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生物信息 > 五大地理要素中生物指的是什麼

五大地理要素中生物指的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3-05-23 15:32:03

⑴ 自然環境五大要素還有世界人口的稠密地區的排序

1、自然環境五大要素:
在地理學上,對於自然地理環境這個整體進行劃分時,通常分解為氣候、水文、地貌、生物、土壤等五大自然地理要素.
參考
論自然兄虧地理環境的要素組成
2、世界人口的稠密地區的排序
1)、按國家分
截止2000年,世界總人口(6302309691),人口超過一億的國家有十一個,包括:中國(1286975468),印度(1049700118),美國(290342554),印度尼西亞(234893453),巴西(182032604),巴基斯坦(150694740),俄羅斯(144 526278),孟加拉國(138448210),奈及利亞(133881703),日本(127214499),墨西哥(104907991).
2)、按地區分
南亞:包括印度、孟加拉國芹雀、斯里嫌塵早蘭卡和巴基斯坦東部,其平均人口密度接近每平方千米300人.
亞洲東部:包括我國東部、朝鮮半島和日本等,其平均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250人以上.
西歐:包括英國、法國、德國、荷蘭、比利時等國家.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約160人.
北美東部:包括美國東半壁和加拿大東南角,每平方千米30~100人.
以上四大人口稠密區的土地面積合計占陸地總面積(冰蓋地區除外)的1/7,而人口卻佔世界總人口的2/3.

⑵ 自然界中的生物主要分為什麼

植物,動物,微生物

1、植物是生命的主要形態之一,包含了如樹木、灌木、藤類、青草、蕨類、及綠藻、地衣等熟悉的生物。種子植物、苔蘚植物、蕨類植物和裸子植物等植物中,據估計現存大約有 350 000個物種。綠色植物大部分的能源是經由光合作用從太陽光中得到的,溫度、濕度、光線、淡水是植物生存的基本需求。

2、動物分類學家根據動物的各種特徵(形態、細胞、遺傳、生理、生態和地理分布等)進行分類,將動物依次分為6個主要等級,即門、綱、目、科、屬、種。

根據化石研究,地球上最早出現的動物源於海洋。早期的海洋動物經過漫長的地質時期,逐漸演化出各種分支,豐富了早期的地球生命形態。在人類出現以前,史前動物便已出現,並在各自的活動期得到繁榮發展。

3、微生物包括:細菌、病毒、真菌以及一些小型的原生生物、顯微藻類等在內的一大類生物群體,它個體微小,與人類關系密切。涵蓋了有益跟有害的眾多種類,廣泛涉及食品、醫葯、工農業、環保、體育等諸多領域。在中國大陸地區及台灣的教科書中,均將微生物劃分為以下8大類:細菌、病毒、真菌、放線菌、立克次氏體、支原體、衣原體、螺旋體。

(2)五大地理要素中生物指的是什麼擴展閱讀:

生物的個體發育是指受精卵經過細胞分裂(有絲分裂)、組織分化和器官形成,直到發育成性成熟個體的過程。

被子植物:凡是胚珠有子房壁包被著,種子有果皮包被著的植物,就叫做被子植物。

胚胎發育:是指由受精卵發育成為幼體。

胚後發育:是指幼體從卵膜內孵化出來或從母體生出來並發育成為性成熟的個體。

變態發育:幼體和成體差別很大,而且形態的改變又是集中在短時間內完成的,這種胚後發育叫做變態發育。昆蟲又分為完全變態發育(如蝴蝶)和不完全變態發育(如蝗蟲)。

⑶ 自然地理要素有哪些

自然環境的自然地理要素組成是地理學中的一個基本問題.然而在現行人教社大綱版《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教科書(必修)地理上冊》(以下簡稱人教大綱版)和依照《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准(實驗)》(以下簡稱《課標》)新編的四種《普通高中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地理第1冊(必修)》(以下簡稱《地理1》)中,對這一問題的表述卻各不相同,簡直是眾說紛紜,甚至自相抵牾.因此,有必要作一番研討.為了研討的方便,先把各家的表述作簡要的介紹.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地理1》(以下簡稱人教課標版)認為,「自然地理環境由大氣、水、岩石、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組成.」[1]這里列出了五大要素.山東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地理1》(以下簡稱魯教版)認為,「地理環境(geographic environment)是由地貌、土壤、水、大氣和生物等要素組成的.」[2]如果把這五大要素中的「地貌」與上述人教課標版五大要素中的「岩石」替換,則兩種版本所列舉的五大要素即完全相同.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魯教版中還給出了一幅「地理環境各要素間的相互關系示意圖」,其中所列的五大要素與其課文大有出入,五大要素中竟然有三大要素不同,即在插圖中將課文中的「生物」易為「植被」,「大氣」易為「氣候」,「水」易為「水文」.這種課文與其插圖相互抵牾的表述,可能是一時疏忽的結果,也恐怕是不自覺地反映了目前對這一問題探討過程中的分歧.中國地圖出版社出版的《地理1》(以下簡稱中圖版)認為,「自然地理環境是由氣候、水文、生物、地貌、土壤等要素組成的」,在相應的「自然地理環境各要素間的相互關系示意圖」中,所標示的亦是氣候、水文等這五大要素[3].圖文表述相互一致,沒有魯教版那種圖文不一,自相矛盾,使人無所適從的毛病.不過,在這個問題上該書即講「以物質和能量交換為基礎的自然地理環境各要素間相互影響、相互作用,構成了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又說「自然地理環境的基本組成物質——大氣、水、岩石、生物彼此滲透,在不停的運動中進行著物質和能量的交換,使自然地理環境成為一個復雜的整體(或系統).」這里的「組成物質——大氣、水、岩石、生物」,在其他版本中稱為組成要素.就是中圖版自己,既說生物是自然地理環境的組成物質,又說生物是自然地理環境的組成要素.這種概念使用的錯綜,在上述各版教材中並沒有給予說明,更談不上梳理清楚.以上三種版本在自然環境的自然地理要素組成上還是有共同點,即都列舉為五大要素,只是所指有些不同.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地理1》(以下簡稱湘教版)在這一問題上與以上三種版本大異其趣.在課文和相應的插圖中並列了14種「自然地理要素」.我們先來看課文的敘述: 「自然地理環境是岩石圈、大氣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人類圈等自然地理圈層組成的有機整體.其中,每一要素都作為整體的一部分,與其他要素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某一要素的變化,會導致其他要素甚至整體的改變.」[4] 這段課文只有三句話,其中第一句話說,「自然地理環境是……有機整體」.這個整體是由「自然地理圈層組成的」,而自然地理圈層包括了「岩石圈、大氣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人類圈等」六大圈層.聯系接下來的第二、三兩句話可知,教材編撰者認為這六大圈層都是自然地理環境這個有機整體的組成要素.這種認識和表述,與上述三種版本很不相同.此外,該書還配有「大尺度范圍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示意」圖和「小尺度范圍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示意」圖.[4]在大尺度范圍的示意圖中標示有「大氣圈」、「生物圈」、「水圈」、「岩石圈」和「土壤」、「地下水」、「風化殼」等7種「自然地理要素」;在小尺度范圍的示意圖中標示有「大氣要素」、「地形要素」、「生物要素」、「土壤要素」、「水文要素」、「地質要素」等6種「自然地理要素」.總之,在湘教版論述這一問題的圖、文之中出現了「岩石圈」~「地形」、「大氣圈」~「大氣」、「水圈」~「水文」、「土壤圈」~「土壤」、「生物圈」~「生物」等五對10個,外加「人類圈」、「地下水」、「風化殼」、「地質」4個,總共14個專業術語,平等並列地表述自然地理環境的要素組成.目前全國大多數省、市正在使用的人教大綱版,對於自然地理環境組成要素的表述不但與以上四種課標版存在差異,而且該版自己的課文與其插圖亦不相匹配,課文列舉出了「組成自然地理環境的大氣、水、岩石、地貌、生物和土壤等」六大要素.其相應的「地理環境各要素間的相互關系」插圖中,「岩石」不見了,只有「大氣、水、土壤、地貌、生物(植被)」等五大要素[5].此外,課文六大要素中的「生物」變成了插圖五大要素中的「生物(植被)」,難道生物等於植被?從以上的介紹可知,對於這一論題,不但五種版本互異,而且同一版本中,除中圖版之外,其他各種版本的插圖與相應課文列舉的自然地理要素都不完全相同.為了對此有個一目瞭然的總體把握,特將這紛紜抵牾的表述歸納為表1.表1 五種版本對自然地理環境組成要素表述的比較 要素版本1234567人教課標版[1]課文大氣水岩石生物土壤 魯教版[2]課文大氣水地貌生物土壤 插圖3-2-2氣候水文地貌植被土壤 中圖版[3]課文氣候水文地貌生物土壤 插圖3-2-3氣候水文地貌生物土壤 湘教版[4]課文大氣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土壤圈人類圈 插圖3-3大氣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土壤地下水風化殼插圖3-4大氣水文地形生物土壤地質 人教大綱版[5]課文大氣水地貌生物土壤岩石 插圖3.53大氣水地貌生物(植被)土壤 二、分析與討論歸納以上不同版本對自然環境的自然地理要素組成的不同表述,大體可以分為兩種情況.一種認為有六大要素,以至平等並列了總計14種要素之多,基本採取了「岩石圈、大氣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人類圈」這種單獨概念的命名方式,以湘教版為代表;另一種以其他各種版本為代表,認為有五大或六大要素,採取了以「土壤、生物、……」等普遍概念命名的方式.下面對這兩種表述分別予以討論.湘教版認為「自然地理環境是岩石圈、大氣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人類圈等自然地理圈層組成的有機整體.」[4]而地理課程標准研製組在對高中「地理1」課標解讀中,明確指出「自然環境就是指地球表層系統,它是由岩石圈、大氣圈、水圈、生物圈四大圈層交*而成的.」[6]請注意,自然環境,即自然地理環境是由「四大圈層交*而成的」.交*意指四者相互作用,從而形成了具有新質的地球表層系統或說自然地理環境.它絕不是全部四大圈層或者六大圈層組成的.四者交*所形成的地球表層系統與四者全部組合,其內涵相差很大.中科院地理所集體編撰的《現代地理學詞典》解釋「地球表層指與人類直接有關的一部分地球環境,其范疇〔圍〕大致上始大氣對流層頂,下至岩石圈上部,包括大氣、水、岩石、生物在內的特殊圈層.」[7]這個特殊的圈層即自然地理環境.該詞典在「自然地理環境」詞條下,甚至說「一般認為,狹義的自然環境其上界從地表起到其上50-100米的高度,下界在陸地上深約25-30米,海洋中深約100-200米.」[7]這個空間范圍,與湘教版把整個大氣圈(其上界可達距地面以上1200km,以至2000~3000km)、岩石圈(其下界可達地面以下60-200km)等視為自然地理要素,並把它們全部包括在自然地理環境之內,差別是很大的.認為自然地理環境由六大要素組成,除了湘教版的上述意見之外,還有人教大綱版,不過它不認為六大要素是岩石圈、大氣圈等六大圈層,而是「大氣、水、岩石、地貌、生物和土壤等」六大要素.[5]對此在人教課標版中,已改為「自然地理環境由大氣、水、岩石、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組成.」[1]在這里刪除了大綱版的「地貌」一項,變成了五大要素.因此,本文即不再討論人教大綱版中的六大要素說,而徑直討論三種課標版教材中的五大要素論.歸納三家出版社在課標版高中《地理1》中對五大自然地理要素的表述,在取捨和命名上,對「生物」、「土壤」兩個要素沒有分歧,對另外三個要素的認識則有不同.在課標人教版和魯教版中有「大氣」要素,中圖版中沒有「大氣」要素,而講「氣候」,有趣的是魯教版的插圖也包括「氣候」,而沒有其課文中所說的「大氣」.在中圖版中有「水文」要素,而人教版和魯教版中則徑直稱為「水」.此外,魯教版和中圖版中有「地貌」要素,人教課標版中則沒有,取而代之的是「岩石」(見表1).總之,對這有分歧的三大要素,表現在取捨或命名上,就是「氣候」與「大氣」、「水文」與「水」、「地貌」與「岩石」的不同.作為自然地理要素的專業術語,在「氣候」與「大氣」、「水文」與「水」、「地貌」與「岩石」之間進行抉擇,應當尊重長期以來在地理學上形成的傳統,取「氣候」、「水文」、「地貌」更為確當.這是因為,「氣候」、「水文」、「地貌」這些概念,在地理學的內涵上比「大氣」、「水」、「岩石」豐富.仔細回味、分析長期以來在地理學中這些概念的使用情況,可以說「氣候」、「水文」、「地貌」這些概念,即包括「大氣」、「水」、「岩石」等物質性方面的含義,亦有其運動狀態、功能和效果等方面的含義.不必用含義較窄的「大氣」、「水」、「岩石」這些概念來取代它們.我們無法理解,為什麼人教版把自己長期以來在「地球表面的地形、氣候、水文、生物、土壤等要素,通過密切的相互作用,共同組成了綜合的地理環境」[8]的表述中,所堅持的「地形、氣候、水文、生物、土壤」等五大要素說,改變成了以「岩石」取代「地形」,以「大氣」取代「氣候」,以「水」取代「水文」,再加上「生物」、「土壤」,這種五大要素論[1].鄭度院士在為馬建華教授等編著的《現代自然地理學》所作的序中指出,「氣候、水文、地貌、土壤和生物等五大要素」,構成了自然地理系統,即我們通常所說的自然地理環境.在這本「面向21世紀課程教材」中亦採用了這種傳統的五大要素說[9].中圖版也堅持了這種五大要素說的傳統. 三、結論在地理學上,對於自然地理環境這個整體進行劃分時,通常分解為氣候、水文、地貌、生物、土壤等五大自然地理要素.這樣的分解符合「劃分的各個子項應當互不相容」,而且各子項之和等於母項,即符合「各子項之和必須窮盡母項」的邏輯規則.[10]自然地理環境這樣分解為五大組成要素,簡單、明了、准確、科學.在這個論題上,中學生能夠合乎邏輯地掌握到這種程度,也就可以了.不必節外生枝,不合邏輯地一下子羅列出14項或六、七項之多.當然,在其他場合,根據需要對這五大要素繼續進行二級以至三級的逐級劃分,並予以講授和研究,未嘗不可.此外,在五大要素的取捨和命名上,無須標新立異地以「大氣」或「大氣圈」取代「氣候」,以「水」或「水圈」取代「水文」,以及以「岩石」或「岩石圈」取代「地貌」.結論是自然地理環境的基本組成要素有五個,即氣候、水文、地貌、生物和土壤.

⑷ 自然地理的五要素:

地理要素基本構成:這是中學地理學習的知識骨架,希望能夠對你有所幫助。1、自然要素:地形、氣候、水文、土壤、植被等2、社會經濟要素:資源、能源、農業、工業、交通、商業貿易、旅遊、人口、民族、城市、市場、科技等。

⑸ 組成地理環境的五大要素

氣候、地形、水文、生物、土壤

⑹ 地理學是什麼!

地理學(geography),是研究地理要素或者地理綜合體空間分布規律、時間演變過程和區域特徵的一門學科,是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的交叉,具有綜合性、交叉性和區域性的特點。

在現代地理學中,「地」是指地球或者是地球表面,或者是地球表層,或者是指一個區域。「理」是指事理、規律,或者是事物規律性的內在聯系。

地理學是研究地理要素或者地理綜合體的空間分布規律、時間演變過程和區域特徵的一門學科。

地理要素通常包括水、土壤、大氣、生物和人類活動,簡稱水土氣生人五大要素。地理綜合體由地理要素組成。

(6)五大地理要素中生物指的是什麼擴展閱讀

作為一門經世致用的學科,地理學的綜合性體現為地理學研究具有多維、動態的視角。以人地關系作為主線來開展地理學綜合研究,其綜合性和動態性主要包括三個方面:

一是以地表環境、地球環境動態變化為主的動態研究,即環境動態研究;

二是以人類社會發展為主體的人類社會動態研究,聚焦環境和社會動態之間的關系;

三是對區域、流域等研究區域的綜合分析。例如在城市化研究中,需要明晰中心城市和其他衛星城市之間在產業布局、交通網路布局、人口分布中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賴。

地理學的空間表達也是多元、多樣的。除語言、數字等基本表達方式外,圖形往往是地理學表達的主要形式,如通過研究地圖可以分析地理要素的空間分布,對比不同時期的地圖可以為地理空間演變研究提供直觀支持。

⑺ 地理環境五大要素

地理環境的五大要素(氣候、地形、水文、生物、土壤)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相互滲透,共同構成了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每個要素都作為整體的一部分發展變化,而且某個要素發生變化會導致其它要素甚至整個地理環境狀態的變化。
作為整體的地理環境又因各地的緯度位置、海陸位置等的差異,導致了地域分異,使地理環境的各要素及整個自然景觀按一定方向發生有規律的更替或變化,具體表現為地表形成了不同的自然帶,但每一個自然帶亦可看成是一個綜合體。無論是地理環境的整體性還是地域性,都具有很好的實踐意義,都要求人類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時,必須因時、因地制宜,遵循自然規律,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所以搞清地理環境五大要素的相互關系以及如何影響人類活動,對提高我們綜合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今後的工作、生活等都具有重要的意義。這也是多年來各類考試經常涉及此知識的原因所在。在備考復習中要對此作好充分准備。

⑻ 高一地理必修三第五章重要知識點

地理環境包括自然地理環境和人文地理環境。自然地理要素包括氣候、水文、地貌、生物、土壤等要素。

(1)氣候的變化使地球上的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圈層得以不斷改造,生物對地理環境盯早的作用,歸根結底是由於綠色植物能夠進行光合作用。

(2)生物在地理環境形成中的作用:聯系有機界與無機界,促使化學元素遷移;改造大氣圈,使原始大氣逐漸演化為現在大氣;改造水圈,影響水體成分;改造岩石圈,促進岩石的風化和土壤的形成,使地理環境發生了深刻的變化。

環境創造了生物,生物又創造了現在的環境。所以生物是地理環境的生物,同時又是地理環境的塑造者。

(3)地理環境各要素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和相互滲透,構成了地理環境的整體性。舉例:我國西北內陸——由於距海遠,海洋潮濕氣流難以到達,形成乾旱的大陸性氣候——河流不發育,多為內流河——氣候乾燥,流水作用微弱,物理風化和風力作用顯著,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植被稀少,土壤發育差,有機質含量少。

【二】

由於社會生產力發展和科學技術等方面的發展,區位因素發展變化如下:

1.原料來源多、交通改善—原料地對工業區位影響漸弱;市場影響漸強

例:鞍鋼(原料、動力指向型);寶鋼(市場指向型)

一些發達國家,交通運輸條件對工業區位的影響有所下降

信息通信網路的通達性作為工業區位因素的重要性越來越突出

2.勞動力素質對工業區位的影響力在逐漸增強

例:本地勞動力素質往往成為吸引外資,尤其是吸引大型跨國公司的重要因素之一

3.國家政策變化的影響:如我國西部大開發、改革開放初沿海地區的發展

4.國防的需要:如我國20世紀五六十年代內地的重工業和軍事工業

個人偏好:如華僑回鄉投資

【三】

影響農業區位的因素

1.氣候:熱量、光照、降水影響極大;氣候條件分布有明顯的地域性

2.地形:平原——耕作業;山地——林業、畜牧業;山地農作物的垂直分布;

3.土壤:作物生長的物質基礎;酸性紅壤——種茶樹

4.市場:市場的需求量最終決定了農業生產的類型和規模

5.交通運輸:園藝業、乳畜業——必須有方便快捷的交通運輸條件;接近城市分布

6.政策:如商品性農業生產基地建立

農業讓則賣發展與區位的關系

自然因素的利用和改造

自然因素對農業區位的影響並非都是決定坦逗性的。

⑼ 初一怎麼學好地理的方法

初中學好地理的方法有結合地圖、順口溜記憶、理解地理教材、將知識落實到地圖中。

地理的概念:

地理學,是研究地球表層空間地理要素或者地理綜合體空間分布規律、時間演變過程和區域特徵的一門學科,是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交叉,具有綜合性、交叉性和區域性的特點。

在現代地理學中,「地」是指地球或者是地球表面,或者是地球表層,或者是指一個區域。「理」是指事理、規律,或者是事物規律性的內在聯系。地理旅仔是指地球表層的地理現象或事物的空間分布、時間演變和相互作用規律。

地理要素通常包括水、土壤、大氣、生物和人類活動,簡稱水土氣生人五大要素。地理綜合體由地理要素組成。在自然界中,一個生態系統、一個自然地帶都可以看作地理綜合體。在人類社會中,地理綜合體可以是一個城市、或者是城市的一個街區。

地理學是一門研究人地關系的科學,具有綜合性、交叉性和區域性的特點。地理學從建立之初就強調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的交叉。

⑽ 自然地理環境五要素存在什麼關系

自然地理五大要素指地形、氣候、水文、土壤、植被。而五大自然地理要素之間的關系:

1、總是力求整體的一致性。某一要素發生變化,會引起其它要素甚至整體發生相應改變。

2、要素間進行著物質與能量的交換,如水循環、生物循環、岩石圈物質循環(地殼物質循環)等過程。

3、要素間相互作用產生生產功能、平衡功能等新功能。其中,生產功能是指自然環境具有合成有機物的能力;平衡功能指各自然地理要素通過物質和能量交換,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質保持穩定。

(10)五大地理要素中生物指的是什麼擴展閱讀

自然地理環境整體性特徵對生產、生活的警示意義:

1、警示

從空間上看,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是客觀現實;從時間上看,自然地理環境處在不斷發展變化之中。

因此人類在生產、生活活動中,必須考慮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特徵,否則會使環境因子發生一系列的異常,造成各種各樣的災害。

如對沙塵暴的長期研究表明,正是由於農牧過渡地區盲目開墾草原,破壞了植被,加上地表土層疏鬆和強勁的冬季風影響,導致我國西北、華北地區沙塵暴天氣發生頻率增加。

閱讀全文

與五大地理要素中生物指的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03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7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16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09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46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368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58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70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48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988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21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47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58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24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11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00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05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387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51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