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氣候變化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
.物種之間出現生態失調。氣候變化一個明顯後果是春天提早到來。植物開花、卵孵化,青蛙產卵都會提前。動植物為適應氣候變化,不斷地改變其活動范圍和行為,有些造成生態災難。例如,由於遷徙鳥類到達歐洲的時間太晚,以致其產下的後代錯過了毛毛蟲生長旺季,因缺少足夠的食物而生存困難。
3.物候期改變,生物節律被打亂。植物因不能移動,「遷移」滯後於動物,它們主要通過改變物候期而適應逐漸升高的全球氣溫。動物方面,許多遷徙的鳥類正在改變它們的旅行日程,英國蝴蝶春天出現的時間較20年前提前了6天。一些冬眠的動物如蛇類因氣溫上升而提前結束「冬眠」,生物節律受到影響。
4.帶菌或傳染病傳播生物爆發。隨著溫度的升高,帶菌者的繁殖速度、數量增長;寄生蟲的生長速度加快,傳染期加長。
5.物種瀕危或消失。這是全球變化帶來的最大危害。有人悲觀地估計,當地球平均溫度升高6℃時,地球上將有90%以上的物種消失。
6.土地利用格局的變化。全球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的陸地表面被人類活動所改變。擁有全球50%物種的熱帶雨林面積消失了一半;三分之一的溫帶森林已被砍伐;溫帶雨林已成為瀕危生態系統類型。
7.氣候變化會引起外來生物的入侵,擴張地盤,排擠本地物種。同時可能對水陸交通運輸業的影響。
B. 氣候變化對海洋生物的影響
我們的地球正在經歷著巨大的氣候變化,而這些變化對人類的影響已經開始顯現出來。比如去年東南亞國家的海嘯和最近襲擊美國新奧爾良的颶風。
我們的地球正在經歷著巨大的氣候變化,而這些變化對人類的影響已經開始顯現出來。比如去年東南亞國家的海嘯和最近襲擊美國新奧爾良的颶風。
實際上,在我們關注氣候的變化帶給人類災難的同時,生物世界特別是海洋生物也在經歷著氣候改變對它們的巨大沖擊。
近期,環保組織的一些專家經過在英國近海的觀測,發現海水的溫度正在持續升高。這顯然也是全球氣溫升高的一種體現。造成的後果包括,英國近海浮游生物種群數量的迅速變化,鱈魚數量的減少,並且已經開始沿著食物鏈影響到各類海鳥的數量。洋面海水溫度的提高直接干擾和影響了浮游生物和魚類的繁殖,進而造成以魚類為食的海鳥的數量的變化,同時給當地漁民的生產產生影響。
研究還發現,沿海岸的風暴發生次數也在增長。這種風暴是由於氣壓和洋流的變化所形成的。而我們知道,氣溫和海水溫度的不均衡正是氣壓和洋流變化的成因。這種風暴將可能使沿海地區遭受洪水災害,破壞沿岸的港口設施。同時海平面的升高破壞了海鳥的築巢地,使它們的數量進一步減少。
另一組科學家在他們的研究報告中還強調指出,除了溫度,海水酸鹼度也在發生變化,也就是說我們的海洋正在變「酸」。據他們觀測,海水的ph值已經從8.3降低到8.2並且正在繼續降低。他們預計,到本世紀末,海水ph值將降到7.6。這將影響到幾乎所有的海洋生物,比如珊瑚蟲、海膽、各種甲殼類以及魚類繁殖的成功率。它們到底能否忍受這么「酸」的海水?這真的是一個問題。
有關項目官員Andrew Lee說:我們的海洋已經承受了諸如過度捕撈、深海油氣的開采、沿海地區的大規模開發等等帶來的巨大壓力。而這份研究報告則向我們揭示了氣候變化正在加劇這種危機,如果我們不採取行動的話,將來它有可能徹底摧毀我們的海洋生態系統。 氣候變化在今後100年中可能減慢大洋溫鹽循環(thermohaline circulation)系統,也就是依靠海水的溫度和含鹽密度驅動的全球洋流循環系統,這樣的循環過程對於水質以及營養物質流動都至關重要。預計世界主要漁場的四分之三都將受到嚴重影響。
此外,在未來幾十年裡,海洋表面溫度繼續升高可能導致高達80%的珊瑚被漂白和死亡。
同時,人們越來越擔心二氧化碳排放將導致海洋酸性增加,進而影響海洋殼類生物、珊瑚和處在食物鏈底層的浮游生物的生存。
報告指出,人類活動引起的污染導致去氧後的「死水區」增多,2003年這樣的死水區大約有150個,目前已增至200個。超過80%的海洋污染來自陸地。東亞和東南亞附近海域遭到污染的風險尤其嚴重。
報告還指出,高達80%的世界主要魚類物種被捕撈的速度超過或接近它們的繁衍速度,底層拖網捕魚這種破壞力大、缺乏可持續性的捕魚方法被廣泛使用。
科學家發現,污染、過度捕撈、海溫上升等因素越來越頻繁地與外來入侵物種增多聯系在一起,這些入侵物種對當地海洋生物種群構成嚴重威脅。
環境署執行主任施泰納表示,這份報告揭示了一些破壞力強、長期持續的因素對於海洋生態環境及漁業的影響,其中氣候變化的影響尤為突出。這不僅是一個環境問題,同時也是經濟發展問題。發展中國家的大量人口依靠漁業為生,還有26億人從海產品中攝取蛋白質。
C. 全球氣候變化對生物有哪些影響
自然界本身排放著各種溫室氣體,也在吸收或分解它們。在地球的長期演化過程中,大氣中溫室氣體的變化是很緩慢的,處於一種循環過程。碳循環就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化學元素的自然循環過程,大氣和陸生植被,大氣和海洋表層植物及浮游生物每年都發生大量的碳交換。從天然森林來看,二氧化碳的吸收和排放基本是平衡的。人類活動極大地改變了土地利用形態,特別是工業革命後,大量森林植被迅速砍伐一空,化石燃料使用量也以驚人的速度增長,人為的溫室氣體排放量相應不斷增加。從全球來看,從1975年到1995年,能源生產就增長了50%,二氧化碳排放量相應有了巨大增長(見圖2-2)。迄今為止,發達國家消 耗了全世界所生產的大部分化石燃料,其二氧化碳累積排放量達到了驚人的水平,如到90年代初,美國累積排放量達到近1700億噸,歐盟達到近1200億噸,前蘇聯達到近1100億噸。發達國家仍然是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主要排放國,美國是世界上頭號排放大國,包括中國在內的一些發展中國家的排放總量也在迅速增長,前蘇聯解體後,中國的排放量位居世界第二,成為發達國家關注的一個國家。但從人均排放量和累計排放量而言,發展中國家還遠遠低於發達國家(見表 3)。
圖 2 1950-1995年全世界化石燃料燃燒產生的碳排放量
表 3 15個排放二氧化碳最多的 序號國家二氧化碳排放量(百萬噸)人均排放量(噸)1美國488119.132中國26682.273俄羅斯210314.114日本10938.795德國87810.966印度7690.887烏克蘭61111.728英國5669.789加拿大41014.9910義大利4087.0311法國3626.3412波蘭3428.墨西哥3333.7714哈薩克29817.4815南非2907.29
世界資源所有:世界資源(World Resources)1996-97
人為的溫室氣體排放的未來趨勢,主要取決於人口增長、經濟增長、技術進步、能效提高、節能、各種能源相對價格等眾多因素的變化趨勢。幾個國際著名能源機構--國際能源局、美國能源部和世界能源理事會,根據經濟增長和能源需求的不同情景,提出了人為二氧化碳排放的各種可能趨勢。從這些情景和趨勢來看,在經濟增長平緩,對化石燃料使用沒有採取強有力的限制措施的情況下,到2010年化石燃料仍將佔世界商品能源的3/4左右,其消費量可能超過35%,同能源使用相關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可能增長30-40%。發展中國家的能源消費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增長相對較快,到2010年,可能要從90年代初的不足世界二氧化碳排放量的1/3增加到近1/2,其中中國和印度要佔發展中國家排放量的一半左右。即便如此,發展中國家人均排放量和累積排放量仍低於發達國家。到下一世紀中葉,發達國家仍將是大氣中累積排放的二氧化碳的主要責任者。當然,如果世界各國採取更加適合環境要求的經濟和能源發展戰略,二氧化碳排放可能出現不同的前景(見表2-4)。
表 4 世界能源理事會預計的能源消費和 二氧化碳排放情況(1990-2020) 高增長(1990-2020)修改的參考方案(1990-2020)參考方案(1990-2020)強化生態保護(1990-2020)經濟年增長(%)經合組織國家/前蘇聯和中歐國家2.42.42.42.4發展中國家5.64.64.64.6世界能源需求的增加比例(%)98845430二氧化碳年排放量超過1990年的比(%)9373425 世界資源所等:世界資源(World Resources)1996-97氣候變化的影響和危害(統稱為:厄爾尼諾現象)
世界各國出現了幾百年來歷史上最熱的天氣,厄爾尼諾現象也頻繁發生,給各國造成了巨大經濟損失。發展中國家抗災能力弱,受害最為嚴重,發達國家也未能倖免於難,1995年芝加哥的熱浪引起500多人死亡,1993年美國一場颶風就造成400億美元的損失。80年代,保險業同氣候有關的索賠是140億美元,1990到1995年間就幾乎達500億美元。這些情況顯示出人類對氣候變化,特別是氣候變暖所導致的氣象災害的適應能力是相當弱的,需要採取行動防範。按一些發展趨勢,科學家預測有可能出現的影響和危害有:
D. 天氣的變化和氣候環境對生物行為有什麼影響
舉個例子吧,熊冬天要冬眠,一類
E. 全球變暖對生物的影響是怎麼樣的
全球氣候變暖,最直接和明顯的影響是對生物多樣性的沖擊。全球性氣候變暖並不是一個新現象,過去的200萬年中,地球就經歷了10個暖冷交替的循環。在暖期,兩極的冰帽融化,海平面比現今要高,物種分布向極地延伸,並遷移到高海拔地區。相反,在變冷過程中,冰帽擴大,海平面下降,物種向著赤道的方向和低海拔地區移動。無疑,許多物種會在這個反復變化的過程中走向滅絕,現存物種即是這些變化過程後生存下來的產物。物種能夠適應過去的變化,但它們能否適應由於人類活動而改變的未來氣候呢?這是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但可以肯定的是,由於人為因素造成的全球變暖要比過去的自然波動迅速得多,那麼這種變化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將是巨大的。
同時,溫室氣體會直接影響生物種群的變化。二氧化碳是重要的溫室氣體,同時又是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原料。隨著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的升高,植物的光合作用強度將上升。但不同植物具不同二氧化碳飽和點。當二氧化碳濃度超過飽和點時,即使再增高二氧化碳濃度,光合強度也不會增強。一般二氧化碳飽和點較高的植物能夠適應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的升高而快速生長,二氧化碳飽和點低的植物則不能快速生長,甚至會發生二氧化碳中毒現象,從而導致種群衰退。植物種群的變化必然導致植物食性昆蟲種群的變化。而植物種群和昆蟲種群中不可能預測的波動可能導致許多稀有物種的滅絕。
生物多樣性減少、稀有生物物種面臨滅絕,這是全球變暖對生物影響的一個方面。另一方面,全球變暖導致地球氣候發生重大變化,一些生物物種不斷擴大生存地盤,甚至達到了泛濫成災的地步。甚至有科學家擔心,全球變暖會導致老鼠等外來物種侵入南極。
F. 全球氣候變化對生物有哪些影響
全球變暖使得生物多樣性減少,越來越多的生物瀕臨滅絕。
G. 全球氣候變暖對生物的影響
1 氣候變暖對昆蟲的影響
1 氣候變暖拓寬了昆蟲的適生區域導致昆蟲地理分布擴大 .
2 氣候變暖加快昆蟲的生長發育導致昆蟲發生期提前 .
3 氣候變暖下物種適熱性差異導致昆蟲與寄主植物同步性改變 .
4 氣候變暖影響昆蟲發育繁殖導致昆蟲種群數量發生變化 .
5 氣候變暖對昆蟲產生影響的分子學和生態機制 氣候變暖對昆蟲影響的研究方法 .
2 構建模型預測氣候變化對昆蟲的影響
1利用軟體預測氣候變化對昆蟲的影響 .
2 通過人工模擬溫度升高研究氣候變暖對昆蟲的影響
3通過分子標記研究氣候變暖對昆蟲地理分布的影響
4利用化石等古記錄研究氣候變化對昆蟲的影響
H. 天氣影響生物的例子有哪些注意:要比如說是天氣的增加會影響動物的生存環境和生命長短等,注意,是生物!
額 冷暖會影響動物的冬眠,如蛇
有的喜歡陰暗潮濕的 苔蘚
如果不是適宜生物的天氣 ,自然會影響生物的生命
I. 生物對氣候的影響
生物對氣候的影響,生物如果說破壞了很多的植被引起水土流失,當然會使氣候惡劣,並且生物在活動過程中,產生過多地二氧化碳也會造成氣候變暖。
J. 簡述氣候,生物對土壤形成的影響
光有氣候和生物是不夠的。
土壤母質在氣候、生物、地形、時間和人類活動等因素的綜合作用下,逐漸形成土壤。母質、氣候、地形、時間、人類活動等就叫成土因素。
1。母質:母質是形成土壤的物質基礎,是土壤的骨架,也是礦質營養主要的最初的來源。
2。氣候:水、熱等氣候條件不僅直接參與物理和化學風化作用,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影響生物風化作用。
3。生物:生物是土壤形成的主導因素,直接和間接地參與礦物的各種風化作用,只有母質中出現了生物,才開始了成土過程,可以說沒有生物就沒有土壤。
4。地形:地形的作用在於使母質進行再分布,如侵蝕、搬運和沉積等,並對地面接受水分和熱量產生影響。
5。時間:土壤的形成是一個極其漫長的過程,大約每一百萬年只能形成
1
厘米厚的土壤。母質、氣候、生物、地形
4
種成土因素及其相互間的作用,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不斷深化的。
6。人為因素:人類活動,加快了土壤的形成,並使其朝著更有利的方向發展。但是不合理地開發利用,也可能使土壤退化,如今全球的荒漠化就是典型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