究結果證實,木霉生防菌對辣椒根際大多數真菌有抑製作用或重寄生作用,或兩者皆有,並主要引起真菌種群數量的減少和區系組成變化,多數根際優勢細菌對木霉產孢有較強的促進作用,但也受放線菌(Actinomy-ces)和少數真菌和細菌的抑制。上述研究提示,木霉對植物的促生長作用與木霉和根際微生物的相互作用密切有關。

Ⅵ 水稻微生物研究方向

水稻微生物組動態變化揭示核心垂直傳播的種子內生微生物

期刊:Microbiome

IF:16.837

發表時間:2022.12.9

第一作者:張曉霞,馬毅楠

通搜行臘訊作者:魏帶螞海雷

通訊作者單位:中國農科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

DOI號:10.1186/s40168-022-01422-9

實驗設計

實驗設計圖:本研究基於兩代水稻、6個品種(RBQ、L31、M63、P64、Dular和Kasalath)、4個種植區(三亞、廊坊、南昌和西雙版納)、5個取樣部位(散土、根際土、根內、莖內、種子內)的481份樣品進行了高通量微生物組深度解析。

結果

1.水稻微生物群落多樣性及其驅動因素

作者利用Chao1和Shannon指數描述樣品的α-多樣性後發現,同一水稻品種的根際、根、莖和種子內生微生物在不同地區的α-多樣性沒有顯著差異。此外,6個水稻品種的根際、根內、莖內和種子內樣品的α-多樣性指數在4個種植地點沒有顯著差異,說明水稻基因型對微生物多樣性沒有影響。此外,根際和散土微生物群落的α-多樣性在4個種植地點具有明顯的差異,然而,內生微生物(莖、根和種子)多樣性在4個地點具有不同的分布,表明外界環境對水稻內部的微生物多樣性影響不大。重要的是,作者還發現水稻微生物的α-多樣性不受品世滑種和種植地區的影響,始終呈現從根際、根、莖到種子內降低的規律。



圖1 水稻相關微生物群落的α-多樣性。

d和g, 6個水稻品種不同取樣部位的4個種植地區合集的Chao1和Shannon指數。e和h, 4個種植地區6個水稻品種不同微生境微生物區系的Chao1和Shannon指數。f和I, 不同取樣部位的所有水稻品種和種植地區合集的Chao1和Shannon指數。

通過基於Bray-Curtis相異性的PCoA分析,結果顯示取樣部位是微生物組變異的最主要影響因素(R2 = 0.314, p < 0.001),而受種植地區(R2= 0.0967, p < 0.001)和水稻品種(R2 = 0.0106, p = 0.478)的影響較小。可見,取樣部位是水稻微生物組組成的主要驅動力。這些數據表明,水稻微生物群落的多樣性從根部遠處到近處、從外部到內部、從地下到地上呈穩步下降趨勢。



圖2 基於Bray-Curtis相異性的水稻取樣部位、種植地區和品種的PCoA分析。

2.水稻微生物的群落組成及動態變化

為了調查水稻微生物的群落組成及動態變化,作者分析了在不同條件下的水稻微生物群落富集和組成情況。對於散土樣品,三亞種植區的β-變形菌綱(Betaproteobacteria)的佔比最高(57.9%),而其他細菌菌綱佔比均小於10%。相比之下,放線菌綱(Actinobacteria)廣泛分布在廊坊和西雙版納種植區,而疣微菌門(Verrucomicrobia subdivision 3)在南昌種植區顯著富集。根際土樣品細菌群落組成與散土樣品十分相似,但少數類群在這兩種取樣部位間變化明顯,例如β-變形菌綱(Betaproteobacteria)。γ-變形菌綱(Gammaproteobacteria)是唯一一個在散土、根際、根、莖和種子中逐漸富集的菌綱,而放線菌綱、α-變形菌綱和β-變形菌綱逐漸減少,說明水稻內部生態位更加有利於γ-變形菌綱的生存。因此,來自於γ-變形菌綱的泛菌屬(Pantoea)和黃單胞菌屬(Xanthomonas)比來自α-變形菌綱的鞘氨醇單胞菌屬(Sphingomonas)和β-變形菌綱的食酸菌屬(Acidovorax)在研究水稻內生方面更加具有優勢。此外,在不同取樣部位中豐度最高的前五個菌綱和菌屬呈現動態變化,在子代種子樣品中,γ-變形菌綱和泛菌屬最為優勢。



圖3 水稻取樣部位微生物群落組成。

a,綱水平散土、根際土、根內、莖內、子代種子和親代種子內生微生物組成柱狀圖。b, 綱水平各取樣部位前五匯總圖。c, 屬水平散土、根際土、根內、莖內、子代種子和親代種子內生微生物組成柱狀圖。d, 屬水平各取樣部位前五匯總圖。

3.細菌共現性網路和關鍵類群

通過構建不同取樣部位的細菌共現性網路,作者進一步解析了細菌類群和取樣部位間復雜相互作用對水稻微生物群落組成的影響。總體而言,網路的復雜性從根際、根內、莖內到種子內逐步降低。根據模塊化指數可以觀察到地下部分(散土、根際土和根內)比地上部分(莖內和種子內)具有更明顯的模塊化趨勢。子代種子內樣品的網路節點數、邊數和平均聚類系數均為最低,網路組成最為簡單。由此可見,取樣部位對微生物網路的構建具有顯著影響。作者根據網路節點解析微生物群落中的關鍵微生物。網路節點中變形菌門數量最多,且在莖內和種子內生樣品中所有的節點微生物都來自變形菌門,說明該菌門在水稻內生微生物組中的重要地位。



圖4 基於SparCC構建的微生物網路及網路參數。

a, 水稻微生物組不同取樣部位間的共現性網路。每個節點代表一個細菌ASV,青色標記代表網路節點,邊的顏色代表作用類型,紅色代表正相關,藍色代表負相關。b, 各取樣部位間微生物網路的主要拓撲結構特徵。

4.水稻核心內生菌群

為了挖掘能夠在水稻中垂直傳播的核心內生微生物類群,作者首先以大於70%的閾值在不同地點、水稻品種和微生境中提取核心ASV,最終在根、莖和子代種子內生樣品中分別發現了438個、94個和27個ASV,其中三者共有的ASV為14個,分布在兩個菌門,6個菌目。因此,作者推測水稻核心內生菌群的組成並不完全隨機,而是受到了細菌特徵、宿主環境和代謝特點的影響。



圖5 水稻核心內生微生物和垂直傳播類群。

a, 韋恩圖顯示高頻率出現在水稻內生取樣部位(根內、莖內和種子內)的ASV。b, 韋恩圖展示10個潛在的從親本種子垂直傳播到子代種子的ASV。c, 在不同取樣部位的潛在垂直傳播ASV的絕對豐度。

5.種子內生菌垂直傳播的證據

為了鑒定潛在的垂直傳播細菌類群,作者分析了核心內生菌和親代種子內生樣品之間的重疊ASV,發現在14個共有內生ASV中,10個均來自親代種子內生樣品。同時ASV_2 (Pantoea)、ASV_26 (Pseudomonas)、ASV_48(Xanthomonas)和ASV_238(o_Enterobacterales)在根內、莖內、親代種子和子代種子樣品中的絕對豐度和出現頻率均顯著高於散土和根際土樣品,表明這4種ASV最有可能是垂直傳播的類群。

為進一步獲得垂直傳播的細菌類群,作者對種子內生細菌進行了高通量地分離、培養、純化和鑒定,從4個種植地區和2個水稻品種(P64和Dular)的親子代種子中分離獲得了957株細菌。其中泛菌和黃單胞菌是數量最多的兩個細菌菌屬,分別佔分離菌株的39.39%和27.69%。21株泛菌和27株黃單胞菌的部分16S rRNA基因序列分別與ASV_2和ASV_48序列完全相同。其中,9株泛菌和17株黃單胞菌來源於子代種子樣品,其餘均來自親代種子樣品。作者對這些菌株進行了基因組草圖測序並進行了系統發育分析,發現分離獲得的泛菌菌株分別屬於P. ananatis、P. dispersa和 P. stewartia三個種,黃單胞菌均為X. sacchari種。通過比對親代和子代的ANI值和核心基因組的相似性,發現來源於子代種子的8株泛菌與來源於親代種子的9株泛菌具有極高的相似性;來自子代種子樣品的4株黃單胞菌與來自親代的4株菌株黃單胞菌具有極高相似性。以上結果表明種子內生菌在株系水平上存在垂直傳播。



圖6 可培養的垂直傳播水稻種子內生菌鑒定。

a, 四個水稻種植區、兩個水稻品種的親代種子和子代種子中分離獲得的可培養細菌菌株數量。b,圈圖展示a中菌株屬水平相關關系。c, 親代種子和子代種子樣品中分離的泛菌菌株ANI熱圖。d, 親代種子和子代種子樣品中分離的泛菌菌株串聯核心基因組一致性熱圖。e, 親代種子和子代種子樣品中分離的黃單胞菌菌株ANI熱圖。f, 親代種子和子代種子樣品中分離的黃單胞菌菌株串聯核心基因組一致性熱圖。

6.可垂直傳播的種子內生菌群基因組挖掘和功能特徵

為了進一步闡明水稻中可垂直傳播類群的潛在功能,作者對所有已測序的內生泛菌和黃單胞菌菌株進行基因組挖掘分析。作者計算了泛菌和黃單胞菌的泛基因和核心基因數量,並利用COG和KEGG資料庫對核心基因進行了功能注釋。在COG注釋中,核心基因組顯著富集在E(氨基酸轉運和代謝)和G(碳水化合物轉運和代謝)兩個功能類別中,且KEGG注釋中同樣存在高度相關的 「碳水化合物代謝」和「氨基酸代謝」 通路。隨後,作者重點關注了級代謝產物、蛋白質分泌系統和酶三大功能類別,分析中發現所有泛菌菌株都含有促進植物生長相關的1-氨基環丙烷-1-羧酸(ACC)脫氨酶和吲哚乙醯胺水解酶(iaaH)。此外,所有泛菌基因組中都具有編碼多種消化酶的基因,如右旋糖酶、β-半乳糖苷酶、果膠酶、纖維素酶和澱粉酶基因。並且均具有T1SS、T5aSS和T6SS,而只有少數菌株具有T2SS、T3SS、T4SS、T5bSS和T5cSS。黃單胞菌基因組中也具有iaaH基因和豐富的消化酶編碼基因如β-半乳糖苷酶、澱粉酶和果膠酶基因。然而,分離出的黃單胞菌菌株基因組中僅含有T1SS、T4SS和T5SS,而不含致病性T3SS和T6SS。隨後作者對部分泛菌和黃單胞菌進行了一些促生功能特徵的檢測並發現所有菌株都具有纖維素酶活性,並能夠產生吲哚-3-乙酸(IAA),這與基因組挖掘的結果相對應。



圖7 水稻種子垂直傳播內生菌的系統發育分析。

a, 基於1258個單拷貝同源基因的串聯多序列比對建立的21株泛菌菌株與20株模式菌株的最大似然發系統發育關系。b, 基於892個單拷貝同源基因的串聯多序列比對建立的27株泛菌菌株與22株模式菌株的最大似然發系統發育關系。SM,次生代謝產物;PSS,蛋白質分泌系統;ENZ,消化酶。

總結

本研究建立了水稻內生微生物資源庫,並通過多尺度微生物組學分析,闡明了種子內生微生物組中核心類群的垂直傳播與功能特徵,對未來開發種子內生菌並提高植物適應性奠定了理論基礎。對進一步理解微生物-植物共進化理論提供了新的證據。水稻內生微生物資源在營養轉化與吸收、抗病抗逆、耐脅迫等方面表現出的巨大潛力,也為微生物肥料、微生物農葯、微生物種衣劑、微生物防腐劑的研發開辟了新的思路。

中國農科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張曉霞研究員和馬毅楠博士後為該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魏海雷研究員為通訊作者。該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國農業科學院科技創新工程等項目資助。

Ⅶ 進行固氮原因

思路解析:微生物之所以能固氮,關鍵是體內有固氮酶,世腔在固氮酶的作用下,可將空氣中游離態的氮還原成 ,而固氮酶則是在固氮基因的指搜嫌衫導下合成的,因此固氮基因是微生者大物進行固氮作用的根本。固氮基因是有遺傳效應的DNA片段,其上含有指導合成固氮酶的遺傳信息。固氮基因一方面可通過復制將遺傳信息傳遞給後代,另一方面,在微生物體內,固氮基因的遺傳信息通過轉錄傳給信使RNA,再通過翻譯傳給固氮酶(一種蛋白質)。 答案:(1)固氮基因 (2)固氮酶 固氮基因 信使RNA 固氮酶 (3)常溫 常壓 能源

閱讀全文

與水稻根際微生物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34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97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4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36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77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0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9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93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0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14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47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78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9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47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41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0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41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18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79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