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生物信息 > 生物與地形的關系是什麼

生物與地形的關系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3-05-23 02:28:06

Ⅰ 地理與生物有什麼關系

生物能適應環境、改變環境,地理環境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生物的分布范圍
從地理環境上可以通過分析適應這種環境的生物特點,進一步分析出分布在此的生物
從生物特點上可以通過分析其獨特的特點來分析地理環境特點

Ⅱ 喀斯特地貌的形成與生物活動是否有關為什麼

這個問題很專業.
這要看具體哪種類型的喀斯特地貌,通常的喀斯特地貌(也就是石灰岩地貌)與生物活動關系不大,但也不是絕對無關,特別是在溶搜脊洞內部,很多喀斯掘亂特微地貌的形成與生物(尤其是微生物)活動有關,我所了解國內從事喀斯特地貌生物活動影響研究的有張捷,可以找世散滲到有關論文.
地球科學進展 >> 1995年10卷5期 >> 生物喀斯特及其微形態研究
地理學報 1993年48卷3期 喀斯特侵蝕過程中藻類作用的微形態研究
地理學報,1993 地衣喀斯特侵蝕作用的初步研究
以上這些文獻都說明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是有生物活動的參與的.

Ⅲ 生物和地理環境的關系

大多數情況下,生物只能適應環境,而不可能改造環境.在生物界中,對自然環境改變最大的是河狸,它可以伐木築堤,堵塞河流,淤塞成湖,形成湖泊與沼澤.

Ⅳ 動物和植物和地形的關系

動物和人類都是自然界生物鏈中的一環,共同維持平衡的生態環境.
現如今寵物的不斷受歡迎,動物也成為人類的不拍氏雹可缺少的好朋友!
從進化的歷史看,各類動物都比人類出現得早,人類是動物進化的最高級階段,從這個意義上說,沒有動物就不可能有人類.同時,由古代類人猿進化成人類以後,人類生活所需要的一切都直接或間接地與動物有關,離開了動物,人類就無法很好地生存.
動物的生活依賴環境,會適應環境,改變環境,而反過來環境也核仿會影響到動物的生存.所以動物與環境的襲帆關系概括為:相互影響,相互依存,動物適應環境,同時也在改變環境.
地形並不影響動植物生長,沒有關系,只是環境需適應

Ⅳ 生物對地貌形成的作用在地貌形成中生物有什麼作用,具

植物會促使棚信御岩石表面風化,並且可以固定和保持形成的土壤,促使地表平坦化,而動物坦陵和微生物通過各種活動方式(比如打洞,腐蝕岩石)對地鏈岩表進行輕微的改造,總的來說地貌的形成,生物因素占的分量不很大,而且主要是植物因素

Ⅵ 地形對生物的作用因素有哪些

環境中的每個生態因子不是孤立的、單獨的存在,總是與其他因子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任何一個因子的變化,都會不同程度地引起其他因子的變化,導致生態因子的綜合作用。例如生物能夠生長發育,是依賴於氣候、地形、土壤和生物等多種因素的綜合作用

Ⅶ 生物,大氣,水,岩石,土壤這5者之間的關系

分類: 教育/科學 >> 科學技術
解析:

以生物為主要線索說說吧!

生物在地理環境中的作用

①根本作用:植物光合作亂雹用。植物從環境中吸取水分、養分,在太陽的光合作用下,合成有機物(長成果實),被各級動物食用,同時,植物的秸稈、動物死後被微生物分解(腐爛過程就是被微生物分解的過程),最後又回到環境中,供植物重新利用。這樣一個過程,就是生物循環。生物循環可以促使自然界的物質和化學元素不斷遷移運動,能量不斷地流動、轉化,從而把地理環境中有機界和無機界聯系起來。

②改變原始大氣成分。早期的大氣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甲烷、氫、氨、水汽。現今地球大氣成分,是生物生命活動參與的結果。一般認為,大氣中的氧主要來源於光合作用;大氣中的氮,也有一部分來自生物的作用。

③參與水循環,改變陸地水成分。生物在新陳代謝過程中從水體吸收某些化學元素和化合物,釋放另一些化學元素和化合物,從而改變了陸地水的化學成分。綠色植物參與水循環,改善了陸地的水分狀況。

④影響岩石形成和風化。如沉積岩多是在生物的參與下形成的,並且有一部分是由生純慶物殘骸堆積形成的,像煤、石油等。陸地上生物的出現還加快了岩石風化,促成了土壤的形成。

⑤綠色植物的環境效益(凈化空氣;調節氣候;涵養水源、保持水土;防風固沙,保護農田;吸煙除塵,過濾空氣;降低雜訊;美化環境等)

⑥生做陪握物在土壤的形成過程中起著主導作用。地表 *** 的岩石,在風化作用下形成疏鬆的成土母質。一些微生物和低等植物在母質上著生,標志著成土過程的開始。生物對母質的改造作用表現在:一是有機質的積累,二是養分原始的富集過程。這就不多解釋了。這樣在生物的作用下,再加上氣候、地形等其他元素的參與作用,並且經過了長期的發育過程,成土母質就形成了具有一定肥力的土壤層了。

ok,就這些了。

Ⅷ 生物對地理環境有什麼影響

生物是地理環境的產物,又對地理環境的形成和發展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現在:

(1)使自然界的化學成分進行了遷移。由於植物、動物、微生物的共同作用,使自然界中的化學元素進行遷移、運動、更替或循環。它包括:①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把無機物合成有機物,把太陽能轉變成生物化學能。②植物的產物是動物和微生物的食物來源。③動植物呼吸作用消耗有機物,使其一部分轉變成無機物,散放到無機環境中。④有機殘體或廢物中的化學元素,經微生物分解作用,以無機物形式歸還到環境中去。

(2)改造著大氣圈、水圈、岩石圈。①生物作用改變了大氣成分。原始大氣主要成分有二氧化碳、甲烷、氫和氨,而不是氮和氧。後因生物生命活動的參與,氮和氧濃度大增,二氧化碳含量大減,逐漸變成現今空氣的化學組成狀況。一般認為,氧因綠色植物光合作用而富集;氮一部分是由於細菌分解各種氮化物而被釋出來的,另一部分是從原始大氣中氨分離出來的。原始大氣中的二氧化碳,一部分參與了有機物的合成,另外更多的為海水和海洋生物吸收、溶解、沉積。②生物對地表水、地下水化學成分起制約作用。表現在有機體在新陳代謝過程中,從水中吸收某些化學元素和化合物,而釋放出另一些化學元素和化合物。③生物加快了岩石的風化和土壤的形成。

Ⅸ 生物與土壤的關系是怎樣的

土壤是岩石圈表面的疏鬆表層,是陸生植物生活的基質和陸生動物生活的基底。土壤不僅為植物提供必需的營養和水分,而且也是土壤動物賴以生存的棲息場所。土壤的形成從開始就與生物的活動密不可分,所以土壤中總是含有多種多樣的生物,如細菌、真菌、放線菌、藻類、原生動物、輪蟲、線蟲、蚯蚓、軟體動物和各種節肢動物等,少數高等動物(如鼴鼠等)終生都生活在土壤中。據統計,在一小勺土壤里就含有億萬個細菌,25克森林腐殖土中所包含的真菌如果一個一個排列起來,其長度可達11千米。可見,土壤是生物和非生物環境中的一個極為復雜的復合體,土壤的概念總是包括生活在土壤里的大量生物,生物的活動促進了土壤的形成,而眾多類型的生物又生活在土壤之中。

土壤無論對植物還是對土壤動物來說都是重要的生態因子。植物的根系與土壤有著極大的接觸面,在植物和土壤之間進行著頻繁的物質交換,彼此有著強烈的影響,因此通過控制土壤因素就可影響植物的生長和產量。對動物來說,土壤是比大氣環境更為穩定的生活環境,其溫度和濕度的變化幅度要小得多,因此土壤常常成為動物的極好隱蔽所,在土壤中可以躲避高溫、乾燥、大風和陽光直射。由於在土壤中運動要比大氣中和水中困難得多,所以除了少數動物(如蚯蚓、鼴鼠、竹鼠和穿山甲)能在土壤中掘穴居住外,大多數土壤動物都只能利用枯枝落葉層中的空隙和土壤顆粒間的空隙作為自己的生存空間。
土壤是所有陸生生態系統的基底或基礎,土壤中的生物活動不僅影響著土壤本身,而且也影響著土壤上面的生物群落。生態系統中的很多重要過程都是在土壤中進行的,其中特別是分解和固氮過程。生物遺體只有通過分解過程才能轉化為腐殖質和礦化為可被植物再利用的營養物質,而固氮過程則是土壤氮肥的主要來源。這兩個過程都是整個生物圈物質循環所不可缺少的過程。
任何一種土壤和土壤特性都是在5種成土因素的綜合作用下形成的,這5種相互依存的成土因素是母質、氣候、生物因素、地形和時間。
母質是指最終能形成土壤的鬆散物質,這些鬆散物質來自於母岩的破碎和風化或外來輸送物。母岩可以是火成岩、沉積岩,也可以是變質岩,岩石的構成成分是決定土壤化學成分的主要因素。其他母質可以藉助於風、水、冰川和重力被傳送,由於傳送物的多樣性,所以由傳送物形成的土壤通常要比由母岩形成的土壤肥沃。
氣候對土壤的發育有很大影響,溫度依海拔高度和緯度而有很大變化,溫度決定著岩石的風化速度,決定著有機物和無機物的分解和腐敗速度,還決定著風化產物的淋溶和移動。此外,氣候還影響著一個地區的植物和動物,而動植物又是影響土壤發育的重要因素。
地形是指陸地的輪廓和外形,它影響著進入土壤的水量。與平地相比,在斜坡上流失的水較多,滲入土壤的水較少,因此在斜坡上土壤往往發育不良,土層薄且分層不明顯。在低地和平地常有額外的水進入土壤,使土壤深層濕度很大且呈現灰色。地形也影響著土壤的侵蝕強度並有利於成土物質向山下輸送。
時間也是土壤形成的一種因素,因為一切過程都需要時間,如岩石的破碎和風化、有機物質的積累、腐敗和礦化、土壤上層無機物的流失、土壤層的分化,所有這些過程都需要很長的時間。良好土壤的形成可能要經歷2000~20000年的時間。在乾旱地區土壤的發育速度較濕潤地區更慢。在斜坡上的土壤不管它發育了多少年,土壤往往都是由新土構成的,因為在這里土壤的侵蝕速度可能與形成速度一樣快。
植物、動物、細菌和真菌對土壤的形成和發育有很大影響。植物遲早會在風化物上定居,把根潛入母質並進一步使其破碎,植物還能把深層的營養物抽吸到表面上來,並對風化後進入土壤的無機物進行重復利用。植物通過光合作用捕獲太陽能,自身成長後,身體的一部分又以有機碳的形式補充到土壤中去。而植物殘屑中所含有的能量又維持了大量細菌、真菌、蚯蚓和其他生物在土壤中的生存。
通過有機物質的分解把有機化合物轉化成了無機營養物。土壤中的無脊椎動物,如馬陸、蜈蚣、蚯蚓、蟎類以及跳蟲等,它們以各種復雜的新鮮有機物為食,但它們的排泄物中卻是已經過部分分解的產物。微生物將把這些產物進一步降解為水溶性的含氮化合物和碳水化合物。生物腐殖質最終會礦化成為無機化合物。
腐殖質是由很多復雜的化合物構成的,是呈黑色的同質有機物質,其性質各異,決定於其植物來源。腐殖質的分解速度緩慢,其分解速度和形成速度之間的平衡決定著土壤中腐殖質的數量。
植物的生長可減弱土壤的侵蝕與流失,並能影響土壤中營養物的含量。動物、細菌和真菌可使有機物分解並與無機物相混合,有利於土壤的通氣性和水的滲入。
土壤是由固體、液體和氣體組成的三相系統,其中固相顆粒是組成土壤的物質基礎,占土壤全部質量的50%~85%,是土壤組成的骨幹。根據土粒直徑的大小可把土粒分成粗砂(2.0~0.2毫米)、細砂(0.2~0.02毫米)、粉砂(0.02~0.002毫米)和黏粒(0.002毫米以下)。這些不同大小固體顆粒的組合百分比就稱為土壤質地。根據土壤質地可把土壤區分為砂土、壤土和黏土三大類。在砂土類土壤中以粗砂和細砂為主、粉砂和黏粒所佔比重不到10%,因此土壤黏性小、孔隙多,通氣透水性強,蓄水和保肥能力差。在黏土類土壤中以粉砂和黏粒為主,約佔60%以上,甚至可超過85%。黏土類土壤質地黏重,結構緊密,保水保肥能力強,但孔隙小,通氣透水性能差,濕時黏、干時硬。壤土類土壤的質地比較均勻,其中砂粒、粉砂和黏粒所佔比重大體相等,土壤既不太松也不太黏,通氣透水性能良好且有一定的保水保肥能力,是比較理想的農作土壤。
土壤結構依據固相顆粒的排列方式、孔隙的數量和大小以及團聚體的大小和數量等劃分。土壤結構可分為微團粒結構(直徑小於0.2毫米)、團粒結構(直徑為0.25~10毫米)和比團粒結構更大的各種結構。團粒結構是土壤中的腐殖質把礦質土粒黏結成直徑為0.25~10毫米的小團體,具有泡水不散的水穩性特點。具有團粒結構的土壤是結構良好的土壤,因為它能協調土壤中的水分、空氣和營養物之間的關系,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質。團粒結構是土壤肥力的基礎,無結構或結構不良的土壤,土體堅實、通氣透水性差,植物根系發育不良,土壤微生物和土壤動物的活動亦受到限制。土壤的質地和結構與土壤中的水分、空氣和溫度狀況有密切關系,並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植物和土壤動物的生活。
土壤中的水分可直接被植物的根系吸收。土壤水分的適量增加有利於各種營養物質的溶解和移動,有利於磷酸鹽的水解和有機態磷的礦化,這些都能改善植物的營養狀況。此外,土壤水分還能調節土壤中的溫度,但水分太多或太少都對植物和土壤動物不利。土壤乾旱不僅影響植物的生長,也威脅著土壤動物的生存。土壤中的節肢動物一般都適應於生活在水分飽和的土壤孔隙內,例如金針蟲在土壤空氣濕度下降到92%時就不能存活,所以它們常常進行周期性的垂直遷移,以尋找適宜的濕度環境。土壤水分過多會使土壤中的空氣流通不暢並使營養物質隨水流失,降低土壤的肥力。土壤孔隙內充滿了水對土壤動物更為不利,常使動物因缺氧而死亡。降水太多和土壤淹水會引起土壤動物大量死亡。此外,土壤中的水分對土壤昆蟲的發育和生殖力有著直接影響,例如東亞飛蝗在土壤含水量為8%~22%時產卵量最大,而卵的最適孵化濕度是土壤含水量為3%~16%,含水量超過30%,大部分蝗卵就不能正常發育。
土壤中空氣的成分與大氣有所不同。例如土壤空氣的含氧量一般只有10%~12%,比大氣中的含氧量低,但土壤空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卻比大氣高得多,一般含量為0.1%左右。土壤空氣中各種成分的含量不如大氣穩定,常隨季節、晝夜和深度的變化而變化。在積水和透氣不良的情況下,土壤空氣的含氧量可降低到10%以下,從而抑制植物根系的呼吸和影響植物正常的生理功能,動物則向土壤表層遷移以便選擇適宜的呼吸條件。當土壤表層變得乾旱時,土壤動物因不利於其皮膚呼吸而重新轉移到土壤深層,空氣可沿著蟲道和植物根系向土壤深層擴散。
土壤空氣中高濃度的二氧化碳(可比大氣含量高幾十至幾百倍)一部分可擴散到近地面的大氣中被植物葉子在光合作用中吸收,一部分則可直接被植物根系吸收。但是在通氣不良的土壤中,二氧化碳的濃度常可達到10%~15%,如此高濃度的二氧化碳不利於植物根系的發育和種子萌發。二氧化碳濃度的進一步增加會對植物產生毒害作用,破壞根系的呼吸功能,甚至導致植物窒息死亡。
土壤通氣不良會抑制好氣性微生物,減緩有機物質的分解活動,使植物可利用的營養物質減少。若土壤過分通氣又會使有機物質的分解速度太快,這樣雖能提供植物更多的養分,但卻使土壤中腐殖質的數量減少,不利於養分的長期供應。只有具有團粒結構的土壤才能調節好土壤中水分、空氣和微生物活動之間的關系,從而最有利於植物的生長和土壤動物的生存。
土壤溫度除了有周期性的日變化和季節變化外,還有空間上的垂直變化。一般說來,夏季的土壤溫度隨深度的增加而下降,冬季的土壤溫度隨深度的增加而升高。白天的土壤溫度隨深度的增加而下降,夜間的土壤溫度隨深度的增加而升高。但土壤溫度在35~100厘米深度以下無晝夜變化,30米以下無季節變化。土壤溫度除了能直接影響植物種子的萌發和實生苗的生長外,還對植物根系的生長和呼吸能力有很大影響。大多數作物在10~35℃的溫度范圍內其生長速度隨溫度的升高而加快。溫帶植物的根系在冬季因土壤溫度太低而停止生長,但土壤溫度太高也不利於根系或地下貯藏器官的生長。土壤溫度太高和太低都能減弱根系的呼吸能力,例如向日葵的呼吸作用在土壤溫度低於10℃和高於25℃時都會明顯減弱。此外,土壤溫度對土壤微生物的活動、土壤氣體的交換、水分的蒸發、各種鹽類的溶解度以及腐殖質的分解都有明顯的影響,而土壤的這些理化性質又都與植物的生長有著密切的關系。

土壤溫度的垂直分布從冬季到夏季要發生兩次逆轉,隨著一天中晝夜的轉變也要發生兩次變化,這種現象對土壤動物的行為具有深刻的影響。大多數土壤無脊椎動物都隨著季節的變化而進行垂直遷移,以適應土壤溫度的垂直變化。一般說來,土壤動物於秋冬季節向土壤深層移動,於春夏季節向土壤上層移動。移動距離常與土壤質地有密切關系。例如溝金針蟲每年有兩次上升到土壤表層進行活動。很多狹溫性的土壤動物不僅表現有季節性的垂直遷移,在較短的時間范圍也能隨土壤溫度的垂直變化而調整其在土壤中的活動地點。
土壤酸鹼度是土壤化學性質,特別是岩基狀況的綜合反應,它對土壤的一系列肥力性質有深刻的影響。土壤中微生物的活動,有機質的合成與分解,氮、磷等營養元素的轉化與釋放,微量元素的有效性,土壤保持養分的能力等都與土壤酸鹼度有關。
土壤酸鹼度包括酸性強度和數量兩方面。酸性強度又稱為土壤反應,是指與土壤固相處於平衡的土壤溶液中的H+濃度,用pH值表示。酸度數量是指酸度總量和緩沖性能,代表土壤所含的交換性氫、鋁總量,一般用交換性酸量表示。土壤的酸度數量遠遠大於其酸性強度,因此,在調節土壤酸性時,應按潛酸含量來確定石灰等的施用量。
土壤動物依其對土壤酸鹼度的適應范圍可分為嗜酸性種類和嗜鹼性種類。如金針蟲在pH值為4.0~5.2的土壤中數量最多,在pH值為2.7的強酸性土壤也能生存。而麥紅吸漿蟲,通常分布在pH值為7~11的鹼性土壤中,當pH值<6.0時便難以生存。蚯蚓和大多數土壤昆蟲喜歡生活在微鹼性土壤之中。
土壤酸鹼度對土壤養分的有效性有重要影響。在pH值為6~7的微酸條件下,土壤養分有效性最好,最有利於植物生長。在酸性土壤中容易引起鉀、鈣、鎂、磷等元素的短缺,而在強鹼性土壤中容易引起鐵、硼、銅、錳和鋅的短缺。土壤酸鹼度還通過影響微生物的活動而影響植物的生長。酸性土壤一般不利於細菌活動,根瘤菌、褐色固氮菌、氨化細菌和硝化細菌等大多數生長在中性土壤中,它們在酸性土壤中多不能生存。許多豆科植物的根瘤也會因土壤酸性增加而死亡。pH值為3.5~8.5是大多數維管束植物的生長范圍,但最適合植物生長的pH值則遠較此范圍窄。
土壤有機質是土壤的重要組成部分,土壤的許多屬性都間接或直接與土壤有機質有關。土壤有機質可粗略地分為兩類:非腐殖質和腐殖質。前者是原來的動植物組織和部分分解的組織,後者則是微生物分解有機質時重新合成的具有相對穩定性的多聚體化合物,主要是胡敏酸和富里酸,占土壤有機質的85%~90%。腐殖質是植物營養的重要碳源和氮源,土壤中99%以上的氮素是以腐殖質的形式存在的。腐殖質也是植物所需各種礦質營養的重要來源,並能與各種微量元素形成配合物,增加微量元素的有效性。
土壤腐殖質還是異養微生物的重要養料和能源,因此能活化土壤微生物,而土壤微生物的旺盛活動對於植物營養是十分重要的因素。
土壤有機質含量是土壤肥力的一個重要標志。但一般土壤表層內有機質含量只有3%~5%。森林土壤和草原土壤含有機質的量比較高,因為在植被下能保持物質循環的平衡,但這類土壤一經開墾,並連續耕作之後,有機質逐漸被分解,如得不到足夠量的補充,會因養分循環中斷而失去平衡,致使有機質含量迅速降低。因此,施加有機肥是恢復和提高農田土壤肥力的一項重要措施。
土壤有機質能改善土壤的物理結構和化學性質,有利於土壤團粒結構的形成,從而促進植物的生長和養分的吸收。
一般來說,土壤有機質含量越多,土壤動物的種類和數量也越多。因此,在富含腐殖質的草原黑鈣土中,土壤動物的種類和數量極為豐富,而在有機質含量很少的荒漠地區,土壤動物的種類和數量則非常有限。
動植物在生長發育過程中,需要不斷地從土壤中吸取大量的無機元素,包括大量元素(氮、磷、鉀、鈣、硫和鎂)和微量元素(錳、鋅、銅、鉬、硼和氯)。
植物所需的無機元素來自礦物質和有機質的礦化分解,動物所需的元素則來自植物。在土壤中將近98%的養分呈束縛態,存在於礦質或結合於有機碎屑、腐殖質或較難溶解的無機物中,它們構成了養分的儲備源,通過分化和礦化作用慢慢地變為可用態供給植物生長需要。土壤中含有植物必需的各種元素,比例適當能使植物生長發育良好,因此可通過合理施肥改善土壤的營養狀況來達到植物增產的目的。
土壤中的無機元素對動物的分布和數量有一定影響。如當土壤中鈷離子濃度在(2~3)×10-6以下時,牛羊等反芻動物就會生病。同一種蝸牛,生活在含鈣高的地方,其殼重占體重的35%;而在含鈣低的地方,其殼重只佔體重的20%。由於石灰質土壤對蝸牛殼的形成很重要,所以石灰岩地區蝸牛數量往往較其他地區多。哺乳動物也喜歡在母岩為石灰岩的土壤地區活動。含氯化鈉豐富的土壤和地區往往能夠吸引大量的草食有蹄動物,因為這些動物出於生理需要必須攝入大量的鹽。
但是,土壤含鹽量對飛蝗的影響甚大,含鹽量低於0.5%的地區是飛蝗常年活動的場所;而含鹽量在0.7%~1.2%的地區,是它們擴散和輪生的地方;在土壤含鹽量達1.2%~1.5%的地區就不會出現飛蝗。土壤中某些元素的富餘也會對動物造成不利影響,如氟含量過高的地區,人畜易患「克山病」等各種地方病,嚴重者可造成死亡。另外,含氟量過大,動物的牙齒就會出現褐色斑點,還會變得易碎。
雖然土壤環境與地上環境有很大不同,但兩地生物的基本需求卻是相同的,土壤中的生物也和地上生物一樣需要生存空間、氧氣、食物和水。沒有生物的存在和積極活動,土壤就得不到發育。生活在土壤中的細菌、真菌和蚯蚓等生物都能把無機物質轉移到生命系統之中。作為生命的生存場所,土壤有許多明顯的特徵,它有穩定的結構和化學性質,是生物的避難所,可使生物避開極端的溫度、極端的乾旱、大風和強光照。另一方面,土壤不利於動物的移動,除了像蚯蚓的動物以外,土壤中的孔隙空間對土壤動物的生存是很重要的,它決定著土壤環境的生存空間、水分和氣體條件。
對於大多數土壤動物來說,生活空間只局限於土壤的上層,它們的棲息地點包括枯枝落葉層內以及土壤顆粒之間的空隙、裂縫和根道等。土壤空隙內的水分是很重要的,大多數土壤動物只有在水中才顯示出活力。土壤的存在方式通常是覆蓋在土壤顆粒表層的一薄層水膜,在這些水膜內生活有細菌、單細胞藻類、原生動物、輪蟲和線蟲等。水膜的厚度和形狀限制著這些土壤生物的移動,很多小動物和較大動物(如蜈蚣和倍足亞綱多足類)的幼年期受水膜的限制是不能活動的,它們無法克服水的表面張力。有些土壤動物(如蜈蚣和馬陸等多足動物)對乾燥缺水極為敏感,它們常常潛到土壤深層以防脫水。
如果暴雨之後土壤中的孔洞完全被水填滿,這對一些土壤動物來說也是災難性的。蚯蚓如果未能及時潛入土壤深層逃避水淹,它們往往會逃到地面上來,在那裡常會死於紫外線輻射、脫水或被其他動物吃掉。
棲息在土壤中的動物有極大的多樣性,細菌、真菌、原生動物的種類極多,幾乎無脊椎動物的每一個門都有不少種類生活在土壤中。在澳大利亞的一個山毛櫸森林土壤中,一位土壤動物學家採到了110種甲蟲、229種蟎和46種軟體動物(蝸牛和蛞蝓)。土壤中的優勢生物是細菌、真菌、原生動物和線蟲。每平方米土壤中的線蟲數量可達幾百萬個。這些土壤生物要從活植物的根和死的有機物中獲取營養。有些原生動物和自由生活的線蟲則主要以細菌和真菌為食。蟎類和彈尾目昆蟲廣泛分布在所有的森林土壤中,它們數量極多,兩者加起來大約占土壤動物總數的80%。它們以真菌為食或是在有機物團塊的孔隙中尋找獵物。相比之下,蟎類的數量要比彈尾目昆蟲多,蟎是一類很小的八足節肢動物,體長只有0.1~2.0毫米,土壤和枯枝落葉層中最常見的蟎是Orbatei,它主要以真菌菌絲為食,也能把針葉中的纖維素轉化為糖。

彈尾目昆蟲是昆蟲中分布最廣泛的一類動物,俗稱跳蟲,最明顯的特徵是身體後端生有一個彈跳器,靠此器官可以跳得很遠。跳蟲身體很小,一般只有0.3~1.0毫米,它們主要以腐敗的植物質為食,也吃真菌菌絲。在比較大的土壤動物中最常見的是蚯蚓(正蚯蚓科,Lumbricidae)。蚯蚓穿行於土壤之中,不斷把土壤和新鮮植物質吞入體內,再將其與腸分泌物混合,最終排出體外,在土壤表面形成糞丘,或者呈半液體狀排放於蚯蚓洞道內。蚯蚓的活動有利於改善其他動物所棲息的土壤環境。
多足綱的千足蟲主要是取食土壤表面的落葉,特別是那些已被真菌初步分解過的落葉。由於缺乏分解纖維素所必需的酶,所以千足蟲是依靠落葉層中的真菌為生。它們的主要貢獻是對枯枝落葉進行機械破碎,以使其更容易被微生物所分解,尤其是腐生真菌。在土壤無脊椎動物中,蝸牛和蛞蝓具有最為多種多樣的酶,這些酶不僅能夠水解纖維素和植物多糖,甚至能夠分解極難消化的木質素。
在土壤動物中不能不提到白蟻(等翅目),因為在能分解木質纖維素的大型動物中,除了某些雙翅目昆蟲和甲蟲幼蟲之外,就只有白蟻了,它們是藉助於腸道內共生原生動物的幫助才能利用纖維素的。在熱帶土壤動物區系中,白蟻佔有很大優勢,它們很快就能把土壤表面的木材、枯草和其他物質清除干凈。白蟻在建巢和構築巨大的蟻冢時會搬運大量的土壤。在食碎屑動物的背後是一系列的捕食動物,小節肢動物是蜘蛛、甲蟲、擬蠍、捕食性蟎和蜈蚣的主要捕食對象。
在世界各地,土壤正受到嚴重的侵蝕和破壞。在鐵路的路基下土壤被掩埋,人類的挖掘活動、表層開礦和修路嚴重破壞著土壤的天然結構和層次性;風和水對土壤的侵蝕也日趨嚴重;表層土壤因農業耕耘而被攪亂。只有受植被保護的土壤才能保持其完整性,植被可減弱風力和暴雨的沖擊力。雨水緩緩地進入枯枝落葉層滲入土壤之中。如果雨水太多,超過了土壤的吸收容納量,過剩的雨水會從土壤表層流走,但植被將會減慢水流的速度。
如果因為墾荒、伐木、放牧、修路和各種建設活動而使土壤失去了植被和枯枝落葉層的保護,那它就極易遭到侵蝕,對各種侵蝕都會變得非常敏感。風和水會把土壤顆粒吹走或沖走,其速度要比新土壤的形成速度快得多。新土的形成速度每年每公頃大約只有1噸。一般說來,土壤的表層富含腐殖質、有團粒結構、吸收能力強,如果這些表土流失掉,下面的土壤腐殖質貧乏、吸收能力差、穩定性差,這些深層土一旦暴露到表層就易受到侵蝕。如果下層土壤是黏性土,那它的吸水能力就更差,一旦遇到洪水就會形成急速的地表徑流,對土壤有極強的侵蝕性。
土壤常因各種原因被壓實,這對土壤來說是更嚴重的破壞。大型農業機械和各種建設機械的使用往往會把大面積的土壤壓實。在牧場、農場、娛樂場所和田間林間的小路上經常有人、馬匹和其他動物的踐踏;在道路之外的其他地方還經常使用多種適合於各種地形的車輛,這都將會導致土壤被壓實。大力推壓也會把土壤顆粒壓得更緊密,使土壤中的孔隙減少減小。濕潤的土壤更容易被壓實,因為潮濕的土壤顆粒更容易彼此黏接在一起。被壓實的土壤就失去了對水的吸收能力,所以水很快就會從土壤表面流走。
降落在裸露地面的雨水對土壤表層有一種錘擊效應,可把較輕的有機物移走,破壞土壤聚合體並在土壤表層形成一個不滲水層,結果雨水會以地表徑流的形式流失並帶走一部分土壤顆粒。土壤侵蝕至少可區分為3種不同的類型,即片狀侵蝕、細溝侵蝕和沖溝侵蝕。片狀侵蝕就是從整個受侵蝕的區域表面差不多是均等地沖走或帶走一部分土壤。當地表徑流匯聚到細溝或小溝里而不是均勻地散布在斜坡表面流動時,它就具有了向下的切割力,所謂細溝侵蝕就是指雨水沿著小溝或細溝迅速下瀉,造成對小溝長時間的切割,或是指地表徑流匯聚起足夠多的水量後對土壤的深切作用,結果會形成破壞性極大的沖溝。沖溝侵蝕常常是從一個路過車輛所留下的車轍開始,經過雨水的不斷沖刷而加深加寬為真正的沖溝。
裸露的土壤,粒細、鬆散而乾燥,翻耕之後極易受到風的侵蝕,風會把土壤微粒揚起,吹到很高很遠的地方形成揚塵天氣,嚴重時可形成沙塵暴。我國華北北部和西北地區大面積的土壤暴露和缺乏植被保護,是造成土壤風蝕嚴重和大氣污染的主要原因。風蝕現象在全球范圍內日趨嚴重,特別是在乾旱和半乾旱地區。沙塵粒被風帶到高空後可水平運送幾百千米甚至幾千千米遠。風蝕常會把植物的根暴露出來或用沙塵和其他殘屑把植被掩埋。在很多地區,風蝕的危害比水蝕更大。
風蝕和水蝕可使陸地毀於一旦,變得難以再利用。全世界每年大約有1200萬公頃的可耕地因風蝕和水蝕變得無法再利用而被棄耕。這些土地大都毀損嚴重,以致連天然植被都難以恢復。當前,土壤侵蝕日趨嚴重,除非採取極端措施恢復植被,否則形勢很難扭轉。

土壤侵蝕所造成的危害既表現在本地,同時也表現在外地。農用地和林地的土壤侵蝕可大大減少土壤中的有機物質和增加黏土成分,同時也減弱了土壤的吸水和保水能力,使得乾旱地區更加乾旱,濕潤地區洪水頻發。土壤侵蝕能破壞土壤結構,減少植物所需要的營養物質,使植物的根系變淺從而降低農作物產量。土壤侵蝕還會使土壤生物多樣性下降和生物數量減少,尤其是對土壤生產力和透水能力有極大影響。據估計,土壤表層每流失2.5厘米,玉米和小麥的產量就會減少6%。美國每年土壤侵蝕所造成的經濟損失多達270億美元,為此所付出的環境代價是170億美元。
據測算,土壤侵蝕對外地造成的損失要比本地大一倍。被風和水帶走的土壤會流散在各地,泥沙沖入河流會減弱光在水中的穿透性並可阻礙航行。沉積物會填滿水庫和水電站閘門,減少這些水力發電設施的使用年限並造成對水質的污染。目前松花江哈爾濱江段濱州鐵路橋附近淤積沙灘超過3400畝,共有泥沙490多萬立方米,鐵路橋原有8孔現在只有2孔可以通航,航道也由1500千米縮短為580千米。風攜帶的沙塵將會造成大氣的嚴重污染,近些年來,大氣含塵污染已上升為北京空氣污染的首要因素。含塵空氣還可以損毀機器和使人致病。

Ⅹ 地形對動植物的生長有什麼影響

地形決定了水的分布狀況和日照時間長短,
這些對植物的生長起決定性影響,
動物和植物通過在生態系統里的關系相互影響,
你問得籠統,我也只能回答得籠統了

閱讀全文

與生物與地形的關系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34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97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4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36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77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0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9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93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0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14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47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78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9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47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41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0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41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18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79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