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常見的有哪些微生物可以引起食物中毒分別屬何種類型
經食物傳播而引起人或動物疾病的食品微生物。可來自土壤、空氣、水以及人和動植物體。當食品原料中含有這類微生物,或食品在加工、儲藏、銷售過程中被這類微生物污染後,人誤食時均可引起不同程度的食物中毒,其症狀大多表現為腹痛、惡心、嘔吐、腹瀉等,潛伏期在 1小時以內到48小時以上不等。患者對他人無直接傳染性。引起食物中毒的微生物主要有細菌、真菌、病毒等,以細菌性食物中毒最為常見。
細菌引起食物中毒的細菌主要有7種,其潛伏期和病程也有所不同(見表)。7種細菌引起的食物中毒的范圍、程度與地域及該地域的生活習慣有很大的關系。表中前 3類細菌在很多國家都很常見。西歐、北美等國是以食用動物蛋白為主的國家,因此,由肉毒桿菌產生的毒素而造成食物中毒情況較為多見。在日本,由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的情況較為多見。
2. 食品微生物超標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病原微生物和毒素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是威脅食品安全的最重要因素。其次,它們以土壤、水、空氣中漂浮的灰塵、胃腸道、鼻咽和含有微生物的皮膚排泄物為食。生活在自然環境中的寄生蟲和昆蟲是主要原因。
它們可能通過其他方式直接或間接污染食品。如果動植物受到感染而患病,以動植物為原料製成的食品也會含有大量的生物有害物質。
(2)肉中微生物毒素如何產生的擴展閱讀:
食品生物污染源是含有微生物陵衡的土壤、水體、空氣中的粉塵、人和動物的胃腸道、鼻咽和皮膚排泄物。直接污染食品的,或者通過人、鼠、蟲、加工設尺春做備、用具、容器、運輸工具等間接污染食品的。
如果動植物受到感染而生病,這些動植物製成的食品中也會含有大量的微生物,這就叫做原生污染。當然,主要的污染也是來自微生物的直接或間接污染。微生物污染食物的方式取決於它們的生物學特性和它們在環境中生存的能力。
腐生或兼有腐森雹生和寄生特性的微生物,在環境中生存能力強,可直接或間接污染食品;寄生微生物在環境中生存能力較弱,只能直接污染食品或以原污染的方式留在食品中。
3. 禽肉的微生物污染源主要有,什麼叫微生物的污染
禽肉的微生物污染源主要有病原微生物和假單胞菌兩類,其中病原微生物又被叫做病原體,是一種可以入侵人體並引起感染,甚至引起傳染病的微生物,比如細菌、衣原體、病毒、真菌、原蟲等微生物便是病原微生物,而假單胞菌是一種需要氧的的革蘭陰性小桿菌,主要分布在土壤、水、食物和空氣中,常見的假單胞菌主要有銅綠假單胞菌、熒光假單胞菌以及惡臭假單胞菌,三者的區別在於銅綠假單胞菌能在42℃的環境中生長,但後兩者卻不行。
一、禽肉的微生物污染源主要有
1、微生物污染源的種類
禽肉的微生物污染源主要有病原微生物和假單胞菌兩類。
2、兩種污染源簡介
(1)病原微生物
①一般將能夠入侵人體並引起感染,甚至引起傳染病的微生物叫做病原微生物(病原體)。
②通常又可以將病原微生物分為三大類,第一類是非細胞型微生物,它沒有細胞結構,是由蛋白質外衣包裹著核酸所構成的,主要有病毒、朊粒等種類,第二類是原核細胞型微生物,它沒有核膜和細胞器,主要有細菌、衣原體、支原體、立克次體、螺旋體等種類,第三大類是真核細胞型微生物,它具有核膜以及復雜的細胞器,主要有真菌、原蟲等種類,其中細菌和病毒的危害性是最大的。
(2)假單胞菌
①假單胞菌是一種需要氧的的革蘭陰性小桿菌,屬於無核細菌,它廣泛分布在自然界中,一般會分布在土壤、水、食物以及空氣中。
②一般可以將它分為銅綠假單胞菌、熒光假單胞菌、惡臭假單胞菌等種類,而銅綠假單胞菌、熒光假單胞菌以及惡臭假單胞菌的區別在於當溫度在42℃的時候,銅綠假單胞菌可以生長,但是熒光假單胞菌以及惡臭假單胞菌不能夠生長。
二、什麼叫微生物的污染
1、含義
微生物污染是一種動物性食品生物性污染,是由細菌與細菌毒素,黴菌與黴菌毒素以及病毒所造成的,同時微生物污染也是主要傳染性疾病的源頭,比如手足口病、禽流感等疾病的發生一般均與微生物污染有關。
2、如何預防微生物污染
(1)應加強對於人糞、畜糞的管理,若是需要將它用在農田中,應先用高溫堆肥、沼氣發酵等方法對於糞便進行無害化處理之後再施用。
(2)而在日常生活中,不能夠吃不幹凈的東西,應勤打掃廚房的衛生,對於老鼠、蒼蠅、蟑螂等會傳播細菌的動物也需要及時消滅掉。
(3)針對一些得病的動物,它們的肉是不能夠進行出售的,避免疾病傳播。
4. 細菌性食物中毒最常見的原因是什麼
細菌性食物中毒最常見的原因是食品的原料變質、吃了沒有煮熟食物、感染性的食物中毒、有毒植物性食物中毒、有毒動物性食物中毒。
1、食品的原料變質
食品的原料變質,變質的食物含有大量細菌和毒素,即便煮熟了也難以分解變質食物裡面的毒素,吃了變質食品容易發生細菌性中毒,輕者惡心、腹瀉,重者可能會死亡。特別是在高溫季節,細菌繁殖速度驚人,食物中的蛋白質容易變質,保質期大大縮短。
2、吃了沒有煮熟食物
沒有煮熟食物不要吃,切不可貪圖食物的鮮嫩。因為,極可能有部分未殺死的致病菌、寄生卵存在食物中,極易引起胃腸道感染等疾病。如四季豆中含有皂苷素,是一種神經毒素,進入人體後會使神經系統先興奮橘梁梁後麻痹,甚至導渣核致呼吸系統麻痹而死亡。
3、感染性的食物中毒
感染性的食物中毒是由活細菌引起的,細菌會在食物裡面大量的生長和繁殖,這些細菌細胞裡面會含有大量的劇毒物質,從而導致食物中毒。當產生毒素時並不能在細菌細胞裡面釋放出來,吃了被細菌污染的食物,這些細菌會在消化道裡面沉積,大量的細菌死亡後會釋放,從而刺激了胃腸道毒素,導致中毒的症狀。
4、有毒植物性食物中毒
有毒植物性中毒主要是因為吃了一些有毒植物,發病率以及死亡率非常的高,生活中常見的木薯中毒。有一些植物本身沒有危害,但是儲存過程中會產生有毒物質,比如發了芽的土豆和地瓜等,裡面會含有大量的龍葵鹼。
5、有毒動物性食物中毒
吃了一些有毒動物或者有毒的臟器都會引起食物中毒,發病率和死亡率很高。比如河豚魚雖然非常的美味,但是內臟有劇毒,如果大量吃的話可能會引起中毒,若是豬肉的血脖沒有處理干凈並且甲狀腺沒有剔除,也會中毒。
6、真菌食物中毒
吃了某些被真菌毒素污染的食物也會導致食物中毒,比如穀物在生長或者儲存過程中容易受到真菌的感染,最終形成毒素。另外食物在製作以及儲存過程中可能會受到毒素的污染以及真菌,發病率非常的高。
5. 污染食品微生物的來源
食品安全是全球廣泛關注的問題,在影響中國食品安全的諸多因素中,微生物污染高居首位。根據中國衛生部通報,在我國1990~1999年間發生的食物中毒事件中,微生物食物中毒居各類食物中毒病原的首位,是威脅中國食品安全的頭號殺手。2007年報告的食物中毒事件中,微生物食物中毒的人數占總數的58.86%。
1 食品中微生物污染的特點及其危害性
食品的微生物污染通常由一些致病微生物引起,主要包括細菌、真菌和病毒3類。由於微生物具有較強的生態適應性,食品原料在種植、收獲、飼養、捕撈、加工、包裝、運輸、銷售、保存及食用等眾多環節都可能被微生物污染。同時,微生物具有易變異性,未來可能不斷有新的病原微生物威脅食品安全和人類健康。相較於其他化學污染來說,食品易受微生物污染的特點是與生俱來的,由於微生物在空氣、水、人體等環境中無所不在,這使其成為食品加工過程中無法杜絕污染的因素之一。可以說,現代食品安全管理中,微生物污染是頭等大事,食品生產者必須足夠重視,才有可能將其危害控制在安全水平之下。
1.1 細菌性污染
細菌性污染是涉及面最廣、影響最大、問題最多的一類食品污染,其引起的食物中毒在所有食物中毒中具有普遍性並極具爆發性。細菌性食物中毒全年皆可發生,具有易發性和普遍性等特點,對人類健康有較大的威脅。
引起食品污染的微生物主要有沙門氏菌、副溶血性弧菌(Bibrio parahemolyticus)、志賀菌(Shigella)、葡萄球菌等。近年來,變形菌屬、李斯特菌(Listeria)、大腸菌科、弧菌屬(Vibrio)引起的食品污染呈上升趨勢:美國1999年沙門氏菌發病1400萬例,住院16430人,死亡582人,損失達23億美元,其中96%的患者由於攝入受污染食物而被感染;1992年印度爆發霍亂弧菌(Vibrio comma)O139中毒事件,波及孟加拉、巴基斯坦等許多國家;1996年5~8月,日本爆發大腸桿菌O157中毒事件,中毒人數過萬,死亡11人;1999年在美國、2000年在法國也發生過李斯特菌中毒事件……根據美國食品和葯物管理局(FDA)統計,2000~2005年,美國共有470人因飲用生牛奶而感染埃希氏大腸桿菌,總共發生中毒事件18起,涉及16個州。我國食品的細菌性污染現象也非常普遍,其主要是由蠟樣芽孢桿菌(Bacillus cereus)、副溶血性弧菌和沙門氏菌等微生物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
1.2 真菌性污染
真菌在發酵食品行業的應用非常廣泛,但許多真菌也會產生真菌毒素,從而引起食品污染。尤其是20世紀60年代發現具有強致癌性的黃麴黴素以來,真菌與真菌毒素對食品的污染日益引起各方重視。真菌毒素不僅具有較強的急性毒性和慢性毒性,還具有致癌、致畸、致突變性,如黃麴黴(Aspergillus flavus)、寄生麴黴(Aspergillus parasiticus)產生的黃麴黴素,麥角菌(Claviceps purpurea)產生的麥角鹼,以及雜色麴黴(Aspergillus versicolor)、構巢麴黴(Aspergillusnilans)產生的雜色麴黴素等。真菌毒素的毒性可以分為神經毒、肝臟毒、腎臟毒、細胞毒等,如黃麴黴素具有強烈的肝臟毒,可以引起肝癌。
常見的產毒真菌主要有麴黴(Aspergillus)、青黴(Penicillium)、鐮刀菌(Fusarium)、交鏈孢霉(Alternaria)等。由於真菌生長繁殖及產生毒素需要一定的溫度與濕度,因此真菌性食物中毒往往有較為明顯的季節性和地區性。在我國北方地區食品中黃麴黴素B1污染較輕,而長江沿岸和長江以南地區則較重。有調查發現,肝癌等癌症的發病率與當地的糧食霉變現象有一定關系。
1.3 病毒性污染
與細菌、真菌不同,病毒的繁殖離不開宿主,所以病毒往往先污染動物性食品,然後通過宿主、食物等媒介進一步傳播。帶有病毒的水產品、患病動物的乳/肉製品一般是病毒性食物中毒的起源。同細菌、真菌引起的病變相比,食源性病毒引發的疾病更加難以得到有效治療,且更容易爆發流行。
常見食源性病毒主要有甲型肝炎病毒(HepatitisA)、戊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E)、輪狀病毒(Rotavirus)、諾瓦克病毒(Norwalk)、朊病毒(Prion)、禽流感病毒(Avian influenza)等,這些病毒曾經或仍在肆虐,造成了許多重大的疾病群發事件。1988年初,上海市區居民因食用被甲型肝炎病毒污染的毛蚶(Scapharca subcrenata)而導致甲型肝炎爆發流行,發病人數達30萬;由朊病毒引起的瘋牛病於1986年首先在英國被確認,迄今為止,全球共有100餘人死於這一病症,據估計,西歐已有50萬人被瘋牛病病毒所感染;自H5N1型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引起的禽流感疫情爆發以來,全球各地不乏有死亡病例報道;美國目前每年約有2300萬例諾瓦克(諾如)病毒性胃腸炎。
針對以上的微生物污染,冠宇儀器對應自主生產的儀器有菌落總數檢測儀、真菌毒素檢測儀等,可以對常見污染指標進行檢測檢控。杜絕食品中微生物污染,為食品安全出一份力。